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综述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294e731f18583d0496459c6.png)
——王充《论衡· 恢国篇》
“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名婉妗。” ——段成式《酉阳杂俎》 “十七年,王西征昆仑,见西王母。” ——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穆天子传》
关于西王母的历代文献记述
“驱风游西海,西过王母庐”
——曹植《仙人篇》
“瑶池阿母依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瑶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先秦文献中描述的西方世界 第二节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第一节 先秦文献中描述的西方世界
一、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
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
三、东西方彩陶文化的关系
一、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
上古神话中,西方世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昆仑山就是 地处西方的一个神话世界。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神话两大体系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 昆仑墟北”。
——《海内北经》 “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珏,穆王十七年,王西 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竹书纪年》
关于西王母的历代文献记述
“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其上有醴泉、瑶池”。
——《史记· 禹本纪》
“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史记· 赵世家》 “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穆天子传》卷三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萌芽 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萌芽
1、“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中西方婚俗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方婚俗文化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16213c2240c844769eaee1c.png)
one.With
time goes by,various wedding
custom cultures have been formed in reg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ulture shock and be responsible to inherit their own traditional cultures rather than follow trends
aLs
SO
blindly
to
lose their own cherished characteristics in traditional custom culture.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s,comparison
custom culture,Chinese wedding custom cultures,Western wedding custom
目
录
摘要………………………………………………………………………………………………………………………….I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蔓堡壁砬.
201中年f月甲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 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 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 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 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9a3aec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6.png)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42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本门课程是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开设的一门的专业限选基础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小学教师开设,通过本课程学习,既可掌握中外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又可加深从文化学层面上对各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历史。
2.学习目标本课程上编《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基本精神,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论,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目的是为了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下编《西方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西方文化2000多年来西方人文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演变,以文化艺术和政治哲学、科技伦理为主,目的是通过讲述这些重要文化现象,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史有较好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本课程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外阅读和作业练习,重点在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历史感、相应的思辨能力以及对当前文化现象的实际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中外文化,培养独立的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辩能力和综合判断力。
4.教学设计上编:中国文化史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内容:1.“文化”界说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确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文化”界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成因素,并对历史地理环境的诸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34cf31ba76e58fafab003bc.png)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代码:1012014课程负责人:李红梅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和介绍。
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
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
中西方文学差异
![中西方文学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5a07ccbbb4cf7ec4afed0a6.png)
华北电力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签名:华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Differences in Western Literature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人教育学院年月日(不填)摘要中西方文学作为世界文论的两大系统,具有不同的生长机制和发生根基。
观念和形态也有不同的发展态势,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文学语境和历史情景所造成的。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以“抒情”尾注,主要用来表现社会和个体的情感,属于审美论的范畴。
在我国西方文学观念中,“模仿论”统治了欧洲西方思想的两千年,这种认知属于“认识论”,西方主要将文学当作知识。
本文从历史、环境,文化,人文等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进而对中西方文学进行差异的解读。
关键词:中西、文学、差异目录绪论 (1)第一章.中西方文学起源和发展 (2)第一节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2)第二节西方文学的祈愿和发展 (2)第二章.中西方文学和新观念不同 (3)第一节中国文学核心观念——抒情为主 (3)第二节西方文学核心挂念——摹仿为主 (4)第三章.不同题材下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5)第一节“女性文学”中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6)第1条. “女性文学”西方注重平等 (6)第2条.“女性文学”中国文学注重“随性” (6)第二节“儿童文学”下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7)第1条. 中西儿童文学教育价值观不同 (7)第2条. 中西儿童文学创作思路不同 (7)第3条. 中西儿童文学情感元素不同 (8)第4条.中西儿童文学对“人”本位认识的不同 (8)第5条. 中西儿童文学出发点、侧重点不同 (8)第6条.中西儿童文学主人公形象不同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绪论全国高校自新时期以来所编写的《文学概论》之类的书目已经达到了300多种。
在反复编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惊艳,但也有很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将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融合,进而想要构建一种专题体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全套课件) PPT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全套课件) PPT](https://img.taocdn.com/s3/m/5451f22a10661ed9ad51f399.png)
在现代生理营养科学上,中西已逐渐趋向双方之 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份量明显在增 加,而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和牛奶及 乳制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也在大大增加。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西方人的 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根据中西方饮食对 象的这一明显差异,中国人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而 西方人具有动物性格。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西方人 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平和 闲静。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发西部时,他们把 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踏上了冒险的征程;而中国 人则时时刻刻记挂着“家”和“根”,这种叶落归根 的观念是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联系的。
2、烹饪的形式 烹饪作为食品加工活动,由于烹饪工具、能源和加工方式等的不同, 主要
分为两种形式,即手工烹饪和机器烹饪。
Cooking method
在中国 ,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炒、炸、 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 拔丝、糖醋等 。
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 炸、焖 ,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 ,正菜中鱼 就是鱼 ,鸡就是鸡 ,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 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 ,调料的添加 量精确到克 ,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 。
甜食,点心,冰淇淋或水果等。
中西饮食餐具差异
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 。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 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 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 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 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这两种近乎相反的文化倾向反 映到饮食中就很自然地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以及使用方式上,中国人使用 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 度是亲和的、温柔的。
中西方文化概说
![中西方文化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40a78c4cb307e87101f6968a.png)
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 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 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 中国人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 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 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 • 古希腊古罗马的地理环境铸就了西方人灵活、开放、 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 不息。
• 文化的西方曾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过程,亦即文化 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所指不同。 • 在远古的文化西方(公元前9世纪一公元5世纪),指 地中海沿岸地区和部分欧亚腹地、部分大西洋西岸 地区,以现今的希腊、意大利为主。 • 在中古或基督教中世纪(5世纪木一16世纪末)。文化 西方指南欧、西欧、中欧和西亚部分地区、北非部 分地区,主要包括现今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 法兰西、荷兰、英格兰、德意志等国。
• 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文化”较早见之于 战国末年的《易传》,“刚柔相济,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后来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 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 词为“文治教化”之意。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295604da58da0116d174957.png)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2019课程英文名称: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compares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选修类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整体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以及彼此的差异,找到中西方文化间沟通、交融和共同发展的途径。
同时通过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能力及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在讲授时围绕本大纲,结合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去讲授,紧扣各部分的主题。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无(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在重点章节安排一次作业,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40%,期末论文成绩占60%。
(七)参考书目《中西文化比较》,周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一门选修类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1、第一章比较文学入门
![1、第一章比较文学入门](https://img.taocdn.com/s3/m/5a6d79ef102de2bd9605885e.png)
• 奥地利弗洛依德(18561939),其学说证实了‚本 我‛、‚自我‛、‚超我‛ 三层意识结构的普遍存在, 创立了关于潜意识、性本能 的理论,从心理到社会。
荣格(1875-1961)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 析学家,现代心理学的鼻祖 之一。 • 荣格为始的‚分析心理 学‛(analytical psychology): • 人类不分种族与生俱来的原 动力叫‘‘原 型‛(archetypes)。
文化的互动认知——比较
• 文化从来就是在交流融合中发展的。东西方 文化是世界的主导文化现象。 • 王国维说:“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 用也‛,“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 • 钱钟书在《谈艺录· 序》中说:“东海西海,心理 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 互动认知(比较)将使比较文学、比较文化 的研究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比较文学入门
‚比较文学‛释题 比较文学的对象和范围 ‚比较文学‛建立的契机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一、‚比较文学‛释题
• “比较‛,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之一, 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 ‚文学‛,即人学,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 现象之一。‚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 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 歌等,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 久或普遍兴趣和价值的作品。‛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立
• 就国际范围而言,这门 学科成形于20世纪50年 代;国际比较文学学会 (ICLA)1954年在牛津 大学成立。 • 中国的比较文学形成独 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80 年代,比较文学在中国 重新崛起。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1981年北京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2年大陆首次派北京大学的杨周翰、张隆 溪和复旦大学的林秀清参加了国际比较文 学大会。 杨周翰、乐黛云先后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 副会长。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https://img.taocdn.com/s3/m/94caf62f3169a4517723a39f.png)
第一章、神话人物,追本溯源一、开天辟地的盘古之“身份”1、南北对抗,东西交流。
2、尽管南北之间的交往方式被归纳为“对抗”,似乎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有区别,但是,广义地说,“对抗”甚或战争,也是一种交流,即人事方面的交流,乃至包括文化交流。
极而言之,大规模战争,相互的“入侵”虽然不免令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但是却在客观上造成人员的流动和迁徙,从而推进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说,军事冲突很可能导致更大的“交流”。
3、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源出中华民族以外的民族,从而表明“中国文明甚至中国人源出西方”。
例如,从某神的躯体上创造出世界的说法,早就见于印度的最古圣诗《梨俱吠陀》,它记载这类牺牲崩化神话道:“他的嘴为婆罗门,两臂为武士,两腿为平民,并从两足生奴隶。
”正因为“身体创造世界”的说法早见于雅利安民族,所以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的民族源自西方。
然而,在中国的三国时期形成的盘古神话融入了古印度的文化因素,这倒不无可能,但说它证明了象征中华民族先祖之一的“盘古”与其族人即是西方民族,却十分勉强。
理由是,类似《梨俱吠陀》的“身体创世”说神话不仅见于印度,也见于北欧、北美等地,说法大同小异。
故这类文化相似现象既可解释为递相传播而致,也可解释为由于各地区的社会形态和心理意识相似,各自独立形成,但是很难说是某族迁徙至异地后所致。
因此,我们或者可以认为,作为中华民族之少数民族的苗、瑶等族是“盘古开天地”神话的创造者;或者可以认为,印度的雅利安民族等曾经对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神话作出过“文化传播”的贡献。
显然,无论哪种说法,都表明了“交流”是中华文明的催化剂。
二、“西王母”是人,是神,还是国家?第二章、“进口”服装,事关重大一、裤子与国防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总而言之,在当代中国无人不穿的裤子,追根溯源,来自两千数百年前欧亚大陆北方地区的游牧的“胡人”,是赵武灵王为了军事实力而仿效的域外文化。
“胡服”是为了适应“骑射”的先进军事技术,赵国以及嗣后的中国诸政权,正是依靠了这样的“变服”改革,才有可能增强国势,雄霸一方。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be1dca45177232f60a2c3.png)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教学方案主讲人姓名陈娇一、课程简介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中国文化也只是甚少,导致无法看清诸多问题,混淆了中西教育世界,也无法有效吸取西方文明并有机融入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文化处在了危机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一个全面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其它教育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日后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以中西方之间的三个不同方面作为范本,从中引发出许多现实问题,从饮食文化文化、宗教差异以及建筑差异三个角度,对中西差异进行对比,并在古今历史变迁中为学生了解一些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及要求:目的是使学生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对重要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做到理解,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逐渐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不同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要求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
知道:知道相关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理解:理解作品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等。
熟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相关作品的核心思想。
学会:要求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学会阅读经典的基本技巧,并运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4.该门课程的课程师资队伍介绍:主讲人:陈娇资料制作人:陈娇、肖德凤、吴晓芳、张加丽、徐俊、罗进、郑宏伟。
二、教学方式方法1.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教学方法:讲解法、看图法、列举法教学手段:ppt讲解2.学习、研究方法指导: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比较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着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宗教差异、建筑差异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在充分掌握资料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加大课外学习的力度和深度,内容主要基于课堂讲述的重点作为自学的要点,课外内容需要结合课上内容将自学的思路和范围加以相当程度的拓宽,在自学的同时,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既有的内容,学生需要做的是突破教材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自学逐渐锻炼起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渐突破现有知识的条条框框,实现自己知识体系以及思维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4e5af8b3186bceb19e8bb78.png)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号:097D91X所属学院:旅游学院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导游课程类型:选修1、前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与西方基本隔绝的环境中独步东亚。
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东方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无情冲击。
在一定的程度上,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在西方的侵略压力下开始近代化、现代化的。
这个过程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碰撞、文化比较、文化选择的过程。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观察这一过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全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这个文化碰撞、比较、和选择的过程还远没有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东西方文化冲突这一老话题又一次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变的鲜活起来:是全盘西化还是比较多地坚持旧体制,还是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又吸收了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抛弃嫁接文化的梦想,寻求一条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固守传统对集体目标、团体利益的强调,还是尽可能地学习西方的个人主义生活方式……老问题换了新形式继续摆在我们面前。
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完成五四时代开创的未竟事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髓,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创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代课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非常有益的,也是本门选修课的努力方向。
1.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导游专业的任意选修课程,专为导游专业而设置。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是一门涉及中外哲学、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语言、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时代性。
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边缘交叉的人文学科。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是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其知识更应广博,应该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素养,尤其是分析辨别中外文化,客观科学地认识中外文化本质差异,为将来分析、处理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中西语言与文化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国矿业大学
![中西语言与文化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国矿业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c99aa78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5.png)
中西语言与文化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国矿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我们的文化是()参考答案:与生俱来的2.文化的特征是()参考答案:constant3.文化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参考答案:社会层级;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4.文化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是靠感受的。
参考答案:错5.文化和语言可以相互影响。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西方社会从()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参考答案:第二次工业革命2.中国人的世界观中更倾向于()参考答案:整体观3.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不同的原因有()参考答案:中西方神学文化取向不同;中西方传统文化取向不同4.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参考答案:错5.最初西方哲学在分析问题时强调两分法的概念。
参考答案:对6.下面哪些选项体现了中国的整体论思想参考答案:中医;风水;天人合一7.西方价值观中强调()参考答案:自由;平等;竞争8.语言可以塑造我们的思想。
参考答案:对9.文化的核心是世界观。
参考答案:错10.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参考答案:其余选项都对11.人们会根据油漆的名称选择自己需要的油漆颜色反映了()参考答案:语言折射思维12.Sapir-Whorf假设可以追溯到哪些哲学家的观点?参考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不可能共享一种语言的”;柏拉图主张“语言与文字是相似的”;Wilhelm von Humboldt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基础结构。
;LevVygotsky认为“没有思想的文字犹如死物,没有文字的思想好比虚影。
”13.Sapir-Whorf假设分为语言决定论的语言相对论。
参考答案:对14.我们看到彩虹的颜色种类有我们掌握的语言中的颜色种类所决定。
参考答案:对15.代表英国贵族的颜色是()参考答案:蓝色16.Green hand的意思是()参考答案:新手17.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具有以下哪层含义?参考答案:power and authority;harmlessness and kindness;luck and fortune18.从语言学角度看,如果世界上只有三种基本色,这三种颜色会是黑、白、红。
中西方文化比较(1)
![中西方文化比较(1)](https://img.taocdn.com/s3/m/f78d0b79aaea998fcc220ea9.png)
第一章●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是英国学者泰勒,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比较方法强调以对象间的可比性为前提,它要求参与比较的材料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在某一方面具有矛盾的同一性,例如相近的或历史背景,相同的学科范畴或近似的命题,相似的内容和倾向或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等第二章中西方文化寻根●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
文化条件被视为‘自然的现象,它们的变动反而被认为违反自然。
●中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基础的比较:一、中国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正是赖干这不可多得的广阔内陆基地。
2、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正是这些千姿百志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色,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
加上由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资源十分丰富,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一方面,它所面对的水域是浩渺无际的太平洋,海对于上古的中国人只意味着陆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因而这些海洋就不能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
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的外缘,有西部的崇山峻岭和充满烟瘴的热带大林莽,它使中国与东南地区的文化交往与传递变得艰难。
积极影响:促使中国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消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世界中心,妄自尊大的大国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
中西文化,第一章-导论文化概说
![中西文化,第一章-导论文化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e517411c6bd97f192279e920.png)
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定势,是 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于日常生活之中, 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你能列举一些具有地域和民族特 色的行为文化吗?
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的各个层次之间是一个 有机整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表 里,不能割裂。 只是为了考察文化提供不同的切入点, 才分层论析。
一个国家的制度,是文化,是价 值观的体现。反过来,某种制度又 巩固着某种价值观。制度规范虽各 具特色,但显然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体制改革,就是革掉落后的制度, 创造或引进先进的制度。
三、文化的层次和结构
关于文化的层次和结构,有以下几 种观点: (1)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
2.价值观是文化的的核心
价值观是判断孰是孰非,孰重孰轻 的标准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是文化的最高境界。 当今人类最高价值观:自由、平等、 正义;真、善、美。
价值观虽各具特色,但有先进落 后之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主要是 价值观的先进与落后。如自由与专制, 平等与特权,正义与邪恶,真与假, 善与恶,美与丑。
——中国文化:情感,虚文本位:中国文 化重情感,虚文,人与人关系以情感为 基础。 e.g.“交游称贷,视为当然,其偿也无 期,其质也无物,惟以感情为条 件.……社会经济,因以大乱。”
e.g.“亲养其子,复育其孙;以五递进,又各纳 妇,一门之内,人口近百矣;况夫累代同居,传 为佳话。虚文炫世,其害滋多!男妇群君,内多 诟谇;依赖成性,生产日微;貌为家庭和乐,实 则黑幕潜张,而生机日促耳。昆季之间,率为共 产,倘不相养,必为世讥。事畜之外,兼及昆季。 至简之家,恒有八口。一人之力,曷以肩兹因此 被养之昆季习为游惰,遗害於家庭及社会者亦不 少。” 中国表面上风俗淳厚,但实际上却造成人的依 赖性,减低生产力。
最新全新《中西文化比较》尔雅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最新全新《中西文化比较》尔雅网课章节测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4cd1f6bceb19e8b9f6ba0e.png)
2018年全新《中西方文化比较》尔雅网课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11【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白话诗B、古体诗C、现代诗D、格律诗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单选题】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
A、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B、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C、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D、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3【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21【单选题】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
A、精英B、个人C、特定人群D、大众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蕴含的意义B、接触的频率C、他人的喜好D、事物的外表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3【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31【单选题】《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
A、道B、象C、规D、气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2【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600年B、800年C、1200年D、300年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3【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通常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真正碰撞
![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真正碰撞](https://img.taocdn.com/s3/m/f506c5fc910ef12d2af9e782.png)
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真正碰撞第一章中西两种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世界范围之内,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中国文化独树一臶,也是世界四大人类文明中硕果仅存、流传至今的一个。
中国幅员广袤,民族众多;历史上内忧外患、战乱频繁;洪水大旱、灾害连年;但是仍然能够五千年一脉相承,长盛不衰,实在可称为世界第一大奇迹。
中国文化较之与周边国家的先进与优越,在整个东南亚以至南亚的部分,长久以来遥遥领先。
比起已经湮灭的其他古代文明,中央帝国的统治者也就滋长了傲视天下、目空一切的骄气与傲气。
尽管这在外人的眼里,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公元1792年(即乾隆57年)9月,大英帝国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分乘五艘船只,浩浩荡荡,经过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8个月零25天时先到达澳门),并于1793年(即乾隆58年)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原定于9月10日觐见)。
马戛尔尼(George dzMacartney,1737—1806),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官,曾先后任驻俄公使,英国印度殖民地的马得拉斯总督。
马戛尔尼前来中国的名义是庆贺乾隆皇帝80寿辰。
而实际上,是希望绕过保守的广东地方官,直接与中国皇帝谈判,要求开放通商口岸,扩大中英贸易。
他带来了英国国王给大清国皇帝的正式外交信件:大不列颠国王请求中国皇帝陛下积极考虑他的特使提出的要求。
国王指示特使恳请皇帝陛下恩准:1、英国商人在舟山或宁波港,以及在天津,像在广州一样经商;他们必须服从中国的法律和习俗,并安分守规矩。
2、英国商人有权按俄国人从前在中国通商之例在北京设立一所货栈,以便出售商品。
3、英国商人可以在舟山附近拥有一个小岛或一小块空地,以保存他们未能卖掉的商品;在那里他们将尽可能与中国人分开以避免任何争端或纠纷;英国人不要求设立任何像澳门那样的防御工事,也不要求派驻军队,而只是一块对他们自身及其财产安全可靠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宗教产生的历史原因都是一样的, 但中国农业文明群体生活方式与西方工商 业文明个体生活方式对宗教文化的不同选 择,使得中西方宗教发展走上了不同的道 路,在对待宗教的态度,宗教信仰、体验 和追求,以及宗教的政治地位等方面,二 者有很大差异。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 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基督教轻视现世世俗生活,以来世的永生为最高目标。基 督教把人看成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其中,灵魂是归属于上 帝的,归属于自己的只有肉体。由于人的存在是有限,人类的 自救和自我解脱不可能实现,只能把得救的希望寄托于上帝, 倾听来自冥冥天国的福音。
第四节 宗教追求——今世快乐与来世幸福
二、西方宗教追求来世幸福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启蒙运动致力于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提倡自 由、理性和科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和人的思想, 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看起来西方宗教是从神本主义转 到了人本主义,西方文化走向改变了,但实际上,神 本主义在社会道德生活领域仍然有雄厚根基。
第二节
宗教信仰——多 元信仰与一元崇拜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及其他 一些小的教派,各教派的信仰内容不尽相同,但核心 信仰是一致的。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二)基督教的神本主义 基督教是以神为本的。基督教神本主义强调, 神是全宇宙的创始成终者,万物都源于上帝、依 靠上帝并最终归于上帝。 基督教的神本主义还体现在对人的看法上。 其基本信条中的“原罪说”是对人本性的否定, 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是要受苦的。
第四节 宗教追求——今世快乐与来世幸福
一、中国宗教追求今世快乐
本土化的佛教派系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能够发掘出人自身具有的 佛性,认识到“我心即佛”,就能达到“梵我合一”的超脱境界。
道教以追求人世间的快乐为出发点和目标,讲求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 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实际上也是把现世今生理想化并无限延长而已。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一)基督教 西方历史上有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 中,基督教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信奉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 也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基督教 认为,耶稣降世意味着上帝与人类订 立《新约全书》。《新约全书》写明, 耶稣已经通过自己的死替整个人类赎 了罪,凡信仰上帝、信奉爱的人,在 末日审判时都将上升到天国。
西方宗教的心理基础是“罪感”。“罪感”来自“原罪”。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一生中最大的使命,甚至全部使命都是要 为自己祖先——亚当和夏娃的过失赎罪。这种“罪感”是普遍 的和必然的,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投降、甘心受罚和自居卑位的 心理。
第三节 宗教体验——敬畏祈福与罪感救赎
二、西方宗教信徒的罪感救赎
正是基于这种“罪感”,基督徒认为“遮掩自己罪过的人, 必不成功。无论是谁忏悔和放弃罪过,都将得到宽恕。” 正 因如此,在西方人的宗教生活中,向上帝忏悔是一个不可或缺 的日常课程。
中国宗教主要有土生土长的道教、本土化的佛教,以及具 有宗教性质的儒家思想,它们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本主义。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的中国宗教
(一)中国历史上各大宗教 1.土生土长的道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教义主要来源于道家学说,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 条是重视自然,重视生命。道教的基本追求就是肉体成仙、长 生不老。
第三节 宗教体验——敬畏祈福与罪感救赎
一、中国宗教信徒的敬畏祈福
中国人对自己信奉的神的基本态度是“信而不 仰”。
哲学家韦政通认为:先秦儒家的人文思想“使中 国永远脱离了以恐惧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控制,哲 学上也从无因人与上帝之间的困扰带来的种种问 题”。
第三节 宗教体验——敬畏祈福与罪感救赎
二、西方宗教信徒的罪感救赎
第四节
宗教追求——今 世快乐与来世幸福
第四节 宗教追求——今世快乐与来世幸福
在宗教看来,生死的界限把人的生命历程分为截 然不同的两个部分——现世和来世。
对现世永恒或来世永恒的追求是宗教的基本内容 之一,中西宗教在此区别很大:中国宗教重视现世, 追求今世的满足和完满;基督教重视来世,以来世的 永生为最高目标。
而西方在基督教“基督的降临、牺牲和复活事件是上 帝对天下所有人的救恩”的普世原则的影响下,世俗王权 一再受到教权的制约和挑战,教权或高于政权,或与政权 相抗衡。
第五节 宗教政治地位——王权与教权
一、依附于皇权的中国教权
在中国,宗教依附于皇权,服务于皇权。任何宗教势力和 宗教活动都不准游离于皇权之外,任何宗教制度和宗教教义都 不准与宗法伦理规范相抵触。
人和神的关系问题是宗教的核心问题,对此问题的不 同回答,反映了中西方在处理人神关系态度上的差异。
中国宗教以人为本,西方宗教则以神为本。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的中国宗教
中国宗教与世界各地其他宗教一样,都是对超自然的神灵 和精神偶像的膜拜和信仰,但中国宗教又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第二节 宗教信仰——多元信仰与一元崇拜
二、西方宗教的一元崇拜
公元380年,狄奥西多一世(公元346―395年) 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使基督教成为中世 纪欧洲的权威宗教。
基督教是一个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的宗教。基督 徒认为基督教是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其他宗教 都是假宗教和异教。对于基督教的信徒来说,他们 被要求只可以信奉一种宗教,侍奉一个神。
基督教还通过神职人员实施正式的忏悔仪式,帮助人与神 沟通,以求克服诱惑,排除与上帝要求相背离的欲念。基督徒 相信只有通过现世的苦修,才能获得来世的永恒。
第五节
宗教政治地位— —王权与教权
第五节 宗教政治地位——王权与教权
由于“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居于主导地位,宗教文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大多数时候被 边缘化,始终臣服于世俗的皇权,成为皇权的附庸。
第五节 宗教政治地位——王权与教权
第二节 宗教信仰——多元信仰与一元崇拜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宗教态度对各自宗教文化产生了极 大影响。在中国,不同宗教和平共处,表现出信仰多元化 和泛神化特征;西方国家则逐渐朝一神崇拜方向发展,一 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的根基和支柱。
第二节 宗教信仰——多元信仰与一元崇拜
一、中国宗教的多元信仰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但由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古代诸多宗教在不影响皇族统治的前提下都可以在境内传 播。各个宗教之间保持着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状态。宗教信 仰也相对自由,人们可以信奉不同的宗教,甚至可以同时信奉 多个宗教。
教权的软弱和皇权的强大,使宗教对中国政治的 影响很小,这也是中国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的一个重要 原因。
第五节 宗教政治地位——王权与教权
二、与王权相抗衡的西方教权
基督徒认为上帝是普世的。基于这种普世的原则,基督教 自成立之初就不认同民族国家的世俗王权。在西方,基督教有 严密的组织,有庞大的神职人员队伍,还拥有大批地产和财富, 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与王权长期对抗。甚至,教权一度超越了王 权。
第一章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 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 术落后,当人们无法用科学解释某种自然或社 会现象时,便会寄希望于现实世界之外“存在” 着的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这种神秘 力量或实体拥有绝对的权威,它统摄世间万物, 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人们对它产生 敬畏与崇拜,并引申出信仰认知与仪式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就应运而生了。
第二节 宗教信仰——多元信仰与一元崇拜
一、中国宗教的多元信仰
中国宗教在唐代以后有一个明显的走势,就是儒、释、道 “三教合流”。合流后的中国宗教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 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 方式,以及道教对修炼成仙的追求,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 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被神灵 化的历史人物占有着首要和主导地位。
第三节
宗教体验——敬 畏祈福与罪感救赎
第三节 宗教体验——敬畏祈福与罪感救赎
从本质上说,一切宗教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都是特 定的人群对自身所面对的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宗教的世 界就是人的世界乃至人的心理世界的一种折射。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中,不同宗教信仰体系都 十分注重人的心理和自然生命,宗教信众普遍对神抱有 “畏感”心理。而基督教信众在“神―上帝”,以及“原罪” 面前充满“罪感”心理。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的中国宗教
(一)中国历史上各大宗教 3.具有宗教性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儒家思想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 它承认天命观,具备基本的祭祀天地的礼仪、祖 先崇拜,甚至宗庙香火供奉等形式,以及完整的 纲常名教宗法观念与道德信条,因此有着深刻的 宗教性。
儒家学说是入世的学说,注重纲常人伦,强调对人的关怀,
第四节 宗教追求——今世快乐与来世幸福
一、中国宗教追求今世快乐
儒、释、道合流后,三者互相补充,构成了一整套追求完 善的内在人格,恪守伦常的自觉意识,清净平和的人生信条, 以及适性自得的生活情趣的观念体系。
第四节 宗教追求——今世快乐与来世幸福
二、西方宗教追求来世幸福
一、中国宗教信徒的敬畏祈福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人们普遍对宗教有种敬畏心理。 “畏感”不是一种知性的认知,而是一种情感体验,它是受中 国传统文化中群体本位影响形成的。群体本位文化中的个人自 我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完全独立面对社会和自然。当不得不独 立面对外界时,人们就会认识到自己力量微弱,故而经常感受 到外界的压力和威胁,并由此产生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