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封建时期:在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以郡县制为主,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形式。
2.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趋于完善,郡县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地方行政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
3. 元明清时期:在元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尤其是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更加趋于规范化和官僚化,地方行政管理体系逐渐形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逐渐完善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迁,也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和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的中国行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和周三代。
夏朝时,行政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地方政权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以封邑和郡县为行政单元。
商朝时期,政权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划分了九州,九州下设五德,五德下设卿、县等行政区划。
周朝时,行政制度更趋于中央集权,国家以封建的郡县制为基础,设置县、亭、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区域分封制逐渐崩溃,多个国家相互争战,形成了以诸侯为基础的封建割据局面。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出现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逐渐被封建贵族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汉朝时期,行政制度更加完善,设立了郡、县、乡、亭等行政单元。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转为以县为基础,设立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
唐朝以州为单位,设置了府、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并基本成为中国传统的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地方政权的重要性提升。
地方政权逐渐地以农村为基础,农民自治的乡村行政组织逐渐形成,成为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特点。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除了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例如,在宋代时,儒家思想的盛行使得地方行政制度更强调礼仪和秩序。
地方官员被要求依照仪制之法来行使职权,并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早的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再到地方自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篇一: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1)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a:两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景帝实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逐步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实行刺史制度。
东汉,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地方行政区。
b:隋唐:隋采用州县两级制,唐时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朝中期,地方军镇设立节度使,权力膨胀,导致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c:宋代: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后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纸上,形成路州县三级体制。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规律:对地方官制应掌握一个演化、两个重点。
一个演化即各朝代地方官制的变化;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与行省制两个地方行政制度,二是将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合”角度中去考察。
每次国家的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弊端相关。
换言之,我国古代的行政制度是为解决对辽阔国土、众多民族有效管辖的问题而确立的,如秦的郡县制是吸取了春秋战国大分裂后分封制的教训,北宋历经五代十国大分裂后痛革藩镇之弊,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3)特点: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
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行政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加强。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演变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一、封建时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封建时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是以封建等级制为基础,通过官职的划分和地方官吏的任命来实现对地方的管理。
各地方性的官员拥有维护地方秩序、征收税收、调解纠纷等职责,并通过上级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来保障行政管理的正常运行。
二、近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得益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他们在中国建立的租界。
在租界中,西方列强引入了一些现代的行政管理理念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开始面临着新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建立了一套包括人民政府组织机构、行政管理程序、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实现了行政管理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
四、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现代化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包括了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权责明确的工作分工、透明高效的决策机制等。
同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还应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与协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未来展望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不断的演变和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未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应进一步追求公正、高效和便民的原则,加强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实现政府的权力合法合理使用,让行政管理制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六、总结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它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阶段来不断优化和完善。
汉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我国的地方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从汉朝到元朝,我国的地方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为后世地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汉至元四个朝代的地方制度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汉朝地方制度汉朝建立初期,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
汉初,全国分为郡国百余个,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实行中央集权。
然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地方割据现象严重,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朝末年,地方行政区划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下辖数个郡,郡下辖数个县。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逐渐完备,形成了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基本框架。
二、魏晋南北朝地方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制度在汉朝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曹魏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下辖数个郡。
晋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用曹魏制度,但对州、郡、县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减少了一些州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地方制度基本沿用晋朝制度。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的地方制度则有所创新。
北魏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增设了一些州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北周时期,地方制度基本沿用北魏制度,但对州、郡、县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减少了一些州郡。
三、隋唐地方制度隋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隋炀帝时期,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撤销了一些州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唐朝初期,地方制度基本沿用隋朝制度,但随着唐朝的繁荣,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中期以后,地方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唐玄宗时期,实行“府兵制”,在地方设置府兵折冲府,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同时,设立节度使,负责地方的军事、行政和财政事务。
节度使制度的实行,使地方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安史之乱等地方割据现象。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治中央集权: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管理和协调。
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得地方政权和行政制度相对固定,不容易出现大的演变。
2. 地理因素:古代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也往往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行政制度在应对自然环境、经济资源等方面有所差异,这也会导致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 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变革: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断改革和变革,这也影响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例如,唐代实行州县制,宋代改为路县制,明清时期又有一系列行政制度的改革。
这些改革和变革,往往会导致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和演变。
4. 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方行政制度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因此会出现相应的调整和演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中央集权、地理因素、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变革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封建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
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州、县、乡三级。
州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县是州下面的行政单位,乡是县下面的行政单位。
州、县、乡三级行政机构的职责是管理地方政务、维护社会秩序、征收税收等。
在封建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责都比较固定,没有太大的变化。
唐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
唐代开始设立道,道是州的上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州。
宋代开始设立路,路是道的上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道和州。
唐宋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明代开始设立府,府是路的上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路和州。
清代开始设立省,省是府的上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府、路和州。
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从低效到高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地方行
政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一、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夏商两代:方国制。
夏商两代,地方上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周代: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jī)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是土地和人民,受封对象是古代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王室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3、秦: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40余郡。
4、汉:①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吸收周朝和秦朝教训,实行郡国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
这些同姓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来,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bì)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经过汉景帝“削藩”和汉武帝“推恩令”,王国势力被削弱,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能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推恩令”: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②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附: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联合力量打败项羽,分封了一些重要将领为王。
刘邦即位后开始铲除异姓王。
刘邦在翦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
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原因时,除了确认暴虐是主要原因外,还认为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短命的关键所在。
在经济凋敝的条件下,刘邦也无力直接控制全国,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屏障。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1、先秦:周朝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
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
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
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
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其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
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封建时期:在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地主为核心的世袭制。
封建时期的地方行政单位以县为基本单位,由县令或县官负责管理,地方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地方官员以封建地主的家族成员为主。
2. 中央集权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趋于一元化。
唐代开始实行县、州、府等多级行政区划制度,地方行政单位逐渐增多,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机构的任命与监督也更加严格。
3. 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改革。
例如宋代开始试行州县制,对行政区域进行重新划分,明代进一步强化了州县制,并设立巡抚、提督等地方行政官员,提高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4.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在传统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些西方行政制度的元素。
清朝实行省、府、州、县等多级行政区划制度,设立巡抚、总督等地方行政官员,但地方行政权力依然受到中央政府严格的限制和监督。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发展,再到一定程度上引入了一些西方行政制度的元素。
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在地方层面实施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安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从演变的背景、演变的过程以及对现实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演变的背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背景:1.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地方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服务型、创新型的管理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
2.制度性演进的需求: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也是一种必然,既是实现社会稳定和治理有效的需要,也是顺应法治社会建设的大趋势。
3.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了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行政效能,增进政府服务能力。
二、演变的过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多样化的过程,涵盖了管理理念、机构设置、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变化:1.管理理念的转变: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型管理,向市场导向型、法治化、民众参与型管理转变,体现了政府责任转移和社会主体多元化的趋势。
2.机构设置的变迁:不断调整和优化地方行政机构设置,逐步建立起行政职能的协同协作机制。
同时,配备专业化、高效化的人才队伍,提升行政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3.管理手段的改革:运用信息化技术,完善电子政务系统,提高行政服务的便捷性和提质效。
此外,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与地方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对现实的影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对现实带来了积极的影响:1.提高行政效能:通过推行市场化、法治化的管理方式,减少了行政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2.增强政府公信力:形成了权责明确、程序规范、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了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强了政府公信力。
3.推动社会发展: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使得政府更加注重创新和公共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地方行政权力主要由皇帝和地方的官员掌握,他们大力推行农业生产和征戍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也不断变革,至今已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1300字的文章中,我将会针对各个历史时期对其进行具体的阐述。
在古代的社会中,统治者大力推行“分封制度”来加强行政管理。
在此制度下,大理寺和地方官员雇佣吏员来执行地方职务,向当地政府汇报。
这个时期主要考虑到了地方行政的安全与稳定,而封建制度的统治者总是力图通过垂钓来维持地方的安定,而不是按照人民利益进行管理。
在明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了新的发展。
明朝时期通过省委、县委和市委来管理地方行政,而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个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在经济方面体现,由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土地利用制度和行政管理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而此时地方官员也逐渐向民族的管理中迈进,他们希望通过管理和协调来增加对民族的影响,而不只是通过压迫。
清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败,地方行政制度再度变革。
在清朝时期,地方政府可以自主选举官员。
此种方式体现一种权力的转移,权力由统治者打给地方政府。
而地方华侨、民权组织和民间机构也逐渐得到更多的参与,为地方行政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但是在此时期,由于清朝还是一个闭关锁国且规模较小的国家,所以地方行政管理规模和效率还是不够理想,特别是在西部、南部等较为落后的区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地方政府逐渐摆脱过去的统治和压迫方式,转而采用民主化的方式来管理地方行政。
地方行政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各种不同部门、机构和组织所共同构成的。
在新中国建立后,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枢部门,按照国家安排和规定的职责开展了工作,特别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到了21世纪,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地方行政制度也再度迎来新的挑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_图文

• 2、影响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体系经过2000多年的循环演变,终于确定 了单一三级制的政区划分原则,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 划体系今天还在沿用,只是将府改为了市。
• 清代边疆地区的军管制度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领土完整, 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即转化为常规的行省。1883年,分伊犁 将军辖区建新疆省。1885年,分福建省建台湾省。1907年又 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 江省,这也是清代最后设立的几个行省。
地方制度或地方行政区设置 分封制 郡县制 初期郡国并行制,后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两级制 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行省—路—府—州—县 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 省府三级制
1、汉代
(1)汉初郡国并行制(分封+郡县)
影响: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
7、清朝
• 1、机构
• 清代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 在明朝原有疆域内,实行传统的省、府、州、县行政区
划体系,改明代的布政使司为省,同时撤销了属州的辖 县,从而形成了单一的省、府(直隶州)、县(属州) 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 在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划分若干将军辖区,实行军 政合一的军管制度。青海、西藏划分为两个办事大臣辖 区,保持中央政府在藏区的存在。
州的最高长 官为刺史, 郡的长官为 太守。如东 汉末年刘表 为荆州刺史, “医圣”张仲 景为长沙太 守,是刘表 的下属。
(2)设立节度使
藩镇割据现象 实质是中央集 的实质是什么? 权与地方分权
之争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 度使也效法藩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 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化分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化分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化分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阶段:在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初形式是部落制度,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负责管理本族事务。
这种制度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家族、部落为单位进行自治管理。
2. 封建阶段: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封建制度。
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和行政权力不再属于一家私人,而是被分配给大门第家族拥有并行使。
大门第家族成为地方的决策者,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地事务。
同时,地方行政区划日益清晰,各级官员层级分明,层层相嵌。
3. 官僚统治阶段:经过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趋向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向县域化发展。
每个县都设立一个知县,负责全县行政、军事、法律等事务。
知县下面设有一些乡村,每个乡村都设有一名乡长负责管理。
官僚机构的运作,使得地方行政制度更趋向完备和规范。
4. 管辖分离阶段:清朝的官僚统治制度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
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将全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市、县、区四个级别。
但由于官僚体制严密,导致部分地方官员腐败或乱作为,难以有效管理,从而在一些地方上异化为“地方割据”。
民国结束后,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更多地强调地方自治和分权管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古代地方的行政制度随着历史不断推进进行了多次演变。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包含在封建社会制度之中,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周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首次尝试建立行政地方制度的时期,他们以天子的权威来控制地方。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会将国家划分为诸侯邦,诸侯们在各自的领地中充当行政地方的统治者。
而在东周时期,国家逐渐进行了中央集权,行政地方的权力则逐渐被地方官吏所掌握,他们成为了地方政治的主导者。
当时,地方官制度主要是以县令和州官为主,县令管理县,州官管理州,它们是割据地方,进行统治和收税的基本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政治权力开始向军事集团和地方势力倾斜,使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变化。
战国时期,地方行政的地位面临了比晋前的时期受到挑战,开始出现了统治割据和地方独立的现象,随着国内的混乱,战国七雄的行政管理逐渐放大,地方官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秦朝时期,中国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全国划分为三级行政区,国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郡和三十六个县,郡由郡守掌管,县由县令管理,在秦朝时期,地方行政权主要掌握在中央政权手中,地方的行政设置也在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
汉代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出现分权趋势,汉武帝制定了“州牧、郡守、县令”三级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地方行政设置逐渐合理化,但地方官员的自由裁量权也逐渐增强。
隋唐时期,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地位日益提高,隋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地方行政到了一个临界点,唐朝时期,实行了州、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时期,并在明朝时期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 可称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雏形,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与随后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县、州、路、府”制度和明朝的“地方官制”均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
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宋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与变革反映了宋朝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对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对宋朝政治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起源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的地方行政管理主要由官僚和地方豪强共同管理,官僚的管理范围主要是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而地方豪强则主要在乡村进行地方管理。
封建社会中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官僚和地方豪强为主体的统治管理制度,它具有一定的封建等级性和地方实力性。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管理模式。
二、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在沿袭封建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官僚制度的完善:宋朝加强了对官僚制度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使得地方官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2. 地方豪强的权力受到限制:宋朝还对地方豪强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加强了对地方豪强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地方豪强的地方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削弱。
3. 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 改进税收制度:宋朝完善了税收制度,使得税收制度更加合理、公平,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奠定了较为稳定的基础。
5.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对法律的管理和执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和提高,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三、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宋朝初期由于政治制度的不稳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比较混乱。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篇一: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1)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a:两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景帝实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逐步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实行刺史制度。
东汉,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地方行政区。
b:隋唐:隋采用州县两级制,唐时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朝中期,地方军镇设立节度使,权力膨胀,导致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c:宋代: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后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纸上,形成路州县三级体制。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规律:对地方官制应掌握一个演化、两个重点。
一个演化即各朝代地方官制的变化;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与行省制两个地方行政制度,二是将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合”角度中去考察。
每次国家的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弊端相关。
换言之,我国古代的行政制度是为解决对辽阔国土、众多民族有效管辖的问题而确立的,如秦的郡县制是吸取了春秋战国大分裂后分封制的教训,北宋历经五代十国大分裂后痛革藩镇之弊,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3)特点: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
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行政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加强。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那可是相当复杂啊!就像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有它独特的位置和作用。
比如明朝的行省制度,那可真是把地方管理得井井有条。
朱元璋难道不厉害吗?
2. 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变革,这就像是给房子重新装修了一样。
像设立的督抚制度,不就像是给地方管理加了一道保险吗?
3. 你想想看,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就像是一条流淌的河流,有时平缓,有时湍急。
明朝的三司制度不就是那平缓的一段吗?
4. 明清的官员们在这行政制度的框架里忙忙碌碌,这不就跟我们在工作中一样吗?比如清朝的道员,那也是肩负重任啊!
5. 明朝的府州县制度,那可是基础中的基础啊!这不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样重要吗?难道不是吗?
6. 清朝的行政制度变革可有意思了,就像一场精彩的游戏。
比如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那可是下了大功夫的!
7.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可不是孤立的,它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紧密相连。
这不就像人和影子一样不离不弃吗?
8. 你知道吗?明朝的卫所制度也挺特别的,就像一个个坚固的堡垒。
这在当时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啊!
9. 清朝的行政制度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就像一本精彩的小说,越读越有味道。
比如那八旗制度,多有特色!
10. 总之,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充满了故事和变化。
它就像一座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
我的观点结论: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旨在提升地方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和影响等角度来探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首先,要了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历史背景。
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自秦代开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就逐渐形成。
然而,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土地和收税。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面临了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城市化进程,这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地方政府需要更好地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改革成为了必然选择。
其次,改革措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重要环节。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以应对新的挑战。
例如,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行了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加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了“一网通办”、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等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改革措施的实施和效果引发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深刻演变。
一方面,政府的功能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向服务市场和公众转变,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体制。
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方式也从传统的命令式管理转变为服务型管理,更加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和协商。
改革带来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变化,更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
政府部门变得更加开放和透明,更注重倾听民意,通过各种形式的公民参与,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这种变化在许多地方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也更加和谐。
然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权力下放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负担加重,管理难度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一、夏商周地方行政体制1、行政建置《尚书·酒诰》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
”《国语》云:“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形成“五服”制度。
《周礼·夏官·职方氏》载,王畿之外,有所谓: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
“九服”制度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外服诸侯(九服)体制。
中央设卿事寮负责处理诸侯的政务;通过命卿制度加强控制地方。
《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中央与地方关系诸侯都接受王朝的封号爵位,奉王或天子为共主。
诸侯向王室履行义务:第一,诸侯需要定期朝觐王或天子,或应召参加盟会;第二,奉命征伐,藩屏王室;第三,应召到王朝任职;第四,向王室纳贡。
总之,三代,王(天子)的直辖区和诸侯国都是各有其主的统治实体。
诸侯封君“各君其土,各役其民……名为天子之守臣,而实自据为部落”。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以王室(共主)与诸侯国之间松散的联盟形式出现,属于封国式的地方分权。
二、秦汉地方行政体制1、行政建置(从郡县制到州、郡、县三级制)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约1000个县。
郡设守、尉、监御史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又封二十等列侯,侯国相当于县。
封给皇后、公主等的有“汤沐邑”,邑相当于小县。
公元2年,共有郡国103,辖县1587个(《汉书·地理志》)秦朝以内史掌治京师。
汉承秦制,汉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
武帝时右内史更名为京兆尹,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
景帝时还将秦时的主爵中尉更名为都尉,武帝时更名为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共称“三辅”,同居长安城中,负责管理京师及其附近地区。
汉代州的形成及发展:中央派丞相史去“刺察”地方,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州。
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郡国。
“刺史班宣,周行郡国,审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共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苛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东汉中叶以后,刺史把兵权、财政权、人事权、行政权集中于一身,就由单纯的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中平五年(188)“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
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后汉书·刘焉传》卷75)2、中央与地方关系秦代实行极端的中央集权政策。
两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策。
郡县制——中央对地方直接统辖和管理的关系,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
分封制——中央对地方间接统辖和管理的关系,以地方分权为主要特征。
汉代推进中央集权的进程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其地分其子弟)等限制、剥夺诸侯国治权,赋予郡守、县令较大的权力汉削弱诸侯国的措施之一:酎金令、推恩令,左官之律和附益之法。
《史记·平准书》:“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
”《集解》如淳引《汉仪注》云:“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
大祀饮酎,饮酎受金。
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
”《汉书·武帝纪》元朔二年云:“春正月,诏曰:‘梁王、诚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汉书·诸侯王表序》张晏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
”“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
”汉初,诸侯王国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政区实体。
汉武帝后期,诸侯国疆域变小,诸侯王“官职皆朝廷为署,不得自置”(《后汉书·百官志五》),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
从此,封国只是地方政区制度的一个特殊形式而已。
至此,西汉王朝完成了推进中央集权化进程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地方政体由复合制向单一制的转变。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1、行政建制:南朝时都督管辖二州或二州以上,就形成“都督区”(北朝称为“总管”)这样在州郡县之上又有了都督州,就形成了都督州、州、郡、县四级建制。
2、中央与地方关系(较强的地方分权)地方分权的主要表现是:都督等方镇兼掌军事民政,往往与中央分庭抗礼;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凭籍九品中正制把持地方官的任用,并充当地方分权势力的后盾和基础。
四、隋唐五代时期地方行政体制1、行政建制:州、县二级到道、州、县三级唐代的州县根据辖区的大小、地位的轻重、人口的多少、经济水平的高低,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
唐代“道”的形成《旧唐书·地理志》载:……贞观元年……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
至十三年(贞观)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举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云:“唐之官制,莫不善于节度使。
其始察刺史善恶者有都督,后以其权重,改置十道按察使。
开元中,或加采访(使)观察(使)处置(使)黜陟(使)等号,此文官之统州郡者也。
其武臣掌兵,有事出征,则设大总管。
无事时镇守边要者曰大都督。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
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在位,(李隆基为太子),太平公主谋危太子,睿宗用宰相张说之言,使太子监国),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节度使之官由此始。
然犹第统兵,而州郡自有按察等使,司其殿最。
至开元中,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每以数州为一镇。
节度使即统此数州,州刺史尽为其所属。
故节度使多有兼按察使、安抚使、度支使者,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于是方镇之势日强,安禄山以节度使起兵,几覆天下。
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以功起战阵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所属文武官,悉自置署,未尝请命于朝廷,势力大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
”对唐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考以安史之乱为界,由前期的“内重外轻”转变为后期的“内轻外重”。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权力分配上:前期——层层节制、纵向垂直管理。
后期——节度使分割了原属于中央的大部分权力行政上:前期——官吏及僚属皆由中央直接任免;后期——节度使以其僚属假摄州县官,并自行辟署幕僚。
军事上:前期——“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之效;后期——藩镇专擅兵力与兵权。
财政上:前期——税收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后期——中央与地方分税制,预算收支定额管理体制。
司法上:前期——中央通过逐级申报复审复核的制度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司法审判活动;后期——藩镇长官有生杀予夺之权,监察上:前期——通过监察御史对地方政府的工作和官吏的为政情况加以监督;后期——遭严重破坏。
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论是前期的内重外轻(618-755=137),还是后期的内轻外重(755-907=152),均是平衡状态下的偏差,并非失衡。
五、宋代地方行政体制1、行政建制:“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宋代的州有二种划分:第一种是分为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和刺史州六个等级。
第二种,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州八个等级。
宋代的府、军、监北宋最多时有府37 (京府、次府),南宋时全境34府(《宋史·地理志》)。
所谓“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处,则为军”。
军和府、州、监是同一个等级。
在坑冶、铸钱、制盐、牧马之地置监。
(县: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
)宋代路制路级行政组织的形式:(1)转运司路(漕司)——至道三年分为15路,天禧四年分为18路,元丰八年分为23路,南宋分为15路。
(2)提点刑狱司路(宪司)——景德四年设置。
徽宗时当为25路,南宋为16路。
(3)提举常平司路(仓司)——熙宁初置,徽宗时为25路,南宋为16路。
(4)安抚使司路(帅司)——北宋帅司设置情况见下表。
北宋帅司一览表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一是,在府州之上设立路级行政机构,将路级事务分为军、政、财、储四司,各司其职,不集权于一司一人。
“婚田、税赋属之转运;狱讼、经总属之提刑;常平、茶盐属之提举;兵将、盗贼属之安抚”。
二是,诸司分路不同,治所不一,互相牵制,形成复式路制。
“司分既异,所行不复相照,各执己见,意在必行”三是,府州也可以不通过监司,直接向中央奏事。
宋代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特征:以路级“诸司并立”分化地方事权,监督地方官府,使中央集权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同时相对保留地方一定的处事权限,以贯彻朝廷的“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的治国之道。
宋代在中央朝廷和诸州之间设置新型的路级诸司,使其成为朝廷控制众多州县的有力工具。
元明清时代的行省制,是在继承和改进宋代路级机构的基础上设置的。
六、元明清地方行政体制——行省时代1、行省制度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
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一般设平章政事二员,左右丞各一员。
)明代三司分立行省制: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既是官府名称,又是省一级民政、军事、监察三区划的名称。
常制(宣德三年后):全国分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即:京师、南京、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合称十五省。
清代督抚行省制:总督、巡抚之下,有承宣布政使司(藩司)、提刑按察使司(臬司或廉访司)、提督学政。
乾隆二十五年后,全国确定为8总督(直隶、两江、陕甘、四川、闽浙、湖广、两广、云南),15巡抚(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内地十八省:江苏、安徽、陕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直隶、四川、甘肃(无巡抚,由总督兼巡抚事)】、【山东、山西、河南(无总督,由巡抚兼总督职责)】。
2、行省制之下地方行政制度元代有:路、府、州、县等。
《元史·地理志》载,元代有路185,府33,州359,县1127。
明代有府(州)、县。
《明史·地理志》载,有府140,州139,县1138(羁縻府19,州47,县6).清代府、厅、州、县。
《光绪会典》载,府185,直隶厅34,直隶州73,散厅87,属州145,县1314(台湾3府,1州,11县,未载入)3、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考行省制度的特点:第一,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