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和“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c0ac3fa80eb6294dd886c44.png)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
师:既是拜师,学习的意思。
夷:指蛮夷,当时清朝还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把西方国
家称之为蛮夷。
长技:是指他们的特长,就是指西方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等等。
制:控制,对付,制约等等这类意思。
所以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
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这句话出自魏源《海图国志》, 认为只有学习洋人坚
船利炮的技术以用来对付和克制洋人才是抵制外国之道.
1842 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
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
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
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
“夷之长技三 :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
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
制胜。
在这个主张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通过“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
“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
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
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
西方学习”的新课题。
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
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解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0b8396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d.png)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出自清朝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此来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影响。
在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和文化冲击。
魏源认为,中国要想在这种新的国际环境中立足,就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军事战略以及政治制度。
这里的“夷”指的是西方列强,而“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意思。
“长技”则指的是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制度。
“以制夷”则是指通过学习这些先进的东西,来增强自身的实力,从而在与西方列强的互动中保持一定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中国一部分开明人士的觉醒和自强意识,他们认识到闭关锁国的政策已经不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必须开放视野,积极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以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这种思想后来被称为“洋务运动”的指导原则之一,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方向。
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https://img.taocdn.com/s3/m/796ce64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d.png)
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力,以制衡外国列强、抵御外侮。
其中“师夷”是手段,而“制夷”则是“师夷”的最终目的。
这种主张给当时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带来了巨大冲击。
《海国图志》创作于鸦片战争之后,当时清政府在战事中失利。
魏源爱国心切,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作者在序中就写明了他写就这本书的原因:“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
《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
海国图志读后感
![海国图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6baa26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c.png)
《海国图志》读后感《海国图志》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政治制度等的综合性图书。
作者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了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以实现国家富强。
在阅读《海国图志》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并对作者魏源的智慧和见识表示敬意。
《海国图志》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语句,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魏源的思想和见解。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句话阐述了《海国图志》的写作目的。
魏源明确提出,要通过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师夷长技”,以此来提升中国的实力,达到“制夷”的目的。
这体现了魏源开放的思想和前瞻性的眼光,他认识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吸收和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魏源认为,只有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否则就会被其他国家所控制。
这体现了魏源的开放和进取精神,他鼓励中国要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它并取得实际效果。
这句话提醒人们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付诸行动。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句话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只有了解其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它。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些经典语句不仅体现了魏源的思想和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紧密,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
《海国图志》中的十句经典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作
![《海国图志》中的十句经典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作](https://img.taocdn.com/s3/m/a69e210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b.png)
《海国图志》中的十句经典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作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50卷出版,1847年增补为60卷, 1852年全书达到100卷。
书名中“海国”意即海外之国。
作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海国图志》在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基础上广泛征引中外资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一、欲制夷患,必筹夷情。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想要制服洋人的祸患,必先熟悉洋人的国情。
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出自《海国图志序》。
【译文】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征服外国。
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出自《海国图志序》。
【译文】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就能够征服外国;不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就会被外国所征服。
四、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瑞士就是西方国土的“桃花源”啊。
五、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海。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把守外海不如把守海口,把守海口不如把守内海。
六、守远不若守近,守多不若守约,守正不若守奇,守阔不若守狭,守深不若守浅。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在远处防守不如在近处防守,把守太繁琐不如把守要塞,用常法把守不如用出奇制胜的方法,把守宽阔的地方不如把守狭窄的地方,在深处把守不如在浅处把守。
七、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调动洋人的敌对国家来攻打洋人,学习洋人先进的技术来制服洋人。
八、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筹划洋人的事情一定要先了解洋人的情况,要了解洋人的情况一定知道洋人的情况。
九、不悉敌势,不可以行军,不悉夷情,不可以筹远。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不了解敌情,不可以行军打仗,不熟悉洋人的情况,不可以远谋。
十、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出处】《海国图志》。
【译文】根据他的长处而使用他,就是根据他的长处而制服他。
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哪本著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哪本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40ece73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c.png)
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哪本著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主张出自于《海国图志》,《海国图志》这本著作内主要对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进行了综合的介绍,在书中作者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主张就是该书的中心思想。
扩展资料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师夷”的意思就是指向西方学习它们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长处,从战舰、火器以及养兵练兵三方面进行学习。
“制夷”的意思是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就是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工业技术,达到抵抗西方侵略的目的。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主张当中,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魏源提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这个主张不仅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还在晚清时代为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路。
近现代史重点简释与简答
![近现代史重点简释与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41590fdd76c66137ef061978.png)
简释与简答1.师夷长技以制夷: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调,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2.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
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李部出走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3.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急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霍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4.《海国图志》:魏源在143年1月编成《海国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调、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5.北洋军阀:清末,帝国主义列强看中握有军权的袁世凯,支持他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权。
袁世凯死后,又分别扶植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冯国球、封系军阀张作霖等各派系军阀首领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支持他们割据底盘与进行混战。
6.大革命: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7.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忻、曾国藩、李鸣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8.保路风: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
近代史名词解释之理论
![近代史名词解释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7faf43e5a8102d276a22fac.png)
理论41.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49.“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对法国的侵略始终主和。
他认为,如果中国与法国开仗,就是与法国“失和”(《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4),而中国一向“兵单饷匮”,“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论海防兵单未可轻言战事》);中国若与法国开仗,即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兵连祸结”,动摇全局。
李鸿章的民族投降政策遭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官僚的反对,指责他“诚不知是何肺腑”(《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7),“舆论均集矢鸿章,指为通夷,致比诸秦桧、贾似道”(《中法兵事本末》),要求“立予罢斥”。
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
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包括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各省设武备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等,以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9943de1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5.png)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https://img.taocdn.com/s3/m/e9b2689551e79b89680226d4.png)
《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海国图志原序《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
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易》曰:“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故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
古之驭外夷者,诹以敌形,形同几席;诹以敌情,情同寝馈。
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
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
”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
故君子读《云汉》、《车攻》,先于《常武》、《江汉》,而知二《雅》诗人之所发愤;玩卦爻内外消息,而知大《易》作者之所忧患。
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
昔准噶尔跳踉于康熙雍正之两朝,而电埽于乾隆之中叶,夷烟流毒,罪万准夷。
吾皇仁勤,上符列祖,天时人事,倚伏相乘,何患攘剔之无期?何患奋武之无会?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https://img.taocdn.com/s3/m/78aa4ab7fd0a79563c1e7273.png)
《海国图志》主编作者:林则徐、魏源《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遣戍伊犁,途经镇江,与老友魏源相会。
那是1841年7月的一天,当晚两人同宿一室。
此前一年,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曾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未及出版。
当晚,林则徐将书稿全部交给魏源,希望他编撰《海国图志》。
魏源接受嘱托,一年后成书,初版50卷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
《海国图志》主旨,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已是开风气之先的改革思想,而近代的军事科技资料,但凡能搜集到手,无不汇聚书中。
可惜,这一切都未被国人重视原序《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林则徐)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
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易》曰:“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故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
古之驭外夷者,诹以敌形,形同几席;诹以敌情,情同寝馈。
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
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
”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3ad1a59f5335a8102d220c4.png)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
师:既是拜师,学习的意思。
夷:指蛮夷,当时清朝还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
长技:是指他们的特长,就是指西方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等等。
制:控制,对付,制约等等这类意思。
所以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这句话出自魏源《海图国志》,认为只有学习洋人坚船利炮的技术以用来对付和克制洋人才是抵制外国之道.
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
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在这个主张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
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史料及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科学救国的先声
![【史料及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科学救国的先声](https://img.taocdn.com/s3/m/7f3ce94a27284b73f2425049.png)
【史料及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科学救国的先声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所著的中国认知海外第一书《海国图志》中的至理哲言。
魏源是林则徐的好友,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幕僚,也是当时坚决主张“睁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
因为当时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对“以夷变夏”是想都不敢想的。
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师夷”主张,魏源不得不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夷”与如今来自欧美的洋“夷”作一番区分。
他写道:所谓“蛮狄羌夷之名”,指的是那些居住在中国周边而未知“王化”的少数民族,而不是来自欧美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外国人。
我们虽然顺从习惯,将来自欧美的外国人称为“夷”,但实际上他们与中国历史上的土“夷”是不同的,他们“明礼行义,上通天像,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是天下的“奇士”、域内的“良友”,值得我们学习。
他还批评那些坚持“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反对“师夷”亦即向西方学习的人,是株守一偶、夜郎自大的“夏虫井底之蛙”。
他也提出,向西方学习,并非学习西方的一切,而是要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西方的“长技”呢?基于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反思(中国军队武器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魏源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是战舰,二是火器,三是养兵、练兵之法。
在魏源看来,“师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制夷”。
所谓“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如果说“师夷”体现的是魏源思想的开放性,那么,“制夷”体现的则是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师夷”与“制夷”,开放与爱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彼此不能分离,更不能割裂。
师夷长技以制夷现在比喻
![师夷长技以制夷现在比喻](https://img.taocdn.com/s3/m/9367cf0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f.png)
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着名思想家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清代的洋务运动,也拉开了海外留学的序幕。
这句话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口号。
师:既是拜师,学习的意思;夷:指蛮夷,当时清朝还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是对外国人的贬称。
长技:是指他们的特长,就是指西方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等等。
制:控制,对付,制约等等这类意思。
所以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用在现在就是比喻用别人擅长的方法,去对付他。
这句话出自魏源写的那部《海国图志》。
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魏源提出了这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是晚清向西方学习器物的代表口号。
背景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难以抹去的屈辱记忆,正是在那场战争中,号称“天朝上国”的清王朝被前来叩关的英国打得落花流水,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步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但与此同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了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艰难历程,而魏源则是开风气之先的杰出代表之一。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鸦片战争中,他参加过浙东的抗英斗争,对英军的战舰、大炮等新式武器的威力有一定了解。
鸦片战争失败后,他受林则徐嘱托,于 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全新命题。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
主要思想在魏源看来,“师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制夷”。
所谓“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如果说“师夷”体现的是魏源思想的开放性,那么,“制夷”体现的则是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师夷”与“制夷”,开放与爱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彼此不能分离,更不能割裂。
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78f908de53a580216fcfe9a.png)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2.十三行: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学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只许外商在广州一地经商,为限制外商在华活动,设立十三行。
规定广州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专营外贸的特权被取消。
3.《虎门条约》: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政府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全称为《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1843年10月,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共十六款,附有《小船定例》三款。
主要内容:(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2)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4.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
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著有《圣武记》。
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之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暖宝“的理想。
关于勤奋努力的古文
![关于勤奋努力的古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b4192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5.png)
1、先秦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释义: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清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释义: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
3、先秦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释义:(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唐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
5、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释义: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能荒废在游戏玩耍中。
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不经大脑的随性中。
《海国图志》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https://img.taocdn.com/s3/m/d818b10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6a.png)
《海国图志》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李素平
【期刊名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9)003
【摘要】《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陈腐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念,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总页数】8页(P40-47)
【作者】李素平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社会科学部,北京,102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52
【相关文献】
1.对魏源反侵略思想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历史评价
2."师夷长技"与"通经致用"——重读魏源《海国图志》
3.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爱国主义内涵
4.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爱国主义内涵
5.“师夷之长”能否“制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以上归纳介绍,可以看出魏源已经觉察到近代科技文化对西方国家强盛所起的作用,认识到西方文明之关键在于能够制造机器和培养能够制造和使用机器的人才,他还下意识地感觉到西方文化造就出一批敢于打破封闭,周游世界、广览地球的“智士”。他们或者广咨风俗、办教育,或者极意搜求新地垦殖经营,或者经商做生意,甚至用军舰强兵强迫别国开口岸通商。他着重分析了当时称雄世界的英国,认为这个面积不大,也不富庶的弹丸小国之所以富强,原因有二。一是商业发达;二是殖民扩张。“英吉利夐然三岛,不过西海一卷石,揆其幅员,与闽广之台湾、琼州相若,即使尽力为沃土,而地力产能几何?所以骤至富强,纵横于数万里外者,由于西得亚墨利加,东得印度诸部也。亚墨利加土地,孤悬宇内,亘古未通声闻,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遂益万里膏腴之土,骤至不资之富。”魏源认为英人的极度贪婪必然驱使他们如此。魏源也找过其他原因,如文化教育、刑法律政、政事制度、风俗教门、技艺工作、宗教等等,尽管作过一点思考,但并未加以深究。即使经过鸦片战争的洗礼,魏源对西方的认识由知之甚少到逐步了解,但并不是非常透彻深刻的。他从未出过国门,所沿用的都是二手材料,因而他的有些介绍仍充满离奇和荒诞。
1842年《海国图志》50卷本刊刻问世,后增至120卷。魏源也因此书而名垂青史。《海国图志》内容非常丰富,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他在《海国图志》序言中说的很明了:“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惟有“师夷之长技”才可“制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⑥
第六,推行民主制度。他介绍瑞士的情况说:“至于朝纲,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民政“皆推择乡官理事,不力王侯”,并加案语称赞说:“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介绍美国民主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许:“廿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谓不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能,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他对英美的议会制度兴趣也很高,说英国“设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个官会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他称赞美国的宪章“可垂奕世而无弊”。认为英美的议会体制体现了“公”和“周”。
到了道光年间,清朝社会弊端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对此,魏源予以透彻的分析:
东南之漕运,困于输将;中外之仕途,困于需滞;沿边之军饷,绌于度支者,何哉?黄河无事,岁修数百万,有事塞决千百万,无一岁不虞河患,无一岁不筹河费,此前代所无也。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漕鹾以此日敝,官民以此日困,视倭患尤剧也。释褐登朝十余年,而试文衡,试言职,试枢密,无非衡书艺之工敏,声音骈偶之巧丽,罔知朝章、国故为何物,其部曹观政,无非胥吏文例是求,罔知漕、盐、河、兵得失何在;有奋志讲求抱负宏远之人,反众笑为迂阔,此造士储才大巽于昔也。其他宗禄之繁,养兵之费,亦与前世相出入。……立乎今日以指往昔,异同黑白,病药相发,亦一代得失之林哉!②
魏源通过整理资料,认识到(尽管未踏出国门一步)西方非但并不野蛮,而且有更进一步的文明。因此,魏源在《海国图志》里非常自觉地倡导具有近代因素的思想观念,大胆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命题(有学者提出为总对策,亦然),明确界定“夷之长技”有三个方面:“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还认为诸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火轮机、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类“凡有益于民用者”都应当学习引进。
一
清朝自入关立国以来,朝野上下怀抱“四海之内,天朝为大”的观念,长期闭关锁国。对西洋的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等几乎“浑然不知”。鸦片战争之前,魏源就曾激烈批评当时的腐儒:
惟知九州以内,至于塞外诸番,则若疑若昧;荒外诸服。则若有若无,……至声教不通之国,则道听臆谈,尤易凿空,……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①
二
“师夷之长技以治夷”的总对策具体办法有以下几点:(所引资料均出自《海国图志》)
第一,发展工业。魏源认识到要使中国像西方一样有“船坚炮利”,则需要发展自己民族的工业,“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橐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另外,“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提出“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选机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当时那些顽固不化、嚣然自大的上层官僚阶级竭力反对制造机器,诬蔑机器为“奇技淫巧”,为“形器之末”。魏源反驳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引诱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
第二,发展海运。魏源亲眼目睹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在海上霸道,认识到发展航海运输,无论对国家经济、军事和民生都有重大意义。他曾经辅佐江苏巡抚陶澍,针对当时漕粮官运、运河堵塞,建议改官运漕粮由海商运输。这件事在当时对突破海禁、破除官运漕粮垄断,发展海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展金融业。基于鸦片贸易,使“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造成白银外溢,国库空虚,魏源提出允许商民开矿,并按照西法铸造银钱,以充实国库。
《海国图志》和“师夷之长技以治夷”
李素平
内容提要:《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治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第七,建立、发展情报部门。魏源认为夷敌之所以能把清王朝打败,除了军事实力的悬殊外,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夷敌“建英华书院,延华人为师,教汉文汉语,刊中国经、史、子、集,图经地志,更无语言文字之隔,故洞悉中国情形虚实,而中国反无一人了彼情伪,无一事师彼长技”。在《海国图志》里宣扬的一个主题就是一定要“悉夷情”、“译夷书”。《海国图志》的七十五幅地图、世界五大洲(亚洲、小西洋利未亚洲、大西洋、欧罗巴洲、美洲)各国地志、表、国地总论和地球天文合论共五个部分,七十九卷,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编撰的。他主张悉夷情,师夷技,以抵制其殖民扩张。应当看到这不仅仅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成为现代情报、外交综合一体之策略的雏形。
第八,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培养。魏源认为西洋诸国得以富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海国图志》中所提及到的文学其实是文化――引者注),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其都会大地皆有官设书院,聚书于中,日开门二次,听士子入内抄写、诵读”。介绍了美、英、法、德、荷、西班牙诸国学校的数目,教师的待遇,教学的运行管理,教育内容,其中详细介绍了日耳曼的教育类型:“遍设公学,院内所传之学理有五六科”;“一者训示正教,习上帝圣书”;“二者例律学”;“三者医学”;“四者学习国政,凡农事、金厂、水利、江防、桥船、军器、百工及诸财运,进考既中,各依本分就录,或掌田亩百姓,或百计经营,无所不隶”,“五者杂学,凡古所传天文、地理、算术、草木、禽兽鱼虫之学,金石之论,万物性情之学,考中者为府学教授,至于诸国之史,是凡学士所必知。欲进公学堂,必先知二三异国音语。”魏源还比较了欧罗巴诸国教育目的和方法与清朝的不同,人家的“秀才”、“举人”并不是仅仅为了当官,为士、为工、为商、为医等等均得学习,才可各习其事。而且,学医的特别重视解剖。
关键词:魏源林则徐《海国图志》悉夷师夷治夷天下大同
林则徐和魏源,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率先“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他们同属于经世致用派,头脑清醒,视野开阔,关心民生富裕和社稷安危等大政,从个人条件来讲,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州禁烟,有机会接触“夷务”,耳闻目睹“夷人”的种种事宜,应该说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门户的开明士大夫,正是在他的引领下,开眼看世界作为一种思想潮流,作为前承经世致用,后启维新变法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勃然兴起,且一发不可收拾。魏源的历史贡献在于他把林则徐遭遇重创时未竞的事业,继承下来,并将其开眼看世界的风气予以发扬光大,出色完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和增订工作。
三
《海国图志》并非只是一本介绍西方技术、宗教、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的资料汇编。魏源在编纂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制夷——悉夷——师夷——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的思路,他对这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予以清晰的勾画:当下当务之急是制夷,而制夷的前提是悉夷、师夷,悉夷、师夷的目的是为了制夷。悉夷乃是通晓夷情,了解夷事,知己知彼;师夷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国富民强,让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制夷、悉夷、师夷的终极关怀是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了解魏源的这一思维理路对于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魏源的思想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四,开展对外贸易。魏源支持林则徐提出的“互市”政策,认为应该允许中外商民互易货物,互通有无,在平等基础上公开进行贸易,但有些货物可视情况禁止,鸦片则必须坚决禁止。
第五,发展商业。魏源认为西洋诸国富强的原因之一是“以商立国”,“自意大里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兢,于是佛郎机、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以至于“盖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睃削其精华。”“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抑末之谊,则食先于货;语今日缓本急标之法,则货又先于食。”
第三部分为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物产矿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中西历法、中西纪年对照通表,等等。
第四部分为鸦片战争的有关档案材料及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国外情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