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合集下载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CD28/B7是重要的共刺 激分子,促进IL-2合成。使T细胞充分活化及免于凋亡。

细胞因子:活化的APC分泌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活化; T细胞活化后亦可分泌细胞因子,并表达相应受体,使T 细胞的活化更加充分。如IL-2


T细胞活化的调控:APC对T细胞活化的正向调节
(表达更多的共刺激分子)和负向调节(T细胞表达
免疫耐受
(自身抗原)
免疫保护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的 基 本 过 程
识别、启动 阶段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活化、增殖、 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一节 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

专职APC将外源性抗原以
抗原肽---MHC-II分子复合
物形式递呈给CD4+T细胞

靶细胞将内源性抗原以抗

抗原识别实质是携带MHC-抗原肽复合 物的APC“寻找”抗原特异性初始T细胞 克隆的过程。
第二节 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第一信号(特异性信号):TCR-抗原肽-MHC. 胞内 一系列酪氨酸激酶活化,使转录因子活化,转位到核内, 活化相关基因。

IFNγ, CD40L
2. Th细胞依赖性--效应性CD4+T细胞促进APC表达 协同刺激分子
第三节 T细胞应答的效应及其机制
一、效应T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合成和分泌多种效应分子:CK,细胞毒素,蛋白酶等 膜分子表达及生物学活性发生改变:高表达FasL;表达 整合素,促进向炎症部位移动;高表达CD2,LFA-1;不 表达CD45RA,而表达CD45RO

08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08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内体经历早期、中期、晚期内体几个阶段, 逐渐成熟,最终与溶酶体融合。
2.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
外源性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和各种组 织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成适于与 MHCⅡ类分子结合的肽。
3. MHC-Ⅱ类分子的生物合成和转运
合成场所:粗面内质网 转运:通过高尔基体 无抗原肽时,MHC-II分子与恒定链结合 MHC-II分子结合内粒体后,抗原肽代替恒定链
Y
T 抗原肽-MHC复合物
Soluble native Ag
Cell surface native Ag
Solpeptides of Ag
无应答
无应答
无应答
无应答
抗原加工、呈递
T cell response
(一)、基本概念
抗原加工:蛋白质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能与 MHC分子结合的肽的过程。
APC的分类:
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纤维 母细胞及脑内小胶质细胞等。
专职APC:DC、巨噬细胞、活化的B细胞
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1973年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发现,因其伸出树 枝样突起而得名。
1993年Inaba等用GM-CSF体外扩增获得成功。 根据来源:髓系来源的DC和淋巴系来源的DC。 根据分布:淋巴组织中的DC(并指状DC,边缘区
第八章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邓辉胜 2008.11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因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而活 化、增殖、分化,最终形成效应细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 抗体或者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类型:
↗ 屏障结构(物理、解剖、生物)
↗非特异性Ir →免疫细胞(NK、Mф 、DC、中性粒细 胞、γ δ T细胞、B1细胞)

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受体交联 2、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活化
活化ZAP-70
(1)磷脂酶C -γ (PLC-γ )活化途径 三磷酸肌醇(IP3)途径 磷酯酰肌醇二磷酸 甘油二脂(DAG)途径 (2)丝裂原蛋白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活化途径 3、将活化信号传至细胞核,使IL-2的转录因子活化, 启动IL-2的转录。
NF-AT
OCT
NF-B
AP-1
CD28re
NF-AT
OCT
IL-2 gene
T细胞活化信号启动的靶基因
CK基因、CKR基因、黏附分子基因、MHC基因 (IL-2、IL-2R基因)
T细胞活化后表现(信号转导的结果)

膜分子表达:如IL-2R,IL-1R,MHC-II分子、
CD40L、CTLA-4
其它:LFA1/ICAM1、2、3, CD2/LFA3等
Mechanism of T cell activation
Antigen 低亲和力 IL-2 R( )
IL-2 IL-2 IL-2R IL-2R
1
Signal 1
高亲和力 IL-2 R( )
Resting T cells
T细胞与APC相互作用过程中,由TCR和肽-MHC复合物 及聚集的黏附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圆柱状结构 •中心:TCR--肽-MHC复合物 •内层:B7--CD28;CD58--CD2 •外围:IFA-1—ICAM-1;CD45等 提高了细胞间的亲和力,有助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免疫突触的平面模式图
1. T细胞的活化
双信号
• 活化信号1 (抗原特异性信号)
TCR-------------抗原肽-MHC CD4/ CD8------MHCII / I CD3------------- 转导信号 (双识别)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四部分获得性免疫应答第八章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致敏效应T细胞的产生效应T细胞的一般特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1细胞激活巨噬细胞致敏CD4TH第九章第十章抗感染的获得性免疫病原体及其致病机制获得性应答的抗感染过程粘膜免疫系统免疫记忆第八章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一旦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就进入血液并在其中循环。

到达外周淋巴器官后,T细胞会离开血液迁移至淋巴组织,然后再返回血液,如此连续不断地在血液和外周淋巴组织间再循环,直到T细胞接触到特异性抗原。

这些成熟但尚未接触特异性抗原的循环T细胞被称为初始T细胞(naiveTcell)。

初始T细胞要参与获得性免疫应答,必须首先接触抗原,然后被诱导增殖和分化成具有清除抗原能力的细胞,我们将这样的细胞称为致敏效应T细胞(armedeffectorTcells),因为这些细胞一旦再次接触到其他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时就迅速发挥作用。

我们将致敏效应T细胞所作用的细胞称之为靶细胞(targetcell)。

本章主要介绍当初始T细胞初次遇到活化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表面以肽-MHC复合物形式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后,是如何被激活并分化成致敏效应T细胞的。

高度特化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是一类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它们唯一已知的功能就是摄取和递呈抗原。

组织树突状细胞摄取感染部位的抗原,活化后成为天然免疫应答的一部分,并迁移至局部淋巴组织中成熟,成为循环T细胞高效的抗原递呈细胞。

这些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可以通过称为协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molecule)的表面分子来鉴别,这些表面分子与抗原协同作用从而活化初始T细胞。

巨噬细胞(macrophage)——在第二章中是作为吞噬细胞来叙述的——提供了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活化后也能表达协同刺激分子和MHCⅡ类分子。

这就使得巨噬细胞能够像抗原递呈细胞一样发挥作用,虽然它们在活化初始T细胞时不如树突状细胞那样有力。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分泌IL-2, TNF-α,IFN-γ等
IL-2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 IFN-γ募集、激活巨噬细胞; TNF-α活化中性粒细胞;
抗胞内病原体感染
辅助体液免疫应答(CD40L,IL-
4)
◦ 分泌IL-4、5、6、10、13等,促进 B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产生
参与超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
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 性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抗体等Th, CTL ◦ ②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抗体
外周免疫器官
◦ 淋巴结、脾脏、黏膜 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 感应阶段:识别阶段 ◦ 反应阶段: 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 效应阶段:效应细胞和效应物质发挥 作用阶段
CD4+
CD8+
(一)T细胞活化的条件 双信号:
◦ 第一信号:TCR——抗原肽-MHC (特异性信号)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分子——相应受
体(协同刺激信号)

若无第二信号则T细胞不能活化或被诱导无 能
◦ 高水平表达在活化的专职APC ◦ 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CD28 ——B7⇡或 CTLA-4 ——B7⇣
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性结合—— 黏附分子 ◦ 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 TCR ◦ 免疫突触 ◦
特异性结合
非特异性结合
T细胞识别的特点:
◦ 只能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 ◦ 双识别
TCR——抗原肽 CD4——MHCⅡ/CD8——MHCⅠ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所产
生的以排除抗原、维持内环境相对 稳定为目的的反应过程。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ppt课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ppt课件
参与再次应答时的细胞免疫反应; • 致敏Tc细胞在杀伤靶细胞后,可以继续杀伤带有相应抗原的
其它靶细胞,即Tc细胞的再循环。
45
第三节 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效应
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 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Tm)是指对特异性 抗原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
交叉递呈(cross-presentation)
Target cells
CD8 T cells
Ag
pAPC/MHC I-peptide 32
第三节 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效应
33
第三节 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效应
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34
CD4+Th1细胞的效应机制 主要是通过释放的三种细胞因子来实现的
CTL细胞的效应
Dead target cell
Perforin : creates a hole in the target membrane
44
致敏Tc细胞的功能特征:
• 只能杀伤携带有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或微生物; • 杀伤靶细胞时受MHC-I类分子的限制; • Tc细胞在分化为致敏Tc时有部分细胞可以成为记忆性Tc细胞,
抗原识别和递呈; 活化、增殖和分化; 效应阶段: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6
细胞免疫(广义)
• 原始的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非 T淋巴细胞(NK)的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狭义):单核细胞浸润 为主的炎症反应和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7
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 三个阶段: ① 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 ② 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③ 效应性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

免疫应答与超敏反应

免疫应答与超敏反应

第八、九章免疫应答和超敏反应学习建议第八章内容介绍了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免疫应答的类型、应答产生过程及其免疫效应;也简单介绍了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第九章介绍了超敏反应的主要类型和常见临床疾病;学习这两章应掌握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包括超敏反应的概念和主要类型;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1TD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抗体产生的规律;2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和特点;3.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熟悉临床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以及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知识结构图1.: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2.: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的活化、增殖,分化为和浆细胞; 3.:效应T细胞产生的和浆细胞产生抗体介导的;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一二三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一二四、超敏反应一二三四五、六、一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二免疫细胞的负反馈调节概念简释1.: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识别后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最终产生免疫效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或产生耐受;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正常免疫应答可保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异常免疫应答自身免疫和也可造成病理性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2.:动物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其特征是:1产生应答的潜伏期相对较长;2抗体效价低,维持时间短;3以IgM类抗体为主,IgG出现较晚;为低亲和力抗体;3.: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其特征是:1产生应答的潜伏期明显缩短;2抗体效价高,维持时间长;3以IgM和IgG几乎同时产生,为高亲和力抗体;4.:又称或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再次接触时所表现的异常增高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5.: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体内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6.免疫抑制:机体对任何抗原刺激均不产生免疫应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先天的遗传缺陷和后天因疾病、射线、药物等因素抑制免疫功能;7.: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菌或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常使其与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8.: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或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合成后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并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8+T细胞;9.:针对皮试阳性又必须使用某种抗原如抗血清者,可将抗原通过小剂量、短间隔30—50分钟、多次注射的方法注入体内,使有限数量的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少量,不足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当耗尽致敏肥大细胞后再大量注射抗血清也不会发生超敏反应,并可发挥其中和毒素的作用;10.:针对难以避免接触的抗原如花粉、尘螨引起的呼吸道超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经皮试确定变应原后,可采用小剂量、长间隔6—10天、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通过改变变应原进入机体的途径,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与IgE竞争性结合进入体内的变应原,达到减轻I型超敏反应的一种治疗方法;11.:指机体初次接受大量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后的1-2周,出现局部红肿、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甚至一过性蛋白尿等症状;本病为一过性表现,停用免疫血清后可自行恢复;12.:属II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一种类似I型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其产生原因是血流中形成的大量免疫复合物通过传统途径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C3a、C5a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结合,引发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血管活性介质,导致过敏性休克;13.:因母子间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血型Rh-母亲由于接受Rh+输血、怀有Rh+胎儿流产或分娩时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均可刺激母亲产生IgG类血型抗体;当体内产生Rh抗体的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怀有Rh+胎儿时,此类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使红细胞破坏、溶解,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14.:是一种实验性局部III型超敏反应;Arthus发现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此种现象称为Arthus反应;重点难点内容一、概述一二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发生场所1.免疫应答类型:包括正应答和负应答;正应答又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负应答为免疫耐受;2.免疫应答发生场所: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脏;三免疫应答的过程1.:是抗原提呈细胞APC 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1抗原提呈细胞种类:2外源性抗原→APC↘内质网合成MHC-II类分子→高尔基体→与内体融合3↘内质网合成MHC-I类分子体内所有可表达MHC-I类分子的细胞都具有将抗原肽结合到MHC-I类分子并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作用;当这些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了病毒蛋白或基因突变产生突变蛋白后,均有可能被CD8+T细胞识别和杀伤;因此病毒感染细胞和突变细胞也可提呈抗原;2.: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及分化为效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过程;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A.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TCR只能识别APC表面特定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不能识别未经加工处理的游离抗原;B.T细胞活化需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来源于T细胞表面TCR与相应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结合,并由CD3分子将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即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和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结合;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主要的AP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及其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见下表:C.T细胞与APC之间的相互作用受MHC限制;D.T细胞活化后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使细胞分裂增殖,即特异性T细胞克隆扩增,并在不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具有不同功能的效应T细胞:CD4+T1细胞H 和CD8+Tc细胞;2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A.B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SmIg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B.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和活化必须有T细胞的辅助;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来H自协同刺激分子,即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40和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细胞之间的作用受MHC CD40L配体的结合其他协同刺激分子见上表;B细胞和TH限制;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不需T细胞辅助;C.B细胞既是抗原提呈细胞,也是体液免疫效应细胞;在双信号刺激下,活化的B细胞表面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来自活化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辅助作H用,增殖、分化为可分泌抗体的浆细胞;3.:1效应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效应,发挥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抗肿瘤、移植排斥等功效;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经活化巨噬细胞而诱生炎症性迟发型超敏反应;A.CD4+THB.CD8+Tc细胞:分泌细胞毒素杀伤带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2效应B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发挥抗胞外细菌感染、中和毒素等功能;二、TD抗原和TI抗原均可诱导B细胞活化,产生各种特异性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因此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应答;一TD抗原和TI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简要过程及区别:体液免疫应答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或B细胞必须将吞噬的抗原加工处理成抗原肽并和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由CD4+Th细胞识别,产生激活Th细胞的第一信号;APC或B 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与CD4+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产生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至此,CD4+Th细胞被活化;活化的Th细胞又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反过来作用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使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1、IL-12,进一步促进T、B淋巴细胞的活化;活化B细胞表面也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来自Th细胞、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的辅助作用,进入分化、增殖阶段,即反应阶段;在反应阶段,CD4+Th细胞在细胞因子IL-4的作用下分化为CD4+Th2细胞,产生大量IL-4、5、6、10,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合成分泌各种特异性抗体,发挥各种体液免疫效应;而TI抗原诱导B细胞激活不需Th细胞辅助,一般也不需巨噬细胞参与;这类抗原通常只能激活B1细胞;B1细胞产生于个体发育早期,只能产生IgM类抗体,因此没有免疫记忆,也不能引起再次应答;二: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比较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一般需经2-3周才能在血清中检测到相应抗体,而且抗体含量较低,持续时间短,类型以IgM为主,IgG出现较晚;这些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强度较低,为低亲和力抗体;该现象称为初次应答;经过初次应答后,当抗体下降恢复正常时,再用同样抗原刺激,机体可迅速产生大量抗体,抗体含量高,持续时间长,类型以IgG为主,与抗原的结合强度高,为高亲和力抗体;此现象称为再次应答,也称回忆应答;再次应答时仍然是先产生IgM类抗体,且持续时间不长,但IgG类抗体也很快产生,且能在体内维持很长时间;免疫应答的这一特点已广泛用于传染病的人工免疫预防和临床传染病的诊断;如预防接种通常采用多次接种的方法达到强化免疫的效果,即在初次免疫后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使机体产生再次应答,从而获得对某种传染病更强、更持久的免疫力;而在临床通过检测抗体诊断传染病时,通常要取双份血清,即发病早期和间隔两周后再取一份血清;两份血清抗体效价比较,若后一份血清抗体效价比前一份升高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通常由TD抗原引起,由多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完成;整个过程也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在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与CD4+Th细胞的相互作用及CD4+T细胞的活化与体液免疫应答相同;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和同种异体移植的组织细胞也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通过内源性抗原提呈的方式激活CD8+Tc细胞;在反应阶段,由于受到不同细胞因子的作用,活化的CD4+T细胞可分化成为具有不同功能的CD4+Th1细胞和CD4+Th2细胞,CD8+Tc细胞可分化增殖为致敏Tc细胞;CD4+Th1细胞和致敏Tc细胞即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T细胞;前者经活化巨噬细胞诱导产生炎症,在抗胞内病原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后者分泌细胞毒素杀伤表达抗原的靶细胞;一在感应阶段活化的CD4+Th细胞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并在细胞表面表达IL-2、4、12受体;巨噬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及活化CD4+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可分泌IL-1、IL-12;活化CD4+Th细胞接受以IL-12为主的细胞因子作用后分化为CD4+Th1细胞,又称炎性T细胞,可产生大量IL-2和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引起局部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经过激活的巨噬细胞其吞噬杀伤能力得到极大增强,可吞噬杀伤卡氏肺囊虫、结核杆菌等胞内寄生物;Th1细胞激活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抗胞内病原体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临床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等病理损伤;二1.杀伤T细胞Tc,或CTL的激活:CTL前体细胞通过其表面TCR识别APC或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表面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获得活化的第一信号;在Th细胞分泌的IL-2和IFN-γ的辅助作用下被激活;激活的CTL可表达IL-12受体,在IL-12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致敏Tc细胞,即效应细胞毒T细胞;2.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激活的CTL可释放一系列细胞毒素,引起靶细胞的损伤;这种细胞毒作用与巨噬细胞和NK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杀伤不同,是抗原特异性的,并且受MHC-I类分子限制;CTL与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I类分子结合后,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释放穿孔素、蛋白酶等细胞毒素;穿孔素可在靶细胞的膜上打孔,蛋白酶随之进入靶细胞激活胞内的核酸内切酶,降解靶细胞核酸,使靶细胞溶解破坏;CTL还可迅速诱导靶细胞发生细胞凋亡;致敏CTL细胞杀伤溶解靶细胞后本身不受损伤,并可连续作战,攻击其他表达相应抗原的靶细胞;这在抗病毒感染、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四、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超敏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超敏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一----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超敏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超敏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4.:5.反应过程:1机体致敏阶段:变应原通常经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初次入侵过敏体质机体,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IgE;该抗体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Fc受体Fcε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此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不等;2发敏阶段: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则变应原与体内早已存在的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两个相邻的特异性IgE分子交联结合,使胞膜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致敏细胞脱颗粒,释放储存的介质,同时合成新的介质;这些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抗原入侵部位组织器官,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痉挛,腺体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呼吸道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道过敏反应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皮肤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如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则表现为急性的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6.:主要依靠嗜酸性粒细胞;其作用有两方面:1直接吞噬、降解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2释放一系列酶破坏生物活性介质:包括组胺酶灭活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磷脂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等;7.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预防:1过敏性休克:①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多见, 碘剂、麻醉剂等也可引起;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构成变应原;预防措施包括提高青霉素质量、使用前新鲜配制、注射前皮试等;②血清过敏性休克:由再次使用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血清引起;纯化免疫血清、使用前皮试可避免这类反应发生;若皮试阳性者仍需应用则应采取;2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常由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孢子等引起;尽量避免接触变应原;如无法避免,可采用;3过敏性胃肠炎:某些过敏体质的小儿食入动物蛋白如鱼、虾、牛奶、鸡蛋等出现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4荨麻疹:可由药物、食物、花粉、肠道寄生虫、甚至冷、热刺激引起;二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IgG、IgM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 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1.变应原:1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如血型抗原、自身细胞变性抗原、暴露的隐蔽抗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等;2吸附在组织细胞上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如药物青霉素、甲基多巴、细菌成分、病毒蛋白等;2.靶细胞/组织:血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心瓣膜、心肌细胞等;3.参与的免疫分子:1抗体IgG、IgM;2补体;4.靶细胞损伤机制:当体内相应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杀伤带有抗原的靶细胞:1激活补体:靶细胞上的抗原和体内相应抗体IgG、IgM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最终在靶细胞膜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造成靶细胞因膜损伤而裂解;2调理吞噬作用:抗体IgG结合靶细胞表面抗原后,其Fc段与巨噬细胞、NK、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增强它们的吞噬作用;IgM与靶抗原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体,再以补体C3b与巨噬细胞表面C3b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3ADCC效应:对固定的组织细胞,在抗体IgG 和IgM介导下,与具有IgG 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的巨噬细胞、NK细胞、等结合,释放蛋白水解酶、溶酶体酶等,使固定组织溶解破坏;5.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和预防:1:可由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的输血引起红细胞溶解;HLA型别不同的输血可使体内产生抗白细胞、血小板抗体,产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通过血型鉴定选择同型血输入可避免ABO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2:主要见于母子间Rh血型不合的第二胎妊娠;血型为Rh阴性的母亲因流产或分娩过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RBC进入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IgG类,当她再次妊娠Rh阳性的胎儿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阳性RBC结合,通过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使胎儿RBC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若该母亲曾接受过输血则第一胎胎儿也可发生溶血;预防:分娩Rh阳性胎儿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抗D抗体,预防再次妊娠Rh阳性胎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症;母子ABO血型不符也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症,见于O型血母亲生A、B、AB型胎儿;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感染或某些药物引起的红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或巨噬细胞引起红细胞溶解;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外来药物半抗原结合在血细胞上成为完全抗原后刺激体内产生相应抗体,与血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或巨噬细胞造成血细胞损伤,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5:由A族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的共同抗原或因链球菌感染改变肾小球基底膜,产生自身抗原引起;6急性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体内抗链球菌胞壁蛋白抗体与心肌细胞上的共同抗原结合,引起心肌炎;三――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主要IgG、IgM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引起以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应答;1.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大分子免疫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可溶性小分子免疫复合物在通过肾脏时可被滤过清除;只有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可在血流中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引起沉积的原因主要有:1血管活性胺等物质的作用:免疫复合物可直接吸附血小板,使之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或通过激活补体,产生C3a、C5a片段,使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局部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免疫复合物在血流中循环,遇到血流缓慢、易产生涡流、毛细血管内压较高的区域如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则易于沉积并嵌入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之中;2.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主要由补体、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引起; 1补体作用:免疫复合物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C3a、C5a,C567等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使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渗出和水肿;并吸引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浸润;膜攻击复合物可加剧细胞损伤;2中性粒细胞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是I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病理特征;局部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过程中,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弹性纤维酶和碱性蛋白等,使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组织损伤;3血小板作用:免疫复合物和补体C3b可使血小板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充血和水肿;同时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机制,可在局部。

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Th细胞
IFN R IFN

CD40L CD40
活化
① CD40分子和TNF受体表达增加,TNF-分泌 协同IFN-增加巨噬细胞抗胞内微生物作用。
② B7分子和MHC II分子的表达增加, 抗原提呈能力增加
辅助CTL活化增殖
CD8+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需要CD4+T细 胞分泌的IL-2的刺激,没有IL-2的作用, CD8+CTL的克隆扩增是不可能的,IL2并可提高CD8+CTL的杀伤活性。
辅助B细胞产生调理抗体
CD4+Th1细胞通过分泌IFN-γ,可辅助B细胞 产生调理抗体,该抗体同带有相应抗原的靶 细胞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再通过与表达CR或 FcγR 的 吞 噬 细 胞 和 NK 细 胞 结 合 , 促 进 对 靶 抗原的破坏、清除。
CTL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杀伤表达同MHC I类分子结合的特异性抗原的靶细 胞。 (一)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靶细胞特点
病原体在感染细胞内增殖; 1)不被所感染的细胞破坏; 2)不能接触细胞外的抗体。
靶细胞:胞内寄生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的感 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1. CTL对靶细胞的杀伤特点
CD8+CTL特异识别靶细胞表面的MHC-I分子 和结和在MHC-I分子抗原沟槽上的特异性抗 原肽。如果靶细胞上的MHC-I分子丢失或变 异,CD8+CTL细胞则不识别和杀伤靶细胞。
2)CD4+Th1细胞表面的CD40L与巨噬细胞表面 的CD40分子结合。
Th1细胞募集巨噬细胞到感染部位
1)Th1分泌IL-3和GM-CSF:刺激骨髓 内新单核 细胞的产生。 2)分泌TNF-:扩张血管和改变血管内 皮细胞粘附分子(如ICAM-1)的表达。 3)分泌MCP-1 吸引聚集巨噬细胞。

第八章 免疫应答(文理版)

第八章 免疫应答(文理版)

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单识别) * 抗原的来源: 加工处理的方式 * 抗原呈递细胞: Mφ, DC * 呈递物: 抗原肽-MHC-Ⅱ复合物 * 呈递对象: CD4+T细胞
* BCR直接识别抗原的B细胞决定基,由Igα和Igβ传递特 异性识别信号(活化信号1)
外源性抗原的摄取
B细胞应答的效应
1 、中和作用 2、激活补体 3、调理、粘附作用 4、ADCC效应 5、穿过胎盘和粘膜
B细胞对TD抗原的初次应答
TD抗原 BCR识别抗原 B细胞表位
活化信号1
APC摄取、处理、提呈抗原 B/Th间 协同刺激分子作用 Th细胞活化
活化信号2
分泌IL-2、IL-4、 IL-5、IL-6
3)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 免疫抑制状态有利于诱导耐受
三.意 义
• T、B细胞的阴性选择使正常机体得以建立
针对自身抗原的中枢免疫耐受。
• 若阴性选择发生障碍,可致自身免疫病。
免疫调节
Immune regulation
概 念:
指免疫应答过程中, 免疫细胞之间、免
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以及神经内分泌系
统等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免疫应答的全过
记忆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记忆B cell 浆细胞
IgG、A、E类抗体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针对TD抗原)
• 个体发育中免疫球蛋白的产生规律
胚胎晚期:IgM 出生3个月:IgG 出生4-6个月:IgA
•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规律
潜伏期
对数生长期
平台期
下降期
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
(一) 初次免疫应答
程,使免疫应答维持合适的强度,以保证

免疫学第8章T细胞发育活化分化与效应机制PPT课件

免疫学第8章T细胞发育活化分化与效应机制PPT课件
正选择:与自抗原低 亲和性/弱识别的细 胞将成熟
负选择:与自抗原高 亲和性/强识别的细 胞将凋亡(清除)
T细胞在胸腺中发 育成熟
• 在怀孕期(小鼠约11 天;人8-9周),祖T 细胞迁移到胸腺,并 在那里增生、分化成 熟。
• 在胸腺中,发育的T 细胞称为胸腺细胞 (thymocytes)。
• 在胸腺中,T细胞的 成熟包含了胚系TCR 基因的重排和多种膜 分子的表达。
3)允许细胞发生TCRα 链基因重排;
4)诱导细胞发育进入DP 阶段。
胸腺中T细胞发育的选择过程
• 正选择(positive selection):仅仅那 些TCR能识别自MHC分子的T细胞能 够生存(导致MHC限 制)。
• 负选择(negative selection):清除那些 与自MHC或自MHC肽反应过强的T细胞 (导致自耐受)。
• 正辅助刺激 信号受体: CD28
• 负辅助刺激 信号受体: CTLA4
CD28的T细胞刺激机制
“静息”的APCs缺乏辅助 刺激信号配体
“活化”的APCs拥有升高 的辅助刺激信号配体表 达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CD40的T细胞刺激机制
新生T细胞活化的第三信号:细胞因子信号
新生T细胞活化 所需的三种 信号
IL-2在T细胞增殖中的调控作用
三种专属APCs在抗原递呈和诱导T细胞活化中的差异
三种专属APCs在抗原递呈和诱导T细胞活化中的差异
抗原摄入 抗原递呈
反应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B细胞
新生T细胞的活 化:克隆扩 增和分化成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的活 化:巨噬细 胞的活化 (细胞介导 的免疫)
效应T细胞的活 化:B细胞 的活化与抗 体的产生 (体液免疫)

第二节 体液免疫

第二节 体液免疫

第八章免疫应答第二节体液免疫一、体液免疫的概念及应答过程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应答。

而体液免疫效应是由B细胞通过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最后分化为浆细胞并合成分泌抗体来实现的,因此,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效应的效应分子。

B细胞是体液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一个B细胞表面约有104~105个抗原受体,可以和大量的抗原分子相结合而被选择性地激活。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视抗原不同而异。

由TI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需要抗细胞的协助,抗原能直接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原递呈细胞和TH引起B细胞活化。

而由TD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抗原必须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捕捉、吞噬、处理,然后后把含有抗原决定簇的片段呈送到抗原递呈细胞表面。

细胞识别带有抗原决定簇的抗原递呈细胞后,B细胞才能与抗原结合被激只有TH活。

B细胞被激活后,代谢增强,体积增大,处于母细胞化,然后增殖、分化为浆母细胞(体积较小,胞体为球形),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卵圆形或圆形,胞核偏于一侧),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球蛋白(浆细胞寿命一般只有2d,每秒钟可合成300个抗体球蛋白)。

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产生后很快排出细胞外,进入血液,并在全身发挥免疫效应。

由TD抗原激活的B细胞,一小部分在分化过程中停留下来不再继续分化,成为记忆性B细胞。

当记忆性B细胞再次遇到同种抗原时,可迅速分裂,形成众多的浆细胞,表现快速免疫应答。

而由TI抗原活化的B细胞,不能形成记忆细胞,并且只产生IgM抗体,不产生IgG。

二、体液免疫的效应物质——抗体(一)抗体(antibody,Ab)的概念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它是机体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产物,具有各种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球蛋白的化学结构和抗原性不同可分为IgG、IgM、IgA、IgE、IgD五种,家畜主要以前四种为主。

细胞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

第二节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
➢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来自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来自APC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 面的相应受体或配体相互作用介导的信号。
(一)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APC提呈pMHC→T细胞→TCR特异性识别MHC分子槽中的抗原肽 →CD3和CD4/CD8分子胞质段尾部聚集→激活与胞质段尾部相连的酪 氨酸激酶→CD3分子胞质区ITAM中的酪氨酸磷酸化→启动激酶活化 的级联反应→激活转录因子→细胞增殖及分化相关基因的转录激活 →发挥相应的功能
8/9/2020
精选课件
12
APC通过免疫突触与T细胞相互作用
8/9/20一20系列免疫分子参与和调节免疫突触精的选形课成件及信号转导。
13

免 疫 分 子 的 相 互 连 接
免疫突触形成第一阶段:接触面的形成,CD4/CD8分子在
该阶段可稳定T细胞与APC的接触,为TCR-pMHC结合提供条件。
T淋巴细胞介导的 细胞免疫应答
8/9/2020
精选课件
1
概述
*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Ir)
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 淋巴 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 失能、凋亡,进而表现除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 过程。
* 免疫应答分为三个阶段:
抗原识别阶段: 包指括T、APBC淋对巴抗细原胞的识摄别取抗、
8/9/2020
8/9/2020
精选课件
10
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二、APC 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一)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结合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 CD4+Th细胞分化为:
(TDTH)
Th1效应细胞
Th2细胞
▪ CD8+Tc细胞分化为:
有杀伤效应的 CTL
精品课件
1、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
初始CD4+T
Th0细胞
IL-4 体液免疫应答
Th0细胞
IL-12 细胞免疫应答
Th2细胞 主要介导 Th1细胞 主要介导
精品课件
2、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
精品课件
二、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反应阶段)
(一)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
•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 : 是T细胞表面TCR-CD3复合物特异性识别抗原
肽-MHC复合物产生的信号;
CD4、CD8分别识别MHC-II和MHC-I分子。
•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又称协同刺激信号,由众多协同刺激分子
精品课件
一、抗原识别和提呈阶段(感应阶段) (一)APC提呈抗原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的比较
特点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递呈分子 MHC-II
MHC-I
应答的T细胞 CD4+T细胞
CD8 + T 细 胞
抗原来源 外源摄入
内源合成
抗原肽产生部位
内体
精品课件
蛋白酶体
(二)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CD28、CD40L等)
(3)细胞因子(如IL-1等) 精品课件 * 也是T细胞充分活化重要条件
(二) 多种细胞因子参与T细胞增殖与分化
如: IL-2、IL-4、 IL-6、 IL-7、 IL-12、 IL-15、 IL-18,尤其是IL-2是促进活 化后T细胞增殖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C将胞浆内自身产生或摄入胞内的抗原消化降
解为一定大小的抗原肽片段,与胞内MHC分子结合
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表面的过程。
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ing): APC将其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提呈给 T细胞,供TCR识别,诱导T细胞活化的过程。
三、T细胞的抗原识别
二、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凋亡的检测
包括形态、生化、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多种方法 1 形态学
形态,大小,细胞器,凋亡小体,染色质
2 生化
DNA梯度
3 免疫学
抗体-核小体-酶标抗DNA抗体,显色
Fig. 5. DNA laddering induced after exposure to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PFOS (0, 15 and 30 mg L−1) and PFOA (0, 15 and 30 mg L−1) in the cultured hepatocytes for 48 h measured on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L-1, 30 mg L−1 PFOA; L-2, 15 mg L−1 PFOA; L-3, 30 mg L−1 PFOS; L-4, 15 mg L−1 PFOS; L-5, 0.1% DMSO; L-6, DNA marker.
靶细胞 Pep-MHC-I CTL(Tc)
颗粒酶、穿孔素、 免 中和抗原(抗体结合和ADCC吞噬) 疫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杀伤) TNF、IFN及Fas配体 应 影响靶细胞 抗体介导的补体依赖细胞毒性作用 答 (Ab-CDC)
游离抗原(病毒)
细胞内抗原(病毒)
细胞免疫应答过程及效应
六、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现象
1 T细胞活化的信号刺激
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刺激:至少需要二个独立信号刺激, 由APC提供。 信号 T细胞 APC 第一信号: TCR和CD4 —— MHC-肽复合物 特异性信号 或CD8 第二信号: CD28
协同刺激信号
—— B7(B7.1、B7.2)
L
T 细胞活化中粘附分子的辅助作用
3. T细胞活化中IL-2的作用
T细胞的抗原识别: 初始 T细胞TCR与APC表面递呈的MHC-肽复 合物结合。 T细胞识别抗原具有MHC限制性:
CD4+ T细胞识别APC递呈的MHC II-肽复合物;
CD8+ T细胞识别APC递呈的MHC I-肽复合物。
T细胞的活化
是一个包括接受信号刺激、转导信号、细胞内酶 活化,基因转录表达及细胞扩增等在内的复杂过程。
IL-2是T细胞的生长因子,对T细胞的活化是必需的。
1)作用
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 2)机制 T细胞(启动后进入G1期) 分泌IL-2,表 达IL-2R 自分泌作用 细胞增殖周期
继续进行,促进T细胞分化。
3)特点
CD8+T细胞的活化较CD4+T细胞需要更强的协
同刺激信号,IL-2 对此起重要作用。
四、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溶酶体或MHC II类途径)
摄取抗原
内粒体
吞噬溶酶体 复合体 MHC
Ii链降解 抗原肽
MHC-Ⅱ类分子 + Ii链
MHC-Ⅱ类 分子复合物
T细胞对APC-MHC-II分子提呈抗原的识别
通过吞噬和吞饮作用摄取内化到细胞囊泡系 统(vesicular system)的外源性抗原(如细菌代谢 产物及其它可溶性蛋白质抗原等),在细胞内被溶
静止T细胞
活化T细胞
T细胞增殖、分化
T细胞活化中IL-2的作用
4.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的T细胞
Th1细胞
CTL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Tc
Th 细胞活化信号
Th
TCR-CD3 CD4 CD28 CD2(LFA2) CD11a(LFA-1)
CK receptor
APC
Peptide-MHC Ⅱ MHC class Ⅱ B7(CD80) CD58(LFA3) CD54(ICAM-1)……
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抗原性物质发生的一 系列特异性反应。 抗原引起:经抗原递呈细胞的适当加工递呈给相应的
T细胞(包括Th 和Tc)。
T细胞活化其他免疫细胞:通过膜分子和分泌的细
胞介素活化(B细胞、NK细胞、粒细胞、CTL细胞、巨 噬细胞)。
产生免疫效应:包括ADCC、CDC,也可以通过CTL
2. IFN-γ B cell will switch to produced IgG subtypes。
CTL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杀伤表达同MHC I类分子结合的特异性抗原的 靶细胞。 CD8+CTL特异识别靶细胞表面的 MHC-I 分子和 结合在 MHC-I 分子抗原沟槽上的特异性抗原肽。如 果靶细胞上的 MHC-I分子丢失或变异, CD8+CTL细 胞则不识别和杀伤靶细胞。
三、细胞凋亡与免疫
1 凋亡与细胞发育和克隆选择 正选择、负选择
2 凋亡与免疫应答中的靶细胞凋亡
穿孔素、细胞溶解素、肿瘤坏死因子、FASL
3 凋亡与自身免疫疾病
RA:刺激生长,抑制凋亡
SLE:淋巴细胞凋亡紊乱-凋亡小体-sFas多
类 风
湿


节 损

(a) 健康关节
滑膜 滑液与 滑膜腔 关节软骨
病毒 Ag肽-MHC-Ⅰ类分子
MHC-Ⅰ类分子 感染细胞合成 的病毒蛋白 Ag肽-MHC- Ⅱ类分子
细菌
内体/溶酶体
内质网
抗原肽
TAP 蛋白酶体
MHC-Ⅱ类分子
抗 原 呈 递 免 疫 激 活
B Ab/C
抗原(病毒) APC Pep-MHC-II
Th2:IL-4、5、 6/IFN Th Th1: IL-2、4、 12/IFN
(b)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质损伤
炎性滑液 关节软骨 受损变薄 滑膜增厚
RA 患 者 膝 关 节 滑 膜 皱 折
RA 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
免疫复合物在 SLE 患者皮下沉积
SLE 患 者 脸 部 的 蝴 蝶 斑
练习题
问答
1 外源性抗原递呈和内源性抗原递呈过程。 2 免疫细胞激活的主要信号有哪些? 3 细胞免疫应答的免疫效果如何?
第八章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概 述
免疫应答的类型
天然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
-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基本概念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1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即天然免疫应答。没有特异,与生具有。
2 特异性免疫应答
即获得性免疫应答。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
直接杀伤,或诱导靶细胞凋亡。并通过补体和细胞因子 介导炎症反应,促进对抗原和靶细胞吞噬。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Ag进入 机体
APC 提呈 T细胞 识别 效应 T细胞 T辅助或不辅助 B细胞 识别 浆细胞 Ab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识别阶段
活化、增殖、 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
Dendritic cells
macrophage
成熟D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
共同特征 * 形态上呈树突状 * 高表达MHC-II类抗原和多种粘附分子 * 吞噬功能较低 * 诱导静息T细胞活化, 最重要的APC
二、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抗原加工( antigen processing ):
CK
Signal 1 特异性信号 Signal 2 协同刺激信号 Signal 3 粘附分子作用 Signal 4 细胞因子作用
cytokine
CD4+Th1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主要免疫效应功能


活化巨噬细胞更有效地破坏细胞内寄生微生物,
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通过诱导活化B细胞产生调理性抗体,通过调 理作用, ADCC、CDC杀伤靶细胞,如肿瘤细 胞等。
在某些情况下 内源性抗原也能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 外源性抗原也能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
交叉提呈途径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免疫
细胞凋亡(apoptosis) 正常的生理过程,主动的自我破坏过程。即细胞程 序性死亡(PCD)。
一、细胞凋亡的特征
细胞凋亡 诱因为生理因素 需能量 有新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 DNA梯度降解 细胞膜内陷形成凋亡小体 细胞器完整,染色质均一 不发生炎症反应 细胞坏死 非生理因素 不需能量 无基因调控 DNA无序降解 细胞肿胀溶解 细胞器破裂,染色体不均一 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
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
片段,以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 T细 胞识别的过程。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 淋巴细胞的细胞,又称为辅佐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专职APC(professional APC)
B-T Cell Interaction
• Costimulatory pair, such as CD28/B7
Induction of B7 expression enhances the ability of the B cell to act as an effective APC。 • Adhesion pairs, such as CD2/ CD58(LFA-3)、LFA-1 /ICAM1, further strengthen T-B cell interaction。 • CD40-CD40L binding promotes B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s required for the B cell to switch the class of antibody that it can synthesis(the absence of this interaction, only IgM is made)。 • Cytokine receptor- T cell derived cytokines binding also is required for the B cell to switch the class of antibody。 1. IL-4 B cell will switch to produced I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