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最终答案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病理学作业
姓名:高晨鑫
学号:22014418
班级:联合培养班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1.谈谈你对应用退热剂的看法。
答: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来自体内的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 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能力应可以抵消发烧时所经历的不舒服。
对于退热剂首先对于应用退热剂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注意其使用的合理性的,退热剂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所需要的环氧酶,从而达到了即时退热的作用。但有时这种即时退热不是我们想要的,发热大多时候是一种自身的防御反应,一般情况下,体温低于38.5度时,不主张使用退热剂。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等等方式!那么这时我们在降热之前就要首先明确发热的病因。
第一、退热剂会改变热型,影响诊断与预后的判断。
第二、过度使用退热剂会有严重的消化道反应!
第三、我们在临床应用退热剂是,要及时补充水分,体温骤然下降伴有大量出汗时,可导致虚脱或休克。
第四、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千万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可能使发烧的儿童爆发雷氏症候群,这是一种致命性的神经疾病。儿童可以用扑热息痛代替
2. 应激对机体有利还是有害,为什么?
答:定义: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指各种过强的不良刺激,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指所有对生物系统导致损耗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源)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应激时机体出现的适应过程分为三期:1)警觉期时,神经—内分泌改变以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激活并伴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多为主,可提高机体的准备状态,有利于增强抵抗力或回避损害的能力;2)抵抗期时,以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兴奋反应为主,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适应性增强,机体代谢率升高,使得机体对特定应激原的抵抗程度增强,因防御储备力消耗,使得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下降;3)衰竭期时,持续而强烈的有害刺激将消耗机体的抵抗力,警觉期的反应再次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失衡,应激反应的负效应如应激相关性疾病、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都将会出现。
总体而言,短暂的应激对机体有利,使机体在内外环境中维持机体的自稳态,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但是过强和(或)持久的应激反应可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例如 1.中枢神经系统在应激时反应的调控中心,机体会出现紧张、专注程度升高,但也会引起焦虑、害怕、抑郁、厌食等。2、免疫系统:应激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但是持久过强的应激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3、心血管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会使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
外周总阻力升高、血液重分布,有利于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但也使皮肤、内脏产生缺血缺氧。4、消化系统:主要为食欲减退,但也有出现进食增加的病例。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缺血,是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的基本原因。5、血液系统:急性应激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增多、核左移,血小板数增多、粘附力增强、部分凝血因子浓度升高等,表现出抗感染能力和凝血能力增强。慢性应激时,病人可出现贫血,血清铁降低,似缺铁性贫血,但与之不同,补铁治疗无效。6、泌尿生殖系统: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ADH分泌增加,出现尿少等。应激对生殖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如过强应激原作用后妇女出现的月经紊乱、哺乳期妇女的泌乳停止等。
3.你遇到应激时如何应对?
答:
1.去除应激源,遇到应激时最主要的原则就是第一时间去除应激源!
2.避免产生新的应激,在此基础上及时识别、治疗应激性所产生的损伤,避免大脏器的损伤。
3.药物的应用,针对应激源的特点,充分补水、并给予对症治疗
4.激素制剂的使用
5.恰当心里治疗和护理
6. 在平时生活中的锻炼1、应激管理:个体主动采用一定技术对付应激事件,渡过心理难关,从而减轻或消除可能导致的对自己的身心伤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锻炼习惯、社会交往的自信心、学会利用社会支持等调节技术。
2、应激预防训练:(1)教育阶段:让个体理解应激反应的本质,阐述认知的基本原理;(2)演练阶段:个体应用放松训练法以减轻焦虑,发展有关情境多次重复的适应性自我对话或应付性自我对话;(3)应用训练阶段:鼓励个体在应激情境中使用新的应付技巧,在这一阶段应付情境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包括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3、应激控制训练:一种主动减少个体焦虑情绪的控制技术,多运用于运动员竞赛。训练程序包括三个阶段:(1)理解应激反应,并将自己的应激体验加以概括化;(2)学习应对应激的心理技能,包括学习放松技术,加强深呼吸来促进放松等;(3)要求个体在应激情境中实际运用控制应激的技术。
4.血压降低是否可以作为判断休克发生与否的标准?
1)不能(2)休克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烦躁,神态淡漠或昏迷,皮肤苍白或出现花纹,四肢湿冷,尿量减少或无尿,脉搏细数,脉压变小和(或)血压降低。
3)而在其中血压降低只是其中较为危险的因素,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还必须要兼有循环、代谢等问题!因此,光凭血压降低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休克。4)其实休克期间血压也是有很大变化的,初期血压正常甚至稍高,舒张压高,脉压减小。
微循环收缩期(休克早期):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循环容量降低引起动脉压下降。在微循环内,因前括约肌收缩而致“只出不进”,血量减少,通常是收缩压降低,而舒张压会有所增加,脉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