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分析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个重要的阶段,它们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学前教育在这两个社会阶段也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探讨,来分析这两个时期的教育形态及其影响。
中国原始社会是远古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以氏族公社为特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过着原始的游猎采集生活,学前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和氏族共同体。
父母或族长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教授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如捕鱼、狩猎、采集等。
孩子通过模仿和参与家庭和氏族的日常活动来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与中国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是社会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劳动成为生产的基础,社会分工和阶级划分逐渐形成。
与此同时,学前教育逐渐进入了社会的关注,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与规范。
贵族子弟和奴隶主家的孩子享有更好的学前教育资源,他们接受私人教师的指导,学习书法、礼仪、音乐等。
而普通人的子女则多依靠自己的家庭教育和农村社区的共同教育来获取学前教育。
这个阶段的学前教育强调实践性和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孩子们会跟随父母一起从事农耕劳动,学习种植、养殖、纺织等各项生产活动,并通过观察、体验和模仿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体来说,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都以实践为基础,强调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和劳动能力。
但是,在社会分工和制度差异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多以家庭和氏族为单位,注重个体技能的培养;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逐渐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阶段,贵族和奴隶主家庭的子女享有更好的学前教育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两个时期的学前教育中,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普遍存在的幼儿园或学前班。
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需要一定的时间。
幼儿园等公共教育机构的兴起,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和机会。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第1课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第1课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第1课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引言学前教育是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有针对性、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外学前教育史中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
二、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1.1 原始社会概述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缺乏稳定的居住地和农耕生产。
1.2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特点在原始社会中,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部落的方式进行。
以下是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2.1 家庭教育: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家庭传承来实现。
父母将生活技能、经验知识以及部落的规则传授给孩子,帮助他们适应部落生活。
1.2.2 劳动教育:由于原始社会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会观察、模仿和参与相关的劳动活动,提前掌握生存所需的技能。
1.2.3 口头传统:原始社会中没有文字,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口头传统和神话故事。
长辈们通过口头讲述和模仿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经验和知识。
三、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3.1 奴隶社会概述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奴隶制度成为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
3.2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特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与原始社会相比有一定的变化。
以下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3.2.1 家庭教育:家庭在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父母通过教育孩子的方式来巩固社会秩序和家庭价值观念。
3.2.2 宗教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在奴隶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
宗教仪式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帮助孩子们了解宗教信仰和伦理价值观。
3.2.3 社会等级教育:奴隶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儿童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结构的人才。
四、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启示中外学前教育史中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虽然与现代学前教育存在显著差异,但也有一些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2-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在7岁前儿童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教 育。教育者是母亲。主要是培养儿童从小不哭 不闹、听话服从的习惯,儿童稍大一些,就要 他们不计较食物的品种和好坏,不挑剔衣物, 经受艰难的生活、吃苦耐劳和锻炼身体的种种 考验,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从品德 和性格方面进行教育,要他们始终保持知足和 愉快,还要不怕孤独、不怕黑暗,并经常带他 们到娱乐场所去观赏和聆听英雄事迹的演出和 讲解,以便学习英雄们的伟大言行,以便他们 逐渐形成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思想品德, 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没有固定的家 庭,孩子归属于氏族内部公有,对幼儿实 行的是氏族内部的公共教育。到原始社会 末期,幼儿归小家庭所有,幼儿公共教育 逐渐变成了个人的事,家庭教育产生了。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生产资料公有,社会 还没有划分为阶级,因此,教育是没有阶 级性的,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
大机器生产虽然为幼儿社会教育的产生 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资本家只关心利润, 根本不关心工人子女的教育。因此,在资本主 义相当长的时期里,幼儿社会教育的发展是缓 慢的,所开办的幼儿教育机构都带有慈善事业 的性质。直到十九世纪末,工业技术革命推动 生产飞跃发展。一方面由于广大妇女走向工厂, 幼儿园的发展成了社会的需要,同时生产力的 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入学前的准备教育 才引起了重视。这一时期,欧文、福禄倍尔、 蒙台梭利在创建和发展幼儿教育上都作出了突 出的贡献。
幼儿可以玩木偶、皮球、小狼等玩具。翼 话、故事和伊索寓言在他们的教育中占主 导地位。幼儿可以从中得到粗浅的行为道 德观念和日常生活的小常识。儿童在家中 还常常听到母亲和女仆唱悦耳的歌曲。7 岁前的男孩子在妇女们的闺房里享受和女 孩同样的教育。7岁后的男孩,由教仆陪 同入学同时进文法和音乐学校。而女孩则 一直被留在家里接受家庭教育,学习读写、 演奏乐器、纺织、缝纫、烹饪和刺绣等。
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学前教育-讲稿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同学们大家好,从这节课开始,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对这门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
从这门课程的名称中外学前教育史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门课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也就是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两部分。
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需要分别讲到中国和外国的古代学前教育史,近代学前教育史和现代学前教育史进行学习。
按照研究对象划分,我们需要学习中外学前教育的制度史和思想史。
也就是需要了解各国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好,从整体上了解完这门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之后,我们接下来开始进入今天的主题,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
古代,包括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
所以这一章需要学习这三个时期的学前教育的相关内容。
那么在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前教育呢?学前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
广义上讲,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于学前教育范畴,它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
那狭义上讲,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即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的古代上溯到原始人群出现的远古时期开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漫长的两百多万年的时间。
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又分别具有其各自的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经考古研究表明,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过两大发展阶段。
原始人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
像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猿人等都是出现在原始人群时期,距今200万年-5万年前。
而相对较晚的氏族公社时期,是距今5万年到公元前21世纪。
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那么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儿童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呢?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茹毛饮血兽处群居的时代,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成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集体生活。
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是没有学校存在的,所以也就称不上真正的学前教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发展
三、奴隶社会的胎教
你知道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这个 概念并且实施胎教的国家。
三、奴隶社会的胎教
“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 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妊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 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而识日, 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二、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在此背景之下,出于国祚绵延国运昌隆的考虑,上至天 子王宫下至诸侯王室,都会选派德才兼备的官员担任教师, 在宫廷里对贵族子弟展开教育。贵族子弟学龄之前就必须遵 照安排定时上课学习、上交作业并参加考试,在教师周密而 综合的培养之下品性与素养逐步完善,从而具备成为明君的 可能性。
根据现今流传下来的一些远古墓葬的壁画上绘制的内容 ,歌舞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里并不罕见,虽然 业界对于原始歌舞的起源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源于祭祀,有 人说是源于战争,有人说是源于游戏。但可以肯定的是,在 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中,歌舞同样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 内容。
(二)中国原始社会的公育机构——庠
一、西周时期的学前教育计划
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礼教兴盛,时 人的视野逐渐聚焦在儿童身上,并不断加深对儿童以及儿童 教育的理解,经过文字的记录与编撰,更具体地呈现出西周 时期教育者以及思想家根据儿童年龄大小来制定的学前教育 计划。
一、西周时期的学前教育计划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 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 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 ,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
1.石器
一
)
生
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前教育1. 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儿童教育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的。
儿童跟随长辈学习制造工具、采集狩猎、祭祀等生存技能和部落习俗。
例如,男孩跟随成年男性学习狩猎技巧,女孩则跟着妇女学习采集和家务劳动等。
这种教育是一种公育形式,整个部落承担着对儿童的养育和教育责任。
2. 奴隶社会-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前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
在宫廷中,已经有了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和人员。
例如,西周时期,有“孺子室”,由专门的保傅人员对太子、世子等进行学前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生活常规教育、初步的文化知识(如识字、计数等)以及道德教育,以培养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继承人。
3. 封建社会- 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长辈对儿童的教育方法注重言传身教。
父母或祖父母以自身的行为规范为儿童树立榜样,同时通过讲故事、吟诗作对等方式传授知识和道理。
- 宫廷学前教育- 宫廷中的学前教育更为系统和严格。
除了有专门的教师和教材外,教育环境也十分优越。
例如,在唐宋时期,宫廷为皇子、公主等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教授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等高雅艺术和文化知识,目的是培养出有文化素养和统治才能的皇室成员。
二、近代学前教育1. 学前教育的近代化开端- 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学前教育开始发生变革。
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地区开办了一些教会幼稚园,如1840年英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幼稚园,这是中国土地上最早出现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些幼稚园带来了西方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方法,如注重儿童的游戏、唱歌等活动,与中国传统的学前教育有很大不同。
2. 本土学前教育改革者的探索- 蔡元培也对学前教育有诸多见解,他倡导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反对封建传统教育对儿童的束缚。
3. 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三、现代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 - 1965年)- 改造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对旧的学前教育进行改造。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讲稿: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儿童公有公育的实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宫廷内的保傅制度和“备三母”制、西周时期胎教的产生及实行情况;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地位及其广泛施行以及胎教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社会儿童公有公育的情况。
2、掌握保傅制度、“备三母”制。
3、明确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目的、内容。
4、掌握古代胎教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其积累的有益经验。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学校尚未产生,自然也不可能有学前教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年儿童实施教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中,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也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由此可见,最早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公育”。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从小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间待人处事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服从家族族长的思想;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使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如让儿童参加自然崇拜性质的祭日活动,无形中便把太阳与万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靠太阳定时间、定方向等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Company Logo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一)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社会公育(原因?) (二)教育内容: 生活劳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宗教教育); 审美教育;军事教育;
Company Logo
二、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一)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
Company Logo
四、胎教的作用、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胎教的作用 社会: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故胎教之道应当“书 之玉版,藏之金柜,臵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贾谊的《新书·胎教》) 个人:是人发展的开端,也是后天教育的基础;
Company Logo
(二)胎教的目的 根本目的:一是培养合格的未来君主和统治者; 二是培养有道德、身体健康的下一代。 具体目的: 1.道德的目的 2.健康的目的 3.形貌的目的:“欲子美好,数视壁玉” 4.性别选择的目的 :“欲生男者,操弓矢;欲 有女者,弄珠玑。”
Company Logo
(二)封建社会 1.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
“胎病”“癫病,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 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黄帝内经》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 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颜之推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三、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略) 四、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家庭承担学前儿童的教育任务; 2.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权,学前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 3.学前与学校教育有明确的年龄划分; 4.根据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统治者重视,建立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并重 视胎教;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
中国学前教育史
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
古代 :1840年以前 近代: 1840-1949年
现代: 1949-现在 当代:11届三中全会以来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 (一)教育形式 • 1、在前氏族时期 • 2、历史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 3、当历史进入父系氏族 • (二)教育内容 • 1、生活和劳动教育 • 2、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 3、通过音乐和舞蹈进行的审美美育和军事教育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 《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 • “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
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是 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 所。
• 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 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 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 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 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为对 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 在古籍《表史氏之记》中则记载了母亲怀孕时的 外部约束。王后怀胎七个月的时候要搬到分娩前 的专门居室----“蒌室”中去住。由太师持奏乐用 的律管守于右窗下,太宰持烹炊用的斗器守于左 窗下,太卜持占卜用的著草和龟甲守于前门外。 在十月分娩前的这几个月里,如果王后要听的乐 曲不合礼制,太师则以“未习”而婉言谢绝; 如 果王后想吃的东西不合正味,太宰则回答:“不 敢拿这样的食品侍奉(您腹内的)王太子。”这 样则是防止孕妇在不能自行胎教时所采取的外部 管束,目的仍是保证避免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早 期的胎教虽然大多数是针对君主而言的,但也有 普遍的意义。
三、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 第一,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
庠有上庠和下庠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母系氏族公社处于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具有比较典型的形态,故此时期的特点代表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男女是平等的,差异在于生理、体质)
②官师合一
↓
出现学在官府的原因:
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学校教育(7岁后)
管理者:大司乐
国学:设立在王都
大司乐主持
大学→内容《诗》《书》礼乐为重
小学(学限7年)→பைடு நூலகம்容:德行艺仪
乡学:设立在地方
大司徒管理
只设立小学(没有权利设立大学)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1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
夏朝
序:设立在王都
教育议政祭祀养老(教育是其重要职能)
奴隶主贵族
内容:宗教教育明人伦
校:设立在地方乡学
军事训练与习武
平民(有人生自由,非奴隶)
商朝
学:设立在王都
大学→瞽宗(机构):乐教礼乐
内容:思想教育、军事、礼乐、书(阅读识字)数(计数)
小学
西周
家庭教育(7岁前)
管理者:司徒
内容:①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
②初步的利益规则
③初级的数、方位(东西南北中)、时间的观念
女德(女子)
特点:①明显的计划性
②重男轻女
内容:
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乐(诗歌、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驭马拉战车)书(文字读写)数(算法)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原始社会是中国儿童教育发展的初期,这个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主
要是:①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 的主要承担者;③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与儿童日后将 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④原始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观 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所谓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
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三、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
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 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据史料记载,我国实施胎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 时期。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据《列女传》记载:太 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正因为太任在怀文王时,不瞧丑恶的东西,不听邪恶的声音,不说傲慢 不逊的话语,自觉地实施胎教,故文王天资极高,聪慧明圣,智力超群, 最终成也开始出现。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奴隶
社会学前教育实施的较为成熟的时期。在当时,人们甚至能够按照儿童 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计划。
二、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处于学龄前的世
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也就是奴隶社会, 包括夏、商、西周这3个朝代。这一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 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在古籍中,关于夏朝的学 校有着明确的记载,而商朝的学校则不仅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有记载, 而且有较多出土的文物可资佐证。有关西周学校教育的记载,无论在典 籍之中还是出土文物之中,都较前代更加丰富和翔实。
中外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161P)
四、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 p8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一、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二)齐家治国的基础 (三)光耀门楣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1、礼仪常规的训练 礼:童子礼 2、卫生习惯 (二)初步的道德教育 1、孝悌 2、崇俭 3、诚信 4、为善
(三)文化知识教育 识字、学书、听解《四书》 学习名诗、名赋、格言
《千字文》周兴嗣
天地玄黄 寒来暑往 罔谈彼短 存以甘棠 上和下睦 谓语助者 宇宙洪荒 秋收冬藏 靡恃己长 去而益咏 夫唱妇随 焉哉乎也 日月盈昃 知过必改 信使可覆 乐殊贵贱 孤陋寡闻 辰宿列张 得能莫忘 器欲难量 礼别尊卑 愚蒙等诮
具体的他曾提出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想 。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么去做、去干,他指 出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错误。 3.解放儿童的眼睛。要让孩子自己去看,去观 察。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否则世界上的 事物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 4.解放儿童的嘴巴。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问 。 5.解放孩子的空间。把孩子从牢笼式的学校解 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解放 他们的活动空间,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儿童内 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三字经》王应麟
• • • • • • 人之初 苟不教 昔孟母 养不教 香九龄 融四岁 性本善 性乃迁 择邻处 父之过 能温席 能让梨 性相近 教之道 子不学 教不严 孝于亲 弟于长 习相远 贵以专 断机杼 师之惰 所当执 宜先知
《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四)幼儿身体保健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6)
教学课时:32
教学方式:讲解、讨论
二、新课讲授
《礼记·内则》的记载: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实施胎教的国家,三千多年前西周,最早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本课小结
1、让学生来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2、分享学习感受
3、布置自学任务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做笔记
3、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看待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
重点
1、重点是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2、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难点
1、辨析各种题型的难点
2、激发学生学好中国教育史的兴趣,识记考试要点。
教具
多媒体机房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中国学前教育史》学科概述
(一)学习目的
《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审视、评价当前的学前教育问题提供思路,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值得借鉴经验。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
通过本课的课程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期教育,让学生了解古代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看待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
练习
为什么在奴隶社会能产生专职学前教育人员,能产生学前教育计划,能重些特点?
课题
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2、理解宫廷学前教育的内容
3、了解早期胎教实施的情况
中外学前教育史
05
第六章 港澳台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香港学前教育的发展
01
学前教育机构
02
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及管理体制
03
学前教育机构的协调与统一
04
学前教育课程
05
学前教育课程的逐渐统一
06
学前教育的课程要义
07
学前教育师资
香港学前教师入职资格的提高
香港的学前教师培训
2000年后对学前教育的资助
2000年前对学前教育的资助
老解放区保教队伍的建设
提高思想觉悟
提高文化水平
提高业务水平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概述
近代的儿童公育思想
康有为论儿童公育思想
探索学前教育的中国化思潮
(三恽代英论儿童公育思想
蔡元培论儿童公育
01
02
03
04
05
06
第二节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生平和幼教实践
1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大起大落
5
学前教育学术发展受阻
4
学前教育的盲目发展
学前教育的调整巩固
幼儿园的调整与发展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调整与发展
学前教育遭受全面破坏
教育路线和方针严重歪曲
管理制度遭到彻底破坏
师资培训被全面取消
第三节 学前教育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发展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恢复与建立学前教育管理机构与体制
01
文艺复兴运动
02
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03
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的实施
04
学前教育目标
05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06
学前教育史笔记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1. 教育的形式:社会公养公育。
2.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年长一代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经验传授给儿童。
(2)思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成均和庠庠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4.教育形态:自然形态的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1.教育形式:宫廷学前教育2.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
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已经形成按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计划。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3.宫廷学前教育:(1)概念: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处于学龄前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
它包括实施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
(2)保傅之教与乳保之育:①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早在殷商时期就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
设“三公”、“三少”。
“三公”指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徳义;师,道之教训。
保其身体,负责身体的教育;傅之徳义,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
“三少”指少师、少傅、少保,他们时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②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设“三母”即子师、慈母、保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姆,安其寝处者。
总之,她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和日常起居的料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实践与思想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第一个发展 时期 二、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第一 个繁荣时期,家教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其一,士人学者通过家书、家戒的形式教戒子女成 才为善,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家书、家戒,如诸葛亮 的《诫子书》; 其二,家庭教育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出现了《颜 氏家训》这样专门论著家庭教育的著作; 其三,对女子家庭教育也提出了完整的要求,出现 了《女戒》这样专门规范女子言行举止的文字。
Company Logo
评价: 胎教养教一体化的观点,不仅发展了前人 的胎教思想,丰富了古代胎教的内容,也揭示 了胎教的发展方向,与现代胎教理论相一致, 积累了大量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 (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2)注重母体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3)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注重胎教与母教的结合
Company Logo
三、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略) 四、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家庭承担学前儿童的教育任务; 2.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权,学前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 3.学前与学校教育有明确的年龄划分; 4.根据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统治者重视,建立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并重 视胎教;
Compan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go
6.明代: “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盖过喜 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 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 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其母伤则胎 易坠,其子伤则脏器不和,病斯多矣。盲、聋、 喑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 ——万全《辅仁秘科·养胎》
Company Logo
思考题: 1.简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2.保傅之教和乳保之教。 3.评析孙思邈的外象内感说。 5.我国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有哪些?
Company Logo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 发展历史; 2.掌握我国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 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Company Logo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一)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社会公育(原因?) (二)教育内容: 生活劳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宗教教育); 审美教育;军事教育;
Company Logo
二、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一)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
3.隋唐时期
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中系统阐述妊娠脉象, 妊娠阻病,妊娠起居饮食与禁忌等胎教问题并提出“外 象内感”的理论。
4.宋代:“一受孕之后,切宜忌不可食物。”
——陈自明《妇人良方》
5.元代:
“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 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缜密。” ——朱震亨《格致余论·慈幼论》
Company Logo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礼记·内则》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 内容丰富,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我国当 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 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 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 日。”
Company Logo
三、胎教的理论基础 (一)外象内感说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中提出: “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 “外象”,即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 “内感”则指母体内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应; “外象内感”意思是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是始终存 在着相互感应和交流,外界刺激通过引发母体身体和心 理的变化传导给胎儿,因此胎教要点就是要母亲谨慎对 外界的感受。
Company Logo
二、胎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奴隶社会 中国古代胎教时间很早,西周,建立了胎 教制度,是我国胎教理论萌芽时期。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 教。” ——《列女传》 “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 不骂,胎教之谓也。” ——《新书· 胎教》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 ——《韩诗外传》
Company Logo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二)齐家治国的基础 (三)光耀门楣
Company Logo
二、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1.儿童自身的举止行为方面,如坐、立、行、走、 跪、拜、起居、饮食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2.儿童与家中长辈的关系方面,有“应对、进退 之节” (1)长辈召见之礼 (2)求见长辈之礼 3.儿童养成卫生习惯方面,包括个人卫生和环境 卫生。
(二)母子同体说 元代朱震亨在《格致余论·慈幼论》中提 出这一理论,即“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 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母之饮食起居,尤当缜密。”“子在母腹,母 呼亦呼,母吸亦吸,母饥亦饥,母饱亦饱”。 这种观点认为母亲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情况 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胎教的关键就是如 何创造良好的母体环境,胎教的成败在于母亲 的行为,符合现代医学遗传学和胎教理论。
中外学前教育史
LOGO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 始社会的学前教育形式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 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2.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及我国古代 胎教思想的产生发展历史。 3.掌握我国古代胎教的作用、目的、内容与方法。
Company Logo
(二)封建社会 1.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
“胎病”“癫病,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 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黄帝内经》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 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颜之推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三公”: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 太子实施教育有明确的分工,保,保其身体, 即负责身体的保育;傅,傅之德义,即负责培 养道德;师,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即统 治经验的传授。 三少:少师、少傅、少保,他们平时陪伴 在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三母:子师、慈母、保母,她们分别承担 母后的部分职责,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 培养与日常起居的料理。除三母外,还有乳母, 即奶妈。
Company Logo
(三)生长发育说 北齐徐之才在《胎产书》中提到逐月看胎法, 叙述了胎儿在母体逐月生长发育的过程及形态 特点:“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胎, 四月形体形,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 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 备,日满即产矣。” 这种观点建立在对胎儿生长发育阶段性的认 识基础上,认为讲究胎教时机,认为在胎儿生 长发育的某个时机(3-5个月)施教,将收到理 想的效果,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Company Logo
3.要讲究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注意起居:保证端正体位,不做危险 动作,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饮食:第一,饥饱有度;第二, 不食邪味; 4.注意胎教和母教结合
Company Logo
(五)古代胎教的局限 中国传统医学以经验为基础,缺乏现代医学 的理论和技术,因此,使其建筑于其上的胎教 理论也具有直观和经验的特点,缺乏科学依据, 甚至充满了迷信色彩,反映了传统胎教理论的 缺陷与糟粕。 “欲生男,宜佩弦执弓矢;欲生女,宜佩韦 施环佩。” “妊妇食兔,子生缺唇。”
Company Logo
评价: 外象内感强调客观环境对胎儿的决定性影 响,肯定了胎儿、母亲、外界环境的整体性和 信息交流,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但过于绝对 化,无限夸大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认为胎 儿不仅品德、才能因胎教而定,甚至连相貌、 性别也可由胎教来决定,显然是错误的。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三节 我国古代的胎教
Company Logo
一、胎教的概念 胎教,是指通过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 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良好的 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 周文王母亲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 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 周成王母亲太姒怀成王时也实施过胎教,“周 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 宣,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第一种是“成均” ,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
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对儿童实施公育; 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教育者;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方法----观察模仿和口传身授为主;
Company Logo
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思考: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
Company Logo
(三)胎教的内容
1.礼仪德性之教。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2.诗书礼乐之教——“欲子贤能,宜看诗书。” 3.养胎保胎之教。 一是“天之四气所伤:即风伤肝,热伤心肺,湿伤脾, 寒伤肾;” 二是“地之五味所伤:即酸伤肝,苦伤心,甘伤脾,辛 伤肺,咸伤肾;” 三是“人之七情所伤: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 伤肺,恐伤肾。”
Company Logo
二、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一)宫廷学前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圣贤的王位继承人,以保证国家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 (二)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1.保傅教育制度:建立于殷商,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 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由于它能在太 子周围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太子自幼熏习善良,对未 来培养君主十分有利,故被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继承,把 它作为君主教育的有效制度。 2. 乳保教育制度: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 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