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视域下的乡村景观开发与乡村振兴以苏州市东山镇为例
乡村振兴视角下“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优化策略——以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为例

2):
372
380.
Evo
l
u
t
i
onandOp
t
imi
z
a
t
i
onS
t
r
a
t
e
fPr
odu
c
t
i
v
e
-L
i
v
i
ng
-Ec
o
l
o
i
c
a
l
gyo
g
Spa
t
i
a
lPa
t
t
e
rni
nPe
r
s
c
t
i
v
eo
fRu
r
a
lRe
v
i
t
a
l
i
z
a
t
i
on
pe
—ACa
s
eS
t
udya
tGa
ox
i
ouVi
l
l
a
e,Mi
c
t
i
v
e
l
i
v
i
ng
e
c
o
l
og
i
c
a
ls
a
c
e,Ga
ox
i
i
l
l
a
emadeapp
r
op
r
i
a
t
eop
t
imi
z
a
t
i
ons
t
r
a
t
eg
i
e
艺术乡村建设背景下景观活化研究——以常熟市沙家浜为例

1592024.07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时至今日,随着农村振兴文化的发展,乡村地区成为度假旅游、回归自然、生态养老、农村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的代名词,然而这种形势之下,乡村更新局限于改造农村的面貌,未考虑村落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地域文化,最终给人们留下千村一面、肤浅短视的印象。
所谓艺术乡村建设,是居民舒适生活与乡村美好环境的有机统一,艺术乡村建设的景观活化设计是邂逅红色历史乡村的景观空间,即农村的历史传统文化与当代景观艺术手法相互碰撞。
通过景观活化,探索在地性发展新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乡村保护和传承,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1 红色乡旅与景观艺术乡村建设的相关概述 1.1 解读红色文化乡村红色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乡村振兴对红色乡村建设也有战略指导作用,两者相互促进,是对乡村复兴的珠联璧合。
革命历史故事是红色乡村形象的前提,它是乡村产业经济链的核心,是提升乡村文化精神的关键。
发展红色乡村既能发挥当地现有的资源优势,带动产业经济发展,也能传承文化,弘扬红色精神。
通过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与城乡发展的均衡。
1.2 发展红色旅游乡村的主要特征红色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随着城市迅速扩张,农村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在此情况下,应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和条件,结合本地资源,制定相应政策来积极推进产业发展。
同时,还要确保各行各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真正走上绿色农业之路,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创造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和生态效应。
1.3 红旅产业资源发展策略红色产业是农村生活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居民提供生摘要 建设文化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乡村旅游开发、村庄建设单调和忽视传统文化的问题愈发严重。
文章深入探究红色文化乡村在芦荡村的突出表现,对其自然景色进行了深度挖掘,分析沙家浜的人文风貌、民间习俗、历史遗产及自然资源等,激活景观艺术活力,基于现代艺术手段和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城乡色彩资源景观活化设计中自然色彩、人文色彩景观的建设内涵和优势,提出形成整体和谐且富有艺术特色的乡村旅游胜地,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与村民生活水平,促进红色文化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整合乡村特色形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策略,最终达到提升芦荡村景观生态多元化的目的。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措施——以句容市唐陵村为例

第3期(总第375期)2021年3月No.3MAR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Tangling Village in Jurong City as an ExampleFu Ao,Zhang Chaoyue,Cao Hui,Zhou Qingqing,Jia Sizhen(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ong 212400,Jiangsu,China)Abstract :Tak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background,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of nursery stock,taking Tangling Village in Jurong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angling village,analyzes its develop ‐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in other regions.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characteristic industry,rural revitalization唐陵村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地处茅山西南脚下,是典型的丘陵地带,近年来,随着乡村的不断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江苏省“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江苏省创业孵化基地、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苏省四星级旅游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

谢谢观看
三、对策建议
1、加强保护力度
1、加强保护力度
报告建议政府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 保护责任和义务。同时,设立专项资金,为传统村落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用于 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文化等。
2、控制过度商业化
2、控制过度商业化
针对过度商业化问题,报告提出应限制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规模和强度,避 免过度商业化对历史文化风貌的破坏。同时,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提高旅游业 者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2、过度商业化
2、过度商业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传统村落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一些投资者和 开发商利用村落的资源优势,大肆开发旅游项目,导致商业化氛围过浓,破坏了 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
3、人口外流
3、人口外流
由于传统村落缺乏产业支撑和城市优质公共服务的吸引,大量村民外出务工 或迁居城市,导致村落人口锐减,出现空心化现象。这给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传统村落的背景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统村落的背景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百年以上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村落。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其中 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村落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些村落不仅拥 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3、推进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制定科学合 理的传统村落规划,明确保护开发的方向和重点,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三、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4、加强传统建筑保护与修缮。对传统建筑进行分类评估,制定不同的修缮方 案,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个人和企业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
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8XIANGCUN KEJI 2020年12月(上)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王冬(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江苏苏州215200)[摘要]为打造乡村发展升级版,做好典型引路和样板示范,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需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打造苏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标杆。
本文分析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意义,总结吴江区的实践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并就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示范区;高质量;吴江区[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34-08-3为打造乡村发展升级版,做好典型引路和样板示范,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需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打造苏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标杆,以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谱写新时代吴江乡村振兴新篇章。
1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现实意义1.1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路径和必然之选。
没有农村小康,也就没有全面小康。
无论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强富美高”新吴江建设,其主要任务在农村,深厚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在农村。
因此,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正是以农村小康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
1.2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示范升级的真招实策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补短板、拉短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
而建好乡村振兴示范区,通过以点带面、点线面联动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正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和精准之策。
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吴江区、苏州市乃至江苏省作为发达地区对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3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发力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安排是协调契合的,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协调健康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景观特征解析

“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景观特征解析
廖佳;张定青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24(42)5
【摘要】快速城镇化影响下,乡村发展面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割裂、景观功能衰退的困境。
乡村景观作为乡村功能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三生”效能并影响其作用机制。
文章从“三生融合”的视角出发,解析乡村景观与“三生”功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取承载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三生”景观要素;考察各类景观要素的空间融合方式,探究其“三生”功能融合机制;进一步提取体现“三生融合”效能的乡村景观特征,构建实现“三生融合”的乡村景观特征指标体系,为指导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促进“三生”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总页数】7页(P62-68)
【作者】廖佳;张定青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三生"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三生”融合视角下广东传统乡村聚落水体景观的解析与启示
3.“三生”视角下杭州市青南村乡村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策略
4.乡村振兴视角下清水江流域传统村落“三生”景观提质——以锦屏县文斗村
为例5.“三生”空间视角下苏南水网乡村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石头潭片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设“三生融合”型现代农村,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建设“三生融合”型现代农村,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三生融合”型现代农村,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们需要建设“三生融合”型现代农村,实现农民的富裕、生态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三生融合”理念的内涵和意义:“三生融合”即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的融合。
经济融合是指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和融合,通过农林牧副渔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态融合是指农村生态与城市生态的融合,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资源的利用;社会融合是指城乡社会资源的融合,通过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设“三生融合”型现代农村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另一方面,融合发展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城乡社会资源的融合,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二、实现“三生融合”的路径和策略:(一)经济融合的路径和策略:1. 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
例如,发展农村电商,通过电商平台打造“农产品+旅游”“农产品+文化创意”等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 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鼓励大中小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二)生态融合的路径和策略:1. 实施农村生态修复和保护计划。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农村生态修复和保护。
例如,开展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增强农村生态系统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和土壤环境。
“三生”空间协同视角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研究

“三生”空间协同视角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研究摘要:实用性村庄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潜力而进行的规划工作。
本文首先介绍了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探讨了目前实用性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包括城乡规划不协调、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接着,本文提出了优化路径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方法,包括加强城乡规划协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实用性村庄规划面临的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实用性村庄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效率引言: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在“三生”空间协同视角下,即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如何将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通过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因素,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的研究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1. 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概述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农村规划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新的规划策略。
实用性村庄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理念,在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三生”空间协同视角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的研究,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思路和实践经验,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实用性村庄规划是指在保护传统村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及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策略。
实用性村庄规划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 实用性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2.1 城乡规划不协调当前,城乡规划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乡规划不协调。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策略——以江苏淮安地区为例

2023年第22期现代园艺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策略———以江苏淮安地区为例周全,蒋世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苏淮安223200)摘要:深入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以江苏淮安地区为例,分析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探究了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策略,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淮安地区;乡村振兴;公共空间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是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的空间场所,是村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传统乡村中,典型的公共空间有宗族祠堂、街巷树荫、围场等,现今的乡村公共空间更加丰富多样,有文化广场、村部活动中心、老年学堂、农家书屋等[1]。
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牵引性工程,出台了《全面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实施方案》《2022年度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年度任务清单》等系列文件,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提升到新的高度。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景观环境提升、水体生态治理、空间功能优化的重要举措,不仅能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外在环境基础,更能为传承乡村文化筑牢内在精神支柱。
1淮安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现状调研淮安市下辖4区3县,包括57个镇、38个街道(办事处),共1382个行政村,受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村庄风貌和内在文化有所差异,大体可分为历史文化型村庄、传统自然型村庄、新型农村社区3种类型[2]。
为保证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样本村的选取既考虑了地理区位的不同差异,也考虑了村庄类型的全面覆盖。
共选取了8个样本村(见表1),从场所空间、游憩设施、空间布局、乡土文化等多维视角展开调研,“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总体掌握淮安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现状(见表2),并进一步梳理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淮安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景观风格的趋同相较于城市,乡村风貌更加千姿百态、风格迥异,造就了乡村与乡村及乡村与城市之间不同的景观特质。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唐昌镇“竹林村”为例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89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唐昌镇“竹林村”为例◎周婉娇摘要:当人们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展,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乡村出现人口萎缩、环境恶化、产业衰退、土地浪费等现象,影响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目标。
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要求的背景下,通过振兴农村战略调动农村发展活力,通过打破要素流动和障碍增强农村魅力,构建新时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机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农村规划设计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环境规划;环境一、乡村规划的定义乡村规划通过乡村规划清洁乡村,包括耕地乡村规划和污水乡村治理。
未经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允许,不可私自在建设规划用地范围内修建房屋构筑物,也不可破坏公共设施用地以及违法占有。
实施矿山村规划建设控制污染农业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科学技术是农村发展和建设的基础。
二、乡村规划的理念与策略(1)乡村规划的理念。
农村规划的发展涉及农业、农民、村庄、土地、房地产等诸多问题。
它需要政府、投资者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完整的方案。
市场方向性、资源配置。
中高级群体和省际群体和乡村休假的关系更密切。
这个小组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个是购买休假资产,享受时间短的组。
另一个是以医疗保健为主要目的的团体。
市场影响着产品的配置、经营配置和要素配置。
我们的乡村规划形成了支持投资方和消费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乡村规划,最终形成了发展机制。
(2)乡村规划的策略。
首先,明确农村振兴规划的主体,结合20字农村振兴政策,全面界定农村振兴规划的内容和重点。
这个农村规划包括农业规划、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农村住宅等综合开发内容,公司的选择也侧重于这方面。
第二,如何正确认识县域乡村振兴乡村规划。
乡村振兴乡村规划不是新乡村建设理念的延续,而是要重视乡村的改造和环境建设。
不能重新定义和建模村的体系。
苏南地区的乡村振兴——以西巷村为例

苏南地区的乡村振兴——以西巷村为例摘要: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苏南地区已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但是苏南地区的乡村振兴之路依旧面临着许多发展困境,如村庄的土地闲置、产业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季节化明显等问题依旧显现。
本文以苏州东山镇西巷村为例,阐明了西巷村在其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价值认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西巷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苏南地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1.发展背景苏南地区千百年来都拥有“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等美名,苏南地区依靠太湖、京杭运河等发达的灌溉条件孕育出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繁华图景。
苏南地区充分发挥其优势区位条件进行乡村振兴,“苏南模式”成为其发展特色,并为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
苏南地区主要以乡镇企业作为发展核心,在其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后,城镇化率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与高城镇化率同步亦趋的各种问题也日趋显现,广大乡村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保护性破坏”、“空心村”等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发展困境。
2.村庄概况苏州东山镇青蛙村原名西巷自然村,北面紧邻陆巷古村,环山面太湖,南望三山岛,西眺西山风景区,景色优美。
2.1便捷的交通区位条件西巷村位于苏州西南50公里处,在道路交通的联系上,西巷村紧邻东山环岛公路、长圻旅游码头,从苏州市区驾车至此仅需1小时,并且配有公交线路、大巴车与其联通,为青蛙村的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对外交通联系条件。
2.2特色资源的充分挖掘在外来专业人员的的帮助和支持下,分析和归纳其现状的问题,挖掘其当地的生态资源,一位台湾专家发现其青蛙种类繁多,若以“青蛙”作为整个西巷村的发展特色,一方面体现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另外一方面意味着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可下乡体验惬意的田园生活,犹如两栖动物青蛙,由此西巷村闯出了其特色的发展之路,现在村庄中随处可见青蛙的文化创意设计。
2.3传统建筑形式的延续在村庄的建筑形式方面,村内的现状建筑都延续了苏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特色,这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的建设中意义重大。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城乡规划是指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而对城镇和乡村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管理的活动。
在城乡规划中,提出了“三生空间”的理念,即城市空间、农村空间和生态空间。
这三个空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构建美丽宜居城乡的重要保障。
在城乡规划中,如何合理划定“三生空间”,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农村空间和生态空间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一问题。
一、关于城市空间的划定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载体,是经济、文化、居住和行政等各种活动的场所。
在划定城市空间时,需要考虑城市功能需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规模等因素。
首先要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功能定位,确定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
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充分考虑城市用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要兼顾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确保城市空间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划定城市的主城区、城市副中心、新城区和城市郊区等不同功能区域。
主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主要承担商业、文化、居住和行政活动,是城市的发展重心;城市副中心主要是承接主城区的部分功能,并分流部分人口和资源,缓解主城区的压力;新城区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应当在规划时尽量避免过度扩张,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的农田和生态环境;城市郊区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和农业生产基地,应当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统筹城乡发展。
划定城市空间时还要考虑城市的交通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交通系统的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影响等因素,建设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立体交通和智能交通系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主要是围绕城市居民的生活、学习、医疗和休闲需求进行,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农村空间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的载体,是乡村振兴和农村生活的重要空间。
在划定农村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保护好农村的耕地、水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美好生活。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析——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析①——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郑坤 张立镜摘 要:在国内社会经济整体组成中,乡村经济发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的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要求农村经济转换发展形式,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组织和乡村自身需要注重旅游事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故此,本文将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进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乡村的旅游事业发展渠道确定,助力国内整体乡村振兴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贵州绥阳;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4.1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之一就是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身优异的资源为带动点,可以使得乡村自身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乡土风情得到全面的展现,实施起来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工作具有带动作用。
本文将以贵州省遵义市的绥阳县为例探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1 贵州省绥阳县乡村旅游产业具体发展情况概述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旅游资源丰富。
首先,绥阳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绥阳县因隋朝建县而得名,据清《遵义府志》卷二·建置和民国《绥阳县志》卷一·地理上:隋大业七年(611年),属明阳郡,绥阳之名始此。
其次,绥阳县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
绥阳县地处中亚热带植物区,其中珍稀野生动植物有红腹锦鸡、云豹、珙桐、香树、鹅掌楸等,不同类型的植物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物景观。
近年来绥阳县围绕“诗画绥阳·养生天堂”的定位,坚持“旅游兴县”的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成绩。
乡村遗产旅游地“三生”空间的主体价值重塑——以广府古城为例

[摘要]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传统生产技术、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都是生态文明社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20世纪末,继文化旅游产业相继嵌入,乡村遗产旅游地在空间再生产过程中存在隔离、挤压与脱域现象。
文章将“文化主体性”纳入流动的乡村空间体系中考量,探讨乡村遗产地由地方记忆的载体演化为景观社会过程中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的变迁表征,聚焦于“三生”空间功能、属性与边界转换中原住民、政府、投资商等多元主体日常实践的困惑与响应——资源的圈禁与生产空间的失序、内卷的集市与生活空间的规训、多元的民间信仰与相对稳定的人文生态空间。
文章以邯郸市广府古城为例,试图构建“三生”空间视角下的乡村主体价值再现框架:“家园遗产”重建生产-生态空间的秩序、“微创式”家庭策略变迁实现生活-生产空间的共生、“景镇村”联动共创“三生”空间价值,以期为正经历着变迁的乡村遗产旅游地人居环境优化与重构提供决策依据和经验借鉴,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遗产;“三生”空间;乡村主体;景区社会;广府古城[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21)05-0081-12Doi:10.19765/ki.1002-5006.2021.05.011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土地政策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乡土社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结构性改变,呈现出快速的乡村非农化趋势,手工业、零售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等相继嵌入,乡村遗产地实现从生产空间到消费空间的嬗变。
随着遗产旅游的推进,乡村景区社会成为最具争议的社会矛盾体,面临资源争夺、资本侵蚀、文化衰退等困境,乡村原有的空间被重新分割与整合,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人居环境甚至居民自身转变成人们参与或抵制变迁的资本[1]。
由此,主张差异性与流动性的后现代主义研究被广泛应用于乡村复合空间的结构和网络的探讨与争论中。
同时,由于遗产旅游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等方面被寄予厚望,乡村遗产地不再是呆板的地理空间,也不再附庸于城市的发展,而是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建构、革新与重构得以复兴的空间载体[1]。
三生融合和乡村振兴策略

三生融合和乡村振兴策略概要:“三生融合”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者有机结合,以发展村民生产为基础、以提高生态环境为依靠、以改善村民生活为目的,推动村民积极参与,从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自我造血作用,也为乡土建筑景观、乡村文化特色等的保持、延续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本文以咸祥镇芦浦村为例,探讨了三生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策略。
1芦浦村现状芦浦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村庄依山伴水,绿水绿荫。
村内有耕地2138.2亩,其中水田1356.9亩、旱地781.3亩。
整个村庄格局较规整,有公园、宗祠、小学等配套设施。
村庄内住宅年代分布不一,由西往东,建筑面貌逐渐更新,局部建筑破败。
目前村内多以老人为主,逢节假日年轻人回乡探亲。
通过对芦浦村的走访调研,可知其现状如下:(1)村貌方面:芦浦村部分建筑局部破败、空置多。
村内西面以老宅居多,部分已损坏,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甚至更早;东面建筑以上世纪70~80年为主。
整体村貌相对统一,空置现象较多。
(2)环境方面:芦浦村周边环境较好,但养护和管理不够完善。
例如村中现有一个1500平方米的公园,因缺乏管理,杂草旺盛,无座椅休息乘凉,基本处于荒置状态。
房前屋后、庭院绿化不够统一,较杂乱。
现有河道位于村中心位置,主要起防洪排灌作用,缺乏对应景观节点。
南侧农地主要为村民自主种植农作物,观赏价值较小。
(3)交通方面:芦浦村道路分级明显,沿线景观待升级。
现状主干道约8~10米,车型道约6米,两侧2~4米为绿化树池、花坛;次道路多以水泥路面为主,伴有青苔及杂草,雨天湿滑,出行不便;部分路面崎岖,堆放碎石杂物,有碍出行。
现有公交站点位于村广场位置,位置相对合理。
节假日年轻人回乡探亲时,村内停车位紧张。
芦浦村的现状是沿海不少村庄的缩影。
在调研中,不少村民表示希望通过乡村振兴工作改善村庄面貌,如增加一些锻炼场所及设施器材,方便广场舞、晨练等活动;开发旅游产业,为村民提供参与机会,如协助生产、售卖小吃特产等,这样整个村庄将显得更有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景、村”融合发展研究--以万峰林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景、村”融合发展研究--以万峰林
为例
石迎;陶定凡;梁志伟;龙婷婷;李其敏;武晓英
【期刊名称】《智慧农业导刊》
【年(卷),期】2022(2)16
【摘要】在农业生产型农村向农业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遗产和社会稳定等
多功能农村转型的过程中,应调整和优化生产、景观和村庄的关系。
农村多功能演
进的总体趋势是生产功能的多元化、生活功能的刚性化、人文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刚性化的基本趋势。
生产功能多样化体现在农产品供给、工业生产、旅游休闲融合、特色小城镇、田园综合体等生产-景观-村庄融合发展模式的不断推进。
该文以兴义市万峰林景区为例,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对万峰林在乡村
振兴视域下将“产、景、村”相结合所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产、景、村”在未来应当如何进行有效融合。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石迎;陶定凡;梁志伟;龙婷婷;李其敏;武晓英
【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
——以安徽农村为例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闲置土地综合利用和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铜川市耀州区长命村为例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以吉林省为例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万峰林乡愁集市的发展模式与启示5.万村景区化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研究——以东阳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

“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摘要:乡村人居空间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载体,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发展。
本文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探讨了“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
首先,分析了当前乡村人居空间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三生”一体的理念与内涵;然后,探讨了乡村人居空间的重构策略;最后,结合实施案例,总结了济南周围村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乡村人居空间;三生一体;重构;济南周围村庄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乡村人居空间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空间不断遭到破坏和扭曲,农民的生活质量也面临着严重挑战。
因此,对乡村人居空间进行重构,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济南周围村庄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之一,其乡村人居空间的重构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探讨“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策略,提出适合济南周围村庄的实施方案,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具体内容包括:1)分析济南周围村庄乡村人居空间存在的问题;2)介绍“三生”一体的理念和内涵;3)探讨乡村人居空间的重构策略;4)结合实施案例,总结济南周围村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第二章乡村人居空间存在的问题2.1 破碎化和碎片化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空间呈现出破碎化和碎片化的问题。
许多村庄的居民点分布不均匀,由于道路不畅通,导致居民出行不便,社区交流不畅,村庄整体发展受限。
2.2 农房与农田矛盾问题在现有的乡村人居空间中,农房与农田的空间布局存在矛盾。
基于“三生融合”导向的特色小镇发展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生融合”导向的特色小镇发展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三生融合”已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围绕着基于“三生融合”导向的特色小镇发展与对策展开研究。
一、三生融合的内涵和意义“三生融合”提出了将农民、农业与农村三个生产要素有机融合的理念。
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三生融合”意味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挖掘农业资源潜力,促进城乡要素有机融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特色小镇要以人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协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目前,虽然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
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不能有效融合,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特色小镇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和土地资源。
特色小镇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特色,无法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
三、基于“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发展对策1. 挖掘农业资源潜力,促进农业与农村一体发展。
特色小镇要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培育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相结合。
2.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特色小镇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吸引更多人口留在农村。
3. 推动城乡要素有机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特色小镇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农村和城市的要素有机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 打造特色小镇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特色小镇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打造独特的特色小镇品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结语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基于“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发展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特色小镇要深入贯彻“三生融合”理念,推动农业与农村的一体发展,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和人才流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景中村空间优化策略——以杭州大明山景中村为例

2020年第5期现代园艺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景中村空间优化策略———以杭州大明山景中村为例殷碧雯,徐斌﹡(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310000)空间优化对乡村资源整合与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
以杭州大明山景中村为研究对象,引入“三生”空间理念,根据景中村发展的特色,分析了发展存在的困境与机遇。
根据规划前村庄存在的问题,从生产空间梳理引导、生活空间改善优化、生态空间修复提升3个方面着手,实现景中村“三生”空间协调发展。
对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景中村;风景区;“三生”空间理念;空间优化策略间的关系,取得最优解是规划设计的关键。
而传统村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与风景区生态保护理念存在明显的矛盾,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成了景中村发展关键。
1.2发展机遇1.2.1国家政策需求。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提出:中国的旅游发展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浙江省党代会提出,按照把省域建成大景区的理念,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全面建成“诗画江南”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景中村的诞生顺应时代发展,迫切地需要整合村落及周边的可利用资源,创新发展后形成独具魅力的产品,以满足村民幸福生活和游客需求为基本目标,激活乡村发展潜力,推动乡村复兴。
1.2.2风景区发展需求。
①生态压力缓解需求。
景中村位于风景区周边地带,村民的生活生产行为与风景区资源的消耗息息相关,居民对环境的过度索取可能导致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若能合理更新产业结构,用绿色产业置换原有粗放经济增长模式,有利于缓解风景区生态压力,促进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②产业供应链延伸需求。
景中村是风景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衍生品。
景中村能分散部分景区客流量,即以娱乐、参观、休闲等模式吸引游客从景区核心区走向周边的过渡区,缓解传统风景区人满为患的现象,减轻环境压力,同时发展景中村经济,改善“空心村”问题[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视域下的乡村景观开发与乡村振兴——以苏州市东山镇为例摘要:文章以苏南水网地区乡村景观开发的领头地区——苏州市东山镇西巷村、陆巷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法,从“三生”的角度,即生态、生产、生活的角度分析乡村景观建设开发的顶层设计与落地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以及乡村景观带动乡村振兴环节中的难点问题,并从规划与决策层面提出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优化改进策略。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优化策略1 研究背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省、市(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发展乡村生态文明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美丽中国的实现。
近年来热度不断上升的美丽乡村——苏州市东山镇的西巷村与陆巷村,是20世纪初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开发改建的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旅游的新发展模式乡村代表,因此文章以西巷村、陆巷村为例,围绕“三生”的角度,分析乡村景观建设开发的顶层设计与落地、乡村景观带动乡村振兴环节中的矛盾与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东山镇陆巷村,距离东山镇中心12公里,背山面湖,东临莫厘峰,南靠碧螺峰,西边是太湖,南宋时渐成村落,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30余处。
2008年,陆巷村被评为苏州十大美丽乡村。
管辖范围内拥有国家5A级景区——陆巷古村。
东山镇西巷村,由于青蛙种类丰富,又名“青蛙村”,坐落于苏州西南50公里处的一个自然村落,三面环山,一面是太湖。
原名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西巷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杨湾村的自然村落之一。
3 乡村景观开发与乡村振兴3.1 乡村景观建设现状3.1.1 陆巷村——低影响开发的传统古镇经过对村庄现场调研以及以往影像、文字资料与情况的对比,村庄经过了整体的、统一的规划与村庄面貌营建。
看起来整洁美丽,高低错落的粉墙黛瓦呈现出自然的韵律美(如图3-1-1)。
陆巷古村属于陆巷村的一小部分,较完整的保留了古代留存下来的建筑群。
经过统一的规划后,形成了一个以古建为核心,兼具多种复合功能的小镇经济体(如图3-1-2、图3-1-3)。
翻新房重建仍保持古建风格,对于已经建设的裸露在外且影响视觉效果的构件(如空调室外机)采取艺术遮蔽的方式进行补救。
在整体营建后,在太湖周边建立了码头景区(如图3-1-4)。
图3-1-1 陆巷村新农村民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Fig.2-1 Luxiang village new rural residential图3-1-2 陆巷村牌坊 (图片来源:网络) Fig.2-1 Luxiang village archway图3-1-3 陆巷古村街巷空间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Fig.2-2 Lane space of Luxiang ancient village图3-1-4 陆巷村太湖景区码头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Fig.2-2 Taihu lake scenic spot dock3.1.2 西巷村(青蛙村)—— 特色主题小镇西巷村较之原先的乡村景观有较大的改变。
“青蛙村”作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延伸出来的主题,在建设中,随处可见以青蛙元素为主的景观。
特色的乡村景观主题吸引了众多游客来访。
村庄的整体布局整体保留原状,乡村的营建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修缮(如图3-2-1),环境整治(如图3-2-2),以及主题氛围营建(如图3-2-3、图3-2-4)三个方面。
为了烘托“青蛙”,设计团队在青蛙村设置了许多青蛙元素,有卡通青蛙雕塑小品,青蛙主题建筑等,使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种活泼的童趣氛围。
图3-2-1 西巷村入口道路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Fig.2-1 Xixiang village entrance shady road图3-2-2 西巷村村口池塘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Fig.2-2 Xixiang village village pond图3-2-3 西巷村村口公共空间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Fig.2-1 Xixiang village entrance public space图3-2-4 西巷村青蛙文化小品(图片来源:网络)Fig.2-2 Frog culture sketch in Xixiang village3. 2 乡村景观建设与振兴乡村中的矛盾与问题客观外环境的改变对乡村面貌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
研究从“三生角度”——生态、生产、生活方面,解读乡村景观营建的各个环节(如表)。
乡村景观建设的出发点不仅是改善乡村居民的人均环境,更进一步是能够通过乡村环境的改善以及景观的更新再造,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对自然资源条件优渥的地区可以促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乡村居民的经济来源,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具有重要意义。
表3-1 东山镇陆巷村乡村景观建设情况规划建设前 规划建设引导方向 规划建设后 问题与矛盾生产1.传统的农产品种植加工及销售、渔产品销售。
优势农业有茶树、橘树种植业。
以发展一二产业经济为主。
1.以统筹规划、统一开发、因地制宜、村民参与为原则,为促进旅游业拓展新村,完善基础设施、理顺街巷系统,增加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提升村落整体空间环境[1]。
2.建设村落核心区公共活动空间,以满足居民及游客需求。
3.景观建设体现乡土特色与地域特征,以自然景观为主,见缝插绿,提升村落绿地率。
4.由政府出资,村委会实施,建设污水处理厂。
整治村落现状环境,对主要道路进行硬化,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2]。
乡村景观营建整治了乡村面貌与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景区的打造催生了农家乐等服务产业,带动了三产的发展,同时为一产、二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规划落地建设缓慢,景区建设未完善导致游人较少;政府相应的支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当地旅游活动不够丰富,且旅游链嵌合度尚待提高,三次产业尚需进一步融合。
生活2.村民活动以村口、家门口闲坐聊天,娱乐为钓鱼游泳等日常活动为主。
由于生态保护与统一规划的原因,村民原来的娱乐方式如湖泳等受到限制,但增设了文明健康的健身器材,与环湖跑步道等。
富裕乡村情趣的村民生活方式被改变,村民生活方式被城市化同化。
生态3.村落保持自然肌理,景观面貌无序发展,呈现出无意识干扰的状态。
植物生长杂乱,水系无序且遭受污染。
整个陆巷村经过整治后面貌焕然一新,涵盖了景观、建筑、道路、水系等。
尤其是生活污水与生产废水的组织排放与处理。
道路疏通后通达性明显提升。
1.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不到位。
2.景区开发不完善,且硬质过多,绿化少。
3.陆巷村内部住宅密度高,村庄的建设占用了许多太湖与陆地的水陆交错带,对太湖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表3-2 东山镇西巷村乡村景观建设情况规划建设前规划建设引导方向规划建设后问题与矛盾生产以传统的农耕林渔为经济来源。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基础,结合村庄问题整治,通过主题景观建设打造旅游乡村,创意农业,发展第三产业。
创意农业全景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相关联的一系列产业,它构筑了融合三产的全景产业链条。
小部分以民宿为主的经济来源,大多数还是以原先单一的经济来源。
产业未充分结合,尤其是一产的农产品具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中。
生活邻居间茶余饭后在住房附近聊天闲坐等。
伴随健身场所、游步道的增加,活动场所增加。
老人活动室等被征用为仓库等。
活动场所未合理利用。
生态生态环境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村庄生态环境受到生活方式日积月累的隐形破坏。
村庄整体治理后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提升,利用青蛙这一特色主题,建设青蛙元素的景观,生态景观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关青蛙主题景点延展性不够,导致游客游线安排内容较少,相应的不能给村民提供较多经济来源。
4 乡村振兴中乡村景观的建设的建议与策略近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矛盾转变,人们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投入大幅增加,乡村旅游也迎来了新契机。
乡村景观建设是促进乡村旅游有力又重要的手段,研究选取的苏州市东山镇西巷村、陆巷村,是紧紧抓住时代脉搏,通过乡村景观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与“实验田”,通过多种渠道的调研与分析,在上文中总结了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四项建议与策略: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乡村景观建设的第一步是规划,正确的乡村定位、清晰的建设思路、科学的规划体系、严格的建设把控是建成美丽乡村的关键步骤[3]。
坚持因村制宜,充分挖掘各村的自然美景、历史文化和产业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4]。
二、协同共建,多方参与。
乡村景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体现在生活、生产和生态各个层面,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
同时建设工程不仅是政府的事情,同时与村民也是息息相关,应发挥群众的力量,协同共建,共同探索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参与等模式。
四、“三生”融合,三产联动。
“三生”中的生态,即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立身之本,没有生态一切无从谈起。
因此应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根本,通过景观整治与景观重塑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建设特色的乡村景观,挖掘乡村旅游潜力,推动三产的发展,从而使得一产、二产的发展更加灵活、更加具有生命力。
5 结语乡村振兴是一项宏大的命题,已有的乡村振兴的研究也已颇丰。
然而乡村振兴命题是统一的,乡村的现状却是情形各异的。
因此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假设上,应从我国国情、乡村实情出发,理论结合实践,实践修正理论,才能使乡村振兴真正的一步一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