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分类2
放线菌-微生物讲解

三、微生物分类的依据
形 态 特 征:个体形态(形状、大小、染色 反应等)、群体形态(菌落特征、液体培养特 点等)
生理生化特征:代谢产物、营养要求、细胞壁 成分等的测定
生态特征:微生物间各种相互关系的利用 遗传特征:DNA同源性分析 G+C的含量 其它:全细胞蛋白的分析、多位点酶的分析等
或亚种。
型:自然界存在的差异较小的同种微生物的不同类型,称为
型。如结核分支杆菌依其寄主的不同可分为人型、牛型和禽型。 菌株(品系):来自源不同的同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均
可称为菌株。
群:
有些微生物的特征介于两种微生物之间,我们把这两种
微生物及其中间类型统称为一个群。
二、微生物的命名
命名的方法:国际法规命名,即林奈所创立的双名法。 双名法的规则:微生物的学名依属和种而命名,由两个
发育阶段上有一定的共同形态和生理特征。现代分类学上 规定种内菌株的DNA同源性≧70%。
变种: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纯种,如果与典型种之
间存在某些特征的差别,而这些特征又是稳定遗传的,则 可将这一纯种称为典型种的变种。如枯草芽孢杆菌的黑色 变种。
小种(亚种):实验室中获得的微生物变异型称为小种
第三节 其它原核微生物
二、立克次氏体: 三、衣原体:是一类比立克次氏体小, 代谢活性丧失更多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 致病菌性原核微生物,仅在脊椎动物细胞 内生活,它没有产能系统,ATP得自宿主, 故有“能量寄生物之称”
四、支原体: 五、古细菌:
70年代末,沃斯等人用他们独创的技术分析了200 多种细菌和真核生物(包括其中的某些细胞器) 的16S(或18S)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的寡核苷酸 谱,结果将生物分为3大类群:真核生物、真细
放线菌简介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
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
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
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
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
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
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
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的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革兰染色为阳性。
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放线菌的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
这里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最典型的链霉菌属为例。
链霉菌主要由菌丝(mycelium)和孢子(spore)两部分结构组成。
(一)菌丝</strong></p>链霉菌的细胞呈丝状分支,不同发育阶段的菌丝分化程度不同,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微生物,放线菌分类

3 基于核酸结构的分析
(1) 16S rRNA / rDNA基因序列的分析
该技术目前在放线菌分类中常被用于放线菌种属的 初步鉴定,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仅根据该指标并不能 确定菌株的种属, 必须结合其他的分类指标。
(2)16S-23S rRNA 转录间区序列的分析
16S-23S rRNA转录间区序列( 16S-23S rRNA)的进 化速率比16S rRNA大10倍, 其序列大小比16S r RNA更具直接测序优势, 可鉴别防线菌属与种。但 是16S-23S rRNA的不同拷贝之间大小比较相近且不 易区分。
经典分类学:按微生物 表型特征分类
表型特征:形态学、生理生化学、生 态学等,推断微生物的系统发育。 表型特征结合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型特 征(如16S rRNA),探讨微生物进化地 位、系统发育关系并进行分类鉴定。
微生物系统学: 按亲缘关系和进 化规律分类
★微生物分类学的三个任务:分类、鉴定及命名 ☆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微生物归入不同的分类类群。 ☆鉴定是确定一个新的分离物属于已经确认的哪个分类类群的过程。 ☆命名是根据国际命名法规给每一微生物类群及种类以科学的名称。
5 多相分类系统
由于微生物生理生化学的迅速发展,加速了这趋势 并逐渐打破了原来经典的描述分类,建立了如数值 分类、化学分类、分子分类以至于现在的多相分类 新的标准,大大推进了分类学的发展。多相分类是 将表型、基因型以及系统进化分析数据综合起来作 为分类和进化分析的依据。
3 放线菌的应用
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放线菌是人们最早应用到生产中的生防微生 物,但是已投入使用的微生物源杀虫活性物质中 多数是来自真菌,有部分来自细菌如昆虫的病原 菌苏云金杆菌,放线菌来源的较少,从放线菌中 发现的活性物质中,80%是来自链霉菌属。
生物工程论文 放线菌的分类方法

目录摘要 (2)1 放线菌的分类与鉴定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3)1.1放线菌 (3)2放线菌的分类方法的发展历程与意义 (4)2.1形态学与培养特征上的分类与鉴定 (4)2.2数值分类方法[6] (4)2.3化学分类 (4)3.放线菌的分子生物学分类的发展情况 (5)3.1.DNA碱基组成分析: (6)3.2.DNA-DNA同源性分析: (6)3.3.DNA-rRNA同源性分析: (6)3.4.核酸的一级结构的分析: (7)3.5.RNA的二级结构分析: (7)3.6.PCR-RFLP分析: (7)3.7.rep-PCR指纹分析技术: (7)3.8.RAPD分析: (7)3.9.AFLP指纹分析技术: (8)4放线菌的分类在未来发展的方向及意义 (8)参考文献 (8)致谢: (10)放线菌的分类方法摘要:放线菌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相关分类学经历了早期的形态学上的经典分类(主要从其形态结构来进行分类),数值分类(运用计算科学与技术对放线菌进行描述分类),化学分类(运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对放线菌的细胞壁和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归类),直至今天的分子分类。
通过对放线菌的分类进而建成系统进化树,更加方便了放线菌的研究与应用。
由于科学进步的发展放线菌在分子分类中又有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从由(G+C)mol%的差别而分析的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形成的DNA碱基组成分析发展到在DNA 杂交中的DNA序列互补程度来推断它们的的DNA-DNA同源性分析,从核酸的一级结构上的分析到RNA 的二级结构上的分析等方法。
由于PCR技术的发展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对DNA片段上的基因分析技术使放线菌的分类更加简易与精确,从而发展出了rep-PCR指纹分析技术,随机扩增的多行性DNA 分析,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优缺点,科技也在不停地进步所以放线菌的分类方法的研究还在继续的发展中。
关键词:放线菌;分类方法;原核生物;系统进化树Classification of actinomycetes on the molecular levelSHANG yulong Supervisor: SONG zhaoqi(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China)Abstract: Actinomycetes is prokaryotes a groups, taxonomic experience to early morphology for the classic classification mainly from their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to classification, numerical classification by using the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to describe the classification, chemical classification using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 to cell wall and components were analyzed classified for example gram negative and positive and so on, until today's molecular taxonomy. Through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ystem were built and evolutionary tree, more convenient to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ray.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advances in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and were a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G + C) mol % differ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es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near and far DNA base composition analysis to DNA in the DNA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ybrid DNA sequence complementary degree to infer the their homology of DNA-DNA homology analysis, from the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 on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the analysis,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RNA analysis, etc.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CR technology limited enzymatic cut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DNA fragments and the gene analysis technology makes the classification more simple and were accurate and developed the rep-PCR fingerprint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the random amplified line sexual DNA analysis, amplification sex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etc. Each method with differ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constantly in progress so actinomyces classification method research is continuing development.Key words:Actinomycetes; sorting technique; Prokaryotes; Phylogenetic tree随着科技的发展放线菌分类学已从形态学与生化层面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在人们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放线菌

放线菌孢子的形态学特征
链霉菌的生活史
四、放线菌与细菌的比较
五、放线菌的分类
• 分类依据 在经典分类法中以形态特征为主, 以生理生化特征为辅 • 分类系统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细菌界,厚壁菌门,放线细菌组,放线细 菌纲,放线菌目
孢子丝sporogeneous mycelium :由气生 孢子丝 菌丝分枝部分分化的具有形成分生孢子 能力的繁殖菌丝,有直、波曲,螺旋、 轮生等形状。其形状和着生方式是放线 菌分类鉴定的依据。孢子丝发育到一定 阶段,其顶端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 的颜色和形状也是分类的重要的分类依 据。
• 形状:直形、波曲、螺旋等; • 着生:丛生、单轮生、双轮生
A
B
从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
三、放线菌的繁殖
1. 菌丝断裂:液体培养 菌丝断裂: 2. 孢子繁殖 分生孢子conidia: 分生孢子 • 由孢子丝成熟分化形成的分生孢子 横隔的形成方式: 细胞膜内陷 细胞壁和细胞膜同时内陷
Nocardia sp.
Streptomyces sp.
•
着生在孢子梗上的分生孢子 Micromonospora Microbispora Microtetraspora Micropolyspora
• 个体形态与构造 细胞构造: 细胞构造:基本同细菌,但无荚膜,芽孢,鞭 毛等特殊结构,细胞壁在化学组成及结构上几 乎与G+菌相同。 菌丝体: 菌丝体: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 丝组成。
放线菌分类-完整精选.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阿托波菌属(Atopobium)扣林氏菌属(Collinsella)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四、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1 腈基降解菌目(Nitriliruptorales)腈基降解菌科(Nitriliruptoraceae)腈基降解菌属(Nitriliruptor)2尤泽比氏菌目(Euzebyales)尤泽比氏菌科(Euzebyaceae)尤泽比氏菌属(Euzebya)五、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1 放线菌目(Actinobacterales)放线菌亚目(Actinomycineae)放线菌科(Actinomycetaceae)放线菌属(Actinomyces)放线杆菌属(Actinobaculum)隐秘杆菌属(Arcanobacterium)动弯杆菌属(Mobiluncus)弯曲短杆菌属(Varibaculum)链霉菌亚目(Streptomycineae)链霉菌科(Sterptomycet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链嗜酸菌属(Streptacidiphilus)链孢囊菌亚目(Streptosporangineae)链孢囊菌科(Streptosporangiaceae)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小四孢菌属(Microtetraspora)野野村氏菌属(Nonomuraea)游动单孢菌属(Planomonospora)游动双孢菌属(Planobispora)草孢菌属(Herbidospora)游动四孢菌属(Planotetraspora)高温多孢菌属(Thermopolyspora)果实包囊菌属(Acrocarpospora)球状包囊菌属(Sphaerisporangium)拟诺卡氏菌科(Nocardiopsaceae)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高温双岐菌属(Thermobifida)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盐放线孢菌属(Haloactinospora)海洋放线孢菌属(Marinactinospora)高温单孢菌科(Thermomonosporaceae)高温单孢菌属(Thermomonospora)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螺孢菌属(Spirillospora)珊瑚放线菌属(Actinocorallia)高温双孢菌属(Thermobispora)小单孢菌亚目(Micromonosporineae)小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指孢囊菌属(Dactylosporangium)发仙菌属(Pilimelia)短链孢菌属(Catellatospora)短链游动菌属(Catenuloplanes)库奇游动菌属(Couchiolanes)螺旋游动菌属(Spirilliplanes)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杆状孢囊菌属(Virgisporangium)长孢菌属(Longispora)阿森诺氏菌属(Asanoa)盐孢菌属(Salinispora)放线短链孢菌属(Actinocatenispora)多形态孢菌属(Polymorphospora)克拉西利尼科夫菌属(Krasilnikovia)卢得曼氏菌属(Luedemannella)假孢囊菌属(Pseudosporangium)游动孢囊菌属(Planosporangium)短链球孢囊菌(Catelliglobosispora)滨田氏菌属(Hamadaea)植物放线孢囊菌(Plantactinospora)皱纹单孢菌属(Rugosimonospora)植物栖居菌属(Phytohabitans)放线橘橙孢菌属(Actinaurispora)异短链球孢菌属(Allocatelliglobosispora)糖霉菌亚目(Glycomycineae)糖霉菌科(Glycomycetaceae)糖霉菌属(Glycomyces)斯塔堪布瑞德氏菌属(Stackebrandtia)盐糖霉菌属(Haloglycomyces)细链孢菌亚目(Catenulisporineae)细链孢菌科(Catenulisporaceae)细链孢菌属(Catenulispora)丛生放线菌科(Actinospicaceae)丛生放线菌属(Actinospica)放线多孢菌亚目(Actinopolysporineae)放线多孢菌科(Actinopolysporaceae)放线多孢菌属(Actinopolyspora)动球菌亚目(KIneococcineae)动球菌科(KIneococcaceae)动球菌属(KIneococcus)动孢菌属(Kineosporia)四折叠球菌属(Quadrisphaera)假诺卡氏亚目(Pseudonocardineae)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异壁放线菌菌属(Actinoalloteichus)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克洛斯氏菌属(Crossiella)拟孢囊菌属(Kibdelosporangium)库兹涅尔氏菌属(Kutzneria)古德飞罗氏菌属(Goodfellowia)普劳斯氏菌属(Prauserella)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异壁链霉菌属(Streptoalloteichus)放线孢菌属(Actinomycetospora)异库兹涅尔氏菌属(Allokutzneria)南海海洋所菌属(Sciscionella)束丝放线菌科(Actinosynnemataceae)束丝放线菌属(Actinosynnema)列舍瓦列氏菌属(Lechevalier)伦兹氏菌属(Lentzea)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动孢放线菌属(Actinokineospora)梅泽宾夫氏菌属(Umezawaea)弗兰克氏菌亚目(Frankineae)弗兰克氏菌科(Frankiaceae)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热酸菌属(Acidothermus)隐孢囊菌科(Cryptosporangiaceae)隐孢囊菌属(Cryptosporangium)矿生菌属(Fodinicola)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地嗜皮菌(Geodermatophilus)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贫养杆菌属(Modestobacter)中村氏菌科(Nakamurellaceae)潮湿球菌属(Humicoccus)鱼孢菌科(Sporichthyaceae)鱼孢菌属(Sporichthya)棒杆菌亚目(Corynebacterineae)棒杆菌科(Corynebacteriaceae)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苏黎世菌属(Turicella)迪茨氏菌科(Dietziaceae)分枝杆菌科(Mycobacteriaceae)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诺卡氏菌科(Nocardiaceae)诺卡氏菌属(Nocardia)戈登氏菌属(Gordonia)红球菌属(Rhodococcus)斯科曼氏菌属(Skermania)威廉姆斯氏菌属(Williamsia)米利斯氏菌属(Millisia)慢反应脂肪酸菌科(Segniliparaceae)慢反应脂肪酸菌属(Segniliparus)冢村氏菌科(Tsukamurellaceae)冢村氏菌属(Tsukamurella)微球菌亚目(Micrococcineae)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微球菌属(Micrococcus)螨共生菌属(Acaricome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柠檬球菌属Citricoccus)考克氏菌属(Kocuria)涅斯捷连科氏(Nesterenkonia)肾杆菌属(Renibacterium)罗氏菌属(Rothia)志恒刘菌属(zhihengliuella)中国单孢菌属(Sinomonas)口腔球菌属(Stomatococcus)布登堡菌属(Beutenbergia)乔治菌属(Georgenia)萨勒河菌属(Salana)博戈里亚湖菌科(Bogoriellaceae)博戈里亚湖菌属(Bogoriella)短杆菌科(Brevibacteriaceae)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纤维单孢菌科(Cellulomonadaceae)纤维单孢菌属(Cellulomonas)光柱菌属(Actinotalea)去甲基醌菌属(Demequina)厄氏菌属(Oerskovia)吸收不良菌属(Tropheryma)皮杆菌科(Dermabacteraceae)皮杆菌属(Dermabacter)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皮生球菌科(Dermacoccaceae)皮生球菌属(Dermacoccus)肥沃菌属(Demetria)皮革球菌属(Kytococus)嗜皮菌科(Dermatophilaceae)嗜皮菌属(Dermatophilus)动球菌属(Kineosphaera)间孢囊菌科(Intrasporangiaceae)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砒酸球菌属(Arsenicicoccus)两面神菌属(Janibacter)诺尔士菌属(Knoellia)鸟氨酸球菌属(Ornithinicoccus)鸟氨酸微球菌(Ornithinimicrobium)稻田土壤菌属(Oryzihumus)丝氨酸球菌属(Serinicoccus)地杆菌属(Terrabacter)土壤球菌属(Terracoccus)四球菌属(Tetrasphaera)潮湿芽孢杆菌属(Humibacillus)韩国生工所菌属(Kribbia)矿杆菌属(Fordinibacter)小石球菌属(Lapillicoccus)海藻球菌属(Phycicoccus)海居菌属(Marihabitans)潮湿居菌属(Humihabitans)琼斯菌科(Jonesiaceae)琼斯菌属(Jonesia)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阿格雷氏菌属(Agreia)壤球菌属(Agrococcus)壤霉菌属(Agromyces)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喜冷杆菌属(Cryobaterium)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冷杆菌属(Frigoribacterium)叶居菌属(Frondihabitans)喜珍品杆菌属(Gulosibacter)拉贝达氏菌属(Labedella)利夫森氏菌属(Leifsonia)无色杆菌属(Leucobacter)微孢菌属(Microcella)小土居菌属(Microterricola)栖霉菌属(Mycetocola)奥卡河杆菌属(Okibacterium)盐水杆菌属(Salinibacterium)栖地下菌属(Subtercola)假棍状杆菌属(Pseudoclavibactet)植物杆菌属(Plantibacter)拉氏杆菌属(Rathayibacter)赤球菌属(Rhodoglobus)朴勇河氏菌属(Yonghaparkia)舒曼氏菌属(Schumannella)海藻菌属(Phycicola)克鲁格氏菌属(Klugiella)潮湿杆菌属(Humibacter)冰伽杆菌属(Glaciibacter)齐默曼氏菌属(Zimmermannella)原小单孢菌科(Promicromonospore)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纤维微菌属(Cellulosimicrobium)栖白蚁菌属(Isoptericola)产丝菌属(Myceligenerans)解木聚糖杆菌属(Xylanibacterium)解木聚糖微菌属(Xylanimicrobium)解木聚糖单孢菌属(Xylanimonas)稀有杆菌科(Rarobacteraceae)稀有杆菌属(Rarobacter)血杆菌科(Sanguibacteraceae)血杆菌属(Sanguibacter)阎氏菌科(Yaniellaceae)阎氏菌属(Yaniella)阮氏菌科(Ruaniaceae)阮氏菌属(Ruania)嗜盐放线杆菌属(Haloactinobacterium)丙酸杆菌亚目(Propionibacterineae)丙酸杆菌科(Propionibacteriaceae)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黄球菌属(Luteococcus)小月菌属(Microlunatus)产丙酸菌属(Propioniferax)产丙酸微球菌(Propionimicrobium)四圆形菌属(Tessaracoccus)弗莱德门氏菌属(Friedmanniella)微白霜菌属(Micropruina)产丙酸单孢菌属(Propionicimonas)潮汐滩菌属(Aestuariimicrobium)布克劳氏菌属(Brooklawnia)颗粒球菌属(Granulicoccus)产丙酸细胞菌属(Propionicicella)类诺卡氏菌科(Nocardioidaceae)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多形态放线菌属(Actinopolymorpha)气微菌属(Aeromicrobium)姜氏菌属(Jiangella)韩国生工菌属(Kribbella)大理石雕菌属(Marmoricola)2 双栖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双栖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双栖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加德纳氏菌属(Gardnerella)斯卡多维亚氏菌属(Scardovia)类斯卡多维亚氏菌属(Parascardovia)卡多维亚氏菌属(Aeriscardovia)异斯卡多维亚菌属(Alloscardovia)另类斯卡多维亚氏菌属(Metascardovia)高温放线菌高温放线菌科(Thermoactinomycetaceae)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来斯氏菌属(Laceyella)高温黄色微菌属(Thermoflavimicrobium)清野氏菌属(Seinonella)直丝菌属(Planifilum)皂硫-洛克菌属(Mechercharimyces)岛津氏菌属(Schimazuella)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18章 放线菌

❖ 5.牛心脑浸液琼脂平板 直径0.03~0.06mm,蛛网状微 菌落。——有助于鉴定放线菌。
❖ 6.牛放线菌在牛心脑浸液琼脂培养基上 扁平、光滑、
边缘整,呈颗粒状微小菌落
菌落增大。
衣氏放线菌在厌氧血平板上粗糙型菌落a 衣氏放线菌在厌氧血平板上粗糙型菌落b 衣氏放线菌硫磺颗粒及压片
生化反应
衣氏放线菌与牛放线的生化特征
2.巴西诺卡菌—菌由外伤侵入皮下组织产 生慢性化脓性肉芽组织 。
诊断与治疗
1.标本:采集组织渗出液、痰、脊髓液或其他病理材料, 查找黄红或黑色颗粒 .
2.检验方法:
(1)
(2)
❖ 在患者病灶组织和脓样物质中可见黄色 小颗粒——硫磺颗粒(sulfur granule), 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将硫磺
衣氏放线菌(革兰染色)
培养特点
❖ 1.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初分离需CO2
❖ 2.葡萄糖肉汤
培养基底部形成灰白色球形小颗粒沉
淀物。
❖ 3.硫乙醇酸钠肉汤 下层形成白色或灰白色雪花样生长
❖ 4.血平板→灰白色/淡黄色粗糙而不规则的菌落,不溶血。
多次移种可形成光滑、柔软、白色、有光泽易于钩取的菌 落。
能使蔗糖变成胶状葡聚糖,附着于齿面、形成齿斑。 乳酸杆菌则在齿斑上进一步发酵蔗糖或其他食品中 的糖类产生乳酸。溶解齿质及法朗质中的磷酸钙, 使之脱钙,使其他细菌经牙质小管侵入牙髓,造成 牙根端脓肿等。最后形成龋齿
免疫性
放线菌病患者血清中可检 测到多种特异性抗体,但这种 抗体无诊断意义.机体对放线 菌的免疫主要靠细胞免疫.
❖ 短链诺卡菌(N.brevicatena)
❖ 鼻疽诺卡菌(N.farcinica)
❖ 肉色诺卡菌(N.carnea)
放线菌

放线菌(网址/view/35926.ht ml?wtp=tt#sub35926)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
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
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
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目录编辑本段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编辑本段形态与结构放线菌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
菌丝大多无隔膜,其粗细与杆状细菌相似,直径为1微米左右。
细胞中具核质而无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含有胞壁酸与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几丁质和纤维素。
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最典型的链霉菌属为例。
链霉菌主要由菌丝和孢子两部分结构组成。
菌丝(mycelium)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1.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 链霉菌的孢子落在适宜的固体基质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肿胀,萌发出芽,进一步向基质的四周表面和内部伸展,形成基内菌丝,又称初级菌丝(primary mycelium)或者营养菌丝(vegetative mycelium),直径在0.2~0.8微米之间,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
可产生黄、蓝、红、绿、褐和紫等水溶色素和脂溶性色素,色素在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放线菌中多数种类的基内菌丝无隔膜,不断裂,如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但有一类放线菌,如诺卡氏菌型放线菌的基内菌丝生长一定时间后形成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2.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是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又称二级菌丝(secondary mycelium)。
放线菌-其他原核微生物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大部分放线菌由分枝状的菌丝组成,菌
丝无隔膜,属单细胞。菌丝的粗细与细菌
中的杆菌宽度相近(1μm左右)。细胞壁
含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
纤维素,革兰氏阳性。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一)菌丝
菌丝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 同可分为: 基内菌丝(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孢子丝(繁殖菌丝)
二、立克次氏体(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1、概 念
立克次氏体,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 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寄生于活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微生物。 H.T.Ricketts 1909年,首次发现洛杉矶斑疹伤寒的
病原体,并因研究此病而牺牲,1916年人们以他的名字命
名这类病原体作为纪念。
2、特 性 (1)某些性质与病毒相近 专性活细胞寄生物,除五日热(战壕热)立克次氏体外 均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a.体内代谢系统不完全,只能利用谷氨酸,不能利用 葡萄糖,一些必需的养料需从宿主细胞获得; b.细胞膜比一般细菌的膜疏松;为可透性膜,使它们 有可能容易从宿主细胞获得大分子物质,但也决定了它们 一旦离开宿主细胞则易死亡。 大小介于病毒与一般细菌之间,其中伯氏立克次氏体 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 一般个体:球状体:0.2-0.5 um 杆状体:0.3-0.5 x 0.3-2 um;以二等分裂的方式繁殖。
紧螺旋
单轮(有螺旋)
双轮(无螺旋)
双轮(有螺旋)
直形单轮生
螺旋形丛生
放线菌孢子丝的光学显微镜图片
孢子
•孢子形态: 有圆、卵圆、柱状等。 表面: 或光滑或粗糙;有的还带有毛 刺、鞭毛。 色素:因种而异。 孢子是放线菌的“种子”(无 性)。 孢子对于不良的外界环境有较 强的抵抗力。散落的孢子遇到 适宜条件就萌发长出菌丝。菌 丝分枝再分枝,最后形成网状 的菌丝体。
什么是放线菌

什么是放线菌引言放线菌(Actinobacter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细菌,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微生物资源。
它们具有丰富的代谢能力和生物活性产物,对于农业、药物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放线菌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分类特征、生物特性、应用领域等方面对放线菌进行详细介绍。
一、分类特征1. 形态特征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其细胞多为直杆状,长为0.2-2.0μm,直径为0.5-1.0μm。
有的放线菌细胞会形成分枝或丝状结构,使得其菌落呈现放射状生长。
2. 细胞壁特征放线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肽聚糖组成,其中N-乙酰葡萄醣胺和N-乙酰半乳葡萄糖胺是其特征性成分。
这些特殊的细胞壁结构使得放线菌对抗生物膜、抗药物和耐酸碱有一定的能力。
3. 分类系统放线菌属于细菌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目前已知的放线菌约有50个属。
根据形态特征、生理和生态习性等分类指标,放线菌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科、属和种。
二、生物特性1. 生长环境放线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自然环境中。
它们对土壤质地、pH值、湿度和养分含量等因素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分布十分广泛。
2. 代谢能力放线菌具有丰富的代谢能力,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作为碳源、氮源和能源。
许多放线菌具有优良的降解能力,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农药,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物活性产物放线菌是许多重要天然产物的产生者,其中包括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物质、抗氧化物质等。
这些生物活性产物对细菌、真菌和肿瘤细胞等具有显著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对人类的健康和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领域1. 农业应用放线菌具有优良的土壤分解和降解能力,可以降解农药残留、处理农业废弃物等。
此外,放线菌还能够产生一些具有生物肥料作用的物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药物开发放线菌是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之一,许多著名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土霉素等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放线菌

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 二、放线菌 的菌丝,即孢子丝
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 培养基内,吸收营养
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 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二、放线菌
二、放线菌
二、放线菌
二、放线菌
孢子丝释放孢子
繁殖菌丝 (孢子丝)
孢子在适宜 的条件下萌 发,长出1-3 个芽管
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
由于多数链霉菌具有分泌抗生物质或细 胞外酵素的能力,可以有效抑制植物病 原菌。此外,少部分还具有促进植物生 长或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效果,因此 链霉菌在生物防治应用上极具潜力。
链霉菌在植物保护上的应用
生物防治法是农业生态系中,植物病原、 昆虫与益菌或天敌等族群间维持均衡的 重要策略之一。就植物病害而言,其定 义是指在自然或人为操控的环境下,透 过一种或多种拮抗微生物,有效降低病 原菌的密度、活力及感染作物的能力, 进而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效果。
五、放线菌的主要属
放线菌的主要属
(一)诺卡氏型(Nocardioforms) 特征:好气型,具气生菌丝,多产粉 孢子。 应用:烃类发酵,污水处理 ,产生 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头孢菌 素等)
放线菌的主要属
(二)具有气生菌丝特化出的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1.弗兰克氏放线菌属(Frankia) 可以固氮,存在于非豆科植物根部, (如: 桤木、赤扬等) 2.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可产生多种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利福霉素; 有的种可积累VitB12 3.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产生许多著名的抗生素,如链霉素、红霉素、 四环素、土霉素、金菌
A:诺尔斯氏链霉菌; B:皮疽诺卡氏菌; C:酒红指孢囊菌; D:游动放线菌; E:小单胞菌; F:皱双孢马杜拉放线菌
《放线菌分类》课件

表面,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 · 显微镜下,基内菌丝比气生菌丝细,多分枝,透明,颜色较浅。直径一般
为0.4-1.2微米,大多数类群不形成横隔也不断裂。少数类群(如诺卡氏菌) 基内菌丝剧烈弯曲成树根状,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横隔,并断裂成不同形
· 5、放线菌次生代谢药物的设计和改造
三、放 线 菌 生 物 技 术 的 发 展
2023/10/14
· (一)分离培养和纯化技术 · 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正在开展一种从自然生态环境中选择性分离放线
菌的分离技术。 · 非链霉菌或稀有放线菌作为新的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成为关注的热
点。
· Colwell 实验室在1982年提出活的但不可培养微生物的概念,他们发现 将霍乱弧菌和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杆菌)转到不含营养物质的盐水中, 经常长时间的低温保存,细菌会进入一种数量不减、有代谢活力、但在 正常试验室培养条件下不能生长产生菌落的状态,称为活的但不能培养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
现在
· 一、 国外概况
· 1、历史及著名研究单位 · 最早描述放线菌的学者——Cohn, 他自人泪腺感染病灶中分离到一株丝状病
原菌——链丝菌。而后Harz建立了放线菌属。 · 美国新泽西农业试验站, Rutgers大学微生物研究所 · 1942年发现链霉素。 · 《放线菌的属和种分类鉴定和描述》,放线菌分类学开始形成。 · 整个70年代是放线菌化学分类时代 · 构建放线菌系统发育树,进入分子分类时代
放线菌分类
第一部分总论
2023/10/11
第一节概论
· 一、放线菌在微生物系统学中的地位 · 19世纪前曾将放线菌归入真菌,后将其列于细菌中 · 克拉西里尼科夫首先将放线菌放在植物界,原生植物门,裂殖菌纲,后有人
放 线 菌

第二节 放线菌—Actinomycetes
本节提要: 放线菌的基本形态 放线菌的生活史和繁殖 放线菌的培养特征 放线菌的分类依据 放线菌的主要属
放线菌是一类具有丝状与枝细胞的细菌
1. 有原核
2. 同为单细胞,菌丝比真菌细,其直径与细菌接近; 3.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4. 有的放线菌产生有鞭毛的孢子,其鞭毛类型与细菌相
放线菌的分布与生活方式
放线菌一般分布在含水量较低;有机物丰富和呈 微碱性的土壤中。107个/g左右 能看到:北方春季深层黑土地的白丝
能闻到:泥土特有的“泥腥味”
放线菌:重要的土壤微生物
放线菌广泛分布于含水量低、有机物丰 富的土壤中, 产生泥土特有的土腥味。 土腥味素(Geosmin) 107个孢子/克土壤
有的无色素,有的产生黄、橙、红、紫、蓝、绿、 褐、黑等不同色素,若是水溶性的色素,还可透入 培养基内,将培养基染上相应的颜色,如果是非水 溶性(或脂溶性)色素,则使菌落呈现相应的颜色。 因此,色素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基内/营养菌丝 substrate/vegetative
mycelium
气生菌丝 aerial mycelium
1. 个体形态与构造 (1) 细胞构造 (2) 菌丝/菌丝体 hypha(e)/mycelium(-lia) • 基内/营养菌丝 substrate/vegetative mycelium • 气生菌丝 aerial mycelium • 孢子丝 sporogeneous mycelium
形状:直形、波曲、螺旋等 着生:交替、丛生、一级轮生、二级轮生
• 孢子丝从一点分出3个以上的孢子枝者,叫 做轮生枝。它有一级轮生和二级轮生。上述特 征,皆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放线菌分类特征及常见种类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2.4 放线菌
放线菌在分类上地位上属于原核生物界、细菌门、真细菌纲、 放线菌亚纲,放线菌目。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较复杂,但它仍属单细胞,革兰氏染色 阳性,繁殖方式为无性,菌丝断裂或孢子繁殖。它以菌落呈放 射状而得名。
2.4 .1 放线菌的分类依据
一、培养特征: 1、孢子丝与孢子的颜色; 2、气生菌丝的颜色; 3、基内菌的颜色; 4、可溶性色素的颜色;菌丝产生水溶液性或脂溶性色素。 二、形态特征: 1、基内菌丝生长特征;真径,分裂方式 2、生长菌丝生长特征:直径,有无。 3、孢子丝的形状:直形成、波曲状、螺旋形、轮生 4、孢子的形态:表面结构、颜色、鞭毛 三、生理生化特性:明胶液化、牛奶凝固与胨化、淀粉酶的活性、纤维 素酶活性、产生硫化氢、对各种碳水合物的利用情况 四、噬菌体和血清反应: 五、细胞壁化学组分:二庚基庚二酸和其它氨基酸,以及特征性糖。
二、诺卡氏菌属(Norcardia ) 形态特征:基内菌丝较链霉菌纤细,0.2-0.6μm,有横隔裂断,一般 无气生菌丝,基丝培养十几个小时形成横隔,并断裂成杆状或球状 孢子。菌落很小,产生多种颜色。主要分布于土壤中。能同化多种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许多种能利用石蜡、烃和纤维素等,多数好氧 腐生,少数厌氧寄生。
已知诺卡氏菌产生30多种抗生素,如治疗结核病和麻疯病有显 效的利福霉素,对细菌白叶枯病有抑制作用的蚁霉素,此外,在石 油脱蜡、烃类发酵以及含睛污水处理中都有所应用。 该属代表种:地中海诺卡氏菌(利福霉素)
诺卡氏菌
三、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 形态特征:基内菌丝无横隔不断裂,0.3-0.6μm,无气生菌丝, 孢子着生在短孢子梗上或直接从基丝上产生,孢子单生,球形 或椭圆形。
《放线菌分类》课件

优缺点
分子生物学分类是目前最常用的 分类方法,但需要一定的基因测 序技术和专业知识,成本较高。
数值分类
总结词
基于放线菌的全细胞蛋白质电泳 图谱进行分类。
详细描述
数值分类通过分析放线菌的全细胞 蛋白质电泳图谱进行分类,能够反 映放线菌的整体蛋白质表达水平。
优缺点
数值分类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准确 性,但需要特定的仪器设备和复杂 的图谱分析技术。
《放线菌分类》ppt课件
CONTENTS
• 放线菌分类概述 • 放线菌的分类方法 • 放线菌的主要属与种 • 放线菌的应用与价值 •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01
放线菌分类概述
放线菌的定义与特点
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支状 菌丝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通常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 辐射状菌落。
放线菌具有高度多样性, 在土壤、水和空气中广泛 分布,是抗生素等生物活 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详细描述
化学分类通过分析放线菌的脂肪酸、醌类化合物、氨基酸等化学成 分进行分类,能够反映放线菌的生化特征。
优缺点
化学分类可以弥补形态学分类的不足,但需要特定的仪器设备和化 学试剂,成本较高。
分子生物学分类
总结词
基于放线菌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分 类。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分类通过比较放线菌 的16S rRNA基因或其他基因序列 进行分类,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 准确性。
03
放线菌的主要属与种
链霉菌属
01
链霉菌属是放线菌中最大的一类 ,包括了超过1800种不同的种。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水 体等环境中,具有丰富的生态多 样性。
03
链霉菌属的菌落形态多样,颜色 各异,有的呈白色、黄色、橙色 或黑色。
放线菌属和奴卡氏菌属

本章小结
共同特点: G+b,丝状;硫磺样颗粒 放线菌:
厌氧或微需氧,抗酸(-),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腔道)
奴卡氏菌:
需氧,抗酸(±),外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
Nocardia(Gram stain)
Nocardia (Acid-fast stain)
生物学性状
硫磺样颗粒: 渗出液、痰或脓汁 淡黄、红或黑色 星形诺卡菌病:有时查不到 菌丝末端不膨大
生物学性状
营养要求:不高(沙氏或普通琼脂培养基) 气体环境:需氧,有气生菌丝
培养温度:室温或37℃
生长速度:缓慢生长,约1w
放线菌属 与诺卡菌属
放线菌目
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诺卡菌属(Nocardia) 分枝杆菌属 部分可致病: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 诺卡菌病(nocardiosis) 足菌肿(actinomycetoma)
放线菌目
分类(1)含分枝菌酸 诺卡菌属 分枝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 (2)不含分枝菌酸 放线菌属
放线菌是抗生素的重要来源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别
特征 培养特性 放线菌 厌氧或微需氧 35~37℃生长 20~25℃不生长 非抗酸性丝状菌 诺卡氏菌 需氧菌 20~25℃或37℃ 均生长 弱抗酸性
抗酸性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
寄生人和动物口 腔、上呼吸道、 胃肠道、泌尿生 殖道 内源性感染
生物学性状
色素:星形诺卡菌:黄色或深橙色 无白色菌丝 巴西诺卡菌:有白色菌丝 菌丝断裂: 5d后->链球状或链杆状 (放线菌属:24h开始) 培养特征:菌落:有皱褶、颗粒状 液体:菌膜
星型奴卡氏菌菌落形态
放线菌分类完整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阿托波菌属(Atopobium)扣林氏菌属(Collinsella)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四、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1 腈基降解菌目(Nitriliruptorales)腈基降解菌科(Nitriliruptoraceae)腈基降解菌属(Nitriliruptor)2尤泽比氏菌目(Euzebyales)尤泽比氏菌科(Euzebyaceae)尤泽比氏菌属(Euzebya)五、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1 放线菌目(Actinobacterales)放线菌亚目(Actinomycineae)放线菌科(Actinomycetaceae)放线菌属(Actinomyces)放线杆菌属(Actinobaculum)隐秘杆菌属(Arcanobacterium)动弯杆菌属(Mobiluncus)弯曲短杆菌属(Varibaculum)链霉菌亚目(Streptomycineae)链霉菌科(Sterptomycet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链嗜酸菌属(Streptacidiphilus)链孢囊菌亚目(Streptosporangineae)链孢囊菌科(Streptosporangiaceae)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小四孢菌属(Microtetraspora)野野村氏菌属(Nonomuraea)游动单孢菌属(Planomonospora)游动双孢菌属(Planobispora)草孢菌属(Herbidospora)游动四孢菌属(Planotetraspora)高温多孢菌属(Thermopolyspora)果实包囊菌属(Acrocarpospora)球状包囊菌属(Sphaerisporangium)拟诺卡氏菌科(Nocardiopsaceae)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高温双岐菌属(Thermobifida)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盐放线孢菌属(Haloactinospora)海洋放线孢菌属(Marinactinospora)高温单孢菌科(Thermomonosporaceae)高温单孢菌属(Thermomonospora)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螺孢菌属(Spirillospora)珊瑚放线菌属(Actinocorallia)高温双孢菌属(Thermobispora)小单孢菌亚目(Micromonosporineae)小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指孢囊菌属(Dactylosporangium)发仙菌属(Pilimelia)短链孢菌属(Catellatospora)短链游动菌属(Catenuloplanes)库奇游动菌属(Couchiolanes)螺旋游动菌属(Spirilliplanes)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杆状孢囊菌属(Virgisporangium)长孢菌属(Longispora)阿森诺氏菌属(Asanoa)盐孢菌属(Salinispora)放线短链孢菌属(Actinocatenispora)多形态孢菌属(Polymorphospora)克拉西利尼科夫菌属(Krasilnikovia)卢得曼氏菌属(Luedemannella)假孢囊菌属(Pseudosporangium)游动孢囊菌属(Planosporangium)短链球孢囊菌(Catelliglobosispora)滨田氏菌属(Hamadaea)植物放线孢囊菌(Plantactinospora)皱纹单孢菌属(Rugosimonospora)植物栖居菌属(Phytohabitans)放线橘橙孢菌属(Actinaurispora)异短链球孢菌属(Allocatelliglobosispora)糖霉菌亚目(Glycomycineae)糖霉菌科(Glycomycetaceae)糖霉菌属(Glycomyces)斯塔堪布瑞德氏菌属(Stackebrandtia)盐糖霉菌属(Haloglycomyces)细链孢菌亚目(Catenulisporineae)细链孢菌科(Catenulisporaceae)细链孢菌属(Catenulispora)丛生放线菌科(Actinospicaceae)丛生放线菌属(Actinospica)放线多孢菌亚目(Actinopolysporineae)放线多孢菌科(Actinopolysporaceae)放线多孢菌属(Actinopolyspora)动球菌亚目(KIneococcineae)动球菌科(KIneococcaceae)动球菌属(KIneococcus)动孢菌属(Kineosporia)四折叠球菌属(Quadrisphaera)假诺卡氏亚目(Pseudonocardineae)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异壁放线菌菌属(Actinoalloteichus)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克洛斯氏菌属(Crossiella)拟孢囊菌属(Kibdelosporangium)库兹涅尔氏菌属(Kutzneria)古德飞罗氏菌属(Goodfellowia)普劳斯氏菌属(Prauserella)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异壁链霉菌属(Streptoalloteichus)放线孢菌属(Actinomycetospora)异库兹涅尔氏菌属(Allokutzneria)南海海洋所菌属(Sciscionella)束丝放线菌科(Actinosynnemataceae)束丝放线菌属(Actinosynnema)列舍瓦列氏菌属(Lechevalier)伦兹氏菌属(Lentzea)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动孢放线菌属(Actinokineospora)梅泽宾夫氏菌属(Umezawaea)弗兰克氏菌亚目(Frankineae)弗兰克氏菌科(Frankiaceae)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热酸菌属(Acidothermus)隐孢囊菌科(Cryptosporangiaceae)隐孢囊菌属(Cryptosporangium)矿生菌属(Fodinicola)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地嗜皮菌(Geodermatophilus)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贫养杆菌属(Modestobacter)中村氏菌科(Nakamurellaceae)潮湿球菌属(Humicoccus)鱼孢菌科(Sporichthyaceae)鱼孢菌属(Sporichthya)棒杆菌亚目(Corynebacterineae)棒杆菌科(Corynebacteriaceae)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苏黎世菌属(Turicella)迪茨氏菌科(Dietziaceae)分枝杆菌科(Mycobacteriaceae)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诺卡氏菌科(Nocardiaceae)诺卡氏菌属(Nocardia)戈登氏菌属(Gordonia)红球菌属(Rhodococcus)斯科曼氏菌属(Skermania)威廉姆斯氏菌属(Williamsia)米利斯氏菌属(Millisia)慢反应脂肪酸菌科(Segniliparaceae)慢反应脂肪酸菌属(Segniliparus)冢村氏菌科(Tsukamurellaceae)冢村氏菌属(Tsukamurella)微球菌亚目(Micrococcineae)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微球菌属(Micrococcus)螨共生菌属(Acaricome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柠檬球菌属Citricoccus)考克氏菌属(Kocuria)涅斯捷连科氏(Nesterenkonia)肾杆菌属(Renibacterium)罗氏菌属(Rothia)志恒刘菌属(zhihengliuella)中国单孢菌属(Sinomonas)口腔球菌属(Stomatococcus)布登堡菌属(Beutenbergia)乔治菌属(Georgenia)萨勒河菌属(Salana)博戈里亚湖菌科(Bogoriellaceae)博戈里亚湖菌属(Bogoriella)短杆菌科(Brevibacteriaceae)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纤维单孢菌科(Cellulomonadaceae)纤维单孢菌属(Cellulomonas)光柱菌属(Actinotalea)去甲基醌菌属(Demequina)厄氏菌属(Oerskovia)吸收不良菌属(Tropheryma)皮杆菌科(Dermabacteraceae)皮杆菌属(Dermabacter)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皮生球菌科(Dermacoccaceae)皮生球菌属(Dermacoccus)肥沃菌属(Demetria)皮革球菌属(Kytococus)嗜皮菌科(Dermatophilaceae)嗜皮菌属(Dermatophilus)动球菌属(Kineosphaera)间孢囊菌科(Intrasporangiaceae)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砒酸球菌属(Arsenicicoccus)两面神菌属(Janibacter)诺尔士菌属(Knoellia)鸟氨酸球菌属(Ornithinicoccus)鸟氨酸微球菌(Ornithinimicrobium)稻田土壤菌属(Oryzihumus)丝氨酸球菌属(Serinicoccus)地杆菌属(Terrabacter)土壤球菌属(Terracoccus)四球菌属(Tetrasphaera)潮湿芽孢杆菌属(Humibacillus)韩国生工所菌属(Kribbia)矿杆菌属(Fordinibacter)小石球菌属(Lapillicoccus)海藻球菌属(Phycicoccus)海居菌属(Marihabitans)潮湿居菌属(Humihabitans)琼斯菌科(Jonesiaceae)琼斯菌属(Jonesia)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阿格雷氏菌属(Agreia)壤球菌属(Agrococcus)壤霉菌属(Agromyces)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喜冷杆菌属(Cryobaterium)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冷杆菌属(Frigoribacterium)叶居菌属(Frondihabitans)喜珍品杆菌属(Gulosibacter)拉贝达氏菌属(Labedella)利夫森氏菌属(Leifsonia)无色杆菌属(Leucobacter)微孢菌属(Microcella)小土居菌属(Microterricola)栖霉菌属(Mycetocola)奥卡河杆菌属(Okibacterium)盐水杆菌属(Salinibacterium)栖地下菌属(Subtercola)假棍状杆菌属(Pseudoclavibactet)植物杆菌属(Plantibacter)拉氏杆菌属(Rathayibacter)赤球菌属(Rhodoglobus)朴勇河氏菌属(Yonghaparkia)舒曼氏菌属(Schumannella)海藻菌属(Phycicola)克鲁格氏菌属(Klugiella)潮湿杆菌属(Humibacter)冰伽杆菌属(Glaciibacter)齐默曼氏菌属(Zimmermannella)原小单孢菌科(Promicromonospore)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纤维微菌属(Cellulosimicrobium)栖白蚁菌属(Isoptericola)产丝菌属(Myceligenerans)解木聚糖杆菌属(Xylanibacterium)解木聚糖微菌属(Xylanimicrobium)解木聚糖单孢菌属(Xylanimonas)稀有杆菌科(Rarobacteraceae)稀有杆菌属(Rarobacter)血杆菌科(Sanguibacteraceae)血杆菌属(Sanguibacter)阎氏菌科(Yaniellaceae)阎氏菌属(Yaniella)阮氏菌科(Ruaniaceae)阮氏菌属(Ruania)嗜盐放线杆菌属(Haloactinobacterium)丙酸杆菌亚目(Propionibacterineae)丙酸杆菌科(Propionibacteriaceae)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黄球菌属(Luteococcus)小月菌属(Microlunatus)产丙酸菌属(Propioniferax)产丙酸微球菌(Propionimicrobium)四圆形菌属(Tessaracoccus)弗莱德门氏菌属(Friedmanniella)微白霜菌属(Micropruina)产丙酸单孢菌属(Propionicimonas)潮汐滩菌属(Aestuariimicrobium)布克劳氏菌属(Brooklawnia)颗粒球菌属(Granulicoccus)产丙酸细胞菌属(Propionicicella)类诺卡氏菌科(Nocardioidaceae)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多形态放线菌属(Actinopolymorpha)气微菌属(Aeromicrobium)姜氏菌属(Jiangella)韩国生工菌属(Kribbella)大理石雕菌属(Marmoricola)2 双栖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双栖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双栖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加德纳氏菌属(Gardnerella)斯卡多维亚氏菌属(Scardovia)类斯卡多维亚氏菌属(Parascardovia)卡多维亚氏菌属(Aeriscardovia)异斯卡多维亚菌属(Alloscardovia)另类斯卡多维亚氏菌属(Metascardovia)高温放线菌高温放线菌科(Thermoactinomycetaceae)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来斯氏菌属(Laceyella)高温黄色微菌属(Thermoflavimicrobium)清野氏菌属(Seinonella)直丝菌属(Planifilum)皂硫-洛克菌属(Mechercharimyces)岛津氏菌属(Schimazuella)。
放线菌.doc

放线菌(Actinomyces)放线菌是1877年合兹首先在牛体内发现的。
在形态上具有分枝状菌丝、菌落形态与霉菌相似,以孢子进行繁殖。
“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又接近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放线菌实际上是属于细菌范畴内的原核微生物,只不过其细胞形态为分枝状菌丝。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也可将之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G+细菌。
一、放线菌的分布放线菌广泛分布在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和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1克土壤中可存在数万~数百万个孢子。
一般,肥沃土>贫瘠土农田>森林中性偏碱土壤>酸性土壤含水低土>含水高土二、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1.多数属于有益菌(1)腐生型放线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2)生产抗生素的主要微生物据估计,全世界近万种抗生素约70%是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3)筛选到许多新的生化药物Eg.抗癌剂、酶抑制剂、抗寄生虫剂、免疫抑制剂和农用杀虫(杀菌)剂等。
(4)是许多酶、维生素等的产生菌(5)Frankia(弗兰克氏菌属)对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具有重大作用。
(6)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7)具有极强的分解纤维素、石蜡、角蛋白、琼脂和橡胶等的能力,故它们在环境保护、提高土壤肥力和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大作用。
2.危害(1)寄生型的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和植物的许多疾病,eg.肺部感染、皮肤病、脑膜炎(1)具有特殊的土腥味(土霉素的味道),主要由放线菌产生的土腥味素所引起的。
可使水、食品变味,也能破环棉毛织品、纸张等。
三、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霉菌相似,故在早期曾被列入真菌类。
后来随着对微生物分类学的不断认识,特别是分类手段的改进,发现放线菌有很多生物特性与细菌相似,在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放线菌实际上是属于细菌范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革兰染色结果为阳性,与普通细菌不同的是细胞形态呈分枝状菌丝体。
放线菌分类-完整(精制甲类)

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 )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 )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 )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 )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 )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 )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 )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 )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 )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 )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 )阿托波菌属(Atopobium )扣林氏菌属 (Collinsella )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 )1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2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3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 4 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 )5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四、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1 腈基降解菌目(Nitriliruptorales)腈基降解菌科(Nitriliruptoraceae)腈基降解菌属(Nitriliruptor)2尤泽比氏菌目(Euzebyales)尤泽比氏菌科(Euzebyaceae)尤泽比氏菌属(Euzebya)五、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1 放线菌目(Actinobacterales)放线菌亚目(Actinomycineae)放线菌科(Actinomycetaceae)放线菌属(Actinomyces)放线杆菌属(Actinobaculum)隐秘杆菌属(Arcanobacterium)动弯杆菌属(Mobiluncus)弯曲短杆菌属(Varibaculum)链霉菌亚目(Streptomycineae)链霉菌科(Sterptomycet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链嗜酸菌属(Streptacidiphilus)链孢囊菌亚目(Streptosporangineae)链孢囊菌科(Streptosporangiaceae)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小四孢菌属(Microtetraspora)野野村氏菌属(Nonomuraea)游动单孢菌属(Planomonospor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营养的要求相当弹性,能降解一些杀虫剂和除草剂
嗜皮菌属(Dermatophilus)
寄生于哺乳动物,导致刚果嗜皮菌病的皮肤感染
链霉菌亚目
目前该亚目只有链霉菌科,该科目前有三个属,即 链霉菌属、北里孢菌属和嗜酸链霉菌属。
该科成员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好氧菌,产生发育良好、 不易断裂的分支状基内菌丝,大多数产生分支状气
模式种:白色链霉菌
北里孢菌属
该属特征为:基内菌丝发达,类似链霉菌,基内和 气生菌丝上着生常超过20个孢子的长孢子链。基内 菌丝不断裂,无孢囊。细胞壁含甘氨酸、半乳糖,
全细胞水解液含半乳糖,但不含阿拉伯糖、马杜拉
糖和木糖。磷酸类脂类型为P2型, DHA的(G+C) mol%含量范围为66-67
微球菌亚目
包括十四个科,典型科为微球菌科,该科的典型属为微球菌
微球菌属(Micrococcus)
广泛存 在于土壤中,水中和哺乳动物皮肤上,后者更为 常 见,但并无致病性
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杆菌一球菌的生长循环:对数期时,细菌呈不规则,分支
的杆状,以断裂繁殖。当它们进入稳定期,细胞变成球状
பைடு நூலகம்
鱼孢菌科及主要属
该科典型属是鱼孢菌属 鱼孢菌属:菌丝和孢子革兰氏阳性,不抗酸,细胞壁化 学组分Ⅲ型。无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一般短,(0.5~
1.2)×(10~25)微米,少分枝;基部细胞下面形成球冠状
固着器,用以将气生菌丝固定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气生菌 丝断裂成表面光滑的孢子,孢子球形或杆状,有时呈长 达6微米的鱼形,本科因此得名。孢子有颈饰痕迹和1~3 根端生鞭毛,能游动;革兰氏染色不定;细胞壁Ⅰ型。本属 现只发现多形鱼孢菌1种。
中村氏菌科及主要属
仅有中村氏菌属 革兰氏阳性,适合在含糖的合成工业活性淤泥中生 长,好氧化能有机营养,细胞积累大量的多糖,在 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缓慢。菌丝球形,直径0.8-3.0 微米,不能游动,单个出现,有许多纵横分隔,不
产生孢子。 DNA的(G+C)mol%含量范围为67.5
典型种为中村氏菌。
定空气中的氮,少数不能。在液体培养集中产生了3
种特征性的细胞类型:一般无气生菌丝,基内菌丝 着生泡囊和孢子。菌丝直径为0.5-1.5微米,在根瘤 中形成菌丝簇;基内菌丝末端形成大的泡囊,纵横 分割形成孢子,不游动。胞壁类型为3型,磷酸类脂
类型为P1型, DHA的(G+C)mol%含量范围为
68-72
生菌丝并分化形成孢子链;无枝酸菌,磷酸类脂类
型为P2型,富含饱和直链、异式和反异式脂肪酸。
链霉菌属
该属特征为培养基上形成具高度分支的基内菌丝和 气生菌丝,菌丝通常无横隔,不断裂。多数种产生 成链的孢子,孢子不游动,外包薄层纤维鞘,孢子
大多有颜色,质地光滑或多刺或有疣、凸起等,孢
子链直或者柔曲或者螺旋或兼而有之。胞壁类型为1 型,磷酸类脂类型为P2型, DHA的(G+C) mol%含量范围为67-68
放线菌分类
第二部分 各论
放线菌亚目
本亚目目前只含放线菌科:大多数为形状不规则, 无孢子的杆菌,好氧、兼性厌氧或厌氧;不抗酸, 不形成孢子,不运动,菌体通常呈膨大棒状,或直
或略微弯曲。
放线菌属、隐秘杆菌属、放线杆菌属、动弯杆菌属、
弯曲短杆菌属均归于该科。代表属是放线菌属。
放线菌属
菌体为直或略弯的杆状,菌丝纤细有分支,形态
含量范围为70-72.广泛分布于酸性土壤和落叶层。
该属目前有效发表的有4个种,模式种:白色嗜酸链霉菌。
弗兰克氏菌亚目
典型科为弗兰克氏菌科,其他四科为嗜地皮菌科、 中村氏菌科、鱼孢菌科、热酸菌科。
弗兰克氏菌科及其主要属
目前该科仅有单属:弗兰克氏菌属 革兰氏阳性,中温,可与放线菌根瘤植物共生,, 大部分可以使放线菌根植物形成根瘤。部分能够固
热酸菌科及主要属
该科只有热酸菌属1属 细胞呈细长杆状和细长丝状,具圆端。不形成芽孢、
鞭毛。细胞不运动,革兰氏染色反应可变,通常阴
性。在LPBM培养基上菌落奶酪状,白色,光滑, 圆,全缘。严格好氧。嗜高温,生长范围37-70.嗜 酸。可在PH3.5-7.0生长。
第四节 其他亚目
棒杆菌亚目SUBORDER
小单孢菌亚目SUBORDER MICROMONOSPORINEAE
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
几乎生长在土壤中,从森林落叶杂物到海滨沙滩 分解动植物
发仙菌属(Pilimelia)
微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在孢子分支处常常产生单个的孢
子
丙酸杆菌亚目
该亚目包括丙酸杆菌科和类诺卡氏菌科
利用乳酸和糖发酵产生大量的丙酸,醋酸
可以生产瑞士奶酪
疮疱丙酸杆菌(P. acnes)是引起体臭和一般青春痘
的病因
丙酸杆菌科(Propionibacteriaceae).本科细 菌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胞呈多种形态,杆状或丝状 ,不形成真正的分枝;不生芽孢;厌氧或耐氧,二
病有关,最主要的人类病原菌是以色列放线菌。
放线杆状菌属
菌体为直或者较弯曲的杆状,有的分支,一般不会 出现溶血现象。革兰氏阳性,不产酸,无游动性, 不产孢子,厌氧或兼性厌氧,接触酶阴性。酸能产
自麦芽糖,但不产自乳糖、甘露醇、松三糖、松二
糖、棉籽糖或山梨醇。葡萄糖或麦芽糖代谢的终端 产物为乙酸盐。能降解七叶灵或明胶。硝酸盐能还 原成亚硝酸盐。细胞壁类型为A5a型,主要的长链 脂肪酸为直链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 DHA的 (G+C)mol%含量范围为55-57.该属典型种为猪放 线杆状菌。
诺卡氏菌属(Nocardia)
星状诺卡氏菌(N. asteroides) 人类的机会致病菌 红球菌属(Rhodococcus)降解石油碳氢化合物,清洁剂、苯、多
氯联苯
链孢囊菌亚目 SUBORDER STREPTOSPORANGINEAE
Thermomonospora高温单孢属可在堆肥堆及干草等高温的环境中 分离得,在40-48°C下生长。
多样。菌丝和棒杆状体可有膨大或一端膨大的末 端,他们有的兼性厌氧有的严格厌氧,需二氧化 碳才能很好生长。细胞壁含赖氨酸,不含甘氨酸, 磷脂类脂类型为P2,DHA的(G+C)mol%含量 范围为57-69.该属菌种通常栖息在任何其他恒温 动物的粘膜表面。其中,牛型放线菌可引发牛下
颌病。该属菌与人的放线菌病、眼睛感染和牙周
CORYNEBACTERINEAE
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白喉棒杆菌(C. diphtheriae)为人类白喉的病原菌
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
细胞壁的脂质含量很高,需使用抗酸性(acid-fast)染色法染色 牛分支杆菌(M. bovis)、肺结核杆菌(M. tuberculosis)、痲疯杆 菌(M. leprae)
该属目前有效发表的种有20个,模式种为北里孢菌。
嗜酸链霉菌属
菌落苔藓状或皮革状,产生分支发达不断裂的菌丝,成熟 的气生菌丝上着生长链孢子。基丝和气丝有多、种颜色, 可能产生可溶性色素。能广泛利用一系列含碳化合物作为
唯一碳源;生长PH范围3.5-6.5最适PH5.0;生长温度范
围15-30,全细胞水解液主要含半乳糖和鼠李糖。富含饱 和直链、异式和反异式脂肪酸, DHA的(G+C)mol%
氧化碳能促进生长;发酵糖产生二氧化碳、丙酸和
乙酸,或产生包括丁酸、甲酸、乳酸以及其他单羧 酸的混合有机酸;在生长所需的有机酸中,乳酸、 乙酸或琥珀酸不是主要组分。
丙酸杆菌属
包括不运动的革兰氏阳性杆菌,细胞多形态,可呈 两端大小不一的棒状、类球状、双叉状和分枝状;细胞 排列不一,单个、成对、“八”字形、短链或成团块状 ;染色时细胞着色有时较浅,菌苔可呈白、灰、粉红、 红、黄或橙色;可代谢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丙酮酸或 乳酸,发酵产物有丙酸和乙酸,还常有少量的异戊酸、 甲酸、琥珀酸或乳酸和二氧化碳;所有的种都同化葡萄 糖,需要生长素(如泛酸和生物素等),Tween80有促 进生长作用;接触酶通常阳性;厌氧到耐氧;30~37℃ 和pH值为7的条件下生长最迅速;通常从蛋白质产生氨 ,不水解马尿酸,不还原中性红;DNA中的G+C克分子 含量为59~66%。
嗜地皮菌科及主要属
该科典型属为嗜地皮菌属,其他属包括牙生球菌属、 贫养杆菌属
嗜地皮菌属:土壤好氧微生物,革兰氏阳性,化能 有机异养。无气生菌丝,由球形细胞形成立方形结 构,立方形菌体释放游动孢子或者能游动的细胞,
游动孢子具有长鞭毛。孢子萌发,纵横分隔,产生
立方形菌体。胞壁类型为3型,磷酸类脂P2型, , DNA的(G+C)mol%含量范围为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