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工程师资格培训教材大纲

合集下载

仪表工取证培训教材

仪表工取证培训教材

仪表维修工取证培训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仪表基础知识(一)测量、误差、仪表性能指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常常要对过程的压力、温度、物位、流量、物性、成分等工艺量进行测量和控制。

而化工测量就是依据不同的测量原理,借助不同的测量仪表自动、连续地检测各工艺变量的变化情况,并自动的指示、记录和实现自动控制。

1.测量的定义所谓测量,就是利用专门的技术工具,用实验和计算的方法,把被测量的与其测量单位(国际或国家公认的)进行比较,求出二者的比值,从而得到被测量的量值。

把被测量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便于传输或处理的另一种物理量(如:4~20ma、1~5V、指针的位移、数字等)以便远传或显示的过程称为测量变换。

2.测量方法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1)直接比较法如果被测量与测量单位属同性质的物理量,则可将二者直接比较得到被测量的量值。

如用尺子量长度。

(2)间接比较法由于某些物理量很难获得性质相同的测量单位或被测量与测量单位无法直接比较时,就必须设法使被测量(或测量单位)进行一次或多次转换,使之成为与被测单位能直接比较的物理量,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

如水银温度计等。

(3)直读法直接将被测量转换成人可以识别的信号或读数的测量方法。

如动圈压力表、温度计等。

(4)零位法用已知量直接平衡被测量,当已知量与被测量完全相等时,才能使指针指在刻度零位,已知量就等于被测量。

也称为零值法或平衡法或补偿法。

如天平称重。

(5)微差法微差法是零位法的一种特殊情况。

即没有补偿到完全平衡,而把剩余的不平衡量用刻度来表示。

3.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指测得值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差值。

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两种表达形式。

(1)绝对误差绝对误差Δx是测得值x与其真值x0之差。

可用式(1-1)表示:Δx=x-x0—(1-1)(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δx是绝对误差Δx与其真值x0之比。

可用式(1-2)表示:δx=( x – x0 )/ x0=Δx/ x0 (1-2)(3)引用误差引用误差是绝对误差Δx与测量范围或量程之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检测技术及仪表复习大纲汇总

检测技术及仪表复习大纲汇总

第一章1.敏感元件、传感器、变送器定义。

敏感元件:能够灵敏地感受被测变量并作出响应的元件;传感器:能够将对被测变量变化转换为易于传送的物理量的元件; 单值性 复现性 选择性 超然性灵敏性 经济性变送器:能输出标准信号的传感器;2.重复性和复现性的定义。

重复性: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对象进行连续多次的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复现性:改变了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直接的一致性。

3.仪表的精度等级的概念与计算。

测量误差: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也称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绝对值的百分数实际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除以输出值的百分数)标称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除以真实值的百分数)引用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除以量程的百分数)最大引用误差(量程中最大绝对误差除以量程的百分数)精度等级:仪表最大引用误差去掉%后的数字经过圆整后即可得到仪表的精度等级数(1 1.5 1.6 2 2.5 3 4 5 6)例1:某台测温仪表的测温范围为200一700℃.校验该表时得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十4 ℃ ,试确定该仪表的精度等级。

4.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有哪两类评定方法,它们的定义,计算方法,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的关系。

41000.8700200δ+⨯-=%=+%定义: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估计值+不确定度误差以真值或约定真值为中心,不确定度以被测量的估计值为中心; 测量不确定度和误差的联系:1.测量结果的精度评定参数2.所有的不确定度分量都用标准差表征,由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引起;3.误差是不确定度的基础A 类不确定度评定:用对观察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的标准不确定度,它是可测的,通过测量列确定:B 类不确定度评定: 用不同于对观察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的标准不确定度。

B 类评定的依据:以前的测量数据、经验和资料;有关仪器和装置的一般知识、制造说明书和检定证书或其他报告所提供的数据;由手册提供的参考数据等。

《控制测量学》-教学大纲

《控制测量学》-教学大纲

《控制测量学》-教学大纲控制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控制测量学/Control Surveying学时/学分:30+20/2+2适用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开课单位: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简介1.《控制测量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2. 课程目的、任务《控制测量学》是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讲述了控制网的布网方法,精密控制测量的施测方法,控制测量的内业概算及平差处理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建立工程测量控制网、国家测量控制网的原理、方法和仪器,包括水平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技术设计、精密测角、测距及测高程的方法和仪器,掌握控制测量的内业数据处理过程、方法。

初步具备进行整套工程控制测量工作的能力。

3. 课程安排学时34,学分2分,第三学期开始上课,教学方式以课堂教授结合校内测量实习的方式。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8学时,所涉及的仪器设备包括全站仪、精密经纬仪、精密水准仪等,具体实验内容参照《控制测量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形式是全班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多媒体教学与试验教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的训练。

四、考核办法考核方式:考试。

考试方式:开卷。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教学要求:1. 重点掌握控制测量的任务和基本内容;2. 了解控制测量的发展概括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教学内容:1.1 控制测量学的任务及其基本内容;1.2 控制测量学的基准面和基准线;1.3 控制网到布设形式;1.4 控制测量新技术到发展状况;第二章水平控制网的技术设计(2学时)一、教学要求:1. 了解2. 掌握3.重点掌握二、教学内容:2.1 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2.2 工程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2.3 三角锁推算元素到精度估计;2.4 工程测量控制网的优化设计2.5 工程测量水平控制网技术设计书的编制2.6 选点、建标和埋石第三章精密测角仪器和水平角观测(2学时)一、教学要求:1.2.3.二、教学内容:3.1 精密测角仪器——经纬仪3.2 经纬仪的视准轴误差、水平轴倾斜误差及垂直轴倾斜误差3.3 精密测角的误差影响3.4 方向观测法3.5 分组方向观测法3.6 偏心观测与归心改正第四章电磁波测距(2学时)一、教学要求:1. 了解2. 掌握3.重点掌握二、教学内容:4.1 电光调制和电光转换4.2 电磁波测距仪分类4.3 脉冲法测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4.4 相位法测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4.5 干涉法测距的基本原理4.6 光波测距仪的合作目标4.7 光波测距仪的检验4.8 电磁波大大气中的传播4.9 测距成果的归算4.10 光波测距的误差来源及精度估计4.11 微波测距概要4.12 多波测距的理论基础第五章高程控制测量(4学时)一、教学要求:1. 重点掌握2. 了解二、教学内容:第六章 GPS卫星定位技术基础(2学时)一、教学要求:1.2.3.。

测量工程师业务培训班讲义(doc 141页)

测量工程师业务培训班讲义(doc 141页)

合蚌铁路建设测量工程师业务培训班讲义京福客专安徽有限责任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研究院二○○九年七月目录第一篇坐标系统与数据处理 (1)第一部分高程控制网 (1)(一) 高程基准与高程控制网 (1)(二) 水准测量的质量控制与成果分析 (3)第二部分平面控制网 (7)(一) 位置基准与坐标系 (7)(二) GPS定位与平面控制网布设 (17)(三) 数据质量控制与成果分析 (23)第二篇无砟轨道铁路测量规范 (27)一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特点 (27)二无碴轨道铺设精度 (27)三《暂规》的编制原则和由来 (29)(一)编制原则 (29)(二)主要内容 (30)四《暂规》的重要性 (30)(一)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概念 (30)(二)为什么要制定《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新标准 (31)五传统测量与无碴轨道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比较 (33)(一)传统的铁路工程测量方法 (33)(二)客运专线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特点 (35)六《暂规》的特点 (39)(一)三网合一 (40)(二)平面基础控制网采用GPS B级网 (40)(三)二等水准测量 (41)(四)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精度 (41)(五)CPI、CPII、CPIII建立时机、方法和相互关系 (42)(六)对评估、验收的一些考虑 (43)(七)经济指标情况分析 (43)七《暂规》主要技术标准的宣贯 (44)(一)平面控制测量 (44)(二)高程控制测量 (46)第三篇精测网复测及施工控制网加密 (50)第一部分精测网复测 (50)(一) 一般规定 (50)(二) 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复测 (50)(三) 数据处理 (54)(四) 线路控制网CPⅡGPS复测 (58)(五) 线路控制网CPⅡ导线复测 (58)(六) 高程控制网复测 (61)(七) 提交的测量成果报告 (62)第二部分施工控制网加密 (63)(一) 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63)(二) 平面GPS加密方法与精度要求 (63)(三) 平面控制网导线加密测量实施方案 (65)(四) 外业观测的实施 (67)(五) 高程控制测量作业实施计划 (69)(六) 平面控制测量作业实施计划 (70)(七) 质量保证措施 (72)(八) 精测网施测数据处理和平差方法 (74)第四篇沉降观测实施细则及CPIII测量技术 (77)第一部分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77)(一) 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的总体原则 (77)(二) 路基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具体实施方法 (80)(三)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实施方法 (88)(四) 隧道基础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实施方法 (96)(五) 过渡段沉降观测的具体实施方法 (98)(六)沉降变形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 (98)第二部分CPIII测量技术 (126)(一) 依据及内容 (126)(二) 无砟轨道CPⅢ控制网测量的时机 (126)(三) CPⅢ控制网测量 (126)(四) CPIII网的维护 (135)第一篇坐标系统与数据处理第一部分高程控制网(一) 高程基准与高程控制网a)大地水准面和大地体任意自然静止的液体表面都构成一个水准面。

测量培训教材

测量培训教材

测量培训教材测量培训教材一、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根据本项目部管段的施工任务情况,需要进行以下项目的测量工作:1)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线路控制网(CPⅡ)、高程控制网的复测;2)站场测量;3)高程控制网加密;4)线下工程施工测量;5)测设基桩控制网(CPIII);6)建立线下工程构筑物的变形观测网;7)线下工程构筑物的变形观测;8)测量成果整理、分析及评估。

二、现行公路测量规范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3、《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BT10054-97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程》GB/T12879-20065、《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程》GB/T12898-20096、《公路勘测规范》JTGC20-2007三、控制测量依据、加密及整体贯通测量地面控制测量按九零九勘察设计院提供的平面控制网(CP0、CPI、CPII)及二等水准控制点,作为首级控制网。

四、测量工作质量管理目标通过精心组织、周密控制、严格实施、层层落实、步步复核,确保本项目构筑物按照设计准确就位,避免因施工控制、放样测量超差而造成重大变更和工程事故。

经过过程控制,所有施工产品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为本项目争创优质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测量工作基本程序框图及平面、高程控制(一)、测量工作基本程序框图(见下页)(二)、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网主要依据设计院提供的CP0、CPI、CPII,在其基础上,视情况进行加密,以满足施工要求,控制网按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步:对首级控制网的复测,由我集团公司精测科、处及项目部测量队复核确认,并将测量成果报相关单位进行评审,导线复测按照设计院编制的《控制测量网复测技术方案》进行。

第二步:在评审通过后,再在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水准点及导线网加密,导线网加密在CPI的基础上进行,按CPII标准采用GPS 进行进行测量、平差;水准点加密按二等国家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加密导线点测量按照设计院编制的《控制测量网复测技术方案》中的要求和精度进行测量。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工程师资格培训教材大纲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工程师资格培训教材大纲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工程师资格培训教材大纲《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现代系统集成技术》1.绪论1.1 仪器仪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2 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现状1.3 现代仪器仪表系统的基本结构与组成1.4 仪器仪表系统集成的基本概念及意义思考题2. 仪器仪表中的传感集成技术2.1 现代传感技术的发展2.2 现代传感技术在仪器仪表集成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2.3 测量系统的基本功能2.3.1 测量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2.3.2 功能模块间的相互作用2.4 传感器的分类2.4.1 按被测量进行的分类2.4.2 按作用原理进行的分类2.4.3 按能量转换关系进行的分类2.4.4 常用传感器的种类列表2.5 典型传感器及其在仪器仪表系统集成中的应用2.5.1 电阻式传感器及其应用2.5.2 电感式传感器及其应用2.5.3 涡流传感器及其应用2.5.4 电容式传感器及其应用2.5.5 压电传感器及其应用2.5.6 磁电式传感器及其应用2.6 光电传感技术2.6.1 光电传感技术基础2.6.2 光谱测试技术2.6.3 莫尔条纹测量技术2.6.4 干涉测量技术2.6.5 光纤传感技术2.7 微型传感集成系统2.7.1 概述2.7.2 微型传感器2.7.3 微型传感集成系统应用思考题3. 系统及系统特性描述3.1 系统集成概念3.1.1 系统集成概念的提出和发展3.1.2 系统集成的基本结构形式3.2 基本集成模块3.2.1 物理层配置3.2.2 应用层3.3 系统建模及仿真3.3.1 系统需求分析3.3.2 建模及仿真3.4 系统控制3.4.1 分散型控制系统(DCS)3.4.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3.4.3 可编程逻辑控制(PLC)3.4.4 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简记为DSP)3.4.5 嵌入式控制器3.4.6PID控制器3.4.7 最优控制3.4.8 自适应控制思考题4. 仪器仪表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4.1 计算机集成仪器仪表系统的基本功能结构4.1.1 数据的融合与综合利用4.1.2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4.1.3 Internet国际互联网4.1.4 现场总线技术4.2 系统集成中的计算机接口技术4.2.1 接口技术概述4.2.2 简单I/O接口4.2.3 中断4.3 智能仪器系统的硬件处理技术4.3.1 概述4.3.2 智能仪器的输入通道及数据采集4.3.3 智能仪器的输出通道4.3.4 智能仪器的通信原理与人机接口4.4 智能仪器系统处理技术4.4.1 智能仪器典型处理功能4.4.2 智能仪器硬件电路的抗干扰4.4.3 智能仪器的设计与实现4.5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系统集成4.5.1 虚拟仪器概念及系统构成4.5.2 虚拟仪器软件技术4.5.3 虚拟仪器硬件技术思考题5. 典型仪器仪表集成系统应用实例5.1 集成多传感技术的产品质量检测系统5.1.1 概述5.1.2 融合接触与非接触测量技术的产品集成检测系统5.1.3 系统模块设计与功能介绍5.1.4 传感器的选择与系统的集成5.1.5 测量装置的协调与测量过程自动化5.2 基于虚拟仪器的大型桥梁结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集成5.2.1 桥梁结构动态特性测试需求分析5.2.2 桥梁结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功能设计5.2.3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实现大型桥梁测试系统集成5.2.4 便携式桥梁结构测试系统集成案例5.2.5 长期监测的桥梁结构测试系统集成案例5.3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5.3.1 概述5.3.2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常用传感器5.3.3 旋转机械状态参数监测5.3.4 旋转机械故障的机理与诊断5.3.5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典型系统介绍5.4 锅炉燃烧质量监测控制系统5.4.1 概述5.4.2 锅炉燃烧质量监测控制系统设计5.5 惯性仪表自动测试系统5.5.1 性能指标要求5.5.2 总体方案5.5.3 部件选择5.5.4 控制器及接口电路5.5.5 控制系统框图思考题6. 现代测控与仪器微纳米系统集成技术6.1 微纳米测试系统集成技术6.1.1 微纳米测试技术概述6.1.2 表面粗造度测试系统6.1.3 线条宽度测试系统6.1.4 台阶高度测试系统6.1.5 膜厚测量系统6.2 生物工程中测控集成技术6.2.1 生物单元测控集成技术6.2.2 典型应用系统6.3 纳米自组装技术6.3.1 纳米自组装技术概述6.3.2 纳米自组装技术6.3.3 纳米自组装技术典型应用思考题参考文献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工程师资格培训教材大纲《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第一篇总论第一章概述§1.1 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1.1.1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概述§1.1.2 测量控制与仪器科学的学科内涵§1.1.3 仪器仪表分类§1.2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地位§1.2.1 仪器仪表的重要作用§1.2.2 仪器仪表的地位§1.2.3 仪器仪表的市场需求§1.3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评价§1.3.1 评价内容§1.3.2 评价仪器仪表的技术体系§1.3.3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误差与分析§1.4 测量、单位制、量值的传递与溯源§1.4.1 测量与计量§1.4.2 单位制§1.4.3 量值的传递与溯源§1.5 测量信息论§1.5.1 信息的概念§1.5.2 信息的作用§1.5.3 测量信息论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二章现代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发展动向§2.1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號飞船”§2.1.1 輝煌的技術成就§2.1.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2.1.3 神舟号飞船的的发射与回收§2.1.4 神舟号飞船的现状与展望§2.2 中国计量事业的发展§2.2.1 我国计量事业的发展§2.2.2 差距与挑战§2.2.3 今后发展展望§2.3 我国仪器仪表发展的现状与趋势§2.3.1 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的现状§2.3.2 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面临的压力§2.3.3 我国仪器仪表发展的趋势§2.4 现代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的发展动向§2.4.1 国外仪器行业发展呈现出的发展趋势§2.4.2 国外仪器行业发展呈现出技术特点§2.4.3 未来十年仪器仪表关键技术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二篇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前沿技术第三章传感与测试前沿技术§3.1 概述§3.1.1 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的概念§3.1.2 传感器的地位与作用§3.1.3 传感器的分类§3.1.4 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3.1.5 传感技术的发展§3.2 前沿传感技术§3.2.1 微型传感器§3.2.2 智能传感器§3.2.3 光电传感器§3.2.4 光纤传感器§3.2.5 生物传感器§3.3 前沿测试技术§3.3.1 MEMS测试技术§3.3.2 动态测试技术§3.3.3 视觉在线检测技术§3.3.4 三维数字化技术§3.3.5 分布式网络测试技术§3.3.6 医学中的前沿测试技术§3.3.7 无损检测前沿技术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四章模拟信号调理技术§4.1 引言§4.2 信号放大一、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二、具数字增益控制的精密仪表放大器三、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ispPAC系列§4.3 开关电容滤波器一、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工作原理二、开关电容滤波器器件举例§4.4 高速24位∑-Δ型模数转换器一、概述二、工作原理与性能三、接口设计四、应用建议§4.5 模拟信号调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一、高分辨率模数转换器二、SoC技术三、在系统编程、下载四、高速运算五、非易失性大容量存储器§4.6 结束语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五章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前沿技术§5.1 仪器仪表与信号处理§5.2 信号滤波技术§5.2.1 数字滤波器§5.2.2 维纳滤波§5.2.3 自适应滤波§5.3 信号分析§5.3.1 平稳随机过程的数据处理方法§5.3.2 时频分析§5.3.3 短时傅立叶变换§5.3.4 小波变换§5.4 非高斯信号处理习题与思考题第六章智能控制与系统§6.1 新型微控制器§6.1.1 ARM处理器§6.1.2 DSP处理器§6.1.3 可编程器件FPGA/CPLD §6.2 仪器仪表与系统控制网络总线§6.2.1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6.2.2 CAN网络技术概述§6.2.3 工业以太网§6.2.4 仪器仪表总线§6.3 虚拟仪器及嵌入式系统§6.3.1 虚拟仪器§6.3.2 嵌入式系统§6.4 智能控制技术§6.4.1 人工智能§6.4.2 人工神经网络§6.4.3 混沌学§6.4.4 模糊控制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七章现代仪器仪表的设计与制造技术§7.1 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对仪器仪表的作用§7.2 仪器仪表的现代设计技术§7.2.1 光机电一体化设计§7.2.2 智能化设计§7.2.3 信息化设计§7.2.4 产品与系统的创新设计§7.3 仪器仪表的前沿制造技术§ 7.3.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 7.3.2 柔性制造系统§ 7.3.3 虚拟制造技术§ 7.3.4 绿色制造技术§7.4 微纳米制造技术与仪器科学§ 7.4.1 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 7.4.2 纳米技术§ 7.4.3 微纳米制造技术§ 7.4.4 微纳米技术的融合§ 7.4.5 微纳米技术对现代仪器科学的影响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三篇典型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发展趋势第八章典型工业过程参数检测与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8.1 工业自动化仪表的地位作用和特点§8.2 典型工业过程参数检测的发展与趋势§8.2.1 温度测量§8.2.2 压力测量§8.2.3 流量测量§8.2.4 物位测量§8.3 工业过程控制的发展与趋势§8.3.1 过程工业的特点§8.3.2 过程控制发展的回顾§8.3.3 过程控制的发展趋势§8.3.4 过程控制面临的问题§8.3.5 智能控制的发展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九章典型科学仪器的发展趋势§9.1 科学仪器的地位、作用和前沿技术§9.1.1 什么是科学仪器§9.1.2 科学仪器的地位和作用§9.1.3 科学仪器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9.2 典型科学仪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9.2.1 光学仪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9.2.2 分析仪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9.2.3 其他实验室和现场、在线科学仪器§9.3 科学仪器发展的融合与分蘖§9.3.1 科学仪器科技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趋势§9.3.2 科学仪器发展中的分蘖趋势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十章典型电子与电工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10.1 电子与电工测量仪器的作用和基本特性§10.1.1 概述§10.1.2 电子测量仪器的作用和特点§10.1.3 电工测量仪器仪表§10.2 典型电子与电工测量仪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0.2.1 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0.2.2 电工测量仪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十一章典型医疗仪器的发展趋势§11.1 医疗仪器的作用与特点§11.1.1 医疗仪器的作用§11.1.2 医疗仪器的特点§11.1.3 医疗仪器的发展方向§11.2 典型医疗仪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1.2.1 医学检测仪器§11.2.2 近红外动态光谱技术及其在血液成分检测§11.2.3 图像诊断仪器§11.2.4 生物电诊断仪器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

《测量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测量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测量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测量与控制技术课程代码:学分/学时:4学分/68学时开课学期:春季学期适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G类》、《模型、分析与系统控制》、《理论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振动》后续课程:《机械与动力综合实验》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见附表)课程性质:《测量与控制技术》是机械工程、热能动力工程、核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机械、能源动力类专业必修主干课。

教学目标:《测量与控制技术》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教学环节,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如何测量、处理和分析信号,掌握工程中常用的控制技术和方法,并将两者结合,实现完整的测控系统。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专业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与测试、控制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1)测量与控制技术的概述,了解传感、信号获取、处理和反馈控制、计算机集成应用等各关键技术环节。

(A5.1)(2)掌握机械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测量传感器和测量装置的特性(A5.1)(3)掌握常用的信号测量和处理方法,能根据工程实际的要求,对静动态实验数据的描述,设计基本的测量系统(A5.2)(4)掌握常用的控制方法(数字和模拟控制),初步具有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A5.1, B2,B3)(5)了解常用的控制电路的与控制器件,掌握从测量、传感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A5.2)(6)测量与控制系统工程设计实例讲解(A5.3, A5.4)(7)强化实践教学,通过信号测量、单片机和可编程控制器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系统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控制测量教学大纲

控制测量教学大纲

《控制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404011二、二、课程名称:三、控制测量学(Control Surveying)三、学分、学时:4学分、64学时四、教学对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五、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六、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作用:为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控制网建立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现代精密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检验,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机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等。

同时,通过课间实习、教学实习和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外业和内业各方面的实际作业能力、设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七、教学内容基本要求:1 绪论了解控制测量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2 水平控制网的技术设计了解各种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掌握工程水平控制网技术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精密测角仪器和水平角观测掌握精密测角仪器的基本构造、使用和检验的方法,以及精密测角的方法;电磁波测距,掌握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原理以及光波测距仪的使用和检验方法。

4 高程控制测量掌握精密水准仪的基本构造、使用和检验的方法,以及精6 椭球面上的测量计算了解有关椭球面的基本概念。

7 椭球面元素归算至高斯平面—高斯投影掌握高斯投影的基本原理和投影改正的计算方法,以及工程测量投影面与投影带选择的概念。

8 控制测量概算掌握控制测量概算的内容和方法9 参考椭球定位和不同坐标系之间的换算了解各种椭球坐标系及其换算的概念。

10 工程控制网条件平差掌握各种工程控制网按条件平差的理论和方法。

11 工程控制网间接平差掌握各种工程控制网按间接平差的理论和方法。

12 工程控制网近代平差与数据管理掌握近代平差理论在工程控制网平差中的应用及工程控制网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概念。

八、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1)精密测角仪器的认识、使用和精密角度测量,掌握精密测角仪器的使用和精密测角的方法;(2)精密测距仪器的认识、使用和精密距离测量,掌握精密测距仪器的使用和精密测距的方法;(3)精密水准仪的认识、使用和精密水准测量,掌握精密水准仪的使用和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九、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内容、要求及占用学时:全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

2024年测量工程师培训资料

2024年测量工程师培训资料
多源数据融合
探讨多源数据融合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前景,如遥感数据、GIS数 据、点云数据等的融合处理技术。
跨界融合与创新
分析跨界融合与创新对工程测量的影响及机遇,如5G、物联网、人工 智能等技术与工程测量的结合与应用。
06
职业道德与素养提升
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遵守法律法规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测量工作的合法性和准 确性。
不确定度评定
掌握A类、B类不确定度的评 定方法及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

02
测量仪器与设备
常用测量仪器介绍
全站仪
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 量仪器,具有测距、测角、计算
和数据自动记录及传输功能。
水准仪
建立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 的仪器,分为自动安平水准仪、微 倾水准仪、激光水准仪和数字水准 仪等。
智能化测量系统
探讨智能化测量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包括自 动化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3
高精度测量仪器
分享高精度测量仪器的最新研究成果,如高精度 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并分析其在工程测量 中的应用前景。
行业热点话题讨论
数字化测绘技术
01
讨论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挑战,如数字地形
03
工程测量实践技能
控制网建立与观测方法
控制网建立原则
根据工程需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 建立控制网。
观测方法
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等,进行角度、距离、高差 等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处理
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处理,消除误差,提高控制网的精度和稳定性 。
地形图测绘技巧

课程 培训大纲7-71 测量设备管理.docx

课程 培训大纲7-71 测量设备管理.docx

测量设备管理培训大纲课程大纲:第一章、测量的基础和术语一、有关测量的几个术语——测量——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检定——校准——检定与校准的关系——量值溯源——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区别——最大允许误差——强检计量器具——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最高标准器具——强制检定目录二、测量设备为何要校准或检定——测量设备本身的需要;——量值统一的需要;——ISO9001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的要求。

三、哪些测量设备需要校准或检定四、应选择怎样的计量服务单位第二章、测量设备的管理第一节、选配一:选配原则1.1测量特性选配——准确度选择——精密度(重复性)选择——稳定度选择——量程选择——分辨率(最小刻度)选择1.2 技术特性选配1.3 经济特性选配二:选配平衡三:计量认证标志四:选配流程五:案例分析第二节、验收——验收目的——验收依据——使用前校准第三节、纳管——编号——登记——标识校准状态——建立维修履历——必要时,编制测量设备操作说明书第四节、使用——落实责任制;——严格执行操作说明书;——定期维护;——防止不当的调整;——搬运、储存时防止损坏或失效;——适合的环境条件;——应按期送校。

第五节、周期校准——确定合理校准周期——使用校准规程,没有时应编制校准规程——校准规程案例——提供合适的校准环境——记录校准的结果——不合格校准结果的处理——案例分析第六节、维修——维修前提——维修流程第七节、报废——报废前提——报废手续第三章、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1、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2、测量不确定度的几个概念——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3、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流程4、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举例第四章、管理经常发现的问题第五章、计量人员的资格要求。

仪表工培训大纲计划

仪表工培训大纲计划

仪表工培训大纲计划一、培训背景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仪表工作作为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快,人才培养滞后等原因,市面上缺乏高素质的仪表工人才,给企业生产带来了不少困扰。

因此,为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仪表工人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特制定了本培训大纲计划。

二、培训目标1. 培养学员对各种仪表的原理、结构、特性、安装调试、维修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员的仪表维护管理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仪表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3. 培养学员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常用的各种传感器、控制器及PLC等设备的应用和调试能力。

三、培训内容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1. 仪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仪表的结构和原理3. 仪表的安装与调试4. 仪表的维护与故障排除第二阶段:实践操作训练1. 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及应用2. 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3. PLC编程及应用4. 仪表维护管理与案例分析第三阶段:综合实训1. 仪表设备综合调试实训2. 工业现场实际操作3. 工业安全及紧急处理培训四、培训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2. 实验室模拟操作3.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4. 企业实地参观与实践操作5. 个人和团队综合练习五、培训师资1. 公司内部技术精英2. 外部专业技术培训讲师3. 大型企业仪表工程师六、培训评估1. 日常学习情况考核2. 实践操作技能考核3. 结业考核七、培训要求1. 学员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知识2. 学员应具备一定的电气知识和操作经验3. 学员需具备一定的仪表基础知识八、培训时间安排1.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需时2周2.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训练,需时3周3. 第三阶段:综合实训,需时2周九、培训保障1. 提供培训教材及学习资料2. 提供实验室和设备3. 提供食宿及交通安排4. 提供结业证书及就业指导十、培训成效1. 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仪表工人才2.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3. 为学员提供就业保障和职业发展机会十一、总结仪表工培训大纲计划的制定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培训学员的仪表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仪表工人才的需求。

{业务管理}测量工程师业务培训班讲义

{业务管理}测量工程师业务培训班讲义

{业务管理}测量工程师业务培训班讲义合蚌铁路建设测量工程师业务培训班讲义京福客专安徽有限责任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研究院二○○九年七月目录第一篇坐标系统与数据处理1第一部分高程控制网1(一) 高程基准与高程控制网1(二) 水准测量的质量控制与成果分析3第二部分平面控制网7(一) 位置基准与坐标系7(二) GPS定位与平面控制网布设17(三) 数据质量控制与成果分析23第二篇无砟轨道铁路测量规范27一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特点27二无碴轨道铺设精度27三《暂规》的编制原则和由来29(一)编制原则29(二)主要内容30四《暂规》的重要性30(一)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概念30(二)为什么要制定《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新标准31五传统测量与无碴轨道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比较33(一)传统的铁路工程测量方法33(二)客运专线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特点35六《暂规》的特点39(一)三网合一40(二)平面基础控制网采用GPS B级网40(三)二等水准测量41(四)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精度41(五)CPI、CPII、CPIII建立时机、方法和相互关系42(六)对评估、验收的一些考虑43(七)经济指标情况分析43七《暂规》主要技术标准的宣贯44(一)平面控制测量44(二)高程控制测量46第三篇精测网复测及施工控制网加密50第一部分精测网复测50(一) 一般规定50(二) 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复测50(三) 数据处理54(四) 线路控制网CPⅡGPS复测58(五) 线路控制网CPⅡ导线复测58(六) 高程控制网复测61(七) 提交的测量成果报告62第二部分施工控制网加密63(一) 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63(二) 平面GPS加密方法与精度要求63(三) 平面控制网导线加密测量实施方案65(四) 外业观测的实施67(五) 高程控制测量作业实施计划69(六) 平面控制测量作业实施计划70(七) 质量保证措施72(八) 精测网施测数据处理和平差方法74第四篇沉降观测实施细则及CPIII测量技术77 第一部分沉降观测实施细则77(一) 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的总体原则77(二) 路基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具体实施方法80(三)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实施方法88(四) 隧道基础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实施方法96(五) 过渡段沉降观测的具体实施方法98(六)沉降变形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98第二部分CPIII测量技术126(一) 依据及内容126(二) 无砟轨道CPⅢ控制网测量的时机126(三) CPⅢ控制网测量126(四) CPIII网的维护135第一篇坐标系统与数据处理第一部分高程控制网(一)高程基准与高程控制网a)大地水准面和大地体任意自然静止的液体表面都构成一个水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工程师资格培训教材大纲《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现代系统集成技术》1.绪论1.1 仪器仪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2 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现状1.3 现代仪器仪表系统的基本结构与组成1.4 仪器仪表系统集成的基本概念及意义思考题2. 仪器仪表中的传感集成技术2.1 现代传感技术的发展2.2 现代传感技术在仪器仪表集成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2.3 测量系统的基本功能2.3.1 测量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2.3.2 功能模块间的相互作用2.4 传感器的分类2.4.1 按被测量进行的分类2.4.2 按作用原理进行的分类2.4.3 按能量转换关系进行的分类2.4.4 常用传感器的种类列表2.5 典型传感器及其在仪器仪表系统集成中的应用2.5.1 电阻式传感器及其应用2.5.2 电感式传感器及其应用2.5.3 涡流传感器及其应用2.5.4 电容式传感器及其应用2.5.5 压电传感器及其应用2.5.6 磁电式传感器及其应用2.6 光电传感技术2.6.1 光电传感技术基础2.6.2 光谱测试技术2.6.3 莫尔条纹测量技术2.6.4 干涉测量技术2.6.5 光纤传感技术2.7 微型传感集成系统2.7.1 概述2.7.2 微型传感器2.7.3 微型传感集成系统应用思考题3. 系统及系统特性描述3.1 系统集成概念3.1.1 系统集成概念的提出和发展3.1.2 系统集成的基本结构形式3.2 基本集成模块3.2.1 物理层配置3.2.2 应用层3.3 系统建模及仿真3.3.1 系统需求分析3.3.2 建模及仿真3.4 系统控制3.4.1 分散型控制系统(DCS)3.4.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3.4.3 可编程逻辑控制(PLC)3.4.4 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简记为DSP)3.4.5 嵌入式控制器3.4.6PID控制器3.4.7 最优控制3.4.8 自适应控制思考题4. 仪器仪表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4.1 计算机集成仪器仪表系统的基本功能结构4.1.1 数据的融合与综合利用4.1.2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4.1.3 Internet国际互联网4.1.4 现场总线技术4.2 系统集成中的计算机接口技术4.2.1 接口技术概述4.2.2 简单I/O接口4.2.3 中断4.3 智能仪器系统的硬件处理技术4.3.1 概述4.3.2 智能仪器的输入通道及数据采集4.3.3 智能仪器的输出通道4.3.4 智能仪器的通信原理与人机接口4.4 智能仪器系统处理技术4.4.1 智能仪器典型处理功能4.4.2 智能仪器硬件电路的抗干扰4.4.3 智能仪器的设计与实现4.5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系统集成4.5.1 虚拟仪器概念及系统构成4.5.2 虚拟仪器软件技术4.5.3 虚拟仪器硬件技术思考题5. 典型仪器仪表集成系统应用实例5.1 集成多传感技术的产品质量检测系统5.1.1 概述5.1.2 融合接触与非接触测量技术的产品集成检测系统5.1.3 系统模块设计与功能介绍5.1.4 传感器的选择与系统的集成5.1.5 测量装置的协调与测量过程自动化5.2 基于虚拟仪器的大型桥梁结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集成5.2.1 桥梁结构动态特性测试需求分析5.2.2 桥梁结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功能设计5.2.3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实现大型桥梁测试系统集成5.2.4 便携式桥梁结构测试系统集成案例5.2.5 长期监测的桥梁结构测试系统集成案例5.3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5.3.1 概述5.3.2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常用传感器5.3.3 旋转机械状态参数监测5.3.4 旋转机械故障的机理与诊断5.3.5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典型系统介绍5.4 锅炉燃烧质量监测控制系统5.4.1 概述5.4.2 锅炉燃烧质量监测控制系统设计5.5 惯性仪表自动测试系统5.5.1 性能指标要求5.5.2 总体方案5.5.3 部件选择5.5.4 控制器及接口电路5.5.5 控制系统框图思考题6. 现代测控与仪器微纳米系统集成技术6.1 微纳米测试系统集成技术6.1.1 微纳米测试技术概述6.1.2 表面粗造度测试系统6.1.3 线条宽度测试系统6.1.4 台阶高度测试系统6.1.5 膜厚测量系统6.2 生物工程中测控集成技术6.2.1 生物单元测控集成技术6.2.2 典型应用系统6.3 纳米自组装技术6.3.1 纳米自组装技术概述6.3.2 纳米自组装技术6.3.3 纳米自组装技术典型应用思考题参考文献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工程师资格培训教材大纲《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第一篇总论第一章概述§1.1 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1.1.1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概述§1.1.2 测量控制与仪器科学的学科内涵§1.1.3 仪器仪表分类§1.2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地位§1.2.1 仪器仪表的重要作用§1.2.2 仪器仪表的地位§1.2.3 仪器仪表的市场需求§1.3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评价§1.3.1 评价内容§1.3.2 评价仪器仪表的技术体系§1.3.3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误差与分析§1.4 测量、单位制、量值的传递与溯源§1.4.1 测量与计量§1.4.2 单位制§1.4.3 量值的传递与溯源§1.5 测量信息论§1.5.1 信息的概念§1.5.2 信息的作用§1.5.3 测量信息论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二章现代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发展动向§2.1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號飞船”§2.1.1 輝煌的技術成就§2.1.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2.1.3 神舟号飞船的的发射与回收§2.1.4 神舟号飞船的现状与展望§2.2 中国计量事业的发展§2.2.1 我国计量事业的发展§2.2.2 差距与挑战§2.2.3 今后发展展望§2.3 我国仪器仪表发展的现状与趋势§2.3.1 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的现状§2.3.2 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面临的压力§2.3.3 我国仪器仪表发展的趋势§2.4 现代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的发展动向§2.4.1 国外仪器行业发展呈现出的发展趋势§2.4.2 国外仪器行业发展呈现出技术特点§2.4.3 未来十年仪器仪表关键技术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二篇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前沿技术第三章传感与测试前沿技术§3.1 概述§3.1.1 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的概念§3.1.2 传感器的地位与作用§3.1.3 传感器的分类§3.1.4 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3.1.5 传感技术的发展§3.2 前沿传感技术§3.2.1 微型传感器§3.2.2 智能传感器§3.2.3 光电传感器§3.2.4 光纤传感器§3.2.5 生物传感器§3.3 前沿测试技术§3.3.1 MEMS测试技术§3.3.2 动态测试技术§3.3.3 视觉在线检测技术§3.3.4 三维数字化技术§3.3.5 分布式网络测试技术§3.3.6 医学中的前沿测试技术§3.3.7 无损检测前沿技术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四章模拟信号调理技术§4.1 引言§4.2 信号放大一、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二、具数字增益控制的精密仪表放大器三、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ispPAC系列§4.3 开关电容滤波器一、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工作原理二、开关电容滤波器器件举例§4.4 高速24位∑-Δ型模数转换器一、概述二、工作原理与性能三、接口设计四、应用建议§4.5 模拟信号调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一、高分辨率模数转换器二、SoC技术三、在系统编程、下载四、高速运算五、非易失性大容量存储器§4.6 结束语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五章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前沿技术§5.1 仪器仪表与信号处理§5.2 信号滤波技术§5.2.1 数字滤波器§5.2.2 维纳滤波§5.2.3 自适应滤波§5.3 信号分析§5.3.1 平稳随机过程的数据处理方法§5.3.2 时频分析§5.3.3 短时傅立叶变换§5.3.4 小波变换§5.4 非高斯信号处理习题与思考题第六章智能控制与系统§6.1 新型微控制器§6.1.1 ARM处理器§6.1.2 DSP处理器§6.1.3 可编程器件FPGA/CPLD §6.2 仪器仪表与系统控制网络总线§6.2.1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6.2.2 CAN网络技术概述§6.2.3 工业以太网§6.2.4 仪器仪表总线§6.3 虚拟仪器及嵌入式系统§6.3.1 虚拟仪器§6.3.2 嵌入式系统§6.4 智能控制技术§6.4.1 人工智能§6.4.2 人工神经网络§6.4.3 混沌学§6.4.4 模糊控制习题与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七章现代仪器仪表的设计与制造技术§7.1 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对仪器仪表的作用§7.2 仪器仪表的现代设计技术§7.2.1 光机电一体化设计§7.2.2 智能化设计§7.2.3 信息化设计§7.2.4 产品与系统的创新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