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模式及对策
城中村改造可以采用的模式案例
城中村改造可以采用的模式案例
城中村改造可以采用多种模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式案例:
1. 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作为改造主体,负责制定改造规划和政策,通过拆迁、安置、补偿等方式实现城中村改造。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政府控制改造进程,实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统一管理,缺点是投资巨大,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2. 市场开发模式:由房地产开发商作为改造主体,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和改造。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减轻政府负担,缺点是可能存在土地投机、房价上涨等问题。
3. 社区自主模式:在城中村改造中,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通过民主协商、自筹资金等方式实现改造。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区融合和自治,缺点是组织难度大,需要具备一定的社区基础和条件。
4. 综合整治模式:对城中村进行整体规划,通过环境改善、设施完善等方式提升城中村的品质和形象。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改善城中村环境和居住条件,缺点是投资较大,需要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案例,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改造模式。
城市规划论文: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
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现代城市中的城中村改造是涉及多种领域的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乃至区域的综合发展,而当前城中村的改造也因此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简单论述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以及对策。
一、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困境1.城中村改造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我国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十分缺乏和落后,只有《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来进行规范。
而在实际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地方政府违规和违法操作,且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进而引发一系列暴力拆迁和抗拆等社会现象。
2.思想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畏难情绪。
城中村改造首先要碰到的是大规模拆迁安置,这是这项工作最为棘手的头等难事。
在以前的项目带动拆迁和先行改造试点的村出现了一些“难缠户”和“钉子户”,还出现过群体性上访,在干部群众中产生畏难思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二是畏繁情绪。
城中村改造涉及规划编制、组织协调、资金平衡、拆迁安置、安置房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面广量大,造成部分干部不愿抓、不愿改。
三是麻痹情绪。
有的干部对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估计不足,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很好去研究、破解其存在的问题。
四是敷衍情绪。
一部分人认为城中村改造是上级部署的城市建设任务,与老百姓生活和村级发展没有什么关系;另外城中村改造中涉及部分村(社区)、村民经济利益,造成改造工作不积极、不主动。
3.资金筹措问题城中村改造工作本身复杂、艰巨和持续时间较长,其改造涉及到征地、拆迁、安置、建设及环境整治等各个环节。
对政府来说,单就征地、拆迁等补偿方面,就是一笔巨额的财政支出,而后续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还需要更多资金,因此资金问题已成为“城中村”改造的瓶颈,并严重制约着城中村改造的进程4.征迁安置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外地打工就业的人员有增无减,出现了较大的租房需求,这给村集体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也导致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的现象出现,甚至使部分村民把“既得利益”当作“合法利益”、“应得利益”,无形中提高了被拆迁户的心理预期和补偿要求。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几点建议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几点建议城中村改造是一个涉及城市规划、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问题逐渐凸显,如建筑布局混乱、基础设施滞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等,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针对城中村改造,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强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布局政府应加强对城中村改造的引导和监管,制定科学的改造规划,明确改造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和居民实际需求,确保改造后的城中村与周边区域相协调,实现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住品质针对城中村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要注重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如公园、学校、医院等,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
三、注重文化传承,保护历史风貌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改造过程中被破坏。
同时,可以在改造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使改造后的城中村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保留历史风貌。
四、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度社区是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发挥社区在改造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度,让居民成为改造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同时,要加强居民教育,提高居民对改造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五、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多元投入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工作。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推动多元投入,形成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改造格局。
六、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改造效果政府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加强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改造工作按照规划进行,避免出现违规行为。
同时,要对改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改造工作取得实效。
总之,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研究摘要分析城中村改造的几种不同模式及其利弊、适用情况,对各地城中村改造具代表性的改造模式进行解读,并从政府政策、规划指引和改造协作等方面对城中村改造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改造模式;对策研究1城中村的概念及主要特征1.1城中村的概念学者敬东对城中村的概念概括为:由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用地量急剧增长,政府将周边涉及的村庄用地及耕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其性质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其中返还给乡村土地、居住用地等保留原来所有制性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农民城市社区被称为“城中村”。
学者李俊夫对城中村的概念概括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被城市规划区用地包围(半包围)、农用地极少的村庄,建筑形态与城市格格不入,村民不再以农业生产谋生,土地也不能用作耕作,这种处于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城乡结合村落被称为“城中村”。
以上关于城中村概念的不同表述,反映了各研究者对城中村的研究要点和视野不同,但认识基本一致:城中村本质特征是城乡二元结构,另外其本质上属于农民社区,或是城乡转型中的农民社区。
1.2城中村的主要特征1)人口构成特征。
城中村农居混杂,居住人口非常密集,暂住人员、流动人员远多于当地居民,出现了当地村民依靠出租屋为生的现象,不从业人员增多。
2)空间形态。
城中村多处城市或市区繁华地带,房屋建筑密集,居民房建筑拥挤并参差不齐,卫生条件差,缺乏绿化环境;配套设施不完善;用地不合理,居住区周边混杂着工厂、商业街、仓储等。
3)经济形态特征。
属于“寄生型”的集体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如出租土地、物业及房屋等,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收取租金或征地或拆迁补偿费用。
4)管理体制特征。
保留乡村原有的管理模式:村民委员会管理模式,规划中返还的乡村用地属于集体所有;村民子女仍能享受村集体提供的社会保障政策;村民仍受村规民约约束。
5)文化形态特征。
城中村既保留传统农村文化,也受到城市现代文化影响,城中村是两者的综合体。
关于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相似 , 主要包括提前腾空奖励、 整村连片奖励 、
区一级 目前懂 建设 和征 地 征收 的人 才 十分 缺
■■ F e b r u a r y 2 0 1 5
浙江 房地 产
ZHEJ I AN G REA L EST A TE
乏 ,政 策 水平和能力与实 际工 作需求严重不相 适应 。在 土地方 面 : 根据 《 温州 市区城 中村改 造发 展规 划 》的分析 测算 ,在 平均容 积率不大 于3 . 0 、拆建 比不大于 1 : 2 . 1 的 条件 改造 所 需 的居住用地 约为现 状城 中村用地 的 6 0 %,但 各 区隋况不平衡 。同时,市区城 中村改 造需要
囝 e s e a h 研 析 . 主 题 思 考
关 于城 中村改造 现状分析及对 策建议
F 务 院 《 关于加快 棚户区改 造工作 的意见 》 ,明确提 出了 2 0 1 3 苗 辉
l = = 年至 2 0 1 7 年改造各类棚户区1 0 0 0 万户的总体要求。 本文
房为主、 人均保 障”和 “ 等价 有偿”的补偿原则 , 按照市区 目 前农户人均 5 0平方米的安置标准上 限 ,再加上户增 5 0平方米 ,农 户每户平均 安置 面积都在 2 5 0平方米 以上 ,补偿安置面积 远远 大于被征收房屋面积 ; 二是 未经登记建筑认定 难。 由于历史 原因,市 区大量房屋没有土地证 和产权证 ,只能通 过对未经登 记建 筑年 限认定 的办法给 予补 偿,因每个征收项 目未 经登记建 筑量大面广 导致认 定工作难 度很 大,而且现 有认定标准以年限为主 ,尚不完善 ,认 定争议、 强制执 行和救济途径 等都 很难落实 ; 三是 人 口 认定补偿政 策的不合理性也 非常突出 ,人 口结 构复杂难 以认定 ,且牵涉 的利益 太大 ,实 施难
萧山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
萧山: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洪航勇同志在区委十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加快城中村改造,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争取今年每个街道至少有一个村开展改造,通过几年努力,尽快完成城厢、北干、新塘、蜀山四个街道改造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任务,把城中村区域改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新型城市社区‛。
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创建‚平安萧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
一、我区城中村改造的现状我区自2008年1月启动城厢街道梅花楼社区城中村改造试点,区委十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每个街道至少有1个村(社区)开展城中村改造。
一年多来,在街道和社区的辛勤工作下,在区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城中村改造工作稳步开展,我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由试点阶段进入到向面上全面推进阶段。
1.健全了组织。
区委、区政府对城中村改造十分重视,把城中村改造工作列为主要工作,近几年,区委、区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尤其是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已先后五次对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了专题的研究和调研,区人大、政协领导十分关注城中村改造工作,多次组织调研、开展督查。
区委、区政府建立了由盛区长任组长,区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区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
各街道也相应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专门的工作班子。
区级有关部门主动配合、各司其责,形成了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2.明确了目标。
根据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萧委办“2009”62号),今后一段时间我区城中村改造的重点为:绕城线内城厢、北干、新塘、蜀山四个街道人均耕地(不包括围垦耕地)面积在0.1亩以下的村(社区),据调查目前有30个村(社区)。
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和建议
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城中村是指位于城市发展脚步之外的贫民窟和农民工集体宿舍群体。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了许多问题。
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城中村改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我对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因此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和需求。
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使他们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
同时,要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如住房、教育、医疗等,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
其次,要注重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城中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如道路、下水道、供水供电等。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居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第三,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城中村多以低端产业为主,如小作坊、废品回收等。
这些产业污染环境、危害居民健康,并且无法提供良好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因此,要通过改造城中村,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引入高科技和大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收入岗位。
第四,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城中村地区环境脏乱差,水体污染、空气质量差等问题普遍存在。
改造城中村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水质和空气质量。
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
第五,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改变物质条件,还要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政府要加强对城中村的管理和监管,整治乱象,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同时,要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如养老、托幼、就业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第六,要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
城中村改造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要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自治机制,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参与到城中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来。
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最新版】
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内容摘要:城中村现象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而出现的一个棘手的城市问题。
它不仅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加快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背景城中村现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快速扩张而出现的一个棘手的城市问题。
它不仅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且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加快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关注的大事之一。
把城中村区域改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新型城市社区,是推进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围绕城中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要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加快城中村的开发,要以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经营城市的理念为抓手,以农村按城市来建设、城市按农村来美化为路径,着力推进城市郊区化、郊区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努力提升城中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种生活品质。
城中村改造的意义(一)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品位城中村的改造,一是可以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日趋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升城市品位,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成果;二是可以加强城市管理,改变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的现状,促进城市形象的改善;三是可以进一步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由于原村庄缺乏统一规划,每家农户都注重自家房屋的建设,忽视公共设施的建设,缺少必要的商业服务设施,这使得居民的生活很不方便。
“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简要介绍了城中村改造升级的现状,总结了城中村改造升级实施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并根据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分析,就如何加快城中村改造升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城中村;转型升级;问题;对策1、导言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有其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城中村改造升级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产业布局的综合民生工程。
将城中村改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新型城市社区,是加快提升城市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
鉴于上述目标,笔者对城中村的推广改造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总结了城中村改造升级实施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并根据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加快城中村改造升级的相应对策,从而对城市化进程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城中村改造实施中的几个问题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除部分村民积极性低、意见难以统一、城中村房屋密度过大、改造成本高、改造项目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资金筹措不足等共同突出问题外,在城市地区的主导实施层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缺乏专项规划和总体指导改造项目涉及土地利用强度、公共配套设施的重新配置、交通承载力的重新评估等,规划中对此类项目的总体规划不足,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与该区域的衔接,交通和其他需求不足。
单个项目的人口增长导致教育和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2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缺乏联动机制,进展缓慢目前,影响工作进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前期,其中土地利用和规划调整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涉及的主要部门,如自然资源、住房和建设、领土政府等,在政策制定、审查和核实、管理协调等方面,更多地考虑到部门本身的管理范围和权限。
缺乏多部门联动机制,协调力度和效率低下。
其次,领土政府、村庄团体和土地熟人之间也缺乏联系机制保障。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1.引言介绍城中村的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说明研究城中村改造的意义和必要性。
2.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讨分析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的常用模式,包括完全拆迁、部分保留、整体改造、旧区改造等,并重点讨论其优缺点。
3.城中村改造的难点概述城中村改造中的难点,包括居民嵌入问题、补偿机制问题、资金来源问题、规划协调问题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分别进行分析和探讨。
4.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从政策法规、土地资金、社会投入等多个层面提出对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如优化政策法规、多渠道筹措资金、构建社会合力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5.结论与展望对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城中村改造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注:本文共分为5个章节,第1章先引入了城中村改造的概念及其意义,第2章探讨了城中村改造的常用模式,第3章重点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的难点,第4章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对策,第5章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
第1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中村一直是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城市规划的不完善,城中村成为城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城中村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对城中村改造中所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建议。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是对城中村改造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为后续研究做出铺垫。
第2章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讨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城中村一般指一个未经规划建设而集中聚居的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城市片区,也称为“穷区”“细胞”等。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包括:高密度住宅、住房安全、环境卫生、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等,极大地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做法和措施1.正确认识城中村改造对我办事处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巨大的级差收益及出租私房带来的经济利益诱使农民自行修建工厂、扩建私房。
“村村办企业、处处有厂房”一度是济水某些居委会的形象概括。
济水经济转型,工业企业外迁,商贸企业入住。
办事处提出了“提升商业品位,优化专业市场,打造楼宇经济,调整工业布局”的发展模式,体现出“城镇进圈、工业进园、民宅进区”的用地原则,实际上也是改造“城中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使我办事处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建设和谐济水具有深远意义。
2.勇于探索,完善城中村改造操作模式和资金筹措方式在改造实施的行为主体与操作方式上,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外地采取的做法是,办事处经认真考虑,主要采取开发商主导、市场化的综合开发模式。
办事处制定开发规则,资产分配采用“三三制”,1/3用于旧村民回迁,1/3作商品房经营,另1/3用以保证开发商利润。
同时对开发商进行监管审核,开发商的选择采用公开招标的办法,对其资金实力、改建规划方案、拆迁安置方案及商业信誉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
资金来源是城中村改造的瓶颈问题。
“城中村”改造费用巨大,由谁负担或如何分担?无疑是改造的重点难点。
办事处勇于探索资金筹措方式,采用引入开发商,以开发商为主,办事处适当支持的方法来筹措资金。
北街居委会城中村开发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最终与北京金翰金典置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引进开发商的同时也引来了开发资金,总之,改造在总体上应走资金多元化的道路,在政府—村集体—开发商协同的格局下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格局。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建议和意见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建议和意见: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城中村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在进行改造时,需要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保留古建筑、传统街区等方式来实现。
2. **改善基础设施**:城中村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如交通不便、水电设施陈旧等。
因此,改造城中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城中村改造,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可以通过引进优质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来实现,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提高经济收入。
4.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城中村居民往往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完善这些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5. **保障居民权益**: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可以通过合理的补偿、安置措施等方式来实现。
6. **注重可持续发展**:城中村改造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前的需求,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可以通过规划先行、绿色建筑等方式来实现。
7. **鼓励社会参与**:城中村改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
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公开征集意见等方式来促进社会参与。
8. **加强监管和评估**: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定期评估等方式来实现。
总之,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持续的改进,才能实现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思路、模式与对策研究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思路、模式与对策研究一、理论分析:城中村问题的成因与实质一般认为,高速扩展的城市化是城中村问题出现的大背景和直接原因,除此之外,城中村问题的出现与泛化还与如下一些机制和因素密切相关。
(一)特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从深层原因看,城中村的形成主要源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尽管许多村庄早已进入城区范畴,农用地被征用殆尽,村民收入也主要转向二、三产业,但这部分“农村”仍然保留着“村建制”,实行着村的行政管理,整个村庄以村籍为边界形成了管理上的“独立王国”和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并与其强烈而盲目的牟利动机相结合,不断背离着城市化的目标和要求。
其中,尤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核心,是城中村土地利用出现无序化的最大源头。
在城市土地国有制的汪洋大海中,一个个散落其中的城中村则单独奉行着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一制度限制了来自外部的城市管理部门的干预,为满足经济最大化目标,农民无视ZF新出台的监管政策及管理行动,违章抢建自己的私宅,村集体则强力排斥ZF的征地行动而想方设法在村里擅自进行土地开发,从而造成土地使用极度混乱的状况。
(二)“不彻底”的城市化政策在城市化初期,为尽力降低城市发展成本,ZF在对农村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半城市化”策略:其一,“征地不管人”的城市化政策。
在以国家征用方式逐步将农村集体大部分土地转为国有并纳入城市用地的同时,多数村民并无同步转为市民而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村民的教育、社保、医疗、就业等主要交由村集体统一负担,村民的生计仍主要固化在剩余集体土地上。
其二,“分次征用”和“征八留二”的征地政策。
一方面,ZF对农村土地一般采取“分次征用”方式,同时,为解决征地后农民的经济出路,又采取“征十留一”的政策,希求安抚农民,使之能够分享土地增殖的收益又无需增加ZF短期的财政压力,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政策加上巨大的市场利益的驱使,激发了农民在剩余土地上进行无序开发的热情。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探讨
城中村改造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但目前社会参与度较低, 影响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05
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A城中村改造
改造模式
政府主导,市场参与
策略实施
政府制定改造规划和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通过市场运 作方式推进改造。
改造效果
A城中村改造后,环境得到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吸引了大量外 来人口流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区域。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探讨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城中村改造概述 • 城中村改造模式 • 城中村改造策略 • 城中村改造的难点与挑战 • 成功案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城中村改造概述
城中村定义与特点
城中村定义
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仍然保留和 实行乡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土地 制度的社区。
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规 范市场行为,防止市场投机和乱
象。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改造模式
根据城中村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选择合适的改造模式,如综 合整治、拆迁安置等。
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历 史文化和古迹,避免盲目拆除 和破坏。
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和诉求 ,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实现 和谐改造。
3
在政企合作模式下,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制定改 造规划和方案,并共同负责拆迁安置、土地整理 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自主改造模式
自主改造模式是指城中村居民自主组织 起来,通过自筹资金和自建的方式进行
城中村的改造。
自主改造模式适用于城中村居民有强烈 的改造意愿和自建能力,同时政府能够
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地区。
市场运作模式适用于城中村改造潜力较大、房地产市场较为成熟的地区,能够吸引 开发商的投资和参与。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探讨
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设立城中村改造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降 低改造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居民安置策略
合理安置方案
制定合理的居民安置方案,确保居民在改造过程中得到妥 善安置,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多元化安置方式
采取多种安置方式,包括原地安置、异地安置、货币化安 置等,满足不同居民的实际需求。
完善配套政策
全方位改造
改造计划不仅涉及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更新,还包 括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全面提升。
3
公众参与
政府积极与当地居民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 议,确保改造计划符合居民的需求和期望。
案例二:某中型城市的市场主导改造模式
市场主导
01
在这个模式中,市场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吸引了众多开发商
和投资者参与城中村的改造。
政府主导模式
优势
政府作为改造主体,具有 资源调配和政策制定的优 势,能够高效推进城中村 改造进程。
劣势
政府主导模式可能导致市 场机制受限,社会参与度 不足,府通过大规模拆迁 重建方式,对城中村进行 全面改造,提升城市整体 形象。
市场主导模式
优势
市场主导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市场 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 中村改造,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中村改造有 利于促进城市用地合理布局,提高土 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改善民生福祉:通过城中村改造,可 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城中村改造 的模式与策略,为城中村的全面改造 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路径。
02 城中村改造模式 分析
完善居民安置相关配套政策,如教育、医疗、社保等,确 保居民在安置后能够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同时,关注弱势 群体,给予特殊关怀和帮助。
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困难及对策-精选范文
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困难及对策“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
按照“先行试点、稳妥进行”的原则,街道城中村改造试点的马家路村已进入住户签约阶段;我们周边的新华、新塘等村,也在积极筹备之中。
本村围绕“城中村”改造也做了一些先期工作,并计划在下阶段开展实质性工作。
城中村改造将借鉴马家路村的做法,遵循八大原则:1、实行分步改造原则。
2、实行区块改造自求平衡原则。
3、尊重绝大多数被改造户意愿的原则。
4、实行补偿价格与市场接轨原则。
5、实行政策平衡原则。
6、实行产权调换安置与货币安置自由选择原则。
7、实施以高层带电梯公寓楼建设为主原则8、实行产权调换拆迁户本区块安置原则。
下面围绕本村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从“改造优势”、“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三方面作一分析。
(一)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周塘东村实施城中村改造具备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思想优势,三是政策优势。
一、良好的区位优势1、优越的地理位置。
周塘东村居住区东靠赵家河江,紧临兴园路工业区和浒崇公路,与古塘街道接壤;北靠市教育园区、曙光社区、星光家园;西、南与新华、新塘村交接。
宗兴路、周塘路横贯东西,新江路、东小路、三灶江纵穿南北,把村庄分割成八个大块。
地形规划,易于设计规划。
2、良好的商业价值。
新江路本村域长达0.89公里,除协和医院、新华村外,两边共可建造临街店铺650米左右。
宗兴路本村区域长0.55公里,除已建设开发的区域外,两边共可建造临街店铺500米左右。
如与新塘、新华、古塘街道充分合作,可建设新江路、宗兴路特色商业街。
本村周边已有曙光社区、玲珑小区、香溢美墅等居住小区,容易形成连片居住小区,具有较高商业价值。
二、逐步转变的群众观念1、村民对拆迁具有一定接纳性:本村从宗兴路建设、东小路拓宽、教育园区建设、新江路北延,大大小小的拆迁已有四次,群众从拆迁中得到了实惠。
又由于本村新村规划面积较小,老居住区规划长期控制,房屋陈旧、密度高,居家交通很不便利,村民有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
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困难及对策
---------------------------------------------------------------范文最新推荐------------------------------------------------------ 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困难及对策“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
按照“先行试点、稳妥进行”的原则,街道城中村改造试点的马家路村已进入住户签约阶段;我们周边的新华、新塘等村,也在积极筹备之中。
本村围绕“城中村”改造也做了一些先期工作,并计划在下阶段开展实质性工作。
城中村改造将借鉴马家路村的做法,遵循八大原则:1、实行分步改造原则。
2、实行区块改造自求平衡原则。
3、尊重绝大多数被改造户意愿的原则。
4、实行补偿价格与市场接轨原则。
5、实行政策平衡原则。
6、实行产权调换安置与货币安置自由选择原则。
7、实施以高层带电梯公寓楼建设为主原则8、实行产权调换拆迁户本区块安置原则。
下面围绕本村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从“改造优势”、“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三方面作一分析。
(一)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周塘东村实施城中村改造具备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思1 / 32想优势,三是政策优势。
一、良好的区位优势1、优越的地理位置。
周塘东村居住区东靠赵家河江,紧临兴园路工业区和浒崇公路,与古塘街道接壤;北靠市教育园区、曙光社区、星光家园;西、南与新华、新塘村交接。
宗兴路、周塘路横贯东西,新江路、东小路、三灶江纵穿南北,把村庄分割成八个大块。
地形规划,易于设计规划。
2、良好的商业价值。
新江路本村域长达0.89公里,除协和医院、新华村外,两边共可建造临街店铺650米左右。
宗兴路本村区域长0.55公里,除已建设开发的区域外,两边共可建造临街店铺500米左右。
如与新塘、新华、古塘街道充分合作,可建设新江路、宗兴路特色商业街。
城中村改造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中村改造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成为了城市中的一大难题。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的一些老旧住宅区,房屋老旧、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滞后,居住条件极其恶劣,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城中村改造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急需解决的难题。
下文将深入探讨城中村改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1.老旧、脏乱差的居住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区的居民大多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赶到大城市,却不得不选择在城中村居住。
由于缺乏土地使用权,这些居民往往只能买到廉价的老旧房屋,房屋质量差,环境脏乱差,缺乏基础设施。
居住条件极其恶劣。
2.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城中村区多为老旧居民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滞后,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此外,交通设施也很不完善,往往只有一些小巷子可以通行,道路狭窄、拥堵,交通安全隐患很大。
3.社会治安问题较为严重。
由于城中村地区的居民多为社会底层人群,缺乏文化修养、法律意识薄弱,社会治安问题也较为严重。
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二、城中村改造的解决方案1.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
政府应当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一些基金,用于支持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住房保障基金、城市改造基金等。
2.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城中村改造项目应当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
此外,道路交通也应得到改善,道路宽度应当得到扩建,交通设施应得到完善,以提升城中村区域的交通运输能力。
3.融入社会资源改善居住环境。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城中村改造,引入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在城中的分布,提升城中村区域的整体功能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村改造模式及对策
城中村是城市扩展的必然产物,其土地权属的二元化导致城中村乱象丛生,其改造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必须,通过对城中改造的梳理,对其改造模式及对策深入研究,为城中村改造提供必要的做法和理论。
标签:城中村改造;模式;對策
1、东营城中村现状
东营市中心城范围内共有城中村50个,常住人口21148户、62822人,房屋178166间、建筑面积396万平方米,房屋占地面积29203亩。
其大多数房屋为建成二三十年以上的旧砖房、土坯房,有的明显已经成为危房。
容积率低,土地利用效率低,对当前的城市建设发展来说,是一种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随着城市与村居的交融出现了大量问题和隐患,人口杂乱,治安问题隐患重重,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导致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城市规划滞后,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居住环境低劣;资源浪费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农民住宅翻建不能依照城市功能准确定位,屡拆屡建情况十分突出,不仅损害居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切身利益,也严重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城中村”拆迁改造,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也是当前城市建设管理的一个焦点和难点。
让“城中村”尽快融入城市,实现整个城区的均衡发展。
在拆迁改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实现、维护、发展好群众的利益。
“城中村”改造是居民自我算账、自我拆迁、自我发展,过上好日子的过程;是“城中村”在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整体融入城市,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是“城中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理念变革的过程;是村居自治组织在政府领导市场引导下,民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过程。
2、改造模式
城中村改造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总结近几年的改造经验,不断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和方法。
2.1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
改造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其特点近似于征地拆迁,改造中政府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城中村处于服从地位,拆迁目的是为了达到城市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政府获得拆迁后的土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或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易地或原地安置拆迁居民,同时为居民留足用于长期发展的建设用地。
比如辛镇村拆迁改造就属于此类,由东营区政府组织实施,分三期全部改造完成。
2.2以市场运作为主的模式
改造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与投资商联合开发建设。
其特点是将改造全面推向市场,借助开发企业的资金和实力,在公平、自愿的原则上同开发企业订立协议,利益分成,相互协作,风险共担,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开发企业获得融资开发部分土地收益,村居获得其他部分土地收益。
比如中王屋的村居改造工程就属于此类。
2.3以村居自主模式
改造过程中采用村居自主实施的模式,特点是不借助外部力量,由村居自主实施拆迁、补偿和安置,拆迁完成后将净得土地推向市场交易,进行公开出让,市场成交价值扣除拆迁安置成本后即为改造的收益,村居自主享受改造成果,不予其他单位进行利益分成。
这种模式对于村居实力较强、形成一定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村居有重要的意义,最大限度保证村居利益,也确保村居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典型案例就是东赵村的改造建设。
2.4产业带动模式
改造中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其特点是:拆迁后的土地不是用于居住,而是用于产业的发展,改造所需资金由园区先行投入,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后从增加的财政、税收中逐步返还。
胜利工业园合村并点改造为此类典型,改造后打破原有土地权属界限进行整合,居民统一进行易地安置,在村居拆迁后将腾出土地用交园区使用,主要用于安置入园工业项目。
该模式适用于各类经济园区的开发建设。
2.5政府主导,村居自主
“政府主导、村居主体、村民主力”是此模式的原则,也是对城中村改造的新探索。
一是政府主导地位起不变,政府成立组织机构全程指导监督,二是村居自主性、积极性提高,改造坚决依照村居民意愿实施,在拆迁和建设过程中以政府为指导,村委会为主体自行实施,根据各个村居不同情况,自主选择改造方式,补偿标准,合作对象等;三是程序规范,拆迁和改造建设中涉及招标、采购均参照政府招标采购的程序进行。
保证改造的方向正确、操作公开透明、实施有力。
3、改造对策
城中村改造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是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是将旧村建设成与城市和谐的新社区,也要把原村民融入到城市中,成为城市市民。
3.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村民农业户口为城市居民户口,落实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并纳入到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中。
改村民委员会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撤销村民委员会,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城市居住社区。
3.2改变城中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使城中村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
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转,进行股份制改造。
培养城中村经济的竞争力,使其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具备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实现城中村经济从“外生型”到“内生型”的转型。
城中村经济形态的转型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要根据各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片区的城市功能类型、城中村的资源状况,并结合城市的规划,发展城中村的经济。
3.3改城中村集体土地为国有土地,按城市规划要求,整体提升城市功能,将城市发展与原住村民的利益有机结合。
3.4妥善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建设。
城中村失地村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是城中村改造的内在要求,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大力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
可以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统筹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失业登记制度。
针对性地提供培训、就业服务,优先为失地村居民提供就业服务。
3.5通过市场化的道路来筹集资金是对“城中村”改造方式的有益探索。
这不仅有效地盘活了城市存量土地,而且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土地价值,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构想的实现。
4、结语
通过对东营城中村改造的分析论证,研究其村居改造的模式和对策,为今后城中村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城市政府应增加力量和投入,结合城市远景规划建设,新型城镇化,抓住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这一载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不断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以村居为主,运用市场规则,引导居民增强改造的积极性和意愿,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许远明,刘铁男“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和对策,城镇化,新农村,2007
[2]王亚旗,“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37-41
[3]金兆森等主编。
村镇规划[M].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