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合集下载

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共31张PPT)

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共31张PPT)

太空中没有空气,宇 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 来进行交流、谈话。
三、在介质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水波的形成
声波的形成
三、在介质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水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波 叫做声波。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的。
用水波的传播来形象地比喻声波的传播,这种比 喻方法物理学中叫做类比法。
远处一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我们才 会听到隆隆的雷声。这一现象说明,远处的声音传 到我们的耳朵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这些发声物体 有什么共同的
特点?
一、声音的产生
用手摸颈前喉头的位置, 说话和不说话,感受一下吧。
用手拨动橡皮筋,观 察橡皮筋的变化,同时你 是否听到了声音?
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我们用转换法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 象间接表现出来。
把物体的振动放大实例
把鼓面的振动放大
土电话
隔墙有耳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能听到声音吗?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罩中的闹钟,声音大小有变化吗? 声音的大小变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物理学中,把传递 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 体、固体,也可以是液 体。真空不能传声。我 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通 过空气传来的。
A.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 被弹起
B.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大钟上,敲响大钟,拿 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 曲线 C. 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D. 在音箱上放一些纸屑,纸屑会随音乐起舞
例: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 月球上,即便是宇航员就在附近也无法听到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优质教学课件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优质教学课件
1.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 2. 我们把能够传播声音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叫介质. 3.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 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1、声音由物体_振__动__产生的,振__动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以__波____形式传播的。声音具有能量。 3、声音的传播需要_介__质__,__真_空__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可以在_固_体__、_液__体__ 、 _气__体__中传播。
确的是( B )
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 C.鼓的振动变快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人耳听不到,振动的物体就不会发声 D.只有固体和气体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三.声速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是( D ) A.敲鼓时发现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 B.扬声器发声时发现小纸屑在喇叭面上跳动 C.将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激起水花 D.金鱼缸中的金鱼吐出的气泡在上升中变大
2、如图所示,把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时感到声带在振动,
此现象说明 A.所有声音均由人的声带产生
(5)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2_0H_z~200作业的小明突然听到“嘭嘭”的响 声,吓了一跳,妈妈一打听,原来是一楼的邻居家 水管坏了,工人正用力用锤子敲下废旧的水龙头。 这儿的“嘭嘭”声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小明 耳朵的?
2. 小明家住四楼,为了给小明一个安静的学习环 境,爸爸把家里的门窗玻璃都换成了两层的真空玻 璃。果然小明的房间特别安静,外面的叫卖声吵闹 声都听不见了。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他毕生完成了《英雄交响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三、声速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1]、一般情况,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固>v液>v气。

[2]、在15℃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3]、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2、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2]、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3、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1]、人听到声音的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典型例题】类型一、声音的产生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第二章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共12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第二章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共12张PPT)

蜜蜂嗡嗡响
流水声
敲鼓
弹吉它
吹笛子
二、声音的传播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动动手:用身边的物体发出来自音观察: (1)比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区别?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实验方法: 转换法
我们把不容易观 察到的现象转换为另 一个明显的现象来观 察。
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人说话
分27秒下午12时18分12:18:2721.11.9
空气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水能传播声音吗?
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小结

产生





传 播
传播
振动 需要介质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下午12时18分21.11.912:18November 9, 2021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
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12时18分27秒12:18:279 November 2021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下午12时18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发声都能成为声源。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只不过有些振动比较明显,有些物体的振动不明显或者不容易被观察到。

3.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固体、液体、气体统一称为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声,真空中不能传声。

离开介质声音一定无法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声效果好。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出声音,也都可以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

4.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原因是液体也可以传声。

我们在生活中交谈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对方的耳朵中的。

大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得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减弱声波的反射,从而减小回声,使得听觉效果更好。

5..声音的传播速度除了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之外,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介质温度高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大。

6.吹口哨、吹笛子、吹口琴时发出的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出的。

7.敲鼓时洒在鼓面上的绿豆会跳动,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其中水花、绿豆、纸屑的作用是分别放大鼓面和纸盆的振动,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化法,即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

8.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9.声速: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10.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 固大于v 液大于v 气。

11.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会听到两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长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声音是空气传来的。

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源。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①老师讲课学生能听到,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②用塑料袋包好正在发声僧的电话放入水中,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③敲击课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④玻璃罩内的闹钟,随着空气不断减少,响声越来越弱,直至听不见,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靠固体、液体、气体作为传播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往外传播的。

4、声速:①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④公式为v=s/t5、能听清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或者与障碍物的距离在17m 以上时。

反之的话,回声与原声就会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听到一个更大的声音。

6、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7、空气传导: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通俗“粗细”):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常见描述音调:男高音、女生声音高、这首歌音太高、脆如银铃、螺丝松动、水牛哞哞的叫是响度大,蚊子嗡嗡的叫是音调高。

①影响音因素: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②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已编辑可直接打印)实验难点聚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已编辑可直接打印)实验难点聚焦

声现象实验、计算难点聚焦“声现象”实验三种典型研究方法一、转换法(机械放大法)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1.(09济宁)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2.(2010孝感)右图是探究声音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实验现象中不正确的是 ( )A .音叉振动时,乒乓球被弹开B .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C .敲音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凋就越高D .音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3.张平同学学了“声学”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固定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

解释: (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________不同;(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

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

实验器材除了待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以下A 、B 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方案。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

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总结

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总结

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总结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物理用语也是,必须学好,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下面是整理的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备课资料(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备课资料(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以下三点如图所示,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随着音乐完成各种动作,表明液体能够传声。

气体、液体和固体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靠介质传播。

2.真空不能传声如图所示,将一只电铃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

停止抽气,打开阀门,让空气慢慢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

本实验中,抽气机是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尽的,玻璃罩内不可能形成真空,但我们可以在刚才实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如果玻璃罩内没有了空气,声音也就无法传出,即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

声音的传播跟水波的传播相似,以击鼓为例(如图所示):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其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我们把声音的这种传播形式叫声波。

【例】太空中的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太吵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答案:B点拨: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有人造空气环境,所以可以直接对话。

知识点3:声速1.声音传播的快慢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在同种介质中,声速随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回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如果回声传入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不够0.1 s,人耳就无法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就会混在一起,使声音更响亮。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但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 消失 。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 声速 ,声速大小跟 介质 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声现象的基本内容,也是声现象重要知识点。

中考题中,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考题出现频率也较高,但一般不会只考查“声音的产生”或“传播”单一知识点,结合对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或噪声控制等内容的考题较多。

1.声音的产生: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发声体是什么,声音来源于什么物体的振动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有的时候为了迷惑学生,会考查一些诸如“高科技产品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类的问题,但无论怎么出题、如何表达,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考生需要牢记的,例如:手机声音是手机膜片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等等。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多了解一些有关发声体的知识。

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没有介质,即便物体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

这是声音能不能传播出去和我们能听到声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为了考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经常会出现太空中宇航员与地面通话,用真空罩罩住发声体,电磁波的传播与声波的传播等考题。

对这些问题加以理解和关注,对解答此类问题大有益处。

3.声速:对声速的考查也曾出现,但考查此知识点的考题较少,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高。

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0.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液体能传声的是( ) C A.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引到网里 B.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C.龙头发出“哗哗”的流水声 D.依靠潜水艇的声音,判断潜水艇的位置 11.飞机在上升或降落时,声音过大,会将 附近居民房屋窗户玻璃给震碎。用学习到的 物理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可以 通过固体和气体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 向外传播的,其实就是传播的一种振动。
羊叫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自主学习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介质? 3.什么是声速?它和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大家一起来做实验:
1、同学们拿出一张纸,一把直尺, 一根橡皮筋,大家想办法让这些物体 发出声音。 2、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摸喉头
问题: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它们发声的时候让它们停止发声,看它 们不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例2:唐朝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 钓》中写到“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 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垂钓小儿不敢答话 是因为知道,声音可 能会吓跑将要上钩的 小鱼,此事表明 空气 和 水 都可以传声。
例3: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D )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 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 速度 C 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传播速 度越大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的振动幅 度大小无关
表格分析
1.一般来说 V气< V液< V固
2.15º 空气中的声速340m/s. C
3.声速的传播快慢和介质以及介 质温度有关.介质的温度越高,声 速越大。
假定声音在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为 340m/s,火车的鸣笛声在空气 中传播了4秒后,传到小明的耳朵 中,问小明到火车的距离是多少?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核心重点实验汇总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核心重点实验汇总

【核心实验汇总】实验1:探究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1)操作:敲击音叉。

(2)现象:小球被多次弹开..。

(3)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分析:①小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②该实验采用的方法是转换法...。

实验2:探究声音的传播(如图所示)(1)操作:将瓶内空气不断抽出。

(2)现象: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

(3)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4)分析:①该实验最终是几乎听不见.....声音。

②该实验采用的是理想实验法.....(实验+推理)。

实验3:探究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如图所示)(1)操作: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使之振动发声。

(2)现象:较大的力....拨动时,钢尺振动的幅度较...大.;听到的声音较响....。

(3)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分析: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实验4:探究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如图所示)(1)操作: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

(2)现象:钢尺伸出桌面较长..时,钢尺振动的较.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3)结论:音调与声源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分析: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实验5:水沸腾实验(如图所示)(1)操作:①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②每隔1min(或2min)记录1次水的温度,并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③沸腾后几分钟,撤去酒精灯,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④作出水的温度-时间图像。

(2)现象:①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②沸腾前...,温度逐渐升高......,需要继续吸热....;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需要继续吸热......。

初二物理声现象

初二物理声现象

初二物理声现象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声音我们可以进行交流、听到美妙的音乐和声音等。

本文将介绍初二物理学中的声现象,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通常是物体的震动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纵向的机械波。

在初二物理学中,一般将物体的振动分为有声音和无声音两种情况。

有声音的产生当物体的振动频率在20Hz至20kHz之间时,我们能够听到产生的声音。

例如,当我们敲击钢琴的琴弦时,琴弦开始振动并产生声音。

同样地,当我们敲击鼓面,鼓皮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

无声音的产生当物体的振动频率超过20kHz时,我们无法听到产生的声音。

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无声音。

例如,当我们使用超声波清洁器进行清洁时,超声波产生的频率超过我们的听觉范围。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物质的震动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当声音传播到空气以外的介质,例如水或金属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1,482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更快,约为每秒5,120米。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很多特性,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频。

高频声音会被感知为高音,低频声音则被感知为低音。

在乐器中,音调是由不同频率的声音合成产生的。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

音量与声音的振幅大小有关,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通过调节媒介的振幅,我们可以调节声音的音量。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量。

不同的乐器和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特征,这是由于声音的波形特点不同。

例如,钢琴和小提琴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初二学生可以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解声音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未来,我们可以继续学习更高级的物理知识,深入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注:本文所述内容适用于初二物理学水平,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简化和概括,仅供参考。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声现象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声现象

声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是一种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的声现象的知识点:1.声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传递给空气或其他介质时产生的。

振动物体的能量使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分子发生振动,进而产生声波。

2.声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声波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它们的密度越大,声速越快。

3.声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的特性:音量、音调、音色和音速。

音量是声音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与声源振动的谐波有关;音速是声音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回声和共鸣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这种反射称为回声。

共鸣是指当一个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界周期性作用力的频率相同或接近时,共鸣现象会发生,使物体发出更大振幅的声音。

5.声音的变化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如吸收、折射、散射、衍射等。

吸收是指声音能量被物体吸收而减弱;折射是指声波在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传播方向;散射是指声波遇到不规则表面时改变方向;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或开口时弯曲传播。

6.声音的保护和利用高强度的声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声音保护。

常见的声音保护措施包括低音量听音乐、戴上防噪耳塞等。

声音的利用包括通讯、音乐、声纹识别等诸多方面。

7.声音的传播媒介声波可以在空气、水、钢铁等介质中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波传播速度不同。

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3米/秒,水中约为1500米/秒,钢铁中约为5000米/秒。

8.声音的频率和波长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波长是声波的一个特性,是指在一个完整振动周期内,声波传播的距离。

波长越短,声音的频率越高。

这些是八年级物理中关于声现象的主要知识点,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
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调与音频
音频是指声波的频率范围。人耳可 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 20Hz到20kHz之间,其中1kHz的 音调被定义为基准音调。
音调的感知
人类对音调的感知受到年龄和听力 损失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 耳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度逐渐降低。
响度
响度的定义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 动的幅度决定。幅度越大,响度
人的发声原理是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通过口腔和鼻腔的调制形成不同的音色。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体,如树叶、昆虫等,其产生的声音原理也各不相同,但都与物 体的振动有关。
声音的传播
02
声音传播的介质
பைடு நூலகம்01
02
03
固体
声音通过固体传播时,振 动以波的形式传递,如铁 轨之间的震动传递。
液体
在液体中,声音通过液体 的流动和压力变化传播, 如水中的声波。
气体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通 过气体分子的振动和相互 碰撞传递,如空气中的声 波。
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速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如温度、压强和密度。在标准大 气压和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3米/秒。
影响声速的因素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以及介质的温度等因素有关,例如在水中 声速约为1430米/秒,而在钢铁中声速可达到约5000米/秒。
语音识别
通过识别语音中的特征, 实现机器对人类语言的识 别和理解。
声纹识别
利用每个人独特的嗓音特 征,进行身份识别和安全 验证。
声音在乐器中的应用
弦乐器
如吉他、小提琴等,通过弦的振动产生声音。
打击乐器
如鼓、铙钹等,通过敲击产生声音。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源振动的特点
声源振动时,会引起周围 空气分子的振动,形成声 波向外传播。
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 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 分子发生振动,这些振动的空气 分子经过耳膜的传导,被人耳听
到,就形成了声音。
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 关。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的声 音就越响;振动的幅度越小,产
1. 声音的产生
• 用橡胶锤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并将音叉靠近水面,观察水面 的波动。
• 记录:当音叉振动时,水面产生波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
实验步骤与记录
2. 声音的传播
•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真空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 化。
• 记录: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声音逐渐减弱,直至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
实验步骤与记录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 将音叉分别放在空气、水和海绵中,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
• 记录:在水中和海绵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慢,且声音的响度也有所不同。
实验结论与讨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 停止。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响度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 ,气体中最慢。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体健康、工作和学习都 有不良影响,如听力损伤、心理 压力等。
噪声控制方法
可以通过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 制和接收者保护等方法来控制噪 声,如采用消声器、隔声材料、 个人防护用品等。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
声音的反射
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反射现象与障碍物的形状、大小和声 波的波长有关。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含答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及课后测试(含答案)知识点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速: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5、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温度。

15摄氏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6、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

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s(在15℃空气中的距离为17m)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将一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则先听到击水声的是()A .鱼B .小鸟C .同时听到D .无法确定2、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 .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C .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D .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传声C .相同温度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D .如果声音响度够大,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4、敲门时,会发出声音,在此过程中()A .只有门在振动B .只有门周围的空气在振动C .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D .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没振动5、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 .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B .听到雨滴打屋顶上的“嗒嗒”声C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 .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6、如图所示,老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一现象充分说明()A .声音可以从空气向水中传播B .声音在水中比空气中传播得快C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D .声音在水面发生了反射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B .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些C .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D .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8、如图所示玻璃缸内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上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 .鱼缸→水→鱼B .空气→水→鱼C .水→鱼缸→鱼D .水→鱼9、电影院四周的墙通常安装一层特殊材料或是设计成凹凸不平的结构,你认为这主要是为了()A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观众和电影产生的噪声B .增加漫反射,使观众在各个位置都能看到电影C .加强声音的反射,使观众能听到的声音更清晰D .减弱声音的反射,避免因为回声影响观影效果10、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 1.5s 后听到回声,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 340m/s ,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A . 510mB . 255mC . 340mmD . 1020m11、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敲击大钟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 .钟声的回声B .人的听觉发生了“延迟”C .钟振动停止了而空气还在振动D .大钟还在振动12、如图所示,将闹钟放在鞋盒里,四周依次覆盖不同的材料,在相同的位置比较听到闹钟声音的大小,该实验探究的是()A .声音的传播条件B .声能传递能量C .材料隔声性能D .声音与温度的关系13、航天员在月球上,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名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步骤一:拿起小锤捶打音叉,观察现象。

(图一)
(图二)
(备注:图二音叉在颤动)
步骤二:用细线绑住乒乓球悬挂在支架上,音叉靠近支架,(如下图一)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的现象。

(如下图二)
(图一)
(图二)
步骤三:把音叉靠近水槽,(如下图一)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观察水面现象。

(如下图二)
(图一)
(图二)
步骤四:将锯条放在桌面上用手摁住,(如下图一),调节锯条在桌沿外的长度,分别拨动不同长度钢锯条观察声音变化,(如下图二)
(图一)
(图二)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