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有关黄河的资料介绍水文特征

有关黄河的资料介绍水文特征

有关黄河的资料介绍水文特征大河,全球第六大江河,我国第二长河,是华夏文明最关键的起源地,我国尊称其为“母亲河”,下边是我给你梳理的黄河的资料介绍,期待对你有效!黄河简介大河,我国北边江河,约长5464千米,水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千米。

全球第六大江河,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云贵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子山的扎曲,锦东庭园的卡日曲,和二十八宿福建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型。

自东向西各自流过青海省、四川、甘肃省、甘肃、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及山东省9个省(自治州),最终注入渤海湾。

大河上游以山坡地为主导,中上游以平原区、丘陵地形为主导。

因为江河中区流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而带入了很多的细沙,因此它也被称作全世界含砂量数最多的江河。

可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线给人类发展史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是华夏文明最关键的起源地,我国尊称其为“母亲河”。

每一年都是会生产制造类似十六亿吨细沙,在其中有十二亿多吨注入海洋,剩余四亿多吨长时间留到黄河下游,产生丘陵地貌,有益于栽种。

黄河历史变化大河的创造、问世、发展趋势受限于地史期限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造成的地质构造为外营力,以水文水利自然地理标准下自身造成的腐蚀、运送、沉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时间全过程中,健身运动不断,开拓创新。

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与黄河下游的细沙沉积在远古时代地质时期就在开展,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危害与日俱增。

依据各个方面的科学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趋势环节: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十万年)古黄河问世发展期。

晚更新世(距今十万年~一万年)大河产生深海水体。

历史时期大河在上中游平原区流域,河堤也曾经历演化,有的变化还非常大。

如内蒙古自治区河套流域,1850年之前磴口下列,关键分成两只,北支为流行,走阴山下称之为乌加河,南支即今大河。

1850年香山嘴往北乌加河中下游堵塞断流约15千米,南支遂变成流行,北支已变成后套灌溉工程的退水沟。

黄河的资料

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全长:黄河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²,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流经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在山东流入渤海,呈“几”字形,故有“几字黄河”之称。

黄河流经地形: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河中下游水体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每年都会生产将近16亿吨泥沙,其中有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悬河”,并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上中下游划分:上游—河口—中游—桃花峪—下游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1]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山东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

山东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
名人名家
•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科圣墨子、书圣王羲之、医圣扁鹊、工圣 鲁班、农圣贾思勰、智圣诸葛亮、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等
• 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
戏剧戏曲舞蹈
• 隋代齐倡、唐代参军戏、宋杂剧、元杂剧先后流行 • 戏曲到明清时蓬勃发展,李开先《宝剑记》、孔尚任《桃花扇》 • 山东秧歌各处流行,其中影响最大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
• 济南、曲阜、青岛、聊城、邹城、临淄、泰安、蓬莱、烟台、 青州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个) • 凤凰岛、海阳、蓬莱
国家级生态旅游区(1处) • 昆嵛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处
考点解析【熟悉】 ➢ 旅游资源
主要景观
• 济南:“泉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 青岛:青岛啤酒产地,2008年北京奥运伙伴城市,与“人间仙境”烟台,甲午海战之地、“最适
山东省
考点解析【了解】
➢ 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 而得名,简称“鲁”
➢ 省会:济南 ➢ 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
考点解析【了解】
➢地理环境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段,包括 半岛和内陆两部分。
黄河三角洲为全省陆地最低处。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流经山东570千米,注入渤海 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 最高点:泰山玉皇顶,1532.7米
➢ 人口10005.83 万
考点解析【了解】
➢交通状况
“空” • 10座机场(济南、青岛、烟台、威海4座为国际空港)
• 主要海港有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东营
“水” 港、龙口港、潍坊港、滨州港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流域自然概况1.自然概况及特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 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t(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kg/m3(1977年)。

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及洛河、沁河地区,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黄河治理工程规划方案

黄河治理工程规划方案

黄河治理工程规划方案一、黄河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黄河流域面积:750000km^2黄河本身长度:5464km河床长度:6450km流经省市: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黄河是我国母亲河—长江的第二大河流,也是养育了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

在我国古代,黄河又被称为“养育华夏民族之母”、“华夏文明之母”的美誉。

黄河流域上游主要是冰川融雪型,冷湿地区。

而黄河流域下游是亚热带湿润地区。

然而,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乡的扩张,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一些工业厂矿在排放废水的过程中也排放了很多对生态环境不利的物质。

这些对生态环境不利的物质对黄河的污染起到了很大的分毁作用。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和草场消失速度紧缩。

据调查、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等地贫困县的人口密度最大,且地势多为山区、丘陵,土地易遭灾害、资源、食物严重不足。

二、黄河治理工程规划方案为了解决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黄河安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黄河治理工程规划方案:1、加强防汛和治理河道工程黄河地势险峻,河水泛滥,洪水频发,黄河治理一直是中国古代及现代政府极其重要的工程。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黄河防洪工程的建设,以减轻黄河流域的洪灾风险。

在治理河道方面,应加大河床的清淤工作,清除河床淤泥和固定河道上的滩地及地降渡之母沉积,防止黄河淤积。

2、加强水污染治理工程对于工业排水污染问题,应实行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以及加大对工业污水的治理力度。

同时,要加强监管和执法,严厉打击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

3、加强水土保持工程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和草场消失速度紧缩。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恢复和保护山地生态系统,改善土壤质量。

4、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在黄河流域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关键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恢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

这些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减缓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改善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

山东水利治理措施

山东水利治理措施

山东省水利现状及应对措施摘要:山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虽坐落在东部沿海,但是水资源依然紧缺,依然难以满足全省的农业、工业用水需求。

针对山东面临的水利问题,本文进行了系统分析。

对水利问题,尤其是农业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山东省水利治理措施一、山东省水利基本情况山东省是个严重缺水的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3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28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 9%,居全国第28 位;亩均水资源量263立方米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14.3 %,居全国第27 位。

二、山东省面临的水资源问题1、水资源严重短缺, 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山东省当地水资源总量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立方米, 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 ,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1.0% ,位居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 倒数第三位。

山东省当地水资源总量不足, 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这是造成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主要原因。

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剧烈, 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山东省各地降水量、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 存在着明显的丰、枯水年交替出现的现象, 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出现也十分明显。

水资源的年内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全年降水量约有3/ 4集中在汛期; 全年的天然径流量约有4/ 5 集中在汛期, 特别是7、8 月份, 甚至是集中在一、两次特大暴雨洪水之中, 因此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黄河入境客水量逐年下降, 可利用量呈减少趋势黄河水是山东省重要的客水资源, 受流域降雨丰枯变化和流域内引黄用水量逐年增加的影响, 黄河入境水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平均入省水量骤减至222 亿立方米, 比多年平均入境水量减少了42.4%供水能力低, 可供水量少, 供需缺口大在不考虑节水和新水源开发的前提下, 21世纪初期山东省将继续面临更加严重缺水的态势。

黄河资料

黄河资料

黄河资料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经济文化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

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

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

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

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

黄河水利

黄河水利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塬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塬,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塬,海拔100米以下的黄淮海平塬,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3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的340个县(市、旗),2005年人口11275万人,耕地面积24362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2150亿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流域战略地位重要,区域优势明显,土地、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黄河下游堤防保护的黄淮海平塬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5省的部分地区。

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 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水泥沙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造成了巨大灾难。

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洪水泥沙波及范围约12万平方公里,涉及5省110个县(市),2005年区内人口9064万人,耕地11193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0615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河堤防一旦决口,除洪水淹没带来的直接损失外,洪水携带的泥沙沙化农田,压没城市、农村、道路和工矿,堵塞治淮、治海水系和灌溉渠道,巨大的间接损失难以计算,破坏的生态环境长期难以修复。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

二、洪水泥沙及河道冲淤(一)黄河洪水特点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

暴雨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地区和上游兰州以上地区,洪水发生时间为6~10月;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及上游宁蒙河段,黄河下游多发生在2月,宁蒙河段多发生在3月。

山东省沿黄XX乡村生态景观调研报告

山东省沿黄XX乡村生态景观调研报告

山东省沿黄XX乡村生态景观调研报告调研基本情况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为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九省。

在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红艳海棠,迎春盛放,造型松柏,英姿焕发,七月的滨州黄河大道,寸步间秀丽如画,一路步移景异。

风景独好,得益于“黄河文章”的落笔生痕。

在这个炎炎夏日的七月,萌芽志愿服务团队来到了山东省滨州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调研,在身体力行中,感受黄河文化,学习黄河精神。

山东省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叠加地带,是我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成立后第一个与我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地方政府。

黄河三角洲是国家和山东省重要生态功能区,长期以来,滨州市为保护黄河做了大量而且富有成效的工作。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滨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品质,以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滨州市致力打造“结构优、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的多彩景观廊道,先后上马启动黄河大道彩叶林带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等建设,全面为黄河工程“提绿增色”,叫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滨州样板”。

萌芽实践团队此次在滨州的实践之行共分为四大部分:专家访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以及综合宣传。

来到滨州后,我们对河务局的专业工作者进行了采访,从他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了近年来滨州地区黄河流域的具体生态治理措施及理念。

时代赋予“黄河文章”命题,作为滨州黄河南大门的“重要窗口”,滨州黄河河务局秉持区位禀赋优势,以贯彻落实山东黄河“五大体系”建设为抓手,以致力建设幸福黄河为目标。

在采访的过程中,河务局的专业工作者也对我们这种敢于实地走访调研的当代大学生给予了极大地赞赏并鼓励我们多走出去,开拓眼界。

山东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山东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2 开 发利 用 中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a山 . 东黄河 来水 呈下降趋势。根据高村水文站( 黄河进 入山东的控制站) 2 世纪5 年 资料, 0 0 代来水比 多年平均 来水 偏多2. 6 年代偏多3. 7 年代偏少 2 %, 年代 8 %, 4 0 4 %, 4 0 . 8 6 0
偏多 1%.0 . 9 年代偏少 4%, 5 1 0 近 年来偏少 5. 0 %。 7 b水量年际变化大。高村站年来水量最大为 16 . 94年的
a黄河现状用水已超过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 随着经 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供需形势将更加严峻。随着经济 的发展用 水量越来越大, 而黄河水量已不能满足两岸经济发 展的需要。按照丰增枯减的分配原则, 近年来山东所分配的
维普资讯
水 利 建设 与 管理 ・06年 第 7期 20
8 1
山东黄 河水 资 开发利 用现状、 问题及对 策
郝金之 赵 海 棠 袁 伯 溪 孙 远扩
20 1 ) 5 0 1
( 山东黄 河 河务局 济 南
【 摘
要 】 近年来, 通过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等有效措施 , 实现 了连续 6年黄河不断流 , 保证 了城 乡居 民生活
8 亿 m最小为 1 7 7 3 ] , 9 年的 1 亿m, 8 倍; 9 0 3 ] 相差 . 利津站最 5 大为 1 年的93 m, 9 4 6 7亿 ] 最小为 1 7 9 年的 16 m, 9 8亿 ] . 相差
5 倍。 2 c .水量年内分布不均。据统计 ,山东 36  ̄ 月黄河来水
17 . 1处 计引水能力 16 3, 2.1/设计灌溉面积 5 3 h 27 818 1 . 万 m( 1 7
万亩) 有菏泽、 。 已 聊城、 济宁、 安、 南、 泰 济 德州、 博、 淄 滨州、 东

黄河山东段南北展宽区的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河山东段南北展宽区的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 ! 展宽区的经济现状
! " 南展 宽区 内涉 及到 垦利 县 % ( ) 个自 然村 和东 营 区! 涉 及人 口 共 计 % 北展 宽 "个 自 然 村# ! & % +人 $ 区涉及 天 桥 区% 齐河县 , 涉及人口 + 个 自 然 村# $ + + $ !人 &以 上 展 宽 区 内 涉 及 群 众 共 计 ( "( !万 人# 其中 展宽 区内 约有 )! % 万人 住在 临黄 堤的 村台 上# 生活 水平 及经 济条 件与 所在 县相 比 # 存 在明 显差
治 黄事 业 已 进 入 了 一 个全 面 ! ! 自 治理 黄河 以 来 " 治 理! 综 合开 发的 崭新 时期 # 除 堤防 建设 外 " 修 建了 小 浪底 等水 利枢 纽工 程 " 开 辟了 南北 展宽 区 " 并 修建 了 东平 湖滞 洪水 库 " 初 步 形成 了 % 上 拦 下排 ! 两岸 分
! & 展 宽区 面积 ( 最 大 库容 $有 效库 " #. 2 " ) %亿 2 " & 容& " 设 计分 洪能 力 ! + $ 南 展宽 区工 ,亿 2 " " "2& W ! 程 涉及 垦利 和博 兴 ! 个县 " 展 宽 区面 积 ( ! &&. 2 "
将利 用北 展宽 区 分洪 # 但 目 前 2+ W 的特 大洪 水时 " 在小 浪底 水库 投入 运 用 的 新 形式 下 " 经过水利枢纽
摘要 ! 防凌的需要 " 黄 河两侧修建了南 ! 北展宽区 " 受防洪的限制 " 展宽区内群众 的经济发 ! " 世纪 ) " 年代由于防洪 ! 展相对落后 # 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 " 南北展宽区失去其 防洪作 用 " 该文分 析了南 北展宽区 内经济 现状和 资源的 优劣势 " 针对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就资源开发 ! 优势互补等方面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 关键词 ! 南北展宽区 $ 资源利用 $ 经济发展 $ 黄河 $ 山东 中图分类号 ! $ ? f + + ! ($ ? f + ) &I & P ! " )!!!! 文献标识码 ! F

浅议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

浅议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

浅议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作者:朱凯迪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08期摘要:对于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演变的研究对于黄河口治理具有重大意义,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岸的冲淤地形地貌演变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黄河入海水沙量的多少,它直接决定着入海口附近海岸是侵蚀还是淤积。

本文就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进行探讨。

关键词: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演变一、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概况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被称为“母亲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入海沙量高达10.8亿吨,素以水多沙多而闻名于世。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交汇处,现在的黄河口是由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形成,而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是一块北起徙骇河以东,南至支脉沟口以北约5400平方公里的扇形区域,在以往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二、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现状及形成原因1.入海泥沙的变化过程五十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口的泥沙量逐渐减少,甚至在1997年一年之间黄河竟断流长达226天,严重影响了黄河入海口的泥沙输送量,对于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变化影响巨大。

根据相关资料掌握的入海流路的几次变化,我们主要将入海沙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1953到1964年神仙沟流路阶段,入海沙量达到11.85亿吨每年;(2)1964到1976年刁口河流路阶段,年均入海沙量为10.98 亿吨;(3)1976到2007年清水沟流路阶段,年均入海沙量为4.58亿吨。

其中 1976到1996 年年均入海沙量为6.2亿吨,1996到2007年年均入海沙量为1.62亿吨。

进入河口区的泥沙主要淤积在河口河道、潮间带和滨海区,其余部分被海洋动力输向较远的海域,同时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受到来沙量、入海流路地形条件以及入海口外海洋运动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流路时期,淤积在滨海区及以内的泥沙占黄河入海口来沙量比值逐渐增大,而相应的输向较远海域的泥沙占入海口来沙量比值则逐渐减小。

淤背区打井对黄河堤防安全的影响

淤背区打井对黄河堤防安全的影响

淤背区打井对黄河堤防安全的影响【摘要】随着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的完成,黄河工程的抗洪强度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上万亩的淤背区土地,为黄河人提供了得天独后的土地资源优势,为黄河人发挥聪明才智及施展才能的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本文主要以抽水试验验证和分析淤背区打井对堤防工程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淤背区打井,黄河堤防,安全一.前言黄河於背区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如何做好淤背区打井对堤防工程安全的影响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使於背区成为黄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黄河流域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自然、文化、社会因素构成了黄河於背区经济区域,保持其经济稳定发展与增长,已经成为广大黄河职工乃至全社会黄河事业发展的人们关注的热点。

针对淤背区打井对堤防工程安全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黄河於背区的概念和山东黄河淤背区基本情况1.黄河於背区的概念黄河於背区是指将含沙量大的黄河水引到黄河堤防工程的背河侧,沉沙落淤所形成的区域。

它是黄河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黄河人的一项丰富的土地资源。

2.山东黄河淤背区基本情况山东黄河自70年代初机淤固堤以来,已淤筑土方3.2亿m3,加固堤防460km,对提高堤防抗洪能力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淤出了大量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

截至1996年底已淤至设计高度的淤背区面积达2600hm2,尚未淤至标准的面积为867 hm2。

淤背区土质为细砂、粉细砂,只有位于淤区尾部的属轻质沙壤土。

平均物理力学指标:无凝聚力,天然孔隙比为0.844,相对密度为57.6%,不均匀系数为2.3,中数粒径为0.081mm,密度为2.67kg/m3,渗透系数为8. 4x10-4cm/s,1~2m内的含水量仅为5%~10%,保水性极差。

对堤防工程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三.先来说说黄河堤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黄河堤防安危,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的黄河堤防主要特点是:1.黄河堤防大多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多次加修而成的,在早期加高培厚堤防时,为争取获得更多的耕地,多是顺河傍水而筑。

黄河的调研报告

黄河的调研报告

黄河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黄河的流域情况、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情况,为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实地考察、访谈、收集相关材料等。

三、基本概况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国家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跨越九个省份,流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七个省份,最后注入渤海。

总长约5464公里。

黄河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约982亿立方米。

四、生态环境1. 河流生态黄河上游多为峡谷河段,河道陡峭,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但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湿地减少,河水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失衡。

保护黄河上游的天然湿地和植被,是重要的环境保护任务。

2. 水资源利用黄河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源地,支撑着黄河流域7个省份的农业生产、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

然而,近年来,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面临严重的供需矛盾。

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加强治理。

五、经济发展1. 农业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发展潜力大。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2. 工业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同时,黄河流域的工业发展也比较集中,涉及石化、冶金、化工等行业。

六、保护与发展1. 生态保护加强黄河上游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质,减少河流的水土流失。

搭建河岸生态护岸,加强植被的保护,推动河道生态恢复。

2.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建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采取科学的水资源节约措施,减少浪费,保障供水安全。

3. 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水平和效益。

同时,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

促进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黄河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黄河的水系特征》课件

《黄河的水系特征》课件

生态环境保护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非常重要,需要保护湿地、植 被和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
黄河文化保护
黄河流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保护,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六、结语
黄河的重要意义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拥有 丰富的水资源和文化底蕴, 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地理位置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半岛东 南部,是黄河注入渤海的重 要地区。
建设与环境
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农业 和渔业资源,是中国经济发 展重要的支撑点。
经济发展
三角洲地区拥有发达的工业 和城市,为中国的经济提供 了重要的增长动力。
四、黄河水利工程
都羊水库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黄河上 游最大的水库之一。它起到调 节水量、发电和供水的作用。
《黄河的水系特征》PPT 课件
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流,具有丰富的水系特征。本课件将介绍黄河的基 本情况、水系特征、三角洲、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等内容,带您探索黄河的 魅力。一、黄河基本情况 Nhomakorabea黄河概述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全长约5,464千米。它 源于青海,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分布
黄河流域横跨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地理区域, 涵盖了中国广大的农业和人口资源。
未来的发展方向
黄河的未来发展需要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水资 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黄河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黄河不仅关乎地方的生 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也关系 着整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 人民的福祉。
花园口水库
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是黄河上 游重要的水利工程,主要用于 农田灌溉和发电。
蔡家河水库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是黄河中游最大的水利枢纽工 程,起到调节水位和发电的作 用。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演变、治理措施以及开发利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认识到治理黄河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河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河流,其治理与开发的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治理的基本措施,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基本情况、治理措施、开发利用。

2.教学难点:黄河治理的措施及其原理,黄河的开发利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地图、图片、视频、案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详细讲解黄河的治理措施及其原理,黄河的开发利用。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5.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探讨黄河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长江、黄河概况:

长江、黄河概况:

长江、黄河概况: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2、一月0℃等温线3、 7月800毫米等降水量线4、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5、半湿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降水)2、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备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这条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划分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季风区,种植业为主,北方旱田种小麦,南方水田种水稻;西北地区是非季风区,以畜牧业为主,有新疆牧区和内蒙古牧区;青藏地区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高寒是它的自然地理特征。

有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3、青藏地区与其它地区——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备注: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这几列山脉都是东北——西南走向。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人口分界线: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一线。

这条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相近。

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

四、我国四大工业区自北向南依次为:五、我国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

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特点就是雨热同期。

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形成原因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代表城市:北京、哈尔滨、大连。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代表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城市有:上海、武汉、重庆。

最全:山东基本省情省况

最全:山东基本省情省况

几乎最全:基本省情省况(1)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与气候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省接壤,西南与省交界,南与、省毗邻。

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省在北纬34度25分至38度23分、东经114度36分至112度43分之间,东西最长约700公里,南北最宽420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

省的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省的最高点是位于中部的泰山,海拔1545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海拔2米至10米。

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山地、丘陵约占34%;河流、湖泊约占3%。

省境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干流长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条。

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

其他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淮河等。

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

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湖组成,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半岛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北自无棣县的大口河河口,南至日照市绣针河口,全长3121公里,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六分之一,仅次省,全国第二。

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水域面积约13300平方公里,两项共16300平方公里,为全省陆地面积的10.6%,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有可为,因此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省。

自北向南依次有滨州、东营、潍坊、、威海、、日照共七个滨海地级市。

庙岛群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黄海与渤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是拱卫首都的重要海防门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一、机构设置山东黄河河务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省的派出机构,负责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山东黄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在沿黄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设有8个市河务(管理)局、30个县(市、区)河务(管理)局,13个直属单位。

至2015年4月,全局共有职工12289人,其中在职职工6608人,离退休职工5681人。

在职职工中,省、市、县河务局三级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1062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4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74人,副教授级高工77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169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922人。

二、河道情况东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内)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

改道之初两岸并无堤防,清同治末年,河道堤防逐渐兴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基本形成规模。

1938年6月,国民政府企图阻止日军进攻,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改道南行经徐州淮河一线入黄海。

1946年,国民政府企图以水代兵,阴谋水淹解放区,为此,国共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解放区军民与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阴谋。

1947年3月,花园口决口堵复,黄河回归山东故道,即现行河道。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在河南兰考从我省东明县入境,呈北偏东流向,经我省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9市的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河道长628公里。

从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从河口镇至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山东黄河河道特点上宽下窄,由菏泽东明高村以上的5~20公里,减至阳谷陶城铺以下的0.5~4公里,最窄处东阿艾山卡口宽度仅275米;纵比降上陡下缓,从1/6000降至1/10000;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由东明高村的20000立方米每秒降至阳谷陶城铺以下11000立方米每秒。

自东明上界到高村长56公里,属游荡型河段;高村至陶城铺长156公里,属过渡型河段;陶城铺至利津长307公里,属弯曲型窄河段;利津以下为摆动频繁的尾闾段,泥沙不断堆积,平均年造陆面积为25-30平方公里。

目前,山东黄河河道高于两岸地面4~6米,设防水位高出两岸地面8~12米,是典型的“二级悬河”,即槽高、滩低、堤根洼,堤外更低。

三、来水来沙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

1951年至2005年,进入山东黄河(高村水文站)年均水量为363亿立方米,年均来沙量8.68亿吨左右。

1986-2005年以来,随着沿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来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水量每年仅225.4亿立方米,来沙量4.05亿吨。

由于水少沙多,径流年内多集中于汛期,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年均升高10厘米左右,河床高于背河地面4-6米,设计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米,“地上悬河”形势严峻。

2001-2008年,我省高村站年均水量225.5亿立方米,其中最大为2006年,为265.9亿立方米,最小为2001年,为129.5亿立方米。

年均来沙量1.61亿吨(1951-2005年为8.68亿吨),其中最大为2003年,为2.75亿吨,最小2001年,为0.841亿吨。

利津站年均水量161.1亿立方米(1950-2005年为320.2亿立方米),其中最大为2005年,为206.8亿立方米,最小为2002年,为41.89亿立方米。

年均沙量1.67亿吨(1950-2005年为7.91亿吨),其中最大为2003年,为3.70亿吨,最小2002年,为0.543亿吨。

四、黄河洪水黄河洪水按照出现时期的不同划分为桃、伏、秋、凌四汛。

十二月至次年二月为凌汛期,凌情严重时形成冰坝壅水,易造成决口,形成灾害。

三至四月桃花盛开之时,上中游冰雪融化,形成洪峰,称为“桃汛”;七至八月暴雨集中,河水猛涨,称为“伏汛”,有“七下八上”之称。

历史上大洪水多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是一年当中的最危险时期;九至十月秋雨连绵,易形成洪峰,称为“秋汛”。

伏汛、秋汛习惯上称作伏秋大汛。

伏秋大汛的洪水多由黄河中游暴雨形成,洪水预见期短,洪峰高,含沙量大,对我省黄河防洪威胁严重。

历史上黄河决口灾害多发生在伏秋大汛和凌汛期间。

暴雨洪水出现时间主要在7~10月份。

洪水来源主要有五个地区,•即上游的兰州以上地区、中游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分别简称河龙间、龙三间、三花间),以及下游的汶河流域。

上游地区洪水洪峰小、历时长、含沙量小。

中游的三个地区是最主要的洪水来源区,一般不同时遭遇。

来水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以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上大洪水”。

如1933年洪水,其特点是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也大,对黄河下游威胁严重;二是以三花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下大洪水”。

如1958年洪水,其特点是洪水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最为严重。

汶河洪峰形状尖瘦、含沙量小,除威胁大清河及东平湖堤防安全外,当与黄河洪水相遇时,影响东平湖对黄河洪水的分滞洪量,从而增加山东黄河窄河段的防洪压力。

五、黄河凌汛黄河凌汛由于地理纬度原因,只在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和下游花园口以下河段出现。

主要发生在河道解冰开河期间,其特点是峰低、量小、历时短、水位高。

历史上凌峰流量一般为1000~2000立方米每秒,全河最大实测值不超过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总量上游一般为5~8亿立方米,下游为6~10亿立方米;洪水历时,上游一般为6~9天,下游一般为7~10天;由于河道中存在着冰凌,易卡冰结坝壅水,使河道水位在相同流量下比无冰期高得多,例如1955年利津站凌峰流量196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达15.31m,比1958年104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位还高1.55m。

凌洪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流量沿程递增,因为在河道封冻以后,拦蓄了一部分上游来水,使河槽蓄水量不断增加,由于“武开河”时这部分水量被急剧释放出来,向下游推移,沿程冰水越积越多,形成越来越大的凌峰流量。

黄河下游冰凌洪水,自三门峡、小浪底水库防凌蓄水运用以来,减少了“武开河”的机遇,减轻了下游防凌压力。

六、洪水灾害历史上黄河洪水灾害严重,尤其是黄河下游,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1933年8月,陕县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下游两岸决口50多处,•淹没冀、鲁、豫、苏四省30县,受灾面积6592公里,•受灾人口273万多人,•死亡1.27万余人。

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掘开花园口大堤,黄河夺淮入海,淹及豫、皖、苏三省44县,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余人。

除伏秋大汛外,黄河下游凌汛灾害也很严重,1855年铜瓦厢改道至1955年的一百年中,发生凌汛决溢的有29年,平均三年半就有一年凌汛灾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955年凌情严重,分别在利津县王庄和五庄决口成灾。

黄河决口淹没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波及冀、豫、鲁、苏、皖5省25万平方公里,给黄淮海平原人民造成极其深重的灾难。

即使现在,黄河洪水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是加强了黄河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上拦工程是上中游的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库;下排工程是下游两岸堤防、险工、控导工程;两岸分滞就是东平湖、北金堤蓄滞洪工程。

二是加强了黄河防洪非工程措施。

主要是落实各级防汛责任制,组织培训黄河防汛队伍,储备防汛物资、设备,编制防洪预案,以及水情测报、通信联络、电力供应等各项保障措施。

通过加强黄河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依靠沿黄党政军民、治黄职工的严密防守,确保了黄河伏秋大汛岁岁安澜。

特别是战胜了1949、1958、1976、1982年大洪水;安全度过了1969年和1970年三封三开的严重凌汛。

近年来,又战胜了2001年汶河东平湖大水和2003年华西秋雨汛情,扭转了黄河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目前,山东黄河防汛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省黄河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在增大。

黄河已连续32年未来大水,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在不断增加。

虽然有小浪底等水库拦蓄,但发生超过30年一遇的洪水,就可能需要运用东平湖分洪,我省阳谷陶城铺以下窄河段就达到或接近设防标准。

二是黄河“二级悬河”不利形态威胁堤防和滩区群众安全。

河道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常洪水就可能发生横河、斜河、顺堤行洪,大洪水时情况将更加严重。

我省黄河滩区居住近65万人,一旦发生漫滩,洪水将对滩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三是防洪工程存在薄弱环节。

黄河堤防、险工、控导、涵闸和东平湖、北金堤滞洪区等都存在薄弱环节,东平湖内有34万人,运用时需要外迁,任务十分艰巨。

四是防洪非工程措施不适应防大汛需要。

多年未来大水,干部群众普遍存在麻痹思想,防汛队伍抗洪抢险能力不足,气象预报、水情测报、物资储备,交通运输、通信联络、防汛道路等方面也存在不适应的地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防汛抢险工作。

山东黄河的防洪任务是:确保黄河郑州花园口站发生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大堤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尽最大努力,采取一切措施缩小灾害。

东平湖防洪运用水位为44.5米,并做好特殊情况下老湖46.0米水位运用的准备。

大清河防御戴村坝站7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遇超标准洪水,确保南堤安全。

黄河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各有关部门实行防汛岗位责任制。

确保黄河防洪安全,要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全面落实各级各类防汛责任制,修订完善防洪预案,组织培训好防汛队伍,储备好防汛物资设备,落实黄河滩区、蓄滞洪区群众迁安救护措施,做好水情测报、查险抢险、通信联络、电力供应等各项工作。

七、防洪工程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依靠沿黄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对黄河大堤进行了大规模的加高培厚,修复了千疮百孔、残破不全的故道堤防,将历史遗留下来的秸料埽坝全部改建为石坝,把过去低矮残破的大堤加高到11米以上,堤防加宽到50-100米,使千里堤防成为防汛抗洪的重要屏障。

初步建成了由堤防、险工、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