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课标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搞得一套新课标,而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稿在十年课改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而修订的。

这次解读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对2001年版实验稿课标修订的依据是什么?二是修订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相比,主要变化有哪些?一、对2011年版实验稿课标修订的依据是什么?1、十年中,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调查。

2003年教育部对实验区教师、教研员,就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建议,开展了第一次调查。

2007年为配合《实验稿》的修订,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在29个省市42个国家级实验区的城市、县镇、乡村,对不同办学水平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规模大,内容丰富。

问卷分客观题与开放题两种。

对客观题的选项作频度分析,对开放题的问题作出归类——这些问题不作任何二次加工,真实保存原样——再对问题的类别作频度分析。

修订组根据整体性的统计分析开展修订工作。

2、修订组收集了十年来报刊书籍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对《实验稿》的教育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作出判断,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进行了多次听课考察,实地了解了实验状况,听取了各种意见,研究了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经验。

修改过程中,教育部还多次组织多学科专家、作家、院士、社会人士“会诊”语文课程标准,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

3、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作为标准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

4、研究十年来世界教育的新变化、新进步,了解别的国家母语课程、母语教学的新发展,据此调整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建议。

从以上四点修订依据可以看出,修订稿的产生不是修订组专家闭门造车形成的,而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了解、讨论的基础上,可行度应该是很高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内容和特点。

首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语言文字观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趣味为特点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再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整合性和综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整合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最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注重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它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整合性和综合性,重视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国家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制定了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这一标准的制定,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首先,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进行了明确。

它要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学生情感、学生思维的联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

其次,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

再次,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评价和考核进行了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评价和考核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

同时,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和考核。

最后,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行了明确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具备启发式教学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要具备综合素质评价和考核的能力。

总的来说,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过去语文教学的一次全面改革,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这一标准的制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语文新课标解读感悟篇一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

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

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

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版)

(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3)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4)第一学段(1~2年级) (4)第二学段(3~4年级) (5)第三学段(5~6年级) (6)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 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 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 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 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 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 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 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 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 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 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 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 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
•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 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 方法。
•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 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解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改动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二)关于阅读教学 (三)关于写作教学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写字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本次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屋外(尸)下大雨(氵),屋内下小雨(雨)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它的最早形体为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戈”(武器),下面一个“止” (脚印,表示行动的意思)戈止会意,表示征发讨伐之意。从甲骨文,金 文,小篆,到楷体,字形有了极为特殊的变化, “戈”的首笔变成了“武” 的首笔,“戈”的一撇变成了“武”的第二笔。
《世界多美呀》教学片段二: 师:小朋友真会学习,经你们一说,老师也明白了课文里为什么要用这三个美丽 的词语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 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此时,小鸡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师让同学拿出准备的“蛋壳”——纸做的头饰,让学生当小鸡,从洞眼看看 这个美丽的世界,说说看到了什么)(屏幕出示蓝天白云图) 生:看到了蓝天……看到了小河…… 师:还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用纸挡住脸,透过较大的洞眼,眼睛转来转去,搜寻着) 生:看到了同学……看到了后面有老师听课…… 师:有什么感受? 生:很有趣……很好玩……
2、“多认少写”与“先认先写”
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 “800-1000”改为“800左右”。 第二学段,识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累计 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一、引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正确、规范、流利、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调整语言风格,使其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准确。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本,提高理解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技巧,包括快速阅读、精读、批判性阅读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与自己学习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学习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文学素养培养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理解文学的内涵和形式,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表达对文学作品的个人见解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加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在综合性教学方面,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能力发展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石艳霞)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石艳霞)

一、课程性质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课程性质与地位
(实验稿) (2011年版稿)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写话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 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具体建议
(五)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2.关于阅读教学 3.关于写作教学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写字教学要求的比较
类别 学段 原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课程标准
第一学段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 (一、二年级) 写字的愿望 字的愿望
第二学段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 (三、四年级)用键盘输入汉字 习惯
二、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 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谢 谢!
•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 和运用语文。 •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 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 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 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 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 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 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 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金安区梅山路小学车福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

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在解读之前,先了解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课标的功能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正能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在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2011年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与新课标对话,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想上好一门语文课,“教什么”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教学目标犹如茫茫知识海洋中的灯塔,时刻指引着语文教学任务前进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

通过研读新课标,笔者认为教学目标制定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后,有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会把三维目标分开来写。

但是,造成了很多教师的困惑,这三部分的目标界限很难清晰地区分开。

基于此,2011版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与2001年比较,重点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这说明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

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科学的。

与此同时,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切忌一味的追求三维的全面而泛泛而谈。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

”二、教学目标需体现层次性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总目标之下又按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新课标较之以前更加注重阶段性和层次化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也需要体现层次性。

拿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活动是在感知书面言语的基础上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

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核心,也是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的标志。

”需要注意的是,理解也是分层次的。

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主要是指正确地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完整word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word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

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 2、关于总目标
(1)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 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 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2)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
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3、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 (3)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 (4)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式应研究:
转变学习方
• ·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 ·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1、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 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 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
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 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 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 力源泉。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 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 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201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终于在2012年1月定稿出版。

新的课程标准实现了完美蝶变,以全新的姿态展露在我们的面前。

非常感谢陈校长,感谢教研室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训,我也非常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和在座的语文老师一起分享、学习和交流。

我讲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问题。

有2 部分内容,先简单介绍一下课标修订的情况,然后重点围绕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领会和贯彻课标精神。

这里我有一个建议,培训应当问题集中,就是围绕课标来展开。

大家要有时间读课标。

可以安排3遍。

一遍是浏览,大致了解整个文件的框架和基本理念。

先有个印象。

头一遍不必花大多时间。

第二遍,是细读,花点心思,完整地读一遍,不要跳着读,要完整地读。

第三遍,是带着问题读。

带着要么学校的或者自己所面对的某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某些困扰,到课标中找相关的论述,看是否有针对性,怎样解决,能否解决。

这一遍应当有讨论,但问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讨论要集中,而且一定要少抱怨,不抱怨,多建设,多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我们能做什么?”——这应当是培训的基本思路。

下面我介绍一下课标的修订情况,主要是如何领会课标的基本精神。

那么一本课标,十多万字,如何让一位一线老师能抓住要点,并且对他的教学的确能起到指导作用,甚至多少能唤起他的改革的欲望与行动,这是不太容易的,希望我们的培训也能出点这方面的经验。

先说课标的修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01 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推行,同时试用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新的教材,也就是所谓新课程实验,或称“课改”,至今10年了。

从2007 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

先对29个省、市、区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

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反复学习,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大文件。

它是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和实践,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

下面就按照步骤,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文件。

第一步,整合思维:根据标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括什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和必要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掌握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情感、传递文化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第二步,深入分析:标准要求小学语文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要求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原则,遵循“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两个方面统一的原则,注重思维品质、情感品格、文化基础和语言技能四个方面的培养。

同时还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的目的。

第三步,具体实践:标准给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思路是什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思路是按照“以阅读为主、数学语文结合、文学教育贯穿”三个方面来展开。

其中,将“阅读”置于核心地位,重视“朗读、默读、理解、欣赏、分析”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将数学和语文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文中学习数学,将语文知识运用到数学中去;最后将文学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文化品质和语言修养。

第四步,实践效果: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有何意义?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引领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语言技能、思维品质、情感品格和文化基础的培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教育过程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同时,标准的实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通过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的分步骤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份文件的重要性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一时代呼唤教育改革二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三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二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三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 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2. 更新了教学内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S四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五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第一部分前言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关于目标设计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1.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2.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3.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4. 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三关于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

阶段目标有以下特点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一)识字与写字在识字、写字目标中应注意三点:1. 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是第一学段的重点。

2. 识字要遵循“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

3. 汉语拼音教学时要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阅读在阅读目标中1. 阅读目标体现了有个性的学习、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

2. 第一次提出了猜读(推想)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

(三)写作(写话、习作)1. 在情感态度方面:(1) 注重培养兴趣和自信。

(2) 注重写作中合作与交流。

(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4) 强调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2. 在过程方法方面:(1)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2) 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3. 在知识能力方面(1) 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2) 淡化文体要求,以写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作文;(3) 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

(四)口语交际1. 突出情感与态度的优化训练。

2. 重实践、重过程。

3. 重在参与。

(五)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4个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学习的4个要素1.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 强调观察及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

3. 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4. 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材编写做到“新、实、活、宽”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1. 自然性资源开发2. 社会性资源开发3. 文性资源开发(三)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1. 学校资源的利用2. 社区资源的利用:联系生活学语文;服务社区用语文。

3. 家庭资源的利用三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可分两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即第1 —4个问题,这是教学思想(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使他们创造性地教。

(二)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重视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

1. 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最基本的方式。

(四)处理好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1. 培育创造人格2. 营造创造氛围3. 提供创造第二部分:即第5个问题,这是对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1. 识字教学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2. 写字教学要求:重视写字姿势的指导;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

3. 汉语拼音教学(1)强调趣味性。

(2)建议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3)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关于阅读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

●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到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悟和新异的结论3. 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4. 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眼卫生。

(三)关于作文教学提法:小学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初中叫写作1. 在小学阶段培养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重点。

2. 要抓好:指导观察、引导阅读、指导学生“想心思”、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并重。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1.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 .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3 . 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

4 .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绝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5. 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1. 突出自主性2. 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3.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四评价建议(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三个维度:1. 知识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评价目标:一评知识文化的“量”;二评知识文化的“质”;三评语文能力的“用”;四评语文能力的“创”;评价要素:语文知识评价;文章知识评价;文学知识评价;一般能力评价;发展能力评价。

2 . 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评价目标:一评文献检索的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三评语文学习操作;四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评价要素:课堂参与,阅读习惯;表达习惯;学习方法3 . 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评价目标:一评语文学习的兴趣;二评语文学习的习惯;三评语文学习的方法;四评语文学习的交往。

评价要素:热爱语文;关心文化;参与实践;学会合作;化智为德。

五个领域1 . 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评价目标:一评识字数量;二评识字质量;三评识字能力;四评写字能力。

2. 阅读评价目标:一评阅读能力;二评阅读习惯;三评阅读方法。

3. 写作评价目标:一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评良好的作文习惯。

4. 口语交际(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评价目标:一评听说普通话能力;二评听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三评听说的态度和习惯。

5. 综合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成果评价重视学习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作品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四)评价方法 1. 定量评价方法 2. 定性评价方法第十部分附录附录部分,共包括三项内1. 关于优秀诗文背颂推荐篇目的建议。

2.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3. 从五个方面列出了所涉及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