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桃花源记》词语解释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魏晋(不管)B. 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 寻病终(不久)D. 后遂无问津者(探访)2.对下面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 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对下面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 便扶向路(沿,顺着)D. 寻病终(寻找)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下列加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B. 寻向所志寻病终C.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二、填空题6.解释。

①捕鱼为业:________ 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③才通人:________ ④屋舍俨然:________⑤乃不知有汉:________ ⑥此中人语云:________ ⑦便扶向路:________ ⑧欣然规往:________⑨寻病终:________ ⑩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7.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咸来问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说如此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解释。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文一词多义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文一词多义归纳汇总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一词多义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随即/不久舍1.便舍船:舍弃2.屋舍俨然:房屋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2.乃不知有汉:竟然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3.遂成枯落:终于,最终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凄清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2.不可久居:可以3.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环1.如鸣佩环:表玉饰2.竹树环合:环绕以1.全石以为底:而2.以其境过清:因为3.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4.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不以千里称也:凭借为1.全石以为底:表玉饰2.为坻:成为3.为宫室、器皿做:这里指雕刻4.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5.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6.茅屋为秋分:被7.天下为公:是乐1.心乐之:以……为乐2.似与游者相乐:取乐/欢乐3.钟鼓乐至:使……乐而1.乃记之而去:表顺承2.谭西南而望:表修饰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5.启窗而观:表承接奇1.明有奇巧人:奇妙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余数云1.此中人语云:说2.盖大苏泛赤壁云:句末语气词绝1.佛印绝类弥勒:极2.哀转久绝:消失之: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标志12.鹏之背:的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无义4.久之,目似瞑:无义5.菊之爱:取消句子独立性6.子之不知鱼之乐:取消句子独立性固1.固不知子矣:固然2.子固非鱼也:本来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4.汝心之固:固执能1.虽有千里之能:才能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餐2.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养尽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其1.其真无马耶:表加强诘问语气2.策之不以其道:它的3.其正色邪:表选择4.其此之谓乎:表推测5其真不知马也:表强调语气与1.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3.选贤举能:同“举,推举”志:1.寻向所志:标记2.处处志之:做记号3.志怪也:记载见1.下见小潭:看见2.明灭可见:看见3.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端1.其人视端容寂:正2.右手执卷端:首语1.此中人语云:告诉2.如有所语:说话3.夜久语声绝:说话者1.齐谐者:语气词2.似与游者相乐:……的人3.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息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风2.君子以自强不息:停息曾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2.增不弱孀妻弱子:竟然3.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是1.是鸟也:这2.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3.是马也:这属1.神情与苏黄不属:相似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3.属引凄异:连续2。

(完整版)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完整版)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专题《桃花源记》1、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2、出:(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3、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4、舍:(1)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5、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6、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7、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8、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9、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10、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1、闻:(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小石潭记》1、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2、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能)3、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感到凄凉)4、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2)隶而从者(跟从)5、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2)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3) 全石以为底(用来)6、而(1)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2)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3)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7、差(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8、见(1)下见小潭(发现)(2)明灭可见(看见)9、游(1)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2)同游者(游览)10、环(1)鸣佩环(玉环)(2)竹树环合(环绕)11、为(1)全石以为底(做为)(2)为岩(成为)《核舟记》1、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2、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3、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2)中轩敞者为舱是(3)为人五:为,刻有.4、可:(1)高可二黍许大约(2)珠可历历数也可以5、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6、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块)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7、者:1.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8、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9、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10、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2.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11、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12、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2.以至鸟兽、木石(甚至)《北冥有鱼》1、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博闻强志(动词,记住)2、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圣人无名(名词,名望)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3、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4、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5、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固:①固不知子(固然)②子固非鱼也(本来)2、之:①知鱼之乐(的)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虽有嘉肴》1、其:(1)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2)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3)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2、学:(1)教学相长(学习)(2)学学半(教)《大道之行》1、修:(1)讲信修睦培养(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词多义测验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词多义测验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词多义测验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词多义测验26.小石潭记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可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环如鸣珮环四面竹树环合以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而西南而望记之而去27.岳阳楼记夫予观夫巴陵胜状夫环而攻之未几,夫鼾声起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感极而悲者矣去去国怀乡西蜀之去南海委而去之或而或长烟一空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空浊浪排空长烟一空通政通人和北通巫峡和政通人和春和景明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一碧万顷长烟一空开连月不开开我东阁门旁开小窗则然则何时而乐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极感极而悲者矣此乐何极为或异二者之为全石以为底28.醉翁亭记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而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泉香而酒冽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已而夕阳在山。

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云归而岩穴暝绝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绝妙佛印绝类弥勒。

名卷卷有爷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也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之者谁?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佳木秀而繁阴。

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9、满井游记时冻风时作于时冰皮始解为山峦为晴雪所洗全石以为底之若脱笼之鹄倩女之靧面,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郊田之外未之知也乍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鳞鳞浪层层呷浪之鳞始冰皮始解始知郊田之外余之游将自此始未始无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词多义测验答案26.小石潭记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隶而从者:跟随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明灭可见:可以环如鸣珮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绕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全石以为底把(用)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而西南而望表修饰记之而去表承接27.岳阳楼记夫 1)予观夫巴陵胜状那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3)未几,夫鼾声起丈夫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极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2)此乐何极穷尽3)感极而悲者矣十分去 1)去国怀乡离开2)西蜀之去南海距离3)委而去之逃离,逃亡或: 1.而或长烟一空或许2.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有人空: 1。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 桃花源记(解析版)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  桃花源记(解析版)

9桃花源记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刘子骥.()问津.()武陵.()舍间语鲜【答案】(1). huò(2). yǎn(3). qiānmò(4). tiáo(5). yì(6). yì(7). jì(8). jīn (9). líng shě shè jiān jiàn yǔ yù xiān xiǎn【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注意“津”读作“jīn”,不要拼成“jīng”,“鲜”是多音字,“新鲜”读作“xiān”,“鲜见”读作“xiǎn”。

2.【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武陵人捕鱼为业(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答案】(1)武陵人/捕鱼为业(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1)意思是“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句(2)意思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一词多义(1)志(2)寻(3)为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滋味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通假字、实词活用、古今义、一词多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通假字、实词活用、古今义、一词多义

尊敬的老师,您好!不要在乎这1.88元。

如果你搜到这个,或许可以为您节省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谢谢!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通假字、实词活用、古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与纵相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庄子·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冥”通“溟”,指海色深黑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边际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疑问语气词。

《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礼记·大道之行》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

寡,老而无妻的人。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词类活用《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对......感到惊异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到......的尽头。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方位词作状语,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潭西南而望。

西南:方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石青糁之。

糁:名词作动词,涂染。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庄子·北冥有鱼》《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异的事物。

水击三千里。

水: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天然的。

《礼记·大道之行》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马说》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单元知识点汇总及练习 第六单元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单元知识点汇总及练习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重难点攻略一、文学常识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而成为先秦诸子作品之中的经典,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其中一些篇章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3.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他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得到柳宗元的密切配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能独辟蹊径,“以文为诗”,力求新奇,形成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

其散文尤其著名,对当时和后来的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4.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5.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文言知识积累(一)《北冥有鱼》1.一词多义①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鹏之.徒于南冥也(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②其其.名为鲲(代词,它的)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示选择)2.古今异义①怒.而飞(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②是.鸟也(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③野马..也(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珍稀动物)④去.以六月息者也【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3.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海)4.文言句式①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②倒装句: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一词多义①之是鱼之.乐也(助词,的)子之.不知鱼之乐(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我知之.濠上也(代词,指鱼之乐)2.古今异义安.知鱼之乐(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安定)3.文言句式①判断句:是鱼之乐也(“……也”,表示判断)②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三)《虽有佳肴》1.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同“敩”,教导)学学.半(学习)2.古今异义①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疲乏)③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3.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4.通假字学.学半(“学”同“敩”,教导)5.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四)《大道之行也》1.一词多义①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只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②为天下为.公(读wéi,表示判断,相当于“是”)不必为.己(读wèi,为了)2.古今异义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②不独子其子.(古义:指子女;今义: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③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归还)④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今义:货物)⑤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3.文言句式倒装句: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不必于己藏”)判断句:天下为公(为”,表示判断)4.通假字①选贤与.能 (“与”同“举”)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五)《马说》1.一词多义①常千里马常.有(常常,经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凡庸的)②以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③而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示修饰)④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⑤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2.古今异义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③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3.文言句式倒装句: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省略了宾语“之”)4.通假字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袛(只)”,只、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③才美不外见.(同“现”)5.词类活用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②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③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三、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常考专项真题练(常见虚词的一词多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常考专项真题练(常见虚词的一词多义)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下列句子与例句“居顷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B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怅恨久之
• C.亲戚畔之
•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
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楫拯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 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祖父琼,为太尉,以日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对未知所况。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 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及觉复读, 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 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①。’是为大雨之兆②。” 后果然。
【注释】①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②兆:预兆,征兆。
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
八年级语文•下(R版)
第三单元
常考专项真题练
(常见虚词的一词多义)
一、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 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 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 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 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 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 “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
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 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 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 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 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 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 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和选择题专项练习(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和选择题专项练习(无答案)

八年级下册一词多义专项练习(1)其: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此之谓乎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如土石何?食之不能尽其才其视下也其名为鲲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得其船不知其旨也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视下也(2)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欣然规往处处志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虽有千里之能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甚矣,汝之不惠何陋之有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食之不能尽其才(3)而: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乃记之而去潭西南而望隶而从者而竖其左膝化而为鸟怒而飞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能以径寸之木(5)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一一为具言所闻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人五;为窗八中轩敞者为舱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不必为己天下为公(6)寻:寻向所志寻病终(7)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志怪者也(8)向:扶向路寻向所志(9)复:复前行不复出焉(10)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屠乃奔倚其下(11)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1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13)绝:来此绝境绝类弥勒以为妙绝沿溯阻绝群响毕绝哀转久绝(14)食:食不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15)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16)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能以径寸之木选贤与能(17)分:男有分八分有奇(18)独: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19)闭: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20)与:选贤与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21)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列前茅(2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山愚公长息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3)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24)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25)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也不改其乐(26)游: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游者(27)环:如鸣佩环竹树环合(28)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29)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30)云: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31)曾:曾不盈寸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益其所不能(32)木: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33)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34)奇: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35)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36)学:学学半学学半(37)修: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专项练习(一)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讯 B.便扶向.路先前的C.处处志.之做记号D.寻.病终寻找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处处志之.忘路之.远近B.欲穷其.林得其.船C.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D.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初二文言文一词多义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一词多义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一词多义练习题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正确的解释。

下面是一些初二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练习题,供您参考。

1. 默(mò)例句:他一言不发,默默地承受着痛苦。

解释:默默地,不说话的意思。

例句:我看到了一幅画,画家把风景描绘得非常生动,颇具默者之功。

解释:自觉品德纯厚的人。

2. 察(chá)例句:请仔细察看这份文件,找出其中的问题。

解释:观察、查看的意思。

例句:入冬之时,大家都察觉到了天气的寒冷。

解释:感知、明白的意思。

3. 和(hé)例句:他们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最终完成了任务。

解释:心意相通,合作无间的意思。

例句:这条领带和他的衬衫颜色搭配很和谐。

解释:相称、配合的意思。

4. 任(rèn)例句:他在公司任总经理已有十年之久。

解释:担任、就职的意思。

例句:他是个非常任性的人,从不按照别人的意见行事。

解释:任性、无拘束的意思。

5. 眷(juàn)例句: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解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例句:他把所有的眷属都接到了城市里。

解释:家眷、亲属的意思。

6. 见(jiàn)例句:明天见。

解释:再见、分别的意思。

例句:请将这封信见达给他。

解释:传达、送达的意思。

7. 兼(jiān)例句:他一边工作,一边兼顾家庭的责任。

解释:兼任、同时担任的意思。

例句:这个问题兼具法律和伦理的两个层面。

解释:兼有、同时具有的意思。

8. 容(róng)例句:这个筐能容得下五斤苹果。

解释:能够容纳、包容的意思。

例句:他的举止非常恶劣,容不下任何人的指责。

解释:容忍、忍受的意思。

以上是关于初二文言文一词多义练习题的解析。

通过这些练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多义词的用法,提升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和选择题专项练习(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和选择题专项练习(无答案)

八年级下册一词多义专项练习(1)其: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此之谓乎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如土石何?食之不能尽其才其视下也其名为鲲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得其船不知其旨也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视下也(2)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欣然规往处处志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虽有千里之能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甚矣,汝之不惠何陋之有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食之不能尽其才(3)而: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乃记之而去潭西南而望隶而从者而竖其左膝化而为鸟怒而飞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能以径寸之木(5)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一一为具言所闻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人五;为窗八中轩敞者为舱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不必为己天下为公(6)寻:寻向所志寻病终(7)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志怪者也(8)向:扶向路寻向所志(9)复:复前行不复出焉(10)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屠乃奔倚其下(11)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1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13)绝:来此绝境绝类弥勒以为妙绝沿溯阻绝群响毕绝哀转久绝(14)食:食不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15)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16)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能以径寸之木选贤与能(17)分:男有分八分有奇(18)独: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19)闭: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20)与:选贤与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21)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列前茅(2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山愚公长息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3)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24)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25)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也不改其乐(26)游: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游者(27)环:如鸣佩环竹树环合(28)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29)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30)云: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31)曾:曾不盈寸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益其所不能(32)木: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33)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34)奇: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35)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36)学:学学半学学半(37)修: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专项练习(一)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讯 B.便扶向.路先前的C.处处志.之做记号D.寻.病终寻找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处处志之.忘路之.远近B.欲穷其.林得其.船C.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D.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专题09 八(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桃花源记【通假字】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2.具答之。

“具”通“俱”完,意思为:全。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3.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①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古义:顺着;今义:缘故。

8.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古义:请今义:延长。

10.夹岸数百步。

夹:古义:古代量度单位今义:两脚跨过的距离。

11.后遂无人问津。

津:古义:渡口今义:口液。

12.停数日辞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

13.欲穷其林。

穷:古义:走近今义:贫穷。

14.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告诉今义:说话。

15.便得一山。

得:古义:发现今义:得到。

16.仿佛若有光。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17.咸来问讯。

咸:古义:全都今义:咸味。

18.村中闻有此人。

闻义:古:发现今义:用鼻子嗅。

19.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说今义:白天。

20.便扶向路。

向:古义:从前的今义:方向。

21.不足为外人道也。

外人:古义:桃花源外的人今义: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人。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年间;②中无杂树,中间,其中。

2.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3.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4.出①不复出焉,出去;②皆出酒食,拿出。

5.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6.遂①遂迷,(最终);②后遂无问津者(竟然)。

最新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 (八年级下册)

最新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 (八年级下册)

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八年级下册)例句(标明出处)居停留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舍舍弃便舍船《桃花源记》居住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房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处所(学舍)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在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是这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竟居然城郭矣《山市》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过了居数月《塞翁失马》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当是时《口技》可大约高可二黍许《核舟记》是(判断动词)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可以(能)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斯是陋室《陋室铭》珠可粒粒数也《核舟记》和和乐政通人和《岳阳楼记》现通“现”,表现才美不外见《马说》暖和天稍和《满井游记》通“现”,出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和煦春和景明《岳阳楼记》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许处所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有才能先帝称之为能《出师表》承认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才能虽有千里之能《马说》答应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赞同杂然相许《愚公移山》非常初极狭《桃花源记》左右(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穷尽此乐何极《岳阳楼记》至周到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食通“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达到要求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乐以……为乐以乐其志《五柳先生》心乐之《小石潭记》供养(给……吃)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食物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乐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鞭鞭子执策而临之《马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鞭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虽即使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两次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子墨子起,再拜曰《公输》虽然游人虽未盛《满井游记》实词义项例句(标明出处)谓命名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游交游,交往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是太守谓谁《醉翁亭记》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游玩,游览滁人游也《醉翁亭记》对……说(告诉)秦王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或有时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称作,叫作不可谓忠《公输》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认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而或长烟一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
忧患\祸患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原来是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学说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盖一癞蛤蟆《童趣》



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凄清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长烟一(全)空《岳阳楼记》

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数词,一
善良
此皆良实《出师表》
地方
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围绕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地势
“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玉质装饰物
如鸣珮环《小石潭记》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过了
居数月《塞翁失马》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当是时《口技》

大约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是(判断动词)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可以(能)
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或王命急宣《三峡》
发语词,无义
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
有的人
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

这样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练桃花源记1、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欲穷其林土地平旷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阡陌:交通:俨然:怡然:妻子:邑人:绝境:外人:间隔:无论:不足:未果:问津: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幻想社会?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11、联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如何一个人?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

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妙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忱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触感染的成语:。

1(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能够用来形容秋色精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述?由此段描述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现代哪两句诗?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桃花源记参考答案:1、东晋陶渊明2、顺着、沿着碰到花瓣走尽开阔同“邀”邀请摆、邀请告诉作标记到顺着从前计划不久渡口3、繁多的样子开阔明亮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整齐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妻子儿女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不用说,更不用说不值得没有实现访求,根究指小孩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词多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词多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词多义1、下面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D.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答案:A2、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挐一小舟答案:C3、下列句中划线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答案:D4、下列句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盗窃乱贼而不作自云先世避秦时乱C.是谓大同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故外户而不闭故人不独亲其亲D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或置酒而招之一食或尽粟一石C.以中有足乐者以此自终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好读书,不求甚解B6、下列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则北通巫峡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B.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山峦为晴雪所洗C.①如鸣佩环,心乐之②后天下之乐而乐D.①游人去而禽鸟乐②去国怀乡D7、下列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①食之不能尽其才②主人日再食C.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益慕圣贤之道D.①负势竞上②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C8、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C.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及下船及郡下D9、下列各组中,画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莫名其妙B.死者长已矣/死而后已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D.便舍船/ 屋舍俨然AD10、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B.或置酒而招之/ 或凭或立,不一状C.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D.才美不外见/ 于舅家见之BD11指出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A、晏子将使楚/虚心使人进步B、以其境过清/家道清贫C、语时了不悲/一目了然D、泥于掌故/泥古不化AC12、指出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B、宜乎众矣/权宜之计C、随波而逝/光阴易逝D、上下一白/通计一舟AB13、选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心领神会B.安求其能千里也/ 心安理得C.执策而临之/ 束手无策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量齐观AD14、下列各组中,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有仙则名/并自为其名B、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C、便舍船,从口入/舍近求远D、老翁逾墙走/奔走相告CD15、解释划线词语,一词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专项练习(1)其: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此之谓乎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如土石何?食之不能尽其才其视下也其名为鲲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得其船不知其旨也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视下也(2)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欣然规往处处志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虽有千里之能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甚矣,汝之不惠何陋之有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食之不能尽其才(3)而: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乃记之而去潭西南而望隶而从者而竖其左膝化而为鸟怒而飞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能以径寸之木(5)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一一为具言所闻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人五;为窗八中轩敞者为舱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不必为己天下为公(6)寻:寻向所志寻病终(7)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志怪者也(8)向:扶向路寻向所志(9)复:复前行不复出焉(10)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屠乃奔倚其下(11)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1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13)绝:来此绝境绝类弥勒以为妙绝沿溯阻绝群响毕绝哀转久绝(14)食:食不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15)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16)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能以径寸之木选贤与能(17)分:男有分八分有奇(18)独: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19)闭: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20)与:选贤与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21)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列前茅(2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山愚公长息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3)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24)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25)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也不改其乐(26)游: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游者(27)环:如鸣佩环竹树环合(28)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29)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30)云: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31)曾:曾不盈寸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益其所不能(32)木: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33)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 (34)奇: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35)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36)学:学学半学学半(37)修: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专项练习(一)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讯B.便扶向路先前的C.处处志之做记号D.寻病终寻找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处处志之忘路之远近B.欲穷其林得其船C.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D.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桑树、竹林之类的景象。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B.犬牙差互犬牙:狗的牙齿C.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D.以其境过清清:凄清6.选出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A卷石底以出盖以诱敌 B.潭西南而望三十而立C.为堪,为岩一一为具言所闻D.心乐之处处志之7.选择翻译错误的一项(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翠的树木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治然不动。

译文:阳光照到水底,鱼影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一动不动。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流像北斗星那样蜿蜒,像蛇那样时隐时现。

D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这里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也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B文章第一段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引导我们去领略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第二段则“定点特写”,以水中游鱼潭水之清澈,画面极美。

C.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寥寥几笔,却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D.文章先写“心乐之”,后写“悄怆幽邃”,实则是作者心境的真实表现。

作者为了摆脱改革失败遭贬的抑郁愤懑而寄情山水,山水之乐一经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一扫而空。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B.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C.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D.钩画了了了了:结束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中轩敞者为舱全石以为底B.而竖其左膝隶而从者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处处志之D.以径寸之木以其境过清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B. 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C. 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1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为:全都是高超的雕刻技艺。

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为: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为:那个人的眼睛看着茶炉,端正地坐着,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D.“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为:这个核舟是挑选长而窄的核桃雕刻成的。

13.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怒而飞怒:愤怒B.志怪者也志:记载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肯定D.请循其本循:追溯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卷石底以出B.其正色邪? 其中往来种作C.游于濠梁之上货恶其弃于地也D.我知之濠上也能以径寸之木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专项练习(二)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水击打着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B.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水击打着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叹息离开。

C.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叹息离开。

D.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下列选项中对文言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的超现实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中甲文首先介绍大鹏的外形,然后写大鹏的活动,最后写大鹏飞上高空之后眼中的景象,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C.乙文主要由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构成,所叙故事既令人叹服于庄惠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D.乙文中庄惠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有显著不同:庄于站在客观立场理性分析,惠子则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旨:味美B. 选贤与能贤:品德高尚C.女有归归:女子出嫁D.盗窃乱贼贼:小偷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其此之谓乎B.大道之行垂天之云C.天下为公中轩敞者为舱D.谋闭而不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对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为: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B.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白强也。

”译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感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为: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亲人,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

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为: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佳肴》所讲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B.“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C.《虽有佳肴》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课文的中心观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D.尽管大同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B.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食:吃D. 执策而临之临:面对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策之不以其道能以径寸之木C.其真不知马也其此之谓乎D.执策而临之化而为鸟9.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故虽有名马,衹导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