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定律教案
《电阻》教案精选
《电阻》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路基础》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电阻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以及电阻的温度特性等。
重点介绍欧姆定律中电阻的作用,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阻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及其温度特性。
2.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的电阻问题,并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温度特性。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路中的电阻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电路图、实验器材(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等)。
2. 学具:电路图绘制工具、计算器、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个简单的电阻电路,引导学生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为什么电流和电压会随着电阻的改变而变化?2. 例题讲解(1)讲解电阻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
(2)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中的电阻问题。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绘制电路图,并计算电路中的电阻。
(2)讨论电阻的温度特性,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4.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
(2)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欧姆定律。
(2)拓展延伸:介绍电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阻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
2.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3. 电阻的温度特性。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阻。
(2)分析电阻温度特性对电路的影响。
2. 答案:(1)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出。
(2)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值会增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操作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电阻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温度特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电阻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阻与欧姆定律教案
电阻与欧姆定律教案
电阻与欧姆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单位,掌握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和物理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
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电阻的概念和单位。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和物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电场知识,强调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
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形成条件。
2.讲解电阻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
的电流之间的关系,并引出电阻的概念。
然后介绍电阻的单位和符号,并让学生记住。
3.讲解欧姆定律: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同一导体在不同电压下的电
流变化情况,并引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然后讲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强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4.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并运用欧姆
定律计算电流。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5.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引导,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
电阻和欧姆定律在电路中的重要性。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复习本节课内容。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测量结果,评价学生对电阻和欧姆定律的理解程
度。
2.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年级物理上册《欧姆定律电阻》教案、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电阻和欧姆定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理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感到困惑,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意识需加强。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究,逐步深入理解电阻和欧姆定律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
5.思考作业:
-思考电阻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如何通过改变电阻来降低电器的能耗?
-分析欧姆定律在安全用电方面的意义,如何避免因电流过大而引发的火灾等安全事故?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电阻、欧姆定律相关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教学实施: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为什么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十章第2节后的习题1、2、3,重点加强对电阻计算、欧姆定律应用的练习。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定义2. 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 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4. 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推导及实验验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式。
2. 采用实验法验证电阻定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电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进行推导。
3. 进行电阻定律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规律。
4. 讲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阻定律概念和数学表达式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电阻定律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电阻的温度系数:讨论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
2. 并联电阻:介绍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3. 串联电阻:讲解串联电阻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供学生复习和参考。
2. 实验器材:电阻、电压表、电流表等,用于电阻定律实验。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科普文章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阻定律。
九、教学建议:1. 注重概念讲解:确保学生清晰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
2. 加强数学推导: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推导过程。
初中电阻定律教案
初中电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比例系数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2. 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由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碰撞而产生,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 掌握欧姆定律,了解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电阻定律。
2. 掌握欧姆定律。
三、教学难点1. 电阻率的概念。
2. 欧姆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媒体1. 干电池组。
2. 电键。
3. 电流表。
4. 电压表。
5. 滑动变阻器。
6. 电阻丝若干条。
7. 导线若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电流、电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大小是否与电压和电流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阻定律。
2.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学生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材料、长短、粗细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因素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并定性判断其函数关系。
3. 设计实验(1)提出问题:如何探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教师点评实验方案,提出改进意见。
4. 进行实验(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电阻丝的电阻。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5. 总结电阻定律(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的关系。
(2)介绍电阻率的概念,解释电阻率与温度、材料的关系。
6. 学习欧姆定律(1)引导学生探究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2)总结欧姆定律的内容: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7. 应用欧姆定律(1)学生举例说明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点评,总结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8.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阻定律和欧姆定律,了解了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及电阻率的概念。
请大家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理解电阻定律和欧姆定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主题四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的观点,掌握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干系。
2. 学会运用电阻定律分析简单的电路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定律,掌握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将电阻定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灵活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电源、导线、电阻器、长度和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等。
2. 课件、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 设计一些基础电路问题,供学生教室练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介绍电阻定律的内容,包括电阻定律的定义、公式、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以下是详细的教学过程:1. 引入电阻定律观点:起首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电阻的观点,并逐步引导到电阻定律的定义。
通过介绍电阻的实际应用,如电线、电路板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定律的实际意义。
2. 讲解电阻定律公式:详细诠释电阻定律公式的各个符号和含义,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比照其他电阻相关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定律的特点。
3. 介绍电阻定律的适用范围:指出电阻定律只适用于金属材料的性质,不适用于非金属和电解质材料。
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定律的适用范围。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电阻定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实验结果。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影响因素,加深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5. 应用举例:列举电阻定律在电路设计、电子元器件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电阻定律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6.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阻定律的相关问题,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通过教室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作业安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安置适量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2. 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公式,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 电阻定律的公式及意义3. 电阻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电阻定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利用公式推导法,引导学生推导电阻定律公式。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电阻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的概念,引出电阻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电阻的概念,介绍电阻的单位,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意义。
3.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推导出电阻定律的公式。
4. 应用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电阻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电阻定律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例分析: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操作和思考过程,评估学生对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力。
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以及对电阻定律公式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提问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更直观的方式解释电阻的概念和电阻定律的应用。
2. 根据实例分析的观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根据作业批改的反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探究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电阻定律-教科版选修3-1教案
2. 电阻定律-教科版选修3-1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欧姆定律。
•掌握电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熟悉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理解。
•电阻的计算方法。
•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计算方法。
2.2 教学难点•电阻计算方法的深入理解。
•串、并联电路中电阻计算方法的应用。
3. 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述欧姆定律、电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计算方法等,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
3.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路和测量数据,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3.3 归纳法通过归纳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 教学过程4.1 欧姆定律讲解欧姆定律的定义和公式:电流I经过电阻R的导体时所产生的电势差U 和I的比值为常数,称为电阻R。
即:U = RI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意义,说明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4.2 电阻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电阻的计算方法:•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
•用电阻计测量电阻值。
•根据电阻材料、尺寸、温度等条件计算电阻值。
并在实验中予以验证和应用。
4.3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计算方法分别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其中的异同之处。
4.4 实验环节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电路和测量数据的方法,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5.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应该对欧姆定律、电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计算方法有了全面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掌握电阻定律,学生应该多参与实验,熟练掌握测量和计算方法。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7章电阻定律复习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7章电阻定律复习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掌握计算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方法- 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介绍电阻的定义和单位- 讲解欧姆定律及其公式:U = IR- 强调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2. 串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解释串联电路的特点- 演示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 讲解计算串联电阻的公式及步骤:Rt = R1 + R2 + ...3. 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解释并联电路的特点- 演示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 讲解计算并联电阻的公式及步骤:1/Rt = 1/R1 + 1/R2 + ...4. 实际问题的解决-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应用电阻定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 引入电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背景- 激发学生对电阻定律的兴趣2. 知识讲解- 依次讲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公式以及串联电阻、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结合图示和实际例子进行讲解3. 计算练- 给学生提供一些计算题目,让他们独立进行计算和解答-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答案4. 实际问题解决-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5. 总结和拓展- 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拓展延伸讨论电阻定律的其他应用领域教学资源- 教材:九年级物理教材(新版新人教版)- 课件:包含电阻定律公式和图示的电子课件- 计算题目:提供一些练题目给学生教学评估-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计算练成绩:检查学生计算练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电阻定律在其他电路中的应用- 推荐相关学习资源和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
电阻定律教案5
演示实验,按如图示连接电路,用伏安法测量电阻丝电阻。
介绍实验装置,测量不同电阻丝的电压和电流值。
在这里我们测量电压为2V 时的电流值,让学生观察记录。
请
压时发现,当温度稍低于液氦的正常沸点时,水银线的电阻突然跌落到零,这就是所谓的零电阻现象或超导电现象。
实验发现,一旦在超导回路中建立起了电流,则无需外电源就能持续几年仍观测不到衰减,这就是所谓的持续电流。
现代超导重力仪的观测表明,超导态即使有电阻,其电阻率也必定小于10−28Ω⋅m。
这个值远远小于正常金属迄今所能达到的最低的电阻率10−15Ω⋅m,因此可以认为超导态的电阻率确实为零。
把超导体电阻突变为零的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
除了温度以外,磁场也对超导体有影响,可以改变超导的转变温度。
超导
除了零电阻特性以外,还具有完全抗磁性。
超导体内部磁感应强度总是等于零。
超导磁悬浮其实是利用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优秀6篇)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优秀6篇)欧姆定律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课时[教学目标]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传授,使学生通过对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了解,受到其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感染和熏陶。
[重点难点关键]重点是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难点是欧姆定律的实验及其设计;关键是做好本节的实验。
[教具]演示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及定值电阻(5欧、10欧、壹五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教学方法]以实验引导、分析比较、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
那么,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其实,这个关系早在十九世纪初时已被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总结出来了,成为电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即后来人们所称的欧姆定律(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为了学习、研究欧姆定律,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试着用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借助于比欧姆时代先进得多的现成仪器,踏着平坦的道路重复一次欧姆及前人的研究工作,又来学当一次科学家,行吗?(话音刚落,学生们都高兴地同声叫:行!)好!今天我们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关系的方法与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即先使其中一个量(如电阻)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电流和电压)间的关系;再使另一量(如电压)保持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综合,就可总结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与分析(板书)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2、实验器材: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个,演示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定值电阻5欧、10欧、壹五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3、实验步骤:①设计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
(出示小黑板,如图1所示,但先用两张纸分别横向盖住电路图、实物图和表格)操作:按照表一做三资助实验,每次都使电阻R两端电压按1伏、2伏、3伏递增。
教案分享:探索电阻定律的实验过程和原理
教案分享:探索电阻定律的实验过程和原理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索电阻定律的实验过程和原理,理解电阻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电阻实验。
二、教学准备1.设备:电池、电流表、电压表、可变电阻、桥式电路、导线、实验箱等。
2.实验器材:铜线、铁丝、电阻丝、焊锡、电池座、电阻档板等。
三、实验过程1.实验一:探究电阻丝的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电阻丝的特性。
(2)实验步骤:①将电池、电流表、电压表、可变电阻、导线等连接在一起。
②使用铜线和电阻丝分别连接到实验电路的两端。
③调节可变电阻,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数值。
(3)实验结果:①当电阻丝的长度增加时,电流越来越小。
②当电流稳定时,电阻丝的温度达到稳定,并能够计算出其电阻值。
(4)实验分析:电阻丝的电阻值随着其长度增加而增加。
电阻丝的电阻值与其长度成正比。
2.实验二:使用焊接电路进行测量(1)实验目的:了解使用焊接电路进行测量的原理。
(2)实验步骤:①将电池、电流表、电压表、铁丝、焊锡、电池座等连接在一起。
②充电后,将电池座和电池底端焊接在铁丝上。
③在电路中添加电压表和电流表,并连接电路。
④使用焊接电路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表中。
(3)实验结果:使用焊接电路进行测量的结果非常准确,能够反映出电路的实际状况。
(4)实验分析:焊接电路可以用于实验室中进行精确测量,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3.实验三:探究电阻的基本原理(1)实验目的:了解电阻的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①将电池、电压表、电流表、可变电阻、桥式电路等连接在一起。
②将可变电阻、桥式电路和电路连通。
③测量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并计算出电阻的值。
(3)实验结果:①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②电阻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升高。
③当电阻稳定时,其电阻值达到常数,并可以计算出精确值。
(4)实验分析:电阻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在实际电路中不可避免的。
准确、精确地理解电阻的计算方法,对于实验室和实际生活中的电路设计都非常重要。
高二物理教案电阻定律5篇
高二物理教案电阻定律5篇高二物理教案电阻定律篇11、预习高中物理与初中有差异较大,无论是从知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因此,在每次上课前,花一定时间(时间长度没有限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预先浏览一下,熟悉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也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上课上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上课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1)主动听课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积极主动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课,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2)注意课堂要点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
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仔细讲解等;对于难点,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听讲。
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课”。
(3)做到听课和做笔记两不误有的同学一上课就不停的记不停的写,结果一节课下来一点都没有听到,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呢我认为,上课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课上,而不是做笔记上,笔记中要记的内容应该是:课堂重点、课堂难点、课堂疑点、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并不是教师的所有板书内容。
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
有的同学从来就不做笔记,这也不好,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不利的。
因为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长会逐渐遗忘,没有做笔记我们以后复习有些内容就找不到。
3、复习有的同学只要老师一布置了作业就会马上去做,觉得完成了作业,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就掌握了知识,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到头来知识没有掌握。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电阻定律的内容3. 电阻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应用。
2. 难点:电阻定律的推导,电阻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重要性。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阻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深化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4.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 新课:讲解电阻的计算方法,介绍电阻定律的内容。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阻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电阻的概念。
4. 讨论:分组讨论电阻定律的应用,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阻问题。
5.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电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电阻概念和电阻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电阻实验中的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电阻计算方法和电阻定律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电阻的分类:介绍固定电阻、可变电阻、热敏电阻等不同类型的电阻。
2. 电阻元件的串联和并联:讲解电阻元件在不同电路连接方式下的特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 实验器材:电阻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3. 网络资源:介绍电阻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方面: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学生方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电阻定律教案
电阻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导体的电阻与影响电阻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理解电阻定律的内容;理解电阻率的意义;会设计电路并能够连接电路。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猜想-探究-结论”;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R与导体长度L、横截面积S、温度T以及材料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教学用具1.实验器材: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电阻定律演示板12套导线等.2.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设计研究电阻和长度关系的探究方案,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引入:设计1:如果你家里买了新房子,要搞装修安装电线,爸妈把电线选购的任务交给你,这里有三种线材,(Φ4的铜芯线、Φ1.5的铜芯线和·Ф1.5的钢丝线),如果“不差钱”,你会选购哪种?…Φ4的铜芯线好些,因为它的电阻小些,那么,电阻的阻值和哪些因素有关?师:没错!初中我们已经知道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导体、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还知道导体越长、越细,电阻就越大。
师: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比如我一根导线长度增加一倍,电阻增加多少呢?学生猜想、回答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电阻和导体的材料、长度L、横截面积S的定量关系。
设计2:出示一个100w和和一个25w灯泡,请一个同学来观察,并加以区别。
(○1参数○2灯丝粗细) 两个灯泡正常工作起来后,亮度不同,说明电阻不同,从这个灯泡,可以想到电阻与什么有关?学生:横截面积师: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还跟哪些因素有关?生: 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那么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导体的电阻与以上这些因素的定量关系(板书)电阻定律新课授课: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我们先在温度一定(室温下)来通过实验来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的关系。
物理教案之欧姆定律
物理教案之欧姆定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欧姆定律的定义2. 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含义3.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4. 欧姆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 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欧姆定律。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欧姆定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引出欧姆定律的概念。
2. 探究欧姆定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欧姆定律的规律。
3. 讲解欧姆定律公式:解释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4.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讲解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的关系。
5. 应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举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欧姆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欧姆定律概念和公式的掌握程度。
2. 结合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价其在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等。
2. 教学课件:PPT、图片、动画等。
3. 教学案例:生活中涉及欧姆定律的实际问题。
1. 第1周: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导入欧姆定律概念。
2. 第2周:进行欧姆定律实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 第3周:讲解欧姆定律公式及含义,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6.电阻定律教案
第 1 页章节3-1第二章 6 课题导体的电阻课型新授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启发课时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阻定律,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2)理解电阻率的概念,知道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
(3)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取决于材料本身。
(4)能区分R=IU和R=Sl两个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电阻定律的探究和掌握,解决有关电路的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对定律的灵活运用程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电阻定律的探究,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和电阻率。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和电阻率。
教具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合金导线,电源,酒精灯。
教学程序与内容师生活动[引入新课]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电阻是怎样定义的?能不能说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电阻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简单回顾以前学过的部分内容,引入课堂。
教学程序与内容师生活动[进行新课]一.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按如图所示电路,依次将 A 、 B 、 C 三段电阻丝分别接入电路中,利用 R=U/I 测出三段电阻丝电阻,并加以比较。
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R 跟它的长度L 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 成反比。
这就是电阻定律。
二.电阻定律:1.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 与长度L 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 成反比,导体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2.公式: R=ρSl 3.适用条件:温度一定,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或浓度均匀的电解质溶液. 4.注: R=I U和R=ρSl 的区别:它们都是从大量实验中得出的规律,从不同角度研究电阻这一物理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由导体本身或环境客观因素决定,电阻定律就是关于导体电阻与其决定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规演示实验。
应指出:B 电阻丝长度是A 的2倍,测出电阻也约为A 的2倍。
电阻定律电阻率教案
电阻定律电阻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电阻定律和电阻率的计算方法;3.了解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4.能够应用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电阻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电阻率的概念及计算。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电阻定律的介绍、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电阻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教学方法:讲授、示例演示、实验演示、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电流大小与电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理论讲解(20分钟)a.介绍电阻定律的概念:当电流通过一个导体时,导体两端产生一定的电压,这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阻力有关,即电阻定律。
b.讲解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U=IR,其中U是电压,I是电流,R 是电阻。
c.介绍电阻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电阻率是一个物质的内部阻力大小的量度,用ρ表示,电阻率ρ等于该物质单位长度内电阻的大小。
公式为:R=ρ*(l/A),其中R是电阻,ρ是电阻率,l是物体长度,A是截面积。
3.示例演示(15分钟)通过几个实际问题的计算演示,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应用方法,例如:计算电阻、电流、电压等。
4.实验探究(30分钟)小组合作进行以下实验:a.实验一:改变导体的长度l,测量电阻R的变化。
b.实验二:改变导体的截面积A,测量电阻R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电阻与长度、截面积的关系,并计算电阻率。
5.拓展应用(1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以下任务:a.调查不同物质的电阻率,并列出一张电阻率表。
b.分析不同物质电阻率的差异原因。
c.讨论电阻率对电导体的选择和设计有什么影响。
6.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小结电阻定律和电阻率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判断是否掌握电阻定律和电阻率的计算方法;2.对学生完成拓展应用中的任务进行评估,查看学生对电阻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阻定律
河北滦平县第一中学 袁青林
一、教学目标
1、 实验探究得到电阻定律,并从理论上进行推证。
2、 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材料的关系。
3、了解热敏电阻、半导体、超导体。
二、重点、难点
电阻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电阻率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多媒体视听系统,电脑,自制电阻与温度关系演示器一台,电池组,开关,数字直流电压表,数字直流电流表2块,50欧姆滑线变阻器,电阻定律演示器,导线若干,数字万用表。
四、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投影展示)由电阻定义式R=
I
U
知,导体的电阻R 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 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不对,解释原因) 那么,电阻R 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投影展示 学生与电工师傅的谈话录像)
总结影响因素;由谈话知R 与导线长度L 、导线的横截面积S 、导线材料、温度有关。
2、 设问:这种说法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希望通过探究性实验找出R 与L 、S 、的定
量关系;R 与材料、温度的定性关系。
实验探究: (一)、明确目的:探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目标任务:(分组实验探究)
(1) :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研究电阻的变化。
(2) :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研究电阻的变化。
(3) :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种类,研究电阻的变化。
(4) :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5) :信息组
各组具体实施方案及结论:
(1) 组利用伏安法测电阻R ,限流外接,得到数据填入表格,进行简单数据处理。
(2)组利用伏安法测电阻R,限流外接,探究R-S关系,简单处理数据。
(3)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改变材料种类,研究电阻的变化。
利用数字万用电表粗测R进行比较。
(由老师演示实验)
(4)利用自制的“电阻与温度关系演示仪”进行实验,探究电阻与温度关系,并得出结论。
(5)组同学主要利用网络査取信息。
网上查阅如下内容:
1、什么是电阻率、电阻率与那些因素有关
2、热敏电阻简介
3、超导现象中国超导技术
(也可由教师将网上下载的材料保存在电脑中,课上供学生查阅)
说明:防止学生实验时实物连接出问题,公布完各组任务,利用幻灯片展示实物连接图片。
五、探究成果交流共享
在此环节将各组同学的结论交流共享,形成统一观点。
将一组和二组同学的U 、I 、L 、R 、S 、1/S 等数据由老师输入电脑、利用Excel 表格在投影上现场形成图像。
从而得出R L ∝、 R s /1∝,进而总结R S L ∝
,要得到等式,则必须加比例系数K ,即R=K S
L
,另外角度,可以从理论上分析论证这个关系。
(投影)
(一)归纳总结得出电阻定律:导体的电阻R 跟它的长度L 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 成反比。
表达式:S
L
R ρ
= (二)电阻率
1、电阻率越大 ,表明在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 ,导体的电阻越大 。
2、物理意义: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3、公式:S L R ρ
= 推出L
RS =ρ 4、单位:欧·米(Ω·m)
5、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几种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观察表格课本P 58),你能从表中看出哪些信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课本P 58思考与讨论) (三)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升高,电阻增大)由学生说出
(四)由信息组的同学分享查阅的热敏电阻简介、超导现象、 中国超导技术
六、课堂小结(投影)
课后作业:课本59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