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前三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一、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二、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答: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
城镇化水平不高。
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
三、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答案一:(来自百度文库某同学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
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
“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解决的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这种状况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能否解决农民工、农村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有序转移和定居落户,中国正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纤细集中的高潮过程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城市结构严重失衡。
我们今天面对的房价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十年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我们大城市加速发展和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件
202098.6
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布局的变化
工业化初期,圈层式的向外扩张 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 城市中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 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
203008.6
城市规划原理
(三)城市与环境
城市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 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
5、居民点四周挖壕沟、筑墙或栏杆
20068.6
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的形成
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提高、进步,生产力得到迅速发 展,农业及畜牧业生产均有大量剩余,则产生交换行为。 这就出现了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居民点——城市。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 制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
203038.6
城市规划原理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一)生态环境问题 (二)交通问题 (三)郊迁现象 (四)区域城镇的联系更为密切
203048.6
城市规划原理
(一)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在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高水 平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 的生态问题: • 城市大气和水质恶化 • 人口拥挤 • 热岛效益
201048.6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的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前工业时期,此时的城市为古
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时期,此时的城市为近代
的城市)
201058.6
城市规划原理
一、古代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与防御要求
“ 筑城以守余”—— 加强了防御的要求,产生各 种不同的城墙。
兵器技术的进步—— 如火药用于战争,迫使城 墙加厚,包砖等。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考试资料
1、都市旳定义: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汇集为重要特性旳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置旳市和镇。
2、都市化旳定义:农业人口及圁地向非农业旳都市转化旳现象和过程。
3、都市化包括三个方面:①人口职业旳转变。
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旳第二、第三产业,体现为农业人口丌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丌断增长;②产业构造旳转变。
工业革命后,工业丌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旳比重丌断提高,第一产业旳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旳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旳现代化,农村多出人口转向都市旳第二、第三产业;③圁地及地区空间旳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旳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旳、密度较高旳居住形式,从不自然环境靠近旳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旳空间形态。
4、都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城镇总人口5、都市化历史进程旳三个阶段:①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都市化旳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到达都市人口占总人口旳30%左右。
②中期阶段——由亍经济实力明显增长,都市化旳速度加紧,在丌长旳时期内,都市人口占总人口旳比例就到达60%戒以上。
③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旳过程已经基本上完毕,农村旳剩余劳劢力已基本上转化为都市人口。
都市中工业旳发展、技术旳迚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我国古代都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体现《周礼·考工记》思想旳都市是曹魏邺城和隋唐长安城以及元大都。
)影响:《管子》:“因天利,就地利,敀城郭丌必中觃矩,道路丌必中准绳。
”(体现《管子》思想旳特例都市是宋朝时期旳汴梁。
)影响:2、希波丹姆:都市觃划之父。
他提出都市布局模式要以方格网旳道路系统为骨架,以都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是市民集聚旳空间,都市以广场为中心旳关键反应了古希腊时期旳市民民主文化。
(体现希波丹姆思想旳都市:米列都城)3、“田园都市”理论:由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经典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包括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城市功能区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风貌与景观设计、城市环境保护等内容。
在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部分,书中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的背景。
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进行了解析,展示了不同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过程。
在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部分,书中介绍了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然后,详细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展、城市集聚、城市更新等问题,引出了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部分,书中通过研究城市空间的内外关系、城市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
重点讨论了城市中心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原则。
在城市交通规划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交通需求预测和交通影响评价的方法。
然后,探讨了城市交通网络的设计与规划原则,以及提出了一些解决交通拥堵和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的策略。
在城市风貌与景观设计部分,书中强调了城市风貌对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性,介绍了城市风貌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然后,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公园绿地设计、河道景观规划、道路绿化等。
在城市环境保护部分,书中讨论了城市环境的问题和挑战,介绍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然后,提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包括空气质量改善、噪音控制、水资源管理等。
总之,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本全面介绍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材,对于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系统地讲述了城市规划的原理与方法,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应用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城市规划学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第一节:人与环境①自然与文明1.在原始社会,人类崇拜和依附与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和利用自然进行生产。
2.在工业文明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恶化支配能力急剧增加,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开始一味的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使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匮乏能源短缺。
等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3.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工业文明后,人类积累和创造了农业文明无法比拟的财富,开发和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与自然地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颠倒。
②人口与资源1。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1930年全球人口位29亿1960年为30亿,1987年突破50亿大关,目前已达70多亿,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度愈来愈高,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破坏。
2.人口增长使得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能源是指人类取得“能量”的来源,尚未开发出的能源应被称作为资源,尽管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而当前人类大量使用的能源执意要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传统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则是造成当前地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
土体资源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
4.水是生命之源。
人类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生产,生活和运输用水.5。
森林和湿地是自然界发挥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资源与环境1.资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质财富,或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地球上和宇宙间一切自然物质都可称作资源,包括矿藏,地热,土壤,岩石,风雨和阳光。
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
按资源属性不同,可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是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社会资源是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的总成,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包括人力,智力,信息,技术和管理资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市主要分为4个功能区,东北以及西 南为宗教区,北与南商业区,东南为公共 建筑区。
城市中心由两个广场所统领。
米列都
雅典卫城
❖ 罗马营寨城
❖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 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 煌的历史总结。
隋文帝在长安建都而又放弃汉长安故城,另建新城的原因:
1、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变新地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 3、汉长安建都距隋已有八百年历史,地下水已经盐碱化,且地下水位低; 4、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与管理不便。
宋东京(开封)
城市建设理想状态是一个规整的矩形平面,布局形式也是沿用前朝城制,但由于 地形因素以及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并不方正规则。
2、改变了秦汉以来城市松散 布局,城市分区更加明确,等级 更加森严;
3、宫殿仍旧采用前朝后寝 (前朝后寝)的布局。
曹邺城
建于7世纪,由宇文恺制定规划。
1、城市的建设做了一定的先后次 序安排,先建城墙,后开辟干道, 再造居住里坊;
2、城市布局严谨,整体沿皇城中 轴对称,反映皇权的至高统治权 力;
3、城市中道路严格划分等级,周 王城中旁三门左祖右社的布局形 式继续延续;
4、里坊制度得到发展,体现了官 民不相参的政治意图,另外也是 便于管理的需要。
隋唐长安(陕西省西安市)
隋唐洛阳
隋朝灭周统一后建都选址汉长安,原因如下:
1、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毁坏严重; 2、江南初定,政治经济上还不够巩固; 3、关中平原军事形式有利,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 中下游; 4、隋朝势力原来就在此一带。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 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 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 城市化水平高。
8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1989 年12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
而在2007 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1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2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3 田园城市的理论4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5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 城市全球化;2 区域一体化;3 信息网络化;4 全球城镇化。
6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3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 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 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 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1、1909 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 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目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目录第1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第2节城市的发展
第3节城镇化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1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2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第3节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第4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第3章城乡规划体制
第1节城乡规划体制概述
第2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系统
第3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
第4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
第5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体制
第2篇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第5章生态与环境
第1节人与环境
第2节城市生态系统
第3节城市环境
第6章经济与产业
第7章人口与社会
第8章历史与文化
第9章技术与信息
第3篇城乡空间规划
第10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12章城乡区域规划
第13章总体规划
第14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4篇城市专项规划
第15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16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第17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18章城乡住区规划
第19章城市设计
第20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第5篇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21章城市开发规划
第22章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①.经济视角的城市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 城市的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 城市的维系和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1. 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
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2.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工业化一城镇化,服务化一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 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 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A:—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
造成垄断行为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的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的垄断。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重点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产生了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城市【城镇定义的本质特征】①产业构成②人口数量③职能【城镇与村庄区别】产业结构—城镇聚集更多的人口,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人口数量—城镇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城镇拥有更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古代城市发展的4个因素】①城市与防御要求(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②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③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封建城市的中心:中国—政治统治的中心,宫殿、官府衙门;欧洲—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④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城镇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过程和现象。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镇化3阶段】(诺瑟姆曲线S)起步、加速、稳定。
起步—生产力水平低,城镇化速度缓慢,城市人口未到30%。
加速—城镇化超过30%,快速提升阶段,到达60%。
稳定—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人口。
《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管子》“因天才,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比中准绳”打破了《周礼》的束缚。
《商君书》论述了道路、农田、山陵丘谷间比例的合理分配,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邺城布局特征】以宫城为中心,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其,道路分级明确。
【南北朝时期】①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内容。
②城市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首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它从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出发,分析了城市规划的内涵和特点,阐述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对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其次,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它从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出发,分析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区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阐述,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再次,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和经验。
它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炼了一系列成功的城市规划实践经验,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借鉴。
通过对城市规划实践案例的深入剖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和借鉴,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最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经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它指出,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城市规划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为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部系统介绍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权威著作,它对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它的出版对推动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望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员能够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部著作,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推动城市规划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乡规划体制
5 法律责任较轻;不利于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现行 城市规划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较为原则;可操作 性差; 该法主要针对违法建设行为本身提出纠错规定;对违法行 为人的处罚仅涉及由单位给予行政处分;特别是对政府的违法 行为;若非涉及经济犯罪;基本上构不成法律责任; 这样的法律
(建规【2002】204号)等
• 存在问题
1 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2 城乡规划管理制度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3 现行的规划体系难以适应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发展
的需求; 4 监督机制不完善;不适应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 法律责任较轻;不利于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1 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不适应 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 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关于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通知建规 2005161号
国办转发 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612号
这些文件的重点内容
►端正城乡建设指导思想 ►强调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规划
管理的事权 ►坚决纠正贪大浮夸 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和建设规模的现象 ►制定和完善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 ►制定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严格规划调整的法定程序 ►加强对违反城乡规划的行政责任的追究 ►强调建立城乡规划监督制度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增 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划;确保各项建设活动 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 运作
城市规划的意义
• 城市规划是经济 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协调 可 持续发展的保障;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简介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和建筑风貌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设计,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是城市规划原理的第四版,旨在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实践经验。
内容概述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城市规划概述:介绍城市规划的定义、目标和重要性。
同时,介绍城市规划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趋势。
2.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如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空间效率等。
这些原则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3.城市规划的流程:介绍城市规划的流程和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
包括城市调研、规划编制、方案评审等。
4.城市规划的实践经验:通过具体案例,介绍城市规划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和实践经验。
包括城市综合规划、城市设计等。
5.城市规划的挑战和前景:介绍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如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等;同时展望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经验丰富的规划师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设计。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使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引导和规划,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城市规划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防御和布局,例如古代罗马的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规划逐渐从简单的布局转变为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规划,需要考虑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工作是在一系列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
这些原则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福祉。
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第四版第一篇之城市与城市规划DOC
第1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出来,城市便产生啦!城: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交易场所.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城镇: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第2节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防御要求(防御野兽、战争)社会形态发展(阶级的分化与对立) 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内陆交通、海上交通)、商市}2、近代城市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聚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市民接触自然环境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力的集聚、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高度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
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城市对外交通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
第3节城镇化城镇化(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含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认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式。
!!!城镇化也可称为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用。
2、城镇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1、面积比较大的城市比较适宜采用间接的空间组织方式。
答:空间组织方式是指城市发展控制的行政管理形式,分为直接空间
组织和间接空间组织两种。
空间组织方式是一个城市规划的重要控制工具。
面积较大的城市一般采用间接的空间组织方式,它以地理单元为基本单位,以区域主导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原则,以市政办公制度为主导,以建立多元
化的经济结构为宗旨,以调整城市功能结构为目标,以进行区位调整和经
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手段,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要求,以
解决城市化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为目的。
因此,面积较大的城市适宜采用间
接的空间组织方式,从而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就地发展有什么优势?
答:就地发展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放大了青山绿水以及活
动地表的优势,激发了郊区的建设活力,以及节省了城市道路建设成本,
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
就地发展的优势可以归纳如下:
1)保护自然环境:就地发展可以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破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加强社会控制:就地发展可以提高社会控。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对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和更新,本文将围绕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展开讨论。
首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往往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而在第四版的城市规划原理中,更加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水资源等,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第四版的城市规划原理中,更加注重了对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的收集和反馈,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实现了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人性化。
城市规划不再是一些专家和政府官员的决策,而是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使得城市规划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更加符合居民的利益。
再者,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强调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合理划分城市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高效运行。
同时,城市规划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还强调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城市规划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考虑,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只有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高效运行。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对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更新,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整体性和系统性等重要原则。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繁荣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
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
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包括,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的多元化适宜性。
二是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六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统计
1.城市人口静态统计
城市人口的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
我国关于人口统计的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等。
A: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是指在当地公安局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B: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C: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D: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一个城市的人口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
A: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人口总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
B: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内人口与迁出城市人口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公式详见书P119页
②城市人口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
年龄构成是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一般将年龄分为,托儿组(0-3)幼儿组(4-6)小学组(7-11)中学组(12-17)成年组(男,18或19-60岁)女,18-55岁)和老年组
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在于
A:比较成年组人口数和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
B: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
C:掌握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势是制定托儿所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
D:掌握老年组的人数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发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
E:分析年龄结构,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重要依据
影响年龄构成特点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A:计划生育累积影响
B: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年龄构成将逐渐变化
C:城市的性质与规模以科研为主的城市,学生的比重较高,大城市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等。
2.职业结构
按国家统计局现行统计职业类型如下
A:农,林,牧,渔业
B:采矿业
C:制造业
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建筑业
F: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H:批发和零售业
I:住宿和餐饮业
J:金融业
K:房地产业
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P:教育
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S: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T:国际组织
以上第一属于第一产业,2-5属于第二产业,6-20属于第三产业
一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通常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比例较高。
3.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
4.空间结构
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是指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分布情况等,一般城市中心区,旧城区人口密度较高,而城区边缘人口密度较低,函数形式公式详见:书P121页
③城市人口预测
预测城市人口发展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既要了解城市人口现状和历年来人口变化情况,更要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从中找出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确定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城市人口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其增长变化规律更难把握,因此进行城市人口的预测应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分类预测,对参数及自变量采用不同赋值等,现将城市人口预测的几个主要方法简介如下
A:综合增长率法公式见书:p122页
综合增长率法主要适用于人口增长率较稳定的城市,等于新建或发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的城镇则不适用。
B: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法是对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市人口数据的发展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直接预测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
它通过建立城市人口与年份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人口规模,这种相关关系一般包括线性和非线性的,在城市规划人口预测时,多以年份作为时间单位,一般采用线性相关模型,按下式计算:见书P123页
C:增长曲线法
常见的有多项式增长曲线,指数型增长曲线,,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长曲线,时间序列法找那个的线性方法其实就是多项式增长曲线中的一种形式,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长曲线有两个特点使其更加适合人口预测。
采用增长曲线法时一般使用逻辑增长曲线,其计算公式见书P124页。
D:劳动平衡法
劳动平衡法是我国过去城市规划中较多采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基本人口数和劳动构成比例的平衡关系来确定的。
E:职工带眷系数法
本法根据新增就业岗位数及带眷情况预测城市人口的方法,其公式为
规划总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运用上式时可参见表P125页
④社会分析方法
1.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法
社会影响评价运用方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研究的主要依据为指标资料的数理分析方法,也称技术性评估。
另一类则是利用大量的社会调查作为评估判断依据的定性分析方法,也称参与性评估。
技术性评估通过问卷调差方式假设个人及社区的回答并过滤一些不能量化的社会指标,最常用的是多准则分类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等。
最长用的有数据分析法,焦点小组访谈法,情景分析法,及人口情况研究。
、
2.社会指标分析法
社会指标作为“衡量和监测社会发展数量关系的一把尺子”是研究社会发展各要素现状,发展趋势和发现各种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量化手段。
P127页 7-4-5简要总结了社会指标迅速发展时期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
3.常用社会指标
1.关于社会组织系统的指标
A基本人口特征
B人口素质水平
C社会结构
D外来人口状况
E社会公平
F行政效率与城市政策
G社会组织能力
H公民意识
2.关于社会文化环境指标A社会投资水平
B物质生活质量
C精神文化生活
D社会安全与治安控制
E社会保障
F社会整合
G社区建设
3.关于主管评价的指标
A城市环境评价
B公共设施的供给和可达性评价
C城市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评价
D公共事业的发张状况评价
E政治和社会氛围评价
F地方归属感
第七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