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课标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书愤》
教学主题
书愤
一、教材分析
《书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第一单元第五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蕴涵着无穷的悲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齐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多媒体,mp3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
学生个读再齐读,读准字音。(正音),指名学生配乐读。
音频、多媒体ppt、图片、微课、《
细读诗歌,深入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再次体会诗歌
幻灯片
再度诗歌,小组讨论,探究主旨
思考与讨论:你觉得四联中哪联最能读出题中的“愤”字?为什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
特色三、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讨论后的结果展示出来后进行评价,再归纳总结,在思索中不断的提升鉴赏能力。
特色四、运用云教学平台对作业进行即时评价,增加师生的交流,并扩展了学习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陆游及诗歌创作,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中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李凭箜篌引》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全文;(2)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抒发;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2. 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解释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品鉴: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李凭箜篌引》;3. 推荐一位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赏析文章:评估学生在赏析文章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给予适当的反馈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3.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八、拓展学习1. 推荐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
2. 探究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主题,选取一首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
3. 参加诗歌朗诵活动,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九、课程资源1.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关于李清照和《李凭箜篌引》的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高中语文 第3单元《虞美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虞美人》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观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观赏,共18篇散文。
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量、文言文阅读力量以及审美力量。
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举作品。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
《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同学的诵读爱好,为同学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举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同学已有肯定的诗歌积累,具备肯定的诗歌鉴赏方法;语言表达力量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同学为主体,从品尝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三)教学环境分析导入新课时利用QQ影音来播放徐小凤的歌曲《虞美人》,让同学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
在朗读环节借助音频和图像营造意境,同时借助名家范读,指导同学正确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借助幻灯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李煜其人其作(2)过程与方法: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尝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和激发同学阅读古代诗文的爱好,培育同学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李煜其人其作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量和探究力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
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
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情感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四、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五、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课程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6.《虞美人》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紧抓文本,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杜甫的诗歌积累较多,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
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
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2.难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五、过程与方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点拨法、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法、分组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八、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由《独上西楼》邓丽君的视频音乐导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游沙湖》教学设计
游沙湖(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新宁一中黄美华教学目标1、解决字词,品味“文无定法,贵在鲜活”的小品文特色2、对文本情趣的深刻感知,对文章理旨的深入探讨3、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学习其文本体现的作者精神重点难点解决字词,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学习文本体现的作者精神感知文本情趣,理解文章理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师生对话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苏轼为官几起几落,可以说在新旧两党的夹缝中度过了他坎坷的一生,说起他人生最大的转折应该是?一场“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贬黄州,在此期间,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官场的失意却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颠峰。
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两赋一词(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传世名作。
那么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他是否一蹶不振了呢?他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以后生活的呢?在同一背景下,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活动2【练习】文学常识填空文学常识填空苏轼,字 ______,号 ______,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是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
苏轼与其父______ .其弟______ 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
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
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活动3【活动】初读课文,积累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蕲水( qí)辄(zhé)浸溪( jìn )再少( shào )相田(xiàng)2.词语释义①相田:观看田地。
相,察看。
②颖悟:聪慧拔尖。
③是日:当天。
④剧饮:豪饮,痛饮。
3.词类活用庞安常善医而聋(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下临兰溪,溪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君看流水尚能西(名词作动词,向西流)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形使动使……受苦(劳累挨饿))4.判断句式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判断句)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判断句)③予买田其间(省略句)活动4【活动】再读课文,通译全文⑴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屈原、《楚辞》的知识2、读懂文意,训练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转译诗歌的能力3、把握故事、情感4、体会屈原在文中的寄寓,了解“香草美人”意象。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2、质疑和讨论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学习屈原执着于理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1、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节选,回顾其中名句(师说上句,生接下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从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2、注释补充(幻灯片投影):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竹上生斑,“斑竹”之名(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由此而来。
据说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诗歌《湘夫人》。
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
后世因称二女为“湘夫人”。
提问填空: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林黛玉的住所根据这个典故命名为“潇湘馆”,门外“有千竿翠竹遮映”。
林黛玉的别号就叫“潇湘妃子”,她常常流泪。
有人推测曹雪芹原意是让黛玉最终投水而死——质本洁来还洁去,像娥皇、女英一样。
二、预习检测: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三、内容分析讲解(一)幻灯片展示老师选择的译文,点拨词句,提问第一节:(1)“帝子降兮北渚”翻译时可以理解为“帝子将北渚”(2)从中感受到湘君怎样的感情?“愁”,“目眇眇”、“登白薠兮骋望”——焦急、迫切地盼望。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湘夫人》教学设计
了解屈原及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多媒体展示,教师介绍,让学生“知人”
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以意逆志
1、学生对照注解自读一遍全诗,注意圈点勾画。
2、学生集体诵读一遍全诗
3、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解读,概括各节诗歌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突出诵读。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技能的魅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明确: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本堂课在教学上力求让学生通过对《湘夫人》的诵读和鉴赏,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再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把握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在批文入情的前提下,知人论诗,以意逆志,进而领悟鉴赏的精髓。本首诗歌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故在课堂教学中特意引导学生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鉴赏诗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技能运用的重要性。在这点上很成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题长恨歌备课时间课型赏析示例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他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是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课,重在起示范作用,为学生在自主赏析中的学习提供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教法设计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课前准备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PPT课件教学设计批注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二、介绍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二、朗诵精彩片段。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一、读讲(一)以意逆志1、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选择:A爱情诗B闺怨诗C行卷诗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2)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2、导读:那么,何文焕的批评恰当吗?他的批评表现了什么道理?请认真阅读课文“赏析指导”的“以意逆志”部分,并勾画要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3、答问和讲析: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呢?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2013/11/6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
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
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
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1.导入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解题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通假字“序”同“叙”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古今异义大块文章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罚依金谷酒数4.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三.品读:理解本散文的内容,感受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1.结构这篇小序只一百二十多字,却全面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的思想情绪。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将进酒》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将进酒》教学设计【文本定位】《将进酒》原本是汉乐府旧题,李白将悲喜并存的情感重新融入其中,《将进酒》,杯莫停!李白气贯山河劝酒自我和世人:不得意时,他有达观。
“无用”中,他有自负傲岸。
李白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悲喜愤惑也全部聚集于一身,但他又不是一个普通人,用豪情狂放将诸多情感贯通,在或坎坷或平坦路途中,去寻找乐趣,创造乐趣。
【学情分析】《将进酒》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学生对李白及其诗歌已是十分熟悉,因此不需要过多地进行知人论世的介绍。
对诗歌复杂情感把握是教学重难点,以李白诗歌风格“豪放”为中心来揣摩情感。
另外,本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诵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吟咏诗韵,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变化。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
因声求气,通过音读、意读、情读来体会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生自主赏读和合作探究深入体会诗歌悲喜矛盾交加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诗人借助劝酒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把握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律变化。
【教学难点】赏析、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郁积心中的矛盾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微课导入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不是一种简单的饮品,而上升为情感抒发和交流的载体,它与古诗更有不解的“三生”之缘。
台湾诗人洛夫曾说过:把唐诗拿来压榨,会榨出半斤酒来。
吟诗赏诗,自然会嗅到丝丝缕缕或清香或醇酿的酒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劝酒中读出对友人的惜别和勉励之情;“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兔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白居易杯杯劝酒,劝世人,也劝自己,缓缓道出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菩萨蛮
菩萨蛮教案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授课:江西·景德镇·昌江一中·于洪林【学习目标】1.了解花间词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学习重点】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一、知识链接1.关于词人温庭筠 (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
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2. 关于花间词“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
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
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课时)
1、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色彩。
作者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研读·鉴赏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理清全诗结构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仙境出现
梦醒
留别
梦游之 由(起)—— 叙述
梦游之 景(见)—— 描写
梦游之 吟(叹)—— 议论、抒情
二、解读“诗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揭示主旨,表现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这锵铿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3、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
从现实到梦境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既写出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之”代指越人语,承上;“飞度镜湖”这一神来之笔突出梦境,从而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写。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
2、本诗题为“留别”,而作者却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渲染梦境,这表现了什么主题?
李白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的。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四单元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自己朗读课文,分小组翻译,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句。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感知、想象景物特点。
合作探究共享,追随作者泛舟的行程去欣赏沿途秀丽的景致,并勾勒出景物特点呈现景物风貌。
鉴赏评价,学习游记丰富细腻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
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游记丰富细腻、生动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验自学情况:(一)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以四人为一小组,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课文,一人翻译,力争准确流畅。
(四)检查对文章中重要字词句的积累: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A、然(1)杰然特起(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3)实不然也(4)碧峰巉然孤起B、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之(1)信造化之尤物(2)自数十里外望之(3)徙倚久之而归(4)何功之有哉?(5)之二虫又何知D、而(1)突兀而已(2)徙倚久之而归(3)岸土赤而壁立(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而母立于兹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晚泊沙夹(2)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3)掠江东南去(4)如宝装屏风( 5 )岸土赤而壁立(6)上干云霄3、检查几个句子翻译。
4、自己通译全文。
二、再读课文,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三.总结本节课内容。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做到字字准确,句句贯通。
2.配套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教案新
长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1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2、检查预习,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二>、创作背景:《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
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
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
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学生思考发言。
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幻灯显示)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一、自主鉴赏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点拨、明确:“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二、作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陆游《书愤》(P16)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长恨歌》(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