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语文学习参考答案(最完整)讲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逻辑和语文学习》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逻辑和语文学习》优秀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e8eb756bd97f192379e955.png)
《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
2.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的一般知识。
学习难点:将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文“逻各斯”,原意是理性、规律、思想、理智等等。
后来,随着古希腊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大论战的兴起,产生了一门专以推理、论证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古希腊学者就用这个词来给这门科学命名。
在传统上,逻辑被当做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和文法、修辞一同被称为古典三学科。
逻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开始,就分别产生于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
在古希腊,逻辑学的建立以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为标志。
中国古代逻辑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战国时后期墨家的《墨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逻辑理论的著作,所以中国古代逻辑又称“墨家逻辑”。
在印度,逻辑学称为因明学,总结古印度逻辑思想的第一部代表作是《正理经》。
相比较而言,古希腊学者对逻辑理论的研究和建树更全面、更系统。
因而在世界逻辑学发展史上影响也最大、最深。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被认为是古希腊逻辑学的创始人,他在著作《工具论》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形式逻辑,为逻辑发展史树起了第一座丰碑。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过英国数学家布尔、德国数学家弗雷格、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等人接连不断的努力,吸收莱布尼兹的成果,建立了后来作为电子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正统数理逻辑”的现代公理系统,这是逻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A级)1.从逻辑的角度看,“概念”揭示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我们凭借概念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39909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8.png)
05
逻辑运用在语文学习中的参考答案
阅读理解答案解析
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核心要点。接着 ,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定位到原文的相关段落或句子。然 后,对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提炼出关键信息。最后, 根据问题类型,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答案解析
在阅读理解中,答案的解析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结构、语 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意图进行。例如,对于主旨概括题,需要 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细节理解题, 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提取关键信息。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 逻辑运用在语文学习中的实践 • 语文学习中逻辑运用的培养方法 • 逻辑运用在语文学习中的参考答案
01
引言
语文学习中逻辑运用的重要性
培养思维能力
逻辑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有条理、有逻辑。
入思考和评估。
批判性分析
在写作和讨论中,要学会批判性分 析,对论点、论据进行深入剖析和 评价。
独立思考
鼓励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他人的 观点,学会自主判断和评估信息。
多角度分析问题
多元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学会从 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考虑问题。
换位思考
在阅读和写作中,要学会换位思 考,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出发,理
语言表达实例解析
实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实例,如名人名言、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名句等。这些实例能够提供丰富的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内涵。
解析方法
对实例进行深入解析,包括词汇的意义、句子的结构、修辞的运用等方面。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语言表达的精 妙之处,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逻辑和语文学习》 讲义
![《逻辑和语文学习》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9cb64a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c.png)
《逻辑和语文学习》讲义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语文学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逻辑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很多同学可能没有意识到,当我们阅读文章、写作表达或者进行语言交流时,逻辑思维始终贯穿其中。
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它与语文学习又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呢?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逻辑的概念。
逻辑简单来说,就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它帮助我们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和进行论证。
逻辑能够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准确和严密,避免混乱和错误。
在语文学习中,逻辑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阅读理解,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时,逻辑能帮助我们快速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
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以及文章的整体逻辑线索,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内容。
如果文章缺乏逻辑,我们就会感到阅读困难,难以把握重点。
再看写作,逻辑更是至关重要。
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有清晰的结构和合理的论证。
开头要能够引出主题,中间部分要有条理地展开论述,结尾要能够总结升华。
如果逻辑混乱,文章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比如,在论述一个观点时,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论点,然后通过合理的论据进行论证。
论据的选择和组织要符合逻辑,能够有力地支持论点,这样才能让文章具有说服力。
逻辑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有帮助。
在学习词语、语法和修辞时,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用法和规律。
比如,在辨析近义词时,我们需要通过逻辑分析它们在语义、语境和搭配上的细微差别。
在学习病句修改时,逻辑能让我们迅速找出句子中存在的逻辑错误,从而进行正确的修改。
在语言交流中,逻辑同样不可或缺。
清晰的逻辑能够让我们表达准确,避免歧义,使对方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意思。
如果说话没有逻辑,就可能导致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误解。
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逻辑思维呢?首先,要多读优秀的作品,特别是那些逻辑严谨、结构清晰的文章,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
其次,在日常的写作和交流中,要注重思考和组织语言,养成先想后说、先构思后写作的习惯。
《逻辑和语文学习》 讲义
![《逻辑和语文学习》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8a6fa5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d.png)
《逻辑和语文学习》讲义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语文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
而逻辑,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与语文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
理解并运用好逻辑,能极大地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效果。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逻辑。
简单来说,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它帮助我们清晰、准确地思考问题,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在语文学习中,逻辑体现在诸多方面。
逻辑对于阅读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需要通过逻辑思维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意图。
比如,文章的结构安排往往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可能是总分总、分总、总分等。
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这种结构逻辑,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同时,在理解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时,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
有些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有些是转折关系,有些是并列关系。
只有明确了这些逻辑关系,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内涵。
在写作方面,逻辑更是不可或缺。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更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在构思阶段,我们要先确定文章的主题和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组织材料。
材料的安排要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别,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
比如,在论述一个观点时,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由浅入深,逐步展开;也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通过对比突出自己的观点。
在段落内部,句子之间也要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一个段落通常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句子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印证,共同服务于段落的中心。
如果逻辑混乱,文章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语法知识的学习同样离不开逻辑。
语法规则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逻辑规范。
比如,句子成分的搭配要符合逻辑,主谓宾的关系要清晰明确;关联词的使用要恰当,遵循逻辑关系。
如果违背了语法的逻辑规则,就会出现病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
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逻辑思维呢?多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阅读优秀的作品,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文章的,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阐述观点的。
《逻辑和语文学习》 讲义
![《逻辑和语文学习》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9e6988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3.png)
《逻辑和语文学习》讲义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语文和逻辑似乎是两个独立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逻辑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提升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首先,逻辑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如果我们缺乏逻辑思维,就很容易对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产生误解。
例如,在复杂的议论文中,作者会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时候,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来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分析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把握作者的意图。
如果逻辑混乱,就可能会曲解作者的意思,或者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逻辑还能帮助我们辨别文章中的逻辑错误。
有些文章可能存在推理不严密、论据不充分或者自相矛盾的问题。
通过逻辑分析,我们可以敏锐地发现这些错误,从而对文章的质量和可信度做出准确的判断。
比如,有的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仅仅根据个别事例就得出普遍的结论。
如果我们具备良好的逻辑素养,就能轻易地识破这种错误。
在语文学习的词汇部分,逻辑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汉语中的词汇非常丰富,很多词汇在含义和用法上存在细微的差别。
通过逻辑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些词汇之间的关系。
比如“大概”“大约”“大致”这几个词,它们都表示一种不确定的程度,但在使用范围和语境上却有所不同。
运用逻辑思维,我们可以总结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在使用时更加准确。
在句子的理解和运用方面,逻辑更是不可或缺。
一个句子要表达清晰、准确,就必须符合逻辑规则。
比如,句子成分要完整,语序要合理,语义要连贯。
如果一个句子逻辑混乱,就会让人感到费解。
例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思想也很进步”,这是一个正确的句子,遵循了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但如果说成“他不仅思想很进步,而且学习也好”,就违背了正常的逻辑顺序,让人觉得别扭。
在写作中,逻辑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有清晰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
《逻辑和语文学习》 讲义
![《逻辑和语文学习》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0c5c23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07.png)
《逻辑和语文学习》讲义一、逻辑是什么逻辑,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正确思考和有效推理的方法。
它就像是我们在思维世界里的导航仪,帮助我们清晰地理解事物、准确地表达观点,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逻辑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我们在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判断,这就是逻辑在发挥作用。
在学术领域,逻辑被定义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帮助我们建立起严谨的思维体系。
二、逻辑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一)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如果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更快地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段落关系、句子之间的逻辑连接词等,来理解文章的逻辑脉络。
比如,看到“然而”“但是”这样的转折词,我们就知道后面的内容可能与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看到“首先”“其次”“最后”这样的词,就能明白作者的论述顺序。
(二)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中,逻辑清晰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文章的逻辑混乱,读者就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通过运用逻辑思维,我们可以合理地组织文章的结构,安排论点和论据,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比如,在写议论文时,我们可以先提出论点,然后通过列举论据来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每个论据都能有效地支持论点,整个论证过程要符合逻辑规律。
(三)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够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严密。
我们在说话时,如果能够遵循逻辑规则,就能避免语无伦次、前后矛盾的情况。
同时,也能使我们的表达更有说服力,让别人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
三、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逻辑问题(一)概念不清概念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如果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或模糊不清,就会导致后续的思考和表达出现问题。
比如,“自由”这个概念,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在讨论中没有明确“自由”的定义,就可能会产生误解和争论。
《逻辑与语文学习》含高考真题课件
![《逻辑与语文学习》含高考真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012c7cbe1e650e52ea993a.png)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 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 例如,人的概念的内涵就是有语言、能思
维、会制造工具。
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 ①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 词来表达。
下定义
8.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 下定义。(3分。山东卷)
•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 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 然物质。
•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 品质和色、香、味。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 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 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 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污染环境的。
什么是逻辑规律?
•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 的规律。
• 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逻辑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Hale Waihona Puke 同一律逻辑与语文学习
新课导入
• 珠宝店一块钻石被窃,据侦察,作案的是甲、乙、 丙、丁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钻石不是我偷的,我那天在外地。 乙:钻石是丁偷的,那天,他去过珠宝店 丙:乙偷的,我看见他到黑市去卖过钻石。 丁:乙与我有私仇,他有意陷害我。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 那么罪犯是谁?你知道吗?
确定主干:云支付是一种……的支付模式。
逻辑和语文学习(2020)精品PPT课件
![逻辑和语文学习(2020)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720a32f12d2af90242e6cc.png)
这道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并 不大,从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和 设置的话题“偶然与成功”来看, 其写作的中心和命题的导向非常 明显,那就是“偶然能够促使成 功,偶然是成功的契机和导火索; 偶然的背后有着必然,一切成功 不能完全依赖于偶然”。
湖北高考作文题,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
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 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 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 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 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 生哲理。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 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 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 一篇文章。
ab
ab
ab
ab a b
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分辨概念间的关系
探小说1、等图。书馆里外 说 矛国 三 盾有小 者 关外说 是 系国、 交 ,小古 叉 不说典 关 能、小 系 并古说,列典和非侦反小探对说小或和侦
写2、摘每要读和读得非一心书体反篇得笔会对好体记 是 或文会和 包 矛章。摘 含 盾,要 关 关他、 系 系“晚都心 , ,上要/写来读”还书是笔记,
湖南高考作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意气”列有三 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 2、 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 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 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意气→义气,有人以“不能讲 ‘哥们义 气’”为题作文。
《逻辑和语文学习》 讲义
![《逻辑和语文学习》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8d7886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0.png)
《逻辑和语文学习》讲义语文学习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重要学科,它涵盖了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
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逻辑。
逻辑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正确思考和有效推理的方法。
它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观点,有条理地组织信息,以及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
在语文的阅读方面,逻辑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如果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就能够更快地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比如,通过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以及作者的论证方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章的逻辑脉络。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更是离不开逻辑。
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和合理的论证。
在写作之前,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确定文章的主题和论点,然后规划好文章的框架。
比如,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还是递进式的结构?每个段落的主题又应该是什么?在论述观点时,也要遵循逻辑的原则,使用恰当的论据来支持论点,使论证过程严密而有说服力。
如果文章的逻辑混乱,就会让读者感到迷惑,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
语文中的语法知识也与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
句子的成分、语序等都遵循着一定的逻辑规则。
比如,主谓宾的结构就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表达形式。
通过掌握语法的逻辑规则,我们能够写出正确、通顺的句子,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歧义。
逻辑还能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我们要确保自己表达的意思清晰明确,避免模糊和歧义。
例如,“他既不喜欢唱歌,也不喜欢跳舞”,这是一个清晰明确的表达;而如果说“他不喜欢唱歌和跳舞”,就可能让人产生他只是不太喜欢,而不是完全不喜欢的误解。
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逻辑思维呢?多阅读优秀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议论文等,我们可以学习作者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1475a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0.png)
识别作者观点与态度
寻找观点词
注意文章中的观点词,如“认为 ”、“觉得”、“主张”等,有
助于把握作者的观点。
分析情感色彩
注意文章中的情感色彩词汇,如“ 赞扬”、“批评”、“讽刺”等, 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态度。
结合背景知识
结合作者的背景知识和时代背景等 元素来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推断隐含信息
理解言外之意
归纳与演绎
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知识的思维方法。在语文学 习中,归纳主要用于总结文本特点、提炼主题等。例如,学 习多篇同一主题的文章后,可以归纳出该主题下文章的共同 特点和写作规律。
演绎
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推出个别性知识的思维方法。在语文学 习中,演绎常用于应用已知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掌握 了某种写作技巧后,可以演绎出相应的写作方法和实例。
THANKS
感谢观看
02
03
理解文章结构
通过逻辑分析,理解文章 的主题、论点和论据,把 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推断作者意图
运用逻辑推理,揣摩作者 的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文 章内涵。
辨析语言细节
通过细致的逻辑分析,发 现文章中的语言细节和表 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的 准确性。
增强表达能力
组织语言
运用逻辑思维,合理组织 语言,使表达更加清晰、 连贯、有条理。
03
阅读理解中的逻辑运用技巧
分析文章结构
识别主题句
识别过渡词
寻找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通常位于 段首或段尾,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主 旨。
注意文章中的过渡词,如“因此”、 “但是”、“然而”等,有助于理解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划分层次
根据文章内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 次,如总分、并列、因果等,有助于 理解文章逻辑结构。
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讲义及答案)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515795f242336c1fb95e5a.png)
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
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老字号”的传统工艺经受了社会变迁和时代更替的检验,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筋骨与核心。
只有守住这些传统,“老字号”才能传承下去。
然而,守住传统绝不是死守不变。
“老字号”工艺是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
社会环境变化了,“老字号”必然跟着变。
只要顺应这种变化,一个“老字号”定能获得生命力。
所以,探寻“老字号”的历程,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一部“变与不变”的历史。
①不是只有守住这些传统,“老字号”才能传承下去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拆迁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清洁程度、美化程度,解决了交通拥堵的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推进拆迁力度,加快拆迁进程,还老百姓一个公正廉明的政治环境。
①拆迁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够提高城市的清洁度和美化度。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如果你勤奋了,就不会有难的事情了。
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
”一旦你足够勤奋,你的学业肯定会名列前茅。
勤出成果,勤出聪慧,即使那些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的精神,也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①你勤奋了,不一定就没有难的事情了。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5.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
多年后,当他竞选加拿大某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 含参考答案59页PPT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 含参考答案59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09809bce0b4e767f5bcfcea3.png)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苏联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 含参考答案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ppt课件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f8a3eb7e21af45b207a846.png)
ppt课件
19
逻辑中的概念
判断下列各对概念的关系:
• 等边三角形——等角三角形 全同关系 • 文学作品——小说 包含关系 •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全同关系 • 教师——作家 交叉关系 • 真理——谬误 矛盾关系 •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关系
ppt课件
20
土豆与马铃薯
全同关系
虎与中国虎
ppt课件
24
例如:
• 死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样这个概念中国人 有上百种说法。
• 一个字的: • 两个字的: • 三个字的: • 四个字的:
ppt课件
25
逻辑中的概念
一个字的有“亡”、“故”、“薨”;
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牺牲”;
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 王”;
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 “骑鹤西去”;
(2)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 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词语运用得 贴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 的表达是否明确的问题。
ppt课件
29
逻辑中的概念
以下句子用词不当或词语搭配不 当,导致概念不明确的逻辑错误, 请改正。
1、班长工作很 模积范极。 2、一盏盏 灯明光灯闪耀。 3、运动员以惊人的 迅速速度跑到了终点。
意思,相比之下,“违犯”比“违反”严重得多。
ppt课件
32
理解逻辑规律
• 逻辑基本规律包括: • 同一律 • 矛盾律 • 排中律
ppt课件
33
• 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 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 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 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 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 “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 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 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 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 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解读61页PPT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解读61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770f28852458fb760b560f.png)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解
读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与语文学习参考答案(最完整)
逻辑与语文学习参考答案(最完整)
一、概念
1.(1)正确(2)循环定义(3)定义过窄
2.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
阿Q——老舍(反对关系)文学作品——小说(包含关系)鲁迅——《孔乙己》的作者(全同关系)教师——作家(交叉关系)真理——谬误(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关系)
3.区别“勇敢”和“鲁莽”、“有主见”和“抱成见”这两对概念,各写成一段话。
【参考答案】勇敢与鲁莽:勇敢与鲁莽的人都有一颗不畏一切、舍我其谁的心。
但勇敢者机智、冷静,能够细心地应对挑战,处理问题;鲁莽者则无知、轻率,缺少思维和理智的判断,胆大妄为,意气用事。
有主见与抱成见:有主见与抱成见的人,对事物都有着自己确定的意见或见解。
有主见,是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规律之见;而抱成见,则是任我不任理,对事情的看法不够客观的固定之见。
【解析】这是一道相关逻辑概念的题目,在前面给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概念,要求区别概念,实际就是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勇敢”与“鲁莽”,从其内涵看,勇敢与鲁莽的人都有一颗不畏一切、舍我其谁的心。
从外延看,但勇敢者机智、冷静,能够细心地应对挑战,处理问题;鲁莽者则无知、轻率,缺少思维和理智的判断,胆大妄为,意气用事。
4.从课文中找出一些概念划分的例子,说说怎样划分才是正确的。
下面的划分错在什么地方?(1)图书管理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
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三者是交叉关系,非反对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女同学、团员、班干部是交叉关系,非反对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
这些是词的不同分类方式,不能这样并列。
二、命题
1、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的真相:前“梦”,睡梦;后“梦”,糊涂、不明真相。
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路”既指坐船行走,又指人生历程。
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指“我无话可说”,事实上“话”却说了这么多,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怒、悲伤的情感。
④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马脚”,双关,既是马走过的足迹,又指暴露了匪徒的行踪。
2、①你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吗?(可能平时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天天布置作业)
②我们继续学习文件。
(可能这个文件很长,要分段学;或这个文件很重要,要经常学;或由于特殊情况而突然中断,又接着学……)
③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火车到上海?(有人准备去上海,还没有成行)
④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
(祥林嫂过去经常提起寻事)
3、①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雄鸡是……信号”主谓搭配不当,应为“雄鸡报晓的声音……”)
②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三重否定表示否定)
③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老师”和“作家”是交叉关系,不能使用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④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不是并列关系,应是选择关系,改“必须”为“分别”或改“和”为“或”)
三、推理
1.我们学过的一些课文,其行文思路即体现为一个推理过程。
如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就包含了一个典型的“三段论”。
试写出具体的推理过程。
提示:“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
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
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
”
2.我们以前学过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和寓言《自相矛盾》中包含了一个“二难推理”。
请具体分析一下各自的推理过程。
《皇帝的新装》上至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陷入一个两难境地中:他们要么承认自己看不见,根据骗子预先设好的前提,那等于自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
要么宣称自己看得见,但这又违背了事实,是一种说谎的行为。
他们没有人去质问骗子所预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只是在这个“二难推理”中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自相矛盾》:“人问之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
”为什么不能应,就是因为他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能陷,则盾不坚;如果不能陷,则矛不利。
3.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篇,具体分析其论证过程。
然后总结一下,我们在中学阶段学过哪些论证的方法?
如《拿来主义》
前半部分思路
论题:要实行“拿来主义”。
论证:或实行闭关主义,或实行“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实行“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行不通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会大受其害
—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后半部分思路
论题:对文化遗产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即“占有,挑选”)
论证: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地继承
逃避主义者是孱头
虚无主义者是昏蛋
投降主义者是更是废物
——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四、逻辑规律
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群众”这个整体,后者指“群众”中的一员。
混同为一,违背同一律。
)
⑵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矛盾律。
)
⑶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
(违背矛盾律。
)
⑷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排中律。
)
⑸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违反同一律。
这里的“幼稚”是指作品不成熟、不完善,并非是指内容适合“不成熟的人”阅读的文学作品。
)
课外延伸判断
王——作家、话剧演员
刘——音乐家、诗人
陈——工人、美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