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

山东黄河河务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省的派出机构,负责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山东黄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沿黄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设有8个市河务(管理)局、30个县(市、区)河务(管理)局,13个直属单位。至2015年4月,全局共有职工12289人,其中在职职工6608人,离退休职工5681人。在职职工中,省、市、县河务局三级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1062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4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74人,副教授级高工77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169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922人。

二、河道情况

东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内)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改道之初两岸并无堤防,清同治末年,河道堤防逐渐兴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基本形成规模。1938年6月,国民政府企图阻止日军进攻,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改道南行经徐州淮河一线入黄海。1946年,国民政府企图以水代兵,阴谋水淹解放区,为此,国共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解放区军民与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阴谋。1947年3月,花园口决口堵复,黄河回归山东故道,即现行河道。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在河南兰考从我省东明县入境,呈北偏东流向,经我省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9市的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河道长628公里。从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从河口镇至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山东黄河河道特点上宽下窄,由菏泽东明高村以上的5~20公里,减至阳谷陶城铺以下的0.5~4公里,最窄处东阿艾山卡口宽度仅275米;纵比降上陡下缓,从1/6000降至1/10000;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由东明高村的20000立方米每秒降至阳谷陶城铺以下11000

立方米每秒。自东明上界到高村长56公里,属游荡型河段;高村至陶城铺长156公里,属过渡型河段;陶城铺至利津长307公里,属弯曲型窄河段;利津以下为摆动频繁的尾闾段,泥沙不断堆积,平均年造陆面积为25-30平方公里。

目前,山东黄河河道高于两岸地面4~6米,设防水位高出两岸地面8~12米,是典型的“二级悬河”,即槽高、滩低、堤根洼,堤外更低。

三、来水来沙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1951年至2005年,进入山东黄河(高村水文站)年均水量为363亿立方米,年均来沙量8.68亿吨左右。1986-2005年以来,随着沿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来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水量每年仅225.4亿立方米,来沙量4.05亿吨。由于水少沙多,径流年内多集中于汛期,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年均升高10厘米左右,河床高于背河地面4-6米,设计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米,“地上悬河”形势严峻。

2001-2008年,我省高村站年均水量225.5亿立方米,其中最大为2006年,为265.9亿立方米,最小为2001年,为129.5亿立方米。年均来沙量1.61亿吨(1951-2005年为8.68亿吨),其中最大为2003年,为2.75亿吨,最小2001年,为0.841亿吨。利

津站年均水量161.1亿立方米(1950-2005年为320.2亿立方米),其中最大为2005年,为206.8亿立方米,最小为2002年,为41.89亿立方米。年均沙量1.67亿吨(1950-2005年为7.91亿吨),其中最大为2003年,为3.70亿吨,最小2002年,为0.543亿吨。

四、黄河洪水

黄河洪水按照出现时期的不同划分为桃、伏、秋、凌四汛。十二月至次年二月为凌汛期,凌情严重时形成冰坝壅水,易造成决口,形成灾害。三至四月桃花盛开之时,上中游冰雪融化,形成洪峰,称为“桃汛”;七至八月暴雨集中,河水猛涨,称为“伏汛”,有“七下八上”之称。历史上大洪水多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是一年当中的最危险时期;九至十月秋雨连绵,易形成洪峰,称为“秋汛”。伏汛、秋汛习惯上称作伏秋大汛。伏秋大汛的洪水多由黄河中游暴雨形成,洪水预见期短,洪峰高,含沙量大,对我省黄河防洪威胁严重。历史上黄河决口灾害多发生在伏秋大汛和凌汛期间。

暴雨洪水出现时间主要在7~10月份。洪水来源主要有五个地区,•即上游的兰州以上地区、中游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分别简称河龙间、龙三间、三花间),以及下游的汶河流域。上游地区洪水洪峰小、历时长、含沙量小。

中游的三个地区是最主要的洪水来源区,一般不同时遭遇。来水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以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上大洪水”。如1933年洪水,其特点是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也大,对黄河下游威胁严重;二是以三花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下大洪水”。如1958年洪水,其特点是洪水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最为严重。汶河洪峰形状尖瘦、含沙量小,除威胁大清河及东平湖堤防安全外,当与黄河洪水相遇时,影响东平湖对黄河洪水的分滞洪量,从而增加山东黄河窄河段的防洪压力。

五、黄河凌汛

黄河凌汛由于地理纬度原因,只在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和下游花园口以下河段出现。主要发生在河道解冰开河期间,其特点是峰低、量小、历时短、水位高。历史上凌峰流量一般为1000~2000立方米每秒,全河最大实测值不超过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总量上游一般为5~8亿立方米,下游为6~10亿立方米;洪水历时,上游一般为6~9天,下游一般为7~10天;由于河道中存在着冰凌,易卡冰结坝壅水,使河道水位在相同流量下比无冰期高得多,例如1955年利津站凌峰流量196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达15.31m,比1958年104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位还高1.55m。凌洪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流量沿程递增,因为在河道封冻以后,拦蓄了一部分上游来水,使河槽蓄水量不断增加,由于“武开河”时这部分水量被急剧释放出来,向下游推移,沿程冰水越积越多,形成越来越大的凌峰流量。黄河下游冰凌洪水,自三门峡、小浪底水库防凌蓄水运用以来,减少了“武开河”的机遇,减轻了下游防凌压力。

六、洪水灾害

历史上黄河洪水灾害严重,尤其是黄河下游,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1933年8月,陕县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下游两岸决口50多处,•淹没冀、鲁、豫、苏四省30县,受灾面积6592公里,•受灾人口273万多人,•死亡1.27万余人。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掘开花园口大堤,黄河夺淮入海,淹及豫、皖、苏三省44县,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余人。除伏秋大汛外,黄河下游凌汛灾害也很严重,1855年铜瓦厢改道至1955年的一百年中,发生凌汛决溢的有29年,平均三年半就有一年凌汛灾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955年凌情严重,分别在利津县王庄和五庄决口成灾。黄河决口淹没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