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始终将把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大大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社会发展差距,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超过了历史上的五千年。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形成了完善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体系。如果说民族平等政策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执行贯彻各项民族政策的制度保障,那么,少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政策则是妥善解决民族问题、缩小地区差距、实现民族真正平等的重要手段。

2、实际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是指以少数名族人民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与此相联系,伴随着落后的经济状况,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也较为缓慢。基于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逐渐全面、平衡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1、特色经济的含义

关于特色经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多,如王生鹏等认为,特色经济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2006);杨丽认为,特色经济是依托资源禀赋进行产业选择、培育的一种经济发展的特殊模式(2007);李澜等认为,所谓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本区域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2007)。第二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体系。如曹阳等认为,特色经济是指某区域依托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构建并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所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2008)。第三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结构。如谢宝剑等认为,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利用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2006)。

比较上述三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对特色经济的本质界定是一致的,亦即都强调特色经济必须具备两个本质特点:一是特色,二是规模。因为无论强调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是一种区域经济体系,亦或是一种经济结构,只有特色而无规模,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只不过是开展多元经营中的一种“小打小闹”,称不上是特色经济;同样,只有规模而无特色,没有质上的优势,也称不上是特色经济。所以他们只是在表述上或者在强调的重点上有所不同而已。

2、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明确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较为落后的现实,决定了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必然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由此又决定了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科学定位并发展特色经济的作用是很多的,但最突出的作用是逐渐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合理的地区经济布局和结构,才会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地区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则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桎梏。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在特色、优势资源和民族文化上,与发达地区相比优势甚为明显,所以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将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了,又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必然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状况,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以及区域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既要提高水平和效益,又要适应并谋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结构调整上,确定自己在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层次,通过对特色经济进行科学的定位,既能为自身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又能激活与国际、国内及其他区域之间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3)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实践证明,因为特色经济具有很强的应变性和适应性,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效解决“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加快城市化进程(2005)。所以,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3、调研地点——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自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建立了现代工业、交通通讯业,原有的农牧业、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按照“第一产业上水平、第二产业抓重点、第三产业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自治区经济运行良好,效益提高,成效突出,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据“西藏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当年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42.19亿元,比2006年增长14%,超额完成原定计划。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3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96.57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90.29亿元,增长16.2%。人均GDP达12109元,增长12.6%。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6.2%、28.2%、55.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6个百分点。

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劣势:地区偏远,信息滞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较为贫穷落后。区域多民族聚居,民族关系复杂,较为封闭,科学文化落后,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淡漠,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国防第一线,容易受国内外政治变化的影响。

但是少数民族地区自身也具有一定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丰富,有待开发,发展潜力巨大。二是多与我国周边国家接壤,具有对外开放的条件。三是民族融合趋势明显,文化交流频繁,多种文化交汇丰富。四是环境状况较好,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三、促进西藏特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通过调研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然后总结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而从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和政府以及国家三方面给出推进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最终得出结论:西藏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应依托其资源特色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培育新的特色经济增长点,最终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经济体系是其发展特色经济的基本轨迹。在培育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应该有合理而科学的保障措施,既保障特色经济正常发展,又不危及和谐发展的需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切入:

1、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其进行特色经济定位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既有优势特征又有劣势特征,其优势特征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今在很多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