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施工要求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摘要:为促进各城市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在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应注重对路基工程施工质量的把控。
在分析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要点时,旨在加强对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的控制,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实现对路基的妥善处理,形成可靠、坚固的路基条件,使其符合市政道路路基施工作业的施工需求,形成更为稳定的社会发展关系,加快城市化建设整体进程。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要点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有效满足大众的出行需求,加快了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整体进程。
路基工程属于市政道路建设阶段的关键内容,应注重对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的把控,对技术操作提出严格要求,致力于提高道路建设质量。
1.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要求1.1结构要求对于市政道路而言,施工环节主要处于室外环境中,且路基属于市政道路的基础组成部分,应确保其结构稳定性达到标准要求,维护市政道路的最佳使用状态。
通过分析市政道路的坚固性、耐久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构建道路结构体系时,使其具有稳健性。
通过注重对结构稳定性的不断增强,基于坚实的路基基础,可以抵御自然环境中的雨雪侵蚀,在有效应对交通压力的作用时,满足当前的出行需求[1]。
1.2强度要求在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市政道路建设能够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效果,应遵照强度方面的原则。
在施工中注重对质量的把控,保证建成和投入使用之后,能够为交通环节提供支持。
在市政道路施工中,需要考虑道路塌陷、路面断裂、道路损害等多种情况,注重对强度要求的把控,全方位检查施工质量,并通过加强维护,促进路基施工质量与性能全面提升,并且能够满足承载能力方面的需求,使道路整体强度水平得到提升。
2.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要点2.1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阶段,需要做好路基工程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全面测量施工现场,并做好放样工作。
若现场存在杂物应及时清理,完善排水系统设置,将工程设计要求作为根本参考依据。
电厂开工场地平整安全施工要求范文
电厂开工场地平整安全施工要求范文我所在的电厂计划开工建设新的发电项目,现需要对工地进行场地平整和安全施工要求的详细规划。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范文,供参考。
一、场地平整要求1.场地选址:选择离城市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近的地段,方便原材料供应和产品交付。
2.场地面积:根据发电项目计划产能和建设规模,选取适当的场地面积,以确保施工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3.场地环境:场地应远离居民区、文化和教育设施等敏感区域,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同时,场地周边应有足够的自然景观和绿化带,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场地平整:进行场地清理、平整和整修,确保施工不受土地质量和地形起伏的限制。
二、安全施工要求1.安全规划:提前制定安全施工规划,明确施工期间的安全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
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
2.安全培训:对所有参与施工的工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3.安全设备: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施工安全设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鞋等。
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确保其正常使用。
4.施工监督: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督岗位,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和巡视,及时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
5.安全通报:建立安全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施工人员传达各类安全通报、事故案例和警示信息,提醒工人注意安全。
6.坚决禁止违规行为:对现场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坚决禁止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确保施工场地的安全、整洁和有序。
三、环境保护要求1.垃圾处理:设立垃圾分类区域,建立垃圾分类制度,保持工地的整洁和环境的卫生。
2.水源保护:设立固定的污水处理设施,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确保不对周边水源造成污染。
3.人员防护:提供必要的防尘、防噪声和防辐射措施,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
4.废弃物处理:建立废弃物处理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处理,确保废弃物的合理处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绿化建设:在场地周边进行绿化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道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道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掌握若干方面进行探讨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进展,对市政道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路面使用品质。
要做到路基的结实而稳定,必需细心施工,才能建成高质量的路基工程。
1.路基施工的质量要求1.1结构稳定性为防止路基结构在行车荷载及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整体失稳,发生不允许的变形或破坏,必需因地制宜地实行肯定措施来保障路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2强度为保证路基在外力作用下不至产生超过容许范围的变形,要求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
1.3水温稳定性路基在地面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其强度将会显著降低。
特殊是季节性冰冻地区,由于水温状况的变化,路基将发生周期性冻融作用,形成冻胀和翻浆,使路基强度急剧下降。
应保证在最不利的水温状况下,强度不会显著降低,这就要求路基具有肯定的水温稳定性。
2.路基施工的质量掌握2.1施工方法合理选择目前,多采纳机械化施工或综合机械化施工法,采纳配套机械,主机配以辅机相互协调,共同形成主要工序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的方法,能极大地减轻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造价,保证施工平安。
因此,所采纳的机械必需满意路基施工的要求,特殊是压实设备合理配备,是保证路基强度的关键。
2.2严格施工程序必需仔细按规定要求做好组织、物质、技术及现场四个方面的预备工作,小桥涵、挡土墙、盲沟等小型构造物通常是与路基施工同步进行,避开路基填筑后又来开挖修建这些构造物,影响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掌握。
施工技术人员应严格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工程师的指令,细心地开展工作,路基土石方施工程序:路堤基底处理→选择填料→确定路堤填(挖)方式→路基压实。
3.质量掌握的关键程序3.1施工测量其内容主要包括:导线、中线及水准点复测。
操作的要点:一是要仔细熟识图纸,复测后检查与设计是否有误;二是为满意施工期间饮用需要,在中线复测中增设临时水准基点标高和加桩的地面标高;三是在每道工序施工测量放线时,测量误差要满意规范要求,必需保证纵横断面定位的精度,使施工路基及构造物的定位及几何尺寸满意设计质量要求。
道路工程施工节点要求
道路工程施工节点要求道路工程施工节点要求分为准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基础工程阶段、路基工程阶段、路面工程阶段和收尾工作阶段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下面将对道路工程施工节点要求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道路工程施工的起始阶段,主要包括工程资料的整理汇总、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和人员配备等工作。
在这个阶段,施工单位应当完善工程资料,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准备好所需的施工机械设备和人员。
1. 工程资料的整理汇总在准备阶段,施工单位应当对道路工程的设计图纸、施工规范、监理意见等工程资料进行综合梳理和汇总,明确工程的施工范围和施工要求,为后续的施工作业提供依据。
2. 施工方案的制定根据工程资料和现场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应当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程序、安全措施等内容,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高效。
3. 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施工方案确定所需的施工机械设备,并进行采购或租赁,保证施工机械设备的完好性和性能稳定性。
4. 人员配备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任务安排足够数量的施工人员,包括工程师、技术员、操作工等,确保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二、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是道路工程施工的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布置、施工材料的准备、施工工序的确定和安全文明施工等工作。
在这个阶段,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并确保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1. 施工现场的布置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现场进行布置,包括施工区域的界定、施工场地的平整和清理、施工设施的搭建等工作,为后续的施工作业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2. 施工材料的准备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施工方案确定所需的施工材料,并进行采购或调配,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施工要求。
3. 施工工序的确定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应当确定施工工序,包括施工步骤、施工程序、施工内容等,为后续的施工作业做好准备。
电厂开工场地平整安全施工要求范本
电厂开工场地平整安全施工要求范本一、引言电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电厂开工的场地平整和施工的安全,制定一套严格的要求和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提供一份电厂开工场地平整安全施工的要求范本。
二、场地平整要求1. 场地平整前的准备工作a. 针对场地进行详细的勘测,确定场地地形、土壤状况和水文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b. 根据勘测结果,制定详细的场地平整方案,包括土地平整、排水设施等;c. 清除场地上的障碍物和污染物,保证场地的整洁;d. 防止场地内的动植物干扰施工过程,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2. 场地平整过程中的施工要求a. 根据方案要求,对场地进行土地平整,确保地表平坦、无明显高低差;b. 确保场地排水设施的合理布局和通畅性,防止积水和渗漏现象的发生;c. 施工过程中遵守国家有关环保和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防止土地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d. 采取临时性措施,防止施工引起的噪音、粉尘和异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e. 建立监测系统,定期对场地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施工的效果和质量。
三、安全施工要求1. 安全管理体系建立a. 建立电厂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程;b. 按照相关法规要求,组织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c. 定期对施工场地、设备和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2. 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a. 设置明显的施工区域标志和安全警示标示,提示行人和车辆注意安全;b. 对施工现场进行围挡封闭,并设置合适的出入口,控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c. 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包括安全帽、工作服、安全鞋、眼镜等,确保人员工作时的安全;d. 配备灭火器、急救箱等紧急救援设备,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
3. 电厂设备的安全操作a. 安装和使用电厂设备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和试运行,确保设备正常运行;b. 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设备参数;c.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d. 建立健全的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报告和处置设备故障和事故。
建筑物地基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建筑物地基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建筑物地基是整个建筑物的基础,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建筑物地基工程的施工及验收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建筑物地基工程的施工及验收标准做一详细介绍。
首先,在进行地基工程施工之前,必须对地基进行详细的勘察。
勘察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地基的土质特征、地下水情况、地质构造等信息,以便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对地基进行开挖,开挖的深度和宽度需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要做好边坡支护工作,防止坍塌导致事故发生。
其次,在地基工程的填土工程中,应严格控制填土的质量和厚度。
填土应采用符合要求的土方,并采取适当的填筑方式和方法,保证填土均匀、密实。
填土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分层填土、浇水、夯实,以确保填土坚实牢固。
再次,在进行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时,应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合适的基础形式,如桩基、承台基础、板基等。
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基础的砼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基础的尺寸、位置准确无误。
同时在基础浇筑之前,应对基础的支座及基础表面进行清扫,确保基础表面光洁无杂质。
最后,在地基工程的验收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评估。
验收人员要对地基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施工符合规范要求。
验收时应检测地基的承载力、沉降情况等指标,以保证地基工程的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建筑物地基工程的施工及验收标准至关重要,只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和验收,才能有效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地基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要求,确保建筑物地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基础装修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基础装修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一、总则基础装修工程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工艺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本标准旨在规范基础装修工程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按照规范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二、施工前准备工作1. 确定装修方案:在开始施工前,需根据业主需求和设计方案确定装修方案,包括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内容。
2. 了解现场情况:施工前需对现场环境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土地情况、地基承载能力、周边环境等,以做好施工准备。
3. 制定施工计划:根据装修方案和现场情况,制定施工计划,包括施工周期、人员配备、材料采购等内容。
4. 安全检查:在施工前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施工现场符合安全要求,各项设施齐全、完好。
三、基础装修施工工艺1. 土地整理:首先对施工现场进行土地整理,包括清理杂物、平整地面等。
2. 地基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对地基进行处理,包括填埋土石方、夯实地基等工作。
3. 地面处理: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地面处理,包括防水、保温、找平等工作。
4. 墙面处理:墙面处理包括墙面刷漆、涂料处理、贴瓷砖等工作,需保证墙面平整、无开裂。
5. 天花板处理:天花板处理包括吊顶、灯具安装等工作,需保证天花板平整、美观。
6. 门窗安装: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门窗的安装,确保安装牢固、密封。
7. 电气布线: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电气布线工作,保证布线合理、安全。
8. 水暖管道: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水暖管道安装,确保管道畅通、无漏水。
9. 家具安装: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家具安装工作,确保安装合理、美观。
四、质量验收与保养1. 质量验收:施工完成后需进行质量验收,包括结构安全、造型美观、功能完好等方面。
2. 保养维护:施工完成后需进行保养维护工作,定期检查维护装修工程,确保使用寿命。
3. 整理资料:施工结束后整理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包括施工记录、验收报告等,作为日后维护和参考。
五、附则1. 本标准的解释权归施工方和设计方共有。
水准基点
1)水准基点的设置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或称水准点)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标高定位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水准基点。
如水准点与观测的距离过大,为保证观测的精度,应在建筑物或构造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建筑物和构筑物沉降观测的每一区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水准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规定并不得少于3个。
水准点应考虑永久使用,埋设坚固(不应埋设在道路、仓库、河岸、新填土、将建设或堆料的地方以及受震动影响的范围内),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间距为30~50m,水准点帽头宜用铜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替,应注意防锈。
水准点埋设须在基坑开挖前15天完成。
水准基点可按实际要求,采用深埋式和浅埋式两种,但每一观测区域内,至少应设置一个深埋式水准点。
2)沉降观测点标志测定建筑物或构筑物下沉的观测点,可根据建筑物的特点采用各种不同的类型。
观测点标志上部应为突出的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观测点标志本身应牢固。
沉降观测点应及时埋设,沉降观测点标志应安设稳定牢固,与柱身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能在标志上部垂直置尺。
3)沉降观测点应有良好的通视条件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能全面查明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沉降的要求,由设计单位根据地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建筑结构的特点确定。
砖墙承重的各观测点,一般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12m设置一个,并应设置在建筑物上。
当建筑物的宽度大于15m时,内墙也应在适当位置设观测点。
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每一个桩基或部分桩基上安设观测点。
具有浮筏基础或箱式基础的高层建筑,观测点应沿纵、横轴和基础(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周边设置。
新建与原有建筑物的连接处两边,都应设置观测点。
烟囱、水塔、油罐及其他类似的构筑物的观测点,应沿周边对称设置。
沉降观测点具体布置位置,应由设计单位负责确定。
对设计未作规定而按有关规定需作沉降观测的建筑或构筑物,其沉降观测点布置位置则由施工企业技术部门负责确定。
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的比例一般为1:100至1:500。
桩基工程施工规定
桩基工程施工规定一、总则1.1 本规定适用于我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各类桩基工程施工与验收。
1.2 桩基工程应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等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施工。
1.3 桩基工程施工应结合工程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和施工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质量保证措施。
二、施工准备2.1 材料质量要求2.1.1 预应力桩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和标识。
成品管桩外观检查无裂缝等缺陷,管壁厚度符合标准要求。
2.1.2 桩基及护壁使用的混凝土、钢筋及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及设计要求,有出厂合格证及见证取样试验报告。
2.1.3 焊条型号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有产品合格证。
2.1.4 护壁泥浆应通过比重测试仪确定配合比。
2.1.5 外加剂、掺合料有出厂合格证明和配合比试验报告,外加早强剂应通过试验选用。
2.1.6 预应力PC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50,PHC(高强)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80。
2.1.7 桩尖、桩帽的制作及焊接应符合设计要求。
2.2 设备质量要求2.2.1 桩基施工机械及质量检测设备应符合施工专项方案及施工工序、质量检测标准的要求,有出厂合格证及有效期内校验证明。
2.3 工程地质资料齐全,桩基设计图纸已组织会审,桩基专项施工方案已审批。
2.4 已排除桩基范围内高空、地面和地下障碍物,场地已平整压实,桩基施工机械能在场地内正常运行。
雨期施工已落实排水措施。
2.5 桩基轴线和水准基点控制桩已设置完毕,并经复核已办理确认移交手续。
三、施工工艺3.1 桩基施工应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桩位、桩长、桩径、桩身质量等关键参数。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工程局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备案实行日期:1984年5月1日关于批准颁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83)城科字第760号我部组织进行了国家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的重新修订工作。
修订稿业经会审通过,现批准颁发,并报国家计委备案,自一九八四年五月一日起实施,编号为GBJ202—83。
这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工作,是在上海市建委主持下,由上海市建工局主编,会同铁道部、水电部、河南、广东、陕西省建工局,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所属设计、施工、科研单位进行的。
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希函告上海市建工局,以便解释和修正。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修订说明根据原国家建委(79)建发施字第168号文件通知,在上海市建委主持下,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任主编,会同铁道部,水电部,河南、广东、陕西省建工局,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所属设计、施工、科研单位,共同对原国家建委颁发的《地基和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修订本)进行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全国各地有关单位意见,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原则,保留了原规范适用的条文,删除、修改了不适用的条文,增加了已通过鉴定并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
经两次全国性会议讨论审定后修改定稿。
修订后的内容,除保留原规范的地基、桩基础、沉井和沉箱等章外,增订和调整了井点降低地下水位、地下连续墙、强夯、预压、土和灰土挤密桩、振冲、旋喷以及桩基础中的静力压桩、硫磺胶泥锚接桩、钢管桩和各类灌注桩等章节,取消了工民建中不常用的“土的人工冻结”和“管柱基础”等章节。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的问题,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以便修订时参考。
建筑工程施工基准点的设置
建筑工程施工基准点的设置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基准点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参考点,其设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从基准点的设置原则、设置要求、设置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基准点的设置原则1.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这是因为基准点需要作为施工过程中的参考点,其位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施工的精度和质量至关重要。
2. 基准点应远离所测建筑,以确保观测的准确性。
当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时,可以设置工作基点,以方便进行观测和测量。
二、基准点的设置要求1. 基准点的设置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如《建筑工程测量规范》等。
2. 基准点的标石布置埋设后,应待其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这是因为基准点的稳定性对于观测结果的精确度有重要影响。
3. 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这是为了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变形控制测量的精度级别应不低于沉降或位移观测的精度级别。
这是为了确保变形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基准点的设置方法1. 确定基准点的位置: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要求,确定基准点的位置。
通常,基准点的位置应在建筑物的中心或关键部位。
2. 埋设基准点:根据确定的基准点位置,进行埋设。
埋设时应保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对于大型或重要设备,应设置性中心标板和基准点,应用铜材或不锈钢材制作。
3. 标识基准点:在基准点上设置明显的标识,以便于施工过程中的观测和测量。
四、注意事项1. 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测,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
2. 当观测期间出现异常,如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3. 基准点的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要。
应采取措施保护基准点,防止其被损坏或丢失。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基准点的设置是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 51004—20151 总则1.0.1 为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地基基础的施工。
1.0.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应保证安全与质量,且应做到因地制宜、节约资源。
1.0.4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地基subsoil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0.2 基础foundation将上部结构所承受的外来荷载及上部结构自重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0.3 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2.0.4 桩基础pile foundation由置入地基中的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
2.0.5 强夯法dynamic consolidation反复将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
2.0.6 强夯置换法dynamic replacement将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在地面形成夯坑,反复交替夯击填入夯坑内的砂石、钢渣等粒料,使其形成密实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
2.0.7 注浆法grouting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把能固化的浆液注入岩土体空隙中,将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的处理方法.2.0.8 预压法preloading对地基进行堆载或真空预压,加速地基土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法。
2.0.9 振冲法vibroflotation在振冲器水平振动和高压水的共同作用下使砂土层振密或在软弱土层中成孔后回填碎石形成桩柱,与原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2.0.10 桩端后注浆灌注桩post base-grouting bored-pile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管和桩端注浆器对成桩后的桩端进行高压注浆的灌注桩。
电厂开工场地平整安全施工要求模版
电厂开工场地平整安全施工要求模版一、背景介绍本文旨在提供电厂开工场地平整安全施工的要求模板,以确保电厂开工场地的平整度和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电厂开工场地平整安全施工是电厂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电厂的正常运营和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施工前准备1.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场地平整的施工步骤、施工人员的安排、施工时间计划等,并经相关部门审核确认;2.组织施工前的训练和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准备好所需的施工设备和工具,并定期检查保养,确保设备和工具的正常运行;4.制定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安全。
三、场地平整施工要求1.场地平整前,需要清理施工现场内的障碍物和杂物,确保施工环境整洁;2.进行场地平整的施工时,应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3.施工现场必须设置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场地平整施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4.每个工作人员必须穿戴符合标准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鞋等;5.施工现场应定期清理工地渣土、废弃物等,保持施工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四、施工安全管理要求1.施工现场必须设置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2.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改变施工方式;3.施工现场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4.施工现场应设置紧急救援设备和应急通道,以应对突发事件;5.施工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入场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施工现场。
五、施工现场协调要求1.各施工班组需加强沟通与协调,确保施工进度合理、施工效果良好;2.不同施工班组之间要做好交接班工作,确保施工的连贯性和顺利进行;3.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或需要调整施工计划,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和征得批准;4.各施工单位要互相配合,在施工现场共同维护好秩序和安全。
六、施工结束后1.施工结束后,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工地渣土和废弃物;2.检查施工设备和工具是否完好并进行存放;3.绘制好施工现场图纸,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事项;4.撰写施工总结报告,对施工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
桩基施工监理要求
桩基施工监理要求一、准备工作:1、施工许可证、规划红线、坐标标高原始基准点已取得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许可证。
已取得国土及规划部门的测量、原始基准点报告.2、坐标、标高基准点复核要求施工单位以测绘院提供的原始基准点为依据,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设置基桩轴线的水准基点,并按施工要求标注轴线定位控制点。
复核引到施工现场的坐标、标高基准控制点.要求控制点设立在相对稳定的部位。
并且做好防护措施,如混凝土固定、钢管围护等。
3、分包资质、施工方案、施工机械的报审查验桩基专业施工资质、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审查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包括施工方法、机械设备、进度计划、人员安排。
4、监理细则编制根据不同的桩型、施工方法,现场的实际状况,编制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桩基施工监理细则,包括旁站方案、人员安排等。
5、整体安全踏勘现场(向建设单位了解),了解现场及周边环境,是否影响桩基施工,或桩基施工对其有影响.及时协调有关各方,要求有关方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进行处理.地下:给排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电电缆、通讯线路、地下障碍物。
地面:居民住宅、学校、公共道路、河流水塘、临近建筑物。
空中:架空电线电缆、电杆。
6、图纸会审组织召开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参加的图纸会审专题会议,确认工程桩的型式、规格、长度、数量、施工方法。
确认设计试桩、工程试桩的数量、部位。
对图纸中不明确的内容予以明确.7、桩位复核根据各单体建筑物的坐标,复核建筑物四(周)角部位已定的桩位坐标标记,根据桩位图,复核各主要轴线处桩位标记的相对位置(距离)。
相邻坐标点间直线距离的计算:=L(距离 :米)8、预制混凝土管桩进场检查8.1 规格、型号3 产品分类(GB13476-2009)3.1 产品品种和代号管桩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分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代号为PC【C6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代号为PHC【C80】。
基础工程施工方案质量要求
基础工程施工方案质量要求一、施工方案的编制1.1 施工单位应对基础工程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审核和编制,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1.2 施工方案应包括基础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安全防护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并应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审和审定。
1.3 施工方案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确保其符合工程实际需要。
必须遵循“设计先行”原则,确保施工方案与设计方案一致。
二、施工材料的质量要求2.1 基础工程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应有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
2.2 施工材料的选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应进行技术性能检测和验收,确保其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2.3 施工材料应按照规定的存储条件和方法进行保管,防止质量受到损害。
三、施工工艺的质量要求3.1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符合质量标准。
3.2 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操作,禁止违章施工和不当操作,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3.3 施工工艺的调整和修订必须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审定和确认,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四、质量控制及检验4.1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应有专门的质量控制员进行监督和检查。
4.2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检验,对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进行特殊的质量检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4.3 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整体的质量验收,对基础工程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其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五、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5.1 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
5.2 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合理的环保措施和方案,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3 施工单位应制定应急预案和危险化学品管理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预防和处置工作。
六、施工方案的管理6.1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施工方案的实施和执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测绘技术基点布设规范要求
测绘技术基点布设规范要求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测绘技术基点是测绘的基础设施,对于精确测量和地理信息的采集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测绘技术基点的布设规范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测绘技术基点的布设规范要求,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1. 测绘技术基点的选择标准在测绘技术基点的布设规范要求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基点的选择标准。
基点的选择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1 地理位置:基点应位于地理环境稳定、无明显地质活动的区域,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1.2 地面条件:基点应选在平坦、无明显地质隐患、便于设置固定设备的地面上,避免因地面条件不佳而影响测量结果。
1.3 环境干扰:基点的选择应避免大型建筑物、高压输电线路等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干扰的因素存在。
1.4 接近性:基点应尽可能靠近被测量区域,减小传感器间的距离,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
2. 基点布设的技术要求除了基点的选择标准外,测绘技术基点的布设还有一系列的技术要求需要满足。
2.1 基点间距:基点的布设应均匀分布,保证相邻基点之间的距离满足实际测量需求,以实现对区域内各个地点的准确测量。
2.2 基点高程:基点的高程设定应参照国家统一高程基准,并在布设过程中进行精确校正,确保基于基点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3 基点材质:基点应采用耐久性强、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材质,如混凝土或不锈钢,以尽可能减少基点的损坏和变形。
2.4 基点固定:基点布设应牢固可靠,要求使用耐腐蚀的螺栓或水泥等固定设备将基点与地面牢固连接,以防止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的移位。
3. 基点的维护与管理对于已经布设的测绘技术基点,及时、有效的维护与管理是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必要手段。
3.1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基点是否有损坏或变形情况,并及时进行修复和调整。
建立健全的基点信息档案,记录维护历史和各项参数,以备每次检查时对比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准点设置
1、竖向位移基准点布置竖向位移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应少于3 个,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设置工作基点。
高程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基准点须埋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深度的2 倍,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物上。
在工程压力传播范围之外预先合理埋设BM1、BM
2、BM3 三个基准点,为了测量方便,视现场情况设置基准点。
可选用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或墙上水准标志等。
2、竖向位移基准点测量基准点使用前,采用假定高程系统使用精密水准仪对三个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三个基准点高程依据。
3、水平位移基准点布点水平位移基准点应基坑变形区域以外,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4、水平位移基准点测量基准点平面坐标数据以假定相对坐标系为依据,布设导线联测三个基准点,经平差后的坐标数据做为工程基准点平面已知数据。
二、监测点布置
1、基坑及支护结构
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 个。
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
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m~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 个。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水平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2m~4m。
2)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
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 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 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制成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 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
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3)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5%,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10%,且不应少于3 根。
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的立柱上,位置宜设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下部的1/3 部位。
4)锚杆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
每层锚杆的内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 根。
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和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
5)土钉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的数量和间距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各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有代表性的受力位置。
6)基底隆起(回弹)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应选择在基坑的中央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剖面数量不应少于2 个。
(2)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30m,数量不应少于3 个。
7)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 个监测点。
竖向布置上监测点间距宜为2~5m,下部宜加密;(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 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8)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竖向布置的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一般为2~5m,数量不宜少于3个。
9)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m~50m。
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 处。
(3)水位观测管的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
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
(4)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2、基坑周边环境从基坑边缘以外1~3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
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
1)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15m 处或每隔2~3 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少于3 个监测点;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交接处的两侧;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 点。
2)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 点。
3)建筑倾斜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当由基础的差异沉降推算建筑倾斜时,监测点的布置应参考“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置”的规定。
4)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
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 2 个,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
5)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应根据管线修建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1~3 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
监测点。
6)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宜按监测剖面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 个。
7)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靠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在竖向布置上测点宜设置在各层土的界面上,也可等间距设置。
测点深度、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