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论文之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文化
--- 茶道与茶艺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
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
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神教、茶与楹联、茶与
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
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茶业,最初兴丁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乂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
方引进。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丁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
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丁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丁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 中国四大茶道
中国的茶道大致可概括为四大茶道:
雅士茶道、世俗茶道、神宗茶道、贵族茶道。
1雅士茶道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以"入仕"的士主体,
还包括未曾发迹的士,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因秀、艺坛伶人等。对丁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丁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雅”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诗兴:
三是以茶会友
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乂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
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
2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活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书画琴棋诗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
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
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
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茶趣。
3神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丁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神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
茶神陆羽就出身佛门。他的作品《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而且,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
二寺产茶。”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丁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丁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丁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
称松萝茶。”以及毛峰中的极品一一黄山毛峰,铁观音、普陀佛茶等。
4贵族茶道
贵族茶道由贡茶演变而来。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丁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茶道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比如太看中金钱名,失去了茶本身高洁、活雅的品性。但因其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丁明活至今仍在流传的
闽潮功夫茶。
二、茶道与茶艺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丁中国唐代,盛丁宋、明代,衰丁活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陆羽将唐代的煮茶技艺总结为:“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茶经•六之饮》),就是茶叶采造、鉴别、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饮用等九个方面。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乂称为茗战,兴丁唐代末,盛丁宋代。最先流行丁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陆羽提倡的这套煮茶程序是:炙茶、碾茶、罗(筛)茶、烧水、一沸时加盐、二沸时舀水、环击汤心、倒人茶粉、三沸点水、分茶人碗、敬奉宾客。整套程序是相当完整的,其技术要求也是颇为明确、具体。陆羽特别重视煮茶时要培育出美丽的“沫悖”。称之为“汤之华”,华者花也。指的是茶
汤表面上浮泛的一层细密均匀的白色泡沫:“沫悖,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
厚者曰悖,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丁环池之上,乂如回潭曲渚宵萍之始生,乂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丁水湄,乂如菊英堕丁尊俎之中。悖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不过,在唐代茶艺发展进程中,除了陆羽等人之外还有一位茶人的贡献值得注意,这就是临淮县(今江苏洪泽县西)的常伯熊。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
者,乂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丁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
(1)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
(2)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已经有一定的服饰、程式、讲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一项艺术形式。
(3)茶艺的基本程式虽然是陆羽制定的,但却是经过常伯熊进行很大加工之后才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因此,常伯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艺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