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合集下载

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些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有一种认识 ,认 为实 施通识教育就是要多开设一些通识教育 的课程 。于是 , 在一段时间以来 , 高校的课程越开越多, 五花八 门。其 实在课程科 目的设计上 , 师生的差 异较 大 , 有些教师认 为重要的科 目, 学生认为不重要 , 反之亦然[ 。 [ 课程设置 z7 基本上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 ,较少考虑学生的 实际期望。这样难免有些课程学生不感兴趣 , 也难免有 价值不大的课程混迹其中。通过调查北京大学 、 清华大
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如此一来, 在高校讲授
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总体素质不高。
( 三) 学生不肯花精力去学, 功利主义取向严重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 首先 , 中学时期无 良好通识准
近期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通识教育已成为教学计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 国通识教 育实施 的困境 我
备的学生觉得它有些疏离(即文科学生难以接受理科的 通识课程)。 而另一方面, 功利主义心太强的学生觉得它
学生是通识教育的收益者和接受者 ,如果学生对 通识 教育的实施根本没有兴趣 ,那么通识教育的实施 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鉴于此 ,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让学生接受并认 同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首先 , 让学生 明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即从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 社 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 要出发 , 使学生放眼未来 , 树立正
(一)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较少考虑学生的
实 际期 望
目前 , 各种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 , 高等教 育也不例外 , 对于正在走 向学 习化 、 信息化 、 市场化 、 知 识化社会 的高等教育来说 , 在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素质 和教育观点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 加强大学 通识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摘要: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高校缺乏对通识教育的准确把握,课程体系不健全;②师生缺乏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③高校缺乏通识教育发展环境及支持机制。

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现实出路:①高校走出观念误区,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②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动机;③校内外专家积极交流,开展闽台高校合作。

关键词: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现实出路一、通识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的历史久远,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19世纪初,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ckard)提出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概念并引入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以“核心课程”(哈佛大学)、“经典名著课程”(芝加哥大学)和“分类必修课”(其他多数高校)为主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格局。

中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探索起步较晚,研究分散且不够深刻,但不乏李曼丽教授运用马克思的“理想类型”方法,就通识教育的性质、内容和目的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

各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尚未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达成共识,但大多都认同:通识教育是随着近代高等教育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暴露的弊端应运而生的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它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二、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现状本文选取福建省不同层次各具代表的部分普通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厦门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本高校———福州大学、福建省高水平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公办本科二本大学———闽江学院、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三明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据调查统计:厦门大学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等11类38门通识课程,另设“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用于课外讲座、科技竞赛、文艺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宣传与引导;福州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创新与创业四大模块通识课程,并于2015年颁布的《高水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中指出,将在未来三年打造20门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福建农林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与体育、文学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五大模块通识课程,并按文科类、理工类、农科类学生制定不同的通识教育培养计划;闽江学院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等9门通识课程;三明学院涵盖历史和文化、社会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10门一般通选课程,另于2013年起将其引进的本科国际通识教育项目纳入高招计划;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语言、艺术教育、体育与健康、创新创业教育等六大模块通选课,其中公共选修课占课程比例5.53%,实践课占课程比例28.4%。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2019年教育文档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2019年教育文档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通过通识教育开阔视野,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对人生与社会进行反思,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本文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通识教育理念具体落实在通识教育课程上,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ACC建议高校课程要包括以下九种基础技能:探究、抽象逻辑思维和批判分析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理解数据的能力;历史意识;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科学的可靠性和局限性的了解;价值判断;艺术鉴赏能力;国际性和多种文化的体验;深入学习的能力[1]。

总之,大学生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优化自身的素质,要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克服过分偏重专业教育的弊端,近几年来,我国有许多一流大学已经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尝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三大部分构成[2]。

笔者从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三方面来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目前,随着人才供求机制的影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在高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更多的是培养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才。

这种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观念,致使通识教育被看做专业教育的补充,而且事实上处于“配角”的位置。

由于定位不准,导致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特别是许多高校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描述比较笼统,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等。

幼儿园教师通识教育实践 幼儿园教师教育

幼儿园教师通识教育实践 幼儿园教师教育

幼儿园教师通识教育实践一、介绍幼儿园教师教育是指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在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过程中,通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识教育是指通识能力的培养,它是一种全面、基础的教育,旨在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对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知识的基本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1. 适应幼儿园教师的特点幼儿园教师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任务,他们需要具备宽阔的知识视野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通识教育正是因其广泛性、普适性和综合性而最适合幼儿园教师的特点。

2. 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质。

这对幼儿园教师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三、通识教育的内容1. 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对自然界规律和现象的基本了解,以及培养幼儿园教师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2. 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社会各方面规律和现象的基本了解,以及培养幼儿园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对人类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基本了解,以及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四、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1. 增加相关课程设置幼儿园教师教育应当增加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课程,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通识素养。

2. 强化实践环节在幼儿园教师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相关通识教育的实践环节,如实习,实践教学等,以帮助幼儿园教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 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幼儿园教师应当被鼓励并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通过课外培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通识素养,以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革。

五、结语幼儿园教师通识教育的实践既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又是适应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通识教育在实践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通识教育在实践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通识教育在实践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需要人们深思。

对通识教育本义理解上的误区,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因素。

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改造中国教育传统理念,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践制约因素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大学的不断渗入,许多研究型大学开始对通识教育进行各种实践和探索。

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制约和影响通识教育发展的问题正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会推动我国通识教育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一、对通识教育本义的理解有误区对通识教育本义的理解与认识,不仅在国内存在着混淆,在国际上也是难以厘分。

如果没弄清通识教育的本义,那么通识教育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

通识教育中的“通”是指贯通。

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能通达不同领域之识,培养学生开放融通的思维,寻找事物本质的普遍的联系。

“识”不仅限义于理性的知识,还包括人的情感、责任、合作、意志等。

通识教育不仅着眼于知识的获得,还着力于全面人格的培养,要人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去。

通识教育是针对一些新兴的大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出现的。

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是:“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重视学科渗透。

”通识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宽广、全面,但它强调的不是客观知识的广博性,更注重人性和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通识教育培养的学生自觉能力强,具备宽广的适应性和较深厚的知识底蕴。

教育活动的最高价值在于其完整性。

当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时,能掌握的东西就越多,学习就变得越容易上手。

知识储备越多,认知领域越广泛,创造性就越大。

完整的心智有助于新观点的产生,笼统的知识储备能增强创造性。

可以说,通识教育能帮助改善人的观念和理解。

人们常将跨专业学习、复合型人才培养误认为是通识教育,其实它们不是或者不完全是通识教育,而是为了纠正高等教育过分细化专业化培养人才的弊端,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教育”,都属于“专业教育”范围内的调整。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不合理现在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让人应接不暇。

有些课程内容与我们的专业关系不大,学习起来费时费力。

而且,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不足通识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通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

三、改革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优化课程设置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减少一些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强、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鼓励优秀教师加入通识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通识教育的本土困境

通识教育的本土困境
断裂 的 知识结 构 弥补起 来 ,倡 导文 科学 育的 主体 部分 。一个 大 学生 可 以不 懂 数 点理 科 、理工 科学 点文 科 。于是 ,一些 学公 式 ,可 以没 有 艺术 爱 好 ,但是 不 应 大学 要求 文科 学生 学 习高 等数学 乃 至 高 缺乏基 本 的 法 律 、经 济 学 和历 史 常 识 , 等物 理 ,要求 理工 科学 生必 须学 习人 文 否则很 难称得 上是一个 合格的现代公 民 。
课 程 。理 工科 学点 文科 ,具 有一 定 的可
第 三 ,把 通 识 教 育 等 同 于 经 典 教
行 性 ;但 是文 科学 点理 科 ,在很 大 程度 育 。在 通 识 教 育 中 ,需 要 倡 导 阅 读 经 上是 勉为 其难 。一 个文 科 大学生 对 于 中 典 。但 是这 不应 该代 替通 识教 育 ,尤 其
不 能把 近年来 盛 行 的读 经 教育 等 同为 通
识 教育 。如 果 缺 乏 新 思 想 的重 新 审 视 ,
即使 把那 些典 籍 全部 背诵 下来 ,也 没 有
太大 意义 。 在缺 乏通 识 的情况 下 直接 阅读 甚至
读 家 有 方
8 5
细读 经典 ,更 是背 离 了通识 教育 ,变成 了专业 中的专 业教 育 。在对 国学 或 者西
通识教育 的本土 困境
口 王 晓渔
准备 也 ,专识 ,特种 事业 之准 备也 ,通 1 9世 纪 ,教 育 家 纽 曼 曾 经 说 过 : 识之 用 ,不止 润身 而 已 ,亦所 以 自通 于 人也 ,信 如此论 ,则 通识 为本 ,而 专 识
“ 大学 ( Un i v e r s i t y )是一个 传授 普遍 知
学 物 理都 是一 知半解 ,如何 学 习高 等物 理 ?更 何 况 ,中 国的 中学教 育 ,存在 理 科 难度 过 高 ,文科 深度 不足 的现 象 。并 非 通识 教育 应该 完全 放弃 理科 ,但 是 作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作者:曲海舟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1期一、通识教育课程(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以美国高等学校实行选修制为起因,以“七艺”(文法、辩证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及博雅艺术为主要学科。

此后,美国哈佛大学新增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逐渐发展形成今天所说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经过多年实践,其通识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日臻完盖。

在我国,通识教育通常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方式出现,是针对大学过分专业化而提出的,是对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反思。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念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通识教育目的而设置的课程的总和,通常指专业教育课程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学者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大部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

正式课程分为包括政治道德、写作、计算机、体育与保健等的基础技能类课程及以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完善学生人格建构、平衡学生知识结构为目的,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的核心课程;非正式课程则包括社会调查、实践、校园文化、校风校训、校园环境等内容。

李曼丽等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全校性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和军事课程等;另一部分为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语言、艺术和技能7个领域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面和宏阔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通识性。

“通识教育的要义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人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统摄。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着重于通识教育内在价值的实现,发展全方位的人格教育”。

通识教育与青年成才_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实践与困境_陈雯

通识教育与青年成才_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实践与困境_陈雯

通识教育与青年成才: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实践与困境①陈 雯(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社会学教研部)何 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内容摘要:以培养青年人才健康心灵、独立人格和自由追求进而提升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的通识教育应与高等教育体系相互嵌入融合已在政府与学界达成共识。

本文在回顾美国通识教育一百余年历史渊源和制度实践成长的基础上反思我国近二十年高等教育体制中通识教育的本土化与适应性问题与困境。

文章指出,在制度构建上,通识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超越传统与机械移植的双重谬误;在观念实践上,通识教育未能改变文理分科与学科分离的二元对立;在社会生活中,通识教育的实施深受专业设置影响,未能走出世俗社会功利取向与桎梏。

为此,必须通过回到不断改革优化体制的基本路径、通过减少课时数量、提升授课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塑造作为社会主体的青年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青年成才美国经验中国实践与困境General Education and Building of the Youth: from AmericanSuccess to Practice and Difficulties of ChinaCHEN WEN & HE YU(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 Soci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Sociology, Jiangsu Administration College) Abstract: It’s commonly recognized from government to academic field that generaleducation aims to build excellent youth of healthy spirit,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 free pursuit and further social cohes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aims to rethink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localization and adaptation of Chinese general education in recent twenty years upon American over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and practice. It points that, in the institution, the double mistakes of disregarding tradition and inflexibly transplant must reform. In the conception,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s is quite serious. And in social life, general education hasn’t change functional and utilitarian orientation from education. So further reform of the instituyion, cutting down of relevant courses, improving quality of courses are need and will be helpful for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youth growth..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building of the youth; American success; practice and difficulties of China①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社会转型期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

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

Th a tc i h fGe e a uc i n a t t oc e Pr cie Plg to n r lEd ato nd Is Pa h Ch ie
HOU e—h Ti u .YANG h —y n 2 Z i o g
(1 H ah I o e e S a x U i r t o i n e& E oo i ,T i a 3 0 6 . u sa gC l g , h n i n e i Fn c 1 l v sy f a cn m c a u n0 0 0 ; s y
Ke o d :g n r l u ain o e c riuu ;ifr l u r uu y W r s e e a c t ;c r u r lm d e o c n oma ril m c c
大学通 识 教 育 发 韧 于美 国 , 今 天 , 具 特 色 到 各 的大学通 识教 育 已成 为美 国大 学教 育质 量 的重要 保
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
侯 铁 虎 杨 志 勇2 ,
(. 1 山西财 经大学 华商 学院 , 山西 太原 000 ; . 306 2 山西财 经大学 晋 商研 究院, 山西 太原 000 ) 30 6 [ 摘 要]通识教 育正成 为高校改革的一 个热点, 于它 目前 面临的 问题 , 于它的功 能与路径 有必要进 行 明确 的定位。 鉴 对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质教 育 , 在此 基 础 上 开始 了通 识 教 育 的理 论 与 实 并 践探 索 , 年 间 已成 为 教 育 界 热 切 关 注 的话 题 。 目 数 前, 多数 大学 主要通 过 “ 识 教 育 选 修课 ” 展 通 识 通 开 教育 , 数 大学进 行 了通 识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全 少 面改革 , 北京 大学 的“ 培 计划 ”复 旦 大学 的复 旦 如 元 、 学院 和南京 大 学 的 匡 亚 明学 院 。不 少 学者 认 为 , 鉴 于专 业教 育存 在 的弊 端 和 教 育 的 全球 化 趋 势 , 通识

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践的一部分 , 与专 业教 育相对 应 , 一起解 决学 生 “ 以为 生~ 以何 为 何
1 明 确 具 体 培 养 目标 、
生 的问题 ; 另外它还是一种综合的 、 自醒的 、 开放 的、 持续 发展的过 程 , 通识教育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要具备什 么样 的能力, 其次 是学生 具有广泛性 、 现实性、 前瞻性和 民主性 , 目的是 把学生 培养成 健全 的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中 , 其 大学生应 具备的基本能力是 : 文字书写精确而 个人和合格的公民 , 会因为通识教 育而具有探索 的态 度、 他们 解决 问题 流畅的能力 ; 口语表达沟通的能力 ; 逻辑和批判思 考的能力; 数理统计 分 的技巧 以及自身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 。 析的能力 ; 综合理性推论 的能力。14 97年 , 国总统 杜鲁门专 门成 立高 美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 , 0 O 素质教育在我国被正式提上高校人才培养 系 等教育委员会 , “ 并在 民主社会的高等教 育” 告中列 出了 1 项通识 教 报 1 统工程的议事臼程 , 并成 为高 等教 育改革 与发 展中 的重 要战 咯选 择。 育目标 : 能展现出具有民主理念和伦理原则的行为; 能积极参与所属团体
目前 , 我国大学的通识 课程主 要包含 三大 部分 : 是公共 基础课 , 一 主要有外语 、 算机 、 想政治理论等课 程 ; 计 思 二是公共选修课 ; 三是各种
目前 , 我国实行通识教育的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在大学 中引入“ 化 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等隐性课 程。从表 面上看 , 国大 学的通识 课程 文 我 数量众多、 途径 多样 , 实际上 , 但 由于缺 乏科学 规划 , 具 素质教育课程 或者俗称“ 学校通选 课” 的一套新学分 ; 另一种方 式是 第 可谓门类齐全、 学年不分专业院系 , 大二开始分。由于没有改变大学专业教育的性质 , 体 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 的地方 , 各门通识课 程之 间缺乏 有机联 如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话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可是近年来才兴起的。

那么,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还要学会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实中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吧!1.1 通识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的地位一直不够明确。

有时候,它被当作是一门选修课来对待;有时候,又被当作是一种素质教育来推广。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在很多学校和老师心中的份量不够重,难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投入。

1.2 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也是个大问题。

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导致学生无法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通识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3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启发式教学。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二、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路径既然通识教育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改革呢?下面我就给大家提供几个建议:2.1 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要让通识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就要提高它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通识教育。

2.2 优化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通识教育中来,我们需要对通识教育的内容进行优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简化课程设置,避免过于繁杂;二是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细作。

2.3 创新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想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c mp e e sV l h o n tt n o e e a d c to . n r l d c t n i a k n fi t r ic p i a y e u ai n 0 r h n i ey t e c n o ai fg n r l u a in Ge e a u a i s i d o e d s i l r d c t , o e e o n n o
— —
t O Und r t nd t e sa he Con t to f Ge r lEduc to f o t e o ls i uc ton no a i n o ne a a i n r m he Vi w fHo itc Ed a i ZHANG n - i Do g ha
( s tt o g e d ct n E s C iaNom l nv r t S ag a 0 0 2 C ia I tue fHih r uai , at hn r a i s y h n h i 0 6 , hn) ni E o U e i, 2
Abs r c :The lg t o e e a e uc to n h g e d c to n tt to s n ta t p ih f g n r l d a in i i h r e u a in i siu i n i Ch n s c u e a ius i a i a s d by v ro miu e sa1 i s a o n he c nc p f g n r l d a in.Th o o ai n f g n r l d a in i s o i td s nd rt l ng r u d t o e to e e a e uc to d e c nn t to o e e a e uc to s a s ca e wih d a s se t i e , y t m a d u rc l m. T i e o hoitc du ai n s o d o U t kn w c re ty n n c ri u u he d a f lsi e c to i g o f r S o o o r cl a d

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

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

博雅学院 , 山东大学的全校性“ 中华 民族精 神概论 ” 课 在理 解上存 在 一些误 区 高校的探索对其他 尚在观望 、 徘徊的学校有相 当的启示 都放 在对 研究 生 的培 养上 , 少 承担 大学本 科 生 的课程 很 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高校的探索是结合本校的特 哈佛 当时的教育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 由此启动了通 色、 地缘优势等进行的, 因此 , 各个学校的具体实施细则 识 教育 的全 面改革 , 立起 一套 核 心课 程 的系统 。在 芝 建 差别较大。 如山东大学是依托该校“ 文史见长” 的学科优 加哥大学 ,其通识教育是 由校长哈钦斯提出并实施的。 许 多半是 由人文 学科 、 势, 在全校开设“ 中华民族精神概论” 的课程 ; 中山大学 在 我 国 , 多高 校 的通识教 育改 革 ,
收稿 日期 :0 1 1- 3 2 1 - 0 2
作者简介 : 李斌(94 )男, 17_ , 湖北巴东人 , 广东外语外 贸大学 中文学院副教授 , , 从事明清文学史、 博士 主要 古代诗 文与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 批 评研 究 。
基金项 目: 东省“ 1 广 2 1工程” 三期重点 学科 建设项 目“ 人文学中心建设— —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 究”G ( DUF 2 1 2 S 1- )
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 武汉大学的国学班 , 中山大学的 程等等。 这些探索无论成败 , 都是值得肯定的, 这些著名 和借鉴作用。
二、 困境二 : 整个社会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不够 。
2 0世纪 7 0年代 , 哈佛大学专家 、 教授的工作重心 和教学 , 时任第 2 届校长德瑞 克博克 (ee o ) 为 5 dr bk认 k
S ra O98 e il N . 8

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通识教育实践探索

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通识教育实践探索

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通识教育实践探索[摘要]文章提出了加强通识教育的迫切性,并从课程体系、学生的学科认识、课堂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困境,提出“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学习模式改革”“跨界融合”“评价体系建设”等通识教育论点。

[关键词]通识教育双融合混合式学习一、前言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育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极其重视首岗就业率。

非理性的市场导向迫使许多高职院校沦为专业技能传授工具,教育中“人”的主体被“专业技能”客体所取代,这样的教育是制器而非育人。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高速传递,国内国外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不少工作组织在短时期内极可能会变迁、重组、合并或消亡。

因此,每个人都会经历多种多样的工作,转岗、转工、转行将成为常规。

仅有一项操作技能是远远不能胜任高节奏的工作组织变化的,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健全人格等成功者的基本素质,主要应由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来承载,而当前的通识教育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通识教育的困境1.通识课程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举足轻重,严重影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都按专业教育的模式施行,一般按学科划分,各学科规定相应学分。

通识教育在各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由不同部门来施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管理,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定位不清,也未形成科学的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组织、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缺乏科学的规划。

2.高职就业导向的功利性影响着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通识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虽然缓慢但是却极其重要。

专业教育的教育功效往往立竿见影,能够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自信心,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只有专业才是王道,埋头于各类考证中,而对待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则只要求混到学分就算成功。

在这种情形下,通识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3.通识课程教师地位低,课堂教学效果差。

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长纽曼 进 一 步 深 化 了 这 一 思 想 ,他 在 《 大 学 的 理 想 》一 书 中提 出知识 本 身 即是 目的 ,大学 是传授 普 遍 知识 的场所 ,是探 索 普遍 学 问的地方 ,大学教 育 就 是 自 由教 育 。在 他 看 来 , 自由 是 与 奴 性 相 对 应 的 ,“ 奴 工” 表 示 的 是 “ 体 力 劳 动 、机 械 劳 作 以 及 诸 如此类 的工作 ,很 少需 要或 根本 不需 要心 智活 动 参 与” , _ 1 而 自由教 育 指 的是 “ 心 智 、理 智 和 反 思 的操作 活动 ” ,以修 养 性 格 、训 练 心 智 和 发 展 理 性 为 目标 ,旨在培 养集 美德 、修 养 、智慧 、优 雅等 于
构建设 。
[ 关键 词 ] 大 学 ;通识 教 育 ;审 思 [ 中图分类号]G 6 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 5 7 7 9 ( 2 0 1 4 ) 0 2 — 0 1 0 5 — 0 4
通识教 育作 为 一 种 具 有 悠久 传 统 的教 育 形 态 , 是 现代 高 等教 育不 可或 缺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在 当前
樊 华 强
( 重 庆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重 庆 4 0 1 3 3 1 )
[ 摘 要 ] 通 识 教 育 作 为 一 种 具 有 悠 久 历 史 的教 育 形 态 ,是 现 代 高 等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我 国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经 过 几 十 年 的发 展 ,依 然 存 在 通 识 教 育 目标定 位模 糊 ,通识 教 育 课 程 结 构 失 衡 ,通 识 教 育 教 学 方 式 单 一 ,通 识 教 育 管 理 机 制 滞 后 等 问题 。 因此 ,需 要 明确 通 识 教 育 目标 指 向 ,完 善通 识 教 育课 程 体 系 ,改 革 通 识 教 育 教 学 方 式 ,加 强 通 识 教 育 机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已久 , 在 1 1 早 9 6年 , 元 培 出 任 北 大 校 长 之 时 , 曾 特 别 强 蔡 就 调通 识 教 育 思 想 。但 是 多 种 原 因 , 直 到 了 1 9 一 96年 , 大 再 北 次修 订 本 科 教 学 计 划 , 将 通 识 基 础 课 纳 入 教 学 计 划 。 20 才 00 年 , 大 正 式 建 立 了 通 识 教 育 选 修 课 体 系 , 北 大 通 识 教 育 北 使 进 入 系 统 推 进 的新 阶 段 。 北 大 的通 识 教 育 选 修 课 打 破 了学 科 专业 的界 限 , 由各 个 院 系分 别 开 设 , 全 校学 生共 同 选 修 。 供 学 校 要 求所 有 学 生 都 要 在 数 学 与 自然 科 学 、 会 科 学 、 学 社 哲 与 心 理 学 、 史 学 、 言学 文 学 与艺 术 五 个 领 域 选 修 总 共 不 历 语 低于 1 6学 分 的 通 选 课 程 。 20 0 1年 , 大 按 照 “ 低 年 级 实 北 在 行 通 识 教 育 , 高 年 级 实 行 宽 口径 的 专 业 教 育 , 在 实行 在 教 学 计 划 和 导 师 指 导 下 的 自 由选 课 学 分 制 ” 改 革 思 路 , 始 实 的 开
进 了 中国的 高等 院校 , 并得 到 了许 多大学管理 者 的重视 。但 是 转 变专 业教 育模 式不 会是 一 蹴 而就
的事情 , 识教 育在 中国的发 展也 必 然面临 着 困境 。本 文通 过 对 中国部分 高校通 识教 育现 状 的概 通
述, 分析 了通识教 育在 中国的 困境 , 以期 更好 地把握 通 识教 育 的发展 规律 和 实践路 径 , 动 我 国通 推
目标 而 采 取 的 共 同 模 式 , 已经 悄 然 走 进 了 中 国的 高 校 。无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7-30T11:43:25.58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作者:宋兆祥王南冰[导读]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宋兆祥王南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摘要: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们从建设完善通识教育平台、探索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一体的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加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措施,以期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分析一引言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源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继承并发展了亚氏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古典人文学为主要内容、以开发和培养人的理性为内涵的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首次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并应用于大学的教学。

其基本思想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古典人文的、社会的、科学的和综合的教育,主要内容是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加以系统和有机地整合,在学生致力于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如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学。

加强通识教育,培育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培养智慧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这些学校的共识(冯永刚魏敏敏2020)。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素质教育。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二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受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支撑,更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论・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张东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摘要: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

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全人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08)04-0020-04GeneralEducation:MisunderstandingsoftheConceptandPlightofPractice———toUnderstandtheConnotationofGeneralEducationfromtheViewofHolisticEducationZHANGDong-hai(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Abstract:Theplightofgeneral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inChinaiscausedbyvariousmisunderstandingsaroundtheconceptofgeneraleducation.Theconnotationofgeneraleducationisassociatedwithidea,systemandcurriculum.Theideaofholisticeducationisgoodforustoknowcorrectlyandcomprehensivelytheconnotationofgeneral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isakindofinterdisciplinaryeducation,whichcultivatehumanqualitiesandhumanisticspirit.Keywords:generaleducation;holisticeducation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走过了一个从“淡化专业,加强基础”的教学改革,到以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再到以美国顶尖大学为样板,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乃至试图以通识教育理念来重新设计大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

通过二十多年来教育理论界的讨论与高校的实践,通识教育理念逐步为我国高校所理解。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若干观念上的误解和实践操作上的误区。

首先,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存在一定的误读,把开设通识选修课等同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这里仅指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的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够善尽国家公民职责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

通识教育概念至少可以从理念、制度、课程三个维度来理解:通识教育,是一种关于如何办大学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大学理念或者“一种大学观”,是关于如何安排大学本科生学习过程的认识,是关于大学要培养何种人的认识,“其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一部分什么样的人”[1]。

它的教育内容是非功利的、不指向某种职业的知识,而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有普遍意义、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能使人善尽作为“人”和“公民”职责的知识,是人类文化中的基本知识。

这是通识教育的理念之维。

其次,通识教育还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都与专业教育模式有所不同。

要实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支撑,必须配置相应的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机构,必须设计适应通识教育的授课制度、选课制度、学习制度、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这是通识教育概念的制度之维。

第三,在通识教育理念下,通识教育课程必须成为大学本科低年级的主要课程、核心课程、基本课程,而不是额外的、次要的、满足学生个人兴趣或为方便学生将来就业而开设的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大学低年级的主要任务,应在本科全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例①[2-4]。

此外,还需考虑到通识教育课程科目的设置、内容的编排、学分的配置等问题。

通识教育是“对真理的一致性和知识的普遍性与整体性的古典知识观的回归”[5],因此,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应是各种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而应是由若干学科知识融合后重新编排的课程,通识教育应“摆脱各种泛泛的‘概论’课方式,逐渐走向以经典著作的阅读讨论为中心”[2]。

这是通识教育概念的课程之维。

第二,在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隔,认为通识教育仅仅是大学低年级的事,而大学高年级只需专注于专业教育。

比如有的高校提出“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都反映了这种倾向。

这有可能“导致专业教育架空通识教育,使后者沦为为前者服务的‘次等课程’、‘点缀性课程’,导致学生的专业学习重新回到‘专业教育’模式”[6]。

事实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隔断,通识教育并非在大学低年级完成就一劳永逸了,它的理念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哈佛大学《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也不应是彼此对立的。

通识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专业教育发挥最大功效提供良好的环境。

通识教育是一个有机体,是整体的,完整的,而专业教育是器官,是为实现整体的目的而存在的一个部分。

……通识教育应该贯彻在大学教育的始终。

”[7]可见,通识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统摄者,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专业教育应该在通识教育的指导下进行,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也必须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即使是学习专业知识,也必须关注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也关涉到学习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感悟[6],以及对伦理问题的思考。

如果把通识教育视作一种大学理念,就应该以通识教育来统摄专业教育,大学的专业教育也应“通识化”。

第三,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还遭遇到了一些困境,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空间有限是最大的瓶颈,这不仅导致通选课占本科全部课程比例过低,也使通选课的地位无法得到保障。

目前有关通识教育的研究一般把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军事理论与军训等公共必修课也纳入通识教育课程范畴。

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中规定的本科“两课”总课时达到285(理科类)和335(文科类)[8],加上体育、军事理论和军训、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换算成学分的话应在40学分左右。

如此庞大而且高校无法自主调整的几组课程占据了本科总课程的35%以上,这使高校设计的通选课空间相当有限。

通选课与公共必修课共同构成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主体,理应具有与公共必修课以及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

但是,以选修形式出现的通选课在大量必修课的挤压之下,其“核心”地位在现行的课程结构中很难得到保证,有可能演变成为点缀、“开胃食品”、捞取学分的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对通选课的轻视。

在开设通选课较早的北京大学,尽管学校文件中把通选课定性为“低年级的核心课程”,但通选课的地位“在大量的选修课下可能会部分地名存实亡”[9]。

二通识教育改革中之所以会存在认识与操作上的种种误差,根源在于人们对通识教育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

通识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行,必须以观念的更新和通识教育内涵的准确把握为先导。

如何准确、全面地把握通识教育的本质,全人教育的若干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全人教育是受欧美文化寻根思潮、反主流文化运动、绿色生态运动以及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工业革命以来教育中所体现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工具化以及官僚控制倾向给予强烈的批判,并且借用生态学、神话学、系统学、人类精神传统等概念,整合原始文化、东方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和方法论而建立起来的以生命意识、整体视野、生态视野、全球视野以及全宇视野为特征的教育理论。

它强调整体、联系的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整体的人。

借助于全人教育的这些观念,我们能够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

(一)通识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者说大学理念的通识教育,其首要目标在于造就“人”和“公民”,也就是说,它是围绕着如何教人成人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在它的观念中,培养“人”处于核心地位,而非知识技能的获取或职业训练的开展。

作为通识教育前身的自由教育,其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人”[10],当代的通识教育尽管与自由教育不能等同,但仍然延续了自由教育的精神,培养整体发展的人仍然可以较好地表达通识教育的旨趣所在,“一个人的高等教育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获得某种统一的世界观”[10]也成为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可以共同使用的表述。

在这一点上,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表达了一种共同的追求。

作为一种对功利化、工具化教育强烈批判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坚定地主张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实际上,两者的共同之处不仅在于将人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而且在培养目标的取向上也有着一致性。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普遍的、整体的”[5],这种“普遍、整体”的特征,或者被表述为“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或者是学生在“知识、信仰、语言和思维的习惯”方面的发展,或者是“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完备的人性”,或者是“开发人的理智美德,推理、论证、哲理性智慧、艺术和谨慎”,或者是“培养自由社会中的行为、动机和态度”[11]15-16,总而言之,并没有脱离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关注的依然是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

[11]16在全人教育看来,所谓人的养成,就是要把一个自然人、生理的人教育成为一个文化的人、社会的人、理性的人、有道德的人。

教育不仅是一种探索知识、培养技能、准备职业的途径,也是一个塑造人格、涵养道德、发展理性、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

专业化教育往往侧重于以专业化、技术化、工具化的训练来培育出专家或人才,而不是首先把学生当成一个“人”来培养。

如果大学教育只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却失去了对生命的关怀、对意义的寻求以及人生视野的开拓,那只能训练出一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他们充其量只是一堆“技术熟练的机器人”而已。

(二)通识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整体发展,是教育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早至古希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便有相关论述或实践,而强调知识的统一性与普遍性的希腊人文知识传统对西方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以至于当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一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为大学“强调和追求知识的整体性与普遍性价值提供了基础”[5],遂形成了自由教育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