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中国的国际收支是指国内居民与境外居民之间的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务流动等经济往来所形成的支付和收入。

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和挑战,对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表现出了明显的贸易顺差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达到了510.7亿美元,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外需疲弱,全球贸易增速减缓,以及国内需求下降所导致。

尽管贸易顺差仍然较高,但持续下降的趋势表明中国正逐步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加快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其次,2024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有所缩小。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为2255.1亿美元,比上一年减少了70.6亿美元。

这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领域继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然而,中国的服务贸易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足以及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问题等。

再次,2024年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了净流入的局面。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净流入达到了174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83亿美元。

这表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增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发展。

最后,2024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下降。

由于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央行推行了一系列的外汇管理政策,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了3206亿美元,降至约2.999万亿美元。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持外汇储备的稳定,以应对国内外经济风险。

总而言之,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在贸易、服务、资本和金融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变化和趋势。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强外部环境下的风险防范,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也将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促进国际收支的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收支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收支之一。

了解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把握中国经济走势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的定义及作用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的综合反映,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流动、单方面转移等。

国际收支反映了一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对外交往能力,是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以下特点:国际收支平衡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国际收支总体平衡,贸易顺差为62亿元人民币,资本净流入为13亿元人民币。

主要收支项目表现(1)商品和服务贸易2022年,中国商品贸易出口总额为2万亿元人民币,进口总额为4万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为8万亿元人民币。

(2)资本流动2022年,中国资本净流入为13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为13亿元人民币,对外投资为160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际收支问题分析虽然中国的国际收支总体平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贸易顺差过大、外债风险上升和资本流动不稳定等。

贸易顺差过大过大的贸易顺差会导致国内资源净流出,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过大的贸易顺差也会增加贸易摩擦的风险。

外债风险上升随着外债规模的扩大,外债风险也在上升。

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的外债偿付产生不利影响。

资本流动不稳定近年来,中国的资本净流入主要依靠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而对外投资较少。

这导致了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解决中国国际收支问题的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内部平衡策略(1)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2)促进对外投资,推动资本流出,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压力。

外部平衡策略(1)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降低外债风险。

(2)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减少贸易摩擦。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是指我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往过程中所发生并与国际经济关系息息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和交易,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国际金融业务等。

国际收支状况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从商品贸易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即进口大于出口。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大了对于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拉动了进口规模的扩大。

虽然出口规模也有增长,但增速远不及进口,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形成。

贸易逆差也不一定完全是不利的,因为它也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提高,国内市场也更加丰富多样化。

从服务贸易方面来看,我国国际收支也存在着逆差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的服务业水平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尽管我国的国内旅游和教育等服务项目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需求,但国外游客在中国消费的金额远远超过中国游客在国外消费的金额,导致服务贸易逆差的形成。

从国际金融业务方面来看,我国国际收支也存在着逆差的问题。

虽然我国金融业务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的国际投资与我国境外机构的投资规模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我国企业在境外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相比之下,境外投资更多地流入我国,导致了国际金融业务逆差的形成。

以上简要分析说明了我国国际收支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贸易逆差、服务贸易逆差和国际金融业务逆差都是我国国际收支出现负值的主要原因。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高自身的服务业水平和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境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以实现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收支状况。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是指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贸易、资本和服务交流所形成的收支状况。

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简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货物贸易方面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国之一。

我国出口以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纺织品、汽车等为主,进口以石油、天然气、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等为主。

我国长期保持着商品贸易顺差,出口超过进口。

虽然我国贸易顺差在近年逐渐收窄,但仍然形势较好。

从服务贸易方面来看,我国进出口服务贸易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包括旅游、运输、金融、建筑等领域。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大幅增加,成为拉动服务贸易顺差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金融服务也逐渐优质化和国际化,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

这些都使得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有所减少。

从资本和金融领域来看,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也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对外直接投资(ODI)。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

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也居于世界第一位。

这体现了我国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重要地位。

从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来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使得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汇率对国际收支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会产生负面影响,减少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但同时也能降低进口成本,对企业和居民带来益处。

国际收支平衡对于我国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通过调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保持。

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出整体稳定、逆差规模有所减少、服务贸易逐渐增长、资本流动活跃等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收支也在不断优化。

但与此我们也应该关注国际收支不平衡、贸易摩擦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持国际收支稳定,并促进国际收支的可持续平衡发展。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系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采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记录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表中的贷方项目为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收益收入、接受的货物和资金的无偿援助、金融负债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减少;借方项目为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收益支出、对外提供的货物和资金无偿援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金融负债的减少。

现行的国际收支平衡的项目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国际储备资产和误差与遗漏。

一、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延续“双顺差”格局。

我国国际收支呈现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国际储备资产较快增长等三大特点。

1.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也呈现反弹回升态势,涉外经济活动趋于活跃。

虽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继续延续顺差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下降较为明显,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3年下降,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一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409亿美元,同比下降48%。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从上年同期的8.2%下降至3.5%。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连续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更多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4%,显示我国涉外经济趋于活跃。

这种趋势在其他涉外经济统计中也有所反映。

一季度我国银行代客结售汇总额同比增长了19%,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总额也增长了32%。

2.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我国含净误差与遗漏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550亿美元。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预估数是当期国际储备变动和经常项目差额相减的结果,包含了净误差与遗漏的影响,与2009年一季度剔除了净误差和遗漏的128亿美元逆差在统计上不完全可比,但资本净流入较大的态势是基本确定的。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上呈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格局。

具体来说,我国贸易项目顺差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支撑,但投资项目逆差逐渐扩大,成为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压力。

其他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提高对外投资效益;国际收支平衡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贸易持续顺差;二是我国实施积极的外汇政策,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三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资本流动性减弱。

针对我国国际收支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货币政策方面,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降低外汇储备规模,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方面,应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政策方面,应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贸易伙伴范围,以降低对特定市场的依赖。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既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与政策调控息息相关。

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既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也需要加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

只有内外兼修,多管齐下,才能实现我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成员。

随之而来的是宠物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宠物医疗保险也逐渐受到人们的。

本文将就我国宠物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宠物医疗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涉足宠物医疗保险领域,竞争格局日益激烈。

在保险种类方面,主要包括宠物疾病险、意外伤害险、全寿险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在理赔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赔程序繁琐、理赔金额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宠物医疗保险的信心和满意度。

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原因

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原因介绍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货物、服务、收入和转移支付的总体情况。

了解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以及其原因对于评估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1. 我国国际收支的概述我国国际收支的概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1.1 货物贸易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根据最新的数据,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不断增长,逐渐超过美国。

这主要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强大竞争力和全球供应链的整合。

1.2 服务贸易我国服务贸易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随着服务业的升级和转型,我国的服务贸易逐渐由传统的旅游和运输服务向知识、技术和咨询服务转变。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顺差的压力。

2. 我国国际收支的原因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2.1 制造业出口优势中国制造业具有低成本、高质量和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因此,出口的增长成为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2.2 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在我国国际收支中的作用逐渐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我国的服务贸易逐渐从传统的旅游和运输服务转向知识、技术和咨询服务。

这种转型使得我国在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2.3 对外投资的增加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企业通过对海外市场的投资,拓展了贸易伙伴和供应链,促进了国际收支的平衡。

2.4 汇率政策的调控中国的汇率政策也对国际收支产生了影响。

中国政府通过调控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既能提高出口竞争力,又能抑制进口需求。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出口的优势、服务业的发展、对外投资的增加以及汇率政策的调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际收支的平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贸易摩擦、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等。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是指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国际收支关系。

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包括出口收入、进口支出、服务收入、服务支出、资本收支等各项国际支付项目在外币计价条件下的总体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平衡状态。

我国国际收支逐渐呈现出逐渐向好的趋势,年度收支逐渐呈现顺差状态,这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国家之一。

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外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另一方面也突显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境外投资的规模逐年扩大,也是我国国际收支逐渐向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贸易结构逐步优化,服务贸易增长势头明显。

在商品贸易领域,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依然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支撑,但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升。

在服务贸易方面,我国正在加快布局服务出口,服务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境外投资增速显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逐渐改善,从以前的资源型投资扩展到具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也加快了对外资本市场的开放,境外投资的覆盖面和规模都逐渐扩大。

我国国际收支的挑战和问题也是明显存在的。

尽管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上保持顺差,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外贸方面,我国出口面临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倾向增加等不利影响因素,这给我国商品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我国对外贸易也存在着结构单一、附加值偏低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是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活动上的收入和支出,是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是良好的。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盈余状态,出口大幅度增长,进口也有所增加。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中国的外贸政策也得到了良好的执行,对外贸易的便利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这些都有助于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地位日益巩固,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高技术产品、工艺品的出口比重逐渐提高,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渐降低,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不断升级,迈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因素也日益复杂。

全球化带来了国际收支的波动性,国际投资、贸易和金融活动都对我国国际收支造成了影响,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国际投资的波动对我国国际收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加强监管和调节,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我国国际收支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都给我国的国际收支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需要我们更加灵活地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积极寻找新兴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降低我国国际收支的风险。

我国国际收支的政策调控是至关重要的。

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我们还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促进国际收支的结构优化和稳定。

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外贸易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扩大出口市场,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国际贸易的新业态,从而增加我国的国际收入。

还要加大对国际投资的引导和规范力度,引导国际投资的有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投资收益。

还要加强对外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国际收支的稳定。

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分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我国国际收支的情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我们加强分析,及时调整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是指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资金流动和贸易往来。

国际收支状况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面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简要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良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我国的国际收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贸易收支。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和进口额大幅增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超过4.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这意味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我国国际收支结构不平衡。

尽管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我国主要以出口为主,进口相对较少。

特别是在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我国仍然依赖进口。

这导致我国的贸易顺差较大,逐渐形成了对外资金的积累。

国际收支结构的不平衡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对外贸易不平衡可能导致国内经济过度依赖外需,增加了外部经济不稳定性的风险。

我国国际投资和金融收支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国际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107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这表明我国的国际金融业务和国际投资活动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国际收支的良好状况。

我国外债水平相对较低。

尽管我国国际金融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加,但我国外债水平相对较低。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外债余额为2.4291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4%。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外债水平相对较低,表明我国国际收支整体是健康稳定的。

我国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和潜在风险。

为了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继续加大对外贸易的开放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也要加强国际金融和投资管理,提高国际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国际收支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评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表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宏观分析,以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国际经济地位和竞争能力。

首先,中国的经常账户逐渐转为顺差。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经常账户逐渐从逆差转为顺差,这反映了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进口。

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主要是由于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

其中,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纺织品是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将其生产和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

这一转变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同时也为国内提供了就业机会。

再次,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在近十年中不断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FDI的增加所带来的外汇收入。

中国通过持续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国家的债券来投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外汇支付的能力,还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中国的汇率政策调整逐渐放松。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逐渐改变了其固定汇率制度,向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制度转变。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发展和的背景下逐渐放松,人民币允许更大程度的浮动。

这一调整有助于提高中国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性,并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一系列金融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和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呈现出多项积极的变化。

经常账户逐渐转为顺差,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汇率政策调整逐渐放松。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不断增强。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90年代初为界把改革开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动。

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我们可以发现,1982-1993年12年间有9年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账户逆差,4年资本账户逆差。

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

20世纪90年代,除1993年外,经常账户保持盈余,但差额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1994-2005年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

累计顺差4133亿美元,年均顺差为344亿美元。

主要由于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资本账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309亿美元,年均顺差359.1亿美元。

进入21世纪,自2001-2006年,我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额逐年攀升,2006年达到249,865,995千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外贸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特别是2000年以后,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100亿美元,06年末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国际收支继续呈现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顺差结构,顺差规模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初步估计,2008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约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增幅同比下降约2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1%降到10%左右。

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

国家外汇局发布《中国外汇管理年报2009》说,总体看,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明朗,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经济也将止跌回稳,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有所恢复、交易趋于活跃,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继续下降,中国涉外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将好于2009年。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10.01•【分类】其他正文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3876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438亿元。

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6690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8788亿元。

按美元计值,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4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67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617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535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27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484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1亿美元,金融账户逆差483亿美元。

按美元计值,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937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884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230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778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61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228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1亿美元,金融账户逆差1227亿美元。

按SDR计值,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413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66亿SDR。

按SDR计值,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707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926亿SDR。

为便于社会各界解读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同时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注:1.根据《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编制,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包含储备资产。

2.“贷方”按正值列示,“借方”按负值列示,差额等于“贷方”加上“借方”。

本表除标注“贷方”和“借方”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均指差额。

3.季度人民币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当季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中间价折算得到,季度累计的人民币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单季人民币计值数据累加得到。

4.季度SDR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当季SDR对美元平均汇率折算得到,季度累计的SDR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单季SDR计值数据累加得到。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010000-***6X9800Y0204Z060810上图是1985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余额、贸易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的走势图,其中X是经常账户余额、Y是贸易账户余额、Z是资本账户余额。

由上图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知道:1985年以来,共有五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其中四年都集中在80年代,其中1985年是逆差的最大值,绝对值达到114.17亿美元。

可以看出,90年代我国经常项目状况明显好于80年代,除1993年外,始终表现为顺差。

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1985--198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逆差交替出现,同时我国贸易项目逆差年份也同经常项目逆差年份保持一致除1987年外。

1990—1992年间,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由贸易顺差、非贸易往来顺差和无偿转让各项的顺差共同构成。

1993年非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均为逆差,只有无偿转让存有少量顺差。

1994—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1996 年、1997 年、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17.61%、22.81%、45.62%、81.8%。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情况看,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在这十年间均是顺差,且在不断增长。

虽受2023年美国次贷经济危机的影响,致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我国国际交易收支交易总规模仍有所增长,并且出现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双顺差”,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2023年,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触底反弹,复苏迹象日益凸显。

我国经济顺利度过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企稳向好势头更加明显。

通过以上对我国近十年来国际收支情况的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就总体而言,我国近十年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国际收支额也不断增加,国际贸易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下面结合图表进行具体分析:从“经常项目”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中,贷方和借方的总额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贷方从2000年的29897281.4万美元递增到2023年的172589326.1万美元,而借方则从2000年的27845356.5万美元递增到2023年的129978586.1万美元。

尽管在2023年借方和贷方都有所降低。

但是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极大影响发生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另外借贷方之差也不断增大即国际收支不断拉大,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年上升,贸易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从“资本和金融项目”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贷方和借方的总额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借贷方的差额则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

从“储备资产项目”中可以看到借方逐年增加,而贷方几乎没有而且变化不大,进而导致二者之间的差额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从“2000年—2023年度国际收支各项项目的环比增长率”图表反映出“资本与金融项目”和“储备资产”的环比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而“经常项目”和“净误差与遗漏”的变化不大。

我国国际收支情况近十年来呈现出以上的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用微观方面的原因。

国际收支申报情况汇报

国际收支申报情况汇报

国际收支申报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形势持续稳定,外贸顺差规模持续扩大,国际收支总体
平衡状况良好。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出口持续增长,外贸顺差规模扩大。

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出口持续保持增长势头。

特别是在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领域,出口增速更是迅猛。

这为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领域也日益多元化。

同时,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外资流入规模持续扩大,为国际收支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稳步增长,国际收支风险可控。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
备规模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为我国在国际收支风险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国对外支付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国际收支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最后,我国国际收支政策持续优化,为国际收支平衡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通
过不断完善外汇管理制度、优化国际收支政策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国际收支平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收支申报情况总体良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稳定,风险可控。

但也要看到,国际形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政策,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国际收支平衡的稳定和可持续。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继续密切关注国际收支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确保国际收支平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及当前情况与对策

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及当前情况与对策

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及当前情况与对策一、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1、贸易收支结构特征中国的贸易收支结构长期向好,但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贸易收支结构呈现出:进口多于出口,外贸结构单一,对外贸易依赖度较高等特点。

2、资本收支结构特征资本收支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资本收支结构中,对外直接投资、外汇储备和证券投资是占比较高的几个方面,虽然过去曾一度出现过资本外流的问题,但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够保持良好,资本外流的问题尚未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

3、受援国收支结构特征中国提供的对外援助几乎都是援助性质的贷款。

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对弱势国家、贫困地区给予了重点关注。

对非洲国家的贷款业务占援助总额的60%以上,对东南亚的贷款业务占援助总额的15%以上。

二、中国国际收支的当前情况与对策1、当前情况目前中国国际收支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推动经济速度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资本流入等措施,对维护中国国际收支稳定至关重要。

2、对策2.1 优化贸易结构中国目前的贸易结构比较单一,而且大量依赖汽车、石化等传统制造业,推动企业“走出去”并开展跨境电商、跨境贸易等新业态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

此外,加快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和进一步减少贸易限制等措施也是优化贸易结构的关键。

2.2 实现资本流入吸引外资、转移海外资产是实现资本流入的两个有效手段。

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开放范围、优化口岸环境、打破企业壁垒等措施加强吸引力。

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所掌握的经济的规模和潜力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更加吸引投资者的国家。

2.3 积极建设对外援助网络中国拥有强大的对外援助力量,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多个区域对贫困国家提供了大量资金援助,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考虑到不同的受援国的实际情况,建设对外援助网络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案例分析1、中美贸易争端中美贸易争端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美国一再加大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力度,然而中国在面对这样的境况时并不是束手无策,通过推进贸易多边化,加强区域贸易合作和开展跨境电商贸易等举措有效抵消这种贸易争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第一篇: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国际收支状况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

因此,国际收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

分析有关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我国面对严重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结构调整的困难下,我国的对外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的状态,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顺差,并且“双顺差”的趋势一直在扩大。

为了便于分析,列出了我国2002年~2011年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1(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

下面从项目这个角度具体对这几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经常账户收支方面:这10年中,经常账户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均处于顺差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有高度的相关性。

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由逐年增长趋于平稳。

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来看,200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为3875亿美元,进口为3521亿美元。

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到了1324亿美元,出口也增加到了9039亿美元,进口增为7715亿美元。

到了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则为4206亿美元,而出口和进口也分别增加为17462亿美元和13256亿美元。

但是到了2009年以后,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了35%,这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

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433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分别是14842亿美元和12409亿美元。

到了2010年和2011年,顺差幅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很大,趋于一个平稳状态。

货物贸易收支在这10年中,货物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并且2002年~2008年一直是在往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2015年上半年外汇储备资产变动额
数据来源:国家外管理局。
国际收支失衡原因


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消费不足带来 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 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 易顺差,且主要是货物贸易顺差。


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 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 革、1998年以后出口退税的调整等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国际收支失衡原因


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 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 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 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 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2015 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差额 1 230 亿美元,同比下降 85%。资本 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出现较大逆差 。
近年来国际收支特点

“双顺差”格局被打破,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逆差

201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差额1230亿美元,同比下降85%。其中,经 常账户顺差1486亿美元,增长85%;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下同) 逆差1256亿美元,2014年同期为顺差778亿美元。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较快。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5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 易出口10112亿美元,进口754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和15%;顺差2566 亿美元,增长73%。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15年上半年,服务贸易收入1122亿美元,同比增 长1%;支出2067亿美元,增长20%;逆差945亿美元,扩大53%,其中运输 项目逆差收窄24%,旅行项目逆差延续扩大态势,增长103%。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总量失衡的挑战


增加了当前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近年来,外汇持续大量净流入,使得外汇债款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 主要渠道,尽管中央银行交替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并不断创新调控方式以增 强市场的流动性,但在外汇储备持续狡狯增长的情况下,这些调控政策的作 用空间受到了限制,加大了货币调控操作的难度,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及宏 观调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亿美元)
项目 二.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 贷方 借方 A.资本帐户差额 贷方 借方 B.金融帐户差额 贷方 借方 1.直接投资差额 贷方 借方 2.证券投资差额 贷方 借方 3.其它投资差额 贷方 借方 2008 401 9,845 9,444 31 33 3 371 9,812 9,441 1,148 1,868 720 349 872 524 -1,126 7,072 8,198 2009 1,985 8,634 6,649 39 42 3 1,945 8,592 6,647 872 1,671 799 271 1,102 831 803 5,820 5,017 2010 2,869 11,667 8,798 46 48 2 2,822 11,618 8,796 1,857 2,730 872 240 636 395 724 8,253 7,528 2011 2,655 14,495 11,840 54 56 2 2,600 14,439 11,838 2,317 3,316 999 196 519 323 87 10,603 10,516 2012 -318 13,520 13,838 43 45 3 -360 13,475 13,835 1,763 2,956 1,194 478 829 352 -2,601 9,689 12,290 2013 3,461 17,528 14,067 31 45 14 3,430 17,483 14,053 2,180 3,806 1,626 529 1,058 529 722 12,619 11,897 2014 382 25,730 25,347 0 19 20 383 25,710 25,328 2,087 4,352 2,266 824 1,664 840 -2,528 19,694 22,222 2015H1 -1256


近年来国际收支特点


资本流动波动性较大,直接投资小幅下降
2015年上半年,直接投资顺差920亿美元,同比下降1%。其中,对外直接投 资净流出即直接投资资产净增加529亿美元,增长70%;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 流入即直接投资负债净增加1449亿美元,增长17%。 证券投资转为逆差。2015年上半年,证券投资为逆差241亿美元,上年同期 为顺差369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572亿美元,上年同期为 净流入25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331亿美元,同比下降4%。 其他投资逆差大幅扩大。2015年上半年,其他投资为逆差1931亿美元,同比 扩大2.7倍。其中,我国对外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资产净增加632 亿美元,同比下降61%;境外对我国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负债净 减少1299亿美元,上年同期为净增加1124亿美元。


2001-2015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账户主要子项目的收支状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近年来国际收支特点


储备资产总量充足,增幅逐渐放缓
截至2014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38430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17亿美 元,同比少增4880亿美元。 2015年上半年,我国储备资产(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 减少67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增加1479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减少 666亿美元,上年同期为增加1486亿美元。


放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
当前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流动性偏多问题,是全球流动性过多的组成部 分,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渗透进入我国金融体系。当前宏观调控中面临的固定 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投放偏多,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上涨过快等问题都与 这种外资流动性偏多相关。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下,流动性通过 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运作,成数扩大。这种流动性偏多尚未造成明显的通胀 压力和经济泡沫,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不容忽视。


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加工贸易顺差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 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 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 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巨大的推动作用

贸易顺差的扩大,充分证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外向型 经济和对外贸易政策的正确性,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也使我国 彻底结束了外汇短缺的历史,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 的进一步增强。 较充足的外汇储备,为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保证,有 助于我国提高抗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 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 制和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制度提供了较宽的政策空间。 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从国外引进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为 设备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 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587 -1084 497 920 -529 1449 -241 -572 331 -1931 -623 -1299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亿美元)
项目 三.储备资产变动额 贷方 借方 3.1货币黄金差额 贷方 借方 3.2特别提款权差额 贷方 借方 3.3在基金组织的储 备头寸差额 贷方 借方 3.4外汇储备差额 贷方 借方 3.5其它债权差额 贷方 借方 四.净误差与遗漏 贷方 借方 2008 -4,795 1 4,796 0 0 0 0 1 1 -12 0 12 -4,783 0 4,783 0 0 0 188 188 0 2009 -4,003 1 4,005 -49 0 49 -111 0 111 -23 1 24 -3,821 0 3,821 0 0 0 -414 0 414 2010 -4,717 0 4,717 0 0 0 -1 0 1 -21 0 21 -4,696 0 4,696 0 0 0 -529 0 529 2011 -3,878 10 3,888 0 0 0 5 5 0 -34 6 40 -3,848 0 3,848 0 0 0 -138 0 138 2012 -966 136 1,101 0 0 0 5 7 2 16 16 0 -987 112 1,099 0 0 0 -871 0 871 2013 -4,314 13 4,327 0 0 0 2 2 0 11 11 0 -4,327 0 4,327 0 0 0 -629 0 629 2014 2015H1 -1,178 671 312 1,490 0 0 0 0 1 -4 1 1 10 13 4 -1,188 298 1,486 0 0 0 -1,401 0 1,401 10
666
-901
我国近年国际收支状况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保持


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偶发因素)
2010年国际收支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 2011年保持“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持续改善 …… 2014年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总顺差2579亿美元,较2013年1下降48%
我国近年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近年国际收支状况及特点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亿美元)
项目 一.经常帐户差额 贷方 借方 A.货物和服务差额 贷方 借方 a.货物差额 贷方 借方 b.服务差额 贷方 借方 B.收益差额 贷方 借方 C.经常转移差额 贷方 借方 2008 4,206 17,462 13,256 3,488 15,818 12,330 3,606 14,347 10,741 -118 1,471 1,589 286 1,118 832 432 526 94 2009 2,433 14,842 12,409 2,201 13,333 11,131 2,495 12,038 9,543 -294 1,295 1,589 -85 1,083 1,168 317 426 110 2010 2,378 19,355 16,977 2,230 17,436 15,206 2,542 15,814 13,272 -312 1,622 1,933 -259 1,424 1,683 407 495 88 2011 1,361 22,897 21,536 1,819 20,898 19,079 2,435 19,038 16,603 -616 1,860 2,477 -703 1,443 2,146 245 556 311 2012 2,154 24,665 22,511 2,318 22,483 20,165 3,216 20,569 17,353 -897 1,914 2,812 -199 1,670 1,869 34 512 477 2013 1,482 26,621 25,139 2,354 24,250 21,896 3,599 22,190 18,591 -1,245 2,060 3,305 -784 1,840 2,624 -87 532 619 2014 2,197 27,992 25,795 2,840 25,451 22,611 4,760 23,541 18,782 -1,920 1,909 3,829 -341 2,130 2,471 -302 411 714 2015H1 1486 12729 -11242 1621 11234 -9613 2566 10112 -7546 -945 1122 -2067 -104 1310 -1414 -32 184 -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