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

合集下载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字体特点是以笔锋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较粗,笔画浓重,笔画之间有明显的连贯关系。

行书分为楷行、草行、隶行三大类,对于熟悉这门艺术的人来说,三大行书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和表现方式。

首先是楷行,这种字体慷慨、舒展而稳重,意蕴深厚。

楷书是一种正式的官方写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书法字体。

乍一看之下,它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却要求非常高的功力与技巧。

楷书更注重结体与笔画的规范性,具有端庄大气、刚中有柔的特质,能带来高贵、沉稳的感觉。

其次是草行,草书飘逸豪放,速度快、字形变化大、筆劃簡略,其笔画的外形像草的轻藐和随性。

草书的书法技巧灵活、神韵激昂、刚柔相济,感性而不受束缚,富有生命力的境界。

它生动跳跃,明快有力,表现出极富活力与动感的艺术特色,是表达书法家独特个性和情感的途径之一。

最后是隶行,这种字体对于写字者的技巧和功力要求极高,隶书的笔画紧凑而有神韵,颇具规矩和秩序。

隶书结体面貌平稳而流畅,拙劣的墨笔却能构成深邃的文意,又使人感到庄重和严谨,体现出一种气韵高雅的感觉。

隶书在石刻、书碑上应用广泛,其正统性和古朴风格备受赞赏与推崇。

三大行书各有侧重,楷书则是最常用最正式的书法字体,草书追求情意和自由,而隶书则是最具古朴与庄重感的书法字体,选择不同行书,也往往是书法家根据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背景做出的自我表达。

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过程中,多了解这三大行书的不同特点,对于提升我们的美学和文化素养也有极大的益处。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胜军的空间2019-12-28 11:36:05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

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三大行书赏析

三大行书赏析

魏晋以来文人书法流派的结晶
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博采众家之 长,楷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又遍习蔡 邕、曹喜、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 增损古法,遂臻于神妙。
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
魏晋间,名士多为文学艺术名流,其作情 真、自然,如出水芙蓉,一反错彩镂金之俗美, 右军之书清洒飘逸,一反隶书之厚重之气。 魏晋之风,可谓人文自觉之肇始,思想解放 发端也。
《黄州寒食帖》之由来
《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
“乌台诗案”,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 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 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 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得极 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 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总之,《兰亭序》全 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 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 书之造诣。唐代被太宗巧取豪夺,随葬于昭陵,今人看 到的为唐人冯承素摹本,即神龙本。
你知道我们现在所修习 的楷书有哪几种吗?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 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 、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 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
与高尚的人格契合,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其端言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逾久 而逾可爱也。 ——欧阳修
上述三大行书法帖,因其辞、书皆佳 ,且均为文稿草稿,情切意真。曹宝麟谓 :“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 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 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书”,这一 推崇世无间言。

行书艺术瑰宝--以“天下三大行书”为例

行书艺术瑰宝--以“天下三大行书”为例

一、引言翻开中国书法历史的长卷,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书法大家。

他们投入毕生心力,痴心钻研,通过反复实践开创了丰富又独特的书法风格,表现了各个时期的精神艺术,透过书法传递、交流思想情感。

其中,行书艺术的三大高峰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奉为三大行书佳作,流传千古,成为历代书法家们临摹的范本。

三大行书创作于不同时期,在艺术创作上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二、三大行书的共性(一)所书为己作《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朋友们的推举下怀着兴奋的心情亲自为兰亭修禊集会撰写的序,记述他们饮酒赋诗、流觞曲水一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了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的祭文草稿,此稿情感真挚、简洁凝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黄州寒食帖》是苏轼亲自撰诗并书,虽然这首诗不是苏轼的上乘之作,但诗中充满着惆怅悲凉的孤独之感,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其他诗所不可比拟的。

纵观三帖,三大行书所书写的都是作者自己即兴创作的文学作品,更能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作者心境的起伏会自然地流露于笔端,点画线条的粗细、轻重、缓急、虚实的变化无不反映着作者的情绪变化。

三大行书以书传情,使书者的情感有所寄托、释放,书我合一,是书者心灵的表白与呐喊。

(二)不刻意创作苏轼曾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意思是创作时不刻意、不造作、不有意求工,反而能够出现更加理想的效果。

此乃书法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今天看到三大行书最伟大的地方。

三人的书法技艺毋庸置疑,但三大行书的产生都不是在一个刻意写书法作品的状态下成文的。

王羲之和友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首次兰亭雅集,微醺之中,感受到人生的洒脱境界,挥笔写下著名的《兰亭序》。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一篇任何人无法复制的作品,包括颜真卿自己。

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时有涂抹,不顾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法家情绪起伏,纯粹是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

此稿也是一幅不遵循书法章法、在特殊状态下完成的作品,却成为了杰出的书法名作。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又称《兰亭宴序》、《兰亭序》、《临河序》、《修》、《序》、《诀》。

序述兰亭山水之美,相聚之乐,抒发作者无常之感,生死无常。

《兰亭序》表达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凰精神、胸怀情怀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人说,王羲之行草如“风出袖,明月入怀”,比喻绝妙。

天下第二行:《祭侄手稿》(颜真卿),因为这份手稿是在极度悲愤的心情下写的,并不在意笔墨的笨拙,所以字随书法家的心情起伏,纯属自然的精神表达,心平气和。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是罕见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苏轼),以凄凉惆怅的风格书写,正是在这样的心情和情境下,书法才感慨万千。

全程跌宕起伏,快而稳,喜气洋洋,一气呵成。

苏轼把诗中心境和情感的变化体现在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或偏,变又变,易断,自然。

其结亦奇、大或小、疏或密、轻或重、宽或窄、交错、随意、千变万化。

因各世家的赏识和赞誉,世人称《汉史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真卿《祭侄稿》合称。

《天下三书》,或简称《汉书帖》为《汉书帖》。


下第三行书。

”有人对比“天下三大行书”说:“兰亭序”是超人
的体裁,“解解”是最圣贤的体裁,而“寒食”是士大夫的风范,
相得益彰,各显神通,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透露出东坡在面对如此凄凉环境下,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

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

林语堂先曾评论苏轼:“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分析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摘要: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关键词:尚韵尚法尚意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一、二、三是如何而来的,这些都是书法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并不是我在这里凭空捏造的。

一方面是按时间的划分,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东晋的作品;颜真卿的《祭侄稿》是盛唐的作品;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北宋时代的作品。

另一方面,在书法地位上,王羲之是“书圣”,“晋尚韵”的代表人物。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中国书法史上,书家辈出,名作灿若星河。

在行书之中,最有影响的三幅作品分别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三幅作品因其书法特色和情感寄托,深受历代书法爱好者和文人雅士的推崇。

下面依次来赏析一下这三幅作品。

一、《兰亭序》赏析书法之美,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使人“悦目”的外在形象,二是让人“赏心”的内在神韵。

王羲之应该是这个领域里集大成者,而《兰亭序》就像一个民族的记号。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精致的书法、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他的成就是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开晋后妍美流畅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

行书《兰亭序》是王曦之书法代表作,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有人说《兰亭序》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足以看出人们对他的喜爱。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

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

“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

“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

“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纵观中国书法艺术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先后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形式。

其中行书,尤以其结构严密而不拘谨,气韵空灵清疏,体态流畅活泼、圆活自然见称,是最受人喜爱的书体之一。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稿》、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文豪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它们正是将行书的这种稳健、率意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至。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稿》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首推《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三月三日),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又一次与同道、好友及爱子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báì)之礼(所谓祓禊之礼,是古代一种民俗,古人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书圣”王羲之优游自适,心手双畅,即兴挥毫,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

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

又如庖丁之中肯綮(qìnɡ。

肯綮指筋骨结合处,比喻关键或要害),神行于虚。

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兰亭集序》充分表现了晋人“优美的自由的心灵”,具有超妙的艺术魅力,不愧为美的典范。

(选自文师华《书法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选自田欣《“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大众文艺(理论)》2022年第8期)。

领略“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

领略“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

领略“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纵观中国书法艺术18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种书体在其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由繁化简,先后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形式。

其中行书,尤以其结构严密而不拘谨,气韵空灵清疏,体态流畅活泼、圆活自然见称,是最若人喜爱的书体之一。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稿》、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文豪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它们正是将行书的这种稳健、率意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1.“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稿》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稿》(又称《禊贴》) ,前人曾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被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品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抒发的是作者对人间生死无常、好景不长的感慨之情。

作品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全篇书写的浑然一体,其书风不仅保持着王羲之一贯清雅闲逸,也充满了理性与大气,将不拘小节的魏晋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这幅作品是王羲之在微醉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者借助酒力恣情挥毫泼墨,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作品的内容上,而不是书法技巧上,因此在作品全篇的结构布局以及文字形式上并非有意安排,而是信手拈来,得其自然。

作品中的多处涂抹就体现出了这种随心所欲的书风,它们不但没有对作品整体美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作品更加富有神采。

第三,《兰亭序稿》中文字的形式刚柔相济、变幻无穷,却又不逾规矩。

例如全篇共有二十个“之”字和七个“不”字,在形态上各不相同,堪称经典。

2.“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 (又称《祭侄季明文稿》) ,是其为悼念抗击安史之乱中因俘被杀的堂侄季明而作的文章草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作品全篇共二十八行,二百六十八个字(涂去34字) ,行草相杂,是颜真卿在极其悲痛的心情下一气呵成的。

作者无意于书,而是想借这幅作品抒发悲伤的情感,因此作品全篇的风格伴随着作者心绪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开始时内心平静,文字也表现得相对工整规矩,随着文字的逐渐展开,作者的情绪也开始跌宕起伏。

天下三大行书——这才是国风

天下三大行书——这才是国风

天下三⼤⾏书——这才是国风中国的汉字是劳动⼈民创造的,它是⼈类的⼀项伟⼤发明。

⽽书法则是中国特有的⼀种传统艺术,带有⼗分浓厚的中国风。

说到书法,⼈们很容易想到历史上的“天下三⼤⾏书”。

天下第⼀⾏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下以⽂会友,写出来的。

公元353年4⽉22⽇(即东晋永和九年三⽉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谢安、孙绰等数⼗⼈在会稽⼭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集,并作序⼀篇,记述流觞曲⽔⼀事,并抒写由此⽽引发的内⼼感慨。

这篇序⽂就是《兰亭集序》。

⾃古以来,⼈们都喜欢⽤曹植在《洛神赋》中的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据说,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推崇备⾄,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

他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和近⾂,⾃⼰以《兰亭集序》的真迹殉葬。

天下第⼆⾏书:《祭侄⽂稿》《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夫季明⽂》)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书作品。

据说,现在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追祭⾃⼰的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234字。

此稿追述了常⼭太守颜杲卿⽗⼦⼀门在安禄⼭叛乱时,挺⾝⽽出,坚决抵抗,以致“⽗陷⼦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的故事。

当代书法家苏⼠澍评论这⼀作品为——“此帖虽是草稿,但通篇书法⽓度⾮凡。

颜真卿以沉着健劲的笔⼒,丰腴开朗的⽓度,纵笔豪放,⼀泻千⾥,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

”天下第三⾏书:《寒⾷帖》《寒⾷帖》⼜名《黄州寒⾷诗帖》或《黄州寒⾷帖》。

是北宋时期的⼤⽂豪苏轼所作,共129字,据说,现在也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回想当年,苏轼因⽂字狱,被贬带黄州(即今湖北黄冈)。

第三年的寒⾷节,苏轼作了两⾸五⾔诗,⼀⾸是:“⾃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

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等。

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妙笔菡塘今天带领大家看一看,行书之最——天下三大行书的奥妙之处。

一、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既是一篇散文杰作,更是一篇书法神品。

通篇笔势纵横,意气淋漓,如龙跳虎卧,浑然天成。

轻重疾徐,疏密斜正,敛放揖让,承接呼应,无一处不妥贴,无一处不潇洒。

纵有涂抹疏忽,亦无伤大雅。

全文十九个“之”字,七个“不”字,变化多姿,无一雷同。

真正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曾数次重写《兰亭序》,但皆不如前,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序》真迹今已失传。

今之所传《兰亭序》最早最著者有两个本子:一为神龙本,一为定武本。

二、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肃宗干元元年(公元758年)。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颜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开篇书写时,心气尚显平静,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随着言词的深入,行草书渐趋相杂,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书者心绪自然流露。

真可谓以文哭,以墨哭,血泪滴于笔,浩气充于文。

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以其狂草而奔放的风格广受喜爱。

而在行书中,天下三大行书更是被誉为行书界的顶峰之作,它们分别是“颜真卿行书”,“柳公权行书”和“欧阳询行书”。

这三位书法家各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传世之作,成为行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影响了几百年来的后人。

颜真卿行书颜真卿(709年-785年),唐代与欧阳询、柳公权被并称为“唐三家”,被尊为行书的鼻祖。

他的行书以拓草为基础,结构严谨而有力,筆劃蓋大都是高低错落,曲线流动,极富变化。

他的行书作品中最有名的是《颜勤礼碑》、《颜勤礼碑后碑》和《颜勤礼碑侧碑》。

这些碑石雕刻的作品有独特的气势和艺术价值。

颜真卿行书以其雄浑厚重的特点而著称,堪称行书中的巅峰之作。

他的字体偏于狂草,线条流畅有力,笔画饱满,有着异常沉稳的气势。

颜真卿行书开创了行书古朴豪放的风格。

他的行书作品在书法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欧、柳、颜,一代天骄”。

柳公权行书柳公权(778年-865年),唐代书法家,与欧阳询和颜真卿并称为盛唐时期的三大书法家。

柳公权的行书作品形态简洁,线条流畅,草势奔放,笔划丰满。

他的行书作品中较有名的有《庄子明堂碑》、《唐武宗碑》和《唐明堂坛碑》等。

柳公权行书在字径的取向上较为细长,横画短而偏倾斜,线条流畅而有血肉之感,给人一种飘逸和疏朗的感觉。

柳公权行书独特的骨法结构和舒展流畅的笔画,呈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柳公权行书的特点是狂草用笔颇多,书体较广,书势独特,展现了他在行书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他的行书作品曾被誉为《欧、颜、柳三家联珠一代之巅峰》。

欧阳询行书欧阳询(557年-641年),隋唐时期的书法家,与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唐三家”,而欧阳询行书更被誉为“行书之祖”。

欧阳询行书以狂草书法闻名,他的行书作品中最有名的是《陈情表》和《九成宫醴泉铭》。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流动的线条展现了欧阳询行书的特点,他的行书作品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欧阳询行书具有独特的气息,它的特征是草法华丽、结构宽大、构图和谐。

三大行书“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

三大行书“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

三大行书“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达其情性,行其哀乐”:出自初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著名著作《书谱》中,其文言“。

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情性,行其哀乐。

”其意为:以风度神气来表现体势,以妍媚温润的笔调来表现温文尔雅,以苦涩苍劲的笔势表现神采,以闲静雅适的笔意表现平和静穆的情致。

因此说,书法可以传达书写者的内心情感和生之本性,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

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三大行书为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无不表现着“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

《祭侄文稿》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之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颜真卿与其兄颜杲卿坚决抗击,颜杲卿之子颜季明被俘,宁死不屈其而随着被处死。

此时此景,痛恨悲念之情愤上心头。

无论是从书写内容还是书法的创作中,都极大的显示了其情感的变化,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此作更是被后世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纵观其书,随意挥洒,情感油然而发。

写错之处随手涂抹改正,有的地方甚至多次涂抹删补。

随着不断的书写,情感不断的改变,整篇之中,“尔父”之前,虽有涂抹,悲愤之情稍可压抑。

“尔父”之后,愈书愈怒。

至“吾承”之后,悲痛之情,切骨之痛无法抑制,满腔悲愤顷刻迸发,行距时宽时窄,字形忽大忽小,墨色的浓淡、干燥等的丰富变化,尽情挥洒,悲壮之情,全然之上。

使人在观赏之时,亦能深切体会其悲痛之情。

在我们的书法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模式、展览模式等等的现状下,大多书家是为书而书,大多缺乏真情实感,真情性的作品,甚难见其“达其情性,行其哀乐”之态。

三大行书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书法上丰富的技法为我们学习。

他们“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真情实感,“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状态,这就对我们的要求达到了又一个高度,无论是技法,更是在文学,亦或是在人生感悟,情感抒发上有待进一步的学习与努力。

天下三大行书欣赏

天下三大行书欣赏

天下三大行书欣赏天下三大行书欣赏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书法史上公认最好的行书作品,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乃学习行书的法帖。

或许当下人有所不知,这三件作品,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文稿——一篇是序文、一篇是祭文、一篇是诗作,而且都是草稿,字里行间皆存在删改补漏之处,有些还不少。

草稿,居然成就极品,难道是对书法的讽刺?当然不是。

草稿是即兴之作,一气呵成的。

也缘于此,书家并无乱七八糟的功利色彩。

内心无负担,故能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笔法与情意在无意识状态下达到高度融合的境地,也就具有了淋漓尽致的生命气息。

书家的本真性灵,自然而然抒发其间。

在观感上,媲美“天下三大行书”的作品比比皆是。

但在抒写真性情上,估计出其右者鲜矣。

可以推想,虽同为书法精品,很多是经专业书家精心构制的,几乎毫无瑕疵。

但就是这毫无瑕疵的精品,似乎缺了些什么。

对,就是书写的现场感,书写时率真性情的喷薄。

专业书家往往把作品当成作品来经营,而“三大行书”的作者王、颜、苏把作品当成生命来挥洒。

《兰亭序》流传至今,但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并非有意写来流传的,只是酒后微醺时的信手之作。

可以想象,正因为酒后微醺,恰是身心最放松之时,书写也就没有顾虑和妨碍。

这篇草稿,是诸多诗作的序文,记述王羲之本人与一群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实则饮酒赋诗的情景(就像当下作协组织的文学采风活动),作品有率真的写实场景,有真切的人生感悟。

《祭侄季明文稿》(也称《祭侄文稿》)的诞生,有其历史大背景:一说安史之乱时,颜真卿与其兄颜杲卿、堂侄颜季明并肩作战,抵抗叛军,效忠王室,因援军不救,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遂成文;二传是颜真卿的侄子在战乱中被杀害,首级被呈到他面前,哀郁之情迸发,作文祭之。

不管怎样,《祭侄文稿》是悲愤之作。

也由于哀笔而成,文稿中多有删改涂抹。

这些“败笔”,恰恰是颜真卿真情实感的证据。

艺术家在遭受情感极限考验时,往往成就神作。

三大行书赏析

三大行书赏析

开尚意书风之先河
三大行书欣赏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 、《黄州寒食诗》。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 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 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贴兰亭序》、《祭侄文 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1、《兰亭序》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 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王右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 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 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 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 、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兰亭序》之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 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 亭,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表示 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 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 ”,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 兰亭序》。
《祭侄季明文稿》解读
在这篇手稿中,他把抑制不住的感情,倾泄 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 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分挥出来,笔墨一气呵成, 因而枯笔极多,愈至后来,愈加纵逸,不仅记录 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 感,令人难以忘怀。
如果拿《兰亭序》与《祭侄季明文稿》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行书的不同风格 ,一书用笔多露锋,侧笔取势,妍媚俏丽 ,神气纵逸,提按内恹,而颜书用笔多藏 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 ,顿笔外拓。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 得极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 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 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 忽右,气韵生动,

天下三大行书、怎样欣赏书法

天下三大行书、怎样欣赏书法

天下三大行书、怎样欣赏书法《兰亭序》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天下三大行书——第二行书《祭侄稿》颜真卿不仅是维护大唐帝国的忠臣,以其崇高的人格力量为后世敬仰,还以开创雄伟苍劲的新书风,与王羲之绮靡秀丽的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光耀,从而完成了自东汉以来最大的书法变革,成为一代宗师。

颜书为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奉为典范,也成了日后宋体印刷的张本,影响有增无减。

其人其书突出体现了儒家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

第二行书《祭侄稿》《祭侄稿》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戍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衬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天下三大行书——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黄州寒食诗帖》是一种心情的自然流露,一段生活的诉说,一种境遇的超脱方法,还是寄托在诗歌里的情绪,使他能够在极其艰难的困苦中有了定力,是没法说清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分析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摘要: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关键词:尚韵尚法尚意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一、二、三是如何而来的,这些都是书法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并不是我在这里凭空捏造的。

一方面是按时间的划分,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东晋的作品;颜真卿的《祭侄稿》是盛唐的作品;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北宋时代的作品。

另一方面,在书法地位上,王羲之是“书圣”,“晋尚韵”的代表人物。

颜真卿是学习书圣并加以创新以另外的书法形象与羲之并驾齐驱的书法中坚人物,“唐尚法”的代表;苏轼则是一位全能冠军,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中流砥柱,“宋尚意”的代表人物。

在此我们还是不分作品的含量,因为这三篇作品无论从文学性,还是书法的艺术性上都是我们顶礼膜拜的,我们还是抱着虔诚之心,学习再学习。

吸收营养,丰富我们的知识层面,我相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

一、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此帖是王羲之于兰亭集会时亲笔所书,行书,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10余里,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51岁,还在会稽当官。

《兰亭序》笔法上中锋提按,线条如行云流水,通篇以“意”流转。

墨法上浓、淡、干、湿层次分明。

结体上极其变化,有的象楷书,有的象草书,有的行楷结合,有的行草结合,通篇婀娜多姿,平衡中藏着险峻,灵秀中透出精神。

章法上参差错落,笔画映带左右,不离其中,是一首跳荡着的诗的旋律。

更可称奇的是,通篇上下,重复20多次的“之”,字字不同,并且姿势各异,真是鬼斧神工。

三百多字当中凡有相同的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因字异,因文异。

可以说,后来的行书的所有规则,美学原理,均能从中找到痕迹,从中去感悟真谛,不愧为金字塔的塔尖。

天下第一行书的成功,使我们不禁想到,艺术作品的创作状态。

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产生一篇伟大的艺术作品需要有以下状态,其一、神怡务闲。

其二、感惠徇知。

其三、时和气润。

其四、纸墨相发。

其五:偶然欲书。

其中的“神怡务闲”与蔡邕所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中山兔毫在这里指的是上好的书写工具)只有如上的“五合交臻”才会出现佳如此神品。

这五合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充分说明了书法家行笔用墨只有在达情的达臻后才会达到大美。

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王羲之写《兰亭序》“岂惟驻想流波,驰神,方思藻绘之文”。

其实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表达“岂知情动之言,取会风骚之意;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

这表明王羲之的艺术创作,不管是这篇散文,或者是这一书法作品,艺术家在创作时,只有心悟手从“风骚之意”,才能得乎“天地之心”,并最终表现出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等具有心理转换性质的美的书法形态。

所以说,天下第一行书所构建的美学思想,和技法内涵,我们要从人文的角度去感悟,去品读,它的存在与人的情感、意志、精神需求共存,无非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书圣——王羲之,以“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天下人所知,永远地被写于中华文化的大辞典。

犹如金子,熠熠发光。

二、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唐唐代,是书法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不仅产生了许多知名的书家,还有数目更多的民间书法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手写经卷,很有法度和特点。

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入唐,书法艺术经历了由隶到楷的发展,经历了南北书法的融合,又经过书法家们的共同努力,逐步产生了继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书法大家颜真卿。

其实颜鲁公,最为书道中人认可的,乃是他的行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篇悼文,用来祭奠死魂灵的作品。

因为是祭奠的对象是他的侄子,并且是直接书写,就是一篇草稿,所以人称《祭侄稿》。

在此我们可能会心生怀疑,怎么这样一篇草稿却获得了如此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呢?无非是一篇草稿啊!公元755年,唐代安史之乱发生,北方多数郡县在叛军面前纷纷瓦解,惟独颜真卿的平原郡得守。

当时,颜真卿的兄弟杲卿任常山太守,与颜真卿一样忠心卫国,固守城池。

杲卿的儿子季明则在杲卿和颜真卿之间联络,充当联络员的角色。

安禄山围攻常山,经过三天激战,常山失守,杲卿被俘虏。

当叛军的兵器加在季明的头上,威胁杲卿投降,杲卿不屈服,叛军就砍下了季明的头颅,季明当时正值英年,大义凛然,临危不惧。

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派另外一个侄子泉明到河北、洛阳寻找杲卿一家流落人员,结果携带杲卿的尸骨,杲卿失一脚,其子季明仅得到一个头颅,运回长安厚葬。

颜真卿观此惨状,抚今追昔,悲痛欲绝。

三月,在回蒲州的时候,用血泪写下了这这篇不朽之作《祭侄稿》,当时颜真卿50岁。

此帖作为一篇祭文草稿,不作修饰,无拘无束,全凭感情所驱使,形成了心灵合奏曲。

通过作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颜真卿悲痛欲绝的心情,看着爱侄的头颅,一种对叛军的刻骨仇恨,一种对家人的疼爱与惋惜,多种情感在心中交织碰撞,火花四溅。

想说说不出,想哭哭不出来,只有通过这笔墨形式加以抒发出来。

书法的魅力就在这里,只通过一杆竹笔,饱蘸墨水,通过笔毛与宣纸的摩擦,出现了千变万化的线条,和浓淡枯湿的墨色变化。

从中直接反映作者的心理变化。

中国书法更是借助文学内容和汉字的形体变化的高度统一,加以艺术化的组合,从而达到与书法家真实心灵的写照。

颜真卿当时悲愤交加,临文嗟悼,感情纵横千里,一发难收。

他一味沉浸在这种悲愤激越的情绪之中,无意于书体的工拙,字型的组合,也无心蘸墨,而是纵情豪放,任情恣性。

出现了颓笔,飞白满纸,气势开张,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跳跃感。

接下来我们具体对照墨迹,详细比较一下,因为前面部分叙述基本情况,就是上文所叙写的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

因此书法的形式比较平正,尤其是开头几个字,悲愤压抑笔端,行笔缓慢,字写得比较规矩,比如乾元元年等字,随着感情的起伏,行笔速度的加快,字的牵丝出现了,逐渐打破了矜持与规矩,到了后半部分,高潮迭起,忽大忽小,时而快时而慢,甚至不满意的干脆圈去一行,半行,回望全纸,涂改多处,悲愤之情达到高潮。

甚至到了最后几个字似乎无心书写,哀痛欲绝,信笔书写。

《祭侄稿》千百年来能够震撼观赏者的心,就是在于颜真卿抒发了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世人难以摹写的书法天然美。

作品的线条遒劲而温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情感融合无间,最难能可贵。

这一书法技巧中最难的技巧被颜真卿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在中国书法史上,只有这件作品最为遒劲,温润。

在此,我们不妨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来形容。

因此元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把《祭侄稿》誉“天下第二行书”。

从性情的角度来理解,《祭侄稿》这是无法之法,直接抒写性灵,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

如果比较我们上节课所讲的《兰亭序》,比王羲之抒发的更加强烈。

相比照而言,《兰亭序》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但是作为学习的范本比之于《祭侄稿》更容易上手。

所以综合各种因素颜真卿的《祭侄稿》为“天下第二行书”当为中肯的评价。

三、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宋如果说唐代用隶书与建立丰碑的唐楷奠定了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到了宋代,上到皇帝与大小臣、僚,下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都把书法作为一项普通的爱好艺术,染墨挥笔成了是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于是更适应怡情养情、随意挥洒的行书便有了相应的地位,宋代行书十分昌盛,代表人物是蔡邕、苏轼、黄庭坚、米芾,世称“宋四家,”而苏轼则当排在首位。

他是继颜真卿之后,行书变法的第二代成功者。

他的《黄州寒食诗》为举世公认的“天下第三大行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

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

苏轼很佩服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他作书进多出侧笔,有妍媚之姿,但风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字的笔划肥厚,字形扁丰,用笔较多侧锋,结字紧密,与晋人的行书相比“尤不合古法,”这在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评论,认为不太合古意,但知苏轼者,当推其好友、著名书示家黄庭坚。

黄在评价当时书法家时指出:“本朝善书,当推(苏轼)为第一,”又说:“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真卿),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黄州寒食诗》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

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沧,字字含泪,令人感受深刻,此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同,从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

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比如“年、中、苇、纸”等字,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的气息。

通观全贴,有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小及大的字体,有由细变精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愈愈洒脱,笔墨与心境相随起伏,如滔滔江河之泻,渲泄于纸卷之上,确是东坡兴到之笔致,当为“苏书第一”,明张亚在《清河书画舫》称此贴为“当属最胜”,想必是捕捉到了此贴所包孕的感情色彩,更有的是以此为坡公之《兰亭》,予以极高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