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抗菌有效成分的研究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一、总论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操根及根茎,性微寒,味苦,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凉血消痛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古代广泛用于心血管、血液类的疾病。
丹参为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x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
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其有效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
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以及脂溶性成分丹参酮,另含丹参新酮及鼠尾草酚等。
二、丹参的化学成分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
脂溶性方面,现已得到40余中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分为两类,即丹参酮类和罗列酮类。
丹参酮类化合物多数属于二萜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二萜醌类化合物,如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Ⅲ、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I、丹参新醌甲、左旋二氢丹参酮I、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等。
另外有新的二萜醌结构的新丹参酮类化合物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如新隐丹参酮Ⅱ,环酚乳酰胺、油酰新隐形丹参酮和油酰丹参新醌A等。
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均具有酚酸性结构,其中最早发现的丹山素,化学名称为3,4-二羟基苯乳酸。
此后发现了一系列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丹酚酸并按照英文字母排序,主要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酚酸A、B、C、D、E、F、H、I、J,四甲基丹参酚酸C,还有迷迭香酸、紫草酸等。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2003年第 12卷第 10期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杨 勤 1,赵朝伟 2
!1.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 雅安 625000; 2.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中 图 分 类 号 :R282.7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4931 !2003 "10-0078-02
丹参能够改 善动物术后肝功 能,提高存 活率,并 且能使肝 再生 时的肝再生度、有丝分裂指数及血清甲胎蛋白阳性率增高 1!4;" 可以 通过一氧化氮、粘膜上表皮生 长因子受体等 介导,改善胃溃 疡大鼠 粘 膜 微 循 环 ,从 而 促 进 胃 粘 膜 上 皮 细 胞 增 生 1!5。" 此 外 ,丹 参 还 能 促 进家兔小肠吻合口组织细胞及小鼠自体移植脾组织等的修复和再 生 1!6-17 。" 笔 者 认 为 ,丹 参 对 组 织 的 修 复 和 再 生 作 用 与 其 改 善 微 循 环 、改 善 血 液 流 变 学 特 性 和 局 部 血 流 动 力 学 等 作 用 是 密 切 相 关 的 。 4 保肝作用
丹参素能明 显扩张实验性急 性心肌梗塞的 犬、猫以及离 体猫、 态 分 析 仪 ,观 察 静 脉 注 射 丹 参 注 射 液 在 生 理 状 态 及 高 分 子 右 旋 糖
猪 的 冠 状 动 脉 ,增 加 冠 状 动 脉 血 流 量 ,并 能 对 抗 吗 啡 、心 得 安 的 收 苷 所 致 微 循 环 障 碍 时 小 鼠 脑 微 区 血 流 量 的 变 化 ,结 果 丹 参 低 剂 量
#17$ 李 歧梅 .心 血通 注 射 液治 疗 充 血 性心 力 衰 竭 40例 #J$.中国 冶 金 工 业 医 学 杂 志 ,1998,15 !2 ":82.
丹参的化学成分与功能主治
丹参的化学成分与功能主治1. 丹参的化学成分丹参(学名:Salvia miltiorrhiza)是一种中草药,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包括以下主要成分:•丹酚酸B(Danshensu):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于降低血压和抗血小板聚集。
•桂皮酸(Caffeic acid):具有抗炎和抗菌活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丹参酮(Tanshinone):主要有丹参酮I、IIA、IIB和III等四种类型,具有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
•丹酮A(Cryptotanshinone):具有抗肿瘤和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酚酸类化合物(Phenolic acids):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2. 丹参的功能主治丹参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功能主治。
以下是丹参的主要功能和主治领域:2.1 心血管系统•降低血压:丹参中的丹酚酸B和丹参酮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有助于调节血压水平。
•抗血小板聚集:丹参中的丹酚酸B和丹参酮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心肌缺血: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可以改善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保护心血管系统:丹参中的丹酮A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保护心血管系统免受损害。
2.2 抗炎与抗菌•抗炎作用:丹参中的丹酚酸B、桂皮酸和丹参酮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炎症相关疾病。
•抗菌作用:丹参中的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2.3 抗氧化与抗肿瘤•抗氧化作用:丹参中的丹酮A和丹酚酸B等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抗肿瘤作用:丹参中的丹酮A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4 促进血液循环•桂皮酸和丹酚酸B等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结论丹参是一种丰富的中草药,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丹酚酸B、桂皮酸、丹参酮等。
丹参有效成分的积累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共3篇
丹参有效成分的积累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共3篇丹参有效成分的积累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1丹参有效成分的积累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丹参,是中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药材,其有效成分为丹参酮和丹酚酸B等物质,具有降血脂、抗菌、抗肿瘤等功效。
然而,这些有效成分将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丹参的种植和养护,需要关注生态因子对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首先,光照对丹参的有效成分的积累有着重要的影响。
光照充足的环境下,丹参在日间中相应也会大量合成有效成分。
但过少或过多的光照会减慢有效成分的生长速率,甚至导致有效成分丧失。
因此,在丹参的种植和养护中,需要合理控制光照的持续时间和光强度。
其次,温度也是影响丹参有效成分积累的关键因素之一。
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丹参有效成分的积累,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将会导致有效成分含量下降,甚至影响药材品质。
因此,在丹参种植和养护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温度和通风等条件,以创建最适宜的生态环境。
再次,土壤的养分与水分,直接影响着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积累。
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汇聚于土壤,将会促进丹参的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的积聚,而缺乏水分和养分则将对丹参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有效成分积累不足。
因此,在种植和养护丹参时应特别注意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平衡。
最后,大气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微生物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丹参有效成分的积累。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药材的生态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和病菌的侵害,从而保证药材的品质和药效。
综上所述,丹参有效成分的积累与生态因子有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具有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种植和养护丹参时我们需要适时采取措施来创造合适的生态环境,提高药材品质和保障药效。
药材种植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发展绿色、环保的药材生产模式是一项重要任务。
希望在未来的种植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好的关注生态环境,切实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提高缺乏有效成分药材的品质和有效性丹参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的积累与生态因子密切相关。
丹参外用的疗效观察与药理作用基础
丹参外用的疗效观察与药理作用基础丹参,又称为丹参、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茎叶制成的中草药。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常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丹参外用具有可见的疗效,本文旨在探讨丹参外用的疗效观察与药理作用基础。
1.消肿止痛: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从而减轻组织水肿和疼痛。
临床观察发现,患者使用丹参外用药物后,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感明显减轻。
2.促进伤口愈合:丹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减少组织瘢痕形成。
临床观察显示,使用丹参外用药物后,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愈合后的疤痕也较为平滑。
3.抗菌作用: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减少细菌感染和炎症扩散。
临床观察表明,患者使用丹参外用药物后,伤口周围皮肤红肿渐消退,感染征象逐渐减轻。
1.活血化瘀: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参素和丹参酮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黏稠度,加速炎症物质代谢,从而减轻组织水肿和疼痛。
2.清热解毒: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酚酸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减少细菌、病毒的繁殖,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3.抑菌消炎: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对多种致病微生物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够减少细菌感染、减轻炎症反应,加速伤口愈合。
总之,丹参外用具有良好的疗效观察和药理作用基础,能够有效缓解各种炎症、疼痛等症状,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选用丹参外用药物,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丹参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丹参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刘长松 张贵君* 张智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 100102)摘要:丹参是临床常用中药材。
本文对其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为更好的研究其药效组分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资料。
关键字:丹参;药效组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tiorrhiza Bag.的干燥根及根茎[1]。
丹参根主要含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并含黄酮类、三萜类和甾醇等其他成分。
对丹参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主要是对丹参的脂溶性成分的研究;六十年代至今,丹参成分的研究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水溶性成分的研究。
丹参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调节组织修复和再生等作用。
我们应依据其药效组分和药理作用来衡量其质量,并指导其临床应用。
1 主要化学成分1.1 脂溶性成分丹参的脂溶性大多为共轭醌酮类化合物,具有特征的橙黄色和橙红色。
其主要包含以下物质:丹参酮Ⅰ、ⅡA、ⅡB、Ⅴ、Ⅵ,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次甲基丹参醌,紫丹参甲素、乙素、戊素,丹参新酮,1,2-二氢丹参醌,丹参醇Ⅰ,丹参醇Ⅱ,丹参醇Ⅲ,降丹参酮,1,2,15,16-四氢丹参醌,异丹参酮Ⅰ,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丹参酮A,丹参酮B,丹参酮C,丹参酮D,二氢次丹参醌,二萜萘嵌苯酮,丹参螺旋缩酮内酯,丹参酚,丹参醛[2],丹参新醌甲、乙、丙、丁等。
以上结构均属醌酮类型,其中含量较高的有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等,可以考虑最有药效组分的组成进行考察。
属于其它类型结构的有弥罗松酚,鼠尾草酚,柳杉酚等[3]。
1.2水溶性成分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主要有酚酸类物质,丹参酸甲(也称丹参素),熊果酸原儿茶醛,丹参酸乙,丹参酸丙,琥珀酸[4],等。
另外,有文献报道从Salina Cinnabarina叶表面渗出物检测出结构3,4-Secoisopinara-4(18),7,15-triene-3-oicacid具有解痉活性的化合物;还有抗高血压的Salvisyrianone也已被确证[5-6]。
丹参的功效与作用点
丹参的功效与作用点丹参,是一种中草药,也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药材。
据史料记载,丹参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年的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丹参因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在中药领域中备受赞誉。
一、丹参的植物学特征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约为50-90厘米。
其根系发达,叶呈掌状分裂,叶片的形状类似于参,因此得名为丹参。
丹参的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期一般在夏季。
果实为褐色至黄褐色荚果,内含黑色坚果。
丹参在草原、山地等地都能生长,但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其生长更为有利。
二、丹参的主要功效与作用1. 活血化瘀: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流,提高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这对于治疗疾病中的血瘀和淤血非常有效。
丹参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 抗炎抗菌:丹参含有丹参酮、脂肪酸、多糖等多种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和抗菌功效。
丹参可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对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丹参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 降低血脂:丹参中含有丹参酮、丹参素等成分,这些成分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减少脂蛋白的合成。
因此,丹参可以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保护心脏:丹参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可以预防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丹参对心脏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可以增强心脏的供血能力。
丹参还能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脏的血流阻力,保护心脏的功能。
5. 抗肿瘤: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丹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
丹参还可以减轻放疗和化疗对机体的损伤,提高化疗的疗效。
6. 护肝:丹参可以减轻肝脏的损伤,保护肝脏细胞。
丹参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可以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自由基,提高肝脏对化学药物和毒素的清除能力。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传统中药,从事药理作用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丹参在中医传统中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舒展经络、抗炎镇痛等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丹参的药理作用也得到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目前,对丹参的药理作用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首先,丹参的主要成分是丹参素。
丹参素是一种水溶性糖苷类化合物,具有抗凝血、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脂血管扩张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丹参素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等方式,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丹参素还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机制,对炎症性疾病和肿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丹参素还能够改善脑缺血损伤、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对神经系统保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丹参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等。
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凝血等作用,能够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抵抗能力。
生物碱类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抗癫痫、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对中枢神经和心脏等器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酚酸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成分的共同作用对丹参的药理活性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再次,丹参还能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表达,发挥其药理作用。
丹参素能够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KC)途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等方式,调节细胞的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抗衰老、抗心肌梗死、抗肿瘤等作用。
丹参还能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呼吸链、减轻线粒体损伤等方式,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这些机制的研究为丹参药理作用的深入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总结起来,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对丹参素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血栓、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病症。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酚酸B和丹酚酸A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血栓、心肌保护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为了提高丹参的药效和药品质量,开展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水煎提取、超音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水煎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
然而,水煎提取时间长,繁琐,且溶剂用量大,易造成有效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超音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利用超声波和微波的物理效应,能够加速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扩散,提高提取效率。
超临界流体萃取则是将CO2等作为溶剂,利用其溶解力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提取,可避免传统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技术、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
液相色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逆向离子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其中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由于其高分离能力和灵敏度,成为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主流方法。
薄层色谱技术虽然简单易行,但分离能力较低,通常用于快速初步分析和鉴别。
气相色谱技术适用于揭示丹参有效成分的挥发性组分,但无法处理不挥发的成分。
此外,还可利用超滤、纳滤、离心等膜分离技术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其中超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大的有机酸类成分,纳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小的多酚类成分。
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提取分离方法,如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微萃取和离子交换膜萃取等。
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将超临界流体和超声波相结合,能够提高提取效率和提取选择性。
固相微萃取是将固相材料与样品接触,利用纯净水等溶剂进行脱附,可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
离子交换膜萃取则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
总之,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丹参的药用成分
• 2.7 抗肿瘤作用 (1)丹参酮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体内外
实验研究表明,一方面,丹参酮类化合物
有着广泛的菲醌结构,其中菲环结构与 DNA分子相结合,而呋喃环、醌类结构可 产生自由基,从而引起DNA损伤,抑制肿 瘤细胞DNA合成;另一方面,丹参酮通过 抑制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增殖 相关的基因表达,影响DNA多聚酶活性, 以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2.5 抗心肌缺氧作用 孙学刚等〔8〕研究丹参酮对缺氧心肌细胞膜电位 (MP)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结果表明丹
参酮能显著降低因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钙离子 [Ca2+]的升高,抑制缺氧细胞钙超载,减少触发
活动和折返,降低心率而防治心律失常;并且通
过降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抑制因缺氧导致的离 子顺浓度梯度透过细胞膜,减少钙离子[Ca2+]内 流导致的细胞内钙离子[Ca2+]增加和K+外流导致 的细胞内K+减少,从而升高了缺氧引起的MP和 MMP降低,使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膜电位(MP)和
• 2O世纪9O年代,学者们发现丹参的主要作用在 于其水溶性酚酸类物质,从中可分离出丹酚酸、 迷迭香酸、咖啡酸等27种成分,其中丹酚酸A、 丹酚酸B的抗氧化活性比维生素E强百倍至千倍。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发现,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 分的丹参多酚酸盐是丹参中最重要的有效活性物 质, 其在抗氧化、抗凝血、细胞保护、扩张血管、抗 衰老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2005版国家药典首次 将丹酚酸B作为丹参片的质控标准。
• 3.1.3 妇科感染性疾病 张敏〔19〕应用丹参酮配伍甲硝唑治疗细 菌性阴道病,实验组口服丹参酮,3片/次, 3次/d,14d为一疗程;阴道填塞甲硝唑栓 0.5 mg,每晚1次,7d为一疗程。对照组阴 道填塞甲硝唑栓0.5 mg,每晚1次,7d为一 疗程。两组均随访3个月,于每月月经后来 院复查。实验组60例中,总有效率100% ; 对照组58例中,总有效率66%。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关键词】丹参;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及河南等省。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泥沙,须根晒干。
其根茎短粗,顶端有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有须状细根,长10-20 cm,直径0.3-1 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脱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本部灰黄色或紫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丹参有效成分主要有脂溶性非醌色素类化合物,如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及其异构体。
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如原儿茶醛、丹参素。
其中,隐丹参酮是抗菌的有效成分。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剂丹参粉末,乙醇,苯,氧化铝,丙酮。
1.2 实验方法取丹参粉末,用乙醇热煮,煮沸15-20 min,用苯洗脱过滤,洗脱液经氧铝(Ⅲ级)层析,再用苯洗脱,样品呈紫色样段,橙红色样段,暗红色样段,取橙红色样段经过苯洗脱,再用丙酮洗脱,呈板状结晶,为丹参酸甲脂,呈橙红色结晶,为隐丹参酮。
将暗红色样段,氧化铝棒置容器中,经苯洗脱,再用丙酮洗脱,呈暗红色结晶,为丹参酮ⅡA。
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为脂溶性成分,样品的甲醇提取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溶于氯仿期滤,滤液加水振摇静止,取氯仿层浓缩至干,加氯仿显色。
原儿茶醛、丹参素为水溶性成分,用荧光法鉴别。
取本品粉末,置白瓷板上,于紫外灯(365 mm)下检视,呈灰色荧光,即原儿茶醛。
薄层色谱法:样品水提液,浓缩后,以80%醇沉,用盐酸调值,pH 2,乙醚萃取,醚提取液挥去乙醚,用乙醇溶液,点于硅胶G(或H)—羧甲基纤维素钠薄层板上,先以苯—乙酸—乙甲酸(4∶4∶1)展开1 cm取出挥溶剂再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展开,以三氯化铁—铁氰化钾(1∶1)试剂显色。
1.2.1 指纹图谱参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版1部VID)测定。
丹参及其有效成份的药理研究概况
丹参及其有效成份的药理研究概况本文就丹参及其有效成份的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1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1.1 抗心肌缺血:丹参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胶痛有明显疗效。
实验研究表明,用丹参制备的煎剂、注射液、丹参素等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或大鼠心肌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能改善心电图缺血性变化。
郑若云等研究丹参水提物(主要成份为丹参素)对动物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丹参素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多次腹腔注射丹参素或一次静脉滴注丹参素均可起到明显的预防作用。
丹参中有效成份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扩张侧支血管,改善缺血区血流量,可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能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丹参抗心肌缺血作用主要通过:(1)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2)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3)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
1.2 抗脑缺血:丹参对缺血后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缺血后脑组织及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
据刘庆新等对丹参功效的观察,得出结论,丹参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脑出血后脑水肿。
丹参抗脑缺血可能与其降低脑组织TXA2的生成,抑制缺血时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等作用有关。
据胡霞敏[1]等研究,丹参酮ⅡA 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炎症介质释放、表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
1.3 抗血栓:丹参抗血栓形成与其抗凝血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关。
实验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有效成份丹参酮ⅡA 磺酸钠、丹参素能抑制体外血栓形成,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黏性降低。
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增加血小板中cAMP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贾钰华[2]等通过观察,发现丹参酮ⅡA 能减少大鼠CD41和CD62P的表达,从而起到对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1.4 改善微循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参有增快血流的作用,能使外周血管血流加速,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增加,扩张收缩状态的肠系膜微动脉,加快血流流速,消除肠系膜的血液瘀滞,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并能抑制凝血、激活纤溶。
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研究进展
’! 倍量 ! 提取时间 ’)#(! 浓缩体积为 ’:’)#CADEF! 醇沉
时含醇量达 #"9 ! 可以获得较高的丹参素含量 G83 " % 815A A F" 王介明等考虑将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与水 溶性成分综合提取 .’!/! 即先用 %#+ 乙 醇 回 流 提 取 脂
H’
水提液 水提液
调 >P
浓缩 浓缩
.’8/
J’"’$J$#!"$KL-H% $ 聚酰胺对酚酸吸附与解吸 .!’/! 以丹参素和原儿茶醛计 !J’"’ 的提取率高达 11+ !
可以替代传统的醇沉工艺 " 以树脂提取总酚酸和丹 酚酸 # 方法目前已经申请了专利 "
度 $;<! 流量 $萃取时间分别为 !"=>? $3#! $$#!!"" % % !#@A (4’$’B (4’$’( " 萃取物收率可达 ")229!其中丹 参 酮 含 量 可 达 1%)#9 ! 而 用 乙 醇 浸 提 ! 含 量 只 有
"
<9M <.M 8 L5M L?M <1= <H= <I= <;= <:= <90= <99=
参考文献
郑虎占 - 董泽宏 - 祭 出版社 -9::I390 周 孜 3 丹 参 的 药 理 作 用 及 临 床 应 用 3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9::0-90 靖3中 药 现 代 研 究 与 应 用3第 . 卷3北 京E学 苑
"*!1+ "
药理实验证明 ! 丹参素能较显著地比丹参酮 !磺酸钠和原儿茶醛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 ! 并有对抗 吗啡和心得安收缩冠状动脉的作用 " 唐昌炯等对丹参素的提取工艺进行改进.!!/M 收率 明显提高 ! 可达 !*8+" 提取工艺如下 # 丹参 提液 液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21年第1期广东化工第48卷总第435期 · 57 ·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赵全如1,谢晓燕2(1.南京协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江苏南京210000;2.南京泽恒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部,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功效,是临床常用的一种中药。
丹参的活性成分主要为丹参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
丹参药理活性广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还具有保护脏器、抗纤维化、抗菌抗炎、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
本文主要对丹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1-0057-03Research Progress of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SalviaMiltiorrhizaZhao Quanru1, Xie Xiaoyan2(1. R & D Department Nanjing Xiechua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Nanjing 210000;2. R & D Department Nanjing Ze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Nanjing 210000, China)Abstract: Salvia miltiorrhiza is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removing stasi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is mainly tanshinon and phenolic acid. It has a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is main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odern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Salvia miltiorrhiza has the effects of organs protection, anti-fibrosis,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anti-tumo and immunoregulation,etc. In this review,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Salvia miltiorrhiza we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Keywords: Salvia miltiorrhiza;phytochemistry;pharmacological action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微寒、味苦。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临床用途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临床用途丹参,别名红根、紫丹参等,属于唇形科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丹参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丹参的详细记载。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对心脑血管、糖尿病、消化系统等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介绍丹参的化学成分及临床用途,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丹参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苯酚类、脂质和挥发油等。
其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和苯酚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丹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其中,丹参酮I、丹参酮IIA和丹参酮IB是丹参中主要的活性黄酮类化合物。
苯酚类化合物:丹参中的苯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
其中,丹酚酸B 被认为是丹参中主要的抗氧化剂。
丹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的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等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可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糖尿病:丹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
临床试验表明,联合使用丹参和其他降糖药物,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消化系统疾病:丹参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可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肝炎等疾病。
研究表明,丹参可有效缓解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在使用丹参时,需注意适量,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丹参不宜与藜芦同时使用,否则可能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临床用途。
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黄酮类和苯酚类化合物。
在临床应用上,丹参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疗效显著。
然而,在使用丹参时,应注意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未来,随着对丹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丹参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1)主要化学成分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两大类: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
脂溶性成分属醌、酮型结构的有:丹参酮,隐丹参酮,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亚甲基丹参醌,二氢丹参酮,丹参新醌A、B、C、D,二氢异丹参酮,新隐丹参酮,去羟新隐丹参酮,代号为Ro-090680的2-异丙基-8-甲基菲-3,4-二酮,去甲丹参酮,丹参二醇A、B、C,丹参新酮,1-氢丹参新酮,1-氢丹参酮,1-氧代异隐丹参酮,3α-羟基丹参酮ⅡA,1,2-二氢丹参醌,醛基丹参酮,亚甲二氢丹参酮,7β-羟基-8,13-松香二烯-11,12-二酮,1,2,5,6-四氢丹参酮,4-亚甲丹参新酮,丹参酚醌,鼠尾草呋萘嵌苯酮,丹参内酯,二氢丹参内酯,丹参螺缩酮内酯,表丹参螺缩酮内酯,丹参螺缩酮内酯Ⅱ,就是丹参隐螺内酯,表丹参螺缩酮内酯Ⅱ,就是丹参隐螺内酯,鼠尾草酮,鼠尾草酚酮,丹参酮二酚。
丹参环庚三烯酚酮等;属其他类型结构的有:降鼠尾草氧化物,弥罗松酚,鼠尾草酚,柳杉酚等。
水溶性成分酚性酸化合物有:丹参酸A、B、C,丹参酸A又称丹参素,其结构为D(+)-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丹参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参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缩合形成的,就是丹参酚酸B;丹参酸C是2分子丹参素的缩合物;丹参酚酸A、B、C、D、E、G;迷迭香酸,迷迭香酸甲酯,紫草酸草酸单甲脂,紫草酸二甲酯,紫草酸乙酯,紫草酸B,原儿茶醛,咖啡酸,异阿魏酸等。
还含黄芩甙,异欧前胡内酯,熊果酸,β-谷甾醇,胡萝卜甙,5-(3-羟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羟苯基)-3-苯并[b]呋喃甲醛,替告皂甙元,豆甾醇等。
(2)药理作用和功效丹参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
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表明,它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可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对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它的抗心肌缺血机制可能是通过保护心肌细胞间盘受损、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对缺血区边缘的毛细血管损害较轻,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血液供应,因而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心肌细胞的再生。
浅谈丹参的药理作用
浅谈丹参的药理作用丹参又称之为紫丹参、赤参、红根,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都有理想的疗效,丹参的化学成分以丹参酚酸、异阿魏酸、隐丹参酮、丹参酮为主,丹参由于其明确的药理作用,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就丹参的药理作用展开综述。
标签:丹参;药理作用;分析丹参又称之为紫丹参、赤参、红根,味苦、性温,有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祛瘀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其化学成为主要为丹参酚酸、异阿魏酸、隐丹参酮、丹参酮,此外还有三萜类、黄酮类等成分,以下就针对丹参的临床药理进展展开分析。
1 丹参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丹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提高细胞膜机械强度、避免血小板活化、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的形成。
有学者通过实验得出,为大鼠注射丹参注射液可以改变其全血黏度,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稳定性,改善细胞电荷。
而丹参酮可以有效改善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起到预防微血管收缩的作用,同时降低血液粘稠度,激活血小板聚集,减少人体内皮素,提高血管张力。
有学者对肝硬化切除术患者采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发现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改变,这可能与毛细血管的扩展、血液的稀释因素有关,并有效降低全血黏度。
临床研究还显示,丹酚酸A可以提高血小板环磷酸腺苷的含量,对血小板G受体信号通路分子产生作用,抑制血小板的释放。
2 丹参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临床研究显示,丹参对于此类患者有着一定的改善效果,会参与到机体氧化、自由基损伤、小热休克蛋白表达等环节中,丹参的治疗有着多靶点、多层次以及多向调节的特征。
2.1 减少自由基。
脑缺血再灌注患者体内会产生很多自由基,在这些自由基攻击下,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影响细胞完整性,继而导致细胞逐渐死亡。
丹参能够有效减少人体内的自由基,避免发生级联反应。
有学者采用丹参酮II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该种方式有效提升了梗死位置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可见,丹参可以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持自由基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
丹参外用的疗效观察与药理作用基础
丹参外用的疗效观察与药理作用基础丹参是一种中药材,其主要活性成分是丹参酮。
丹参酮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丹参外用可通过一系列机制来发挥其疗效,以下是对丹参外用的疗效观察和药理作用基础进行的详细讨论。
首先,丹参外用可促进伤口愈合。
丹参外用可增加伤口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成,并加速伤口表皮化。
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减少活性氧的生成,降低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组织损伤。
此外,丹参酮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伤口炎症反应,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其次,丹参外用可减轻疼痛和抗血小板聚集。
丹参酮可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酶,从而减少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的生成,进而减轻疼痛感。
此外,丹参酮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再次,丹参外用还具有抗菌作用。
丹参酮可抑制细菌生长和生物膜形成,减轻细菌导致的感染。
研究发现,丹参酮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此外,丹参外用还具有抗炎作用。
炎症是伤口愈合的关键环节,丹参酮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研究发现,丹参酮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
最后,丹参外用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氧自由基的生成和脂质过氧化是伤口愈合中重要的病理过程,丹参酮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可减轻伤口氧化应激损伤。
丹参酮还可以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发生,减轻脂质过氧化对细胞膜的损伤,从而改善伤口愈合的环境。
总之,丹参外用通过多种机制来发挥其疗效,包括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和抗血小板聚集、抗菌和抗炎、抗氧化等。
丹参外用的疗效观察和药理作用基础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丹参外用制剂提供了参考。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丹参外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更好地解析其药理作用的机制,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伤口愈合的临床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