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同化中的个体性格——浅析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学说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2973923dd36a32d7375812e.png)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
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
第一,理性的方式。
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
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
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
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
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
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
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
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
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主义者”。
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
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
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
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
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
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
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
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
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d7fd724c2b160b4e767fcfa1.png)
二、弗洛姆的性格论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 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 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 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 性最长。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 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1、性格的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
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 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 会化。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 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这里说的“能量” 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 要。
2、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 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 非创生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 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剥削取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得到他需 要的东西;囤积取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俭来获得安全感;市场取向的人 则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创生性的爱是在保持自 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 责任、尊重和理解。弗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 包括淡薄、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性。
2、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 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 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 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 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 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 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3、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 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 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 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 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 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 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 态。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069785e84254b35eefd34f3.png)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个体性格的二维合力——浅析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学说
![个体性格的二维合力——浅析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9591ee555270722182ef74a.png)
作者: 王科[1] 隋立双[2] 沙迪[2]
作者机构: [1]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处,江苏南京210003 [2]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江苏南京210003
出版物刊名: 理论界
页码: 116-11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弗洛姆 个体性格 非生产性性格取向 生产性性格取向
摘要:埃利希·弗洛姆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一直致力于通过以性格为起点为现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而努力。
弗洛姆通过对非生产性性格和生产性性格的分析,阐述了个体性格的影响。
他的性格理论为我们观察和了解现代社会中人的性格的形成及其影响有很大的启发。
2016心理学考研:西方心理学重点(27)
![2016心理学考研:西方心理学重点(27)](https://img.taocdn.com/s3/m/663381384b73f242336c5f5b.png)
2016心理学考研:西方心理学重点(27)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弗洛姆(1900—1980)德国试图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 论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软弱的,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求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⑴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⑵生与死的矛盾⑶人的潜能的实现和生命之短暂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存在的矛盾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需要历史来解决,这是人的更深层次的矛盾。
▲ 论人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源于人的处境,因各种条件的复杂作用,不同的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用。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定向与献身的需要——理性和非理性以上几种需要都是人在存在的困境下形成的与自然、他人、自我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人的性格和潜意识则是在人的这些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 社会性格论(一)性格的概念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
性格就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二)性格类型一些性格中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弗洛姆称为性格取向,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取向,通常通过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取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取向:分创生性(生产性)取向和非创生性取向。
创生性取向分为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
创生性取向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
2、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取向的联系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包括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和机械地自动适应。
它们与四种非创生性取向是一一对应的。
(其中破坏性是由于囤积被侵犯而主动地去破坏,机械适应是放弃个性,按照市场效应去自动与他人保持一致。
)现实的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
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
![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2676e6733687e21af45a94c.png)
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作者:孟青源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弗洛姆继承并发扬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其中对性格结构理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认为性格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性格特征,而是指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的性格结构,其中一些性格具有共同的倾向,性格可以区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并将社会性格分为生产型性格和非生产型性格。
他将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这四种取向定义为非生产型性格。
[关键词]弗洛姆;性格结构;生产型性格;非生产型性格[中图分类号]B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 02- 0091- 03埃利希·弗洛姆( Erich Fromm,1900 - 1980)是20世纪德国美籍著名学者,是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同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社会享有很高的荣誉。
他的学说中糅合了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从人的心理机制、性格结构等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时至今日弗洛姆的著作对现实社会的讨论都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
一、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的内涵弗洛姆认为人格可分为脾性和性格两方面,性格是人格的本质,性格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性格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性格结构这个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弗洛姆接受并延续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性格可分为两方面——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个人性格可以使同一集体成员之间存在行为差异;社会性格在社会中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会影响到社会成员的行为,是性格结构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性格形成的基础条件是性本能,也可以称之为通过力比多组织的各种类型。
在这一方面弗洛姆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性格不仅仅是依靠性本能,而是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的特殊表现形式。
构成人的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一生当中通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与他人产生联系,意识行为水平会不断提高,性格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
![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7815c126fff705cc170a6f.png)
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从小受到了犹太教的性善思想的影响,毕生追求人本主义的社会理论。
在西方国家中,弗洛姆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而闻名。
他试图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仍然保存的真理,而排除那些需要修退的原理,对马克思的理论也是如此。
他将各种不同的思想综合起来,经过自己的加工,形成了一种人本主义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且试图用这种学说来改善现代人的处境和精神状态。
在他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中,提出所有的人可以分为两种性格,一种是创发性性格,一种是非创发性性格。
一、创发性性格创发性性格,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其固有的各种潜力。
他们富有创造性和爱心,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理解世界,具有稳定的同一感,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群体之中。
其实质的内容是理性和爱。
理性包括创发性思维、幸福和道德心。
创发性思维,又包括了智慧、推理和客观性三个方面。
了解了这三者的不同也就对创发性思维有基本的了解。
智慧是人们用来达到实际目的的工具,而推理和客观性就是要按照目的的实际情况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还要留意个体本身的实在。
对思维对象的强烈兴趣促使着创发性思维者去关心这一思维对象。
思维者和客体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求思维者能用客观、尊重、关心的态度去仔细地研究客体。
创发性思维是研究某一对象的整体,而不是只关注它的某一方面。
这样,对于一切包含着创发性思维的巨大发明创造来说,思维者都是由关心、尊重和客观地评价整个问题而促动的。
幸福是创发性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结果,它伴随着所有的创发性活动。
弗洛姆在《自为的人》一书中指出: “幸福是生活艺术上的优点的一个判定标准,又是按人本主义伦理学中美德一词的意义讲美德的判定标准。
”人生的幸福,是生活艺术和爱的艺术的一个美好的标准。
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愉快的感觉或者状态,也是增强整个有机体,带来日益增强的活力,生理健康和实现一个人的潜力的状态。
试析弗洛姆社会性格思想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意义
![试析弗洛姆社会性格思想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843ab15a8114431b90dd85b.png)
试析弗洛姆社会性格思想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意义[摘要]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对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综合,从人的心理机制、性格结构等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展开了批判。
他的社会性格思想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社会性格中国社会转型期意义一、培育生产性社会性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人的生存模式与文化精神。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思想,启示我们从社会性格的角度审视中国的传统社会和今天的经济社会,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生产性社会性格的创设,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进程。
在弗洛姆看来,社会性格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纽带,同时,社会性格决定了人的个体性格,据此我们展开对中国传统社会性格的剖析。
中国传统社会性格产生,有其经济、思想和社会根源。
中国的大陆文明和农本社会使中国人形成了稳健内敛的静态性格,而长期的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不仅创造了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而且使权力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中国人,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使得中国人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人们放弃了独立的个体的自我,将独立的个性特征淹没于社会的统一意志之中,从而沦为依附性格的人。
他们依附在权威的阴影下生活,而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工具。
在传统社会的中国人的性格结构中,依附权威,崇尚权威的社会性格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依附性的社会性格使中国人的主体性难以发挥,独立的创造性的人格难以形成和确立。
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中国人逐渐成为自主、独立的个体,这使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完整性的展开成为可能,今天中国人的性格结构中,这种独立、自主的社会性格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通过社会性格的中介作用,也必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然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弗洛姆给我们的警示。
弗洛姆及其对社会的精神分析
![弗洛姆及其对社会的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04e52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5.png)
弗洛伊德在他的晚年,忧虑于人类的命运,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深感一种社会与文化的病患隐埋于整个时代之中。
但早已身患绝症(口腔癌)并步入了暮年的他,难免会有力不从心与无可奈何之感。
他只是怀着一种希望,他说:“我们可以预料总有一天有人将大胆地着手研究一种文化社会的心理病理学。
”十几年后,另一个犹太人,另一个献身于精神分析的学者,埃里希·弗洛姆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出身于德国的莱茵河畔,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年,也是精神分析这门惊世学说君临天下之际。
还是在一个少年的时候,弗洛姆就萌发了对弗洛伊德的兴趣,立定了自己一生求索的志向。
他既是弗洛伊德思想的追随者,也是自成一家的体系创造者。
他立志要找出支配个人生活的社会规律,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那些仍然闪烁着真理之光的思想和那些需要修正的过时理论。
历时50多年的学术生涯,持续一生的不断求索,他用其毕生的精力,促成了精神分析的转向,完成了社会文化学派的使命,建立了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全面展开了对社会的精神分析。
一、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理论是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大发展,也是精神分析从研究个体转向研究社会的一块基石。
在弗洛姆之前,已有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这是精神分析研究个体潜意识转向社会潜意识的先声。
弗洛姆本人也承认荣格的作用和影响,但认为自己的社会潜意识有别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直接指出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其中绝大部分是遗传的,是不能成为意识的,而他的社会潜意识则是在社会压抑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主要指被社会意识所压抑下去的那一部分内容。
按照弗洛姆的解释,社会潜意识由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所组成。
每一个社会都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现实和交际方式,通过人际的情感和认知形式,发展一种其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特殊思想体系或规范,加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压抑作用,用弗洛姆的话来说:“这种体系的作用就像一个受社会限制的过滤器,除非经验能通过这个过滤器,否则它们就不能成为意识,”而只能处于一种受压抑的潜意识状态。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f1404a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6.png)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在弗洛姆众多著名思想当中,他的人的人性理论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了认得生存矛盾和人性格分类。
“生存的两歧”阐释了在人类生存本性中无法消除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生命潜能无限和生命有限的矛盾、个体化和孤独感之间的矛盾;“历史的两歧”阐释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可解决矛盾。
“创发性性格”是一种健全的、成熟的性格;“非创发性性格”的几种类型不是单一的个体性格,人们往往是几种综合一起而言。
关键词:生存的两歧历史的两歧创发性性格非创发性性格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弗洛姆的人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整个西方人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关注人、关注人的本性、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
他的人性理论主要是在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吸收了犹太基督教、佛教禅宗等优秀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他的整个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石。
文章主要是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人的生存矛盾与人性格分类两大方面。
弗洛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出路,其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状况。
他认为,人类与动物区别是人类有的本性是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人类将自身相对缺乏的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以一种崭新的特质出现,即人类发展出独具的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的能力。
自我意识能使人回忆过去、预想未来以及认识事物和指导行为,理性能使人设想和理解世界,想象能使人超感觉,因此人类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问题。
认的生存处在永恒的、不可避免的分歧、矛盾状态中,主要是指“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两歧性”是人的本质,它是指人类生存的本性中存在的人类无法解决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与死之间的两歧性,这是人的存在最基本的两歧性,生与死是截然对立的,虽然你渴望永存但你永远战胜不了死亡,这种矛盾植根于人的存在本身,是无法消除的。
浅论弗洛姆的人性思想
![浅论弗洛姆的人性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9431ba389eb172ded63b7cb.png)
浅论弗洛姆的人性思想摘要:本文所要着重论述的是弗洛姆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人性思想。
文章首先介绍了弗洛姆人性思想的生成背景。
特别详细介绍了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有关人的学说的综合。
文章着重对弗洛姆人性思想进行相对全面的梳理与探究,包括其人性思想理论的生成逻辑及其含义,以及弗洛姆对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做了进一步的定义,在他所倡导的人道主义伦理学部分,对自私、自爱、自身利益、良心等问题作了更深一步的探讨。
文章最后对弗洛姆的人性思想进行评价。
关键词:弗洛姆;人性;人道主义伦理学;性格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受到其成长经历及其所接触到的思想的影响。
弗洛姆作为颇具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他的伦理思想的生成也有其特定的背景。
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母亲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父亲性情急躁、喜怒无常。
父母的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使弗洛姆性格孤僻、有一种天生的孤独感,也正因此,弗洛姆“对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生兴趣”。
同时他又是在浓厚的中世纪古老传统氛围中长大的,犹太教法典,《圣经》,先知的故事都让弗洛姆“对世界的认识就不是一个现代人的”。
这为其学术之路培养了理论兴趣。
1919年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192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到1929年弗洛姆接受了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教育。
从1930年起弗洛姆成为一名开业的精神科医生,四十多年的精神病治疗工作为其观察人的行为、研究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从而使弗洛姆的人性思想具有客观现实基础、深刻和令人信服。
1933年赴美讲学。
1934年他加入美国籍,1939年,弗洛姆离开了法兰克福研究所。
随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贝宁顿大学、耶鲁大学执教。
1951年弗洛姆进入墨西哥国立大学学院任精神分析学教授。
1980年3月18日,弗洛姆在瑞士辞世。
概括地说,弗洛姆的家庭出身和其学术经历为他人性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弗洛姆所处的时代特征是:“伟大的革命,巨大的战争,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人类生活与文化的机械化执着的趋向”。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d7813757fd5360cba1adbdb.png)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人学在西方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学科。
它发端于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使命的古希腊时代,但科学的人学则形成于19世纪,在20世纪获得了蓬勃发展,而且“对人的问题的世界性兴趣正在不断增长”,人学正在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中国的人学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二十几年的路程。
在此期间,人学研究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学理角度说,尚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讨论的问题比较分散,对为什么研究人学,人学的基本概念、究竟要研究什么问题等前提性问题并不十分清楚,研究的方法也缺乏立体感与层次性,好的主观愿望,常常带来坏的结果,即从研究具体完整的人开始,以失去真实的人而告终。
人学自身以及外部现实都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状况,迅速提高学理水平,建立研究规范。
向西方人学研究者学习研究思路、方法、原则,是弥补我们的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文将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洛姆的性格问题的研究为个案,尽力展示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引起对人学研究中规范等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一、人学研究中的一个被忽视但极为重要的问题正如弗洛姆《自为的人》一书的编者在编者前言中所说,我国的人学研究较为落后。
“大家只是就‘哲学的对象是不是人’,‘人是不是出发点’之类入门性问题,在‘人学大厦’门外争论不休,解决这类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径直破门而入,从各个角度对人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①弗洛姆找到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人的性格(主要是指人的社会性格),并且对其做了既有继承又有独创的研究。
以往许多学者都是把性格当作一个心理学问题对待。
他们认为,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
这种理解有它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它是以孤立个体的人为对象的,割裂了个体的人与周围的联系、性格与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的联系,更多地指向人的内在、过去,具有静止不变的特点。
而弗洛姆对人的性格的理解则弥补了这种不足,使性格问题的人学价值得以显露。
浅析弗洛姆的人性理论
![浅析弗洛姆的人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b3623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5.png)
I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Erich Fromm has been always concerned about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ose people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is also his main research subject. He has also found that many people are living in an isolated environment that has been alienated by the modern economy and also oppressed by the overwhelming power institution and ideology, leading to a distorted human nature and mental breakdown. The essence of Fromm’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to illustrate the living dilemma facing many people as well as find a path leading to the redemption. What is more, Fromm has also criticized the distorted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in the middle of capitalism so as to make them aware of their loneliness, fear and desperation as well as the loss of the self in such a living environment. By combining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Sigmund Freud with theessential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Marxism, Fromm has also managed to propose his own idea and even sought to carry out a variety of reforms so as to correct the distorted human nature, establish a complete society and achieve the status of natural self free from mental illness.
试析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与当代价值
![试析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与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46be844758fafab069dc02cc.png)
试析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与当代价值作者:孙凯军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9期摘要: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是在综合和发展弗洛伊德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理论虽然存在诸多局限性,但其关注现实、改造社会的思想以及培育健全人格的理论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格塑造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社会性格教育功能人格塑造1.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既不能离开其生活的那个年代而凭空捏造,也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学说和已有的文化传统靠想象来杜撰。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也不例外,在它所吸收的各种思想学说中,最主要的有:1.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弗洛姆在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從未离开过弗洛伊德,其人道主义及其相关理论亦是在对弗洛伊德理论继承、批判分析基础上发展而来。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无意识理论”,他认为“在意识背后潜伏着隐蔽的无意识的现实,无意识才是人的真实意图的关键”[1]P8。
2、“人格理论”,他承认“有几个观点本质上是追随着弗洛伊德的性格动力说的:即……性格特性是行为的基础,……力量虽然强大,但人对它可能是毫无意识的”。
[2]P701.2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代表了“西方传统的精华”。
他说:“没有马克思……我的思维就会失去一个最主要的动因”。
[3]p455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它的目的在于发挥人的各种潜能”[4]P1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简言之,即是“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P32。
弗洛姆十分赞同马克思的上述表述。
1.3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理论的综合和发展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各有所长,也各自有盲点,对他们进行综合,就可以取长补短。
而这一综合的结果,就是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社会性格”这两个新的概念。
“社会无意识”意指社会最大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受社会压抑而未被意识到的心理领域,人们为保证与所处社会的同一而千方百计的对之予以压抑的心理状态。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现代人的人格发展趋势——弗洛姆的人格发展理论述评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现代人的人格发展趋势——弗洛姆的人格发展理论述评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23c7b2cd26fff705cd170a04.png)
现代人的人格发展趋势——弗洛姆的人格发展理论述评在现代众多的人格理论中,弗洛姆的理论别具一格。
其基本思想是:人格是个体在同化(Assimilation)与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行为模式。
它是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情感、需求)交互作用的产物。
弗洛姆预言,现代社会与人的存在需求的交互作用,会导致二级化的人格倾向:非生产性人格倾向(Nonproductiveorientation)与生产性人格倾向(Productiveorientation)。
一、人格弗洛姆的人格模式中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成分。
他称遗传因素为气质(Temperament)。
气质是一种先天的不变的反应模式。
弗洛姆说:“我所谓人格是指某一个体所特有的并使之与众不同的、所有先天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精神品质。
”〔1〕但弗洛姆特别强调人格的后天成分,即强调人格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受社会条件影响而形成的相当稳定的行为模式。
每一个体都以其特有的行为模式在同化与社会化的过程中拓展(Canalize)自己的潜能,“人格特点是一种特殊的模式,人以这样一种模式,适应特定社会,满足自己的需求,形成自身的能力。
人格特点依次决定思维、情感和个体的活动”〔2〕。
人格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性特征(Individualcharacter)。
人格的这一部分表明了同一文化群中的成员的不同特点。
个性特征包括人格的先天因素和特定家庭环境的特殊影响。
第二部分是社会特征(Socialcharacter),这是同一文化的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特征。
这种特征有铸就人的能力的机能,它使个体有能力担当特定社会的义务与责任。
社会的成员必须以社会要求的某种方式行事。
弗洛姆的“社会特征”相当于正统精神分析的“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弗洛姆非常看重人格的“社会特征”,他认为社会条件对人格的影响,主要是对“社会特征”的影响。
“社会特征”包括“待人”(弗洛姆叫“社会化”)与“接物”(弗洛姆叫“同化”)的方式。
弗洛姆人性思想探析
![弗洛姆人性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1925f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0.png)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弗洛姆人性思想探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20040429独创声明Y.598685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吴慧茜导师签字签字日期::2004年牟月z7日百老厌签字日期:2。
4年年月棚曰i}÷璺作静、搿啦盼《患彝}受文£々中文摘要埃早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人性思想是在“综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有关人的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他的整个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石。
本文主体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弗洛姆人性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20世纪西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信仰的危机和社会生活的机械化倾向为弗洛姆人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而弗洛伊德以无意识理论和性格理论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消除社会异化、实现健全社会为基本目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东方的禅宗思想对其人性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部分旨在对其人性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探究。
文章详细探究了弗洛姆人性思想的方法论及其含义,人性与生存矛盾、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自由及异化的关系,并简单介绍了弗洛姆实现人性解放的“社会改革方案”。
弗洛姆以“社会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人性,既看到了人性中的生物因素和精神因素,又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存所固有的矛盾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产生了三种生存矛盾即生与死、生命的短暂与潜能的无限、个体化与孤独感。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理论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707611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f.png)
弗洛姆理论思想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
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
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
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https://img.taocdn.com/s3/m/38826ad833d4b14e85246810.png)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一、弗洛姆的简介(一)弗洛姆的家庭弗洛姆生于1900年,享年80岁。
生长在德国法兰克福,是一个中产阶级正统的犹太家庭的独生子。
他的祖父母是犹太学者,父亲也是个犹太学者,母亲则是个著名犹太学者的侄女。
弗洛姆的童年时期并不完美。
据他自己的回忆,他有着“非常神经质的父母”,而他大概是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神经质小孩”。
他的父亲是个息怒无常的人,而母亲则有抑郁症倾向,这使得他对异常行为非常感兴趣。
此外,他还生长在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传统而地道的犹太人世界,一个是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
这种分裂存在造成的紧张是令人无法忍受的,但是这促使弗洛姆养成了从多个角度看事物的习惯。
(二)弗洛姆的3个重要经历1、跟着学者旧约全书:孩提时期,弗洛姆曾跟着几位著名的学者学习旧约全书。
这些宗教思想提倡世界变革和社会进化,为他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童年的烙印。
2、女邻居的自杀事件:在弗洛姆12岁时,他目睹了邻居一位美丽的女艺术家在父亲死后不久便自杀了。
当时,在弗洛姆看来这位女邻居既漂亮又有才能,而他的父亲又老又丑。
但是,她自杀后的留言条上却说希望同她的父亲葬在一起。
这让年仅12岁的弗洛姆百思不得其解,不能理解她的愿望,也不能理解她的行为。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弗洛姆的心中,这也使得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能够部分解释这种现象的发生。
后来,弗洛姆将年轻女性对父亲盲目的依赖解释为一种非生殖性的象征关系。
3、一战的爆发:弗洛姆亲眼目睹了一战的爆发。
失去理性的德国民主主义,以及英法同样失去理性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烙印。
当一战结束时,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人类会集体失去理性行为,这些问题困扰着弗洛姆。
他热切的期望和平以及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三)弗洛姆的职业生涯及其生命中重要的几个人1、弗洛姆的职业生涯:一战结束后,弗洛姆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者。
1922年在海德尔堡大学主修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并获得了社会学(哲学)博士学位。
弗洛姆的性格学说述评
![弗洛姆的性格学说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fc1afe0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3.png)
弗洛姆的性格学说述评
夏宏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弗洛姆以人性为出发点,阐述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这两个概念,认为生产性性格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其学说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夏宏
【作者单位】韶关大学政法系讲师,哲学硕士,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6
【相关文献】
1.社会化与同化中的个体性格——浅析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学说 [J], 刘博识
2.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述评 [J], 袁罗牙
3.弗洛姆的“社会性格”思想述评 [J], 都本伟
4.弗洛姆的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 [J], 杨俊一
5.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 [J], 王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础。 大部分人认 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是 由他们本身 的思想和 判断来决 定的。弗洛姆指 出, 这些思想和判断实质上是性 格的
的“ 自我保存 的需要” ; 另外 , 人在具 有理性 、 想象 力 的基 础上 , 能够认识到 自己 “ 二律背反 ” 的困境 : “ 最基 本的存在之二律 背
第2 6卷
第 2期
山 西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C o l l e g e f o r Yo u t h Ad mi n i s t r a t o r s
V0 1 . 26 No . 2
。
弗 洛姆强调 , 在社会 化过程 中 , 性格是人适 应社会 的基础 。
作者简介 : 刘博识 ( 1 9 8 3 一) , 女, 吉林梅河 1 2 1 人, 鞍 山广播 电视大学党委工作部职员 , 主要研究语 言学。
8 2
儿童 的性格模式是受其 父母 的影 响并 发展 的, 同时他 和他 的父 母又都受 到文化社会结 构的影响 。在 这种模式下 , 儿童首先适
程 。另外 , 在社会 中生活的人 , 总是属 于某 一个 群体 , 是这 个群
体 的组成 部分 , 他本人 不能单独孤立地生活 。为满足生活 的需
要, 他必 须与他人 和群体保 持并发 生关 系 , 这就是 人的社会 化
过程 。 在 同化 和社会化 的联系 中, 人会 表现出 自己的性格 , 也就 是在 人与世界 发生联 系的过程 中 , 产 生了人 的性格 , 因此弗 洛 姆将 性格定义 为“ 把 人之 能量引 向同化和社会 化过程 的( 相对
反是生 与死” 。人在这个 “ 二律 背反” 面前是 不可改 变的 , 是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0 1
产物 , 同时形成 的观念 和价值也反作用于性格 , “ 促使性格 结构 更稳 定 ,因为 它使 性格取 向结构 显示出其正确性 和合理性 ” l i ]
2 0 1 3年 6月
J u n . , 2 0 1 3
【 哲学・ 社会 ・ 文化 】
社会化 与同化 中的个体性格
浅析弗洛姆 的性格取 向学说
刘博识
( 鞍山广播电视大学 党委工作部 , 辽宁 鞍山 1 1 4 0 0 0 )
摘
要: 埃利希 ・ 弗洛姆作为著名的哲 学家、 思想家、 精神分析 学家和社会 学家, 一直致力于通过 以性格 为起 点为现在 的人
一
无奈 的 , 但却要对 此做 出反应 , 使 自己的生命 具有意义和方 向。
在解决 这个“ 二律 背反” 过程 中 , 人 的需求就构成 了人 的外在需 要 。外在 需要 是人在适应社会环境 时产生 的 , 并伴随着社 会条 件 的变化 而变化。 弗洛姆认为人 的这两种需要是在人 与世界的 同化 和社会 化过程 中得到满足 的。“ 在生活过程 中, 人凭借 ( a )
获得 并同化事物 ; ( b ) 使 自己与他人 ( 及 自己 ) 有关 使 自己与世
界发 生着 联系” 【 。前 者为同化的过程 , 程
人 为满 足 自身的需要 , 有时是依靠 自身力量直接获得所需 要的
东西 , 有 时是从外 部接受所 需要 的东西 , 但大部分 情况是 为了 满足 真正的需要。 人要 先获取 , 之后进 行同化 , 也就是对外 在的 来源 和获得的事物必须 以某种方式获得 和同化 , 这就是 同化过
关键词 : 弗洛姆 ; 个体性格 ; 非生产性性格取 向; 生产性性格取向 ; 社会化性格取向 中图分 类号 : B 8 4 8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8 9 9 7 ( 2 0 1 3 ) 0 0 8 2 — 0 4
埃利希 ・ 弗 洛姆 ( 以下 简称 弗洛姆 ) 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哲 学
家、 思 想家 、 精神 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 , 也是法兰克福学 派早 期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毕 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精 神分析学说 的综合 , 以期为现在 的人 找 回“ 失落 的 自我 ” , 成 为 “ 自为 的人” 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 。弗洛姆的性格取 向学说 在其
理论 系统 中 占有 重 要 的 地位 。
弗 洛姆认 为性格 与希波克 拉底所说 气质有 着本 质上 的区
别。气质是体质上 的 , 不可改变 的。而“ 性格本质上是 由人 的体 验、 尤 其是早期生活 的体 验构成 的” 。在 人认 识和体验 的发
展 中, 性格是可 以逐渐改变 的。弗 洛姆所说性格 的含义 与弗 洛 伊德的性格含义也是 不同的。弗洛伊德认为 , 性格是一种 内驱 动力系统 , 性格构成 了行 为的基础 , 但性格不 等于行为 。 弗洛姆 认为这是弗洛伊德 “ 最一贯 、 最深入 的性格理论 ” _ 1 】 。但对 于弗 洛伊德认为性格 的能量源泉是性驱动力 的观点 , 弗洛姆却有 不 同的看法 。他认 为性格 的基础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认 为的“ 里 比 多” , 而是在人 与世界特殊 的关系 中 , 产生于人 的需要 。弗 洛姆 认为这种需要分 为内在需 要和外在需要两个部分 。 内在需要 就 是人 的生理 需要 , 它是 人与动 物所共有 的 , 也就是 弗洛姆所 称
成为“ 自为的人” 而努力。在《 为 自己的人》 一书 中, 弗洛姆 以人性为基点 , 论述 了性格形成 的同化和社会化过程 , 阐述 了非
生 产性 性 格 和 生产 性 性 格 的含 义 , 强调 了混合 性 性 格 取 向对 人 生存 的 影 响 。 他 的 人 的 性 格 理 论 为我 们观 察和 了解现 代 社 会 中人 的性 格 的形 成 及 其 影 响提 供 了一 个 新 的 考 察 、 研 究 的 方 法和 路 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