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核磁共振的稳定吸收
核磁共振的三个基本条件
核磁共振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核磁共振简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基于核自旋和磁场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
它通过在恒定磁场中施加射频脉冲,使原子核自旋发生共振吸收或发射能量的过程来获取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在医学、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医学诊断中的广泛应用。
二、核磁共振的三个基本条件核磁共振的观测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静态磁场条件、射频场条件和梯度磁场条件。
2.1 静态磁场条件静态磁场条件是指实验过程中需要产生一个强而稳定的静态磁场。
静态磁场的强度通常用磁场强度的单位——特斯拉(Tesla,简称T)来表示。
对于核磁共振实验,通常需要较高的磁场强度,如1.5T、3.0T、7.0T等。
2.2 射频场条件射频场条件是指实验中需要施加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场。
射频脉冲场的频率需要与核磁共振现象中的Larmor频率相匹配,以实现对核自旋的激发。
Larmor频率由核自旋、外磁场强度和核磁旋磁比共同决定。
2.3 梯度磁场条件梯度磁场条件是指实验中需要产生梯度磁场,用于定位和空间编码。
梯度磁场可用来控制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和位置。
通常采用线圈产生额外的梯度磁场,使得不同位置的核磁共振频率不同,从而可以通过频率编码来获得空间位置信息。
三、核磁共振实验步骤3.1 样品制备与装填核磁共振实验需要准备样品,并将其装填到核磁共振仪的探头中。
样品通常是含有核自旋的化合物,如水、乙醇等。
3.2 施加静态磁场核磁共振实验中需要施加一个强大的静态磁场。
静态磁场的强度决定了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施加静态磁场需要一个稳定而均匀的磁场源,如超导磁体。
3.3 施加射频脉冲在静态磁场的基础上,需要施加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场。
射频脉冲场可以通过射频线圈产生,并与静态磁场垂直。
3.4 探测核磁共振信号在施加射频脉冲后,观察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信号可以通过感应线圈进行接收,并通过谱仪等装置进行信号放大和处理。
核磁共振稳态吸收的新用法
核磁共振稳态吸收的新用法
管式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的磁性共振等特性进行成像扫描及分析分析的技术。
最近这种技术又发展出一种新的应用:稳态吸收(SNAP)。
SNAP通过管式NMR获得信号和参数,用于衡量在特定位置,特定温度,特定比例的溶剂中溶质的浓度,从而较低的研究成本取得准确的范围之内的溶质的浓度变化数据。
SNAP的测量数据可以用来应用于对溶剂与溶质安全性及析出数据的获取,从而研究溶剂与溶质相互作用大到可见性变化以及安全性变化。
SNAP可以被应用于各种科学领域,例如生物、材料、食品及医药行业,特别是活体细胞及器官或结构及生物材料浓度动态变化的原理及表征等方面,这项技术能够提供四维数据,能够精准表达参数、状态及性质变化。
管式NMR的SNAP的优势主要来自于它的耐受性、敏感度及快速性;耐受性意味着可以用较弱的磁场进行操作;敏感度指的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大量的数据;快速性表示整个过程仅需极短时间完成,以致在实验操作上变得更为简单易行。
同时,它也具有潜在的成本优势,管式NMR器材及仪器设备体积都相对较小,而且操作简单,提高了数据从收集到分析过程的效率,进而降低研究成本。
SNAP是一项创新的技术,具有可实时复杂系统状态、动态跟踪及表征改变等特点,有望成为科研工作的新里程碑。
通过管式NMR的SNAP这种新的用法,在获得更多复杂性的数据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收集信息的成本,极大地拓展了NMR领域的发展机会。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学号:XXXX 姓名:XXX 班别:XXXX 报告仅供参考,抄袭有风险,切记
【实验内容】
(1) 将装有 H 核样品的玻璃管插入振荡线圈中并放置在磁铁的中心位置,使振荡线圈 轴线与稳恒磁场方向相互垂直。 (2) 调节适当的扫场强度,缓慢调节射频场的频率,搜索 NMR 信号。 (3) 分别改变射频场的强度、频率,观察记录吸收信号幅度的变化;改变样品在磁场中 的位置观察磁场均匀度对吸收波形的影响;改变扫场,观察记录吸收信号幅度的变 化;找出最佳实验观测状态,并采用吸收峰等间距的方法观测共振吸收信号。分别 将相关图形用数字示波器采集到 U 盘中 (4) 由数字频率计测量射频场的频率 ,用高斯计测量样品所在处的稳恒磁场强度 B。 (5) 有所得数据计算 、朗德因子 g N 和磁矩 I (6)
150
3.52E-4
3.22E-4
100
100
50
9.84E-4 0.00138 0.00167 0.00214 0.00238 0.00329 0.00362 0.00277
50
9.6E-4 0.00128 0.00153 0.00196 0.00265
U
U
0
0
-50
-50
-100
-100
-0.002
E=
=
【分析】 : ①实验时较难找出共振点, 故须慢慢旋转射频边限振荡器上的频率旋扭,同时仔细
5/ 9
观察示波器上的信号,当巨大的噪声背景中出现一明显的突变,且该突变在扫描电压信号一 个周期的范围内仅出现三处,这时则找到了核磁共振信号。 最后在该频率位置反复细调,直到 核磁共振信号非常明显。 ②产生误差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及客观: 主观原因为在判断是否等间距时存在主观的误差。 客 观原因有二:一为实验过程中有多组实验同时展开,各仪器之间存在较大干扰;二是样品未 能精确地放置于磁场中心,即未能使样品置于均匀磁场下。 (三)核磁共振弛豫时间 弛豫过程是由于物质间相互作用产生的, 发生核磁共振的前提是核自旋体系磁能级间自旋粒 子数差不为零, 而核磁共振本身是以粒子数差 n 按指数规律下降为代价的, 由于共振吸引, 系统处于非平衡态, 系统由非平衡态过渡到平衡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 弛豫是与射频场诱导 跃迁相反的机制,当两者的作用处于动态平衡时,可观察到稳定的共振信号。弛豫因涉及磁 化强度的纵向和横向分量, 因而可分为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纵向弛豫起因于自旋- 晶格之 间的相互作用,纵向弛豫时间 T1 反映自旋系统粒子数差从非平衡态恢复到平衡态的特征时 间常数, T1 越短表明自旋- 晶格相互作用越强。 横向弛豫 T2 源于自旋-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 横向弛豫时间表征了由于非平衡态进动相位相关产生的不为零的磁化强度横向分量恢复到 平衡态时相位无关的特征时间常数。 (1)实验中可通过尾波法测量样品的共振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别测量两个样品的横向弛豫时间 T2,两样品共振信号如下图所示: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浅析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浅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本文将对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进行浅析,包括核磁共振现象、信号获取和图像重建等方面。
1. 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原子核会发生能级跃迁并释放能量。
具体来说,当原子核处于外加静磁场中时,其自旋会沿着静磁场方向取向。
当外加射频脉冲与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能级跃迁。
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会重新释放吸收的能量,并产生一个特定的信号。
2. 信号获取在核磁共振成像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强大且稳定的静磁场。
这个静磁场可以使得人体内的原子核自旋取向,并保持稳定。
然后,通过发送射频脉冲来激发原子核的共振,使其吸收能量并发生能级跃迁。
接下来,通过接收原子核释放的信号来获取图像信息。
信号获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激发和接收。
在激发阶段,通过发送射频脉冲来激发原子核的共振。
在接收阶段,通过接收原子核释放的信号来获取图像信息。
这些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送入计算机进行进一步处理。
3. 图像重建图像重建是核磁共振成像中的关键步骤,它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人体内部组织的图像。
图像重建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空间编码和图像生成。
在空间编码阶段,通过应用梯度磁场来对信号进行空间编码。
梯度磁场可以使得不同位置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实现对空间位置的编码。
通过改变梯度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对不同位置的原子核进行编码。
在图像生成阶段,利用空间编码的信息来重建图像。
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频域上的图像信息。
然后,通过逆傅里叶变换将频域图像转换为空域图像,从而得到最终的核磁共振成像图像。
4. 应用领域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无辐射的人体内部组织图像,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的稳态吸收
核磁共振的稳定吸收
一、实验原理
核磁共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核自旋体系,当其拉莫尔进动频率与作用于该体系的射频场频率相等时,所发生的吸收电磁波的现象。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自转时具有磁性,它在磁场的赤道平面因受到力矩作用而发生偏转,其结果是核磁矩绕着磁场方向转动,这就是拉莫尔进动(或拉莫尔旋进)。
由于核磁矩有与磁场取向倾于平行的规律,经过一定时间,自旋核不再受到力矩的作用,拉莫尔进动也就停止。
如在垂直磁场的方向上加进一个与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场,核磁矩便会离开平衡位置,拉莫尔进动又重新开始。
核“自转”的速度是不变的,只要磁场强度不变,拉莫尔频率自始至终也不会改变。
某一种磁核的磁矩在磁场中可取顺磁场方向(属于低能态),也可取逆磁场方向(属于高能态)。
如果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加进一个射频场,当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拉莫尔频率相等时,处于低能态的核子便吸收射频能,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此为“核磁共振”现象。
当射频中断时,原子核就把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释放的强度是它们各自特征性的标志,即其正常(健康)状态的一种印记。
根据这一原理研制的“核磁共振扫描”(简称NMR),是一种新型的断层显像技术,可用于许多物体结构的测定,如化合物结构高分子化合物结晶度,高分子链立体构型成分,药物成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细胞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活体组织含水量,癌症诊断,人体NMR断层扫描(NMR-CT)等。
二、实验装置
五、思考题。
核磁共振的稳态吸收
核磁共振的稳态吸收一、 引言核磁共振(简称NMR )是指受电磁波作用的原子核系统在外磁场中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现象,它源于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拉比(I.I.Rabi )所创立的分子束共振法实现了核磁共振这一物理思想,并通过实验精确地测定了原子核的磁矩,为此他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伯塞尔(E.M.Purcell )小组和布洛赫(F.Bloch )小组分别在石蜡和水这类一般凝聚态物质中观测到稳态的NMR 信号,为此他们分享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NMR 技术在当代科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学科的研究,成为分析测试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核磁共振可采用稳态法和瞬态法两种不同的射频技术,本实验采用连续射频场作用于原子核系统,观测NMR 的稳态吸收过程。
二、 实验目的1、 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2、 利用核磁共振的方法测量样品的旋磁比、核朗德因子和原子核磁矩。
3、 了解利用核磁共振精确测量磁场强度的方法。
三、 实验原理(一)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学描述 通常将原子核的总磁矩在其角动量P 方向上的投影μ称为核磁矩,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写成:γμ=或m e g p N⋅=2μ (2-1-1) 式中pN m e g 2=γ称为旋磁比;e 为电子电荷;p m 为质子质量;N g 为朗德因子。
对氢核来说,5851.5=N g 。
按照量子力学,原子核角动量的大小由下式决定:)1(+=I I P (2-1-2)式中 为普朗克常数。
I 为核的自旋量子数,可以取⋅⋅⋅=,23,1,21,0I 对氢核来说,21=I 。
把氢核放入外磁场B 中,可以取坐标轴z 方向为B 的方向。
核的角动量在B 方向上的投影值由下式决定⋅=m P B (2-1-3)式中m 称为磁量子数,可以取I I I I m ---⋅⋅⋅-=),1(,,1,。
核磁矩在B方向上的投影值为 m m eh g P m e g p N B p N B ⎪⎪⎭⎫ ⎝⎛==22μ 将它写为 m g N N B μμ= (2-1-4) 式中T J N /10050787.527-⨯=μ称为核磁子,是核磁矩的单位。
核磁共振实验原理
核磁共振实验原理
核磁共振实验原理
核磁共振实验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发生的共振吸收现
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核磁共振是一种原子核自旋和外磁场相互作用的
量子效应。
其原理是当核自旋和外磁场方向相同或反向时,能量最低,而在不同方向时能量较高,核磁共振实验通过外加强磁场和射频场控
制核自旋变化,从而得到样品的结构和信息。
核磁共振实验的基础是常见的原子核自旋运动。
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
是1/2或其倍数,自旋运动时产生了磁矩,这种磁矩可通过磁学方法
获得,将原子核自旋置于外磁场中,将会出现两种能量水平,称之为
能量态。
当外磁场较强时,处于更高能级的自旋状态将转移到低能级,从而产生能量差异。
核磁共振实验所用的样品通常是含有有机分子和核磁共振活性元素的
分子物质,如氢、碳、氮和氟等。
样品放置在核磁共振谱仪的磁场中,该磁场通常是用超导磁体制成的,其磁场强度可达到几十万高斯。
在
外加强磁场作用下,样品中核自旋将处于两种能量状态之一。
此时,
通过加入恒定强度和频率的射频场,将可使处于低能态的核子升至高
能态,从而使其处于不稳定态,核磁共振发生。
当外来射频场的频率
等于核磁共振频率时,将发生共振吸收,样品将吸收一些能量使处于高能态的核子降至低能态,生成核磁共振信号,该信号将表示样品的结构和化学成分。
总结一下,核磁共振实验是一种高精度分析化学技术。
通过引入恒定的外磁场和辐射场,对样品进行非破坏性分析。
核磁共振实验可以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如质谱分析和色谱分析等,对样品进行全面分析,用来解决分子结构、功能和化学反应过程研究中的分析问题。
核磁共振的三个基本条件
核磁共振的三个基本条件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它基于原子核在强磁场中的行为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包括强磁场、射频辐射和样品旋转。
一、强磁场强磁场是进行核磁共振实验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强磁场中,原子核会产生一个自旋角动量,这个自旋角动量会导致原子核在外加射频辐射下发生共振吸收。
只有在足够强的恒定磁场中才能观察到核磁共振现象。
通常使用超导体制造的大型电磁铁来产生足够强度的恒定磁场。
这些电磁铁可以产生高达20T以上的恒定磁场,比地球表面上的地球磁场大数万倍。
二、射频辐射除了强恒定磁场外,还需要使用射频辐射来激发样品中原子核的能级跃迁。
当外加一个与样品中原子核自旋角动量相互作用的射频场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跃迁到更高的能级。
这种跃迁会导致原子核发出电磁波,从而在检测器中产生一个信号。
射频辐射需要具有足够的能量和频率以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
通常使用具有特定频率和强度的射频脉冲来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
这些脉冲可以通过调节其时长、强度和频率来控制样品中不同种类的原子核被激发的程度。
三、样品旋转最后一个基本条件是样品旋转。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需要将样品放置在一个旋转探头中,并以一定速度旋转样品。
这是因为当样品不旋转时,由于各种不同方向上的相位问题,信号会被干扰而无法准确检测。
通过将样品放置在旋转探头中并以一定速度旋转,可以使信号更加稳定和可靠,并且可以消除干扰。
在进行二维或多维核磁共振实验时,还需要使用额外的脉冲序列来操纵样品中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总结以上三个基本条件是进行核磁共振实验的必要条件,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
强磁场提供了原子核自旋角动量,射频辐射激发原子核能级跃迁并产生信号,样品旋转消除干扰并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实验需求进行调节和优化。
4.核磁共振的稳态吸收
水平移动 时基调节(扫描速度)
示波器
通道选择
Y1 交替 断续 叠加
HH4314 通用示波器 25MHz
Y2(X-Y) 时基微调
INT
LIN
极性
EXT
触发
内触发 外触发
校准 信号
AC
AC
Y1 交替 断续 相加 Y2
X-Y
电源
辉度
聚焦 标尺亮度
0.5Vp-P 1KHz
发生能级间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
3.弛豫过程与弛豫时间
弛豫过程:共振吸收的反过程,即粒子 分布恢复平衡的过程.
弛豫时间:粒子分布恢复平衡所需的 时间.观测水或重水样品共振现象时,为了减 小弛豫时间,通常在样品中加入含顺磁离子的
物质,如 CuSO4 .
4.实验测量什么量,难点?
(z )max gN N I
E B0 塞曼能级 B0 cos m Bo
m I , I 1, , I
自旋量子数
x
o Bo
z B0
L
y
2)射频或微波场Bx 要求:1)垂直于恒场B0;2)频率满足
x o Bo
B>0 B0=0
hv
拉莫尔旋进
o Bo,反映了核磁矩不等于零的原子核
在磁场 Bo 中将以o 的角频率绕恒定磁场转进,
这就是拉莫尔旋进.
z B0
L
y
x
垂直于 Bo 的x-y平面上施加一射频场
Bx 2B1 cost
这个在x轴向偏振的交变磁场可看
作是由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磁
场合成,它们的角频率为 ,其中一 个旋转方向与磁矩进动方向相同.
B1 t t B1
核磁共振的稳态吸收实验研究
第 6卷
第 4期
实 验 科 学 与 技 术
・l ・ 9
核 磁 共 振 的 稳 态 吸 收 实 验 研 究
潘 志方
( 庆 学 院物 理 系 ,广 东 肇 庆 肇 5 66 ) 2 0 1
摘要 :近代物理 实验是 为大学高年级学生开设 的综合性 实验课 ,对学生加 深有 关物理概 念 ,规律 的理 解 ,活跃 物理 思想 , 掌握一些较先进 的实验 方法和技 能以及培养科研能力等有着重要作 用。为提 高近代物理 实验教 学质量 ,文章介 绍 了所采取 的 多种 实验教 学手段 和实验方式 ,并着重介绍 了核磁共振稳态吸收 实验的 简易操作方法 。
e s p r t g meh o ta y s t a y o e ai to fr s d —t e NMR a smi t n e p r n. n d e a i l i x i s ao e me t
Ke o d y w r s: mo e h sc x rme t NM R ; se d sa e a smiai n; g fc o d r p y i se pe n i n; ta y—tt si l to a tr; n c e r ma n tc mo e t u l a g e i m n
一
用于原子核系统 ,以观察 N R波谱 ;( ) 瞬态法 M 2 ( 即脉 冲波法) ,用 脉冲的强射 频场作用 于原 子核 系统 ,以观察核磁矩弛豫过程的 自由感应现象。本 实验讨 论 N MR 的稳 态 吸 收 ,要 求 学 生 掌 握 N MR
1 引 言
近 代物理 实 验是 为大学 高 年级 学生开 设 的一 门 非 常重要 的综 合性 实验 课 。它所 开设 的实 验项 目以
核磁共振实验
核磁共振实验实验仪器:(注明规格和型号)核磁共振实验装置、 示波器、 频率计数器实验目的:1. 观察核磁共振稳态吸收现象2. 掌握核磁共振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并测出19F 核的朗德g 因子实验原理简述:核磁共振是指自旋不为零的原子, 在恒稳磁场的作用下对电磁辐射能的共振吸收现象。
要实现核磁共振, 需要把核磁矩不为零的样品至于恒稳磁场B-0中, 并在垂直于B-0的方向上施加一个角频率为ω的交变磁场B-1, 若满足条件0B γω=, 便会在核磁矩Zeeman 能级间发生共振跃迁。
共振频率的大小与磁场B0的大小成正比。
原子核的回磁比γ是反映核结构的重要参数, 与朗德因子有这样的关系NNg Pμμγ==。
又已知核磁矩在磁场方向的投影为 m z γμ=, 若以z μ的最大值作为μ的代表值的话, 则有这样的关系成立:I g I N N z μγμμ=== (max)因而如果自旋量子数I 已知, 并且求得了γ或gN, 则核磁矩μ的值便确定了。
实验中为了观察核磁共振信号,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扫频法, 即是固定恒稳磁场B-0, 让射频场B-1的角频率ω连续变化而通过共振区, 读取共振信号。
二是扫场法, 即固定B-1 的角频率不变, 让B-0连续变化而扫过共振区。
实验中一般使用扫场法, 即在恒稳磁场B-0上叠加一个交变低频调制磁场ft B B m π2sin '=, 当B ’变化使得B-0+B ’扫过ω所对应的共振磁场B=ω/γ时, 就回发生核磁共振并且能够在示波器上看到共振信号。
此时有关系γπγωf B B B 2'00===+, 由此可见, 若已知样品的回磁比γ, 测出此时射频场B1的频率f , 即可算出B-0, 反之如果测出B-0, 则可以算出γ和朗德因子g 。
实验步骤简述:1. 将装有水的样品盒通过磁铁上方的开口置入磁隙中, 将电路盒安放在木座上面, 左右移动电路盒,使其大约位于木座的中间位置, 记下电路盒一侧边缘在木座上标尺的度数(刻度d )。
核磁共振吸收产生的条件
核磁共振吸收产生的条件介绍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强大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科学和医学等领域。
在核磁共振谱仪中,样品置于强大的磁场中,通过辐射频率转移的方式观察样品的反应。
核磁共振吸收的产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条件。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是核磁共振吸收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只有在强磁场中,核自旋才能得到有效的分离。
较强的磁场可以增强核磁共振吸收的信号强度,并提高共振峰的分辨率。
通常使用超导磁体产生强大的磁场,使样品在较低的温度下保持超导状态。
自旋磁矩自旋磁矩是物质产生核磁共振吸收的基础。
自旋是原子核的固有属性,它具有自旋量子数,可以产生一个磁矩。
核磁共振吸收的强度与核磁矩的大小成正比。
对于某些原子核,如氢核(质子),其自旋磁矩较大,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较强,因此在NMR中被广泛应用。
核磁共振频率核磁共振频率是核磁共振吸收的产生条件之一。
不同原子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核磁共振频率与外加磁场的强度呈正比,与核自旋磁矩的大小呈正比。
通过调整磁场强度,可以选择特定核的共振频率进行观察。
例如,在氢核NMR中,可通过调整磁场强度来选择脉冲的共振频率,从而观察不同化学环境中氢核的行为。
T1弛豫时间T1弛豫时间是核磁共振吸收的产生条件之一。
T1弛豫时间是指核磁共振吸收信号从最大值衰减到衰减到初始强度的时间。
较长的T1弛豫时间意味着较长的寿命,可以观察到较长时间的核磁共振吸收信号。
不同类型的核具有不同的T1弛豫时间,根据样品中不同核的弛豫时间差异,可以获得关于样品组分的信息。
T2弛豫时间T2弛豫时间是核磁共振吸收的产生条件之一。
T2弛豫时间是指核磁共振吸收信号在一系列扫描中衰减到初始强度的时间。
较长的T2弛豫时间意味着较长的共振信号寿命,可以提高核磁共振信号的分辨率。
不同类型的核具有不同的T2弛豫时间。
较长的T2弛豫时间对于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谱是至关重要的。
样品纯度样品的纯度是核磁共振吸收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免费下载】核磁共振的稳态吸收操作
3
t
为观测信号方便,实验中一般采用较快扫描速度,此时的共振吸收信号的形状为:除一个
共振吸收的高峰外,还会出现呈衰减振动的一系列小峰,这个衰减的小峰称为尾波。尾波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共振吸收的原理及应用
共振吸收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共振吸收?共振吸收是一种物理现象,它发生在一个物体或系统受到特定频率的外部刺激时,导致产生共振现象,并吸收能量的过程。
这种共振吸收通常发生在原子、分子或固体晶体的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中。
2. 共振吸收的原理共振吸收原理基于量子力学的理论,其中的关键概念是“共振”。
当一个系统暴露在与其固有特征频率相近的外部刺激下,系统中的能量与外部能量之间发生共振。
共振吸收通常发生在能级或谐振子系统中。
当外部刺激频率与系统的共振频率匹配时,系统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现象。
共振频率的匹配性取决于系统的固有特征,如分子结构、原子核密度等。
3. 共振吸收的应用共振吸收在许多重要的科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共振吸收的应用领域:3.1 化学分析在化学分析中,共振吸收被用于识别和测量化学物质。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常用的技术,通过测量分子在强磁场中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来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和成分。
3.2 医学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利用共振吸收原理来生成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MRI技术广泛应用于诊断和监控疾病,例如肿瘤、脑部疾病等。
3.3 发光材料共振吸收可以用于制备发光材料,这些材料在受到特定频率的光照射时能够吸收能量并发出光。
这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激光等领域。
3.4 电子技术共振吸收在电子技术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广泛使用的调谐电路可以通过匹配特定频率的共振吸收来实现频率选择和信号处理。
3.5 分子动力学研究共振吸收还被用于研究和分析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
通过观察分子对特定频率的共振吸收,可以推断分子的振动、转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4. 总结共振吸收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从化学分析到医学成像,再到发光材料和电子技术,共振吸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理解共振吸收的原理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核磁的基本原理
核磁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物理学和化学学科中使用的源自于密歇根大学的核磁共振技术。
人们通常喜欢使用这种技术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特性,由于技术简单容易实现,它成为了现代化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此,我们要讨论核磁共振背后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原子核自旋和能级的概念。
原子核有一种自旋,它直接影响到其能级和分子结构。
当一个物质被插入磁场中,原子核自旋便开始进行预处理,顺切将它们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核旋转方向与磁场相同,即平行磁场;而另一组则与磁场相反,即反向磁场。
在这个过程中,当核与磁场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时,核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诱导共振
在核被放置在磁场中时,核自旋的分裂将导致被吸收或释放能量。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使用核磁共振的技术来快速诱导共振,探测核自旋,并构建分子结构图。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固体和液体,而且还适用于气体和生物体媒介。
结论
核磁共振技术是建立在物质结构基础之上的一种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学术为主的技术。
通过使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物质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这种技术在科学实验室中普遍被使用,成为了研究现代科学的不可缺失的部分。
核磁共振吸收产生的条件
核磁共振吸收产生的条件一、什么是核磁共振吸收?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行为而建立的谱学技术。
核磁共振吸收(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bsorption,NMRA)是指当样品在外加静态磁场作用下,被高频电磁辐射所激发时,样品中的原子核会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并吸收能量的现象。
二、核磁共振吸收产生的条件1. 样品中含有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只有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才能在外加静态磁场下产生塞曼效应。
常见的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包括氢、碳、氟、氧等元素。
2. 样品中含有大量同位素同位素比例越高,其对应的谱线强度越高。
因此,在进行NMRA实验时需要考虑样品中同位素比例对结果的影响。
3. 样品处于静态磁场中NMRA实验需要在强静态磁场下进行。
通常采用超导体制造出强大且稳定的静态磁场,样品放置在磁场中心区域。
4. 外加射频信号为了使样品中的原子核能够跃迁至激发态,需要外加射频信号。
这个射频信号的频率必须与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同。
5. 样品温度控制NMRA实验需要在恒定温度下进行。
通常采用氦气或液氮冷却方式来控制样品温度。
6. 样品纯度和浓度控制NMRA实验需要保证样品的纯度和浓度。
杂质会影响谱线的清晰度和强度,而过高或过低的浓度也会影响谱线的强度。
三、总结NMRA是一种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行为而建立的谱学技术。
要产生NMRA现象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包括:样品中含有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含有大量同位素、处于静态磁场中、外加射频信号、样品温度控制以及纯度和浓度控制等。
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核磁共振稳态吸收的新用法
3
3. 1
实际测量结果
稳态吸收测量横向弛豫时间 T 2
实际观察时是采用示波器接收, 对样品硫酸铜溶液用弱辐 射场作用 , 可得到如图 2 所示图形, 由于扫描通过共振区时间 不满足远大于驰豫时间, 也即扫场速度不够缓慢, 以致磁化强 度 M 未能紧跟磁场的变化, 在共振区后出现摆动尾波 . 调节 仪器使尾波最小 , 立即把信号采集到电脑存盘 . 示波器所示为时域信号 , 用计算机专用软件对已存盘的 时域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图 3 所示频域信号. 由式 ( 7) , 测定吸收峰的半高宽 = T 2 / 2, 可求出样品的横向弛豫时 间 T 2 , 利用位图对图 2 进行精确坐标测量得到 : T 2= 2 = 12. 75 ms. ( 4)
因为影响线宽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 除了谱线的自然宽 度外 , 样品所处的位置附近的恒定磁场 B 0 不均匀将会改变谱线宽度从而增大误差 [ 5] ; 另外就是测量中扫场 是按正弦规律变化而不是线性变化的, 这也会给测得的线宽带来误差; 测量原理中要求射频场趋于无穷小, 该条件我们这里也很难达到. 如果这些条件能够得到改善 , 必将大大提高此种方法测量 T 2 的精度 , 缩小和 传统方法测得结果的差距 .
[ 1] [ 2] [ 3] [ 4] [ 5] [ 6] 陈 萍 , 萧湘生 , 董
考
文
献
刘庄武 , 王祖铨 . 改进核磁共振实验教学和装置的几点考虑 [ J ] . 大学物理 , 1996, 15( 5) : 40 41. 生 , 等 . 肺癌横向弛豫时间的实验研究 [ J ] .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 1995, 1( 2) : 99 102. 侯淑莲 , 谢寰彤 . 医学影像原理与实验 [ M ]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 林木欣 , 熊予莹 , 高长连 , 等 .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 [ M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0. 赵平华 , 于 涛 . 核磁共振弛豫时间和磁场均匀性的研究 [ J ]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26( 1) : 36 38. 李潮锐 . 自旋回波的简易观测方法及共振弛豫分析[ J] . 物理实验 , 2006, 26( 4) : 3 5.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基于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可以在人体内部创造出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的图像。
本文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原理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建立在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上。
原子核具有自旋,当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会产生磁矩,并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取向。
当一种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作用于样品(如人体组织)时,可以导致原子核的磁矩发生跃迁,吸收能量。
通过对这个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样品内部结构的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的主要步骤包括:建立稳定的强磁场、施加梯度磁场、激发和接收无线电信号。
首先,通过超导磁体或永磁体建立一个稳定强大的恒定磁场,通常为1.5T至3.0T。
然后,在强磁场中施加梯度磁场,用于定位和编码。
接下来,通过无线电频率的脉冲激发核磁共振。
不同的核素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可以选择性地激发特定的核素。
最后,利用线圈系统接收被激发核素产生的回波信号,经过处理和重建,形成图像。
二、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1. 诊断MRI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对于大脑、胸腹部、骨骼和关节等不同部位的疾病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例如,在脑部成像中,MRI可以检测脑肿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在乳腺成像中,MRI可以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在关节成像中,MRI可以帮助检测退行性关节病变、韧带损伤等。
2. 肿瘤评估MRI对于肿瘤的评估非常重要。
通过MRI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边界和浸润情况,以及血供情况。
这对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治疗计划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MRI还可以评估肿瘤治疗的疗效,例如观察肿瘤的缩小或消失情况,判断治疗的有效性。
3. 神经科学研究基于MRI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研究脑功能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fMRI可以观察到大脑在特定任务或刺激下的激活情况,了解不同脑区的功能组织,从而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
核磁共振稳态吸收的新用法
文 章 编 号 :0 0—2 6 ( 0 0 0 — 0 9 — 0 10 37 2 1 ) 1 0 3 3
核磁 共 振 稳 态 吸收 的新 用 法
雷 前 召
( 南 师 范 学 院 物 理 与 电 子 工 程 系 , 西 渭 南 7 40 ) 渭 陕 1 0 0
摘 要 : 研究 了利用核磁共振 的稳 态吸收法测量横 向驰豫 时间 T . 2 用连续 的弱辐 射场 与样品相 互作用 , 用示
第 3 8卷 第 1 期
河 南师 范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J u n l f n n No Da i est Na u a ce c ) o r a He a r *lUn v ri o y( t r lS in e
Z 8 N0 .3 .1
J n 2 1 a.00
波 器 观 察 共 振 吸 收 信 号 , 后 把 调 好 的信 号 采 集 到 电 脑 , 用 专 用 软 件 进 行 傅 立 叶 变 换 得 到 频 域 信 号 , 用 布 洛 赫 然 使 利 方 程所 推 出 线 宽 和 横 向 驰 豫 时 间 的关 系 , 就可 以求 出 , 所得 结果 和传 统 方法 测得 的 进 行 了对 比 , 把 结果 较 为理 想.
向弛豫 时间 , 如果 成 功 , 可 以实现 一种 实验 仪器 做两 个不 同实 验 的理想 的 目标. 则
1 横 向驰 豫 时 间 ( )
横 向驰 豫 时间 T 是 核磁 共振 实验 要测 量 的重要 参 数 , 它在 医学 上是 区 分正 常 细胞 和癌 细胞 的标 准[ , 2 ] 也是判 断正 常 细胞和 缺血 细胞 的方 法之 一 ; T 可作 为磁 共 振成像 参 数 的生理 基础 和物 理依 据 . ] 本 质上 核磁 共振 是一 种J D 磁 场和 原子 核磁 矩之 间发 生 的共振 现 象. ' t li , 假设 外 加 辐 射场 作 用 而 引起 共 振 吸收 时 , 则磁 化强 度 M 偏 离 中心轴 ( z轴) 得在 X~Y平 面上 的投影 不 等于零 . 使 当共振 吸收 停止 后 , 又 会 M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技术。
它能够通过对样品中的原子核进行激发和探测,获得关于样品的结构、组成、环境等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其成为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下面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1.核自旋:原子核具有自旋,类似地球自转。
自旋不同的原子核会产生不同的核磁矩,如氢核的核磁矩是正反两种。
2.磁矩和磁场:核磁矩在外部磁场中会取向,类似于指南针在地磁场中的取向。
外部磁场使得核磁矩产生了两个能量不同的取向,即磁矩向上和磁矩向下两种。
3.环境效应:周围的电子云和晶格结构会对外部磁场的影响,使得这两种能量取向出现了微小的差异。
4.能级差异:为了使核磁矩发生翻转,需要外加的能量等于这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5.能量的吸收和辐射:当外加的能量等于能量差时,核磁矩会从低能级吸收能量,翻转到高能级,同时吸收的能量也可以通过辐射的方式释放出来。
在实现核磁共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步:1.产生稳定的磁场:核磁共振需要一个强大且稳定的磁场。
通常使用超导磁体产生高强度的恒定磁场,其强度达到数十万高斯。
2.样品的制备:将需要分析的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将溶液注入到NMR样品管中。
3.激发和探测:通过向样品管中的样品施加电磁波的脉冲,使核磁矩能量吸收,并产生信号。
接下来,通过接收线圈来探测核磁共振所产生的信号。
4. 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改变所施加的电磁脉冲的参数,可以采集不同种类的核磁共振谱。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如Fourier变换,得到有关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技术的实现还涉及到许多其他因素,如温度控制、脉冲序列设计以及样品管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
总之,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特性以及对外部磁场的响应,实现了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v v E = −µ ⋅ B = −µ z ⋅ B = − g ⋅ µ N ⋅ m ⋅ B
任何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
∆E = E m1 − E m 2 = − g ⋅ µ N ⋅ B ⋅ (m1 − m2 )
(5)
图2-1 氢核能级在磁场中的分裂
考虑最简单的情况, 对氢核而言, 自旋量子数 I =
gµ N B0 N2 = 1− N1 kT
(10)
3
上式说明,低能级上的核数目比高能级上的核数目略微多一点。对氢核来说,如果实验温度
T = 300 K ,外磁场 B0 = 1T ,则
N2 N − N2 = 1 − 6.75 × 10 − 6 或 1 ≈ 7 × 10 −6 N1 N1
这说明,在室温下,每百万个低能级上的核比高能级上的核大约只多出 7 个。这就是说,在 低能级上参与核磁共振吸收的每一百万个核中只有 7 个核的核磁共振吸收未被共振辐射所抵 消。所以核磁共振信号非常微弱,检测如此微弱的信号,需要高质量的接收器。 由式(10)可以看出,温度越高,粒子差数越小,对观察核磁共振信号越不利。外磁场 B0 越强,粒子差数越大,越有利于观察核磁共振信号。一般核磁共振实验要求磁场强一些,其 原因就在这里。 另外,要想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仅仅磁场强一些还不够,磁场在样品范围内还应高度 均匀,否则磁场多么强也观察不到核磁共振信号。原因之一是,核磁共振信号由式(7)决定, 如果磁场不均匀,则样品内各部分的共振频率不同。对某个频率的电磁波,将只有少数核参 与共振,结果信号被噪声所淹没,难以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 2.检测原理 核磁共振实验仪主要包括磁铁及调场线圈、探头与样品、边限振荡器、磁场扫描电源、 频率计及示波器。实验装置图如图 2 所示:
N1 gµ N B0 ∆E = exp − = exp − N2 kT kT
(9)
式中 N 1 为低能级上的核数目, N 2 为高能级上的核数目,∆E 为上下能级间的能量差,k 为玻 尔兹曼常数, T 为绝对温度。当 gµ N B0 << kT 时,上式可以近似写成
v
hν 0 = gµ N B0
(7)
则原子核就会吸收电磁波的能量,由 m 2 的能级跃迁到 m1 的能级,这就是核磁共振吸收现象。 式(7)就是核磁共振条件。为了应用上的方便,常写成ν 0 =
g ⋅ µN B0 ,即 h
(8)
ω 0 = γ ⋅ B0
(4)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
上面介绍的是单个的核放在外磁场中的核磁共振理论。但实验中所用的样品是大量同类 核的集合。如果处于高能级上的核数目与处于低能级上的核数目没有差别,则在电磁波的激 发下,上下能级上的核都要发生跃迁,并且跃迁几率是相等的,吸收能量等于辐射能量,我 们就观察不到任何核磁共振信号。只有当低能级上的原子核数目大于高能级上的核数目,吸 收能量比辐射能量多,这样才能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在热平衡状态下,核数目在两个能级 上的相对分布由玻尔兹曼因子决定:
eh e Pz = g 2m 2m p p
m
µ z = gµ N m
式中
(4)
µN =
eh = 5.050787 × 10 − 27 JT −1 称为核磁子,是核磁矩的单位。 2m p v
(2)原子核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能 磁矩为 µ 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 B 中具有的势能为
实验十
核磁共振的稳定吸收
核磁共振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由电磁波引起的共振跃迁现象。由于核磁 共振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深入物质内部而不破坏样品,并且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 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现今已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物、地质、医疗以及材料 等学科,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核磁共振也是测量原子的核磁距和研究核结构的直接而又准确的方法,也是精确测量磁 场的重要方法之一。 [实验目的] 1.了解核磁共振仪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学会调节和使用。 2.能调出核磁共振信号。 3.观察水中氢核(质子)的核磁共振现象,测量共振频率 ω 0 ,并由此计算外磁场的磁感 强度 B0。 4.观察氟的核磁共振现象,测量共振频率 ω 0 F ,计算氟核的旋磁比 γ F 、朗德因子 g F 和 核磁矩 µ F 。 5.观察共振信号尾波。 6.观测李萨如图形。 [实验仪器] FD—CNMR—I 型核磁共振仪主要有五部分组成:磁铁,磁场扫描电源,边限振荡器(其 上装有探头,探头内有样品) ,频率计,示波器。 [实验原理] 1. 核磁共振原理 (1)原子核的磁距 通常将原子核的总磁矩在其角动量 P 方向上的投影 µ 称为核磁矩,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 写成
1 1 , 所以磁量子数 m 只能取两个值, 即m Nhomakorabea 2 2
2
和m = −
1 。磁矩在外场方向上的投影也只能取两个值,如图 1 中 ( a ) 所示,与此相对应的能 2
级如图 1 中 (b) 所示。 (3)核磁共振条件 根据量子力学中的选择定则,只有 ∆m = ±1 的两个能级之间才能发生跃迁,这两个跃迁 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
1
把原子核放入外磁场 B 中,可以取坐标轴 z 方向为 B 的方向。核的角动量在 B 方向上的 投影值由下式决定
v
v
v
Pz = m ⋅ h
(3)
式中 m 称为磁量子数,可以取 m = I , I − 1,⋅ ⋅ ⋅,−( I − 1),− I 。核磁矩在 B 方向上的投影值为
v
µz = g
将它写为
∆E = g ⋅ µ N ⋅ B v
(6)
由这个公式可知:相邻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E 与外磁场 B 的大小成正比,磁场越强,则两 个能级分裂也越大。 如果实验时外磁场为 B0 ,在该稳恒磁场区域又叠加一个电磁波作用于原子核,如果电磁 波的能量 hν 0 恰好等于这时原子核两能级的能量差 gµ N B0 ,即
v
v
r v e v v µ =γ ⋅P 或 µ = g⋅ ⋅P 2m p
式中 γ = g ⋅
(1)
e 称为旋磁比; e 为电子电荷; m p 为质子质量; g为朗德因子。 2m p
按照量子力学,原子核角动量的大小由下式决定
P = I ( I + 1)h
式中 h =
(2)
h 1 3 , h 为普朗克常数。 I 为核的自旋量子数,可以取 I = 0, ,1, ,⋅ ⋅ ⋅ 2π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