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

合集下载

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

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

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成果。

当前,《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公布,将于今年9月正式实施。

在新的历程即将开始的时刻,我们特地采访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就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化成长等问题实行了深入探讨。

魏本亚(以下简称魏):尊敬的于老师,您好!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十多年,语文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为一直引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专家,您认为课程改革给您带来最大的触动是什么?于永正(以下简称于):“引领”谈不上,我也仅仅一个思考者和探索者。

课程改革对推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我来说,我认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两个字——尊重,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精神。

有人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这是一种境界,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个别同学有时并不可爱,老师很难爱上他。

但我们至少要尊重他,因为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做老师的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体谅学生。

我很欣赏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行。

“对话”昭示的是民主、平等和尊重。

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师生的平等对话,老师的姿态低了,学生的自信就高了。

和我一起上课,学生会很放松、很舒展、很快乐。

魏:学生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才有兴趣、有机会、有动力、有信心去主动学习,快乐成长。

您的课堂教学总是让人感觉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学生的收获却非常丰厚,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于: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小学语文是启蒙教育,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

从时段上看,小学阶段跨越孩子6~12岁,身心发展、认知水平都在初级阶段;从学习内容上看,也是基础的阶段,如理解30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2500个字,学习读书,学习作文,养成良好习惯,等等。

所以,我认为教学中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是不越位。

当前越位现象比较严重,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来教,人为拔高要求,特别是人文性的挖掘过深。

如很多老师在上《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过多挖掘母爱主题,围绕生命认知做文章,老师自己也许很感动,但学生未必像成人那样去理解母爱,理解活着的深刻含义。

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2篇

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2篇

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2篇Special grade teacher Yu Yongzheng's "new gl ass" classroom teaching record 3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2、篇章2:《新型玻璃》课堂实录二教学设计所有资源免费无限次下载。

想要查找本课的所有资料,就在网站任何一个网页搜索课文题目。

地址:执教:特级教师于永正整理:陈虹评析:特级教师张庆班级:江苏省xxx小学四(1)班[评者按]怎样改革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我以为,改革的要点,就在于加强读书训练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新型玻璃》一课,便是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的,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

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一教时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

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翠鸟》文字资料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翠鸟》文字资料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翠鸟》文字资料==课前交流:师:刚才周老师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生:你叫于老师。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叫老师了吗?(生大笑)生:你叫于永正。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于永正,全班一起叫。

师:人呢,本来就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就可以叫他江泽民。

生:于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于老师好一点。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生:我可以叫你老于吗?师:当然可以啊,哈哈,你真聪明,你看我,年纪这么大了,是应该加个“老”字了。

师:你们有没有开始喜欢我了呢?生:喜欢!师:第一次见面,那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呢?生:于老师,你真幽默!师:好!看出我幽默了,真了不起!生:于老师,认识你,我真是三生有幸!师:认识你,我四生有幸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生:翠鸟。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生:五遍。

生:十遍。

生:六七遍。

师:都很自觉地学习呢!下面就看于老师写课题。

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个于老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

请小朋友抬起头来,看于老师写,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象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噢,有理,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生:背上的羽毛象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叫翠鸟好听。

师:叫翠鸟声音就好听,叫绿鸟声音就不好听?这可不一定。

于永正等特级教师课前谈话与教学妙语集锦

于永正等特级教师课前谈话与教学妙语集锦

众所周知,当前一些教学活动,一般是异地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可以说是相当陌生。

于是,经济、高效的课前谈话便应运而生。

所谓课前谈话,是指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为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的即兴式谈话。

课前谈话这短短的几分钟,不仅是教师机智的体现,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体现。

课前谈话犹如戏剧的“序幕”,必须讲究艺术。

一个妙趣横生的课前谈话会让一堂好课更是锦上添花,妙不可言。

那么,如何让课前谈话设计得体,并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呢?本人认为,课前谈话要努力追求:1.幽默风趣,让xx 课堂充满愉悦。

《XX》执教者:xx 崧舟师:认识XX 吗?师:听说过XX 吗?师:见过XX 吗?师:喜欢王老师吗?说喜欢的那是“一见钟情”。

师:喜不喜欢都没有关系,大家先看一看王老师。

师:你别直勾勾看着王老师,看得我直发毛,可以含情脉脉地看着我师:教你们语文的老师姓什么?生:姓李师:xx 看,我和你们的xx 有啥不一样?生:你胖一些,我们XX瘦”一些。

师:“瘦”这个词语用错了,应该叫“苗条生:您是男的,我们XX是女的。

(生笑)师:你还别笑,这一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XX 不XX,您XX。

生:您穿西装,XX穿便装。

师:哦,这是便装,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生:XX是XX,您是XX。

师:一个美丽,一个英俊,咱俩正好一对儿,就不知道李老师同不同意。

(笑声)生:您的性格比较幽默,XX比较温柔。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呢?生:我两个都喜欢。

师:你是一个都不得罪。

(笑声)师:各位看看我和XX 哪些地方一样?生:你们都是老师,都有五官。

师:这话我听得怎么这么XX。

生:你们的教学目的都一样,就是培养好学生。

师:这话我怎么听得像吃了蜜似的。

师:还紧张吗?师:还担心吗?师:还害怕吗?师:还上课吗?生:上课!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课前谈话的案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王老师用他的幽默、智慧,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咏三叹读”有韵味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经典课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赏析

一咏三叹读”有韵味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经典课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赏析

二、一咏三叹读出味
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始终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这不仅训练了学 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具体的读书方法教给了学生。在初读课文阶 段,“同学们把字音读准了”、“你连读了三遍”、“你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等 评价语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在细读课文阶段,“同学们一边读书一边划出 了重点词句”、“你注意了这些重点段落”、“你划出了重点词语”
谢谢观看
一、千古文章意为先
即使让学生读书,也是“急读”(老师规定读书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分钟)、 “略读”(老师规定读书后应完成的练习)。学生匆匆忙忙读了,却无暇思考, 无法“消化”。这样读书的效果是可 Nhomakorabea而知的。
一、千古文章意为先
于老师这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由 读”、“接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真情,领悟文意。 然后“按要求分段”、“分角色朗读”、“质疑问难”,一系列环节的完成都建 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理解“五件小事”时,他并没有越俎代 庖,而是始终引导学生读书。
三、教学理念的贯彻
3、王君课例:王老师注重“语言品味”的教学理念。她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进行深入的品味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言的深层含义 和表达意图,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理念的贯彻
通过比较研究这三个课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教学风格和理念在处理同一篇 课文时的差异和特色。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角度和方法,从而营造出 不同的教学氛围和效果。无论哪种方式,都在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思维能 力和语言素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经典课文的魅力 也在于其丰富多元的解读方式和角度,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启示和可能 性。

一堂语文课中的三个“真”——特级教师于永正《祖父的园子》教学赏析

一堂语文课中的三个“真”——特级教师于永正《祖父的园子》教学赏析

学 生表现得 很是 怯懦 ,发言 声音很 小 ,朗 真 实 发 的教 育 题 前 面 .小肯 中 规 中 下 由此 演 变 而 来 的 篆 书“冒”字 ,从 造 字 的
读 课 文 声 带拖 腔 于是 ,在 来 自全 国 各 地 矩 ,完 成 预 设 好 的教 学 流 程 ,而 是 冒 着 “揭 方 法 到 汉 字 的 意 思 ,再 到 同 类 的 冕 字 ,细
聚 在饮 水机 前喝 水
态 度 。 其 次 ,“以 人 为 本 ”的 深 切 关 怀 ,彰 示范。特 别是 学 习“帽”字时 ,于老师先在
上 课 伊 始 .于 老 师 和 学 生 互 动 交 流 , 显 为 学 生 成 长负 责 的 情 怀 于 老 师
黑 板 上 用 简笔 画 了一 顶 古 时 的 帽 子 ,再 写
们 作 为上海 的 学生 ,回答 问题 声音极 小 , 的 小 足 , 留情 面 ,敢 于揭 短 不护犊 :于 为在 于老师心 中。“以生 为本 ”才是教 育的
朗读 课 文的 水平 很 低 ,显 示 出极 度 的 不 自 老师不怕 自 丢 面子 ,一心 只为学 生成 长 根本 .学生 的“学 ”才是第 一位 的 ,所有 教
第 口扳 铁 : 家落 、赏
南 充市顺 庆 区教 育局教 研 室 郭 林芳
在 上 海 师 大 参 加 全 国 教 研 员 培 训 班 否 懂 得 礼 貌 礼 仪 、是 否 学 会 无 私 爱 、是 间教 学 生写 字:他 先是 不厌 其烦 地教 学
时 ,我 聆 听 了于 永正 老师执 教的 《祖 父 的 否敢 于 自信表达 .都是 教学 不可分割 的重 生 如 何 写 好 “父 ”字 。一 边 讲 一 边 示 范 :
信 ,是 丢 了上 海 的脸 ! 一 通 响 当 当 的批 评 之 后 ,于 老 师 又 甩

遵循学习规律提升语文素养——于永正老师《我和祖父的园子》课例评析

遵循学习规律提升语文素养——于永正老师《我和祖父的园子》课例评析

教育教学研究21于永正老师用50年的教学经验将语文教学的规律总结为“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

”他始终坚守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始终坚持踏踏实实地教儿童写字、读书、写作,从不搞弄玄虚。

他用朴素简约的语言道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规律,抓住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根基。

笔者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谈谈于老师是如何遵循语文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一、关注细节,写字教学重文化《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年级的书写要求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于永正老师把这一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上。

他说过,教学生写字,要教学生不会的,要教出“恍然大悟”来。

本节课,于老师选取了“帽”“瞎”“韭”“抛”四个生字让学生默写,要求学生在正确书写的基础上还要把汉字写美观,把一笔一划写规范,间架结构摆正确。

因此于老师把学生的字展示在屏幕上、黑板上进行点评,对生字的间架结构逐一分析,指导细致。

其中,“帽”字有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会忽视“冃”的书写,把它写成“日”。

在课上,于老师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并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了“帽”的字源字理,他讲“帽”字:右上部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它就读mào,它是个象形字,就是古时候人戴的帽子,至于下面的“目”,则是会意了,帽子下面有眼睛嘛!“巾”字旁是后来加的,主要是想说帽子是布做的。

这样遵循字理而教,识字方法丰富有趣,让学生有了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探究汉字文化的兴趣。

二、关注文本,提取信息练思维著名的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他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理解文本,首先要与文本取得一种“同质性达成”,读者要与作者处于同一种状态下思考,文本有什么信息?用什么来表现?于老师在课上让学生朗读课文,走进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什么?如今在深度学习的影响下,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太过简单。

其实不然,这正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最好的铺垫。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优秀课例欣赏《第一次抱母亲》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优秀课例欣赏《第一次抱母亲》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优秀课例观赏(第—次抱母亲)在阅读教学中,〞读〞是最根本的活动,以读为主,以学生为主,历来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根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叶圣陶先生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工程里有一个工程,就是好好地读。

读得好,就可以深切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了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言语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言语是近乎标准的。

〞于永正老师在西安培训会时所执教的(第—次抱母亲)一课,看起来简简单单,简单得似乎只剩下了〞读〞,但正是这个〞读〞,却读出了满常的精彩。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师让五名同学分段读课文。

生:十三,(第—次抱母亲),母亲病了……师:〔打断学生〕停下来。

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

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

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

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

再读。

生:第—次抱母亲。

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

再读。

生:〞第—次抱母亲。

〔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读课题,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但于老师并没有轻易放过去,而是让学生反复尝试,直到感想到朗读的正确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于老师正是通过朗读的实践,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体验朗读的愉快。

再看下面这个片断: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经验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经验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经验第一篇: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经验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1999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简称“五重教学”。

但是,这“五重教学”的正式出台,是近几年的事。

四五年前,张庆、朱家珑、高林生、高万同等先生在总结我的语文教学(应该说包括江苏省的小学语文教学)时,先是归纳了“三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

认为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或者说是学习语文的过程。

后来又加了一个“重习惯”,认为这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因为吕叔湘先生说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

再后来,我自己又加了一个“重情趣”,因为我觉得,我的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情有趣。

在教学上,我追求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多次听过我的课。

他非常赞同我的意见,而且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重情趣”应放在首位。

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他从理论上对情趣的作用、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于是,“五重教学法”就这样形成了。

事隔不久,张教授认为“法”字应该去掉,于是又改为“五重教学”。

下面就分别向大家说一说。

一、重情趣 1962年,我踏上了小学教育的岗位。

那时的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

当时有一本很有名的杂志叫《知识就是力量》,刊名还是周恩来总理题写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于是提出一个口号,叫“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的,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都没有了,自然也包括能力。

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教研学习——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语文教学导入语之漫谈》

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教研学习——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语文教学导入语之漫谈》

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教研学习——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语文教学导入语之漫谈》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的起笔,常让费尽心机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反复的探索,将其分为六类。

一、“温故而知”式的导入语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课堂实录。

)师: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

首是《锄禾》,首是《鹅》,首是《画》。

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师:学这么长时间,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小朋友们,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许多许多诗。

这些诗写得可美,今天,咱们再来学首。

(于老师这个教学导入语设计得发好,既复习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即将授教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而且于老师亲切、鼓励的口吻,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知的积极性。

)二、“开门见山”式导入语例:(于永正老师教学《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实录)今天,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起跟着老师写课题。

注意:“鲁”字当中这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波三折。

(“开门见山”式导入语于永正老师采用比较多的导入课文的方式,朴素、自然、富有实效的导入方式,于老师直接揭示课题后大多板书课题进行写字教学,或进行话教学等。

)三、“画龙点睛”式的导入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壁虎》的课堂实录)同学,今天们学习29课《壁虎》。

(板书:壁虎)有人说,这课的题目后面应加上“捉虫”二字,改为“壁虎捉虫”。

该加还不该加呢?请大家认真读遍课文,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样的导入语设计得好,既抓住了文的主要内容,切中要点,又能以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第一篇: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语文建设2012.12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老师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

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

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

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

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些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

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

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李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

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

这都是形象的说法。

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

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

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进入文本。

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

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

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于永正五年级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五年级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五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篇一:于永正《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特级教师——于永正基本简历: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主要著作: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基本特点:座右铭:“以人为镜。

”——唐太宗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教育理想:和谐发展。

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

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

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

怎么称呼我啊?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

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1 :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引言于永正作为著名特级教师,以其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风格,成为了广大学生心中的偶像。

他擅长以文学作品为教材,给予学生深入思考以及感悟生活的机会。

本文将以于永正的教学案例《翠鸟》为例,探讨其教学方法及其赏析。

一、教学方法1. 生动叙事于永正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生动叙事的方式,通过引入真实故事或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情感。

在《翠鸟》教学案例中,他通过描写主角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与翠鸟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勇气、成长以及珍惜生活的重要性。

2. 提问引导于永正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翠鸟》教学中,他会提问一些问题,如“翠鸟如何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角从翠鸟身上学到了什么?”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作品主题以及人性的思考。

3. 合作讨论于永正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鼓励他们交流想法和观点。

这种合作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二、教学赏析1. 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在《翠鸟》这个故事中,于永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角与翠鸟的互动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通过让学生思考主角如何与翠鸟建立友谊,以及如何保护翠鸟和环境,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热爱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2. 勇气和成长通过主角从一个胆小害怕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的少女的故事情节,于永正引导学生思考勇气和成长的重要性。

他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追求梦想,并通过与主角的情感共鸣来激发学生内心的自信和勇气。

3. 珍惜生活的态度通过主角与翠鸟之间的感情交流,于永正教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他通过让学生思考翠鸟给主角带来的快乐与共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并学会感悟生活中的细节。

结论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以其特有的教学方法和赏析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式课堂教学策略 ——以于永正课堂教学为例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式课堂教学策略 ——以于永正课堂教学为例
新谍 j } 1 . { } 警2 0 1 G . 1 1
・教学设计 与策略 ・
浅 谈 小 学 语文 审 美 式 课 堂 教 学 策 略
以 于 永 正 课 堂 教 学 为 例
广 东省广 州市海珠 区逸景 第一小 学 张 娜
摘 要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 学课 堂是 审美式课 堂 , 笔 者以其课 堂教 学为例 , 从视 听媒介 、 字词教 学 、 读 写结合 、 营造氛 围等方面思考总结 了几点 小学语文 审美式课 堂教 学策略。 关 键 词 小 学 语 文 审 美式 课 堂 于 永 正课 堂教 学 新课标 指 出 : “ 语文 课 程还 应 通过 优 秀文 化 的 熏 陶感 染,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和审美情 趣 , 使他们 逐步 形成 良好 的个性 和健全 的人 格 , 促 进德 、 智、 体、 美诸 方面 的和谐 发展 。 ” 于永正 老师很好 地践 行了这一 目标 , 他认 为 “ 没有 艺术 的教育是残缺 的教育 ” . 他 的课 堂总能 以一种不 寻常 的艺 术 张力和审美意蕴 牢牢 抓住学 生 , 切 实将 培养 学 生高 尚的道 德情操 、 健 康的审美情趣与语文 学习方 法 的积累 、 语文 能力 的提升融为一体 。 以求语文立美 育人 的境界 , 其具 体操作 也 颇具特色 。 巧 借 媒 介 感 受 美 夸美纽斯说 : “ 知识 的开端永远 必须来 自感 官 。 ” 小学 生 形 象思维 占优势 , 课 堂教学 中恰 当借用媒 介创 设情境 , 可 让 学 生直观地感受美 . 加强学生审美情趣 的培养 。 首先 . 把握 媒介使 用 时机 。这是 因 为媒介 使 用 的契 机 对推 动课 堂 、 活化课 堂起 重要作用。如《 月光 曲》 导入 : 伴 随 优 美的月光曲 , 于老师深沉地介绍 贝多芬 , 学 生随 即入情 入 境 。接着 , 话锋一引 “ 《 月光 曲》 是怎 样谱 成 的呢?这 , 还 有 个美丽 动人 的传 说呢 ” , 自然地 , 学 生 由音律 美 的感受 过 渡 到对美好故 事的期待 。节奏紧凑 , 美好情境营造到位 。 其次, 创造性地使用 媒介。如《 草》 的教学 中 , 于老师创 造性地 以绘 画为媒介 , 画出了“ 草” 的 四季生 长变化 , 生动 地 描绘 了“ 一岁一枯荣 ” 的情境 . 学 生形 象地感 受 到 自然生 物 的变化之美 , 也感受 到诗 句“ 一岁一枯 荣” 的意境美 。同时 , 于老师还 引导学 生看图辨识“ 枯、 荣” , 以及 尝试将 春风画进 图画中。用最 简单的方 式诠 释 了最难 理解 的“ 枯荣 ” , 学生 感受到 “ 画中有字 , 字 中藏画” 的双重美感 。 二、 细琢字词欣 赏美 学生审美情趣 的培养 。 首 先发轫 于审美 认知 , 而 审美认 知又启蒙 于 最基 础 的语 言文 字 。语 言 文 字 既是 审 美 的对 象. 又是审美认知 的手段 和工具 。于老师对 此很有 体会 , 他 说: “ 语文课 , 就是要读 , 要识字 , 要写 字。 ” 咀嚼字词 , 学生既 能体会文字 本 身 的妙 处 , 还 能 透 过文 字 想 象 画面 , 体验 情 境, 体 悟情 感 。如古诗《 草》 的教学片段 : 师: 再看 第二 句“ 一岁一枯 荣” , 谁能用“ 岁” 说一 句话? 生1 : 我今 年 8岁 了。 生2 : 我 奶奶今年 8 0岁 了 。 还能做饭。 师: 小朋友 刚才说 的 句子 中都 有“ 岁” 字。这 一个 小朋 友说他今年 8岁 了。 也就是说 , 他从 生下 来到现在几年 了? 生: ( 齐声 ) 8年 了! 师: 8岁是 8年 。 1岁呢? 生: ( 齐声 ) 1岁就是 一年 ! 师: 1岁就是 一年 , 这不懂 了吗? 相 比低年级 的帮扶 . 高年级则是 新课标所 倡导 的“ 引导 学生钻研文本 , 在主 动积极 的思维 和情 感活 动 中加 深理 解 和体验 , 有所感 悟和思考 , 受 到情感 熏 陶, 获得 思想启 迪 , 享 受审美乐趣” 。 三、 善融读 写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学 理论 的 实践化 。 也是 审美 教育 的 最高 表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每次拿到一篇新的课文,在阅读之后总感觉对文本的处理上有很多的困惑。

如何正确把握文本主旨,解读文本所包含的内涵,如何应对动态生成的内容……这些都成了我在课前思考的方向。

在平日的教学研讨之于与同事们谈的最多的也是对于文本内容、主题的把握上。

经历了本学期学校的双高课比赛后,对于教师在研读文本这一点上,感受颇深,因此借鉴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

有些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

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于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教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因此,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内功”,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

凡是新词(包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

比如“翻山越岭”(《第一次抱母亲》),“越”是个生字,在这里作何解释?作为老师不但要意会,而且要“言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

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

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

凡是新词(包括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

第二步:朗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一般要朗读四五遍。

对于情感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

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潸然泪下。

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变回自如第引导学生去感悟。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

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有时写在教案上,有时在心里想一想)。

要求学生写得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

”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

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

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

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

”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

”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隐性备课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

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

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

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

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

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

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

我把隐性备课称为“备课于心”。

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

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

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

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

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

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

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

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

但意犹未尽,我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

我把我为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文章的结束:“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

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赏析:于老师在上述文字中对多年来的备课经验进行了提炼,试评价其合理性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甘密(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

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板书:游记)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

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