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性学习同点尝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同点尝试

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教育方法的转变,这是当前语文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课堂教学中学会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提问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本身就是一种双向交流,学生有被提问的可能,更有向教师请求解答的权利。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他们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上的疑点,是教师备课时顾及不到之处。通过教师解答或组织学生讨论,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有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经过认真思索的高水准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启发引导,就是对学

生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肯定与鼓励。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使用“问题探究法”进行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提出问题需要借助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的特点在于不因循传统,不墨守成规,打破心理定势,摆脱旧的联系,多方向,多角度,“海阔天空”、标新立异尽量多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答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是指导学生走上探究式学习的—个重要的起步阶段。

二、比较阅读中应用探究

兴趣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航标,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利用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去点燃探究的火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三、创新写作中运用探究

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阶段目标提到:初中阶段“写作感情要真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而我们的个别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痛,一要求交作文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作文勉强收上来,也是千篇一律,形同克隆,真是“写作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强探究性写作教学。概括说。就是要突破时限,开拓空间,交流情感,创新思维。

突破时限——“人的知识百分之九十是通过观察获取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开阔视野,同时,我们可以有重点地抓住事物的发展顺序来进行写作,观察力就象智慧的窗户。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认真、有序、准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这需要时间;写作需要积累丰富的材料,需要有感而发,材料需要发酵,感受需要酝酿。可见,时间有助于探究性写作实践。

开拓空间——古代的“李、杜”、现代的三毛、当代的余秋雨、英国的毛姆、美国的海明威,乃至孔老夫子,他们都是在行走中传播文化,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代社会要真正写出好文章,写作要走进生活,融人生活。写作要原滋原味的反映生活,这就需要开拓空间,用心探究生活。

交流情感——如果说限时作文注重考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突出的是智商的话,那么探究性写作,更注重情感的交流,情商的培养。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所谓:“无情就无以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决非易事。矫揉造作、乔装粉饰、无病呻吟之情都难以打动人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实情感,便没有情感个性;没有情感个性,便无所谓作文创新。情感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多向交流;有人际交流,有人与自然的交流,有自我交流;有写作前的情绪感染,有写作中体味感动,有写作后的分享沟通。只有注重情感交流,才能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创新思维——传统的作文教学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欲望。现代教育成果研究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探究性写作可以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增强写作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宗旨,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

四、欣赏名著中善于探究

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名著便是重要的途径。欣赏名著主要是指研读文学作品,要求师生扣住人物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来探究学习。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雷雨》时,就着重和同学们探讨周朴园的性格,大多学生认为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人。有位同学却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大家联系看过的影视,或者剧本,甚至相关的文学评论,反复思考。并交换个人意见。最后有—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周朴园本身就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鲁侍萍的相爱,本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的表现。他仍然保留着侍萍留给他的旧衣物、相片,可见他残酷的背后还保留着一丝对年轻时的爱情的留恋。他原本善良,身受封建制度的毒害,在他心灵的深处还是爱侍萍的。”阅读这类作品,就可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比较的方式进行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

阅读课外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量。探究性语文学习就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彼此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五、情感体验中渗透探究

学生的思维之舟由自主确定的探究目标引入航道后,其阅读便进入了感悟性阶段,即敏锐地捕捉信息、联系旧知识紧紧追思、结合文境循序探寻,体味文句蕴涵的跳荡情感,在大脑中变平面文字为立体的形象、美妙的意境、鲜活动感的画面。在这中间学生思维的尝试和叩问,则需要教师含而不露,给予适时、适度、适量的点拨,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幡然顿悟,成功跃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界。语文不同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社会性、人文性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得要求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进入研究的状态,去感受所学习的内容的存在。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的感悟。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语文能力是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贵在引领他们去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提升,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探索和创新,不断地积累,总结和交流取得的点滴经验,使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