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伤寒学》教学大纲--72学时

《伤寒学》教学大纲--72学时

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学》教学大纲前言《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在《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见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拿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

以适应21 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

《伤寒学》大纲内容分绪论、六经病证治、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治及附篇三部分。

第l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在宽背景、厚历史、深基础中展示伤寒学的地位和研究脉络。

尤其突出其临床经典的特质。

第2一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及六经病的辨证论治,继承前6版教材的成熟经验,在汤证条文阐述基础上,为保持理法方药一致性、临床概念的完整性,增加【辨证提要】,提纲挚领,掌握要点。

以【疑难点击】取代以往【文献摘要】,既指出疑点,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又避免以经释经纯理论之枯燥;增加【案例选释】,强调经典的临床实践性.重在训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保留【现代研究】,展示当前研究平台及前沿;补充【学习要求】、【复习思考】,使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汤证一级以上标题均用中英文标示,以体现其现代性、国际性。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学(国家理科基地班)(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中医学(三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七年制)、针灸推拿学(五年制)用)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实验课课程编码:020401 课程学分:4课程总学时:72 实验(实训)学时:5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教研室:中医诊断学课程负责人:吴承玉一、一般情况《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八纲、病性、病位等辨证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思路、疾病诊断思路、辨证诊断思路,病历书写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绪论【目的】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学的概貌。

【要求】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辨证的含义。

2.熟悉望、闻、问、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传染病教学大纲

传染病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用)英文名称:Communicable Medicine总学时:32学时实验(实训)学时: 0学时课程编码:23086 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类别:临床医学课程类型:必修教研室:西医临床教研室课程负责人:潘涛一、一般情况《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传播规律及诊疗技术、预防治疗的学科,属临床专业课。

高等中医院校的传染病学主要讲授常见传染病。

《传染病学》是西医学科的重要学科,也是中、西医专业方向的医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

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传染病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传染病学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使学生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西医的相互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传染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又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

因此,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组织教学。

讲授时要概念准确清楚,重点突出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要点以及预防措施,要求层次分明,并注意反映本学科新的进展和动态,重视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该大纲的教学内容以结合典型病例的理论教学为主,选择一部分常见重要传染病实施案例式教学,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章传染病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特征、诊断及预防原则。

2.熟悉传染过程及治疗原则。

3.了解传染病和传染病学的概述。

【教学内容】1.概述。

2.传染过程。

(1)传染过程的概念。

(2)传染过程的临床表现。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3个环节。

4.传染病的特征。

5.传染病的诊断。

6.传染病的治疗。

7.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第三章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分类、诊断、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

南中医《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docx

南中医《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docx

《中医外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教学大纲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中医外科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运用“有诸内,必行诸外”,治外必本诸内的人体内外统一理论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应用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悉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丨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达到应用型人才标准。

并配合职业医师法的实施,与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相衔接。

本教学大纲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基本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和中医外科调护,共六章。

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的各种剂型、适应证、用法等。

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荡、乳房疾病、瘦、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

要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

并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在保持中医外科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要客观反映目前临床研究的新成就。

总学时为90学。

本课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注意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根据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分清难点,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与本教材配套的图谱、幻灯、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授课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总学时90开课对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前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基础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其任务是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整理,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科的一门专业课,是在学习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基础药理学、分析化学以及中药化学等课程后进行本课程学习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基本理论和技能,并能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明确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要领及其任务。

了解中药炮制的起源、发展概况、发展方向。

了解中药炮制的各种分类方法、中药炮制的法规以及中药炮制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着重介绍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

一般介绍火的发现和应用与中药炮制形成的关系,着重讲解炮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了解历代炮制著述,及解放以来本学科取得的成就,当前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向等。

介绍雷公炮炙十七法、三类分类法、本草学的分类方法、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等分类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

介绍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

介绍中药炮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目的要求】了解中药炮制的制则与制法,明确炮制对药性的影响,掌握中药炮制目的,明确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了解炮制是一种手段,遵循用药法则,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疗效。

【教学内容】介绍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及相恶为制的中药传统制则及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的传统制法。

从炮制对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方面的影响,说明中医临床用药法则、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需要。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南京中医药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指导性格式-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

南京中医药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指导性格式-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

浙江中医药大学《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英文名称:Dermatovenereology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课程类型:理论课(含见习)课程编码:课程学分: 2课程总学时:34学时见习学时:8学时开课单位:第二临床医学院教研室:皮肤性病学临床教研室课程负责人:石海兰一、一般情况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研究发生于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和性接触传播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医学院校各系的基本教学课程之一,也是进一步从事医疗和科研工作的临床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到皮肤病和性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对该学科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的内容应详细讲解,使学生能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实践;熟悉的内容选择重点讲授,使同学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了解的内容以系统了解概况为主,老师扼要介绍一些国内外进展或概括讲解,使学生扩大本学科知识面。

由于本门课是一门临床学科,必须十分注重临床病案分析,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临床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第一篇总论1.1 第一章皮肤性病学导论【目的】学习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和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要求】1、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

2、熟悉皮肤性病的分类、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皮肤性病学中、外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讨论法。

1.2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目的】学习皮肤的组成和解剖:掌握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层及其特点、及树枝状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特征;熟悉皮肤附属器组织解剖学及其功能和真皮分层及其组成成分;了解皮下组织的组成及其功能和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和神经的解剖及其功能。

【要求】1、掌握皮肤的组成和解剖。

2、掌握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层及其特点。

3、掌握树枝状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特征。

4、熟悉皮肤附属器组织解剖学及其功能。

5、熟悉真皮分层及其组成成分。

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学》教学大纲总学时54 开课对象五年制中医学(运动医疗保健)专业前言《体育测量与评价》是对体育范畴内身体综合能力及有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为运动实践提供了各种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1.开设的目的《体育测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学习和掌握常用的体育测量与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应用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体育运动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运动、医疗、科研等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原则在教学中保持本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注意理论联系运动实际,着重从实际应用入手,运用实例来阐述一般原理和基本的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外适量的作业。

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体育运动实际,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2、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性质及发展情况、研究对象3、了解主要内容与学习意义【教学内容】1、、测量的基础知识2、、测量的可靠性3、、测量的有效性4、、测量的客观性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目的要求】1、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评价量表2、掌握常用的评价方法3、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形式、评价标准的类型【教学内容】1、评价的基本形式2、评价标准的类型3、评价量表4、常用的评价方法第三章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目的要求】1、掌握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2、掌握体型的测量3、了解身体形态测量概述4、了解体格测量与评价5、了解身体姿势的测量与评价【教学内容】1、身体形态测量概述2、体格测量与评价3、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4、体型的测量5、身体姿势的测量与评价第四章身体机能的测量与评价【目的要求】1、掌握心率、血压的、心血管的测量方法2、掌握有氧、最大摄氧量的测量方法3、了解循环、呼吸、感觉、平衡机能的测量【教学内容】1、循环机能的测量2、呼吸机能的测量3、感觉机能的测量4、平衡机能的测量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目的要求】1、掌握力量、耐力、柔韧性测量方法的分类及内容2、了解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身体素质等测量【教学内容】1、速度测量2、力量测量3、耐力测量4、柔韧性测量5、灵敏性测量6、身体素质的成套测验第六章情感和个性测量与评价【目的要求】1、掌握情感测量的基本方法2、掌握个性测量的基本途径与方法3、了解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个性测量【教学内容】1、体育运动中的情感测量2、体育运动中的个性测量第七章体质的测量【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测量的实际测试方法并加以运用2、了解体质测量的概念3、了解体质测量的内容4、了解体质的综合评价【教学内容】1、体质测量概念2、体质测量的方案3、体质的综合评价第八章运动技术的测量与评价【目的要求】1、掌握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技术的测量与评价方法2、了解运动技术的测量概述、分类与测量【教学内容】1、运动技术的测量2、运动技术测量与评价方法示例学时分配。

南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床边教学(108学时)

南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床边教学(108学时)

南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床边教学(108学时)-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临床专业床边教学用)课程名称:内科学英文名称: Medicine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类型:考试课程编码:030820 课程学分: 6课程总学时:108 实验(实训)学时: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教研室:西医内科学课程负责人:潘涛一、一般情况《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疗技术的临床学科,属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也是临床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

高等中医院校开设“内科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常见病的现代医学诊疗知识,掌握必要的危重病抢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西医临床的相互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学科,又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组织教学。

讲授时要求概念准确清楚,临床思维严谨科学,内容重点突出、方法切实可行;要求讲授内容层次分明,突出常见病与多发病、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讲授,并注意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注重床边教学的实施与临床见习,重视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本大纲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第二版)教材编写,适用于中医学专业各专业方向五年制实施床边教学的本科生教学。

教材内容中传染病内容在该专业开设的《传染病学》课程中讲授及考核,部分与急诊医学重叠的内容如急性呼吸衰竭、ARDS、DIC、上消化道出血等,放在《急诊医学》中讲授,该大纲中不作教学及考试要求。

教学大纲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结合临床见习与病区典型病例床边教学两大部分,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可以保证典型病例有较大选择空间的疾病应实施病床边教学,其余疾病根据具体施教条件,实施课堂理论教学随后床边强化的教学方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指导1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指导1

南京中医药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指导性格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临床各专业专业用)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ageology课程类别:必修考查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编码:031101 课程学分: 3课程总学时:54 实验(实训)学时: 9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教研室:影像学教研室课程负责人:曾亮《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的学科。

已从单一的传统X线诊断学,扩展为包括X线、CT、MRI及超声等的现代影像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直接影响临床各科室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临床专业课程,目的就是让学术理解影像的原理和作用、选用原则,培养学生的临床阅片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常见病影像诊断、独立阅片的能力。

本教学计划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学》第6版教材编写,授课内容以该教材中的第一篇“影像诊断学”部分为主,第二篇“介入放射学”部分另行讲授,不在本次授课范围内。

教学形式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总课时为36学时。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的影像图片信息,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授课时应有所偏重地讲授各论内容,尤其是各部位(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

通过《医学影像学》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景,了解各种影像成像技术的原理;熟悉不同成像技术手段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恰当的选择一种或综合应用几种成像手段和检查方法来进行诊断;掌握熟悉人体各部位(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熟悉人体常见病影像表现,了解影像观察、分析与诊断的思路能力,强化使学生初步具备基本的临床阅片能力。

1.第一篇影像诊断学1.1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1.1.1第1节 X线成像【目的】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了解)二、X线图像特点(熟悉)三、X线检查技术(了解)四、X线图像的解读(了解)、五、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了解)1.1.1第2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目的】一、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了解)二、CT图像特点(熟悉)1.密度的概念—CT值(掌握)2.窗宽和窗位(掌握)三、CT常用检查技术(了解)四、CT图像的解读(了解)五、CT检查的临床应用(了解)1.1.1第3节超声成像【目的】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了解)二、超声图像特点(了解)三、超声检查技术(了解)四、超声图像的解读(了解)五、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掌握)1.1.1第4节磁共振成像(MRI)概论【目的】一、MRI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了解)二、MRI图像特点(熟悉)三、MRI常用检查技术(了解)四、MRI图像的解读(了解)五、MR诊断的临床应用(了解)1.1.1第5节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目的】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了解)1.1.1第6节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目的】PACS系统—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熟悉)学时分配【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南中医《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54学时).doc

南中医《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54学时).doc

《中医儿科学》床边教学教学大纲(供临床专业本科床边教学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儿科学教研室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学时:54泪1寸讲课对象:五年制临床专业床边教学前§屮医儿科学是一门屮医临床学科,它以屮医学基木理论为指导,屮药、针灸、推拿等屮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屮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稈z—。

它与屮医学的乞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屮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屮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屮医内科学;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区别于屮医基础学科,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是走向临床的桥梁。

木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屮医儿科学的基木理论和基木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木操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冇、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屮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乞类常见疾病。

木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备论包括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病证、儿科急救。

另外,附录包括儿科常用屮药,方剂索引,屮成药索引,儿科常用针灸穴位,儿科常用推拿手法与处位,常用小儿实验室检杏正常值,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

木大纲根据高等教冇岀版社出版的《屮医儿科学》教材编写,大纲屮将教学形式分为课堂教学和临床床边教学两大部分,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可以保证典型病例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实施床边教学,其余疾病根据条件实施课堂理论教学后床边强化。

根据临床床边教学特点,《屮医儿科学》床边教学课程的总学时安排为84学时,授课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5学时,床边教学19学时)、自学30学时。

教学时可采用病案引导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注意充分运用CAI课件、录像、幻灯、图表等多种教学手段,H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安排临床床边教学典型病例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南中医《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90学时)

南中医《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90学时)

南中医《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90学时)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南中医《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90学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南中医《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90学时)的全部内容。

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总学时90学时开课对象2012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使学生对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我国外科学发展概况以及怎样学习外科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内容】(一)外科学的发展及成就(二)我国外科学发展概况(三)怎样学习外科学1. 外科学的范畴(1)损伤(2) 感染(3) 肿瘤(4) 畸形(5)其他性质的疾病 , 如结石病、器官梗阻、血液循环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再植等。

2. 外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 怎样在中医院校学习外科(1)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重视基本技术操作的训练(4)加强对危、重、急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无菌术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掌握消毒与无菌的基本概念,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教学内容】(一)消毒与灭菌的概念(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1. 机械的方法2。

物理的方法3. 化学的方法第二节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消毒与灭菌【目的要求】熟悉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消毒和灭菌【教学内容】(一)化学消毒法1。

药物浸泡消毒法2. 甲醛气体熏蒸法3. 环氧乙烧(过氧乙烯)熏蒸法(二)物理灭菌法1. 高压蒸气灭菌法2。

煮沸灭菌法3。

干热灭菌法第三节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目的要求】熟悉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教学内容】(一)手术人员的准备1。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初稿)(供七年制中医专业使用)说明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各论包括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疾病。

另外,附录包括小儿推拿疗法,7岁以下正常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发育的衡量数字,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计划免疫程序,儿科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方剂索引和中成药索引。

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总学时安排建议为108学时,其中授课80(72~90)学时、自学10学时、见习18学时。

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CAI课件、录像、幻灯、图表等多种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并安排临床见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各院校在教学中可按照本校教学计划,适当增减教学时数,但一定要达到本大纲规定的中医儿科学教学要求。

正文上篇总论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

3.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南京中医药大学大纲复习进程

南京中医药大学大纲复习进程

南京中医药大学《社区护理》教学大纲总学时54 开课对象涉外护理本科生一、前言本课程为护理学专业临床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社区、社区卫生和社区护理的概念,社区护理的发展与发展趋势、社区护士的任务和我国的医疗保健制度,社区中健康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以及社区中儿童,妇女健康,老年人,慢性病人的护理,家庭的康复护理,社区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及社区家庭急救,并根据涉外专业特色,熟悉国外先进国家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事例、社区护理进展。

本课程以课程讲授为主,可结合社区实践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社区护理的理解。

本课程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李继坪主编的教材。

教学总课时54学时。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三、教学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社区护理概论【教学时数】1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社区、社区卫生、社区护理的概念以及社区护理的特点。

2.了解社区护理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3.熟悉社区护理方式、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

4.熟悉社区护士的角色与功能及社区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

5.掌握我国医疗保健制度的类型。

6.了解我国卫生工作和医疗保健概况。

7.熟悉我国城镇社区医疗保健制度,我国农村社区医疗保健制度。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护理概述主要讲解社区、社区卫生、社区护理的概念,讲解社区护理的特点。

第二节社区护理发展简史讲解国外社区护理发展史,讲解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社区护士的任务讲解社区护理方式,重点讲解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讲解社区护士的角色与功能,讲解社区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四节初级卫生保健讲解初级卫生保健的历史背景,讲解世界卫生组织的战略目标及初级卫生保健,讲解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政策和目标,讲解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社区护理发展趋势讲解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七节概述讲解我国卫生工作和医疗保健概况,我国医疗保健制度的类型。

第八节社区医疗保健制度讲解社区医疗保健概况,我国城镇社区医疗保健制度,讲解我国农村社区医疗保健制度。

教学大纲2006(126-72)

教学大纲2006(126-7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教学大纲总学时126 开课对象中药资源与开发前言《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化学及物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是中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紧密结合中医药理论、中药的临床功效及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性质与药理作用等进行教学。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中的主要类型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及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结构测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寻找中药有效成分的途径,为开发研究新药奠定基础,为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总学时为126 ,其中讲课72 学时,实验54 学时。

学分7 。

教材选用《中药化学》主编匡海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年出版。

实验教材选用《中药化学》主编肖崇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明确《中药化学》学科性质、研究的内容和在本专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学习《中药化学》的目的意义,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等。

【教学内容】1中药化学的任务和研究范围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2.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3.当前中药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型、一般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一般方法。

2.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

3熟悉中药中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1.中药中所含各类化学成分及生合成简介。

2.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3.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结晶法及各种色谱法等。

4.中药有效成分结构研究方法简介: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程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一维谱:1H-NMR谱、13C-NMR谱、质谱(EI-MS、FD-MS、FAB-MS)在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及晶体X射线衍射法简介。

南京中医大《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大《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学大纲供中医学(各方向)五年制专业用及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用课程名称:金匮要略英文名称: Jingui Yaolu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型:临床基础课课程编码:020906 课程学分: 3课程总学时:72 实验(实训)学时: 0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教研室:金匮教研室课程负责人:一、一般情况本大纲根据南京中医药大学修订后的教学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以及"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而制定。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古典医学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专著。

目前的定位是是中医临床基础课。

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杂病的发病原因、病机变化以及防病治病的法则。

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熟记重点条文,掌握主要方剂,能运用脏腑经络辨证规律,对杂病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l)熟悉了解杂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及方法(2)能较为系统地理解掌握经《金匮》杂疗方的组方规律、意义和运用经验;(3)在对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熟记重点内容,掌握主要方剂,并能运用脏腑经络的理论学说,对杂病进行辨证施治。

(4)通过54学时的授课,要求学生掌握30条重点原文,熟悉100余条重要原文,了解100余条一般原文。

2.本课程学时总体安排:本学科的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51学时,指导性自学课3学时(包括课堂讨论、病案练习、网络平台学习指导等)。

3.对本课程授课要求:《金匮要略》作为辨治内伤杂病临床思维方法学专著,它既是中医的临床基础课,更是中医各科的临床课,是本专业后期学习的综合提高课。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古为今用的精神。

同时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具体要求:(1)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