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6fef0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e.png)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e940f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1.png)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a8ec4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09.png)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和《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
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模仿本文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结合现实生活,正确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拿来主义”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中的比喻论证,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图片或视频,如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外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等,引发学生对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思考。
提问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从而引出“拿来主义”的话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思想。
讲述《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个论点的?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破”和“立”的部分,理解作者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
小组讨论:作者在“破”的部分批判了哪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在“立”的部分提出了怎样的正确主张?探讨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如“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比喻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比喻论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拿来主义》公开课精品课件教案精品课件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精品课件教案精品课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1aeb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f.png)
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强调鲁迅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 和批判。
教学目标阐述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论 证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民族文 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内容概述
第一段
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批 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 错误。
第三段
通过比喻进一步阐述拿来 主义的意义,强调拿来主 义是创新的基础。
第四段
总结全文,强调拿来主义 的重要性。
03
主题探讨
“拿来主义”的内涵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拿来主义”的定义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态度和原 则,主张批判地接受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响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对挑战的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拿来主义”有助于各国之间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不断地学习借鉴新的思想 、技术、经验等,“拿来主义”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的思 想方法。
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拿来主义”有助于我们理性地分 析问题,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 径。
论证方法
文章运用了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 论证方法,使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重点词汇解释
闭关主义
指封闭自己,不与外界交 流的思想或行为。
送去主义
指盲目地、不加选择地送 出自己的财富、文化和科
技成果等。
拿来主义
指有选择地、批判地吸收 和借鉴外来文化,为我所
用。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c1ef9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f.png)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分析并解释文章的主旨和论点。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来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和辩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解释文章的《拿来主义》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2 课文解读:分段讲解课文,解释每段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引导学生分析并解释文章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和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3.2 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结合课文内容,解释并讲解相关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
3.3 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和贡献。
4.2 口头表达和辩论: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辩论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评价学生的观点的深度和批判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篇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3339d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c.png)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01a9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f.png)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01
关注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拿来主义案例,引导学生关 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增强法律 意识。
02
讨论科技创新与道 德伦理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与道德伦 理的关系,明确科技发展的道德 底线。
03
关注社会公德问题
通过拿来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 注社会公德问题,提高公共道德 素质。
06
评价反馈及优化建议
02
探讨科技领域中拿来主义的现象,如技术创新、专利保护、开
源文化等方面的实践与争议。
商业领域的拿来主义
03
分析商业领域中拿来主义的表现,如品牌借鉴、营销策略、管
理模式等方面的模仿与创新。
课程目标与预期效果
知识与理解
使学生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 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理解其 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与判断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完成情况以 及学生的反馈来看,教学效果整 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拿 来主义的实际应用存在困惑。
针对性改进措施提
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改进措施
增加拿来主义实例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和实际应用;设置更 多的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观点。
与机遇。
不同文化背景下拿来主义表现差异比较
东方拿来主义特点
阐述东方国家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态度、方式和实践,如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 新等。
西方拿来主义特点
分析西方国家在借鉴东方文化时的表现,如文艺复兴时期对东方文化的热衷、现代西方对 东方哲学的关注等。
东西方拿来主义差异比较
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比较东西方拿来主义的异同点,分析其原因和影 响。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333c8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5.png)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分析“拿来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 思考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化交流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拿来主义”一词有什么理解?2. 引导学生回忆:你们所了解的拿来主义的相关例子有哪些?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a. “拿来主义”指的是在文化交流中,广泛接受和采用外来的文化、思想或艺术,以及将其与本国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b. “拿来主义”最早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如佛教、儒家思想等的传入。
2. 解读“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a. 1900年代初,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推动了对外文化的认知和接纳。
b.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拿来主义思潮开始兴起,他们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c. 20世纪后半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拿来主义进一步蓬勃发展,并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拿来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a.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由于拿来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规范受到冲击,导致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甚至失传。
b. 文化多元融合:拿来主义使得中国的文化逐渐丰富和多元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点,形成了新的文化创新。
2. 分析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化交流的启示。
a. 尊重传统与创新并重:拿来主义告诉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良性结合。
b. 多元包容与个性发展:拿来主义倡导文化多元融合,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心态,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并在自身发展中寻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四、思考探究(10分钟)1.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你认为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化交流和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归纳总结。
2. 情景呈现:请学生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拿来主义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应用。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461b4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1.png)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朗读_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
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d18e0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6.png)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XXX的《拿来主义》是在1925年发表的一篇杂文,当时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期。
这篇文章是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的现象进行的批判。
XXX通过比喻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拿来主义”的不满和反对。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是XXX杂文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四、文章内容分析。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XXX通过对于“拿来主义”的定义和描述,让读者了解这种现象的本质以及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危害。
第二部分,XXX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拿来主义”对于中国文化的破坏和扭曲。
第三部分,XXX通过对于中国文化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和呼吁。
五、文章思想内涵。
XXX的《拿来主义》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遭受外来文化侵蚀的现状,也表达了他对于本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
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自己的根基和特色,而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只会导致文化的扭曲和失落。
他呼吁人们要重视本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于XXX的思想和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分析XXX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学生们也对于杂文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送去主义”是指将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送到外国展览或传播,以此来“发扬国光”,“到欧洲传道”等等。
这种行为实质上也是一种自夸自大的表现,与“闭关主义”并无区别。
作者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自己的文化遗产流失到外国,失去保护和传承的机会。
3.分析“送来主义”问:那么在“送去主义”之后,接下来又出现了“送来主义”,这是什么意思呢?作者对此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明确:文章中提到了“送来了一大批外国的东西”,这些东西被视为“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却是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如“玄虚的哲理”、“蹩进的诗句”等等。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e4ed4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6.png)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一份针对拿来主义的公开课教案,旨在通过活动和案例分享,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原则和实践,并帮助他们培养拿来主义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特点和原则;2. 了解和分析拿来主义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3. 培养学生拿来主义思维和创造能力;4. 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拿来主义概念:通过举例解释拿来主义的含义,即从他人或外部资源中获取灵感、经验和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
2. 引发思考:列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拿来主义案例,讨论为什么拿来主义能够带来创新和发展。
二、讲解拿来主义的原则和实践(15分钟)1. 解析拿来主义的原则:即灵感汲取、参照和改进。
2. 分析拿来主义的实践过程:从找到合适的案例、汲取经验和知识,到进行创造和改进。
三、案例分享(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领域(例如科技、艺术、商业),找到一则拿来主义案例进行分析和分享。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案例分享,其他小组进行听评和提问。
四、活动设计-拿来主义创意竞赛(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创意竞赛:要求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需要选取一个现实问题,并运用拿来主义的思维进行解决方案的创造。
2. 时间限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来搜集、参考相关案例,创造并准备展示。
3. 小组展示和评选:每个小组进行创意展示,并由全班进行评选,选取最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总结教学内容:回顾拿来主义的概念、原则和实践,以及案例分享和创意竞赛的活动设计。
2. 学生反思:学生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拿来主义概念、讲解原则和实践,以及案例分享和创意竞赛的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拿来主义思维和创造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活动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技巧,并培养学生在现实问题中灵活运用拿来主义解决方案的能力。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e883e6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6.png)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分析并评价“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言: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定义。
主体部分:讲解“拿来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结尾部分:讨论“拿来主义”的优点和局限。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理解“拿来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分析“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2.2 教学难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层含义和哲学思考。
评价“拿来主义”的优点和局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拿来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理论和案例。
讨论材料:提供相关的讨论题目和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引言: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定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主体部分:讲解“拿来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分析其优点和局限。
结尾部分: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总结“拿来主义”的意义和价值。
4.2 时间安排引言:5分钟主体部分:30分钟结尾部分: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目,评价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自我反思:教师自我评价教学效果,寻找改进的空间和方向。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6dc43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a.png)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拿来主义”的含义;(2)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和作品背景;(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3)运用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主要论点的提炼和分析;(2)论证方法的识别和运用;(3)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解读。
2. 教学难点:(1)文章深刻含义的领会;(2)论证逻辑的把握;(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背景;(2)提问:“拿来主义”的含义,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3. 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及其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aa58b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b.png)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拿来主义与创新能力培养 • 拿来主义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拿来主义概念及背景
拿来主义的定义
拿来主义是指在学习、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 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一种思想和方法。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 的课程、教材、教师等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高质 量的教育服务。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与国际学校、 教育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促 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提高学生 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社会生活中拿来主义应用
学习借鉴优秀文化
人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髓,丰富 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素养,促进文
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引进时尚元素
人们可以关注时尚潮流和趋势, 引进时尚元素和流行文化,丰富 自身的审美和品味,提高生活品
质。
利用互联网资源
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 息和资源,获取各种知识、技能 和经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 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网
络风险和负面影响。
04
拿来主义与创新能力培养
拿来主义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尊重多元文化
拿来主义强调尊重不同文化的独 特性和多样性,以开放的心态接
纳和理解异文化。
促进文化融合
通过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 素,拿来主义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融合和共生。
推动创新发展
拿来主义鼓励在跨文化交流中汲取 灵感和创意,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完整word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word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60923e28ea81c759f578ca.png)
《拿来主义》教课设计江苏省沛县中等专业学校张碧一、教课目的1、认识文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把“拿来主义”与时代联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二、教课重难点:同教课目的三、教课方法:学讲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朗诵法四、教课课时: 1 课时五、教课过程一、自主先学:1、利用晨读课频频朗诵课文,扫清字词阻碍。
2、小组合作,利用网络、图书室等收集有关鲁迅的文学知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谈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3、阅读课文,思虑课后思虑练习第 4 题。
4、小组谈论沟通,收集与拿来主义有关系的文化现象以及社会事件。
二、导入新课:我想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最喜爱的节日、影视剧或动漫剧是什么?从同学们的喜好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比我们传统的节日都浩大;爱看韩剧和日本动漫剧。
近几年,外国的文化快速占据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这类外来文化的冲击,是通盘接受,仍是所有抵制,仍是互相融入?你对这类状况怎么看?其实上世纪三十年月,鲁迅就给出了答案。
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此后回答这个问题。
三、自学检测:1、我们今日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谈论文,那么下边我们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把他们收集的有关资料共享给大家,请大家做好有关的记录。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20 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国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呼喊》、《徘徊》、《故事新编》、《狂人日志》、《阿 Q正传》、《朝花夕拾》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
当时,因为公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推行“不抵挡主义”,以致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据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公民党反动派投奔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国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喊“弘扬国光” ,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2d93b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7.png)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一、授课目标:1.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懂得其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借鉴、吸取他人思想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授课内容:1.介绍“拿来主义”的概念和历史。
2.介绍“拿来主义”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3.讨论如何培养学生拿来主义思维。
三、授课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拿来主义”这个词,向学生询问概念和起源,引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30分钟)a.介绍“拿来主义”这一概念和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b.对比“拿来主义”和“抄袭”这两个概念,强调二者的区别。
c.引用一些著名人物的例子,说明他们在学习和创作中运用了“拿来主义”的思想。
3.案例研究(30分钟)将一些学生作品呈现给班级讨论,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创意和构思是否有借鉴或参考别人作品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创作也需要“拿来主义”的思维支持。
4.教师总结(10分钟)教师结合案例分析总结“拿来主义”的优点和实践方法,同时提出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5.作业(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拿来主义的思想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写一篇感悟或思路的文章。
四、教学效果:本节课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思维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拿来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又提醒学生不能滥用“拿来主义”,正确引用借鉴他人思想的方法和途径。
续写五、教学贴士:1. 引导学生挖掘创造力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鼓励他们主动去挖掘自己的创造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总结自己学习上的经验,增加自信心,做到自主、主动的思考与学习。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新知识的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创新是一种主动探寻和发展的方式,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3.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设定适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鼓励学生多做思考和实践。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案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a27c7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d.png)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精神实质。
2、培养学生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能力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3、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1)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2)领会本文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面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取舍?是全盘接受,还是一概排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拿来主义”是指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分析作者是如何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1)“闭关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批判的?(2)“送去主义”有哪些表现?作者又是怎样批判的?2、探讨“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1)“拿来主义”者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2)怎样“拿来”?3、品味比喻论证的妙处(1)文中运用了哪些比喻?(2)这些比喻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四)拓展延伸1、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拿来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2、思考: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如何践行“拿来主义”?(五)课堂小结回顾“拿来主义”的内涵、批判的内容以及具体做法,强调“拿来主义”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以“拿来主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理解比喻论证的深刻含义和联系实际运用“拿来主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2a507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a.png)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课内外拓展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拿来主义》2. 教学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分享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意见。
4.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课内外拓展:(1)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拓展阅读。
(2)组织文学鉴赏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87c35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3.png)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文章的“拿来主义”的含义解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探讨文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理解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2.2 教学难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独立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难点。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阅读理解测试:布置课后作业,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认真讨论,满分10分。
阅读理解测试:正确回答问题,满分10分。
小组讨论报告:观点明确、分析深入,满分10分。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课文《拿来主义》原文相关背景资料: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体系教学课件和教案5.2 辅助材料参考书籍:鲁迅作品集、相关学术论文在线资源:相关网站、博客和论坛讨论视频资料:关于鲁迅的纪录片或讲座第六章:教学步骤详细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和作品背景,引入《拿来主义》的主题。
提出问题:“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做笔记,标记不懂的词语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拿来主义》教案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着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着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这一主张后来成为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
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词,两者放在一起,按常规不协调,但正好体现了鲁迅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
如果你按这个题目或类似的题目(如“学习革命”、“创新思维”、“网络学习”等)作文,你准备怎样写?教师提示:议论文一般要写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顺序和方法灵活多变。
根据这一思路,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讨论,“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句子。
1、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提问:该段有一关联词语“所以”,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因为”在哪里呢?)“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对上面分析的结论。
这一“因为”应该在文章开头,文章的思路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为什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
4、“闭关主义”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一笔带过,他重点评价了“送去主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有关“送去主义”的文字,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送去主义”的?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送去主义”的实例,(见课文)然后问:你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送去主义”的神态吗?(低声下气,阿谀奉承。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说些什么(没有人格,没有国格,替他们感到羞耻。
)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能。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他的态度是:怒其不争。
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
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
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
)在别人佳节大典之际,靠磕头贺喜讨来的残羹冷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这种嗟来之食没安好心,是“抛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鲁迅说不想举出实例,文中到底有无实例(有。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费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不是。
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综合国力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皮包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
这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幸吗)由此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闭关主义要不得。
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误国。
送去主义要不得。
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亡国。
)那么,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第7段)齐读此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出了中心论点)从文体写法上说下它与前文的二个主义是什么关系?(前二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而这一段是“立”。
论述自己主张的时候,也是破在前头,先把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然后再论证自己的主张。
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通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8、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在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学生默读第8段,思考:这一段是运用“破”还是“立”的写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何谓“孱头”、“昏蛋”、“废物”(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废物——悠悠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我们能否将这三种错误态度也叫成什么主义?(孱头——孺弱无能的逃避主义昏蛋——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废物——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和这三种主义对应的就是拿来主义,那么具体应该怎样来拿呢?默读第9、10段。
(占有、挑选,创新)五、课堂小结。
遗产是祖上传下来的,“拿来”是后代来拿的。
鲁迅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痼疾,社会的积弱,提出了面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直到今天,仍应具有指导意义。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六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
面对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首先,“拿来”必须爱国。
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
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六、延伸探究。
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力否定、批判送去主义,那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否决送去主义呢我们给世界送去了什么(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
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通过生动丰富的电视语言,寓教于乐,使观众轻松学汉语、快乐看中国。
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4)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功夫熊猫》)走向世界。
(5)中国的海军走向了世界,护航索马里。
七、布置作业。
1、探究性思维训练。
在一次酒会上,法国、俄国、美国、中国四位商人在一起聚会,这时,法国人拿出了白兰地酒,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酒、中国人拿出了茅台酒,而美国人呢,他拿起了酒杯不慌不忙地先倒了点白兰地酒,又倒了点伏特加酒,然后再倒了点茅台酒,最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鸡尾酒!你是否欣赏这位美国人的做法他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2、预习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
板书设计: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鲁迅送古董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画(破)(误国)(亡国)送活人为什么要“拿来”所以:……自己来拿(立)拿来主义怕:逃避主义破怒:虚无主义怎样“拿来”羡慕:投降主义立:拿来(占有、挑选、创新)《拿来主义》教案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文本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