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年版)
关于下发自然灾害卫生防疫工作技术指引(初稿

附件自然灾害卫生防疫工作技术指引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技术方案当发生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受灾地区的生活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灾民安臵点人口密集,往往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大量孳生,如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受灾地区可能会发生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因此,在自然灾害期间及灾后首要任务是积极做好各类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灾害快速评估(一)评估的目的了解灾区主要卫生问题和需求,以及当地医疗应急反应能力,确定救灾疾病工作重点和干预策略,为国内外援助及媒体提供客观事实,避免不切合实际的报道或制止或抵制谣言的传播。
(二)评估的要求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最初几天内 , 应立即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及收集信息的工作,评估要尽快!信息的及时性比完整性、准确性更加重要。
(三)收集资料1. 受灾前的基本资料人口学、免疫接种、卫生资源、往年主要传染病疫情资料、主要的地方病分布资料,以及主要的动物宿主与媒介的分布资料等(以上资料应尽可能收集)。
2. 受灾情况受灾户数、人口数,灾区人群死伤亡资料及人畜尸体处理情况,房屋倒塌或损坏情况,道路交通及通讯情况,转移人口数等。
3. 卫生资源卫生机构受灾情况、工作是否能运转情况(临床救治、网络直报、检验检测)、可以动用的临床资源(人员、药品、抢救器械)、可以动用的卫生防病资源(人员、消杀药械)、冷链及疫苗等。
4. 食物和水资源集中供水是否破坏,消毒药品是否足够供应灾民安全饮用水,食物是否充足、安全等。
5. 环境卫生状况动物圈养、厕所等污水污染情况,动物尸体处理情况,虫媒孳生情况等。
6. 安臵点的基本卫生状况与保障饮用水及食品供应情况、水桶和香皂等卫生用品、燃料和烹调器具以及衣物等物质供需情况、临时厕所设臵及排泄物处理情况、虫媒孳生情况等。
(四)评估方法采用现场观察、现场快速检测和卫生调查,并结合采访当地领导及受灾群众,从多途径收集信息。
2019年洪灾防病指导手册.doc

第一节概况洪涝灾害的预防医学目的是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
其内容在于研究灾区因洪涝灾害影响所致疾病消长规律和疾病发生与流行的特征,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控制疾病、减少死亡,改善和促进灾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其对象是在洪涝灾害预防医学服务时,要考虑在特殊环境条件下提出合适的安全与卫生要求,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在新在历史时期赋予卫生防疫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
我国是各种自然灾害的高发地区,尤以洪涝灾害;又是多种流行病的高发地区。
因此,就大灾之后防大疫和大灾之后无大疫的提出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大灾情况下,各种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人民生活习惯受到重大冲击,此时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又是如何?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霍乱、伤寒、痢疾和甲、戊型肝炎都曾经因洪涝灾害引起过大流行,应当引特别的注意。
其共同特点:都是消化道传染病,传播途径是水源,传播快发病率高。
不同的是:霍乱、伤寒、痢疾都是细菌性传染病,人群较普遍的易感,一旦发生流行,发病率极高,但均有有效的抗菌性预防治疗药物,如果发生了爆发流行,可以尽快组织治疗和预防性投药,把病死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甲、戊型肝炎的药同特点是:病毒性传染病,一旦发生流行,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但不同的是:甲型肝炎在我国人群中免疫屏障比较高,易感人群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后病死率低。
而戊型肝炎在我国人群中免疫屏障很低,易感人群主要在青壮年,劳动力损失大,造成大流行条件除了水源持续被粪便污染外,还要看当地群众有没有喝生水的习惯,发病者病情较重、黄疸性多见,孕妇的病死率高。
以上几种传染病,在正常年份多为散发或局部地区的爆发流行。
涝灾发生后的生态变化和流行规律也应引起密切注意,有的发病后病死率很高,它们是: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轮状病毒、鼠疫、炭疽等。
这些传染性疾病的多数直接或间接和洪涝灾害有关。
其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是直接接触水传染的疾病。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1. 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带来的破坏性事件,其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卫生应急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完善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并在卫生方面采取一系列预防和应急措施。
2. 自然灾害分类及卫生影响自然灾害广义上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暴雨、旱灾、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等。
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卫生影响是很明显的。
例如,洪水可能导致饮用水污染、疾病传播、食品安全等问题;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生命伤亡、卫生设施破坏等;旱灾可能导致水源短缺、疾病蔓延等。
因此,针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卫生影响和应急措施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预案制定。
3.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制定的原则制定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应遵循以下原则:•预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基于科学的预测和准确的数据分析。
•预案必须灵活适应,能够根据具体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模进行调整。
•预案必须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和组织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应对自然灾害。
•预案必须重视防范和应急救援两个方面,既要加强预防措施,又要提供有效的救援和治疗措施。
4.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的内容4.1. 自然灾害预防措施•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体系,对可能引发灾害的因素进行监测和预警。
•加强防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灾害管理和规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4.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措施•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队伍,包括医生、护士、救援人员等。
•配备必要的卫生物资和设备,包括防护服、急救药品、消毒器具等。
•组织预案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协调和应对能力。
•设立临时卫生点和流行病监测点,提供紧急救治和疫情监测服务。
5.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的实施流程5.1. 自然灾害发生前•监测、预警和预测:根据相关监测和预警系统发布的信息,判断自然灾害的可能发生性和影响范围。
洪涝灾害期间环境卫生处理技术方案-疾控中心

洪涝灾害期间环境卫生处理技术方案-疾控中心洪涝灾害期间环境卫生处理技术方案一、前言随着气候变化,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灾后,环境卫生处理是防疫的关键。
本文将针对洪涝灾害期间的环境卫生处理技术方案进行探讨,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为出发点。
二、洪涝灾害环境卫生处理技术方案1.环境消毒(1)消毒液:在洪涝灾害期间,首先要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消毒液是兼具高效杀菌作用的液体消毒剂,由氯气、氢氧化钠、次氯酸钠、过氧化氢、福尔马林等主要成分组成。
在家庭、公共场所对地面、墙面、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等物品表面进行喷洒,能有效杀死细菌病毒。
(2)紫外线消毒:传统紫外线消毒器能够发出高能量紫外线,对空气、水、物体等进行杀菌,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环保等优点。
营救人员可利用紫外线消毒器在救援现场进行消毒。
2.食品安全处理(1)饮用水消毒:洪水期间,饮用水被淹,易造成病菌滋生,引发肠道传染病。
可以使用紫外线消毒器或克服消毒剂等消毒手段对饮用水进行处理,确保水质安全。
(2)食品消毒:在洪涝灾害期间,很多地方供给物资困难,居民自发采摘野菜食用,会面临食品污染的问题。
消毒剂、高温等消毒手段是常用方式,特别是食用油脂等易遇火物品,可选择深度蒸气消毒。
(3)垃圾整理处理:洪水过后,各种垃圾围绕在居民周围,亟待清理。
垃圾可以用克服消毒剂喷洒,紫外线消毒等方式消毒处理。
3.环境整理处理(1)地面清理: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共场所的地面,洪水淤积后都需要清理。
先使用浸泡剂将淤泥处理干净,喷洒消毒液杀菌处理。
(2)空气净化:洪涝灾害过后,会有很多异味和尘土落地之类的问题。
可以利用小型空气净化器、空气消毒杀菌器或克服氧化消毒剂等空气净化器进行处理。
(3)墙面清洗:墙面上的淤泥和污渍也需要及时清理。
浸泡剂和克服消毒剂等墙面清洗剂可以清除墙面的异味和细菌病毒。
4.个人防护在环境卫生处理过程中,特别是清理垃圾时,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个人防护。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2010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12月目录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害 (1)1.1洪涝灾害 (1)1.2地震 (3)1.3旱灾 (5)1.4台风 (6)1.5雨雪冰冻灾害 (6)1.6泥石流 (6)2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7)2.1灾前准备和保障 (7)2.2灾害期间卫生应急 (9)2.2.1洪涝灾害 (9)2.2.2地震 (12)2.2.3旱灾 (15)2.2.4台风 (18)2.2.5雨雪冰冻灾害 (20)2.2.6泥石流灾害 (23)2.3灾后恢复重建阶段 (25)2.3.1总结与评估 (25)2.3.2恢复重建 (25)附件1 自然灾害快速评估技术方案 (27)附件2 自然灾害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技术方案 (30)附件3 自然灾害营养与食品卫生技术方案 (54)附件4 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及饮水卫生技术方案 (82)附件5 自然灾害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方案 (97)附件6 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技术方案 (124)附件7 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方案 (131)附件8 自然灾害其它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控技术方案 (160)附件9 自然灾害预防接种技术方案 (173)附件10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物资调配与管理 (192)附件11 自然灾害灾区临时安置点卫生指南 (195)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区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和《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制定本工作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洪涝、地震、台风、干旱、雨雪冰冻和泥石流等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经济损失大,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及生命安全。
1.1洪涝灾害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很多,降雨过度,地势低洼,堤坝等水利设施溃决等,都可以造成洪涝灾害。
灾害后的清理工作应急指南

灾害后的清理工作应急指南一、引言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当灾害过后,清理工作的快速和有效进行对于恢复生活以及减少次生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灾害后的清理工作应急指南,以帮助人们在面对灾害后的清理工作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安全第一灾害后的清理工作首先应该以安全为前提。
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在开始任何清理之前,请务必确保灾害后的环境是安全的,没有潜在的危险。
如果有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并佩戴适当的个人保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头盔等。
三、评估损失和优先级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可能各不相同,因此在清理工作开始之前,有必要对损失进行评估并确定不同工作的优先顺序。
根据实际情况,将不同任务分为紧急和非紧急,以确保资源的最佳利用。
优先处理可能带来次生灾害的问题,如瓦砾堆积、水浸、天花板下垂等。
四、清理建筑物和道路主要的清理任务之一是清理建筑物和道路上的残余物质。
移除破损的建筑材料和家具,清理堆积的树枝和垃圾。
确保通行道路的畅通,防止交通阻塞和意外事故发生。
同时,排除建筑物内的积水,确保建筑物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五、处理废物和危险品灾害后经常会面临废弃物和危险品的处理问题。
正确地处理这些物质对于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分类收集废物,包括可回收物、有害物质和日常垃圾,以便安全处理。
对于有害物质,如化学品和电池等,采取专业的处理方法并遵循相关规定。
不要将污染物排入地下水和土壤中,以免进一步污染环境。
六、清洁和消毒灾害后,清洁和消毒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以防止疾病传播和细菌滋生。
清洁受灾区域和受污染的家具、地板、墙壁等表面。
使用消毒剂,如漂白水,对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彻底消毒。
特别注意厨房、卫生间和供水系统的清洁和消毒。
七、修复和重建在进行清理工作后,有些地方可能需要修复和重建。
对于建筑结构的损坏,支持柱、墙体或地基等需要得到专业的检查和修复。
自然灾害灾区安置点卫生指南

自然灾害灾区安置点卫生指南1.水水质对于预防影响人群健康的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至关重要——这些疾病包括腹泻性疾病、寄生虫感染、伤寒以及霍乱等。
导致这些疾病的微生物是通过粪—口途径,直接或通过水、牛奶、食物或沾染排泄物的双手传播。
在此过程中,带菌体(昆虫、啮齿动物等)亦会起到积极作用。
1.1 应该做什么?1.1.1 如果供水正常:(1)检验水质(比如,通过分析余氯或细菌学质量)。
(2)如果水质达不到要求,则安装消毒系统。
1.1.2 如果供水不正常:(1)检测运水车运来水的质量(余氯、细菌学质量);(2)如果水质达不到要求,如前文所述,需要安装一个消毒系统;(3)如果安置点内设有贮水容器,检查这些容器的质量和条件,确保容器足够盛放供安置点内人群使用的水量(计算20l/h/d);(4)如果安置点内没有贮水容器,请准备一些可装水的水槽(采用PVC、玻璃纤维或石棉水泥制成的水槽)。
这些水槽必须洁净,无裂纹,带盖;(5)确保人们将水装盛在洁净的水瓶中,并带有可密封的开口。
如果存放不当的话,洁净的水就会再次受到污染。
1.1.3 不论供水正常与否:(1)应指派一名专人对安置点内水进行消毒,并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
(2)应向人群提供如下简单的指导性材料,内容包括:l明确使用前对水质进行检测的需求。
l以下用水均需提前进行消毒:饮用水,清洗蔬菜、水果和厨具,刷牙及洗手。
l将水贮存在脏的、无盖或条件恶劣的容器中有何危险。
l防止人类和动物排泄物、垃圾及日常和工业废水接触到天然的或安全的井水、泉水或其他水源的水。
此外,通常还需防止脏手或污垢污染到那些存储以供人类使用的水。
1.2 水消毒系统给水消毒的简单程序:l如果水较为混浊,首先请使用自制或其他过滤器消除混浊。
l将水煮沸一分钟,最多可达三分钟。
l或者,也可以使用诸如氯气(漂白粉)、碘、银等消毒剂对水进行处理,同时确保一定的残留浓度(氯气1-2ppm;银100ppb;碘1ppm)。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doc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2010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12月目录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害11.1洪涝灾害11.2地震41.3旱灾61.4台风61.5雨雪冰冻灾害61.6泥石流72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82.1灾前准备和保障 82.2灾害期间卫生应急102.2.1洪涝灾害102.2.2地震132.2.3旱灾162.2.4台风192.2.5雨雪冰冻灾害222.2.6泥石流灾害242.3灾后恢复重建阶段272.3.1总结与评估272.3.2恢复重建27附件1 自然灾害快速评估技术方案29附件2 自然灾害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技术方案 32附件3 自然灾害营养与食品卫生技术方案59附件4 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及饮水卫生技术方案 89附件5 自然灾害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方案105附件6 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技术方案 132附件7 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方案140附件8 自然灾害其它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控技术方案171附件9 自然灾害预防接种技术方案185附件10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物资调配与管理203附件11 自然灾害灾区临时安置点卫生指南206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区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和《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制定本工作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洪涝、地震、台风、干旱、雨雪冰冻和泥石流等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经济损失大,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及生命安全。
1.1洪涝灾害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很多,降雨过度,地势低洼,堤坝等水利设施溃决等,都可以造成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降雨积累过程,可以在一天或数周内形成,为预警和应对留下空间,但是堤坝溃决造成的洪涝灾害可以突然发生,往往难以做到预警。
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

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正文:----------------------------------------------------------------------------------------------------------------------------------------------------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为指导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我局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编写了《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供各相关单位参照实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2019年8月23日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自然灾害具有形式多样性、发生突然性、危害严重性和处理处置的艰巨性等特点,防不胜防,给国家环境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开展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工作,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1环境卫生快速评估1.1评估目的快速掌握受灾地区环境卫生状况,评估其环境卫生风险,提出可操作的具体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为救灾行政决策提供卫生技术支撑。
1.2评估方法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知情人访谈、现场快速检测等方法收集现场资料,根据得到的现场资料开展评估。
1.3评估人员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收集现场资料,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汇总信息和完成评估报告。
1.4评估实施1.4.1信息收集内容1.4.1.1灾区背景资料和受灾程度,灾前该地区的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灾前和救灾已部署的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等;1.4.1.2现场观察受灾地区临时安置点的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等实际状况;1.4.1.3对受灾地区临时安置点负责人或卫生负责人等开展访谈,重点了解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状况与意见;1.4.1.4收集受灾地区饮水卫生、媒介生物控制、厕所与粪便处理、垃圾收集和管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资料。
疾控机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计划技术指南

疾控机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计划技术指南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各地疾控机构应根据本地区历史背景情况,针对预估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所引发的伤病风险和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卫生危害进行评估,按照《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的要求,依据法规和技术性文件制定本地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计划。
自然灾害发生时,疾控机构依据该卫生应急计划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灾害后重建阶段,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计划。
1.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计划制定的前提各地区疾控机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计划的制定基于以下情况:1.1 结合历史背景,综合气候、地质、水文等信息,对自然灾害发生的种类和可能性进行判断;1.2 对自然灾害发生后本地区可能出现的脆弱性风险因素的科学判断;1.3 本地区政府机构、政策制定的需求;1.4 相关法规、标准、技术文件的支撑,等。
2.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计划的分类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包括国家级、省(市)级、县(区)级、乡镇(街道、社区)级。
按照功能性划分,包括组织管理、技术应对、风险管理等(临时安置点、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消毒、病媒控制、垃圾处理、尸体遗体等)方面。
按照灾害类型划分,包括洪涝灾害卫生应急计划、地震灾害卫生应急计划、泥石流灾害卫生应急计划等。
3.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计划的主要内容3.1 目标的确定确定应急计划的目的、目标和范围,并确定执行计划所需的资源。
3.2 组织管理包括灾后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的构成、专家队伍的组成、应急队伍的管理、志愿者队伍管理等内容。
确定组织体系内各部门、各人员职责范围,以及数据、信息报送和反馈程序。
3.3 公共卫生评估包括卫生应急能力评估、人群健康脆弱性评估、灾后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
对地域自然灾害后可能出现的潜在卫生问题、危害进行判断,针对性建立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措施、人群健康脆弱性评估办法,制定预防策略。
结合本地区传染病暴发历史数据,对灾后可能出现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判评估。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区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和《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制定本工作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洪涝、地震、台风、干旱、雨雪冰冻和泥石流等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经济损失大,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及生命安全。
1.1洪涝灾害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很多,降雨过度,地势低洼,堤坝等水利设施溃决等,都可以造成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降雨积累过程,可以在一天或数周内形成,为预警和应对留下空间,但是堤坝溃决造成的洪涝灾害可以突然发生,往往难以做到预警。
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容易发生的地区主要在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除了黄河凌汛发生在冬春季外,主要发生在降雨集中的梅雨季节和夏季。
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洪涝灾害造成基础设施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人口大量迁移及灾民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能增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引起相应的公共卫生问题。
1.1.1安全饮用水短缺洪灾易引起饮用水水源污染,造成供水系统的损毁,从而导致灾民的饮用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短期内得不到保障,造成灾区水源性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风险增加,如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甲肝等。
1.1.2环境破坏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居民被迫离开原居住地;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改变和栖息地变迁,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洪水淹没厕所、粪池、下水道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腐败,蚊蝇等各种媒介孳生,生活和居住环境恶化。
1.1.3食物安全难以保障当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洪涝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安全问题难以避免。
水灾常伴随阴雨天气,加之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储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流行。
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应对指南

南昌市卫生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三、自然灾害的应对
南昌市卫生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南昌市卫生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突发自然灾害的处理程序
发生前的抗灾准备期
自然灾害 发生
抗灾准备
自然灾害的缓解
南昌市卫生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二)重大灾害的常见卫生问题-2
传染病暴发的风险增加 对媒介昆虫控制不力 (大雨和洪水):虫媒传 染病会增加。 野生和家养动物的迁移和在人群住地的活动: 增加人畜共患病发生和传播的危险。 营养不良+生存空间过于拥挤+基本卫生条件的 匮乏:1994年在扎伊尔和卢旺达就曾暴发了灾 难性的胃肠炎 ( 由霍乱或其他疾病所引起 ) 。
南昌市卫生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Killed(受伤人数) 3000000 2000000 1500000
Drought干旱
Flood水灾 Epidemic流行病
Drought干旱
Flood水灾 Earthquake地震
1920
1939 1976
500000
500000 242000
Earthquake地震
饥荒、低温灾害、尘暴、地震与火山爆发等一系列重大
灾害事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灾害群发期。 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灾害类型的发生频度更是 居高不下,应可视作又一个典型的灾害群发阶段。
南昌市卫生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4
复杂性:某种灾害常常与其它灾害组成灾害链,
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一系列相关灾害的出现。
流行病 自然灾害通常并不一定会引起传染病的广泛 传播,在特定的环境下灾害会增加疾病传播 的潜力。 短期内,发病率增高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排 泄物污染水和食物引起的肠道系统疾病。
2019年环境应急预案20100822.doc

.一、总则(. 一)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法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目的本预案编制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在发生环境安全事故时,以最快的速度开展有序的救援,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提高企业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及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原则企业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
接受环保部门的指导,使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企业和其它企业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四)事故分级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年版)自然灾害具有形式多样性、发生突然性、危害严重性和处理处置的艰巨性等特点,防不胜防,给国家环境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开展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工作,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1环境卫生快速评估1.1评估目的快速掌握受灾地区环境卫生状况,评估其环境卫生风险,提出可操作的具体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为救灾行政决策提供卫生技术支撑。
1.2评估方法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知情人访谈、现场快速检测等方法收集现场资料,根据得到的现场资料开展评估。
1.3评估人员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收集现场资料,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汇总信息和完成评估报告。
1.4评估实施1.4.1信息收集内容1.4.1.1灾区背景资料和受灾程度,灾前该地区的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灾前和救灾已部署的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等;1.4.1.2现场观察受灾地区临时安置点的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等实际状况;1.4.1.3对受灾地区临时安置点负责人或卫生负责人等开展访谈,重点了解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状况与意见;1.4.1.4收集受灾地区饮水卫生、媒介生物控制、厕所与粪便处理、垃圾收集和管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资料。
1.4.2开展环境卫生快速评估评估人员在受灾地区现场,通过观察或知情人访谈等方式,完成环境卫生状况快速评估表(见附表1)。
根据灾区环境卫生状况快速评估表所调查内容,掌握灾区各临时安置点的环境卫生状况,并将表中反映的环境卫生隐患实况列出,分析引起原因和解决办法,完成并提交评估报告(见附表2)。
2临时生活饮用水及供水卫生2.1自然灾害对饮水卫生的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饮水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致病微生物污染、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和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三方面。
2.1.1地震灾害对饮水卫生的影响地震灾害造成建筑物大面积倒塌,水厂净水构筑物、高位水池、水塔等受损和漏水,丧失净水、供水能力。
分散式供水和小型集中式供水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饮用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位。
地震对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污水处理厂、排污管道、化学原料库等损毁,致使大量污染物质进入水体,污染水源。
地震还可以造成地下水位改变,使深井水受浅层水或地面水渗透的影响,造成水源污染。
2.1.2洪涝灾害对饮水卫生的影响洪涝灾害会导致取水口受损、自来水厂被淹、供水设施及输配水系统破坏。
洪水冲刷地表或厕所将大量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冲入水中,造成水源致病微生物污染。
地面大量泥沙树木也会被洪水冲入水中,造成水质浑浊度增加,感官性状恶化。
城市内涝会淹没储存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仓库厂房等,造成水源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
2.1.3干旱灾害对饮水卫生的影响长期干旱缺水导致供水系统因使用频率降低而受损,取水口或储水设施因水位下降而不能取水。
由于上游地表径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大大降低,矿化度增高,水体污染加重。
干旱造成湖泊、水库等易形成富营养化。
2.2灾区供水卫生评估2.2.1水源污染风险评估对水源周边化工厂或储存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仓库布设情况及其化学品种类等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设定针对性监测指标;对水源附近的人畜粪便、垃圾和动物尸体等情况进行排查,评估水源是否已被污染或存在污染风险,如启用临时水源,则需要对水源地点、供水构筑物情况、潜在污染源及周边环境卫生等情况进行评估。
2.2.2水处理工艺风险评估对供水单位的净水工艺以及运行情况和供水构筑物等设施进行评估,包括取水、水处理、供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破坏情况,评估灾后制供水系统是否可以恢复正常运行。
2.2.3二次污染风险评估对供水管网的破坏或污染情况以及是否与污水管或化粪池相通等情况进行评估;对饮用水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情况进行评估。
2.3生活饮用水水源选择及卫生防护2.3.1对原有水源卫生状况进行评估后,确认受到破坏或污染严重时应参照以下原则选择新的水源地,被污染或损坏的水井或供水构筑物应立即停止供水,待水退或修复后,经彻底清洗消毒和检验合格后方可恢复供水。
2.3.2水源的选择原则(1)水量充足:根据当地的气候、季节、居民用水习惯及供水服务半径等,选择能满足居民供水量需求的水源。
(2)水质良好:根据水源周围的环境条件、卫生状况及水质分析结果等,选择流行病学上安全、无地方病、无化学及无放射性危害、水质感官良好的水源。
(3)便于保护:选择有卫生防护措施或便于采取卫生防护措施的水源。
(4)技术经济上合理:在分析比较各水源的水量、水质之后,结合取水、净化及输配水等设施的要求,尽量减少投资,选择技术与经济均合理的水源。
(5)选择顺序应优先选择泉水、深井水、浅井水,其次才考虑河水、湖水和塘水等。
2.3.3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2.3.3.1灾害预警后的准备(1)对于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应在灾前迅速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一时无法转移的化学品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扩散或外溢。
(2)对于露天堆放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渣或废水池,应及时清运到安全地带,或加高加固围堤。
(3)对于放射性物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含放射性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液污染水体。
(4)应立即迁移水源防护带沿岸的粪坑,清除垃圾堆和无害化处理厕所内的粪便。
2.3.3.2水源卫生防护要求(1)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水源应按照卫生部《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2001)的要求划定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此区域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
深井的井室、河水取水点及防护带内有专人值班防护,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2)泉水应做好出水口卫生防护,清除出水口周边杂草、污物,修建水池,进行消毒,加盖加锁。
机井或手压井周围应保持清洁,防止污水沿井壁下渗,污染浅层地下水,周围30m内不得有厕所、畜圈、垃圾及废水排出口。
大口井要建井台、井栏、井盖,备有专用的公用水桶,井的周围30m 内禁止设有厕所、畜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
(3)河水、塘水和湖水的取水点应选择上游河段或水塘,且尽量向河中心伸延,有条件的地方宜设取水码头,也可在岸边修建砂滤井取水。
应设有明显标志及禁止事项的告示牌,即不得停靠船只,不能有游泳、捕鱼和打捞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如选择使用水塘作为取水点时,应专用。
2.4灾区生活饮用水的处理和消毒2.4.1运转正常的自来水厂的水质处理及消毒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水厂应根据源水水质变化情况,及时使用或加大混凝剂和消毒剂的使用量,保证出厂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2.4.2被淹没或损坏的水源和供水设施的处理及消毒被淹没或损坏的供水设施暂时不能供水,在水退或修复后先清出构筑物内的淤泥,清洗并排空污水,对管道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对于覆盖范围较大的配水系统,可以采用逐段消毒、冲洗的方式。
在管道清洗消毒过程中要告诫受灾群众不要使用自来水管网系统作为饮用水,作为冲洗厕所等卫生用水除外。
需要待微生物指标检查合格后方能启用供水设施。
2.4.3被淹没或损坏的水井的处理及消毒经水淹或损坏的水井修复后必须进行清淘、冲洗与消毒。
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完全清除污水。
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用漂白粉,或其它含有效氯的制剂进行超量氯消毒并在清洗后使用。
2.4.4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处理及消毒若水源水较清澈,可直接消毒处理后使用;若浑浊,可经自然澄清后或使用明矾进行混凝沉淀后再进行消毒。
2.4.5储水和取水容器以及输水管道,在使用或重新启用前必须进行全面冲洗和消毒。
2.4.6饮用水消毒(1)煮沸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式,在有燃料的地方可采用。
煮沸消毒的同时可杀灭寄生虫卵,所有饮用水提倡煮沸后饮用。
(2)根据水源水状况,选择适宜的化学消毒剂。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参阅消毒剂使用说明书,控制消毒剂用量和接触时间。
灾区与生活饮用水相关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见附表3),包括储水容器、送水工具、管网和井水消毒。
2.5临时供水2.5.1供水水质要求灾后供水,饮用水水质原则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根据水源水质情况选择适宜的水处理设备和相关技术,如一体化供水设备,移动式应急供水车等,建立临时集中式供水点。
2.5.2供水水量要求灾后初期,灾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供应量不得少于7.5L/人·天,满足饮用水、烹饪和个人卫生用水需求。
而后逐步提高供水能力,达到家用洁净水15-30L/人·天的水平,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一般每250人至少应有一个供水点。
灾区居民到供水点的距离不应超过500m。
2.5.3应急供水(1)瓶装水:受灾地区供水设施的恢复通常需要一周左右时间,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是最快最有效的应急供水方式,从源头上控制了介水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可在灾后短期内(1-2周)解决应急饮水问题,适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初期。
(2)水车送水:对于交通条件尚好或交通已初步恢复的灾区,可用消防车、洒水车等水车送水,送水车空间密闭,相对卫生安全,方便居民就近取水。
但在送水前,要对送水车用漂白粉等进行消毒处理,并由专人负责饮水消毒工作,确保水质卫生。
一般可持续1-2周。
2.6灾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进行采样及检验。
水样采集单及水质检测结果报告表可参考附表4和附表5。
在现场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便携式快速检验设备检验。
不能使用现场快速检验的水质指标或现场检测出现超标的指标应送实验室检验。
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饮用。
2.6.1监测范围包括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和其他应急供水。
2.6.2监测指标(1)水源水监测项目:浑浊度、pH、色度、氨氮、耗氧量以及其它有关项目。
不合格指标应该重新采样复测。
(2)饮用水监测项目: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水质常规指标以及其它可能存在的风险指标进行监测,重点监测色度、臭与味、浑浊度、pH、氨氮、消毒剂余量、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等指标。
2.6.3监测频次各地根据当地灾情实际情况,确定水质监测的频次,重点关注应急供水。
对于集中式供水,原则上监测1次/天。
对于分散式供水,上述指标至少检测1次,原则上消毒剂余量监测1次/天。
2.6.4结果判断监测结果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限值或当地饮用水卫生监测的历年数据(基线数据)比较,获得灾后饮用水中检测指标浓度变化的信息,判断饮用水质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2.7加强灾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健康教育(1)不喝生水,尽量喝烧开的水、瓶装水或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饮用水(净化设备现场制备或送来的桶装水)。
(2)不喝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