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相关记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山相关记载
主题词:寒山
最后修改时间:2012年10月17日
参考文献:
1、《仙传拾遗》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350-933)
寒山子[太平广记卷五十五著录。

三洞群仙录卷二][「寒●贫道」条系删节,引据「广记」,而不记出处。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历中,隐居天台〔山〕翠屏〔岩〕(山)[「山」「岩」据孙校钞宋本广记补正。

],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为诗,每得一篇一句,●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

桐●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十余年,忽不复见。

咸通十二年,毘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凌侮〔于〕人[「于」据孙校补。

]。

忽有贫士诣褐乞食,褐不之与,加以叱责,贫者唯唯而去。

数日,有〔骑〕白马从白衣者〔六〕(云)七人诣褐[「骑」以意补,「六」据孙校正。

],褐礼接之,因问褐曰:「颇相记乎」?褐视其状貌,乃前之贫士也,逡巡欲谢之,●未发言。

忽语褐曰:「子修道未知其门,而好凌人侮俗,何道可冀?子颇知有寒山子耶」?答曰:「知」。

曰:「即吾是矣。

吾始谓汝可教,今不可也。

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抱和,所以无累也。

内抑其心,外检其身,所以无过也。

先人后己,知柔守谦,所以安身也。

善推于人,不善归诸身,所以积德也。

功不在大,立之无怠;过不在大,去而不贰,所以积功也。

然后内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于髣●耳。

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为饰,可谓虎豹之●,而犬豕之质也」。

出门乘马而去,竟不复见。

2、《太平广记》(977~978)
《太平广记》记载:“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其山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
题于树间石上。

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

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

序而集之,分为三卷。

(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

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

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3、《宋高僧传》(919~1002)
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余。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曰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纠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时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閴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干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干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泳-永+貢]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余首。

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至有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句。

历然雅体。

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

号幽石焉。

拾得者。

封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

仍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已来。

初谓牧牛之竖。

委问端倪云。

无舍孤弃于此。

封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

或人来认必可还之。

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

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

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

傍若无人执筯大笑。

僧乃驱之。

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

且令厨内涤器。

洗濯才毕澄滤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来必负而去。

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

为乌鸟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

汝食不能护。

安护伽蓝乎。

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

时牒申州县。

郡符下云。

贤士隐遁菩萨应身。

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

又于寺庄牧牛。

歌咏呼天。

当其寺僧布萨时。

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

大笑曰。

悠悠者聚头。

时持律首座咄曰。

风人何以喧碍说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号。

牛各应声而过。

举众错愕。

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

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庙壁。

见拾得偈词。

附寒山集中。

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复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又大沩祐公
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

(选自:《宋高僧传》又称大宋高僧传,凡三十卷。

宋代赞宁(919~1002)著。

本书的记载上接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下迄宋朝雍熙年间,对了解唐宋时期佛教的兴盛发展及其对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


4、《景德传灯录》宋景德元年(1004)东吴道原撰
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七
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一十人见录:金陵宝志禅师、婺州善慧大士、南狱慧思禅师、天台智顗禅师、泗州僧伽和尚、万回法云公、天台丰干禅师、天台寒山子、天台拾得、明州布袋和尚、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

天台丰干禅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居天台山国清寺。

剪发齐眉衣布裘。

人或问佛理。

止答随时二字。

尝诵唱道歌乘虎入松门。

众僧惊畏。

本寺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拾得。

二人执爨终日晤语。

潜听者都不体解。

时谓风狂子。

独与师相亲。

一日寒山问。

古镜不磨如何照烛。

师曰。

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曰此是不照烛也更请师道。

师曰。

万德不将来教我道什么。

寒拾俱礼拜。

师寻独入五台山巡礼。

逢一老翁师问。

莫是文殊否。

曰岂可有二文殊。

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赵州沙弥举似和尚。

赵州代礼干云。

文殊文殊)后回天台山示灭。

初闾丘公胤出牧丹丘将议巾车。

忽患头疼医莫能愈。

师造之曰。

贫道自天台来谒使君。

闾丘且告之病。

师乃索净器咒水喷之斯须立瘥。

闾丘异之。

乞一言示此去安危之兆。

师曰。

到任记谒文殊普贤。

曰此二菩萨何在。

师曰。

国清寺执爨洗器者寒山拾得是也。

闾丘拜辞。

方行寻至山寺。

问此寺有丰干禅师否。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有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在经藏后今[門@具]无人矣。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师房唯见虎迹。

复问道翘。

丰干在此作何行业。

翘曰。

唯事舂谷供僧闲则讽咏。

乃入厨寻访寒拾。

如下章叙之
天台寒山子者本无氏族。

始丰县西七十里有寒明二岩。

以其于寒岩中居止得名也。

容貌枯悴布襦零落。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履时来国清寺就拾得取众僧残食菜滓食之。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望空慢骂。

寺僧
以杖逼逐。

翻身拊掌大笑而去。

虽出言如狂而有意趣。

一日丰干告之曰。

汝与我游五台即我同流若不与我去非我同流。

曰我不去。

丰干曰。

汝不是我同流。

寒山却问。

汝去五台作什么。

丰干曰。

我去礼文殊。

曰汝不是我同流。

暨丰干灭后。

闾丘公入山访之。

见寒拾二人围炉语笑。

闾丘不觉致拜。

二人连声咄叱。

寺僧惊愕曰。

大官何拜风狂汉耶。

寒山复执闾丘手笑而言曰。

丰干饶舌。

久而放之。

自此寒拾相携出松门更不复入寺。

闾丘又至寒岩礼谒。

送衣服药物。

二士高声喝之曰。

贼贼便缩身入岩石缝中。

唯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缝忽然而合。

闾丘哀慕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于林间得叶上所书辞颂。

及题村墅人家屋壁。

共三百余首传布人间。

曹山本寂禅师注释谓之对寒山子诗
天台拾得者不言名氏。

因丰干禅师山中经行。

至赤城道侧闻儿啼声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

初谓牧牛子。

及问之云。

孤弃于此。

丰干乃名为拾得。

携至国清寺。

付典座僧曰。

或人来认必可还之。

后沙门灵熠摄受令知食堂香灯。

忽一日辄尔登座与佛像对盘而餐。

复于憍陈如上座塑形前呼曰。

小果声闻僧驱之。

灵熠忿然告尊宿等罢其所主。

令厨内涤器。

常日斋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

寒山来即负之而去。

一日扫地。

寺主问。

汝名拾得。

丰干拾得汝归。

汝毕竟姓个什么在何处住。

拾得放下扫帚叉手而立。

寺主罔测。

寒山捶胸云。

苍天苍天。

拾得却问。

汝作什么。

曰岂不见道。

东家人死西家助哀。

二人作舞哭笑而出。

有护伽蓝神庙。

每日僧厨下食为乌所有。

拾得以杖抶之曰。

汝食不能护。

安能护伽蓝乎。

此夕神附梦于合寺僧曰。

拾得打我。

诘旦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牒申州县。

郡符至云。

贤士隐遁菩萨应身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隐石而逝见寒山章)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以拾得偈附之。

今略录数篇。

见别卷
5、释普济《五灯会元》宋淳钓十二年(1252)
天台丰干禅师天台山丰干禅师,因寒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照烛?”师曰:“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曰:“此是不照烛也。

更请道看!”师曰:“万德不将来,教我道甚么?”寒山、拾得俱作礼而退。

师欲游五台,问寒山、拾得曰:“汝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

若不共我去游五台,不是我同流。

”山曰:“你去游五台作甚么?”师曰:“礼文殊。

”山曰:“你不是我同流。

”师寻独入五台,逢一老人,便问:“莫是文殊么?”曰:“岂可有二文殊!”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

﹝赵州代曰:“文殊,文殊。

.. ”﹞天台寒山天台山寒山子,因众僧炙茄次,将茄串向一僧背上打一下。

僧回首,山呈起茄串曰:“是
甚么?”僧曰:“这风颠汉!”山向傍僧曰:“你道这僧费却我多少盐醋?”因赵州游天台,路次相逢。

山见牛迹,问州曰:“上座还识牛么?”州曰:“不识。

”山指牛迹曰:“此是五百罗汉游山。

”州曰:“既是罗汉,为甚么却作牛去?”山曰:“苍天,苍天!”州呵呵大笑。

山曰:“作其么?”州曰:“苍天,苍天!”山曰:“这厮儿宛有大人之作。


天台拾得天台山拾得子,一日扫地,寺主问:“汝名拾得,因丰干拾得汝归。

汝毕竟姓个甚么?”
拾得放下扫帚,叉手而立。

主再问,拾得拈扫帚扫地而去。

寒山捶胸曰:“苍天,苍天!”拾得曰:“作甚么?”山曰:
“不见道东家人死,西家人助哀。

”二人作舞,笑哭而出国清寺。

半月,念戒众集,拾得拍手曰:
“聚头作想那事如何?”维那叱之。

得曰:“大德且住,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

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6、《天台山志》
7、《天台山方外志》
8、《台州府志》
9、《寒山寺志》
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言:“唐元和中,有寒山子,掣风掣颠,来此缚茆以居。

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半干为友,终隐而去。

”1其中记载着寒山和一名叫拾得的和尚一起在妙利普明塔院“缚茆以居”,当时他们并未建真正的寺院,后来是希迁禅师到这里建寺,因为寺院建在寒山、拾得住过的地方,又仰慕寒山的声名,便题额曰:寒山寺。

清代姚承绪的《吴越访古録》云:“寒山寺,在枫桥,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

”2中也可说明寒山寺是因寒山而得名的。

再如:张人骏、程德全所撰的《募修寒山寺启》亦言:“在唐元和间,有寒山子
1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58页。

2姚承绪:《吴越访古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37页。

仙迹之异,乃著此名。

”3从这些史料记载中均可看出寒山寺是因寒山而得名。

现今,寒山寺里面仍保存着寒山、拾得的石像,并且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着三十六首寒山的诗碑。

3张人骏、程德全:《募修寒山寺启》,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第18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