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第九课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教学课件
下边的日 字稍扁一 些。
yín

口要小。
结构:左右 部首:口 笔画:七 组词:呻吟
吟诵
人字要 舒展、中 间有一小 点。
易错提示:右 面是“今”不 是“令”哦!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准确 地表达,感受到了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陶醉在 了诗人笔下夕阳西下时江面美景和月光下露珠的 晶莹可爱。
如蛾眉
似镰刀
像小船
露水像珍珠一样。
露水是一颗颗大水 珠,早晨上学时路边 的小草上就有露水; 珍珠圆圆的,具有明 亮艳丽的光泽。
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 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 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 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 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
· 因为_身__在__庐__山__之__中__,所以_看__不__清__庐__山__的__真__面__目__。
· __因_为__身__在__庐__山__之__中____,所以_看__不__清__庐__山__的__真__面__目__。 · 之所以__看__不__清__庐__山__的__真__面__目_,是因为_身__在__庐__山__之__中__。
可怜九月初三夜
“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 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 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 了。
这么美丽的景色,作者是怎样看到的? 又是怎样写出来的?
作者在江边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才 看到了“残阳铺照”“月似弓”“露似真珠” 的美丽景象。作者斟字酌句,运用“一 道”“铺”等词,以及两个贴切的比喻,形 象地描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
要写紧 凑,亻和 刂的竖钩 要长。

2020秋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2020秋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9《 古诗三首》一课一练(有答案)班级姓名成绩【基础再现】一、 看拼音写词语。

lú shānyǒu yuánjiànɡ luòfèi lìmù sèyín shītí mùcè miàn二、下面各项字音和字形有误的是( )A 吟 yín(吟唱、吟诵、呻吟) 题 tí(题字、题诗、问题)B 侧 cè(侧影、侧门、侧重) 峰 fēng(峰峦、山峰、顶峰)C 庐 lú(庐山、庐舍、草庐) 缘 yuán(缘由、缘故、姻缘)D 降 xián(降伏、 降龙伏虎) 阁 gé(阁下、阁子、阁楼)三、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似()()降()()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暮江吟》前两句写_________时江边的景色,后两句写_________时江边的景色,诗 中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西林壁”中的“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诗人游庐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雪梅》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给下列题目选择正确的答案。

(填序号)1.“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是( )A.值得怜悯B.可爱2.“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缘”的意思是( )A.缘分B.因为3.“梅雪争春未肯降”中“降”的读音是( )A.xiángB. jiàng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比B.比喻六、按古诗的内容重新排列诗句。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②一道残阳铺水中③露似真珠月似弓④半江瑟瑟半江红排序:___________①雪却逊梅一段香②梅雪争春未肯降③梅须逊雪三分白④骚人阁笔费评章排序:___________七、选字组成词语。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雪梅》【名校课件+集体备课】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雪梅》【名校课件+集体备课】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 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 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 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课文讲解
课文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 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 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拟人写法, 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 高低。
拓展延伸
雪梅 其二 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成诗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拓展延伸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随堂演练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在降. 夜(x幕iá即ng将)了降.。(jiàng)临的时候,日本鬼子投
字词注释
降: 服输。 骚人:诗人。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 不及,比不上。
字词注释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课文讲解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随堂演练
四、精彩回顾。 1.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句中的“铺”字的意思是____照__、__射______,用这个字是因为 _“__残__阳__”__已__经__接__近__地__平__线__,__几__乎__是__贴__着__地__面__照__射__过__来__,__用_____ _“__铺__”__字__,__很__形__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句中的“争”字的妙处是____运__用__了__拟__人__手__法__,__生__动__地__写__出__ __了__二__者__为__争__春__发__生__了__“__摩__擦__”__,__都__认__为__各__自__占__尽__了__春__色__,____ __装__点__了__春__光__,__而__且__谁__也__不__肯__相__让__的__情__态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九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暮江吟》)和两首宋诗(《题西林壁》《雪梅》),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的诗文及译文。

第9课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白居易的这首七言绝句就像一副构思妙绝的小画,学习它的过程就是徐徐打开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烂江景,进入一种弯月初升、露珠晶莹朦胧夜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现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画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画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江初三夜”,是个过渡。

可怜,可爱。

九江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

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弯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江似弓”。

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江亮像弓一样。

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

九江初三,江亮刚出现,还是江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江似弓”,进一步点出江初的秋夜。

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江,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江夜的迷人景象。

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课《观潮》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A.由近到远B.由远到近C.从上到下D.从下到上(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能通过“________”这个词。

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________。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________”,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________的特点。

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二课:《走月亮》2.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与运用1.看拼音写词语。

rìmùnán tílúshān yuán gùgéxiàfèi yòng cèmiàn húxū2.选字组成词语。

(暮墓)地色(吟怜)可诵(提题)问高(峰锋烽)火雷山3.解释下面的词语。

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

题西林壁题:。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

梅雪争春未肯降。

降:。

4.用诗句回答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2)《暮江吟》一诗中含有比喻的诗句是:。

(3)《雪梅》一诗中雪和梅对比的诗句是:,。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6.对于本文中三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A.《暮江吟》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B.这三首诗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C.《雪梅》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雪梅争春的情趣,表达了诗人对雪梅的喜爱之情。

7.理解诗句的意思。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与理解8.课堂回放(1)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习题。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2)《题西林壁》是朝诗人观后的总结,借说理,富有理趣。

题目的意思是:。

(3)苏轼的诗还有很多,全是苏轼的诗的一组是_____A.《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B.《惠崇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C.《春晓》《饮湖上初晴后雨》(4)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5)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参考答案第一课观潮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子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

,,,,,,。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3、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或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种类)多、(数量)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

6、这段话是(动)态描写。

第五课古诗两首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苏轼字(子瞻),(宋)朝人,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书写、题写)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以为、怀疑)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诗人以(游)字贯穿全诗,诗中(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 这个专题编排的。

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

《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期、深入地观察得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2.单元重点(1)了解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古诗三首》一文的学习中,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爬山虎的脚》一文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学中,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通过引导,让学生运用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

理解写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所介绍的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肯动脑筋,但缺少深入、细致观察的经验,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古诗赏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古诗赏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古诗赏析一. 教材分析《雪梅》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梅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的赞美。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韵律感。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朗读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雪梅》,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词语,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赏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雪梅的美丽和坚韧,理解诗人对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的赞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雪梅》,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词语,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赏析中感受诗的美,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雪梅的图片,播放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的美。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雪梅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雪梅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雪梅》,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的韵律美。

3.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4.讨论: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望洞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夜宿山寺》则描绘了山寺夜景的宁静与美丽。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生僻字、古文言文词汇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提高古诗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古诗阅读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及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展示:逐首讲解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诗句解析:针对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内容。

5.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语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整体感知,走入诗歌1.单元整体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是单元的导读页,说说看,你读出了什么呢?预设1:在插图中,看到了许多同学在观察大自然。

预设2: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预设3:我们在本单元学习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2.明确学习任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一个词“观察”,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会了“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这个单元,让我们从名家墨客的文字中,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以读促写,学写观察日记。

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古代诗人们,看看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3.引入课题,指导书写:首先,我们跟随老熟人白居易走进《暮江吟》。

板书课题:(暮江吟)指导书写:“暮”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捺与撇不要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吟”的右边是“今”。

4.齐读课题,引发思考:猜猜看,这首诗会写什么?5.学生畅所欲言,营造气氛,相机提示: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切入,开宗明义,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

选择题
课文中提到的主人公最初的愿望是什么?
A. 成为一名画家
B. 拥有一本神奇的书
C. 去世界各地旅行(正确答案)
D. 学会所有乐器
下列哪个词语没有出现在课文的描述中?
A. 阳光明媚
B. 鸟语花香
C. 白雪皑皑(正确答案)
D. 绿树成荫
主人公在遇到神秘老人时,老人给了他什么?
A. 一袋金币
B. 一颗神奇的种子(正确答案)
C. 一本古老的地图
D. 一把会说话的钥匙
课文中描述的主人公种植的种子最终变成了什么?
A. 一棵巨大的树(正确答案)
B. 一片美丽的花园
C. 一座金色的宫殿
D. 一条清澈的小溪
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了他的愿望?
A. 不断努力和坚持(正确答案)
B. 依靠别人的帮助
C. 使用魔法
D. 意外获得遗产
下列哪个场景不是课文中提到的?
A. 主人公在树下乘凉
B. 主人公与动物们玩耍
C. 主人公在雪地里滑雪(正确答案)
D. 主人公在树下阅读
主人公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A. 金钱是万能的
B. 坚持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正确答案)
C. 运气比努力更重要
D. 逃避困难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课文中提到的神秘老人给主人公的种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A. 能长出金子
B. 能实现任何愿望
C. 能快速生长并带来好运(正确答案)
D. 能说话和唱歌
下列哪个不是主人公在故事中经历的变化?
A. 变得更加勇敢
B. 学会了珍惜当下
C. 变得自私和贪婪(正确答案)
D. 收获了真正的友谊。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时作业第九课《巨人的花园》(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时作业第九课《巨人的花园》(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时作业第九课《巨人的花园》(含参考答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时作业第九课《巨人的花园》一、我能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谁允(XXX)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2.于是,他立刻“拆(chāi)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3.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huǒlàlà)”的。

4.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jiá)”上亲了一下。

二、语境识字,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1.那里,春天“鲜花(xiān huā)”扬开,夏天“绿树(lǜshù)”长阴,秋天“香果(xiāng guǒ)”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2.巨人在花园周围“围墙(wéi qiáng)”,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gào shì pái)”。

3.花园再也不被冰雪“覆盖(fù gài)”了,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yú kuài)”。

三、我能给带点的词语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

(充满)2.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的?(准许)3.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

(吵醒)四、我会按要求写句子。

1.“把”孩子们的喧闹声把巨人吵醒了。

2.巨人的任性、冷酷的心唤来了寒冬。

3.通过孩子们的提醒,巨人终于找回了春天。

(已经是陈述句,无需修改)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巨人回来前:花园里被冰雪覆盖,没有鲜花和绿树,只有一个孤独的小鸟。

巨人回来后:花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鲜花和绿树长满了园子,小鸟也回来了。

2.从这篇童话中我们懂得了:爱与分享的力量是无穷的。

六、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紫丁香1.小蜜蜂和小蝴蝶各自喜欢哪些花?他们为什么争论不休?小蜜蜂喜欢紫丁香,小蝴蝶喜欢玫瑰和秋菊。

他们争论不休是因为他们各自认为自己喜欢的花最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



主题概括
《暮江吟》通过描写 夕阳西沉 、晚 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景象, 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 喜爱 之情。
课堂演练
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 白居易 ),诗中表现 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 一道残阳铺水中), 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
复习导入
第二课时
背诵古诗《暮江吟》。
可怜九月初三夜, 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露似真珠月似弓。 的朦胧夜色
填一填,背一背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 一道( 残 )( 阳)铺水中, 半江(瑟 )( 瑟 )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 真珠)( 月)似(弓 )。
结构梳理


傍晚: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理解诗题
暮江吟
傍晚,太阳 诗人在 落山的时候。 江边。
诗人黄昏时分 在江边所作的诗。
初读古诗
点击图标,听范读
自由朗读古诗,圈画 易错字“暮、吟”。抓住 描写景物的词语,带着朗 读节奏,边读边想象画面。
// // // //
感知诗意
尝试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交流古诗大意
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 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 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 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 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 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 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这个字表示的时间是_傍__晚_______ 。
点拨: 题中的甲骨文是“暮”字,中间为“日”,四周为
“草”,整个字形像太阳落在草丛中,因此表示傍晚时分。
二、选字组词。
暮慕幕
夜( 幕 ) 暮 (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下的江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较高的艺术造诣。

本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易于学生理解和背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诗歌的语言、格式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诗人情感、描绘画面等方面,仍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朗读、背诵《暮江吟》,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运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暮江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教师引导: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点拨诗歌的精妙之处。

5.朗读背诵:学生齐读、个人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6.拓展延伸:欣赏其他描写江景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精品】四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 基础题+提优 第九课 古诗三首 含答案

【精品】四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 基础题+提优 第九课 古诗三首 含答案

第9课古诗三首基础部分一、精心练字。

暮庐二、读一读,给加点字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xiáng ②jiàng 降落( ) 降低( ) 梅雪争春未肯降( ) ①pū②pù铺路( ) 店铺( ) 一道残阳铺水中( ) 三、看拼音,写词语。

yín sòng wén zhāng làng fèi yuán gùtí xiě fú shū mù sè shā fēng四、根据加点字的字义组词。

1.露似真珠.月似弓珠( )2.梅雪争春未肯降.争降( )3.梅须逊.雪三分白逊( )五、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1.题西林壁( ) A.书写,题写 B.题目 C.谈起,谈到2.只缘身在此山中( ) A.原因 B.沿,顺着 C.因为3.可怜九月初三夜( ) A.怜悯 B.不值得 C.可爱六、先解释加点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七、“哲理诗”也叫“说理诗”,诗句表现诗人的观点,饱含哲理,总结人生智慧。

试着背一背这些名句。

你能再写出两句这样的诗句吗?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写两句:提优部分一、将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一),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代诗人。

前两句写从、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的位置观看的感觉。

可是诗人还是 ,因此总结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这两句诗也蕴含着哲理,与“当局者迷, ”有异曲同工之妙,给我们的启发是:。

(二),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 ,雪却输梅。

1.诗句中“阁”读 ,意思是:。

2.找出诗中一对近义词:( )—( )3.梅花与雪花争春,各不相让,让诗人们也难以评判,是因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参考答案第一课观潮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子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

,,,,,,。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3、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或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种类)多、(数量)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

6、这段话是(动)态描写。

第五课古诗两首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苏轼字(子瞻),(宋)朝人,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书写、题写)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以为、怀疑)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诗人以(游)字贯穿全诗,诗中(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二】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第一课时一、看拼音,写词语。

mùsè yínshī tímù cèmiàn lúshānyǒuyuán jiànɡluò fèilì wénzhānɡ shānfēnɡ二、解释词语。

1.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___________2.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3.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___________4.梅雪争春未肯降。

降:___________三、按古诗的内容重新排列诗句。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②一道残阳铺水中③露似真珠月似弓④半江瑟瑟半江红排序:___________①雪却逊梅一段香②梅雪争春未肯降③梅须逊雪三分白④骚人阁笔费评章排序:___________四、选择适宜的答案。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会、去分析。

五、用诗句答复以下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暮江吟》一诗中含有比喻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雪梅》一诗中“雪〞和“梅〞比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暮色吟诗题目侧面庐山有缘降落费力文章山峰二、1.可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

y?n b? zh’ji?n s?u su? sh?n ( ) ( ) ( ) ( )重ch”ji?o q‰ng xi? su? y”?r ?n ( ) ( ) ( )
二、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宽敝( ) 瑞详( ) 往费心机( )
既使( ) 选泽( ) 豪不可惜( )
斩新( ) 顷诉( ) 精神大震( )
三、选词填空。

简朴简单
1、王老师一直过着( )生活。

2、这道题很( )。

隐藏隐蔽
3、蟋蟀的住所非常( ),( )在青草丛中。

静谧安静
4、教室里非常( ),同学们都在认真做作业。

5、魏格纳在( )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

四、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蟋蟀有特好的工具吗?没有。

( )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弹琴。

( )
3、魏格纳在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 )
4、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蟋蟀和别的昆虫一样,都能随遇而安。

( )
(2)魏格纳是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 )
(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中的“着”念“zh?o”。

( )
(4)《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诗,诗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 )
六、修改病句。

1、故事书对我十分感兴趣。

2、这本故事书的内容和插图都很漂亮。

3、怎么也忘不了发生在过去的往事。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迷恋___________研究,长期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昆虫,成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2、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______上。

茎上长___________的地方,___________伸出___________六七根___________,每根细丝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八、理解句子意思。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九、阅读天地。

枯叶蝶
枯叶蝶就像两片灰色的枯叶,除了翅膀的轮廓,一点也不像蝴蝶。

生物学家说,它变成这个样子有利于它的生存。

我却感到它很可悲。

为了保存自己,竟抛弃了自己斑斓的色彩和优美的图案。

它再也不是一只蝴蝶了,它失去了蝴蝶的灵和韵。

失去了自己的本,失去了自己的品格,那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枯叶蝶只是一种稀有蝴蝶。

绝大多数蝴蝶面对着残酷的生存环境,也不愿意放弃对展示自己本质的追求。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色彩( )的图案( )自己( )追求
2、不改变意思,将下面的句换一种说法。

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失去了自己的品格,那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3、枯叶蝶的外形就像两片灰色的枯叶,很独特。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它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