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完美整理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作文素材及指导

1230 0803

我们读诗的时候,常隐隐约约中感觉自己与诗歌有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其实,这种感觉的产生诗是源于诗歌语言。诗歌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很直接很随意地描述某一对象。而在诗歌语言里,它就不会如此直截了当地陈述某一对象,而是把普通的、习以为常的、陈旧的语言和生活经验脱离出来,然后将其置于另个完全与之无关的语言环境中,使它具备新的语义潜在性。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诗歌语言就是要打打破我们接受信息的思维定势,改变那种机械的方式去接受信息,增加我们对诗歌语言的感受难度。这种无形的障碍和陌生感刺激着我们不得不的调整新的视野和心理,努力地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去真切的体会诗歌的表现方式和内容。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是陌生化才能使文学性展示出来。陌生化突出的效果就是打破人们的接受定势,还人们以对艺术表现方式和内容的新鲜感。因此,要谈诗歌的陌生化,我们不妨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把握。

一.诗歌形式上的陌生化

我们都很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要描述某一客观对象,就会很直截了当地进行陈述,而不会拐弯抹角委婉且又含蓄地表露。例如,我们要描述月亮,就会从月亮地形状和光亮等方面来谈论。听者和读者就会从你所描述地信息中得知月亮的模样,完全不会产生什么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然而,在诗歌语言中就大相径庭,它不会直接把意思呈现出来,就象羊肠小道九曲十八弯,用一种含蓄且委婉的方式进行叙述,使读者必须经过一番思索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比如说同样写月亮,庚肩吾在《奉和春夜应令》说“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说“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前者就用一个“皎”字,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夜色宛如白天那样明亮;后者无“月”字,却能感受到月亮的明亮和满月。这两句诗,无不让读者体会到月亮的圆和洁,诗人用一字甚至不用就将意思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这种本来是直接地陈述,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含蓄的方式使读者要改变思维重新面对陌生地语境经过一番思索才能领会其要旨。

诗歌形式地陌生化主要是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才能达到。而诗人在作诗之时又习惯和喜欢用这些手法使诗歌音韵和谐,表意顺畅。下面将结合具体地实例来说明这些手法地运用及其产生地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就是“炼字”,诗人往往通过炼字使诗更有意蕴。比如,有李商隐的“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还有李白“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等等诗句。读者看到这句诗就会问,为什么不用“对”和“别”而偏用“敌”和“引”字呢?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明白:前者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还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更能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后者“引”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写出了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这种通过炼字的手法,将改变那些本来常用的字词语境,却另选它字而为之,使得诗句重新获得新的语义环境和意蕴内涵。这种通过炼字使诗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仔细斟琢推敲字词,领会其中的要领和含义。

倒装的运用同样也达到类似的效果。陆游的“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是“追随萧鼓近春社,简朴衣冠存古风”的倒装,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的倒装,还有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仔细品味前者于后者,我们可以感受到运用倒装可以使诗句流畅自然。更能达到音韵上的和谐,尽管这种陌生化的存在,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反而在吟诵中感受到诗句的魅力,只要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常识就会迎刃而解,不会在我们理解上造成障碍。

当然,诗人作诗的时候往往也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最为典型的就是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诗中是这样写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前堂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乍一看,似乎这首诗写的诗是关于闺中之事,其实不然,诗人是别有匠心,他是借此来向考官打听对自己文章的评价。这种言外之意可以避免直言带来的不敬与尴尬,且由它带来的陌生化往往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读者必须仔细读诗题及结合自己阅历似乎才能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只要读者一旦突破这种

陌生化的障碍,似乎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种愉悦是没有什么可以替待的,也没有没什么可以比拟的,就正如达到“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的境界。这种陌生化带来的效果可见威力之所在。

然而,还有一种就是想象的运用。诗人通过借助想象的翅膀,实现了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穿梭。时而现实,时而虚幻,这大大扩大了空间和时间的延续性,为读者增加更为广阔的视野。可以上达蓝天,下及大海,可以上溯古代,下至未来

这种穿梭自由,不受约束和局限,增其新鲜感和刺激感。苏轼有一首诗《江城子》运用这种手法,诗中是这样表现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两句就仿佛是诗人所见和经历的一样,触手可及,那么真切,那么平常。也许,就是这份平常,见证了诗人对亡妻万分的思念。我们读者,也跟随着诗人一起进入梦境,一起走向现实,这种来回穿梭紧紧的扣悬着我们思绪的波动。这种陌生感,对读者来说并不陌生,而是很具体可感,我们可以咀嚼,可以品尝,可以不露声色,可以貌随情迁。这种情状是由我们读者对诗句的感悟程度所决定的。这种陌生化所达到的效果层次是其它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可是,有另种手法常容易被我们忽视,即以点代面。从小我们就会吟诵叶绍翁的一首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里的“一枝红杏”就像电影里的一个特写镜头,春色透过这只红杏展现得露不痕迹,写出了春色的万紫千红,就是透过一点而将整个春色画面所呈现。同样,这种陌生化,我们也很熟悉,不难理解,不会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它的运用增强了一种新鲜感。

也许,在这些手法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什么“以动写静”或以“以静写动”。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以动写静的”句子,有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王维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些即使有片刻地喧哗,也能感受到精到极致的环境中。再来看看“以静写动”的句子,就王维的一首诗来说明,“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寂静的山涧里,虽然有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但也无法掩盖住那份寂静。其实,不管是那一种带来怎样的陌生化,我们都可以从诗句中体会其中的要害之处。

以上介绍那么多的写作手法,都是从诗歌的写作形式方面来谈。这些常用的写作手法,用到诗歌中往往会带带来陌生化的效果。虽然这有时给我们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难度,但只要结合我们自身地阅历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