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完美整理版)

合集下载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转)(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转)(完美整理版)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转)诗歌鉴赏指导1113 0817永年二中王新辉近四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

这种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均采用了这种题型。

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2007年高考浙江卷甚至是3篇作品的比较鉴赏。

一、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1.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人“意”,由“象”至“境”。

【典例1】(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扰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名校语文模拟卷诗歌鉴赏题精汇(3)(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名校语文模拟卷诗歌鉴赏题精汇(3)(完美整理版)

2014年高考名校语文模拟卷诗歌鉴赏题精汇(3)诗歌鉴赏指导0109 1627:2014年高考名校语文模拟卷诗歌鉴赏题精汇【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贺铸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2)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与上片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

(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

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

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

(2分)[来源高考资源网](2)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

(2分,两个1分,四个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

(2分)透露着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

(2分,大意对即可)【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

(4分)(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3)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3分)【参考答案】(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综合鉴赏(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综合鉴赏(完美整理版)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综合鉴赏诗歌鉴赏指导1102 1500: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综合鉴赏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学语文组黄志芳一、考纲解读考纲要求能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综合鉴赏题干没有明确指出鉴赏的角度,只笼统要求鉴赏诗句。

2014年高考有4套试卷涉及综合鉴赏题,2014年高考有6套试题涉及综合鉴赏题。

这是诗歌鉴赏的综合试题:需要考生从意象意境、手法、感情、语言等角度综合答题,一般分值较大,难度也较大。

二、常识整合:鉴赏诗歌的主要角度:1.情感角度。

2.形象角度。

3.手法角度。

4.语言角度。

三、考点突破(一)设问方式梳理:某个词或某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首联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作用?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鉴赏诗歌中某句子。

诗中某句有某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中某句改为某句,好不好?某句写了某内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二)基本答题步骤:第一步、简析句意。

(此步骤是思考的起点,试题分值少。

答案会省略此步骤。

)第二步:点手法、说作用。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综合鉴赏的四个关注点:一关注手法运用。

手法包括诗句中比喻、拟人、夸张、动静、色彩映衬、多种感官结合等描写手法,包括与上下文形成衬托、对比、反衬、反复、虚实结合等手法;还包括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借古讽今等抒情手法。

二关注表意作用。

即分析该句突出了描写对象的哪些特征,营造怎样的意境,表达什么主旨。

三、关注结构作用。

(包括照应标题、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铺垫,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四、关注字词锤炼。

即诗句中某字用了什么手法,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效果。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4年湖北卷节选)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清华学子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笔记揭秘(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清华学子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笔记揭秘(完美整理版)

清华学子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笔记揭秘未1217 1540:清华学子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笔记揭秘我的高三语文笔记本《语文阅读暗剑》的内容如下:(1)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汇编(4)(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汇编(4)(完美整理版)

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汇编(4)高考试题汇编0413 1008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汇编(4)06(全国卷2)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绵绵土牛汉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

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

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

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

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

由于我家族的历史与故乡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

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

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

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

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

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

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

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

接生我的仙园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

”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

《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阅读题及答案

《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阅读题及答案

《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阅读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 题。

在当今诗坛,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

诗评家陈仲义认为:“就语言层面来说,陌生化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因其特别符合诗语的求新天性,陌生化的合唱一浪高过一浪,陌生化终成为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的之一。

”但我要说的是,由于诗人们过于偏好陌生化的语言,导致诗歌偏离了读者的审美趣味,诗歌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越来越多的读者在远离诗歌和诗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当前的诗坛需要有一种让读者觉得亲切和亲近的诗歌出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从学术层面看,任何把某种诗学理论极端拔高的结果,都会导致诗歌创作生态发生不必要的偏离。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出不同的诗学观点和理论,显得比较艰难。

尽管这样我还是欣喜地看到中国内地的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等,首先质疑了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危害。

苍耳认为:高度变形的语言恰恰对深入本体世界构成了一次障碍、一种抵消;它只是揭示了诗歌语言的一极,而忽略了潜在的另一极——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朴、归真。

诗评家陈仲义也认为在某些语境下的熟悉语言,处理得好,一点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

诗人王立世是这种亲近化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者,他这方面的代表诗作,我认为当推他的《夹缝》。

《夹缝》这首诗就这么短短几行,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受和体味却是无限的丰富的。

就是这样丰富的人生体验,诗人王立世,没有像有的诗人那样将满腔的情绪完全倾倒而出,而是很节制地选取了“夹缝”这一中心意象,同时撷取人们常见的花草、空气、鸟鸣、风雨等意象进行了丰富而又亲切的描写。

他不像有的诗人板着面孔,更不像有的诗人故作高深,在那里写着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读懂的诗篇。

应该说,当今诗坛不缺少法官般刻板的诗人面孔,也不缺少哲学家般缥缈的诗意述说,更不缺少那些让人感到陌生和新鲜的现代或者后现代诗篇,缺的恰恰就是像《夹缝》这种让人感到亲切而又诗味十足、让人读之觉得亲近而又诗意深邃的诗篇。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总结(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总结(完美整理版)

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总结诗歌鉴赏指导1118 0814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总结诗词鉴赏的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要把各题像这样才给分~!技巧型题考查方式①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

②从某个角度(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解题秘诀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重难点15诗歌表达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

重难点15诗歌表达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
表达技巧,或称写作手法,或称艺术手法,或称艺术技巧,一般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等。
二是表现手法,包括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烘托、反衬、对照、渲染、铺垫,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等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表现方式,如象征;也包括联想、想象等组织材料的方式。
三是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可知,丁宝臣因在越州治理有功而移官端州,但他心中更多的是郁闷。
B.第五句中的“春书来逐”点明了时令和事件,并且巧妙地呼应了诗题中的“次韵”。
C.中间两联采用流水对,体现了王安石律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的创作特点。
D.诗人以“南望苦”悬想友人思念自己以致心中凄苦,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蕴。
重难点15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重点,高考难点,答题中的综合点
表达技巧,称其为诗歌重点,是因为它成就了诗歌的精粹美,任何一首诗,都有其独到的表达技巧;称其为高考难点,是因为考生对一些表达技巧界定不准,区分不清,赏析不到位,肚里有话不会说;称其为答题中的综合点,是因为其他题型的解答,常须结合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简要翻译解释)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题型二 表现手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时,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之外的常用的诗歌达技巧。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最新专题教案(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最新专题教案(完美整理版)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最新专题教案诗歌鉴赏指导0117 0825: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类型一:人物形象例一:2014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鹧鸪天酬孝峙①[清] 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答案:(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例二: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zī,镃基,大锄)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分)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学生版)(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学生版)(完美整理版)

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学生版)诗歌鉴赏指导0903 1546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释】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教师中心稿)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教师中心稿)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教师中心稿)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教师中心稿)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黄平科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标准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标准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1.名词并置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

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土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

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

(吴伯箫《山屋》)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

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

(莫言《红高粱》)“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②梦想,好似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武汉市九月起点考试考生答题情况及试题分析(本人原创)(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武汉市九月起点考试考生答题情况及试题分析(本人原创)(完美整理版)

2014年武汉市九月起点考试考生答题情况及试题分析(本人原创)未0913 19482014年武汉市九月起点考试考生答题情况及试题分析(本人原创)(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题号1、字音(3分)2、字形(3分)3、词语(3分)4、病句(3分)5、文学常识(3分)均分0.84 0.50 2.38 1.89 1.69 得分率28.2% 16.6% 79.5% 63.1% 56.4%基础知识作为第一板块来考查,五道小题所涵盖的知识点,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

考查了常见的字音、字形;词语的考查范围主要是近义双音节词语和四字成语;文学常识题考查内容设涉及到必修教材中的中外名家名篇。

通过数据可见,前两题失分严重,尤其是字形,得分率居然在20%以下,也是全卷中得分最低的一道题,得分率远远低于考生一贯的软肋语病题;为了提高效率,建议复习时让考生做到音、形、义三位一体识记。

1、字音题除去四个成语,剩下全是双音节词语,侧重考查了形近字和多音字。

多数学生误选A项,不能准确辨别“着落”的读音。

复习时,除去常规词义和词性等辨别方法,还可以对高频多音字采用趣味组句法强化记忆。

就“着”zhuó音而言,它可以串成“手眼想重落在陆地上”的句子,牵连出的是该音的7个常考词条;而C项“模”mú音则可以串成“具(锯)样板子”,牵连出4个词条。

当然还应该纠正顽固性方言误读现象(如“粗糙”不读cào,“譬如”不读bì,“哺育”不读fǔ,“濒临”也不能读piń等)。

2、字形依次考查了双音节词语、四音节成语和六音节俗语,特别注重从形近字和同音字两个角度考查,得分率相当低。

其实根据汉字因义赋音的规则,就不会看谁谁都对了。

如A项误写字“笼”,上形旁为竹,指的是用竹等编织成的器物,或盛放或罩盖,兼有名词和动词词性;而草木茂盛则为“葱茏”。

多做这样的分析,就可以避开许多陷阱。

另外,还考查了词形的不同写法,如“联翩连翩”两种写法皆可,但是后者为非推荐词形。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五)(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五)(完美整理版)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五)高考试题及解析0805 1355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五)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赏析]《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

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高考重点题型及易错点提醒doc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高考重点题型及易错点提醒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 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 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 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

②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解析】【分析】(1)C项,“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分析不当,“过人声”不是指诗人的放歌有多么美好,而是说他的慷慨及忧国忧民之情较之一般诗人更为深广。

故选C。

(2)本诗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

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完美整理版)

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诗歌鉴赏指导1217 2101: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一)答题的要求1.符合题目的要求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

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请看下面的答案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

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

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

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

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

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完美整理版)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指导0627 1353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漸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桂语文化学习探究-专题二2.2如何读诗——诗歌语言“陌生化”

桂语文化学习探究-专题二2.2如何读诗——诗歌语言“陌生化”

如何读诗——诗歌语言“陌生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理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中认出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赏析“陌生化”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学会用常规表达与“陌生化”表达进行对比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悟诗歌情感,生发感动。

课时设计 2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浅入深,认识“陌生化” 形式创新1.图像诗:形式创新2.停顿与跨行鸟笼作者:非马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 走把自由还给鸟笼3.内容和表达创新:①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颗流星,那朵鲜花)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②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被激怒的人,激烈的风)——艾青《我爱这土地》③笑响点亮了四面风(火柴点亮了蜡烛)④黄昏吹着风的软(黄昏柔的风在吹)——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⑤(飞鸟)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飞向晴空)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的?地?红晕是名词?动词?)⑦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燃起火把,孕育、滋养花朵)——穆旦《我看》小结:诗歌语言特点:陌生化陌生化:诗歌在形式、内容、表达上打破常规的创新。

(二)温故知新,分析“陌生化”1.回顾七上现代诗歌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那“朵”流星的表达,说说陌生化的效果?语言上: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凝练优美,诗情画意,激发兴趣。

描写上:“朵”写出了本来一纵即逝的流星,像开放的鲜花一样美好又静止。

情感上:更加强烈地表达对牛郎织女拥有美好生活的祝福,表达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在剩下来的六句中任选三句试着完整赏析陌生化的效果,注意结合括号里的常规表达进行对比。

②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被激怒的人)——艾青《我爱这土地》陌生化效果分析:语言上:新颖别致,耐人寻味,激发兴趣。

描写上:更能突出风的猛烈情感上:表达中国人民在备受侵略者欺凌的日子里的悲愤与反抗。

③笑响点亮了四面风(火柴点亮了蜡烛)语言上: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凝练优美,诗情画意,激发兴趣。

【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语言风格(18张)-优秀课件

【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语言风格(18张)-优秀课件
【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 高考一 轮复习 诗歌专 题课件 :语言 风格(18 张)-精 品课件 ppt(完 美版)
【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 高考一 轮复习 诗歌专 题课件 :语言 风格(18 张)-精 品课件 ppt(完 美版)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 高考一 轮复习 诗歌专 题课件 :语言 风格(18 张)-精 品课件 ppt(完 美版)
【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 高考一 轮复习 诗歌专 题课件 :语言 风格(18 张)-精 品课件 ppt(完 美版)
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
• 山水诗语言上多是清新幽美 • 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 • 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 • 咏史诗则多半借古讽今 • 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 • 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
【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 高考一 轮复习 诗歌专 题课件 :语言 风格(18 张)-精 品课件 ppt(完 美版)
【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 高考一 轮复习 诗歌专 题课件 :语言 风格(18 张)-精 品课件 ppt(完 美版)
(六)豪迈雄奇:形象豪迈博大,意境恢弘阔远。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如“千里黄云”“雪纷纷”,天 地之广,风雪之大,景物之壮阔,折射出诗人心胸之壮阔。 后两句是言情,“天下谁人不识君”,悲壮之中充满信心。 “天下”与前面的“千里”相照应,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 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 高考一 轮复习 诗歌专 题课件 :语言 风格(18 张)-精 品课件 ppt(完 美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作文素材及指导1230 0803:我们读诗的时候,常隐隐约约中感觉自己与诗歌有种陌生感和距离感。

其实,这种感觉的产生诗是源于诗歌语言。

诗歌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很直接很随意地描述某一对象。

而在诗歌语言里,它就不会如此直截了当地陈述某一对象,而是把普通的、习以为常的、陈旧的语言和生活经验脱离出来,然后将其置于另个完全与之无关的语言环境中,使它具备新的语义潜在性。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诗歌语言就是要打打破我们接受信息的思维定势,改变那种机械的方式去接受信息,增加我们对诗歌语言的感受难度。

这种无形的障碍和陌生感刺激着我们不得不的调整新的视野和心理,努力地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去真切的体会诗歌的表现方式和内容。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是陌生化才能使文学性展示出来。

陌生化突出的效果就是打破人们的接受定势,还人们以对艺术表现方式和内容的新鲜感。

因此,要谈诗歌的陌生化,我们不妨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把握。

一.诗歌形式上的陌生化我们都很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要描述某一客观对象,就会很直截了当地进行陈述,而不会拐弯抹角委婉且又含蓄地表露。

例如,我们要描述月亮,就会从月亮地形状和光亮等方面来谈论。

听者和读者就会从你所描述地信息中得知月亮的模样,完全不会产生什么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

然而,在诗歌语言中就大相径庭,它不会直接把意思呈现出来,就象羊肠小道九曲十八弯,用一种含蓄且委婉的方式进行叙述,使读者必须经过一番思索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比如说同样写月亮,庚肩吾在《奉和春夜应令》说“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说“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前者就用一个“皎”字,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夜色宛如白天那样明亮;后者无“月”字,却能感受到月亮的明亮和满月。

这两句诗,无不让读者体会到月亮的圆和洁,诗人用一字甚至不用就将意思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这种本来是直接地陈述,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含蓄的方式使读者要改变思维重新面对陌生地语境经过一番思索才能领会其要旨。

诗歌形式地陌生化主要是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才能达到。

而诗人在作诗之时又习惯和喜欢用这些手法使诗歌音韵和谐,表意顺畅。

下面将结合具体地实例来说明这些手法地运用及其产生地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就是“炼字”,诗人往往通过炼字使诗更有意蕴。

比如,有李商隐的“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还有李白“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等等诗句。

读者看到这句诗就会问,为什么不用“对”和“别”而偏用“敌”和“引”字呢?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明白:前者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还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更能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后者“引”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写出了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这种通过炼字的手法,将改变那些本来常用的字词语境,却另选它字而为之,使得诗句重新获得新的语义环境和意蕴内涵。

这种通过炼字使诗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仔细斟琢推敲字词,领会其中的要领和含义。

倒装的运用同样也达到类似的效果。

陆游的“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是“追随萧鼓近春社,简朴衣冠存古风”的倒装,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的倒装,还有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仔细品味前者于后者,我们可以感受到运用倒装可以使诗句流畅自然。

更能达到音韵上的和谐,尽管这种陌生化的存在,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反而在吟诵中感受到诗句的魅力,只要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常识就会迎刃而解,不会在我们理解上造成障碍。

当然,诗人作诗的时候往往也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最为典型的就是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诗中是这样写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前堂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乍一看,似乎这首诗写的诗是关于闺中之事,其实不然,诗人是别有匠心,他是借此来向考官打听对自己文章的评价。

这种言外之意可以避免直言带来的不敬与尴尬,且由它带来的陌生化往往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

读者必须仔细读诗题及结合自己阅历似乎才能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只要读者一旦突破这种陌生化的障碍,似乎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种愉悦是没有什么可以替待的,也没有没什么可以比拟的,就正如达到“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的境界。

这种陌生化带来的效果可见威力之所在。

然而,还有一种就是想象的运用。

诗人通过借助想象的翅膀,实现了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穿梭。

时而现实,时而虚幻,这大大扩大了空间和时间的延续性,为读者增加更为广阔的视野。

可以上达蓝天,下及大海,可以上溯古代,下至未来这种穿梭自由,不受约束和局限,增其新鲜感和刺激感。

苏轼有一首诗《江城子》运用这种手法,诗中是这样表现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两句就仿佛是诗人所见和经历的一样,触手可及,那么真切,那么平常。

也许,就是这份平常,见证了诗人对亡妻万分的思念。

我们读者,也跟随着诗人一起进入梦境,一起走向现实,这种来回穿梭紧紧的扣悬着我们思绪的波动。

这种陌生感,对读者来说并不陌生,而是很具体可感,我们可以咀嚼,可以品尝,可以不露声色,可以貌随情迁。

这种情状是由我们读者对诗句的感悟程度所决定的。

这种陌生化所达到的效果层次是其它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可是,有另种手法常容易被我们忽视,即以点代面。

从小我们就会吟诵叶绍翁的一首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里的“一枝红杏”就像电影里的一个特写镜头,春色透过这只红杏展现得露不痕迹,写出了春色的万紫千红,就是透过一点而将整个春色画面所呈现。

同样,这种陌生化,我们也很熟悉,不难理解,不会造成阅读上的障碍。

反而,它的运用增强了一种新鲜感。

也许,在这些手法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什么“以动写静”或以“以静写动”。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以动写静的”句子,有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王维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些即使有片刻地喧哗,也能感受到精到极致的环境中。

再来看看“以静写动”的句子,就王维的一首诗来说明,“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寂静的山涧里,虽然有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但也无法掩盖住那份寂静。

其实,不管是那一种带来怎样的陌生化,我们都可以从诗句中体会其中的要害之处。

以上介绍那么多的写作手法,都是从诗歌的写作形式方面来谈。

这些常用的写作手法,用到诗歌中往往会带带来陌生化的效果。

虽然这有时给我们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难度,但只要结合我们自身地阅历并不难理解,可以打破我们与诗人之间的距离,跨越这种距离,我们可以拉近与诗人的距离,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并且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诗歌内容上的陌生化我们在前面描述某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和在诗歌语言里大相径庭。

其实,在这里我们也不例外,它同样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说,我们要写山,就会用一些“巍峨” 、“峻峭” 等等形容词来说明山的高和陡。

而在诗歌里就不同了,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此山之高,众山之小,正是这种极大的反差,造就乐一种豪迈的气势,还有“空山不见人” ,写出了山的空旷和寂静。

从两例来看,不是直接对山来描写,而是借助一个外物与之形成一个落差或是一个陪衬。

这种陌生化的效果,会使诗歌在表现别有意味。

诗歌内容,不外乎景与情,物与志,事与理的描写,因此,要实现诗歌内容的陌生化无不要处理好这几种关系。

首先,就景和情方面。

从接触诗歌以来,我们就被灌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景与情的关系。

在古诗中,不外乎借景抒情和融情寓景,不管是那种,都注重要追求一种和谐。

当然,借景抒情有乐景写哀情和哀景写乐情,其实,这可以归属于反衬。

反衬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的条件,来衬托正面的事物,这可以达到一种哀情更哀,乐情更乐。

例如,晏殊的《蝶恋花》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

读者看来,并没有体会到景有多乐,而是真切的体会到一种悲情。

有反衬,当然也有正衬。

正衬,就是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主体。

例如,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通过轻舟的快来写心中的喜悦之情。

古诗中融情寓景的诗句很多,在这里不再进行详释。

在景与情反面,不管用那种一方式,都是将一种习以为常的事物置于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进行重新整合达到表意的效果。

这种方式的运用,大大增加了陌生化的效果,为读者设置了重重障碍。

对于读者而言,似乎要明白那真正的意图,似乎方能跨越障碍,走出困惑,领会诗歌的意思。

其次,从物与志方面。

物与志方面,主要是托物言志的运用。

托物言志是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下面我们来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分析,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写梅其实是写他自己,用“凌寒独自开”来突出自己傲然不屈的品格。

要真正领会托物言志的诗,其实,我们可以剥去一层外壳,抛开所写之物,找到所要表达的真正的对象,这种陌生化的形成,其实是一种由表象到实质的转化。

最后,就是事与理方面。

其实,这种方法在古人诗中广为普遍。

由事说理主要是借助事与理的对应关系,把从简单的具体事物到蕴含深刻的哲理。

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仔细品尝,不难发现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还有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通个看山,道出了当局者迷这样一个道理。

也许,就事与理方面,读者是很难领会其中的道理,因为这种道理隐含在事物中不易发现,这难免不给读者理解上带来难度。

总之,通过对上述三种关系的详细的论述。

景与情方面似乎最容易把握,而事与理和物与志方面把握上比较困难。

这种在内容上陌生化,通过处理好三种关系,给全诗营造了一种别样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