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合集下载

中国媒体发展历程

中国媒体发展历程

中国媒体发展历程
中国媒体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媒体从最初的纸质报纸发展到了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如广播和电视。

然而,这些媒体形式的发展受到了政治环境的限制。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媒体受到了国家的高度管控和干预。

1950年代,中国的媒体机构基本上被国有化。

媒体被用来传
播政府的理念和政策,并且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党的喉舌报纸,如《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

媒体在这一时期主要承担着政治宣传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后的1980年代,中国的媒体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虽然国有媒体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式出现了一些宽松趋势。

这种宽松的态势在1990年代进一步扩大,随着媒体市场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一些民营媒体开始出现。

200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
的变革。

互联网媒体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多样化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大量的新闻网站、博客和社交媒体平台涌现出来,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并且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表达渠道。

然而,随着媒体环境的变革,中国政府继续对媒体的控制和审查。

在政权维稳和信息控制的背景下,中国的媒体发展始终受到政治和法律限制。

言论自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透明度等问题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总的来说,中国的媒体发展经历了从国有媒体主导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从纸质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但在媒体自由度和新闻报道的独立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和争议。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中国近现代各大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的发展: ⑵发展: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 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 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⑤建国后,《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是当今中国第一大报)、 《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 较为丰富
起步; ②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如1931年中国第
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5年获国际奖项的《渔光曲》是中国
首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后成为国歌)

⑵现代:
①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一、中国近现代各大传媒的发展:
5、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 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⑴概况: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此后,中国上网用户剧增
⑵互联网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②费用低廉;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4、电视业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西方电视事业起步,二战后电视在西方 普及 ⑴1958年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 志中国电视业诞生; 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电视业发展十分有限;
⑶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视普及的原因:
①经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②政治:国家政策的扶持(如国家为解决农村和边 远地区群众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发起村村 通工程); ③科技:科技的进步(如电视机生产技术的提高、 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 ④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 ⑤自身:电视具有可视性、覆盖面广、使用方便等 优势

中国近代的传媒技术与政治社会变迁

中国近代的传媒技术与政治社会变迁

中国近代的传媒技术与政治社会变迁中国的传媒技术自古以来就不断发展。

然而,在近代之前,尽管有书籍和纸张的发展,但并没有出现像报纸、杂志和电视这样的现代传媒工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刷技术和电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型传媒工具开始进入中国社会。

虽然新的传媒技术为改变现有的政治和社会格局带来了希望,但是,在传媒技术的推动下,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剧烈的动荡。

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新闻尚未成熟的刚刚起步有直接关系。

1902年,由于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中国自行创办了《新闻报》。

同年,上海《申报》日报也开始出版。

这些报纸的出现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受欢迎。

据报道,上海《申报》的发行量从1902年的每期10,000份增长到1910年的每期70,000份。

然而,尽管这些新型传媒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它们的发展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不安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政治环境。

然而,由于外族侵略和政治腐败,中国政治环境迅速恶化。

报纸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了解事实和意见,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往往被政府视为对其权力的威胁。

这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斗争、起义和战争。

新型媒体的出现也影响了群体认同与文化。

20世纪上半叶,花灯市、戏园、讲史楼等底层文化逐渐在城市中崩溃。

而上层文化则开始不断进化。

报纸和杂志的出现使得文化和娱乐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也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西化。

例如,在1912年五四运动前夜,新文化运动激发了政治和文化的自我意识,诗歌和小说写作也开始变得开放和反对封建道德。

1920年代,电影的兴起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

电影不仅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也成为了呈现真实生活和批判社会现象的教育工具。

随着电影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也得到加强。

尽管传媒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但在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传媒技术又受到了严格控制。

1958年到1962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跃进”策略,在此期间,媒体成为了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工具,而不是独立的新闻和评论媒体。

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

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

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接受西方传播到自主创办报刊、发展电影产业和科普期刊等多个阶段。

在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些中文报刊,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初步发展。

当时,这些报刊主要传播宗教观念和西方科技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的传播媒介和理念。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

这一阶段,国人开始独立创办报刊,如1 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以及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等。

这些报刊成为传播维新思想和革命理念的重要平台。

此外,中国电影事业也始于近代。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时代。

近代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也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密切相关。

从晚清时期开始,西方近代科学迅速发展并传入中国。

一方面,西方传教士通过创办中文刊物等方式,向国人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

另一方面,面对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清政府内部出现改革势力并产生向西方学习的迫切要求,积极引进西学。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广泛传播,拉开了中国近代科普期刊发展的序幕。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接受西方传播到自主创办报刊、发展电影产业和科普期刊等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学习借鉴西方传播媒介和理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

新媒体历史媒介技术变化的历史

新媒体历史媒介技术变化的历史

三种常见的因果思维定势:
线性因果观 一元因果观 结构因果观

二、媒介技术变化的原因

媒介技术变化的原因,应当是发明者、技术、经济、社会 文化的综合作用。也是普遍必然性和突发因素的结合。
麦奎尔:媒介形态变化的四要素




第一是技术 任何媒介形态的变化首先是技术的进步 。eg: 烽火、信 鸽、旗语、电磁波、数字技术…… 第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先进的技术常常先在政治领域,特别是军事领域应用。 同时,商业需要和文化习惯也会对媒介形态产生促进或阻碍 作用 第三是人类的某种功能或需要 eg: 传播的传递观:口耳相传和现代媒介 传播的仪式观:网络游戏、卡拉OK 第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走向融合的媒介技术

所有的传播媒介都将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得到融合。 新的媒介技术还将不断涌现,并最终将构成一种媒介环境。 “媒介”将被视为一种包容性的术语。
三、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



(一)语言 大约10万年前出现的语言,构成了智人和古人的分界标志, 从此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语言作为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 繁衍出人的认知能力,并构成一切传播之基础 但这种以听觉为基础的传播只能在空间距离很小的范围内 “在场”传播,这就注定了口语社会是封闭的家族部落。

认为媒介技术变化为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西方文化中人 类知识不断发展的成果之一。 个案:有声电影的产生 1906年,扩音电子设备问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的拍摄技术问世,拍摄时采用两种 感光胶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音,然后合成制成影 片拷贝。 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1936年无声电影告别历史。


(二)文字 大约5000年前出现的文字,打破了原有口语社会的秩序。 第一、文字的使用能力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知识垄断, 强化了等级性极强的线性权力链在漫长的年代里占统治地位 第二、文字使人类由听觉传播转变为视觉传播,理性逻辑、 抽象思维得以发展,成为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前提条件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中国媒介发展始于古代,最早的媒介是纸张,通过纸张传播文字和图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雕版、活字印刷等技术,使得传媒的发展更加迅速。

到了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广播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传媒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民国日报》、《大陆周报》、《国际新闻通讯社》等成为了当时的重要报纸和通讯社。

此外,国内的广播媒介也得以建立起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媒介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文艺是一种战斗艺术,是一种宣传艺术,是一种教育艺术。

”这也为新中国的传媒事业提供了指引。

当时成立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在传播党的声音和思想教育方面贡献良多。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媒体开始为市民服务。

中国最早的现代性广告是通过广播和报刊发放的,在上海已经成了购物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媒介事业得以开放和发展,更多的广播电视频道和报纸杂志出现,新兴的互联网媒介更成为了当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的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高了自身实力和影响力。

许多报业集团、新闻集团、广播电视集团等成为传媒业的重要代表。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媒介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力量。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居全球首位,国际传媒对中国媒介的关注也日益加深。

虽然中国媒介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其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部分媒体在传达信息时需要加强真实性和公信力,提高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同时,需要消除商业化对传媒多元化和质量的负面影响,促进更加健康、成熟和长期的发展。

总之,中国媒介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传媒事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也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期望它会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世界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近代中国的传媒与宣传手段

近代中国的传媒与宣传手段

近代中国的传媒与宣传手段近代中国的传媒与宣传手段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近代中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媒和宣传手段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传媒与宣传手段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媒行业开始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报纸和杂志成为了中国传媒的主要形式。

西方的新闻观念和传媒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报纸产业开始兴起。

不少报刊创办了新闻翻译学会、新闻研究会等组织,以提升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民族主义思潮也促使了媒体对外宣传的兴起。

各种新闻媒体开始传播民族主义观念和对外的抗争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勃发力量的宣传工具。

随着电台和电视的问世,中国传媒的形态变得更加多样化。

无线电和电视传媒的出现,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极大地提高。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观看各种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获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

同时,电视也成为了政府宣传的重要手段,政治宣传、教育宣传和文化推广等活动得以广泛传播。

由于电视直观、形象的传播方式,它成为了传媒中最具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媒的形态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让传媒的门槛大大降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自己的信息。

微博、微信、博客和论坛等平台成为了人们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这种形势下,每个人都成为了传媒的传播者和接收者。

这种低门槛的传媒形式带来了信息的广泛传播,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实度的难题。

信息的泛滥和虚假性,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传媒发展的一大难题。

传媒与宣传手段的不断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媒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和获取方式。

与此同时,人们对信息的筛选和分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传媒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对于社会事件的解读和评判能够直接影响社会大众的态度和行为。

新闻媒介的技术变迁与影响

新闻媒介的技术变迁与影响

新闻媒介的技术变迁与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闻媒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变迁。

从最早的印刷术到现代的互联网,新闻媒介的形式不断演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变。

本文将探讨新闻媒介技术的变迁以及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所带来的影响。

一、技术变迁的历史回顾1.1 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是新闻媒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15世纪,德国的古腾堡发明了可移动金属活字印刷术,使得新闻传播不再受制于手写和手抄的速度和成本限制。

这项发明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使得新闻可以更广泛地传播。

1.2 电报和电话的出现19世纪末,电报和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电报使新闻可以通过电信网络迅速传播到各个地方,电话则为新闻采编提供了更为高效的交流方式。

这两项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的即时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1.3 广播和电视的兴起20世纪初,广播和电视的兴起再次推动了新闻媒介的发展。

广播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波收听新闻,而电视更进一步地将新闻带入人们的家中。

广播和电视的普及使得新闻传播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大大提高了新闻的覆盖范围和传播效果。

1.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使得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即时获取新闻信息,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互动方式。

新闻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成为了主要的新闻传播平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

二、新闻媒介技术变迁的影响2.1 新闻传播速度的提升随着新闻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从印刷术到互联网,新闻可以更迅速地传播到各个角落,人们可以几乎实时地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

这也促使了新闻媒体竞争的加剧,催生了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报道模式。

2.2 新闻传播范围的扩大新闻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

从印刷媒体到电视、互联网,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新闻信息。

而互联网尤其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主要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传播。

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

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

印刷传播时代
? 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唐代雕版印刷, 11世纪,我国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术,完成了人类信息传播革命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人 类第一次具有了大批量、高速度复制信息的能力。
? 印刷术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利用 印刷术可以大量地复制、高效率地得到信息,文化得以 广泛地传播,文化垄断被打破,加快了新思想、新观念 的传播。印刷术的产生和流传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 断和在传播上的特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牢笼, 开始了文艺复兴,进而又导致了工业革命,并推动了社 会的不断前行。
电子传播时代
? 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1844年第一条 电报线路开通:
? 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竣工:国 际通讯社“环形联盟”
?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 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摄影机
,1929年彩色电影出现。 ? 1899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 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
新媒体传播
? 1946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出现 ? 1950s末,调制解调器的出现,解决计算机与电话的兼容 ? 1960s末,美国军方阿帕网(ARPANET)实验 ? 1971年第一台芯片电脑:集成电子新时代 ? 1970s末,通讯卫星 ? 80年代初互联网民间化,个人计算机和在线网络日益流行 ? 数字光纤网络:宽带和压缩技术 ? 1989-94, 网络浏览器、万维网、搜索引擎… … ? 有500个频道的光缆电视,移动电话,无线上网… … ? 新的媒介环境:
? 总体来说传播媒介的发展是进步的。从传播范围和传 播速度变化来看是进步的。从信息的传递,接受,反 馈情况来看也是进步的。
? 我们的传播媒介技术从古至今都在进步,而且更新换 代的时间越来越短。相信以后会有更先进的传播技术 。

1978年后我国新闻媒介的发展

1978年后我国新闻媒介的发展

效益、公众利益抛在脑后,出现恶性竞争,
民主参与度问题,这两年成为让公众关
息,宣传传播观念。信息类的新闻开始在
不理智不道德的竞争则是有悖传媒职业
注、国内讨论的焦点。我国网民可以通过
新闻媒体中占据重要位置,新闻报道版面
道德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
分人有网上冲浪的自由,某些超级大国取
动。信息概念的引进,在新闻界引起了新
与此同时传媒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新
得了这种文化霸权并为其政治霸权和经
闻与宣传的大讨论,现如今,学界的基本
闻时效性方面的竞争,争夺受众、发行量、
济霸权服务,中国社会也面临网络技术所
共识是新闻不等同于宣传。从马克思主义
危亡的关键时刻,通过办报来开启民智,
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J].《清议报》,
论界之骄子。”戈公振曾评价他说:
“我国
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拳拳爱国之心令人
1901-12-21
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潮的发达,皆由先生
动容,其“开民智”的新闻思想对于当下的
起端。”⑨
新闻媒体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督促我
结语
梁启超作为近代民国新闻史上“开民
并矢志不渝地致力于通过报刊活动将新
西学”、
“倡民权”。虽然其“开民智”的新闻
超新闻思想的变化》[J].《株州工学院学
鲜的政治思想传递给国民,以改造国民思
思想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的,难免会带有
报》,
2004(1):
110
想,开启民智。他的如椽大笔在新闻界擎
一定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局限性,但在民族
旗鼓动,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被称为“舆
责编:
姚少宝
2015 年第 10 期

中国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近代传媒文化是指近代以来在社会生产和文化领域中的一种传统表述方式,它既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媒体文化的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19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向中国的侵略,新式报纸和新闻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中国。

1840年,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纸《东方新报》,这标志着近代中国报业的开始。

此后几十年中,中国的报业发展得飞快,新的报纸接踵而至,而且普及范围也越来越广。

清末时期,报业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一部分。

在此同时,各种新的媒体也相继出现。

1898年,京师好友学社创办“相思社”,开办第一家演出影片的电影院。

1901年,北京创办了第一家音乐厅,音乐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18年,北京的羽毛球、网球、足球、田径等项目,都分别冠以“华北羽毛球”、“华北网球”、“北平足球”、“北平田径”等名称,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和流派。

20世纪初,中国的传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04年,民初的刘师培创立了“中国动画研究所”,从而开始了中国的传统动画产业,为中国的电影文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媒体文化领域,还出现了中国的现代戏剧、先锋艺术、文学、漫画、摄影等多个领域,都为中国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传媒文化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闻工作者人数的增加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传媒文化也变得越来越浅薄和萎靡不振,整个行业陷入了受人诟病的境地。

与此同时,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使得传媒文化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布了《传媒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这意味着中国传媒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从此,中国的传媒文化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伏不定,曲折艰辛,但也有其必然性。

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与传播技术的作文范文

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与传播技术的作文范文

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与传播技术的作文范文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与传播技术新闻传媒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近代中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新闻传媒与传播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变革。

本文将分析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起源于19世纪的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闻观念和技术的传播,中国开始了报纸的出版与发行。

最早的报纸是为中国留学生与洋务运动所创办,早期的报纸数量较少,发行受到限制,但是却为中国的新闻传媒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中国的报纸数量开始增多,新闻传媒也逐渐发展壮大。

其中,包括《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刊,它们成为了新闻传媒的象征。

这时期的新闻传媒以文字为主要形式,通过报纸的印刷发行,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然而,新闻传媒与传播技术的真正飞跃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

这时期,电视和广播等传媒媒体开始迅速发展。

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形式,传递信息更加丰富生动,受众范围也广泛增加。

广播则将信息传递到更远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和广播了解到全国以及国际上的新闻信息。

在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闻传媒与传播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媒格局,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形式更多样。

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媒介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并且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新闻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

新闻传媒与传播技术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使得人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

这对于政府、企业以及普通民众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新闻传媒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了解到不同角度的新闻报道,促进了信息的多样性。

此外,新闻传媒与传播技术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

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

新媒体传播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 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 播形式。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 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 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 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 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 式流入网络之中。 ⑴互动性;⑵即时性;⑶个性化;⑷传播成本 费用低;⑸权利平等性;⑹多元性。
新媒体传播



1946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出现 1950s末,调制解调器的出现,解决计算机与电话的兼容 1960s末,美国军方阿帕网(ARPANET)实验 1971年第一台芯片电脑:集成电子新时代 1970s末,通讯卫星 80年代初互联网民间化,个人计算机和在线网络日益流行 数字光纤网络:宽带和压缩技术 1989-94, 网络浏览器、万维网、搜索引擎… … 有500个频道的光缆电视,移动电话,无线上网… … 新的媒介环境: 内部:计算机性能的迅速发展,数字化 外部,连接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国际标准化 互动:在“虚拟现实”和“电脑空间”中,人机之间的仿生

电子传播时代的特点


突破传统媒体介质,集文字、图片、视频、音 频等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播形式为一体 电子传播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影、电视 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二是影视提供的 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三是与语 言文字、印刷术的发明不同,电影、电视从它 们诞生的那天起,就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 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人类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新媒体的传播 时代。每个传播时代都有它的优劣。包括新媒体传播 时代的传播也有很多缺陷,信息也有好坏,在这种容 易传播,容易复制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现象。如果是虚假信息,低俗信息这 样影响会更坏。 总体来说传播媒介的发展是进步的。从传播范围和传 播速度变化来看是进步的。从信息的传递,接受,反 馈情况来看也是进步的。 我们的传播媒介技术从古至今都在进步,而且更新换 代的时间越来越短。相信以后会有更先进的传播技术。

中国近现代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历史演变

中国近现代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历史演变

中国近现代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历史演变中国近现代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历史演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与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清朝时期的传媒与宣传机构在清朝时期,由于封建专制社会的特殊性质,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发展相对较为有限。

《演义》、《小说纲目》等文字作品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宣传和影响力,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革和舆论的形成。

二、民国时期的传媒与宣传机构民国时期是中国传媒与宣传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思潮的传入,报纸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新民报》、《申报》等一系列报刊的兴起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此外,电影的出现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大量的宣传片和纪录片的制作和播放,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传媒与宣传机构新中国成立之后,宣传机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党和国家的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成为了中国传媒的重要代表,它们以媒体的方式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进行宣传,支持党和政府的政策,起到了团结人民、激励社会的作用。

此外,广播电视的普及也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电视剧、广播剧等作品在社会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四、21世纪的传媒与宣传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媒与宣传机构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网络媒体逐渐崛起,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了传播信息、塑造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传媒与宣传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获取到各种信息。

另一方面,传媒和宣传机构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创新宣传方式,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历史演变展示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从清朝时期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推动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和舆论的形成。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第一篇: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施威刘青匡导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技术创新是推动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近代化、现代化和数字化阶段。

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媒介产业实现了三次整体性提升,并呈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

关键词:媒介技术演进近现代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科技和文化影响下,中国媒介产业体系逐渐建立,并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媒介技术实现了三次重大创新,在形态、运行机制和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推动媒介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近代媒介技术的引进与推广(1882-1949年)鸦片战争后,伴随这西方先进近代技术的输入,新式媒介经营理念、行业规则和运行模式也移植到中国,并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化的近代化转型,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媒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

自1815年英国人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后,西方传教士带来了铅印术和中文活字制造技术,为近代中国媒介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

1882年上海同文书局成立后,民营新闻出版业成为媒介技术的创新主体,在出版救国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方最先进的出版技术都被引进到国内,主要包括:(1)蒸汽、电力等动力设备和技术;(2)石印、轮转、胶印等印刷设备和相关技术;(3)制版技术,如珂罗版、石版、金属板等;(4)铸字设备和技术;(5)其他辅助设备和技术,如排字架、纸型以及纤维纸、油墨制造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使铅字印刷成为市场主流,传统雕版技术逐渐被淘汰。

在媒介技术变革的作用下,中国出版业实现了近代化转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械化媒介出版技术显著提高了媒介生产效率,各地媒介形式日渐丰富,报纸、杂志、教科书和各类读物开始大量出现;出版物在形制、印装水平、内容等方面也得到全面提升,媒介产品不再是上层社会独享的“奢侈品”,普通读者群体迅速扩大。

现代媒体发展历程

现代媒体发展历程

现代媒体发展历程
现代媒体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报纸和杂志时代。

当时,报业开始兴起,提供了新闻、评论和广告等内容。

然而,这些媒体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受限于纸质媒介的局限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20世纪初广播媒体开始崭露头角。

无线电
广播的问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广播节目可以在几秒钟内传输到全国各地,使得新闻、音乐和娱乐内容更加容易获取。

20世纪后半叶,电视成为人们家庭生活的常客。

电视媒体以
其视觉和听觉效果深受欢迎,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娱乐和教育的首选。

全球范围内,电视台和电视频道的数量不断增长,呈现出多元化的内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媒体迅速崛起。

互联网媒体以其实时、互动和个性化的特点,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网络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平台、视频网站等应运而生,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观看视频、和朋友交流。

移动设备的普及也催生了移动媒体的发展。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获取新闻、阅读书籍、观看视频和参与社交媒体。

移动媒体的便捷性和个性化的体验,进一步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现代媒体发展历程的关键词是多样化、便利化和个性化。

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媒体形式也日益丰
富和多元化。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进步,媒体发展将持续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

电影媒介的特点: 1、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 体验;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 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时效性不强。
1958年诞生 电视 原因
改革开放后大发展
表现
如果突然没有了电视,你的生活将如何?
【资料回放】 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 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 解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中共机关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二 ) 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阶段 影响: 解放思想,宣传改良、革命、民主、科
(报纸)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学、马克思主义,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影响: 发动群众、指导革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影响: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讨论题: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介
的发展?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 (亿份) 广播台时间 (小时) 电视台时间 (小时) 互联网用户 (人数)
246.8
280799
211.3
647762
263.3
2332164
318.4
2931682
329.3
二、中国影视事 业的发展
电影的故乡在哪儿? 你知道中国的电影是
什么时候诞生的? 诞生之初有声音吗?
标志着电影诞生
1895.12,法国的卢米埃 尔兄弟为他们发明的“连续摄 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
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 (1905)
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31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 的中国电影相当发达。 《渔光曲》 剧照 1934年

国内媒介管理体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国内媒介管理体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国内媒介管理体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国内媒介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我国媒介的主要传播形式以报纸为主,其次是广播,电视发展相对较晚,第一个电视台在50年代末开始建立,直到90年代中期,电视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传媒的经营管理从建国至今,发展道路是曲折复杂的。

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又恢复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经营理念也提高到企业化、市场化再到产业化的高度,由此看出,我国媒介市场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历程。

一、建国初期——媒介发展的起步建国初期的传媒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新闻事业网。

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基础,一是解放区的传媒事业(以报纸为主)继续发展;二是对旧中国的传媒,其中包括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在大陆经营的报刊、通讯社、电台,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私营传媒的改造。

建国之初,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传媒工作,确立了适合当时国情的经营管理体制,明确了报社的企业地位。

1949年底在北京召开报纸经理会议,这次会议对报纸的经营管理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报纸的经营实行“企业化方针”,二是报纸实行“邮发合一”的方针。

这一时期的报纸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具体措施为:正确调整报价;重视广告业务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随着“文革”中极“左”思潮的泛滥,使得最初确立的政策和和原则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

二、1979年——媒介发展的转折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革”错误,结束了极“左”错误长期的干扰。

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应的,传媒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工作者开始努力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闻媒体内部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社等首都几家报社试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在经营管理上开始了新的探索。

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批准新闻单位承办广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施威刘青匡导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技术创新是推动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媒介技术
演进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近代化、现代化和数字化阶段。

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媒介产业实现了三次整体性提升,并呈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

关键词:媒介技术演进近现代
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科技和文化影响下,中国媒介产业体系逐渐建立,并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媒介技术实现了三次重大创新,在形态、运行机制和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推动媒介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近代媒介技术的引进与推广(1882-1949年)
鸦片战争后,伴随这西方先进近代技术的输入,新式媒介经营理念、行业规则和运行模式也移植到中国,并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化的近代化转型,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媒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


自1815年英国人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后,西方传教士带来了铅印术和中文活字制造技术,为近代中国媒介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

1882年上海同文书局成立后,民营新闻出版业成为媒介技术的创新主体,在出版救国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方最先进的出版技术都被引进到国内,主要包括:(1)蒸汽、电力等动力设备和技术;(2)石印、轮转、胶印等印刷设备和相关技术;(3)制版技术,如珂罗版、石版、金属板等;(4)铸字设备和技术;(5)其他辅助设备和技术,如排字架、纸型以及纤维纸、油墨制造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使铅字印刷成为市场主流,传统雕版技术逐渐被淘汰。

在媒介技术变革的作用下,中国出版业实现了近代化转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械化媒介出版技术显著提高了媒介生产效率,各地媒介形式日渐丰富,报纸、杂志、教科书和各类读物开始大量出现;出版物在形制、印装水平、内容等方面也得到全面提升,媒介产品不再是上层社会独享的“奢侈品”,普通读者群体迅速扩大。

其次,出版行业内部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介从业者的角色与职能都实现了更新,编辑、记者、撰稿人、出版人等主体作用逐渐凸显;传统编辑技术被现代编辑形制所替代,实现了编、著分离和校、印独立,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完整、高效的近代编辑技术体系。

再次,随着媒介市场的蓬勃发展,整个产业的核心技术、生产流程、企业组织形式乃至产业属性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一是媒介从业人员趋于专业化、职业化;二是新闻、出版和发行机构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有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JB071)。

作者简介:施威(1976-),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刘青(1990-),女,硕士研究生;匡导球(1964-),教授、博士、硕导。

①王建辉.中国出版的近代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多种组织形式和融资渠道;三是确立版权保护制度;四是脱离了精英文化的羁绊,实现了文化生产的大众化、商业化和市场化。

总之,在整体转型的背景下,媒介在舆论宣传、文化生产、科学普及、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然而,由于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此阶段的媒介技术发展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束缚。

早在19世纪末,西方国家就完成了产业机械化、电气化改造进程,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媒介产业仍以人力、畜力和半机械为主,大型高速设备尚未普及,总的来说,此阶段的媒介技术体系仍以半机械化为主要特征。

二、现代媒介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950-1984年)
建国后,媒介业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和环境,这一阶段的媒介技术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生产技术更新相对缓慢,且发展不均衡。

在技术创新方面,受科技能力、工业发展水平和政治局势等因素的限制,与西方国家差距拉大,但仍有局部突破。

1956年,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和政治思想宣传工作,新闻出版业完成了系统性整合和产能的重新布局,并整体步入半机械化阶段。

在国营体制和组织体系下,媒介技术体系得到完善,除了速度和质量方面的提升外,从组稿、编辑、排版到印刷、发行等环节都实现了系统性配套和升级。

建国至1984年,媒介生产技术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现代媒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印刷出版技术体系得以完善,各种先进的机械化设备被广泛应用:(1)印刷技术环节,逐步向自动化、高速度和多色化方向演进,研发出一系列中小型轮转印刷机、多色胶印机等;(2)在完善传统铸字、排版技术基础上,逐步引入照相排字、电子分色等新技术;(3)装订技术方面,陆续研制了自动订书机、精装自动生产线、锁线折页机等印后设备,并解决了自动控制、联机联动等技术难题,因而实现了由半机械化、单机生产向机械化、联动生产线的整体升级。

②在产能方面,1979年全国印刷量达到2009万令,较建国初期增长了近30倍。

其次,相较于近代,现代编辑技术体系趋于系统化、复杂化,一是技术流程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编辑工作流扩展到10个环节,且前后衔接愈加紧密;二是出于舆论导向的需要,国家加强了对编辑技术流程的管理,在程序设计上更为严谨、规范,在实践中创造了信息分析、“三审制”、“三校一读”等新的技术规范和规则,旨在控制编辑质量;三是针对音像等新型出版物,增设了专门性的技术编辑岗位。

此外,80年代起,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编辑出版标准(GB),涉及范围包括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期刊编排规则、量和单位、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摘编写规则及中国标准书号等。

再次,在造纸技术方面进步不大,但基本能够满足当时的出版需求。

建国时期,大陆造纸业仅有年10万吨的生产能力,在技术、理念和原料等方面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

80年代,相对于印刷环节来说,造纸技术与国际水平的整体差距仍然很大。

具体而言,在常规产品生产上,已熟练掌握草木纸浆、机器抄造和加工等技术工艺;纸张平滑度、光洁度、透明度、均匀度和强度等方面的控制技术比较弱;实现了部分技术创新,如有机制浆法、表面施胶法、废纸脱墨和废水治理等,但没有实现大面积推广。

虽然如此,在产量上增速却很快,1982年已进入全球造纸十强,每年生产的纸张种类接近500种。


相对于前一时期,此阶段媒介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生产,但在自动化排版方面严重滞后于西方,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印刷技术改造”项目上,由于国家的重点扶持,实现了28项新产品的技术突破,为下一阶段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①张天定、郭奇.编辑出版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84.
②机械工业部石化通用机械工业局.中国印刷机械工业发展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34.
③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
三、数字媒介技术的突破与创新(1985至今)
进入80年代中气候,世界媒介技术发展呈现“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趋势,现代高新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从而在内涵、形式和运行模式上颠覆了传统媒介产业,进入跨媒体生产阶段。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依托,媒介业与计算机、通讯、影视、创意、广告等产业逐渐融合,不仅实现了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且通过自身的数字化改造,满足了受众对即时性、互动性、高品质信息产品的多元需求。

80年代后期,经过王选等人的长期努力,中国迎来了计算机排版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因此告别了“铅与火”,走向“光与电”时代。

随后,在激光照排、卫星和网络传版、直接制版等技术上也连续实现了突破,由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三个环节整合成基于统一数据格式的生产系统;随着现代制造工业水平和科研努能力的迅速提升,大中型高速化、自动化印刷机械逐渐普及,数字印刷技术也开始推向市场,开启了个性化印刷时代。

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能够准确描述多类型信息的编辑、排版、页面描述语言及其规范,为编辑技术革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基于“二进制”的能够快速处理各种复杂文字、图形和图像信息的系统软件,推动编辑技术向“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而“一体化采编工作流程”则使编辑活动开始由单向向双向、多向交互式转化,由静态向动态转变。

由此,传统单一的编辑领域逐渐扩展到编、排、印、发的整体编辑范畴,由单一服务转变为多样化综合服务。

此外,由于网络传输、多媒体、卫星通讯、安全加密等技术的日益成熟,通过功能强大、丰富的应用软件,能够实现对超量信息的快速、集中化处理,从而推动媒介发行和广告环节的业务信息化;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系统的成熟,使媒介产品营销突破了传统销售模式,营销成本大为降低而效率显著提升;在跨媒体化经营体系下,原本相互独立的业务版块得到系统化整合,依托数字化信息处理平台,采编、排版、复制、营销等子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合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具有协同效应的媒介产业链。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信息、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造就了现代媒介技术的深刻变革,媒介业已经突破传统产业形态和属性,转变为现代信息产业。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媒介业向几乎所有的产业渗透,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符号价值”、行为规范和文化附加值。

近代媒介技术主要引进自西方,媒介技术变迁可谓是“外来技术本土化的进步史”,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媒介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①王强、杨根福.出版行业跨媒体创新发展的对策[J].改革与探索,200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