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原理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国际贸易原理第四章要素禀赋论](https://img.taocdn.com/s3/m/eaec34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4.png)
国际贸易原理第四章要素禀赋论要素禀赋论是关于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
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它将会专门生产和出口使用这些要素更为密集的产品,而从其他国家进口使用这些要素较为稀缺的产品。
这种特殊化的贸易模式被称为要素禀赋相对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论的核心论点是,因为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存在差异,所以贸易的主要驱动力是生产要素的不同活跃度。
要素禀赋论主要有两个基本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和Stolper-Samuelson模型。
Heckscher–Ohlin模型是要素禀赋论的最早和最著名的模型之一、该模型假设一个国家相对较丰富的生产要素将会专门生产和出口使用该要素密集的产品,而另一个国家则会出口使用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的产品。
Stolper-Samuelson模型扩展了Heckscher–Ohlin模型,考虑了工人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差距。
该模型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相对丰富时,国内工人的工资将会上升,而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将会下降。
相反,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相对稀缺时,国内工人的工资将会下降,而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将会上升。
要素禀赋论的理论贡献是提供了解释国际贸易的一种新的视角。
它认为,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而不仅仅是产品价格或企业竞争力。
这种观点对于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国际贸易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要素禀赋论也受到一些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要素禀赋论过于简化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忽略了其他影响贸易模式的因素,比如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
此外,要素禀赋论没有考虑到贸易对经济中各个阶层的影响,可能导致不平等的分配结果。
总之,要素禀赋论是解释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课件
![《要素禀赋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5e4a9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2.png)
03
要素禀赋理论与国际贸易
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分配
贸易条件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使用其丰裕要素密集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 使用其稀缺要素密集生产的商品。这决定了贸易条件,即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比
率。
贸易利益分配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使得参与贸 易的各国都能获得贸易利益。然而,贸易利益的分配可能因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而有所
THANKS
感谢观看
。
实证研究
随后,许多经济学家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验 证了该理论在解释和预测国际贸易模式方面的有效性。
拓展与完善
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和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要素禀赋理论 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与其他贸易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综合
的贸易理论体系。
02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内容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总结词
不均。
要素禀赋与贸易结构
要素禀赋决定贸易结构
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其出口和进口商品的结构。例如,拥有丰富劳动力的国家可能会出口 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合理的贸易结构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通过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国家可以获得更 多的外汇收入,从而进口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和商品,推动经济发展。
详细描述
中国和美国在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禀赋方面存在 差异,导致两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竞 争优势。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劳动密集型产 品上具有优势;而美国则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资本 实力,在高科技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占据主导地位 。两国通过贸易往来,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要素禀赋优 势,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经济学之要素禀赋与H-O理论
![国际经济学之要素禀赋与H-O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7a7ac9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a.png)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要素禀赋的内涵 和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各国需要不断调整和 优化自身要素禀赋结构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变 化。
要素禀赋的差异也导致了国际贸易 格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成,如发达国家资本和技 术密集型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而发 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 具有优势。
04 要素禀赋与H-O理论的实 证分析
实证分析方法
1 2 3
计量经济学模型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要素禀赋与H-O 理论的关系,并检验其假设条件。
面板数据
收集各国或地区的经济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分析 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案例研究
选取特定国家或地区,对其国际贸易情况进行深 入剖析,以验证要素禀赋与H-O理论的有效性。
H-O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H-O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解释了国际贸易中各国比较优势的来源,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利得 和全球资源配置。同时,H-O理论也指出了国际贸易可能带来的问题,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
H-O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往往基于各自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 上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此外,H-O理论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启示,如通过政策调整提高本国某一生产要素的供给 ,以增强该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H-O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差异,而 这种差异又是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所引起的。
要素禀赋与H-O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 原因和贸易模式。
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7d3d5e0f705cc1755270924.png)
美 国
意大利 台湾地区
34,705
31,640 25,722
英 国
韩 国 墨西哥
21,453
17,995 12,900
21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图 3-3
图 3-4
30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A、B两国的PPF的相互 位置关系不一定非得是图3.4所描述的那种情况,但不管互相 位置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资本丰富国家的PPF相对偏向 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丰富国家的PPF则相对偏向于劳动密 集型产品。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 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 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22
生产均衡时,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由等产量 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与圆点连线的斜率决定
K
A A’ W’/r’ w/r O L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666a1529915f804d2b16c1af.png)
二、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部门划分 的,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要素所有 者区分的。 1.在长期情况下,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 将促使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着相同的方 向变化,即对于资本丰富的国家来说,国际贸易会同时 降低出口部门、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 于是两个部门的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也会按相同方向变 化。 2.在短期情况下,由于资本是特定要素,两个部门 的资本使用量都无法调整,所以国际贸易将导致两个部 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相反方向变化,于是两个部门特 定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变化也是相反的。
(二)、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 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相对于X产品,X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可表示为:
当X部门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其 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上升。因此,在 自由贸易下,X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提高了。
(三)、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 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同样,相对于本部门产品,Y部门的资本际报 酬可表示为:
(二)模型的均衡解 1. 两点说明: (1) 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 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2) 由于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所以在商 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两个部 门间如何分配,便可确定要素市场的均衡和要 素价格。
2. 模型的均衡: (1)与封闭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相比,开展贸易以后, 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 比较优势原则 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商品。那么国际贸易 将促使该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2)由于价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 了进口部门。(wf>w)。这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出口部门的边际劳动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生产力将下降,而进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则上升。 于是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落,进口部门的劳动 报酬开始回升。 (4)随着劳动的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两个部门的 劳动报酬又重新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新的均衡, 具体均衡情况如下图所示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3f36d130b4e767f5acfcec1.png)
要素禀赋理论一、贸易源于“上帝的恩赐”19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此作为理论基石,揭开了资本剥削雇用劳动的奥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规律,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为了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对抗,资产阶级学者纷纷放弃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
这种“去劳动价值论”的倾向在贸易理论领域中集中地表现为重新构建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贸易学说是以古典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上劳动耗费的相对差异,分别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约翰·穆勒尽管在论述相互需求原理时还是用单位劳动生产效率的相对差异作为各国拥有比较优势的原因,但他却将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归结为贸易双方的消费偏好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自我调整至进口需求恰好足以相互支付的过程,即所谓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着商品的价值。
劳动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已经很难看到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根本上抛弃了古典劳动价值论,仅仅把国际贸易中有关各方的比较优势作为“既定的前提”,直截了当地把他的均衡价格理论用于对贸易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国际贸易条件取决于有关各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的国际供需理论。
只是从那个“既定前提”中尚能看到古典劳动价值论的一丝影子而已;到了两位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梯尔·俄林提出并建立起要素禀赋理论的理论框架以后,活生生的劳动就仅被看作是等同于资本、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的一种一般生产要素,虽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然是各国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却已经不再是劳动,而是变成了“上帝的恩赐”(The Gifts Given by the Nature)。
古典劳动价值论在赫克歇尔和俄林那里已经荡然无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同古典劳动价值论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52328eb26fff705cc170a3e.png)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
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
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
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要素禀赋理论通用课件
![要素禀赋理论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7319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7.png)
实证挑战
要点一
数据可得性问题
实证检验要素禀赋理论需要大量的数 据支持,包括各国的要素禀赋、贸易 数据等。然而,这些数据的可得性和 准确性都存在问题,这使得实证检验 的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要点二
遗漏变量问题
在实证检验中,可能存在一些遗漏的 变量,这些变量可能对贸易模式产生 影响,从而影响实证结果。例如,市 场规模、技术水平、政策因素等都可 能对贸易模式产生影响,但在实证检 验中可能无法完全控制这些因素。
03
政策启示的局限性
尽管要素禀赋理论为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但其局限性也值得关注。例如,该理论强调比较优势在 贸易中的作用,但现实世界中竞争优势也可能起到重要作 用。此外,该理论也未能充分考虑政策因素对贸易模式的 影响。
05
要素禀赋理论的未来发展
理论拓展
深化要素禀赋理论
深入研究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探索其内在逻辑和适用范围,为理论的发展 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要素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趋于均等化
国际贸易的格局符合要素禀赋理论的预期
03
03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贸易模式决定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每个国家 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比较优势原则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即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 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换取别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深入研究它 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更好地指导经济发展。
动态实证研究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8b4a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7.png)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影响到国际贸易模式、比较优势和收入分配等方面。
本章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假设和分析结果进行详细的阐述。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具体地说,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组合不同,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也不同,从而形成比较优势,并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是固定的,不会因为贸易而发生变化。
这主要基于两个假设。
一是要素禀赋具有惯性,即要素的组合方式在短期内相对稳定。
二是要素禀赋差异不受贸易限制的影响,即国际贸易可以自由进行,不会受到保护主义措施和关税壁垒的限制。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引发不同的国际贸易模式。
具体而言,劳动力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会倾向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而土地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更倾向于出口土地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则更可能由资本禀赋丰富的国家出口。
此外,要素禀赋理论还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
根据理论的观点,国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不同要素禀赋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劳动力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而资本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则会因为资本的流入而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收入的增长。
总的来说,要素禀赋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种解释框架。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比较优势的产生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然而,要素禀赋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例如它忽略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的政治和制度因素等。
因此,在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这一理论框架。
《要素禀赋理论》课件
![《要素禀赋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7cb38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d.png)
完全自由贸易假设
国际间不存在贸易壁垒,劳动力和资 本可以自由流动。
原理阐述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应该出 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来生 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 其稀缺要素来生产的商品。
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一个国家可以 获得比自己生产所有商品更多的利益 ,从而实现比较利益和资源的有效配 置。
重视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 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产业组织中的应用
01
企业战略定位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特 点,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和市场 定位,形成竞争优势。
资源整合
02
03
合作与竞争
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要素禀赋优 势,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生产 效率和产品质量。
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实现资源 共享和优势互补,也可以通过竞 争推动创新和优胜劣汰。
案例分析方法
文献综述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相关文献进行梳 理和分析,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案例研究
选择几个典型的国际贸易案例,运用要素禀赋理论进 行分析,探究其在实际贸易中的作用和价值。
数据分析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案例进行 定量分析,进一步验证要素禀赋理论的有效性。
案例结论与启示
03
国际合作的依据
在国际合作中,各国可依据要素禀赋 理论,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利共 赢的局面。
05
案例分析
具体案例介绍
案例名称
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中 的应用
案例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 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 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中
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案例概述
本案例将介绍要素禀赋理论 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 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并通 过具体案例来阐述其作用和 价值。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847193867ec102de2bd892d.png)
一.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或称要素丰裕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1.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认为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不同,而且各国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不同,所以各国的商品价格不同,由此国际贸易产生。
各国应分工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各国能获得最大福利。
2 H —O 定理:一国出口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3.H-O 理论的论点:1).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存在差异就决定了比较利益的存在。
2).形成各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差异的原因是各国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资源禀赋(endowment of factors)不同。
如中国人口众多,劳动量丰富;美国资本雄厚,而劳动力不足,这是自然、历史等原因使然4结论:即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这样各国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从而提高国家福利。
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如土地租金 ,劳动工资,资本利息管理利润。
均衡状态下,劳动价格为 :lx x m p p w = ly ymp p w = 二、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含义 :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即单位成本最低时的产量规模。
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 起因和利益的来源,对于国际基础做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内容:即假定厂商无论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每多生产一件产品,增加的成本总是不变的,即边际成本不变。
或者说,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事实上,现代许多工业部门具有规模经济特点,即收益递增、成本递减。
规模经济愈大生产效率愈高,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可以增加一倍以上。
主要观点:规模收益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由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三、(1)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概念①产业间贸易,又称部门间贸易,是指贸易国出口和进口的必然是其国内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品的贸易现象,即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产品的交换。
国际经济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d71133158fb770bf78a5551.png)
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相同的要素投入比例和相同的要素相对价格意 味着两国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相等。因此 , 在开放条件下,两国经济实现一般均衡时,要 素相对价格必然一致。
A‘点和B’点分别为A国和B国在封闭条件 下的一般均衡点。 在A‘点和B’点A国和B国要素相对价格相 等,即等产量线的公切线平行。 两国两种商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也相同。 从原点X向A’引出的射线必定通过B’点, 且从原点YA出发通过A’点的射线与从原 点YB出发通过B’点的射线平行 。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Y
Y
X
X
图形描述: 上图为A、B两国的埃奇沃思盒图,等产量线的切点为帕累托最优 点,切点的连线为两国的契约线。 下图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由上图中契约线 上的所有帕累托最优点所代表的X、Y两种商品数量组合连接而成。 A国 : A国劳动要素相对丰富,因此横轴(L)的长度大于纵轴(K)。 由于商品X为劳动密集形商品,因此A国所有要素都用于生产商品 X所得到的产量要大于所有要素都用于生产商品Y所得到的产量。 因此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横轴(X)的交点代表的数量要高于其 与纵轴(Y)交点代表的数量,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横轴。 B国: B国资本要素相对丰富,因此纵轴(K)的长度大于横轴(L)。 由于商品Y 为资本密集形商品,因此B国所有要素都用于生产商品 Y所得到的产量要大于所有要素都用于生产商品X所得到的产量。 因此B国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纵轴(Y)的交点代表的数量要高于其 与横轴(X)交点代表的数量,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纵轴。
定理与现实的差距:各国资本的报酬趋于一致,而劳动的报酬差距较 大。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56634114791711cc79179e.png)
两要素经济模型
■ H-O 模型的基本假定: 没有运输成本、自由贸易、完全竞争以及要
素在国际上不能流动。 在生产函数中,每一种要素的收益都为正,
但是递减,并且规模收益不变。同类商品的 生产函数在各国相同,但是两种商品的生产 函数并不一样。 需求结构,也就是在既定的相对价格下两种 商品的消费比例,在两个国家相同并独立与 收入水平。 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上述假定主要是为 了排除两国之间在技术和需求方面的任何差 别,从而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素禀赋的差
两要素经济模型
K 5.6A 4A
KA B
D
E
D’
E’
1.4B
1B
L
图3:商品相对价格与要素的相对价格
B A
L
两要素经济模型
■商品价格比率改变时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
考察图4,假定相对价格比率PB/PA 从4变到5, 则可以找到一条同时于5A于4B同时相切的等 产量线。由于tanβ>tanα较高的商品价格将 对应较高的要素价格比率。因为它们是以一一 对应的,可以断言,随着劳动相对价格上升, 商品B(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也随之 提高。这一关系可以见图5a。
两要素经济模型
K/L K/L
(K/L)A
(K/L)B
(K/L)A (K/L)B
PL/PK 图2:存在和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时,不同的K/L比率
PL/PK
两要素经济模型
■商品的相对价格与要素的相对价格
在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下,对于 每一种商品价格比率而言,只会有一个 要素价格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也就 是说,商品的相对价格与要素的相对价 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图3可以直 观说明。
要素禀赋理论概要PPT课件
![要素禀赋理论概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3e46c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4.png)
该定理的有效性。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实证检验结果
03
尽管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但大量实证研究支持了要素
价格均等化定理的有效性。
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实证检验
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含义
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改变,导致该商品的要素 密集度发生逆转。
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和出口商品时会倾向于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形成比较优 势。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证检验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含义
01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贸易将使得不同国家间同质
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实证检验方法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实现需要 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完全竞 争市场、自由贸易、无运输成本 等。
现实意义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揭示了国际 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对 于理解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和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素密集度逆转定理
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含义
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商品的生产要素密集度可能会发生逆转,即原本在资本丰 裕的国家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可能转变为在劳动丰裕的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 型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的局限性
假设条件过于严格
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包括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 流动等,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满足。
忽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关注静态的要素禀赋差异,而忽视了技术进步和 制度创新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
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
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分工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 的主导形式,而要素禀赋理论对此缺乏解释力。
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提示
![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提示](https://img.taocdn.com/s3/m/3d87757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3.png)
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提示第四章习题答案提示1.是的。
从长远来看,低技能劳动力经过技术培训后可以成为高技术劳动力,但劳动力并不具有特殊性。
2.因为特征密度保持不变3.:劳动增加并且完全就业,则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劳动力价格将下降。
劳动力增加将增加密集使用劳动力产品的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下降。
4.特定因素的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因素的产品产量的增加。
同时,另一个部门的产出将因另一个部门释放的一些共同因素而减少。
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将增加。
5.仍然有效。
6.: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7*.:根据特定因素模型,特定因素在短期内无法在这两个部门之间流动。
根据本章的分析,虽然它们都是资本,但X和Y部门的资本回报是不同的,因此不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衡。
第五章练习回答技巧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回答提示:这两种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
然而,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这两种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侧讨论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原因。
其次,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产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适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贸易。
2.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回答提示:合适。
因为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方面有优势,尽管这些产品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在总体上是相似的,但在具体产品上是不同的。
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能存在产业内贸易,这可以用需求重叠理论来解释。
3.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答案表明,需求逆转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浙江林学院-沈明其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浙江林学院-沈明其](https://img.taocdn.com/s3/m/08e6e95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e.png)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解释贸易利益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使得各国能够利用自身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降 低生产成本,获得贸易利益。
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启示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要 素禀赋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 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中国家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 时,还应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 转型,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产业转变。
意义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分工和交换的基础,各国按照 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可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贸易收益的增加。
贸易收益
1 2
定义
贸易收益是指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好处和利益, 包括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规模扩大、技术进步等。
影响因素
贸易收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贸易政 策、国际市场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
意义
贸易条件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 汇率变动、关税和贸易政策等因 素的影响。
贸易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一个国 家的贸易收益和经济增长,是国 际贸易中关注的重点之一。
比较优势
定义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拥有的 成本优势或生产效率优势。
原理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如果机会成本低于其 他国家,则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理论对于理解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制定贸 易政策和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目标
02
01
03
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原理、假设和推导过程。
分析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对贸易模式和利益分配的影 响。
探讨要素禀赋理论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关联,以及 如何运用该理论指导企业国际竞争策略。
要素禀赋理论-图文
![要素禀赋理论-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bca9c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3.png)
10
要素密集度
上图,在A国,生产商品Y的资本/劳动比(K/L)为1,生产
X的这一比率为1/4。图中A国从原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的
斜率给出了这两个值。因此,在A国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
的。在B国,Y的K/L=4而X的K/L=1,因此,在两个国
家Y都是资本密集型的,而X都是劳动密集型的。
4.3
4.4
4.5
4.5
资料来源:根据<2003 U.S Apple Association>资料整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
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
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
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X的相对价格上升
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
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
降。
31
结论:
▪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
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
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
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用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
一种是用相对要素价格定义,即用每一个国家的资
本的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来定义。 国家的资本
的租用价和劳动
▪
第一种定义,如果B国的可用总资本
与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国的这一比
率,就说B国是资本丰裕的。这是相对而不是绝对量
,如果B国的TK/TL大于A国的这一比率,即使B国
▪ 3、所有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国内自由流动,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
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
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 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 )和俄林(Bertil Ohlin )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H—O定理)。
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假设有两个国家A和B,两种要素资本(K)与劳动(L),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来衡量两国的要素禀赋。
一种是实物单位定义(physical definition ),即用两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总量的比值来衡量。
另一种是要素价格定义(price definition ),即用两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值来衡量。
在实物单位定义中,A国的要素禀赋为A国的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B国的要素禀赋为B国的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如果,我们就定义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在要素价格定义中,假设劳动的价格是工资率(w),资本的价格是利率(r),则A国的要素禀赋为A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率,B国的要素禀赋为B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率,如果,我们就定义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在实物单位定义中,一国的要素禀赋为该国的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因而是单纯从要素供给的角度说明各国的要素禀赋。
而在要素价格定义中,一国的要素禀赋为该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率,而要素价格不仅仅取决于要素供给,还取决于要素需求。
因而这两种衡量要素禀赋的方法有可能存在不一致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假设A国和B国在要素需求方面完全一致,而要素禀赋的差异完全由要素供给的差异引起,也就是说,一种要素的供给越多,它的价格就越低,一种要素的供给越少,它的价格就越高。
因此,如果,则必定有,即无论用实物单位定义还是用要素价格定义,A国都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B 国则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表4-1-1 部分国家和地区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以1985 年国际价格计算)国家或地区人均资本存量(美元/ 人)国家或地区人均资本存量(美元/ 人)73,459 美国34,705德国50,116 意大利31,640加拿大42,745 中国台湾25,722澳大利亚37,854 英国21,453日本36,480 韩国17,995 法国墨西哥12,900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3>.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二、要素密集度所谓要素密集度( factor intensity ),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在生产不同产品时,依据投入比例最大的那种生产要素来描述该产品的要素密集度。
如果X 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Y 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如果,则称X 是劳动密集型( labor-intensive )商品,Y 是资本密集型( capital-intensive )商品。
例如,生产1单位X商品需要2个单位的资本和4个单位的劳动,贝U。
生产1单位丫需要2个单位的资本和1个单位的劳动,贝U。
我们就说X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丫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如果X、丫商品的生产采用的都是固定要素比例的生产技术,即在任何情形下,生产X、丫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保持不变,X、丫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直接通过比较和来确定。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来说,其生产中的要素配合比例是可变的,即资本与劳动之间可互相替代使用。
当生产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相对上升,资本变得昂贵时,厂商会减少资本的使用量,而用相对较廉价的劳动代替一部分资本,因此各部门生产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因资本价格上涨而下降;同样当劳动价格相对上升时,各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将提高。
所以,在生产要素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需要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这个标准就是共同的要素价格。
如果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商品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小于丫商品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贝称X 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丫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也就是说,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假设在两国两种商品的生产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比如假设X 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丫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而且还假定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即在所有可能的要素价格下,X总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丫总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如图4-1-1所示。
曲线X1X2和曲线丫1丫2分别表示X商品和丫商品的等产量线,在要素价格为时,等成本线与X、丫的等产量线的切点为A1、B1,这时X、丫的资本一劳动比率的关系为;同样,当任选另外一组要素价,如时,等成本线与X、丫的等产量线的切点为A2、B2,X、丫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关系仍然为。
因此,根据定义,X 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丫贝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SHAPE \* MERGEFORMAT三、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要素禀赋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之上的,为便于分析和理解这一理论,我们先给出这些假设。
(一)假设条件(1)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即以2X2X2的模型为分析的基础。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但不同商品的生产函数不同。
( 3)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5)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在一国内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7)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8)两国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且要素总量不变。
(9)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10)X、丫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X为劳动密集型商品,丫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二)假设的含义假设1 的含义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要素禀赋理论,从而使现实经济简单化,有利于分析问题。
实际上,放松这一假设即研究更为现实的多个国家、多种商品和多种要素并不会对本章的结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假设2 排除了各国之间的技术差异,以便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去考察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生;同时他还指出两种商品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这对区分两种不同的商品是至关重要的。
假设3 表明,两国需求偏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两国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的。
当贸易使两国的商品价格实现均等化后,两国将具有相同的消费结构——即两国消费对象中两种商品所占的比重相同。
这一假定使我们省略了对复杂的需求因素的思考,以便集中考察要素攻击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假设4 表明,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保持规模收益不变,它意味着两种商品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产量将与要素的投入同比例增加。
假设5表明,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参与市场交易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众多,生产要素、商品是同质的,具有完全信息。
在长期当中,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商品的边际收益。
假设6 表明,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的假设意味着劳动和资本能够毫无阻碍的从收益较低的部门流向收益较高的部门,因此,国内各部门同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均衡时必定相等。
但国与国之间没有要素流动,即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条件下,国际要素收入差异将会永远存在。
假设7 表明,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或绝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如果考虑运输成本和关税时,则当两国的相对或绝对价格差不大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就会停止。
假设8 表明,在两国中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生产要素,生产点总是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扩大一种商品的生产,就必须从另外一个生产部门中吸收资源,并造成后一部门产量的相对和绝对下降。
假设9 表明,在均衡的世界相对价格下,每一国的总进口价值等于其总出价值。
假设10表明,X、丫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X为劳动密集型商品,丫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所以同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要素密集度是相同的,不存在要素密度逆转的情况。
第二节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生产可能性边界正如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指的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得自于埃奇沃斯盒状图( Edgeworth box )。
在要素禀赋理论的框架下,我们假设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 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要素禀赋不同的两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
图4-2-1为劳动相对丰裕的A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由于埃奇沃斯盒状图的横轴表示一国的劳动总量,可见A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较长;图4-2-2为资本相对丰裕的B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由于埃奇沃斯盒状图的纵轴表示一国的资本总量,可见B国的埃奇沃斯盒状图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