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全国优质课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第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会并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大小的概念,知道“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初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单位,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具学具: 课件、量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课题1、提问: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生汇报:(重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2、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总结:在我们生活中每一种计量单位意义都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计量单位。
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探究体验学习新知1、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学生: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3、教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学生:石子占了水的空问,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4、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找两名学生合作。
实验一、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个土豆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里。
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杯子里装不下这些水?学生:(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
实验二、学生分组实验,按分工实践操作。
小组长分配:记录、放物体、观察、汇报、完成学习任务单。
总结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说明土豆和石子的大小不同,它们占的空间也不同!5、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土豆和石子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是土豆占的空间比较大,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
小学“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小学“体积单位”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对小学生来说,体积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其概念的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为此在建立体积这一概念时,我在“说”上给时间、在“比”上下功夫。
通过制造喝橙汁比赛中的不公平、观察气球的充气过程中的大与小,向学生渗透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看不见的气体都会占有空间,使体积概念的构建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体积单位”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个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并不是没有基础的,它是立足于已有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是通过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引出要有统一的标准才能比较,然后在教学1立方厘米这个环节做足文章,通过亲手量一量、摸一摸和课件由线到面、面到体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使学生感受到三个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又通过让学生捏一捏、比一比、找一找等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同时在捏橡皮泥的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其目标的完成淡无痕迹,水到渠成。
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一概念立足于1立方厘米概念进行迁移,借助于用手比划、实物感受,以及估一估、猜一猜等方式,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此外,练习中我不仅设计了一些常规的基础练习,还特别安排了“争论对错”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感悟到:虽然不同的体积单位适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体积,但是还要根据具体的数据选用恰当的计量单位。
同时,我还精心搜集了体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例子,播放“马桶省水”和“压缩袋”的视频,可能孩子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这样的例子,但是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数学的在生活中的价值,真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做学习上和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激发学生也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课程资源:同样大小的玻璃杯2个、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几块、大小不等的木块、沙子、粉笔盒、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各1个,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三棱架1个。
教学过程:(一)建立体积概念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首先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
(指定学生来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动手实验引出概念(1)教师演示实验师:石头真的占据了水的空间吗?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大家仔细观察,结果怎么样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使学生明确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2)学生分组实验师:那么在杯子里放入一个大物体和一个小物体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下面大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分组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学生读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汇报结果。
(3)引出体积概念师:同学们,请大家把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用手在抽屉里摸一摸,左右活动活动,说说有什么感觉?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活动活动,现在又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教师指出:像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让学生进行辩论。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体积单位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的进率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的计算以及空间观念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思考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前,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能够进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上的讲解、练习和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在讲解体积单位进率的推导过程时,我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可以切割成 1000 个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从而理解 1 立方分米等于 1000 立方厘米。
同样的方法,也让学生明白了 1 立方米等于 1000 立方分米。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较好地掌握了进率的概念。
在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的练习时,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将较大的体积单位换算成较小的体积单位,或者将较小的体积单位换算成较大的体积单位。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换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这也让我意识到在后续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直观演示法是我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和进率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法也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们在小组中讨论问题、交流想法,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然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直观演示时,由于时间有限,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手操作实物模型,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小组的讨论不够热烈,没有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让每个小组都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体积教学反思_1
体积教学反思体积教学反思1一、建议:《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测量的知识,这时学生从前几节课中对“科学”刚有了一些了解和兴趣,但一转入学习测量,许多学生就感到没有趣味,对学习物理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随便摆弄刻度尺,以为没有什么好学的。
能否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正确的方向,对以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一)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开始学习《科学》,初中学生往往想到那些有趣的现代科学技术,而对长度体积的测量等简单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
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轻视测量的心理障碍,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引起学生对测量的注意和兴趣,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充分运用实验来培养学习兴趣和实际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
比如长度的测量这节课有“目测”、“尺测”、“估测”三部分,先让学生目测,结果使他们出乎意料,这对于好奇、好问、好动的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的积极性。
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并能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获得一定的实际技能。
(三)适当组织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形式只有教师的讲解和学生默默地实验,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学生好动、好思考,也爱辩论。
因此,适当组织讨论,正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题目,并正确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展,得到许多收获,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时激起的学习兴趣也不会持久。
因此,在组织讨论时,必须注意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当然,脱离学生的原有基础提出过高的要求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了解学生。
(四)注意实验,观察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测量的重要性,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长度,体积单位及其换算,量具的正确选用等知识,都不要生硬地灌注,但也不能只让学生实验而不了解这些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组织学生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逐步地领会到这些知识。
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体积是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是三维物体的一个重要量度。
计算体积是物理、数学等学科中的基础内容。
本文将简单介绍如何设计一小时的《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包括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和课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2.1 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指三维几何图形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例如,一个立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其长、宽和高的积得出。
2.2 体积的计算方法(1)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a³,其中a表示立方体的边长。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l × w × h,其中l表示长方体的长度,w表示长方体的宽度,h表示长方体的高度。
(3)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πr²h,其中r表示圆柱体的底部半径,h表示圆柱体的高度。
2.3 体积单位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³)、立方厘米(cm³)、立方毫米(mm³)、升(L)和毫升(mL)等。
其中,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
三、教学过程3.1 教师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和图形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的计算方法。
3.2 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体积计算实践操作。
例如,给出一个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学生需要计算其体积,并将结果转换成不同的体积单位。
3.3 课外实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寻找和测量不同形状的物品,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例如,学生可以测量自己的书包、双手的体积等等,从而加深对体积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评估4.1 个人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第一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手机影碟机电视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概念)三、列出体积单位。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
(单凭观察,难以比较)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
(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 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 个)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板书)四、认识体积单位。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棱长是Icm 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棱长是ldm 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棱长是l m 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一台洗衣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体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熟悉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整节课中,我给予学生一个又一个实验研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发觉规律”中开展学习,在一次次猜想验证中,发觉规律,把握知识,培育能力。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回忆一下,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你都明白了哪些?看来同窗们对学过的知识把握的很牢固,能够想象你们在课堂上听讲得很认真。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确实是看那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你能看出那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你能看出这台冰箱的体积是多少吗?你有什么方法明白吗?如何办呢?看来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没有方法看出它包括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那么咱们就要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一样方式,也确实是适用于每一个长方体体积的方式。
今天咱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咱们先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同窗们的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它们的长、宽、高有关,还有一名同窗说可能与底面积和高有关?为验证同窗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教师让学生自主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式,就给学生创设了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用不同数量的小正方体来摆出不同的长方体这一情境来探讨;并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记录体积、长、宽、高的长度,认真观看长、宽、高与体积有何关系。
学生学习的进程,教师的要紧任务确实是启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看,对长方体体积的熟悉在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都有了一些初步的熟悉。
二、探讨发觉,抽象本质,发觉规律。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开始交流、展现发觉、汇报交流,让全部同窗继续探讨来验证同窗们的发觉是不是正确。
教师从学生眼神和表情表现,发觉他们明白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式了。
教师问你们明白长方体体积该如何计算吗,学生齐声回答: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反思反思一:体积单位位的换算体积单位的换算是是学生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的的进率。
学生已有有了长度单单位、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采用知识的正迁移,从一维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知识,让让孩子们去感受体积单位和容容积单位进率的换算过程。
课堂中,首先出示1立方分米米的正方体,里面有多少个11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学生已经了解1立方分米的小小正方体是棱长为1分米的小小正方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作,每一个底面长可以铺100个,宽可以铺10个,一层层可以铺100个,可以铺这这样的10层,总共有10000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体。
有的学生采用前面推导面面积进率的方法:1分米等于于10厘米,则1立方分米的的正方体的面积可以用10厘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来表示,,以此类推,1立方米等于11000立方分米。
在认识立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之之间的进率的基础上,学习毫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进行类推推。
在本课学习以后,学生生对于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判判断会更加合理,发展学生的的空间观念,尤其是如何选择择合适的单位上。
孩子们在学学习本课中有动手操作,也有有思维的训练,对体积单位之之间的进率有了较深的了解,,准确率也较高。
反思二::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要紧扣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与本节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的教学情境。
其次要把把情境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显得自然朴实,真真实有效。
掌握体积单位间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观念是教学的难点。
抓住本节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一个复复习导入的情景模式。
让学生生想想以前学过单位之间的进进率,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个进率的初步记忆。
然后通过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单位位的变化,从而掌握它们之间间的进率。
本节课注重要从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极、主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及板书)
五、说教学法
教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 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 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 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 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 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二、说学情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
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 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
而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触摸、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体积单位比较抽象,我采用了学生实验的方法进行了理解。
课前,预习新知,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概念”。
我让学生先做了一个实验,内容是:找一个透明的.容器,里面装入水,放放一定重量的物体,你会有什么发现?请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课上,现象交流,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
课堂上,对于孩子们做的实验现象进行了交流,内容丰富,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清晰。
生1:我用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做了这个实验,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里面放入一个苹果,把第一个杯子中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发现:水在慢慢的上升,当第二个杯子里的水满了的时候,第一个杯子还有很多水,我再继续往里倒,发现水溢出来了,从这个实验中我得出,因为苹果占了杯子内的一部分空间,所以水溢出来了。
生2:我把透明的杯子中放入一块石头,再把这个杯子放入一个盆中,往杯子里倒满水,水溢出来了,把石头拿出来,把溢出来的水再倒入杯子中,发现杯子的水又满了,通过这个实验,我也可以得出,石块占了一定的空间。
还有好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学生观察发现到物体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体积单位比较抽象,我注重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1立方厘米是认识三个体积单位的基础也是重点,这一环节中特别感到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时,学生兴致很高,做好后纷纷与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比较,学生由于受学具的影响制作都是正方体,教师随机拿起一个把它捏成了球体,问:现在这个小球的体积还是不是大约1立方厘米?给学生充分的争论时间,在学生争论辨析中明白了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的物体形状可以很多,随后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列举出了很多身边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
五年级展示课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五年级展示课体积与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3. 培养学生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体积的概念。
2. 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1. 实物道具:如不同大小的箱子、球体等。
2. 体积单位模型: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道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大小有什么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大小不仅与长度和宽度有关,还与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体积。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体积的概念,解释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 教师展示不同大小的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感受体积的大小。
3. 教师引入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体积知识解决问题。
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困惑。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强调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教师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体积知识和换算关系。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运用体积知识。
教学反思:教案:五年级展示课体积与体积单位(续)六、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践任务:用体积单位模型测量教室中不同物体的体积,并记录结果。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七、成果分享(10分钟)1. 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和发现。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测量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2024年《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约680字)这节课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开始,接着复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随后就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猜猜体积单位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一口猜出是一千。
学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诉学生这只是猜测。
于是就问猜测的东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定,引出需要验证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学习活动。
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验证,教师巡视。
发现有点难,于是引导学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1分米,用厘米做单位便是10厘米,由体积公式便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__10__10=1000立方厘米。
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接着,我用课件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接着便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问题,书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让学生独立去做。
做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应该怎样用进率,从高级到低级又怎样用。
再让学生去写。
随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灌输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在教学例题4时处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费了一些时间。
其次在推导体积单位间进率时并不十分好,有点操之过急,只求完成任务,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学生。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要非常的熟。
还要预设多种方案,好让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好游刃有余。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约470字)《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它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而1dm=10cm,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出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7篇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7篇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
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
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
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
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起思考,去发现。
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
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几点缺憾:1。
课堂教学略显前松后紧,控制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2。
在评价方面缺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实质性的评价。
3。
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做的不够。
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10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1“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在听课时隋老师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
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数学活动。
如在认识m3、dm3、cm3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大小的体积单位,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中隋老师设计了钻一钻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中开发思维。
4、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体积的基本概念。体积是描述物体占有空间大小的属性。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包装、建筑设计等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一个长方体箱子为例,讨论如何计算其体积,并探讨体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单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使其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的概念,感知物体体积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掌握体积单位及其换算,能够准确测量和计算简单几何体的体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数学抽象和模型建立的能力。
-体积单位:掌握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体积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长方体(长×宽×高)和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的体积计算公式。
-实际应用:将体积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体积测量和计算问题。
举例解释:
-在讲解体积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大小的积木块,让学生直观感受体积的大小。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同形状物体的体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积木块拼出不同的形状,并测量其体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尝试通过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在讲授理论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体积单位的换算掌握不够牢固,可能是我讲解得还不够细致,或者需要设计更多有趣的例子来帮助他们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小高庄小学张丽君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从《乌鸦喝水》故事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而且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从《乌鸦喝水》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石头子占了水的空间,使水上升,乌鸦就喝到了水”,接着倒水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确实是占据了空间,而且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概念。
二、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教具,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尤其感受1cm3 ,1dm3 ,1m3 的实际大小是个难点。
因此,利用形象教具,建立空间观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
如:从学具盒中找出1cm3 的正方体摸一摸,演示1dm3 的正方体教具,同时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
学生说出了很多身边物体的体积接近1cm3 和1dm3 。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对1cm3 和1dm3 实际大小有了较深度的认识;对1m3 大小认识时,我仿书上的样子做了1立方米的框架,放在墙角,让学生依次进入,居然能容纳3、4个学生。
使学生真真切切地对1m3 的大小有了明确的认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
三、注重比较,区别1cm 、1cm2 、1m3 时,让学生说出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区别,练习题中“数学日记”一题,也注重了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
四、不足之处:
1、关注学生情感不够,对学生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
2、动笔做题环节少,只是在看课件上的题口头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