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敕封僧俗领袖 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设土司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
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
军事平叛 土部回归
册封达赖班禅 设立办事大臣
宋辽的“澶渊之盟”。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汉
朝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
时
区。
期
的
对
外 交
海上通道: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至印度南部。
往
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
金印。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 地区。 (3)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 文化带到日本。
1. 隋朝:
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册封谯国夫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 守、县令。(因俗而治)
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2. 唐朝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 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
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和匈奴的关系:(1)秦朝:为了安定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筑长城.(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又于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时,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喊胸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西域隶属中央政府:(1)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分别于公元前年和119年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从此今_________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文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东汉: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重设西域都护.(3)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4)明清: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藏(1)唐朝: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有将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合同为一家”了.(2)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3)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了解)(4)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住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了解金瓶掣签制度)4、台湾(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3) 元宋: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关系.(4)明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5、东北(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3)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6、西南(1)秦汉:汉武帝时,在西南的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区设郡.(2)隋唐:唐玄宗册封南沼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3)宋元:元朝时,设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4)明清: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部分“改土归流;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二、对外关系1.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⑴汉朝与朝鲜的关系①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A.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B.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C.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②中朝贸易的发展A.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文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B.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C.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影响.⑵汉朝同日本、越南的交往①日本的社会状况A.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B.汉朝时,日本“分为百余国”.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②两汉与日本的关系A.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B.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C.汉武帝时,日本一些部族小国与汉朝已经有了通使关系;D.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汉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已出土).E.汉安帝时,倭国又遣使来汉.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③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A.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系更加密切.B.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C.中国的铁器、农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着提高. D.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⑶丝绸之路———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①丝绸之路的开通A.西汉以前,中国的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等地.B.张骞受汉武帝派遣,于公元前年从长安出使西域,又于公元前119年出使西域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C.丝绸之路(和当今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开通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当时,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散的状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共同发展.②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A.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③西南陆上丝绸之路A.秦汉时期,西南有一条从四川出发,经云南,过缅甸,最后到达印度的丝绸之路. B.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加强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而且为中缅、中印的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④海上丝绸之路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a.秦汉时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b.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C.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⑤评价:A.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B.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⑷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往来①汉朝与安息的交往A.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B.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②汉朝与大秦的往来A.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B.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2、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往来①、隋唐时期与日本的友好往来:A、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B、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多批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向唐朝学习.他们回国后,进行了大化革新,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启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善于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长处,我国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C、唐玄宗时,唐朝赴日本的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②唐与新罗的关系:(教材31页)③唐与天竺德交往——玄奘西游(教材31页)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的最杰出的使者是________,他从长安出发,在天竺的________-游学.贞观后期回长安时,写成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佛学的重要典籍.3、明朝的对外交往与冲突①郑和下西洋A、最根本的原因: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B、条件:宋元以来,我国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运用;天文、理发知识的积累;郑和出身回族,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也大都信仰伊斯兰教与佛教;郑和的英勇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当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C、史实:从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____次下西洋,到过亚非_______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____________.他带去西域的_____________和最受当地人喜爱,从西域各国___换回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C、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远航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戚继光抗倭2008年河南省中招政治历史综合(历史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13.2008年6月1日,我国首部禁毒法开始施行.历史上,哪一次禁毒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虎门销烟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14.当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整个民族为之动容.不仅为他“刺破青天锷未残”自豪,而且更震撼那种“国为重”、挺起民族复兴大业坚实脊梁的精神下列人物与钱学森同一时代且堪称“民族脊梁“的是①邓世昌②张謇③王进喜④邓稼先⑤袁隆平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15.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同学们准备排练一部反映周恩来伟大人生历程的课本剧.下面在他们编写的剧本提纲中不准确的是16.被誉为“向人性扼杀者宣战”的诗人,由于反对教皇,被缺席判处死刑.他背着死刑的十字架开户了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指A.文艺复兴时代 B.启蒙运动时代C.蒸汽时代D.电气时代17.下列属于为扞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抗争的历史事件是①章西女王抗英斗争②收复新疆③十月革命④巴拿马政府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②④18.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下列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中,没有体现时代发展主流的是A.美国南北战争B.俄国1861年改革 C.日本明治维新 D.中国洋务运动19.下列美术作品中,哪些是作者及时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艺术创作的①壁画格尔尼卡②速写红军过草地③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20.梦想是人类飞翔的翅膀:在未来,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后,哥哥见到返回地球的弟弟仅仅30多岁这种超越时空的幻想,也许将来会成为现实——与这种梦想相关的理论是A.万有引力定律 B.力学三定律 C.生物进化论 D.相对论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5.解读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世界遗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历史,了解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文明.观察下面世界遗产图片资料:A.戈雷岛:奴隶贸易中心 B.昆曲 C.雅典卫城 D.龙门石窟(1)辨析上面图片资料中与下列提示相关的世界遗产.(写出图片对应字母即可.4分)①西方文明之源的典型代表是:②世界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见证:③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④具有警示作用的是:(2)保护文化遗产已成共识.在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文化遗产(2分)26.“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警醒着世人:青少年能否担负起国家、民族未来与希望的重担,教育是关键.请探究:(1)按要求完成中国教育发展专题表格:(6分)(2)通过上列表格,对历史发展与教育变革间的关系,你有何想法(2分)(3)专题学习法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上面两个问题的探究,你能总结出用专题学习法整理历史知识内容时要注意什么(写出一条即可.2分)27.材料解析材料一:战后欧洲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图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世界当代史材料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哪一组织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2分)(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哪一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是这种经济趋的重要表现(4分)(3)结合材料一、二,面对材料三所示现状,发展中国家该怎么做(2分)28.观察漫画,回答问题(3)回眸历史,争取人和公民权利、反对专制的斗争历程就是民主化进程.请列举在世界近代史上,对推动民主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文件.(写两例即可.4分)人权宣言29.历史如果失去了有血有肉的人和他们的活动,就不成其为历史.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这是一位人生道路崎岖曲折的人,在历经“三起三落”的磨难后,仍幽默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面对祖国十年浩劫、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的现状,他毅然以其睿智,坚定不移地改革.材料二:这是一位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的人.面对祖国“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等“大萧条”现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他,一方面用“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来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战胜恐惧,另一方面坚定地对“这个国家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请回答:(1)材料中的两位历史人物面对国家发展现状,“毅然以其睿智,坚定不移地改革”、“坚定地对‘这个国家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他们在治国智慧方面最突出的相似之处是什么(6分)。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鉴于此,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分析,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明 确给予肯定和否定。
(一)与匈奴的关系
秦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国力衰弱
关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
系 汉 时和 病三败匈奴 ,匈奴分裂
西域社会
物质生活
进步
班超
BC60年
西域都护
西南夷
汉武帝
九郡
百越
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 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其他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
的贡献。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
2010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 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江西泰和二中李文华整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戎.南有越等.
秦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月氏和羌.南 有越等. 两汉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
,
为葱两 西岭汉 域以时 。东期
也, 就人 是们 现把 在今 新天 疆甘 地肃 区玉 和门 更关 西和 的阳 地关 方以 ,西 称,
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使,(甲)曾两次出使西域。 (甲)是 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 么?
( 2 )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 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古代的对外交往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 泉州等,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 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5、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 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和俞大猷抗 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两次取得 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后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军抗倭图
实战训练题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 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 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 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 斗。——苏辙《栾城集》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民族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民族 关系。 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 材料一的现象出现在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之后; 材料二出现在昭君出塞之后。
改革开放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 新时期后 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新疆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西汉 主要事件及影响 1、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新 疆)归属西汉版图打下了基础 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 容是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 经济上的农耕化的影响。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 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 民族这个统一体。 3.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5单元法律教化与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第47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①链高考——改革开放以后中非的文化交流 (2022北京卷,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 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 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 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是
党党章》。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①巧归纳——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②辨误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主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体是“区域”,不是民族,是生活在自治区域的各民族 共同行使自治权,不是哪一个民族实行自治权。各自治机关是在国家统一 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 ③补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 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 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思考】 根据材料,围绕“汉武帝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建立史料与史论 之间的联系。
史论转化
史料
史论
①
汉武帝在统一过程中除对匈奴、 南越用兵征伐外
用兵征伐匈奴、南越
汉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一,重视的是政 治统一,其他如文化、习俗、社会组织、 经济形态,可以“尽如故”
主题二 以和为贵——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
主旨精要: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强调 “和为贵”,即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差异,又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 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交融,在交流中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

唐朝的对外交往关系图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的民族关系:
(2)管理政策/措施:
①东北(女真族):设都司、 卫、所。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的民族关系: (2)管理政策/措施:
①东北(女真族):设都司、 卫、所。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②北方(蒙古族):修长城, 设军镇(九边)。时战时和。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唐朝的民族关系: 华夷一体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
(2)和平: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唐朝的民族关系: 华夷一体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
(2)和平: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 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时期: (1)隋朝: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 掌管通商事务;
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 出航到达赤土国;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时期: (2)唐朝:
①大食: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技术 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 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燕然山铭 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汉朝: (2)汉朝的民族管理
①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②西汉在西北设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

7、据学过的“秦皇汉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其中在中央设置的三 个官职分别是什么?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政治上是如何管理地方的? (3)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使用货币?汉武帝在统一铸造什 么货币? (4)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分别采纳谁的建 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5)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匈奴的相同措施是什么? (6)简要说明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中华民族及封建社会的 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 。
1、什么是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汉武帝时期派谁出使西域?两次出使西域的 目的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共同 夹击匈奴。了解到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为了加强和西域各族的联 系。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15、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这一统治思想吸 收 了哪一学派的政治观点?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16、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17、汉初采取减轻徭役、赋税和兵役措施的原因有哪些? 18、电视剧《汉武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 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19、史书记载:主父偃上曰“愿陛下令诸侯推恩,……侯 之”,于是“上”从其计中的“上”指的是: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武帝
学习目标
1、巩固秦汉时期有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 化的重要知识点。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秦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是什么?其典型事例是什么? 反击战争 (1)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2)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2、 时期 西汉 初期 汉武帝 时期 对匈奴的政策 原因 国家贫穷 国力不足 国力强盛 漠北战役 昭君出塞 典型事例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 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 族人民的爱戴。 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 说明,从汉高祖、汉武帝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 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昭君出塞”的历 史意义如何?
秦汉时期 的民族关系 和对外关系
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 李彦朴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认识: 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 造的。 2、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 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 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战争只是暂时的,统一、 和平、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随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民 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 强,中央的力量也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 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进攻东汉, 威胁中原和西域。73年和89年,东汉政府派大 将窦固和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 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知识结构: 匈奴 西域各族 西南夷 百越
秦
西 汉
北击 匈奴 和亲 战争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时设 汉武帝时设 设西域都护 郡 南海等九郡
东 汉
战争 杂居
班超经营西 域
三、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
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民族关系(边疆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二)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边疆治理)(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
(1)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移民屯田;(2)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一)隋唐1、背景: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2、中央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3、隋朝的民族关系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guang )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民族关系(1)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密切联系。
(2)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与吐蕃:①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②会盟: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4)与南诏: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专题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战争
战争
7xP103
7xP105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大致以和平往来为主题
秦汉时期——开始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玄奘、鉴真)
明朝前期——主动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清朝前期——对外交往中断(闭关锁国政策)
中 国 古 代 的 民 族 关 系 和 对 外 关 系
考点回顾
考点回顾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谈一谈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给了你哪些启示?
中 国 古 代 的 对 外 关 系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闭关锁 国只会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 重要条件。 我国应该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 合作与交流等。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 1945年台湾回归。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 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现状。
元朝设置 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新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 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①秦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修筑长城。 ②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解决匈 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孝 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等方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 4.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 平相处,和平占主流。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朝代 民族(地区) 秦 汉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人教版

民族关系
有关民族战争的注意点:
1 .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战争, 不具备侵略与反侵略性质,但要分析正 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性。
2.三种战争属于正义战争:
①维护祖国统一 ②维护社会经济发展
③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斗争
战国、秦 匈奴 西汉 东汉
(汉初、汉武帝北击匈奴、昭君 出塞 ) (分裂、北击北匈奴 )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阶段特征:
政治: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开创了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封建社会第一次盛世——文景之治
民族关系:张骞出使西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奠 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和开发(珠江流域、 新疆)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开通,以中国为中心 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气势恢弘
民 (位置、目的、意义) 张骞通西域 族 关 西域 西域都护 (职责、标志) 系 班超出使西域
西南夷 百越
(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 九郡)
北方少数民族沿革: 匈奴——鲜卑——突厥—— 回纥——契丹——女真—— 蒙古——满洲
农作物引进:
葡萄、石榴(西汉)——菠菜、刀豆(唐)— —占城稻(北宋)——玉米、甘薯(明)
(3) 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 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4) 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 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 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术传入西域,西 域都护设置等。 (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能结合史实,逻辑 合理。 (3)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如:假定为 今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 族关系。
海上丝绸之路
走向:广东沿海——印支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 —印度半岛南端 作用: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关系,从水路沟通 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高考历史: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本课思维导图】第11课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周边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中央机构:典客和典属国来管理民族事务军事打击:击匈奴修长城、抚夷越凿灵渠行政管理:北设九原郡、代郡和辽东郡、南设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典客】九卿之一,掌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并入大鸿胪(汉代掌民族事务机构)秦将非华夏族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两类:①在归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属邦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属邦之下由“蛮夷君长”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与郡平级,(汉避刘邦讳,改称“典属国”,并入大鸿庐)②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道,与县平级。
2、汉朝中央机构:大鸿胪政治联姻:汉初与匈奴和亲+东汉昭君出塞军事打击:西汉卫青霍去病三伐匈奴获胜、东汉窦固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行政管理:设河西四郡(敦煌、张掖、武威、酒泉)、设西域都护府(军事行政机构)、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经济政策: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❷隋发展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①北部归附:北、西部的突厥、吐谷浑和党项②治理岭南: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③推行郡县:以当地豪酋大姓为官员①政策:开明开放包容措施:灵活多样刚柔相济②作用:开发了边疆,疆域空前辽阔,促进民族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两宋民族关系:①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②两宋和少数民族关系:战争-议和-交流③民族间战争是短暂的,是支流;民族间和平交流是长期的,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④在中原先进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响下,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推动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6、元朝特点:元对边疆治理:由间接的因而治转变为直接的行政管理,进一步促进了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措施:①“行汉法”且推行“四等人制”②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③在东北和云南等地设置行省,征发赋役7、明朝措施:①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和提督四夷馆②防御设施:修长城,设“九边”军镇③经济交流:辽东、宣府和大同设“马市”④边疆管理:卫所和土司制度(因俗而治)⑤西藏管理:敕封首领,建立羁縻都司8、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①中央机构:理藩院②北方:政治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③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伊犁将军和、西宁将军,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著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4)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5)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安敦王朝送礼物给汉桓帝,是中国古代同欧洲外交的开始。
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1)促政治联系加强:天山南北和内地第一次联成一体,西域各国和内地联系加强。
为后来西域地区归属中央奠定了基础。
史实: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公元前60年西域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2)促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原和西域各地经济文化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中原的物质生活。
史实: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
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佛教也传到中原。
(3)促几大文明汇合:史实: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汇聚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
以敦煌最为显著。
(4)促民族融合:各民族间交流,贸易,迁徙促进民族融合。
(5)宝贵的精神:张骞不畏艰险的精神彪炳千古,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3. 西域和西域都护西域是一个地理概念。
大致的范围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地区。
主要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和中亚的一部分。
这里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在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这里成为当时世界上印度文明、西亚文明和中华文明汇聚的地方,使其自身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西域都护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所设,是西域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它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西域都护府也就成为当时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
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汉朝是国力强盛的封建大帝国,经济尤其是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商旅往来畅通无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外交通发达等。
开辟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铸铁、丝绸、养蚕缫丝、造纸术等先进技术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贸易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中外交通。
总之,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与欧亚各国的交流,成为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同义语。
秦汉时期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的特点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由于中央政权的强大,民族交往常以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设立机构进行管辖为主要形式。
一方面,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传入边疆地区,带动了当地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长处,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
民族间的战争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方式,战争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客观上造成了接触和交流。
秦汉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主流和趋势。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秦征服越族地区,设三郡,迁人口,铁器技术传入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发展;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各族的联系。
②西北部地区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主要表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
③北方边境战事不断,主要是中央政权与匈奴族之间的战争。
采取和亲政策。
(1历史原因:战国时期,匈奴强大,经常出兵南下掠夺,秦时北伐,修长城,暂时缓和了汉中原政权与匈奴的矛盾;(2现实原因:汉初,国力困乏,对匈奴战争处于劣势。
(3意义:加强了汉匈两族的友谊和交流;出塞和亲,使边塞烽火熄灭,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政策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1)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原因: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国力薄弱。
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
(2)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力量打败匈奴。
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3)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
原因:匈奴内乱,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
影响: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
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表现和影响.(1)战争-如对匈奴的战争,保卫了中原先进文明的安定。
(2)和亲-如王昭君出塞,密切汉匈关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和安定和民族融合。
(3)通使-如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中原和边疆政治联系,促进内地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推动边疆社会进步和丰富中原物质生活。
(4)管辖-如西域都户,西南华南设郡,加强对边疆管辖和开发,扩大疆域,促进民族融合。
(5)移民-如秦汉移民河套河西走廊,穿播先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但破坏生态两汉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特征: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
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张骞沟通西域。
⑤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
⑥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⑦统治阶级比较重视。
提示:对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掌握,不能只是局限于对史实的掌握,还要从规律性上总结,如发展的原因、带来的影响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共性,同时也要找出其不同点。
这种主题式掌握和理解历史的方法不仅是高考考查的主流方向,也是新课标的基本呈现方式。
①战国修城;②秦-蒙击;移民;长城.③西汉-汉初和亲,汉武反击,汉元和亲.④东汉-分裂,二窦出击,瓦解。
①张骞出使-前138,前119建立联系-意义大. ②设西域都护归属中央;③东汉班超经营,管辖西域.①汉武设郡封王; ②西汉末反抗; ③东汉初重并入.①秦曾设郡; ②汉武设九郡,有效管辖.人物:张骞班超;西域都护.汉武唐蒙汉武卫青王昭君贡献-政治安,经文交流,民族融.张骞贡献-政治归属;经文交流;开辟丝路汇合.开始吸收汉文化.佛教传入陆上丝路:路线;开辟条件;促中西欧亚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外交特征:开放,中心,领先,交流密;成因:根本国力强,经济文化繁荣;政府政策开明;两条丝路畅通.战国到秦汉时期对西部的开发.思考:首先要弄清哪些地区属于西部开发的范畴,然后回忆战国到秦汉时期各阶段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开拓史实,不但要整理经济开发,还要注意整理政治上的开拓。
史实概括要简练。
战国:秦国在关中地区开凿郑国渠;在四川修建都江堰,把川西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秦朝:秦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通过和亲战争等方式促进了汉匈之间的交流;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和内地联成一体;公元前60年西域都户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西汉在关中修建了一批渠道;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立郡县。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西域和内地联系。
东汉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