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案集

必修一

天水市第二中学杨宏宏

高中语文学习准备课

一、如何学习语文?

1、学会发问与思考,要善于质疑。语文能力在“一问一思”中渐渐提升。

2、明确语文的“阵地”与“天地”。语文的“阵地”在课堂,语文的“天地”在课外。课内课外的高度融合,渐成“触类旁通”的能力。“触类旁通”,不光是能力素养的显现,更是一种学习的至高境界。

3、博闻强识,充实自己的语文天地,广泛阅读、广泛积累、广泛识记。

4、勿忘练好基本功,写一笔好字。字显其人,字彰其文,文、字、人一体。

二、熟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体系

三、语文学习习惯及要求

1、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2、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4、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5、养成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6、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

7、养成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8、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语文阵地

课本

读本

阅读鉴赏

表达交流

梳理探究

名著导读 课堂 课外

语文天地

阵地

触 类 旁 通

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第1课时

课堂学习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分析意象,学习借壮景抒豪情。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课堂生成课后反思一、课堂导入

可由诗歌的

“形象鉴赏”设计

导语。

启发学生归纳概括。

说明:引出诗歌形象的三种类型,点出形象与情感

之间关系即可,切忌讲授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

二、课堂探究

1、诵读这首词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映出一个怎样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从人物形象入手【引出导学问题1】

启发学生思考“何时何地做什么”,感受人物形象。诗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意象

意境

情感

上阕

下阕

独立

怅问

问:所见何景?

画面由哪些意象

构成?每个意象

有什么共同特

征?【引出导学

问题2】

2、独立橘子洲头的毛泽东所见之景有什么特征?与“怅问”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词人见壮

景抒豪情,发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怅问”,下阕写“忆往昔”,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启发学生寻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

通过分析所选意象“雄壮”的共同特征,明确词人

是通过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来抒发革命豪情的。这种情怀在下阕有所体现吗? 【引出到学问题3】

启发学生通过诵读分析“少年同学”的形象特征:以

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富有战斗精神。【衬托作者形象】【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课后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新学案》合作探究第1、2题。

独立 看 怅问

湘江秋景图

意象

静态 壮景 动态

意境

乐观态度

壮志豪情

2、诗两首

第1课时

课堂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知《雨巷》意象特征,分析意境特点,体味作品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课堂生成课后反思

一、课堂导入【教师自主设计】

回顾《沁园春长沙》,复习词中意象、意境特点,朗诵,表现出豪迈之情。【引出导学问题1】

二、诵读感知

1、同学们课前预习了《雨巷》,你觉得诵读这首诗和《沁园春长沙》的语调、语速有什么不同?

2、朗诵《雨巷》时低沉的语调,诗歌所表达出的哀怨、凄迷的感情,是由哪些意象决定和表现出来的?

《沁园春长沙》语调慷慨激昂,《雨巷》的语调低沉、哀怨、凄迷……为什么有这种差异?【明确:是由所选意象及所营造的意境特征决定的。】

【回顾《沁园春长沙》的意象、意境及情感基调。】

【引出导学问题2】

【反复诵读,启发学生寻找意象,分析意境特征,把握作者情感。学生会找出“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颓圮的篱墙”等意象,重点理解“丁香”和“姑娘”这两个意象和“我”的联系。】

《雨巷》的意象:忧愁、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的意境:凄婉迷蒙,朦胧迷茫

《雨巷》的感情:一种朦胧的忧伤或追求或……如“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以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三、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2、阅读《新学案》“审美鉴赏与创造”。沁园春长沙

意象

寒江

万山

霜天

鹰击长空

an

鱼翔浅底

an

意境

雄壮

慷慨

激昂雨巷

希望

一样的

丁香姑娘

合二为一

冷漠

凄清

惆怅

像我一样的

第2课时

课堂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再别康桥》意象美、意境美,体味作品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课堂生成

课后反思

一、课堂导入

【教师自主设计】

诵读《雨巷》,充分表现意境的凄婉迷蒙。

诵读《再别康桥》,充分表现出沉醉于康桥风光中的那种淡淡的别绪。 【引出导学问题1、2。】

二、诵读感知

1、《再别康桥》尽管要表现诗人的离情别绪,但别而不愁,别绪如微波轻漾,带给读者的是艺术美和诗意美。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描绘出哪些画面)?

2、《再别康桥》的情感为什么淡如微波?

通过诵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概括《再别康桥》的意境特征。

三、难点突破

1、关于意象“彩虹似的梦”的理解。

2、关于诗的第一节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2、《分层训练》74页第10题。

寻梦图 招收作别

再别康桥

青荇招摇图 静默图 道别图

意境: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 意象:艳丽、柔静、明媚、美丽。 感情:普通离情,如微波轻漾。 梦

美丽康桥生活的缩影 未来理想生活的憧憬

【第一节诗赏析】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