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第九章 农业区位论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屠能(J.H.Thunen)于1826年在其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中首次提出的。
屠能从孤立国的假想空间出发,寻求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探索农业生产的地域配置原则。
根据巿场距离的远近,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六个层次表现出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同时,农业集约化程度也由内向外逐步降低。
古典的农业区位论是采用单因子孤立化方法来研究农业圈理论的;而现代农业区位论则采用假设法,对引起土地利用和地域差异的许多自然因素如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劳动者的素质、人口密度及经济文化水平等假定为常数,然后再考虑市场距离,以此得出经济地租与市场距离的函数关系。
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R.Sinclair)也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都市工业用地与都市边缘地带的农业用地形成激烈的竞争。
一般来讲,城巿用地往往比农业用地更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而使得大都市周围地带的农民更愿意抛售土地。
不论是古典的农业区位论还是现代农业区位论,都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具有层次性和地带性的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对都市农业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按照区位与功能分区,都市农业使得以城市为中心的不同的区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重点发展不同的产业,从而能够高效利用都市农业资源。
我们从屠能圈层理论得到的启示是,应该在消费中心附近对易腐保鲜的农产品进行生产,这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农业区位对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作用。
从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农业圈层理论,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可以借鉴屠能关于农业生产布局的层次性和地带性布局,而且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确实体现了农业圈层理论。
目前,围绕苏州市区和各县(市)城市的发展,根据农业地带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地理空间上,可以考虑以城区为核心的、近郊和远郊相映的圈层布局;功能配置上,根据圈层结构,划分为休闲农业、品牌农业、高科技农业、立体化农业、信息与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和外资化农业等不同功能的递阶结构。
农业区位论
和杜能试图解释大范围地区宏观的农业区位不同,现代的农业区位论者更多地注意研究具体农场的“农业决 策”。在一些农业经济学者看来,一个农场的生产类型即它的生产专业化方向不过是代表一个农场主决策过程的 最终结果,由若干个具有类似生产类型的农场所组成的土地利用区域,不过是各个农场主按照他们自己的条件所 作出的若干种决策的混合物;解释和论证一定的农场生产类型的区位,必须研究农业决策。这类研究广泛运用了 各种数学方法,如运用线性规划确定总生产费用最小而纯收益最大的农作物最优组合;运用博弈论研究面对种种 不确定性和风险(如天气变化、市场变化等)的农场主如何作出生产上的最优决策,以争取最坏情况下的最好可能 性;运用马尔可夫链研究生产革新的空间扩散等。影响农业决策过程的因素,不仅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 素、自然因素,而且有农场主的行为因素,如个人业务知识、经验、偏好以及冒险精神等等。通过农业决策论的 研究,不仅可以论证解释已有的农业区位,而且还可能预测它的变化。
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 的是它首次确立了对于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 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此外,杜能的理论模式对于区位论的建立起到奠基作用。杜能以后百余 年来,有一批学者如F.艾列波、T.布林克曼、E.劳尔、A.廖什、E.M.胡佛、E.S.邓恩、L.H.魏贝尔等,论证、 应用和修订了杜能的农业区位学说。如劳尔应用杜能原则,把全世界农业经营类型按集约程度排列为七大农业经 营地带,而以西北欧工业区域为世界农业集约化中心。
谢谢观看
简介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 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经济地理学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形成机制。
P60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的合理活动。
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则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
运费率因活动不同而不同。
由此,地租公式如下:R=(P-C-Kt)Q.地租收入R对某一固定产物而言,随距离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有市场点(运费为0)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
不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比较大。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杜能圈结构。
2、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①运费指向论的应用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可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类: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等,在原料产地选址。
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原料指数为0.035,典型消费指向性工业。
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工艺,其原料到产品重量几乎不变化,其布局既有原油产地(波斯湾和墨西哥湾),也有消费地大城市(纽约)。
②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应用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力成本指向性产业。
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动向,是由大城市向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转移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靠单纯劳动可进行生产的行业。
③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规律。
如日本二战后,在“三湾一海”形成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原因有二。
一是这一集聚带接近日本国内消费地;二是这些工业的原料几乎100%依赖进口,接近原料地,使原料运费最小化。
20世纪70年代,这种集聚有所缓和,主要是地价和劳动费上升造成生产费用的增加。
“分散因子”削弱了集聚因子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要点
经济地理学要点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要素:①土地②原材料③能源④资本⑤劳动力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从里到外依次为1 自由式农业圈,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2 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种植。
3 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类(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六区轮作;4 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
5 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离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分为三区轮作即三圃式轮作制度。
6 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银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阶段: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廖什市场区位论的假设条件: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居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农业区位》 讲义
《农业区位》讲义一、什么是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简单来说,就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以及该位置与周围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农业生产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开展的,它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比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等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和效益。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气候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
包括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等方面。
光照充足的地区,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比如新疆的长绒棉,因为那里光照时间长,棉花的品质就非常好。
热量条件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和熟制。
在热带地区,可以种植一年三熟的作物;而在寒带地区,可能只能种植一些耐寒的作物。
降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农作物是否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
像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适合种植水稻;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就更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耐旱作物。
昼夜温差大的地方,有利于农作物积累养分,提高品质,比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就是因为昼夜温差大。
(2)地形地形的起伏、海拔高度等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便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适合发展种植业。
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通常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或者立体农业。
(3)土壤土壤的肥力、酸碱度、质地等特性决定了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
比如黑土肥力高,适合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酸性的红壤则适合种植茶树等耐酸的植物。
(4)水源水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
靠近河流、湖泊等地,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灌溉。
在干旱地区,有水源的地方才能发展农业。
2、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如果某个地区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价格高,农民就会倾向于种植这种作物来获取更高的收益。
(2)交通便利的交通可以使农产品及时运输到市场,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政策政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农业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fred Weber,1868-1958年),德国经济 学家,于 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 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产 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在这种 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挑选了工业生 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 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的空间机制
(6)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
2
形成机制:
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 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农产品的生产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对某 一固定农作物而言,农民的地租收入受市场的价 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两地间的运费三个要素所 决定
R=PQ-CQ-KtQ=(P-C-Kt)Q=常数-KtQ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 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物理性状都完全相 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这么唯一的大城市, 既不靠河流,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 都外,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6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工业区位论概要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2.运费指向论 3.劳动费指向论 4.集聚指向论
14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 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 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某产品生产可比别 的场所用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1.农业区位理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
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 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 异。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 提出的
农业区位论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27 24 21 18 15 12 9 6 3 0
• 在运费因素影响下离城市远近将对农作 产生直接影响。 • 一般近郊应种植相对于其价值来说笨重 而体积大的东西,因为运费很高,从远 地供应不合算;再就是易于腐烂,必须 新鲜消费的产品。 • 而远离城市的地方总是从事相对于其价 值来说只要求较小运输费用的东西。由 于这一原因,城市四周将形成一些界限 分明的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内有各自的 主要产品。
杜能的假设:
为使研究简化,将复杂的社会假设为一个孤立国, 主要的假设条件概括为:
•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 一个孤立地区 •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 具(当时尚无火车、汽车) • 3、农村与中心城市具有惟一的市场关系,中心城市是农产 品的唯一贩卖中心,也是工业产品的唯一供应者 • 4、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是农民生产的动力,为此他们会根 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其生产品类 • 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皆假 定不变 • 6、运输费用同运输重量和距离成正比,有农业生产者负担
(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 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 为无人荒地。
杜能圈的三种修正
杜能对理想状态下的杜能圈进行了三种修正: • 第一种修正: 由于大城市附近有通航河流, 使土地利用形态沿河流延伸到了更远处; • 第二种修正: 由于单位面积产量高低不同, 使土地利用形态结构凸向产量高的地方 (如图2) • 第三种修正: 由于市场谷物价格的高低不同, 使土地利用形态结构凸向价格高的时期
人文地理农业区位论PPT课件
29
22
三圃式农作圈
• 此为盛行于中世纪欧洲的农作制度 • 向城市提供的商品为经过加工的畜产品
和少量谷物 • 运费很高,但地租很低 • 采用极粗放的经营方式仍能获利 • 谷物——牧草——休耕
23
(四)意义
• 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 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
• 首次确立了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 (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 区位的相对性;
• 肥沃的平原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的中央 • 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 城市向周围原野提供工业品,从周围土地获得农产品 • 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 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 • 平原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
5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 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 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8
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 决于利润。而利润(S)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P)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T)等三 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S = P – (E+T)
9
孤立国的农业布局: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 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三、农业区位论
• 中心内容: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 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 产力发展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到农 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1
(一) 背景
第九章 现代区位研究
第九章现代区位研究区位理论最早是在经济学领域创立的。
19世纪初,德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就为古典区位理论的形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近代区位研究过程187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内各部门之间和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由于一系列新发明的出现不仅使原有的工业部门得到发展,而且又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工业部门,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世界航运、铁路建设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大,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聚,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也转向全世界的经济扩张,形成了商品、资本和市场的垄断。
据此,西方区位理论也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成本学派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市场学派,区位论也由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转变为立足于城市,由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
192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弗兰克·费特尔(Frank A. Fetter)根据成本和运费的不同假定,提出了两生产地贸易区分界线的抽象理论—“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the Theory of Location of Trade Area Boundaries)1,开创了区位论市场学派的先河。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 Ohlin)以新古典理论作为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抛弃了古典学派以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来决定价值的命题,进行了区位的一般均衡研究,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新领域—一般区位理论(General Localization Theory)的研究。
直到本世纪30年代初,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改变,社会分工、商品化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商业服务业的市场区位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另一方面,地理学由早先主要采用类型归纳为推理方式的自然科学开始明显的人文化,尤其经济地理学领域既要运用国民经济学提出法则,又要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板,这些都促使了地理学将区位论当做一种基本理论从经济学移植过来。
农业区位分析高一地理知识点
农业区位分析一、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农业区位分析是研究农业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分布规律和因素影响的方法,对农业生产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关于农业区位分析的知识点。
二、农业区位农业区位是指农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位置。
农业区位会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等。
气候是农业的重要自然限制因素之一。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不同,如稻谷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而高原地区则更适宜于牧业发展。
水文条件是农业区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源。
土壤质量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肥沃的土壤更适合农作物生长。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和交通条件。
农业生产与市场息息相关,地理位置离市场越近,农产品的销售也就越容易。
交通条件对农业区位也有影响,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和文化等。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和更大的市场需求。
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农作物的选择和农业发展的方向。
4.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包括农业技术和资源利用效率。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也会对农业区位产生影响。
资源利用效率也是农业区位分析的重要内容,比如充分利用农田水利资源可以提高农业产量。
三、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1. 区位分析法区位分析法是研究农业区位的一种主要方法,主要通过对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的分析,确定农业的最佳分布位置。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手段,可以对农业区位进行图像化、定量化的分析。
2. 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法是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直接了解某一特定地区的农业区位特点。
通过实地考察,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地的自然环境、市场需求和资源利用情况,为农业规划和发展提供依据。
3.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推断出农业区位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8
三、杜能圈
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 木炭等。 由于所供给的物质的重量和体积 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 近处(第二圈)种植。
9
三、杜能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 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 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 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 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 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 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作者:周晓辉
经济地理学 1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介绍
1、提出者——约翰·冯·杜能
1783-1850,德国农业经济学家1826年出版,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 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3、地位——开山之作
16
六、农业区位论的缺陷
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 影响。 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 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逆杜 能圈)。 3、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下的 现实(高速公路、保鲜技术使供求范围可以伸展到数千公 里)。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农业区位理论 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 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
2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
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区位。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活动一般由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活动组成,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生产的三要素:自然投入、劳动力、资本劳动力:劳动力是劳动能力的人口。
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为:β=E/V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通常称为杜能圈。
农业区位论的贡献农业区位论的贡献农业区位论的贡献农业区位论的贡献: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
为农业区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运费使产生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3、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等空间排列法则,是影响农业区划的基本因素。
4、距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所创造的农产品价值呈现出级差分布,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依据。
农业区位论的缺陷农业区位论的缺陷农业区位论的缺陷农业区位论的缺陷: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
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逆杜能圈)。
经济地理学总结
名词解释:区位:区位原指经济活动(主要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
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区位概念实际上是指经济活动单位(包括企业和区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由相关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空间中的位置。
杜能:提出了农业区位论,著有《独立国》一书。
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
劳动力成本指数:劳动力成本指数是每单位重量产品支付的工资成本,这一指数越高,意味着工业迁移到廉价劳动力区位可节约大量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区位吸引力越大,反之越小;而区位重越大,每吨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也越大,工厂迁移增加的运输费用越高,劳动力区位的吸引力越小,反之越大。
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应当是指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包括技术、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工具装备,管理制度等)来改造包括传统农业在内的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促使农村经济系统向现代化转型,最终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上的国民经济一元化目标。
韦伯: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经济区: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简答题与论述题: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观点)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产业(商贸、旅游与娱乐、仓储运输、旅馆与饮食,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经济地理学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识别步骤 第一步:分析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主要成本 :
A.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 B.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C.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 D.物品的运费。 还有,资本利率、劳动力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费。 第二步:确定一般成本因素: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
(一)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演绎法)
先从影响农业分布的各种因素中分离出一个主要因 素(距城市的距离),然后探寻在其他次要因素相同条件 下,主要因素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可以用来反映这种变 化的模式。最后再确定当次要因素一一起作用时,上述模 式将发生怎样的偏离。
4
经济区位理论
(二)理论前提
1、 “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 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 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34 经济区位理论
什么是杜能圈?
� 杜能圈是杜能提出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
模式,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 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 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35
经济区位理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1 2 3 4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与应用 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理论的局限性
7
经济区位理论
(三) 理论形成机制——地租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 Q=(P-C-Kt)Q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极化作用: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自我发展的能力。
支柱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依靠区域优势发展。
目的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和消费提供更多的外汇收入,增强经济实力。
主导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它直接我满足最终需求服务,因而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的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具有牵动作用。
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的空间关系。
它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客体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景观空间形态的理论。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引起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
品位:矿产质量指标包括品位(矿石中游泳组分的单位含量)、伴生有益和有害成分以及矿石的结构特征等。
品位越低,开采利用价值越小,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越差(贫矿);品味越高,开采利用价值越大,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越好。
工业区:一个或几个中大型工业企业为骨干,有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经济地理学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习题与答案
1、农业区位论之前的德国主流农业理论是()。
A.合理农业论B.自营农业论C.比较优势论D.绝对优势论正确答案:A2、1826年出版的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A.《经济进步的条件》B.《孤立国》C.《德国南部的中心地》D.《安全与进步的冲突》正确答案:B3、在杜能圈中,()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最高。
A.自由农业圈B.谷草农作圈C.轮作农业圈D.畜牧圈正确答案:C4、在杜能圈中,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最低的是()。
A.自由农业圈B.林业圈C.轮作农业圈D.畜牧圈5、下列有关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模型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费是决定利润大小的唯一变量B.利润加运费是个常数C.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之差是常数D.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产品价格或者降低产品成本来最大限度增加利润正确答案:D6、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自由式农业圈的大小,是由()决定的。
A.城市面积B.城市人口规模C.自然条件D.作物种类正确答案:B7、纳瓦佛等人研究发现的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状态形成的法则是()。
A.地租最大化B.时间节约C.运输成本D.交通状况正确答案:B8、逆杜能圈现象主要发生在()。
A.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B.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C.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D.中国的农村地区正确答案:A9、工业区位论第一部集大成著作是()。
A.《工业区位论》B.《孤立国》C.《国富论》D.《经济空间秩序》正确答案:A10、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B.运费C.集聚D.原料正确答案:B11、原料指数小于1,工业最佳区位属于( )。
A.原料地指向型B.市场地指向型C.自由指向型D.以上答案都不是正确答案:B12、原料指数大于1,工业最佳区位属于( )。
A.原料地指向型B.市场地指向型C.自由指向型D.以上答案都不是正确答案:A13、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A.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B.鞍山钢铁工业基地C.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D.邯郸钢铁工业基地正确答案:C14、制造工业布局,受()因素制约最为显著。
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诞生于19世纪初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其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J.H.Von Thtinen,1783~1850)。
19世纪初期是西欧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而当时作为典型农业国的德国,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其农业进行着艰难的改革。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在农业中的渗透,农产品逐步商品化,进一步提出了在农业中改善经营管理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
在此之前,德国实行“三圃制(3一corp rotation)农法”,控制农业生产,使1/3的耕地处于休耕状态,以恢复地力。
产业革命后,这种耕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时,杜能的老师、农业理论家阿尔布雷希特·特尔(A.Thaer)提出要以英国为样板,实行农业经营集约化,广泛采用轮作制,以提高农业产量,增大收益。
而杜能认为,在距离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上,经营农作物的种类与集约化程度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笼统地认为农业经营集约化程度越高,农业收益就会越大。
特尔将英国的集约农业无条件地应用于德国,在对德国农业革新的同时,犯了不考虑地域空间差异的错误。
1826年,杜能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第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
其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特别取决于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农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为了阐明距离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和研究的方便,杜能采取抽象的方法,假设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1)在一个平原中央有一个大城市,周围都是农业地带,各地的土壤质量和气候特点等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且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在这一平原之外,再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只有未经开垦的荒野与外界隔绝;(2)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所有农产品都要以这个城市作为主要的销售市场,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3)在孤立国中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农村与城市间的联系只靠马车一种交通工具;(4)农民农业生产的动力是以谋取最大经济收益(包括利润与地租)为目的,他们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经营品种;(5)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都固定不变;(6)运输费用与农产品重量以及从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且由农业生产者自己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财经大学 2011/11/09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 院 31
3
卡罗利将气候因素加入到杜能的区位地租模型, 影响到地租曲线的位置,进而影响到作物种植的 环带宽度; 假设在某地区,按正常年份的产量、价格和成本 计算的小麦和高粱的地租曲线如图中所示,两种 作物种植区的分界点在K1; 若考虑到该地区气候的变化,干旱年份的比例颇 高,有利于高粱的生产而不利于小麦的生产,则 地租曲线会发生移动,种植区的分界点也移到 K2;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34
2011/11/09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因为其研究的是相 互关联的利益主体如何进行决策选择的问 题;如下棋; 博弈论的主要概念有:决策主体(人、企 业、政府等);战略(选择决策的规 则);行动(可采取的决策);效用(收 益、支付);均衡(所有参与人最优行动 的组合); 在对农业种植选择的问题中,决策主体一 方是农民,另一方是天气,称为虚拟决策 主体;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4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是区位理论的鼻祖,所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开 创了区位理论研究的先河; 杜能生活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前叶的德国(普 鲁士),当时农业生产还是主要的经济活动; 19世纪初,德国一农学家泰尔提出应学习英国的 经验,改原来的三圃制为轮作制; 三圃制是在一块地上种一年燕麦、种一年大麦、 再休闲一年; 轮作制是谷物和饲料作物轮种,没有休闲,可以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14
第五环—三圃式农业:是距城市最远、也最粗放 的谷物种植带,谷物种植面积仅有24%;分为三 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 区轮作; 第六环—畜牧业:是杜能环的最外圈,生产谷物 仅用于自给,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 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的计算,此圈 距城市在51~80公里处;再远的地方,地租为 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2011/11/09
设: R:纯收益(区位地租);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单位面积农产品的产量; K:距城市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则: R = PQ - CQ - tKQ = (P – C - tK) Q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9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16
在孤立国中,若有一条通航河流存在,交通条件 则发生了变化; 因为航运价格大大低于马车运输(杜能假设为 1/10),则沿河农场利用航运可将运输费用降低 90%;非沿河农场也会将产品运到河边,以利用航 运;除非距河流太远以至航运成本上升到与马车 相同; 在此情况下,杜能环变形为环绕河流的带型环; 若平原上还有一个小城市,其周围的农场就会就 近供应农产品,形成一个小环带;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11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12
第一环—自由式农业:距城市最近,主要生产易 腐难运输的产品,如蔬菜、鲜奶、鸡蛋等;马车 运输的时代速度很慢,也没有冷藏设备,所以这 类产品必须就近生产和供应;此环的宽窄由市场 规模决定; 第二环—林业:供给城市用的薪柴、建筑用材、 烧炭用柴等在这里生产;由于木柴重量体积均较 大,马车运输慢且成本高,所以也要尽量靠近消 费市场;
第三部分 行业的空间分布 及其规律
第九章 第十章 农业区位论 零售业的空间分布
第十一章 金融业的空间特征 第十二章 交通运输业的空间格局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1
什么是行业?
行业是同类产品生产单位的集合体,如纺织行业、 钢铁行业、机械制造业、印刷业等; 在行业之上更大的分类是产业,通常分为农业、工 业和服务业;每个产业下边再分行业,如农业中的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同一行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具有相似性,因而其空 间布局也就有相同的规律; 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就按行业划分为工业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7
2011/11/09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8
§2、其它农业区位理论
一、卡罗利的农业区位论 二、博弈论方法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9
一、卡罗利的农业区位论
பைடு நூலகம்
杜能的理论中没有考虑气候的变化,实际上气候 每年是变化的,使得收成、进而是地租也发生变 化; 卡罗利讨论了气候变化对地租、进而是农作物布 局的影响; 他认为尽管气候每年都变化,但从长期来看,干 旱年、湿润年、正常年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 气候会影响到产量、生产成本和价格,但与运费 无关;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2
2011/11/09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3
中观尺度的实证在城市层面上,如中国学者华熙 成对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郊农业的研究,发现有 四个圈层: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公里之内,以蔬 菜、奶牛、花卉为主;第二圈距市中心10-20公 里,以棉花、蔬菜、奶牛为主;第三圈距市中心 20-35公里,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 第四圈距市中心35公里以外,以商品粮、棉花、 渔业、奶牛为主; 北京郊区也有类似的圈层结构;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4
微观层面的研究有纳瓦佛等人对中部非洲卢旺达 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也呈现出圈层结构; 从内向外依次为:①居住聚落,②芭蕉林,③内 侧耕地、无休闲、集约度高,④咖啡栽培地,⑤ 外侧耕地、有休闲、集约度低,⑥A雨季也耕作的 相对干燥地,⑥B只有汗吉才耕作的低湿耕地;这 种围绕村落的土地利用形态是基于节约时间而出 现的,即费时的耕作布局在村落附近,以降低成 本;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6
一、假设前提
一个与外部隔绝的孤立平原,即孤立国; 土壤肥沃,均质,适合农业生产; 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平原的中央有一个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 市场; 要回答的问题是:在这种条件下,农业生 产在空间上如何安排才能使收益最大化;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7
2011/11/09
二、地租曲线
农场主追求的目标为纯收益最大,这个纯 收益被称为地租,即来自于土地的收益; 纯收益的大小与农产品的产量、价格、生 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相关; 产量、价格和生产成本与区位无关,只有 运输成本是区位变量; 可建立起纯收益与上述变量的关系式,并 做出相应的函数曲线;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8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17
2011/11/09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18
当谷物价格降低时,谷物带来的地租收益下降, 地租曲线下移,种植范围缩小,相应的畜牧圈范 围扩大;若谷物价格上升,则地租曲线上移,种 植范围扩大,畜牧圈则缩小;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5
2011/11/09
杜能对在德国全面采用轮作制持怀疑态度,他自 己买了一个农场,亲自经营了十几年,把各种经 营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后又在此基础上加 以抽象,用演绎法建立起理论模型; 杜能于19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 的关系》一书,试图论证轮作制不一定适合所有 地域,从而提出了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布局原 则;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35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15
四、理论的修正
孤立国的杜能环,是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 型,在实际中很少存在;杜能也意识到这一点, 因而对模型作了一些更切实际的修正; 杜能分别考察了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价格和 土质可能对圈层结构的影响,从而在理想模型的 基础上做出了变形模型;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5
2011/11/09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6
也有反证的例子,如辛克莱尔对美国中西部的许 多大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的研究表明,存在着与杜 能环规律相反的土地利用模式,称为“逆杜能 环”;主要是因为大城市周围的农地随时可转化为 城市用地,收益远高于农业用地,所以农民随时 准备放弃农业用途,对耕地投入就少;而距城市 较远的地方,农地难以转化为城市用地,对农业 的投入就较多,集约程度就高; 现代交通技术及冷冻保鲜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产 品可以远距离运输,也对杜能环起了破坏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19
当土壤质量具有空间差异时,土质差的地区产量 低,地租也低,谷物种植面积就较小,因而畜牧 区面积较大;土质好的地区产量高,地租也高, 谷物种植面积上升,相应的畜牧区面积减小;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
2011/11/09
第九章
农业区位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2、其它农业区位理论
2011/11/09
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