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学案第5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精细阅读精准表达学案13(含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ppt (1)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 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 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 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 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 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 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 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 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金题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的关系进 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 岁辞世,较常人已是高寿,但却让世人有万般不舍。对先生 而言,他又何尝舍得,对祖国,对人民,对科技界,他还有那么多 事要做,有那么多话要说! 这般高龄,为何还执着于祖国的科技发展?“我们这代人为什 么爱国情结根深蒂固,因为祖国受欺辱太深。”2011 年 1 月,先生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深情流露,他的中国梦就是发轫于此。 要让中国强盛、强大,是他的信念,一直激励着他前进,终生未变。 20 世纪 50 年代初,美国政府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先生被列 为禁止回国的 35 名中国留学生之一。为此,他曾给周恩来总理写 信求助,经过艰苦斗争,他终于在 1955 年得以乘坐一艘名为“克 利夫兰总统号”的邮轮,踏上归国旅途。那年,先生 37 岁。
[金题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 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选择题学案》教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选择题一.复习目标1. 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熟练掌握选择题内容特点和方法;2. 培养检索筛选、综合比较、提炼分辨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了解选择题内容特点和掌握方法。
2. 培养检索筛选、综合比较、提炼分辨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例题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作为2017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复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1.考题分析:以2017高考题为例,分析题型2.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大多是新闻类,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
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
3.关注选择题设题特点:①四选一,五选二的题目,取消了分层级给分的方法,探究类题目改为信息筛选和整合类的题目。
②试题内容理解注重比较阅读。
③选择题选项设置信息转述、图文转化、文图转化。
二.【例题分析】2017全国1卷(一)阅读文本,梳理内容1.(1)文字材料:简单概括每则材料的内容和主旨;(2)图表材料:读图解图。
2 .技巧点拨:①定向阅读:先读懂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存在于标题、图形、数据、文本等各种要素中。
阅读有目的性,方向感要明确。
②比较阅读:细致比对选项与原文(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
统整信息,洞悉内在逻辑关联。
紧扣主题,注意材料间的分析比较,图表类的对数据进行审读和比较分析。
(二)分析选项,准确比对原文1.真题分析:2017全国1卷第7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思维导图题技巧点拨:①快速搜索各选项导图中所需关键信息;②理清导图中各环节推导关系是否正确;③关注导图各环节内容上和逻辑关系上的错误。
(2)分组合作:比较原文,分析选项2.真题分析:2017全国1卷第8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2017高考语文二轮(通用版)复习课件:第1部分 专题5 第2讲
• 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 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 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 [答案] 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 普 法。 [解析] 扣文本,将顾炎武这句话的内涵,及其所体现的精神概括出来。
通 人 , 的 命 运 与 国 家 民 族 的 命 运 是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的自然传统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 联实际,强调这句话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下结论
• 1911年,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的鼓 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1918年,叶 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 理,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194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获得博士学位后, 教授W.杜安主持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 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叶企孙在实 验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物理学家康普 顿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 的测定”。 • 1925年5月,清华大学部正式成立,开始招生。 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物理科副教授。从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 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 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 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 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 《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 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 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 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 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
2017年3月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新课标Ⅱ卷)语文卷
绝密★启用前2017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国崛起的精神意蕴袁正领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以秦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示与齐结盟重创韩魏、抓住时机连横攻齐等重大事件,讴歌以秦昭襄王为代表的时代英雄对政治理想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
本剧尊重史实、脉络清晰、叙事流畅,不但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的追寻和溯源。
对正处在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
国家崛起的关键是人精神的崛起。
《大秦帝国之崛起》围绕“崛起”这一主题,着力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通过主要人物的成长揭示出“崛起”的深层意蕴,可谓一大亮点。
张博饰演的昭襄王是领导秦国崛起的一代雄主,他天资聪慧,但继位之初消极、懵懂,在母亲、严君等人的开导激励下,发誓要“克己勤勉、自强不息”,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心智,认识大爱与小爱、大义与小义之别,终成一位意志坚定、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
还有勤学精思的“战神”白起、深明大义的宣太后等,这些艺术形象可谓是当时秦人的代表,其自醒、自觉、自励、自信的精神内涵,正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动因。
与此同时,该剧还生动塑造了一批从反面助力崛起的人物形象,如残暴多疑的齐王、纵情恣肆的楚王、满怀豪侠之气的苏秦、贪婪成性的李兑等,让人直观地看到什么是崛起之途、什么是败亡之道。
高考语文冲刺课件第五章学案14(2017届)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答案 ①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②为樱桃新的寓意做衬 托。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雨中的鸣鹤 ① 浙东古镇鸣鹤是环湖而建的,大多数的民居都朝着湖 面,开门见山又见水。据史料记载,古镇鸣鹤形成于公元 8 世 纪, 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唐元和年间, 乡人虞九皋, 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但是 我潜意识里却一直以为鸣鹤的来历还要往前推。 要知道鸣鹤那 地方本来就是水草丰茂之地,杜白两湖依山傍水,或许早年确 有鹤栖息,鹤鸣惊人。 《诗经》之《小雅· 鹤鸣》中写道“鹤鸣 于九皋,声闻于野”。这应该也是鸣鹤的出典了吧!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⑥我走走停停,边想边看,目光所及的每一块砖石、每 一株草木都在岁月中赋予了古镇别样的生命。 2.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有删改)
解析
这句话写雨,据此要考虑其与标题的关系,应指出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其照应了标题;这句话说到“缠绵”“柔情”,据此要考 虑跟下文老房子、金仙寺的关系,指出其铺垫作用。从内 容上考虑,主要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即可。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⑤不经意中, 我一脚踏进那栋房子。 那是个典型的四合院, 幽深而苍老,当年生活在楼里的主人已经在历史里漂走了。马 头墙高耸,白墙黑瓦、翘角飞檐、雕窗扶栏都记录着主人曾经 的辉煌。只是时光不再,久远的往事早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梦。 上街的尽头,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刹金仙寺。金仙寺已经有一千 四百多年了,比鸣鹤建镇还要早,建成之后不久就成为浙东名 刹。原来寺里保留着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的字碑,著名的弘一法 师曾来过这里,他的《清凉歌集》与《华严集联三百》就是在 这里完稿的。说来很有意思,这样一座千年古刹竟然还是一个 革命活动场所,1942 年,浙东游击队的司令员何克希在金仙 寺成立了“浙东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寺右前方,还 立着一块纪念石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曾被改建为学校,直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步回复现状。
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7年最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核心考点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
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
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
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
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
”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
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
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
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
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
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
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留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
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
浙江省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学案5
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
“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 哉”“何„„为”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 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辞 为 天 下 制 仪 法 垂 六 艺 之 统 纪 于 后 世 作
孔 子 世 家 第 十 七。 (选自《史记· 太史公自序》) 解析 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文段 主要讲了《孔子世家》产生的背景。其次,借助相似结构,
利用动词“追”“匡”“垂”“作”等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
地方。再次,利用词性断句,如诸侯、仲尼。 答案 周室既衰 / 诸侯恣行 / 仲尼悼礼废乐崩 / 追修经术 / 以达
增分突破一
增分突破二
突破主观型断句题 近年来浙江卷一直以主观型断句的形式考查文言断句,
一般是选取一段文言语料(或文内,或文外),去掉标点,设置
的停顿一般为6~8处,难度不大。考生在解题时只要遵循“3 步断句法”,熟练运用其中的技巧,即可准确选定答案。
增分断
第一步:通读文段明大意
断句前应先阅读文言文片段,弄清楚文言文属于什么文 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要注 意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
增分突破一
增分突破二
【典例1】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周 室 既 衰 诸 侯 恣 行 仲 尼 悼 礼 废 乐 崩 追 修 经 术 以 达 王 道 匡 乱 世 反 之 于 正 见 其 文
增分突破一
增分突破二
【典例2】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及答案发布时间:2017-02-14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孔雀舞,是源于傣族民间的一种舞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再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加工,孔雀舞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多次在国内国际的演出中获奖。
孔雀舞舞姿富于雕塑性,形成了独特的三道弯舞姿造型,还十分讲究手的动作,变化多姿,生动传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①人们把孔雀视为美好和爱情的象征②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③傣乡是孔雀的故乡④孔雀舞成为了傣家各类活动不可缺少的表演性舞蹈⑤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⑥对孔雀怀有崇敬的感情A.①③⑥②⑤④B.⑤①③⑥②④C.①⑥④③②⑤D.③①⑥②④⑤解析:文段是按孔雀的象征意义、孔雀舞的产生、孔雀舞的发展这样的逻辑顺序来排列的。
后文有“再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故其前句应为“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最后一句只能为⑤,可排除A、B;③①⑥是相关“孔雀”,②④⑤是相关“孔雀舞”,应为③①⑥②④⑤。
答案:D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20个字。
(6分)中国尽管是一个大国,但人均国土面积很小,人均可用土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更小。
按道理应该非常节约土地才是。
可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因为土地太廉价,使用者太容易获得,拥有者也不太珍惜。
政府可以利用权力征用农民的土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给的补偿价格非常低,基本上是政府给多少就是多少,农民没有谈判资格和能力。
土地廉价自然就会造成土地浪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产权不明晰。
没有谁有足够动力和能力保护土地。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必考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_荆涂散人_百度空间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让读者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训练时,建议按照以上五点要求分点训练。
④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四、【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百年彭桓武:“默默无闻”的大师193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彭桓武,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留学,并在此后很快展露出在物理学方面的天赋。
在海外期间,他与海特勒等人合作的成果“HHP”理论曾轰动一时,成为当时国际物理界公认的介子理论。
然而,到了1947年,在国外事业发展如日中天的彭桓武,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选择。
当年夏天,他辞别英伦,辗转香港,回到了阔别数年的祖国,选择了条件艰苦的西部边疆,在云南大学当起了物理老师。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开启了红旗下的科研和育人生涯。
在清华大学,彭桓武任物理系教授,培养了黄祖洽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
彭桓武还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量子力学,并指导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周光召和严肃。
彭先生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等多种理论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这方面的后来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者间接的学生。
1978年,彭桓武受命建设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
在他开放的建所思想的影响下,理论物理所很快就形成了活跃的学术氛围,提倡学科交叉融合,吸引了海内外理论物理界的众多优秀专家来所访问交流。
这种开放民主的氛围一直保留至今,成为理论物理所精神的精髓之一。
然而,就在理论物理所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之后,彭桓武却向中科院递交了辞呈。
这是他在建所之初就许下的约定:理论物理所所长“轮流坐庄”,废除终身制,任期为两年。
当年苏联撕毁与中国的合作协议,全面撤走专家,停止供给资料和设备。
中央决定调彭桓武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顶替撤走的苏联专家,负责核武器物理研究工作。
当时,正值原子弹设计的探索阶段,唯一可参考的资料就是一个苏联专家口头讲述的原子弹教学模型。
“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九所的科研工作就是在彭桓武这样的学术思想指导下起步的。
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后,彭桓武敏锐地意识到,要迅速组织力量向氢弹原理的探索转移。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知识专题突破(教师用书)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绝招十二四步分析,快速判断——“5选2”题1.选材特点:小说阅读的综合选择题,就是给出五个选项,考生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两项。
五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可以得分,分值分别为3分、2分、1分;最高得分为5分。
2.命题特点:五个选项涉及小说内容的理解、故事情节的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但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题干要求为“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2015年变化为“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2016年变化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干要求更加具体、范围更加广泛,有利于考生的思考和判断,也体现了命题的变化性。
授解题绝技[增分妙招]小说阅读综合性选择题解题指导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一般采用“5选2”的形式,赋分5分,并且在评分标准中具体规定了每个选项的分值,一般而言,符合题干要求而且信息量大、有重要意义的选项占3分,符合题干要求但信息量较小或重要性不突出的选项占2分,基本符合题干要求但表述略有瑕疵的选项占1分,表述有误或不符合题干的选项不得分。
根据这一评分标准,答题时应首先把不符合题干要求或表述有误的选项排除掉,然后再对余下的选项进行择优选择。
答题时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第一步:①快速浏览,大致分类。
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
②圈画术语,把握关键。
圈画出评价赏析类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比对。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信息,筛选信息类的选项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内容,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圈画的名称术语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由易到难,逐步排除。
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
[典例剖析](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17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ppt (2)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 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 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 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 《白鹿原》也应该 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 白鹿原 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 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 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 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第四步:不能忽视相关链接 近年来全国卷考查的传记往往在文末附有“相关链接”,这些 “相关链接”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正文的必要补充,更是解题时不 能忽视的文字。那么“相关链接”往往链接哪些内容呢?从高考命 题以及高考模拟试题来看,主要包括:传主本人的言论、他人对传 主的评价、传主另外事迹的介绍、传记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的介绍以 及相关背景等等。这些链接的内容往往隐含着传主的形象特点,对 于我们解答相关题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 回到原文,找到题目的对应信息。细读全文可以发现,文中第三段 中说“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然后可 以以此为基点从上下文中寻找关键信息。这里的小说指的是《蓝袍 先生》 ,陈忠实在《蓝袍先生》中表达了要从赵树理、柳青的作品 特色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愿望;1985 年,他出访泰国, 第四段中明确说他“痛感自己需要……打开自己”。由此即可得出 答案。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 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 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 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3叙议结合,规范有序——观点探究题之要诀学案引语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总是先给出观点(或者话题),要求结合文本展开阐述,阐述所持观点的理由,我们姑且称之为“观点探究题”。
该题考查的是探究能力,难度大,分值高,题型稳定。
二轮复习要继续强化这种题型训练,认真体悟“叙议结合,规范有序”的探究真义,使自己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韩爽1988年,《平凡的世界》乘着央广的电波飞入无数青年人内心。
27年后,《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版登陆卫视频道,岁月流转,感动常在。
路遥,这位离开了20多年的上世纪作家,从来没有消失在人们的书单上,即便评论界并不怎么看好他的作品。
终生与贫穷为伴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原名王卫国。
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
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
对于在父母家的生活,路遥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
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人们哄堂大笑。
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
大学里,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
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西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
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了,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跟四弟王天乐借的。
路遥曾对朋友说过,《平凡的世界》那点稿费,还不够他那几年抽烟的钱。
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
文学殿堂的艰难跋涉路遥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可他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
当中央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作结论、别人还在喊文化大革命好的时候,他逆风而动,以超常的勇气与远见卓识,写出了一篇声讨文化大革命的六万字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他寄给了全国各大刊物,可都给退回来了。
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也没有人敢发。
后来,《当代》慧眼识珠,尤其是得到老作家秦兆阳的欣赏,《惊心动魄的一幕》才得以在这个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获奖,增强了路遥前所未有的自信,这部作品成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
1981年6月,不到32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21个昼夜,创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
他自己认为这是可以开创一个时代的作品,写出来后先后寄给几家刊物,可还是被退稿。
但他坚信并预言:要么取得巨大成功,要么彻底失败。
结果《人生》果然让路遥一举成名。
《平凡的世界》这座辉煌艺术大厦,路遥建造得并不轻松。
第一部全部完稿了,过去发表过他的作品的一些刊物(都是些有影响的大刊物),看过这部作品后,都纷纷退稿了(大多认为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
稿件辗转了几个编辑部,最后由谢望新主编的广东《花城》杂志表示愿意发表。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之后,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喝彩,相反,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
很多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
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路遥对好友白描说他要继续写下去,写第二部,写第三部。
可就在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本来就没有恢复好的身体再次出现了问题,吐了血。
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
《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的支撑下圆满完成,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但此时的路遥已明显感觉到了死神的侵袭,感觉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
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发表演讲的作家,又坚持完成了不朽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而后带着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成功与失败“路遥是一个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星这样评价。
他和路遥是文学刊物《延河》的同事,目睹了路遥的成长和上升,灿烂的生和光辉的死,作为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工作者,他说路遥在生前似乎就不断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野心,一步一步地建构着自己非凡的人格形象,尽管生命短暂,但他却成功了。
从路遥文学馆馆长、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厚夫的新书《路遥传》可知,这种勇气和野心在路遥10岁的时候就已见端倪:在延川“顶门”的他,成为了村小学里的“孩子王”,因为他曾因口音问题被冷落嘲笑;在与养父上不上中学的斗争中胜利,把握住了命运之船的航向。
他曾经用这样一句话解释他创作的初衷:“我起点太低。
我要改变命运,要成大事,就得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甚至牺牲。
”相关链接①1973年春,路遥被当时的延川县委书记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大学期间的路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自己认为没有必要去听的课是从不去上的,只专注于自己喜爱的课程。
(选自《路遥印象》)②路遥被人们熟知是由于其中篇小说《人生》,在《人生》的创作过程中,路遥的身体已经显现出一些问题,他仍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口舌生疮,大小便不畅,浑身像燃烧起大火一样。
1982年,《人生》在《收获》上发表,荣获了“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选自《〈人生〉的成功》)③《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为1975年到1985年间,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城乡生活间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作品共分六卷三部,一百万字,当时正值各种艺术思潮遍布中国文坛的时候,用路遥的话来说就是“就像类似在一种夹缝中行走,在千万种要战胜的困难当中首先需要战胜自己”。
(选自《关于〈平凡的世界〉》)1.文章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一语双关,既指出了路遥的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也指出了路遥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
②赞扬了路遥执着追求的精神,因为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努力使生命变得不平凡。
③语言凝练,“平凡”与“不平凡”这一对矛盾的词语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兴趣。
2.本文二、三段记述了路遥童年和大学里的生活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路遥坚毅不屈性格形成的背景。
②生活的艰难,没有击垮路遥,反而激励他前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更能展现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点。
③这些往事,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结构上,引出后文,使结构完整。
3.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路遥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对点训练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
路遥很多作品的诞生都是较为艰难的,甚至达到呕心沥血的程度。
其作品有时还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但他并不气馁,而是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创作。
②不屈从命运,敢于挑战自我。
路遥没有在困窘的生活和众人的嘲笑中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抬起头,坚强地生活,最终取得不凡的成绩。
生活的磨难不是打垮我们的敌人,而应成为我们挑战人生的动力。
③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一些坎坷,我们也应该有路遥那种勇气和力量,别人的不认可甚至是批评嘲弄,要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别人的看法,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较真的吕叔湘叶兆言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他在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几次见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接近苏州话。
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或许因为他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直以为他是苏州人。
吕叔湘和俞平伯都比祖父小,又都为祖父所敬重和钦佩。
俞平伯是名士,两耳不闻窗外事,晚年喜读林译小说,突然有了兴趣,就找出来读,纯粹为解闷。
俞平伯才华横溢,童心未泯,不算十分认真。
吕叔湘正好相反,在做学问的路子上,俞是出世的,吕是入世的。
俞活得像个艺术家,吕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
俞平伯身上多少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湘绝对没有。
以俗名论,他没有俞平伯家喻户晓的影响,但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内,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尊他为一代宗师绝不过分。
我想说的是,吕叔湘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祖父就经常教导我向他学习。
他是我见到的人中间,最讲究认真做人的。
我们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会说:“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呛!”吕叔湘一生都在维护汉语的纯洁。
80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一一订正,杂志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
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写成了“吕淑相”。
我们全家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因为想象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
文章里有些错误是免不了的,可是这次错得太离谱了。
记得《人民文学》当时正因为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劝吕叔湘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最终没敢写,因为以吕叔湘的认真态度,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
我觉得,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
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从不让读者感觉到无味和可憎。
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
我父亲总说,自己最初的文笔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风行一时。
70年代后期,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17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
他的强项是深入浅出。
深,指达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能够浅,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
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
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联系起来。
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90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
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
父亲与伯父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