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皇陵_孝陵神道石刻制度的形成_夏寒
明代帝皇陵墓设计思想概述
明代帝皇陵墓设计总结一、引言明朝的建立,结束了蒙古贵族对中原的统治,帝王的丧礼由元朝不建陵寝的“潜埋”方式重新恢复为中原沿袭数千年之久的山陵墓葬方式。
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明代的帝陵设计虽上溯秦汉唐宋历朝古制,但在其传承演进过程中又因时因地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和独特风格。
明代的这一帝陵设计为清代所承袭,在中国古代陵寝设计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整体上看,明代皇陵设计与唐、宋等前代陵园设计迥然有别,为一种全新的布局,但明朝的6处18座皇陵(盱眙祖陵、凤阳皇陵、南京孝陵、北京十三陵和景帝陵、锺祥显陵)因其建成时代先后不一,陵园设计亦有所变化。
大体说来,凤阳皇陵基本套用了宋陵制度,南京孝陵创立了新的陵园平面布局,北京长陵因之而小有改作,献陵以后各陵则进入定型守成期,诸陵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异。
下面我们按时代的先后依次讨论其陵园设计总览和设计特色。
二、凤阳皇陵和盱眙祖陵(一)设计总览凤阳皇陵是明太祖父母之墓,在明中都城西南十里的太平乡,今其地为安徽凤阳皇陵农场,皇陵东北距凤阳约8公里。
皇陵坐南朝北,斜对明中都。
陵园设三重城墙,从内到外分别称皇城、砖城、土城,皇城居中,南北开门,正中建享殿,东、西置庑殿;砖城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并建门楼,略呈长方形覆斗状的陵台位于砖城中部偏南,正对皇城需门(皇城后红门);石城北半部即皇城北门外列置28对石象生和石碑,其数量之多,为历代帝陵神道石象生之冠;土城同样四面开门,东、西、南面仅中开一门;但南面有二门,中为正门,左右为角门,均北向略偏东,与东北方向的中都城相呼应。
除陵台和石刻外,明皇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经考古勘探,皇城平面为正方形,周长420米,与《中都志》、《凤阳新书》所载“周七十五丈五尺”不符;砖城平面呈长方形;土城平面亦是正方形,周长15540米,与文献记载的“二十八里”稍有出入。
祖陵,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境。
是朱元璋高祖父母、曾祖父母和祖父母的衣冠陵,又是其祖父母的实葬处。
【南京】带你走进明清皇家第一陵明孝陵
【南京】带你走进明清皇家第一陵明孝陵明孝陵,这个经历了600多年沧桑岁月的皇家陵园,虽然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仍保留它气势显赫、规模恢弘的气派!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明王朝,公元1368年立国,至1644年灭亡,前后延续276年。
明孝陵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灵寝,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
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联合会第27届会议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享殿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用来供奉朱元璋及皇后、嫔妃的牌位。
是明孝陵主要建筑物之一。
600个春夏秋冬,这磨的发亮的古石板上不知留下了多少人的脚印哟!御碑殿瞧瞧:这驮碑龟趺与众有啥不同?原来是它的脖子出奇地短。
龟趺背上驮的大石碑上“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是清朝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的。
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升仙桥单孔,石造,长57.5米,宽26.6米,两侧石雕栏杆。
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桥经过入葬,故名。
方城明楼过了升仙桥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
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
步入拱门式斜隧道就可看到眼前的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这就是宝顶,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用条石砌成石壁。
地宫保存完好,从未被盗过,想必里面的金银珠宝那是价值连城啊!春满孝陵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
紫霞湖春韵位于明孝陵的东侧不远处,景色非常秀丽,可惜很多游客都不知道这里。
我清楚的记得去年春节前的三十晚上下了一夜的大雪,这里是一片白雪皑皑,如今你看...明孝陵盛开的樱花看到湖畔如火如荼盛开的樱花,我不仅想到其实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地方种植各种品种的樱花,也很壮观,咋还特地花上银两跨洋过海的到东瀛去赏花呢?唉~!这是题外话。
明代帝陵神道比较研究——以明皇陵与明孝陵为例
明代帝陵神道⽐较研究——以明皇陵与明孝陵为例《礼记》的“中庸篇”记载:事死如事⽣,事亡如事存,孝之⾄也。
[1]13-14《道德经·道经第⼆⼗五章》⽈:⼈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2]古代帝王⾃命天⼦,讲究“天⼈合⼀”,在陵寝选址和建造上格外严格,有较⾼的规制。
明代统⼀中原王朝276年,历经⼗六位皇帝,建有皇家陵园5处,分别是位于江苏盱眙的明祖陵、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江苏南京的明孝陵、北京昌平的明⼗三陵和湖北钟祥的明显陵,这些帝陵的规划基本参考了唐宋帝陵的模式,采⽤神道、牌坊、碑亭、明楼相结合的⼿法,但在选址、建造规模和雕刻艺术上都各有千秋。
现以埋葬明太祖朱元璋⽗母的明皇陵和埋葬明太祖朱元璋及马皇后的明孝陵神道为例,进⾏详细地分析和阐述,尽量全⾯地展现两处帝陵的精华之所在。
⼀、神道布局《寰宇通志》:皇陵在府城西南⼗五⾥太平乡,国朝仁祖、淳皇后陵也。
岁丙午春诏修。
[3]405-407《明史》礼⼗⼆·⼭陵中记载:皇考仁祖墓,在凤阳府太平乡。
太祖⾄濠,尝议改葬,不果,因增⼟以培其封,令陵旁故⼈汪⽂、刘英等⼗⼆家守视。
洪武⼆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4]593明皇陵位于中都皇城西南⽅,呈正⽅形,南部有翔圣⼭和西濠⽔环绕(图1),《中都志》《凤阳新书》记载明皇陵有皇城、砖城、⼟城三道城。
随着时间的流逝,⽯材风化,加之⼈为的破坏,明皇陵⼏成废墟,仅存皇陵碑、⽯⼈、⽯兽、⽯柱,但均有破损。
1976年,列为安徽省重点⽂物保护单位,并开始了对明皇陵的修复和保护⼯作,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坐南朝北,与明中都城相望。
其平⾯形制与中都城⼀致,采⽤了三套宫城的设计,“仿唐宋之制”,与《考⼯记·匠⼈营国》记载“匠⼈营国,⽅九⾥,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5]37⼀致,其建筑形制受到了早期都城形态要素宗庙、宫殿和市场布局的影响,带有严格的“礼制”思想。
关于明孝陵的报告
关于明孝陵的报告明孝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陵墓,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紫金山麓的明孝陵风景区内。
它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和皇后徐贤的合葬墓,也是中国最大的明代陵墓之一。
明孝陵的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精巧,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作之一。
明孝陵的建造始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时近20年才完工。
整个陵墓占地约15.6万平方米,由墓道、牌坊、神道和墓室等组成。
墓道是通向陵墓的主要通道,长约1800米,两旁种满了古柏树,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牌坊是陵墓的入口,上面刻着“明孝陵”三个大字,气势磅礴。
神道是连接牌坊和墓室的路径,两旁有石狮子、石马和石人,栩栩如生。
墓室是陵墓的核心部分,是明孝陵主要的葬体所在地,内有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和皇后徐贤的石棺。
明孝陵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明代建筑的特点。
陵墓采用了横穿式布局,整体呈长方形,象征着地仪天应的宇宙观念。
建筑材料选用了上等的大理石、花岗岩和青石等,经过精心雕刻和装饰,使整座陵墓显得庄严肃穆。
明孝陵还有许多精美的石刻和雕塑,如“龙凤胎”、“四兽”等,展现了明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明孝陵不仅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也是明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陵墓内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如明朝的瓷器、玉器、铜器等,展示了明代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明孝陵还是明朝皇帝的陵园,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威和尊严。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明孝陵参观,感受这座古老陵墓的魅力。
明孝陵作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明朝皇帝的安息之地,也是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和敬仰之地。
明孝陵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独特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游览明孝陵,不仅可以欣赏到宏伟壮丽的建筑,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对过去的尊重和传承。
明孝陵详细介绍
明孝陵
第四章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 位于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始建于洪武十 四年(1381年),洪武十五年葬皇后马氏于此。一说 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也有说朱元 璋主张以孝治天下,故名“孝陵”。自清以后,才称 为“明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 崩”,葬入孝陵。孝陵工程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 才告全面完工,经洪武、建文、永乐三帝,耗时32年。 2003年7月,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感谢阅读
8、享 殿
享殿 为供奉朱 元璋及马皇后神主牌 位之地。现存三间, 为同治十二年(1873 年)所建。
9、宝城宝顶
宝城 就是围绕孝陵坟山而建,为护卫宝顶的城 墙。
10、宝顶
宝顶 即朱元璋的 坟山封土,园丘直径 400米,周长1100米, 四周围以宝城,现上 面林木茂密。
感谢阅读
感谢阅读
感谢阅读
第一节 朱元璋生平
1、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 农民的家庭。
2、1352年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 兴红巾军。
3、1356年带兵攻下集庆路(即今南 京)。
4、1368年当他41岁时,平定了天下, 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年 号洪武。
第二节 明孝陵介绍
要点: 1、下马坊 2、大金门 3、四方城 4、神道 5、梅花山 6、陵门
7、御碑亭 8、享殿 9、明楼 10、宝城宝顶 11、孝陵卫
1、下马坊
下马坊 位于宁杭 国道卫岗段北侧、南
京农业大学大门正北 面。有“下马坊”、 “神烈山”碑、 “禁 约碑”。
2、大金门
大金门 又 称大红门,是 原来进入孝陵 的大门。
明清皇陵简介
明清皇家陵寝是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具体介绍:明陵综述: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到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
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陵。
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原为兴献王(“献”是谥号),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清陵综述: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
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
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
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
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
明朝的皇帝陵墓
明朝的皇帝陵墓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共有十六位皇帝。
他们统治期间,留下了许多宏伟的陵墓,其中许多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本文将介绍明朝的皇帝陵墓,包括它们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
一、定陵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八达岭西北部,是明成祖朱棣和明英宗朱祁镇的陵墓。
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成祖时期,占地面积达到46公顷。
定陵的建筑群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主陵区,包括明陵、德陵和景陵,二是神道区,包括神道、石道和琉璃瓦道等。
主陵区的建筑主要由门楼、牌坊、石碑、宁陵、碑亭、神路、石刻等组成,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宁陵。
宁陵是皇帝下葬的陵墓,气势宏伟,由青白石雕凿而成,具有浓厚的明代建筑风格。
神道区是通往主陵区的道路,主要有神道、石道和琉璃瓦道。
神道两旁石狮和石驼是定陵的特色,它们雄伟壮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定陵是明代陵墓中保存最完整、最完整的一个,其建筑风格受到了后世陵墓的影响,并对后来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定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二、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明成祖及其妃子、皇后和后嗣共计十三座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的天寿山。
明十三陵分为东陵和西陵两大区域,其中东陵有明成祖陵和明思宗陵,西陵有明太祖陵,明成祖陵位于东陵中心,是最大最重要的陵墓。
明十三陵的建筑特点与定陵相似,主要建筑有石牌楼、拱门、神道、宁陵等,在规模和体制上都比较庞大。
这些陵墓的风格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充分展现了明代陵墓建筑的特点。
明十三陵以其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世界上重要的皇帝陵墓之一。
三、明神陵明神陵是明英宗陵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北方的从台村。
明神陵以其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是明代陵墓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明神陵的主要建筑有门楼、碑亭、石驼、宁陵等。
宁陵是整个神陵的核心,其规模和造型都非常雄伟。
石驼是神陵的特色之一,它们分布在宁陵两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明神陵是明代皇帝陵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其建筑风格独特,给人以深刻的艺术印象。
明皇陵——精选推荐
明皇陵带你了解明皇陵4530播放 01:04明皇陵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陵墓,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
初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明皇陵所属国家中国地理位置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开放时间7:00—19:00级别批次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区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时代明代批准单位国务院编号55-10文物遗存皇陵石刻始建年代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建成年代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更多85%的人还看了97年兵马俑灵异事件十三陵地宫去了很害怕北京十三陵明十三陵被盗过吗建设沿革明皇陵朱元璋父母死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当时因家贫,丧葬极为简陋。
后来,朱元璋弃僧从戎,“继为王,终为帝”。
明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修缮父母陵寝。
在明皇陵的营建过程中,朱元璋先后三次前往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前往凤阳祀陵。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
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
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皇陵建成竣工。
皇陵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
明永乐元年(1403年)九月,明成祖下令修缮皇陵。
永乐六年(1408年),修缮。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再次修缮皇陵。
永乐七年至十五年(1409年至1417年),明成祖朱棣四次前往谒陵。
《大明会典·仁祖陵》条规定,凡官员以公事经过者都要谒陵,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闰二月、十年九月、十一年八月,又多次修缮皇陵。
明代历代皇帝的陵寝简介
明代历代皇帝的陵寝简介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明思宗朱由检忘明的276年间,明代共有16朝在位皇帝。
除明惠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失踪而没有陵寝,其他皇帝都分别建有陵寝与皇后合葬。
此外,朱元璋为父母和三代祖追封帝后尊号,营建了皇陵和祖陵;明惠帝朱允炆称帝后,依制追尊父母为帝后,使其父亲的东陵具备了明代帝陵的文化地位;明世宗朱厚熜由藩王继统后,也追尊父母为帝后并改建原有王坟为显陵。
这样,明代实际共建有十九座帝陵,分布在安徽凤阳、江苏盱眙、南京、北京、湖北钟祥等地。
这些陵墓各具特色,代表了明朝不同时期的建筑水平,墓中人物与整个明王朝的历史密切相关,是研究明朝历史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
孝陵孝陵位于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濠州(今安徽凤阳)人,17岁入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晋升一军统帅。
十六年率兵攻取集庆(今南京),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二十八年(1368)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随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初十逝世,享年71岁。
同月葬孝陵。
洪武九年(1376)孝陵动工兴建。
十五年九月玄宫建成,葬入已故马皇后,翌年孝陵殿落成。
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添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和碑亭。
孝陵建筑组群结合风水形势布置,划分成前后两区:前区在陵寝南部,以下马牌坊为起点进入陵园大金门,沿之形神道绕岗蜿蜒而行,沿途依次布置神功圣德碑亭、石兽、石人、棂星门;后区在陵寝北部,背倚钟山独龙阜。
纵向配置三进院落,由南往北顺序安排了文武方门、中门、享殿、配殿、后门、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等主体建筑。
前后两区众深达3千米。
皇陵皇陵位于安徽凤阳明中都城西南,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其父亲仁祖淳皇帝朱世珍与母亲淳皇后陈氏建造的陵墓,他们的帝、后尊号是朱元璋登基后追封的。
洪武二年(1369)二月,朱元璋率先按照帝王陵寝规制改建父母园寝,十年后落成,成为最早建置的明代帝陵。
明祖陵神道文臣石像生服饰研究
明祖陵神道文臣石像生服饰研究
王忆雯;梁惠娥;牛犁
【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明祖陵作为明初三大皇陵之一,是明代“肇基帝迹”的“祖宗陵”,神道石像生造型风格、服制服式、装饰配饰代表了明初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工艺水平的最高体现,文章以实地调研与史料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明祖陵文臣石像生的服饰详细考证,从梁冠形制、佩绶等级、鞋履寓意进行图示说明,旨在通过服饰传达的艺术化表现来佐证明代官员服饰的规制,得出明祖陵石像生服饰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的结论.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王忆雯;梁惠娥;牛犁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江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18;J523.5
【相关文献】
1.明祖陵的营建及其神道石刻 [J], 秦士芝
2.明祖陵神道文臣石像生服饰研究 [J], 王忆雯;梁惠娥;牛犁;;;;
3.明祖陵神道石刻设置年代的探索r——兼议洪武朝石刻的龙凤纹样 [J], 秦士芝
4.明祖陵神道石刻二期保护的修复技术 [J], 陶保成;杨毅
5.盱眙明祖陵神道石刻 [J], 郭学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孝陵简介介绍
历史文化价值
01
艺术价值
明孝陵的建筑和石刻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明朝早期的建筑
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02
历史价值
明孝陵作为明朝时期的皇家陵寝,记录了明朝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状况,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03
文化意义
明孝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南京市的文化旅游名片之一,吸引了大
绘画艺术风格
壁画
明孝陵的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 富,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仙鹤牡丹等题材,是明代壁画的 代表作之一。
彩绘
在彩绘方面,明孝陵运用了大量 的青花、五彩、斗彩等手法,使 整个建筑更加绚丽多彩,充分展 示了明代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03
历史文化内涵与传承
明朝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承
01
02
03
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02
建筑特色与艺术风格
建筑结构特点
建筑布局
明孝陵采用南北中轴线布局,以大殿 为中心,配以多进院落,前导空间开 敞,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示皇家的庄 重和威严。
建筑材料
建筑装饰
在建筑装饰方面,明孝陵运用了大量 的石雕、木雕和彩绘等手法,使整个 建筑更加华丽、精美。
主要采用花岗岩、青石等石材,坚固 耐用,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建 筑风格。
明孝陵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明孝陵概述 • 建筑特色与艺术风格 • 历史文化内涵与传承 • 保护与旅游开发 • 参观游览指南与注意事项
01
明孝陵概述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明孝陵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坐落在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 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其后代的陵墓。
明清皇陵之明孝陵
中国古代建筑
——明清皇陵之明孝陵
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 规模宏大 位于南京市东郊紫荆山 ,2003年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建筑分布及其特点
明孝陵的神道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 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 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 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金水河、文武方门、孝陵门、孝 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 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
下马坊是一个两间 柱的石牌坊,是孝 陵的入口,额枋上 刻“诸司官员下马” 座二间六个楷书大 字,谒陵时,文武 官员到此必须下马 行
四方城,城内有一大 碑,碑高8.78米,上 书2000多个碗口大的 字,是明朝第三位皇 帝明成祖朱棣为颂其 父朱元璋之功德而立, 这就是“石刻,两旁依次排列 着狮子、獬豸、骆驼、象、 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 对还有文臣和武将各3对
地位及其影响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 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 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 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 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
明清皇室陵寝
明十三陵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 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 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朝16位皇帝,只有朱 元璋孝陵位于南京,惠帝朱允纹葬出不明,景泰皇帝 朱祁钰葬在北京西郊金山 ,其余13位皇帝都葬在明十 三陵。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 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 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 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 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 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 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 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 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现保 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 明十三陵 、明显陵 。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 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 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 盛京三陵 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 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 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 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 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 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 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 龙下”石雕匠心独运…… 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 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 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 实浑厚; 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 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
论明代祖陵、孝陵神道石刻之时代
论明代祖陵、孝陵神道石刻之时代示例文章篇一:《论明代祖陵、孝陵神道石刻之时代》嘿,你知道吗?明代可有不少超级厉害又神秘的东西呢,就像那祖陵和孝陵的神道石刻。
那可都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贝呀。
我先来说说祖陵吧。
祖陵神道石刻就像是一群从古代走来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那里的宁静。
这些石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你看那石兽,一个个栩栩如生。
就好像它们不是石头做的,而是真的有生命一样。
有的石兽昂首挺胸,那气势,就像在说“我可是守护这里的重要角色”。
我在想啊,当时的工匠们是怎么把这些石头变成这么生动的动物的呢?是有什么特别的魔法吗?再看看孝陵的神道石刻。
孝陵的石刻感觉更加精致呢。
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工匠们拿着工具,一点点地雕琢着这些石头。
他们的汗水滴落在石头上,最后才成就了这些伟大的艺术品。
孝陵神道石刻里的人像,他们的表情好像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有的石像看起来很严肃,就像一个严厉的长辈,在守护着某种秘密。
祖陵神道石刻和孝陵神道石刻虽然都是明代的,但是它们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比如说祖陵的石兽可能看起来更加粗犷一些,就像一个豪爽的大汉。
而孝陵的石刻呢,像是一个优雅的文人。
这是不是跟它们所处的位置或者当时的一些其他因素有关呢?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还讨论过这个事儿呢。
我的小伙伴小明说:“我觉得祖陵的石刻粗旷是因为那时候的风格就是这样,大家都喜欢简单直接的东西。
”可是我的另一个小伙伴小红就不同意了,她说:“孝陵的石刻精致那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更加进步了,工匠们有了更好的方法。
”我听着他们的争论,觉得都有道理。
我又去问了我的爷爷,爷爷可是个老文化人了。
爷爷说:“这祖陵和孝陵的神道石刻呀,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那时候的人们对祖先有着深深的敬意,所以才会花这么大力气去做这些石刻。
而且呀,不同的皇帝在位的时候,文化氛围和审美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石刻风格的差异。
”我听了爷爷的话,就像突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想啊,这祖陵和孝陵的神道石刻就像是两部史书,它们用石头的形式记录了明代不同时期的点点滴滴。
明代皇陵
中国十大王朝之明代皇陵大明王朝先后定都南京、北京,也就在这些地方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皇陵,这些皇家寝陵依照风水伦理,精心选址,将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封建中国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时定都在南京,死后也葬于南京,这就是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孝陵始建于1376年,1382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与马氏合葬,1413年建成孝陵神功盛德碑,整个工程历时38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规模宏大。
当时从朝阳门到孝陵卫,和陵墓西、北都筑有皇墙,长45华里护陵驻军有5000多人,陵园内亭园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着千头长生鹿,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后来因为屡遭兵火,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碑、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盛德碑。
神道长约1800米,其中段为石像路,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狮、骆驼、象、麒麟、獬豸、马各两对,姿态为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非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四对文臣武将,身着盔甲或蟒袍,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享殿内供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空地,纵深100米,宽数十米,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
宝顶是一个直径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
朱棣迁都北京后,其后去逝的明朝皇帝也都筑陵于北京,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整个陵区原来都有围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巍峨两侧,好像一龙一虎据守大门。
这些明代帝王的陵墓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不同外,建筑布局,规划基本相同,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后面有宝城,建筑从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等。
十三陵以长陵建筑最为宏伟,是永乐帝和皇后的陵墓,共修建了18年,棱恩殿是其主体建筑,举行祭祀的重要场所,它建于1427年,耸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为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
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
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
第二年8月,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
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
明孝陵永乐3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
明皇室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
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
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地宫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孝陵殿、大石桥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礼葬孝陵。
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大字。
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近年来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
南京市文物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墙体进行了维修,如“缝合”裂缝,整平“墙面”,对变形的墙体进行修补和防水防渗漏“手术”。
为方便游客一睹“龙脉”真容,还修建了一条青石板游览步道,让游客能登上宝顶看到明孝陵全貌。
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史话古代厚葬标配——神道石刻
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史话古代厚葬标配——神道石刻汉中山简王死,'大为修冢茔,开神道'。
李贤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神道即陵墓前的大道,既是陵园或茔域的标识,也是一种象征等级的礼仪性设施,愈是厚葬的年代,神道的配置愈加受到重视。
神道的传统可能始于西汉,作为武帝茂陵陪葬墓的卫青、霍去病墓除了封土似庐山、祁连山外,还在封土前列置石人、石兽,如霍去病墓前有怪兽食羊、马踏匈奴、跃马、卧牛、伏虎、卧猪等14件石刻,此为彰显墓主生前战功的特例,尚未形成定制。
东汉时期神道石刻渐为流行,且组合更加丰富,除动物雕像外,还出现了石人,以象征墓葬的守卫或代表墓主人生前的属吏,此与当时墓葬壁画或画像石中常见的人物具有相似的涵义;还出现了镇墓辟邪类的动物形象,不过这些形象并非某种现实中的动物,而往往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组合,可能与墓侧立方相氏以禁御魍像的信仰有关。
河南巩义宋陵神道石刻神道石刻是一种厚葬的元素,一般不见于曹魏和西晋墓葬,洛阳发现的西晋散骑常侍韩寿的墓表是个例外,呈圆柱形,上端有刻铭,标识为'神道',刻铭上下有沟槽圆弧线。
曹魏西晋统治者出于薄葬的考虑,明文禁止神道石刻,如魏文帝曹不遗诏'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
宁四年(278年),晋武帝司马炎'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
一禁断之。
其犯者虽会放令,皆当毁坏'。
虽然现在并未发现东晋时期的神道石刻遗迹,但根据文献记载,东晋并未固守前代不树不封的传统,即是说,树碑立表之风虽然并不普遍,但并未禁绝。
晋室南渡之初,司马氏为了笼络南方土著豪族,曾经允许一部分功臣在墓前立碑表。
如卒于永嘉六年(312年)的顾荣是晋室立足南方的有功之臣,曾被特许立碑。
但进入南朝之后,神道石刻不再是偶一为之的现象,与封、树一样成为高等级墓葬不可缺少的礼仪性设施,目前所见的南方神道石刻主要见于南朝帝陵和皇室成员墓葬,已发现三十多处此类遗存。
试论南京地区明初功臣墓神道石刻
试论南京地区明初功臣墓神道石刻
夏寒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明早期功臣陵墓石刻制度主要参照了南宋时期的品官石刻制度,除了文献记载的石刻种类和数量明显反映了等级差异外,石刻的高度、石马障泥纹样、控马者的身份等都显示了等级差异.就是同一组石刻群中,文官武将石刻也是前后有序,左右有别,等级分明.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夏寒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45
【相关文献】
1.金陵南朝石刻遗存艺术特征分析——以萧景墓神道石刻为例 [J], 何召锋
2.浡泥国王墓神道石刻及碑刻病害检测与保护 [J], 李军;杨隽永;杨毅;范陶峰
3.南京尧化门外北家边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墓主身份新证 [J], 王志高
4.南京明初功臣李文忠墓神道石刻之谜 [J], 左凯文(文/图);
5.五代李茂贞夫妇墓墓葬形制和神道石刻略论 [J], 崔世平;包建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强调恢复汉唐之制,不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城墙、宫殿,而且修建
了规模恢弘的孝陵。或许是为了彰显新王朝锐意创新的意识,孝陵的布局较前代陵寝有明显的变化 [1]。
︵
总 第
陵石刻有所了解。另外,宋代流行的一些卜葬书、地理书中也常记载麒麟为墓穴四吉神
南宋史弥远墓前武将石刻
期 兽之一,在亡灵下葬时麒麟等神兽还起到引道等作用 [16],例如《重校正地理新书》卷
︶
一三“取地合四兽法”引《冢记》云 :“麒麟为守狗,使我知人来。”皇陵神道石刻的最
前方设置石麒麟,原因或许在此。就皇陵的麒麟形象来讲,和六朝时期的麒麟有较大的
中
记载,并与前代帝陵进行比较,探讨明皇陵、孝陵石刻制度的具体形成过程,以求其制
国
国
度来源和创新意义,以此求教于方家。
家 博
物
馆
馆
刊
一 明皇陵石刻的年代和种类
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图一),有关其修建的内容《明太祖实录》中多有记载:
明皇陵在朱元璋为吴王时已经开始修建 [4],洪武二年(1369 年)二月诏立皇陵碑 [5]。洪
4
望柱 1
高 5.31
柱身八棱,无纹饰,柱头为莲花托起 火柱
考 古 学
研
5
马官 1 马1 马官 1
高 2.31 3.2×0.93 - 2.31
高 2.27
前一马官手执马鞭站立,后一马官与 石马连为一体,作牵马状,马鞍鞯 齐备,四蹄开蹬 控马官宽袖长袍,腰束革带挂玉佩
究
6
马官 1 天马 1 马官 1
高 2.76 3.28×0.91 - 2.12
内容提要: 明代帝陵石刻制度较之唐宋帝陵有较大的变化。本文在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明皇陵和明孝 陵石刻雕凿年代和制度来源,指出明皇陵在经历了明初对北宋先帝陵神道石刻的刻意模仿之后,明孝陵的神 道石刻在其基础上大胆创新,成为一代之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明代 神道石刻 明孝陵 明皇陵
头戴铁盔,身着铠甲,双手柱剑而立, 分有须无须
11
二
内侍 2
高 2.16
穿圆领长袍,双手合拢
一
三
年
第
三 期
二 明皇陵石刻制度的来源
︵ 总 第
据考古发现,东汉帝陵前即设有神道石刻,及唐至北宋,帝陵前神道石刻的种类和
期 ︶
数量增多,并逐渐形成一定制度。然南宋及元代帝陵前均未见神道石刻。结合考古发现
和文献记载,笔者将皇陵石刻与之前陵墓石刻一一比较后发现,明皇陵石刻就种类而言
殿宇、城垣,植冢木,立华表,树石人、石兽,勒石建亭。”笔者认为关于皇陵石刻雕凿
的年代,明实录虽未提及,但朱元璋身为吴王时曾多次省墓。登基之后,又追封其父母
为仁祖淳皇帝、皇后,修建父母陵墓自然也是头等大事。洪武二年,危素受命撰写皇陵碑文,
左丞相李善长诣陵立碑,碑文关乎国家大事,所写内容自然不会有差。《凤阳新书》则为
2 对(图三),马倌 1 对,连体牵马侍者 1 对,马倌 1 对,天马 1 对,马倌 1 对,虎 4 对, 羊 4 对,文臣 2 对,武臣 2 对,内侍 2 对(表一)。神道石刻之后,左右各设一通龟趺石碑, 左为朱元璋御笔亲书的皇陵碑,右为无字碑。
图三 明皇陵石望柱
057
中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区别,明皇陵的麒麟,独角,披鬣,全身鳞纹,昂首阔步,更接近宋元时期民间喜闻乐
见的麒麟样式 [17],缺乏六朝麒麟的威猛、神奇气势。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中 国 国 家 博 物 馆 馆 刊 考 古 学 研 究
059
○
116
图八
图九
二
一 望柱的特殊位置。
三
图八
年 第
皇陵神道石刻中唯麒麟是新增品种。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北宋永定陵武将石刻
三
期 南朝的帝王陵前大都设置石麒麟一对,朱元璋定鼎金陵之后,必然对宁镇一带的六朝帝 图九
天启年间凤阳县令袁文新所写,时间相隔 250 余年,其记录可能有误。另笔者发现洪
二
一 武初年南京地区功臣墓前多置有石人石马,如开平王常遇春卒于洪武二年,同年葬于钟山,
三
年 第
其墓前置有石望柱、石马、石虎、石羊和武将各一对。《明史》卷六〇《丧葬之制》中对
三
期 石刻种类有如下记载 :
︵
总 第
坟茔之制……五年重定。功臣殁后封王……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
计
学
标志着明清两代帝陵神道石刻制度的形成。
院 国
任何制度的变革都有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神道石刻制度也不例外。事实上,明初帝陵除了孝陵
际 审
之外,年代更早的还有朱元璋为其父母修筑的皇陵 [2]。尽管皇陵地面的建筑已基本无存,然神道石刻
计 学
院
尚保存完好。关于皇陵、孝陵的石刻,以往的研究者们对其年代、特点、内涵作过一些探讨,着眼点
北宋帝陵神道石刻中的石象及控象人、番使,以及浮雕的瑞禽。但是和北宋先帝陵及
○
116
表二 北宋陵墓和明皇陵石刻种类比较表 [14]
朝
代陵
墓
麒 麟
狮
望 柱
象
驯 人
瑞 禽
角 端
马
控 官
虎
羊
番 使
武 将
文 臣
上 马 石
武 士
内 臣
先帝陵 北宋 帝 陵
后陵
82
2444
22
2
822222484464 4 224
○
116
图一 明皇陵石刻全景图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056
中 国 国 家 博 物 馆 馆 刊 考 古 学 研 究
图二 明皇陵动物石刻
会拖延。因此笔者认为皇陵石刻的雕凿年代不会晚于洪武二年。 皇陵石刻的数量相当多(图二),共有 32 对,依次为麒麟 2 对,狮子 8 对,望柱
82
2444
22
2
明 皇 陵 4 16 4
4888
44
4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058
图四 北宋永定陵石马及控马官
中 国 国 家 博 物 馆 馆 刊 考 古 学 研 究
图五 明皇陵石马及控马官一
图六 明皇陵石马及控马官二
图七 南宋史弥远墓前石马
后陵相比,除了增加了麒麟之外,其余石刻种类与之基本一致,不过数量都翻了一倍。 笔者认为,明皇陵的石刻制度很可能是参考了北宋先帝陵的制度,而数量翻番则很可 能是因为北宋皇帝与皇后异穴而葬,而皇陵则是合葬墓,故而将石刻数量增加了一倍。
最接近北宋陵墓石刻。
依据现存石刻最完整的北宋永熙陵 [12],《宋会要辑稿》中关于先帝陵(康陵、定
陵)、后陵(章献明肃皇后陵)的记载 [13],将明皇陵石刻和上述陵墓石刻相比较,笔者
绘制了表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北宋先帝的康陵、定陵比起真正的帝陵规格有所减杀,
石刻数量如北宋的后陵(30 件)正好是帝陵(60 件)的一半。明皇陵神道石刻中缺少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054
中 国 国 家 博 物 馆 馆 刊
Stone Sculptures along Tomb Passages of Huangling and
Xiaoling
考
试论明皇陵、孝陵神道石刻制度的形成
古 学 研
究
夏 寒 Xia Han
表一 明皇陵神道石刻表
国
国
序列
石刻(对) (长× 宽-高)米
纹饰
家 博
物
1
麒麟 2
3.24×0.83 - 2.42 披鬣,全身披鳞纹,颈下饰卷云纹
馆 馆
刊
2
狮8
1.75×0.73 - 2.25
卷鬣,项带上挂铃铛和缨穗,后背系 结花帛巾
3
望柱 1
高 5.57
覆莲座,八棱柱身满饰大花团,柱头 为莲花宝珠
考
古
武八年(1375 年),筑皇陵城 [6],皇陵的格局基本确定。洪武十一年(1378 年)夏四月“,重
学 研
究
建皇陵碑,上(朱元璋)以前所建碑恐儒臣有文饰,至是复亲制文,命江阴侯吴良督工
刻之。”[7] 次年,“皇陵祭殿成,命称曰皇堂”[8],至此皇陵的修建基本完成。
皇陵石刻雕凿的年代有洪武初年说和洪武十二年说。孙祥宽认为皇陵的石刻年代
为洪武二年 [9],其依据为洪武二年由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所撰皇陵碑文记载 :“今富有天下,
顾无以惬人子之情,兹欲启坟改葬,虑及泄山川灵气,使体魄不安,益增悲悼。姑积土厚封,
势若冈阜,树以名木,列以石人石兽,以备山陵之制。”[10] 周致元、阮荣春等认为皇陵石
刻建于洪武十二年 [11],其依据为《凤阳新书》的记载 :“洪武十一年,命江阴侯吴良督建
高 2.7
控马人分立石马左右,石马下腹部与 石座没有凿开,浮雕云纹 控马官头戴皮弁,宽袖长袍,腰束革 带挂玉佩
7
虎4
长 1.8 -高 1.96 前立后蹲,身上刻虎斑纹
8
羊4
பைடு நூலகம்
长 2.2 -高 1.92 羊角弯向耳下,半跪半卧
9
文官 2
高 3.05
宽衣博带,交领,执笏而立,束玉带 玉佩
10
武将 2
高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