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 的极大不平衡。 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和道 德已经分离成为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两种 社会规范,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是法律而不是 道德成为了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社会 规范。因此提出“法律万能论”、“道德无 用论”等判断。 也有人认为主张德治就是复归“人治”。认 为中国几千年以德治为主导的社会传统扼杀 了法治的发展,把德治与专制联系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坚守中华 民族创建的‘道德家园’及其道德传统,自 觉地与世界不同的文明传统进行对话,使民 族的道德传统理性地‘融人’人类文明之宝 库;二是如何在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维度上, 不断丰富和发展道德传统,而不是将‘道德 传统’当做历史的教条,使之对世界文明的 发展有贡献。”(李萍:《现代道德的传统 承接:可能与实现》,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 第4期,第3页。)
所谓“德治即人治”的观点也 是不正确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 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 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层建筑一般分为两个部 分:其一为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是指由 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 组成的思想体系。其二为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 法律制度和设施,包括国家、法律制度、法庭、监 狱、军队、警察、政府部门等组织和设施。作为思 想上层建筑,人治是指依靠个人或少数贤人作用治 理国家的一种政治观点;法治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 的政治法律思想;德治主张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感化 来统治人民。
第二讲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李辉
问题提示
1.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回答的是“思想 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涉及到思想政 治教育的范畴、属性、功能、效应等问 题。
探讨该问题的价值



理论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问题决定 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 现实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筐,什么 都可以往里装。” 发展视角:生命力。
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 思路


1.共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 2.差异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本质
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的历史考察 1.道德(臣民)教化__专制社会的维系纽 带 2.公民教育__民主社会的秩序基础 3.全人教育__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私民是指个别存在的自然人。以其个人的私 欲和利益及其因自然人的身份而衍生的人际 关系作为处世原则的。故私民无他,只有个 人的权利,没有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臣民是君主专制制度下人的无主体性、不自 由、不平等的社会存在状态。它所衬托的是 依附型人格、身份差别、人群对立、政治歧 视、消极盲从权威等前现代性特征。
公民

公民在人格上的独立、自由与平等以及在 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对等性。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在《理 想国》中把公民分为手工业者、战士及哲学 家或护卫者三等。 他主张以长期的公民教育来选拔“卫士”和 “哲君”。使铜质的人(手工业者)勤于生 产; 银质的人(战士)成为执干戈保卫疆土的战士; 金质的人(统治者)凭智慧和公义来治理国家。
主要论文:



郑永廷教授在《教学与研究》2001 年第 3 期发表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 展》一文进一步论述了 目的性 实践性 超越性 本质的发展
政治本质论(一元论)



河海大学人文学院的孙其昂教授在南京师大学报 2002年第5期发表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 讨》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体现为: 政治性。 一是一元论观点,如政治属性论、转化论、管理论、 “人”学论、精神生产论等 ; 二是二重性观点 , 如政 治属性和管理属性论、政治属性和非政治属性论等。 笔者认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可分层次进行,即 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思路、本质的内涵和本 质理论的运用等来展开。

道德和宗教作为重要的思想意识形态,只能通过对 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渗透来制约和影响 一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并不能独立地成为建立一定 社会政治结构的指导思想。因此,德治不等于人治。 从历史来看,“人治”有如下特征:君主独裁;君 主“言出法随”;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的实 际作用以君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现代的“人治” 就是指国家领导人或领导集团或政党超越法律,具 有决定或改变国家命运的权威,而视法律为治理国 家的装饰物。人治的统治模式适应于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社会,旨在维护统治者对民众进行经济剥削 和人身压迫的封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中说: “非本质的东西,假象的东西,表面的东西 常常消失,不象本质那样‘扎实’,那样 ‘稳固’。例如:河水的流动就是泡沫在上 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连泡沫也是本质的 表现!”(列宁:《列宁全集》38卷,134 页。) 毛泽东说:本质就是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 矛盾。(毛泽东选集(合订)284页)本质 范畴的属性:客观性;相对性。

正如费政通所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没有发 展出任何深奥的理论,只揭示一个原则,即 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根本分 不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 正。’‘其身正,不令自行。’‘苟其身正 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中国 思想史(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 版,5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之上的,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样的社会中,家庭虽然还是最小的 社会单位,但以家庭为纽带的血缘关系已不再像封建社会那 样完全控制着法律和道德。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德治国”, 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 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 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 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 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显然,我们现在的“德治”思想同中 国古代的“德治”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参考李纪岩文: 《“ 德治”不等于“人治”》,《发展论坛》2002年第 3期, 第60页。)
以创新思维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政治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 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 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三个向 度阐述的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基 本原则。三个原则又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 系。
2.公民教育__民主社会的秩序 基础

二者所指是不同的思想体系。作为政治的上 层建筑,人治既指古代奴隶制贵族专政和封 建君主专制,亦指近、现代国家中家长式领 导的政府独裁统治。法治是指国家之组织与 统治权之行使均以法律为根据,而社会或个 人相互间之关系亦受法律支配之状态。人类 社会发展史上仅存在过两种社会政治结构类 型,即以人治思想为指导建立的人治型的统 治模式和以法治思想为指导建立的法治型的 统治模式。
来自百度文库

“传统不是历史,因为历史只能是过去;传统 亦不是政治,因为政治必定是现实的,故不 可能代代相传;传统更不是经济,因为经济 是不断变革的力量,不可能相传事物的同一 性和具有持续性。毫无疑问,“传统”与历 史、政治、经济都有密切的关系,但传统最 直接的载体却是文化。”(李萍:《现代道 德的传统承接:可能与实现》,《中山大学 学报》2004年第4期,第3页。)
主要观点有:

上层建筑说; 生产力说; 上层建筑生产力兼容说, 特殊社会实践说等。
二、本质


与现象相对。 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 联系,由事物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本质 的外在表现。本质比现象深刻、稳定;现象 比本质丰富、生动、易变;本质决定现象, 总要表现在一定的现象;现象总要这样或那 样体现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总是从属于本 质。


孔子首先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治”主 张。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二是通过统治者确立的道德榜样,启发民众 的心理自觉,这也是实行“德治”的关键。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 正?” 《论语· 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颜渊》“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子路》
(二)相关学科已有研究成果


教育本质的讨论及其借鉴: 我国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黄济在《教育哲学 通论》中做过概括。 由于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的发表,50年代初,围绕教育是否是上层建 筑以及它的专门特点展开讨论。上层建筑说 占据了上风。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开始), 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又掀起了高潮。发表了 数百篇文章,几乎所有的教育学著作中都论 及该问题。


儒家的“德治”思想被后来汉儒归纳为 “德主刑辅”理论,成为封建社会长期 标榜的治国原则和法制模式。 王充的“文武张设、礼法兼用”;李世 民的“刑弼教”;长孙无忌的“德礼为 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韩愈的 “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丘睿的“礼 教刑辟交相为用”;康熙的“以德化民, 以刑弼教”;等等。
一、研究综述
(一)本学科已有成果 主要论著: 陈秉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 社2001年版)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即根本属性是什么? 是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化,是将一个不 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培养成为 能够 适 应一 定 社会 发 展需 要 的合 格 社会 成 员 。” (128页)
德治德教的现代承接

什么是传统?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必具有 三个特性:一是“代代相传的事物”,既包括物质 实体,也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以及惯例和制 度;二是“相传事物的同一性”,即传统是一条世 代相传的事物变化链,尽管某种物质实体、信仰、 制度等在世代相传中会发生种种变异,但始终在 “同一性”的锁链上扣接着;三是“传统的持续 性”。〔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 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P15- 17页。
道德教化__专制社会的维系纽 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德教 中国历史具有悠久的道德传统,这种传统从 个人的德性到社会的德治再到德教,形成了 覆盖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系统的育人和管理 体系。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传统与社会进步、 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 主要途径,也奠定了政治与伦理一体化的政 治架构。
德教

儒家既提倡德治,势必注重德教。儒家一方 面认为人人皆有可能成为圣贤,一方面又指 出,世间并没有天生的圣贤,圣贤之所以为 圣贤乃是后天磨练的结果。这后天的磨练, 一方面要靠自身的修养,一方面则需外界的 教化。从个人讲,要重修身;而对国家、朝 廷、执政者来说,则应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二者必须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德政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说。 孔子对“德”进行了补充和改造。 一是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认为“德” 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主 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这两个方面; 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 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和法律,是区分“仁 君”和“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 导方针。




张耀灿、郑永廷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学》(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的第二章思想 政治教育本质论。分为三个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目的性、实践性、超 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 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社会发 展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导向功能、保证功能、 育人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