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对语文阅读教学某些现状的忧思
花 费更 多的 时 『和 精 力 。学 生 的阅 凑 能力要 在 真 正 的阅 读体 u J 验 中才 能提 高 , 比如要 提 高 学生 对 文本 的理 解 能 力和 概括 能
汉语 文 是我 们 巾华 民族 悠 久 文化 的积淀 ,其 博人 精深 浩 力 就要 学 生仔 细 阅 读课 文 , 一 不 行就 两遍 三 遍 ,要 求学 生 遍
讲 多 练 。于 是 , ‘ 活生 生 的课 文被 肢 解 为一 二三 四若 干道 篇
低 效 状 态
勿庸 置 疑 ,新 课程 标 准 强调 课 堂 的预 设和 生 成 ,为 了培 题 ,文 学 作 品失 去 了其 灵动 和 鲜活 ,在 学生 眼 中无 异 于一 养 学 生 的 思维 能 力和 创 新精 神 , 更 强 调 了课 常 的生 成 和 构 具 干 巴 巴的 僵尸 。 I 也 无 须通 过字 、词 、句 、段 、篇 的 品 : 课 建 。甚 至 有 批 教授 、学者 倡 导 “ 指 示件 教 学 ”。他 们 认 咂 来 理解 文 章 的精 妙之 处 , 只让 … 张张 阅读 训 练 题来 代 替对 非 为 阅读 教 学 目标 不是 老 师 明确 预计 的 ,而 是 学生 根据 文 本特 点 与 [己的认 知特 点 在 课 f 时生 成 的 。认 为阅读 教 学 是 | 敬 : 即 老 师 与学 生共 与文 本 对话 ,产 生 问题 ,然后 共 同解 决 问题 的 过程 。这 种 观 点从 理论 _说无 可 厚非 ,是 符合 新课 程 标准 卜 要 求 的 。冈为 这样 教 学 ,既 突 m 了学 生的 主 体地 位 ,义 培养 了学生 的质 疑 能力 和 思维 能 力 。但殊 不 失这 需要 教师 深 厚 的 ¨
提 高 了学生 的素 质 ,廊 试 能 力 自然 也会 水 涨船 高 , 只是 这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忧思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忧思录【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十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两忧”: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思路和方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忧思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忧我在长期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始终有“两忧”:一忧,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思路和方法。
我们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用专家的话来说:一味追求分数,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陈旧,方法一成不变,观念僵化,使语文阅读教学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以小组讨论代阅读,华而不实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
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
而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作“看客”或“听客”。
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耗去的时间是否值得,讨论的效果到底怎样。
真正有价值的小组讨论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合理搭配,明确分工,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
同时,对准确的、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表扬激励,对有明显偏差的观点应及时点拨纠正,既要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也要防止无原则的肯定。
2.以讲代阅读,喧宾夺主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
这样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一、语文教育史的书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2、《文心》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读后感所谓语文教育,是"语文"和"教育"的综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文学)。
许多怀揣着一腔热血与梦想的人们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奋力前进着,他们希望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众多优秀作家情感,激情及愿景的文章,引导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进而提高其文学素养,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信这可能是所有教育者的美好的初衷,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育偏离了其正确的轨道,引导着老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往一个独木桥上走。
可是,总有那么一批人敢于站出来说不,也用他们的方式在身体力行着。
在文章《女儿的作业》中,女儿只能绝对服从着老师的一切权威,在枯燥乏味的作业中挣扎着,不敢有怨言,父母更多的是无奈,对于孩子熬夜伏案的心疼,,对老师教育方法的不解,对现有语文教育方式的的无奈。
这似乎也是所有学科教育的通病,只是语文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罢了。
刻意追求所谓的正确的参考答案,不在乎学生的创造性,采用枯燥反复的抄写以增强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天赋,通过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来追求所谓的优秀,忽略了学生最真实的心声和诉求。
最后,从小学到大的语文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感觉是无所不学,却也是一无所知。
重复的劳动下,摸清了每一种语文考试的题型,或许足以应付考试,可除了考试,又得到了什么?是精神上的慰藉,还是灵魂上的陶冶?都不是,而是一种我终于再也不用学习语文的呐喊。
这就是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忧思所在吧?语文教育中一大弊端是语文教材编写的落后,选材的单一,平庸,且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缺少那种真正的文学气息,选材远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对现实的借鉴性不足,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热情。
中学语文课文选取的几个问题:1.关于正面教育的问题2.选取反映阶级斗争内容课文的问题3.语文课文的时代性问题4.关于语文课文文字加工和删节的问题课文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后习题答案大多都是编者强加给学生接受的,导致了他们的固化思维,但凡是课文中的,必定是正确的,必定有许多有用的知识点要学习,可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难道作者的每一种态度或者价值观都是唯一的不可更改的吗?显然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还是默默接受着,尽管对于一些新奇的观点可能会表现出强大的兴趣,但也只是一时兴起罢了,因为他们知道,书上的才是“有用的”,“正确的”。
值得教师认真阅读的10本好书
值得教师认真阅读的10本好书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促进专业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生的发展,就必须重视阅读,要将阅读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自然状态。
有教师说,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过去的一年里,有哪些阅读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给热爱读书的教师朋友推荐几本不错的书,建议有时间读一读哦:1.《不跪着教书》——适合刚刚工作的教师阅读许多教育专著读起来让人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有些人将它看成“安眠药”。
《不跪着教书》,并不是理论读本,其中收录了作者的许多篇随笔杂感,读起来比较轻松,关键是对正在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有许多有益的提醒。
在本书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的教师,教育的词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2.《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每一个人都在世界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通常他本身并不自知。
人总是害怕去追求自己最重要的梦想,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或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
作完决定只不过是事情的开头而已,当一个人作了决定,就像跳进一股强劲的水流中,水流将会带他到作决定的最初也梦想不到的地方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寻宝故事,也不仅仅是如心灵鸡汤一样的生活感悟,而是一种关于远方,关于梦想,关于选择,关于心灵的感悟。
有人曾这样评价它:在这里,少年人可以读到奇幻的冒险,年轻人可以读到在爱情与事业之间如何抉择,中年人可以读到如何让未曾实现的梦想改变自己平庸的生活,老年人可以读到如何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未知岁月。
3.《班主任工作漫谈》——适合班主任阅读魏书生说:“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
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忧思浅议-模板
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忧思浅议在中国,几乎每一位受过教育的人都上过语文课,而且都要花掉大约三分之一的在校时间去学习语文。
语文课向来是我国中小学开设时间最长、所占课时最多的基础课程。
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最重要的课程,却成为让当今中小学生感到“不愉快”、甚至“厌倦”的东西。
诚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新的改革措施频频出台,对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造。
但是,由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涉及面大,影响面广,种种惯性因素的作用又难于在短时期内消除,致使改革步履缓慢。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现状的批评也因此不绝于耳。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本报撰文,发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忧思,指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80年代后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开始正视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委托地方上组织实施“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结果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总体成绩均未达到及格线。
一时间语文教育界哗然,批评不断升温。
1997年,由《北京文学》刊登的三篇署名文章引发的讨论再一次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敲响警钟:语文教学已到了“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地步。
随后,《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等一些抨击时弊、倡导反思、重在建设的书籍纷纷问世。
前不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讨会”,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近十家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语文教育改革特别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发表了精辟的见解。
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信息:是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动真格的时候了!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底色”谈起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清醒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列出一长串,诸如语文已成为升学的工具,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再产生内在需求;忽视母语的文化特性,导致学生对母语缺乏感情;阅读量少,语言贫乏;教学程式化,从解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到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生硬刻板等等,不一而足。
语文教育之忧思
26 Colum n专栏!:☆道语文教育之忧思•文/李伟言文是一个人必备的修养。
我们与他人的 I n沟通会用到语文,有些工作还格外与语 文相关我们对于时事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和交流也离不开语文能力。
即使这些都不考虑,作 为一种要过精神生活的高等生物,我们需要经 典阅读的滋养,而阅读是一种语文功夫语文修养,表面上无非是听说读写,而从深层上看,则指向思维和性灵笔者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是从对大 学生语文素养的观察开始的因为在高校教书,大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我留下r深 刻的印象先说口头语文很少有学生能够条分缕析地阐发问题,课堂发言有支支吾吾语无伦次的,也有心里明白但“茶壶煮饺子”的,还有侃侃 而谈却不知所云的,在问题的边缘绕绕扯扯,甚至干脆离题万里当然,更有学生脸颊两片 绯红云霞,目光不敢直视台下观众,左顾右盼 神色游离,各种肢体动作和神情无不透露着内 心的不安从容不迫、临场不慌、幽默淡定、清楚干练地对众人陈说观点显然对他们来说是 很困难的再来看阅读很多学生的阅读口味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的话,那就是“轻”轻松的,轻浅的,轻薄的,轻浮的恶搞段子、心灵鸡汤、成功 学一类的文字,都是他们的偏爱他们读不了长文,是否能读完一篇文章,要视其长短而定 如果不是教师硬性要求,他们中绝少有人能读 得进去严肃的社科读物即使读,也很难根据丨:下文的语义脉络来把握篇章的整体意蕴曾经看过一位同行在文章中讲过一则小故 事:“一位重点大学的女生,平时爱读小说,有一次读到了萧功秦先生的一篇某省汸古游记该文描写了作者在几处残破古老的史迹中漫步的感受,清晰流畅地传达了一位历史学家 感受到的沧桑和难以言状的敬畏感然而,这 位女生在关于此文的讨论中,却给出了一段匪 夷所思的解读——萧教授为什么要贬低我的家 乡呢?那里虽然不像南方那么美丽,但也不至 于让他如此攻讦吧?”无独有偶,笔者A己也 遇到过此类事情,一次在QQ空间里转贴一篇 关于大学风气的文字,没想到却有学生感到不 满,他们认为这样的文章是在攻击当代学生,认为是我不会欣赏他们,完全领会不了文章的 警示价值,也体察不到我的一腔忧思写作更被视为畏途屮期作业一旦宣布可以不写文章,他们保准一片欢呼,像拿到了“特 赦令”一样兴奋确实,大学生的书面语文真 的无法让人乐观如此兴奋,也就情有可原了:李伟言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读书笔记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1999年5月第2次印刷)出版说明P1:我们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关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根本,许多现实中的问题如相当部分的青年人语言文字水平低,写作能力差,与传统文化之隔膜以及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的生疏,都可以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找到根源。
这样说,不是否定我们的语文教育,而是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语文教育,正视和解决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那些不利于学生综合提高语文修养,不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兴趣,仅仅为了应试而被动学习等问题。
往往感动的时刻来自被朋友记起常常美好的时刻原于想起朋友即使没有约定却有默契我祝愿你天天被人打,伤心每一天(不要报复我的教育梦——代序(王丽)P1:我以为,教育的本质和真正价值在于将人类无数个世代积累下来的文明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并不断为它添加新的辉煌。
从这个意义上,教育本身便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P2:因此,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
女儿的作业(《诗刊》杂志社邹静之)P9:最奇怪的是,语文到这程度,女儿的作文反而越来越差。
她的作文几乎成了一些儿童八股的翻版。
我的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句子的女儿,开始为作文编造她的故事,她非常熟悉表扬稿和思想汇报那类文体。
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
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
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大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
她们老师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谁不抄谁是傻子”。
生活语文忧思录
戏 。而 与生 活相结合 , 则读有嚼头 , 写有源头 , 全局皆活 。语言 不仅仅是工具 , 更是人 的生命活动 , 心灵活动。人 的生命 活动 、 心灵活动依托 于人 的生 活 , 言介 人生命活动 、 语 心灵 活动的唯
文 。课 堂 的教 学 内容 就 是 讲解 一 篇 篇 选 文 , 和 学 的 目的 就在 教
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 的每一个方 面 、每个 角落 , 与
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 一方面 , 语文无所不在。 学生学习语文并非
于领会这一篇篇选文 。教师一味地扣着教学参考答案 , 按部就
班地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 目标 , 而不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该 怎样
与学生 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相联 系, 教学 目标怎样 才能真正转化 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
( ) 学方 法单 调 二 教
单 一 的“ 注入式 ” 学方法 已被否定 , 就大多数 教师 而 教 但 言 ,满堂灌” 满堂问” 填鸭式 ” “ “ “ 还仍严 重地存在 着。很 多学生 认 为学语文就是上课 听教师分析字 、 、 , 词 句 概括段 落大意 、 中
语 文要走 向生活 , 必须在优化教学 内容 、 开放教学方式 、 多元教学评 价 等方 面下功 夫。 关键 词: 语文 ; 教学 ; 生活化
1 . 语文教学生活化 ,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基础教育被视为 “ 向生活的通行证” 基础教育关注生活 走 。
回归生活 ,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 的联 系 , 是新一轮基础教 世界 , 回归生活 , 注重生活 的教育 意义 和教 育对学生生 活方式 的建构 , 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 的一个基本特征 。然而很多年 来, 我们 的基础教育脱 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 远离 了学生的生 活世界 , 导致 了学生对人生 与社 会 自主思考 的忽视 。 导致课堂 教学缺乏生命 的活力 , 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 2 . 语文教学生活化 , 是学科性质的要求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的批判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杏苑论坛品位•经典《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的批判精神及其当代价值O杨涛(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摘要】《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对当时的语文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甚至带有着较强的批判精神。
在当时,这本书的问世掀起了关于语文教改革的浪潮,教育界纷纷开始对教材、课堂、考试、人才培养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
直到当今时代,再读这本书,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借鉴之处。
【关键词】中国语文教育;批判;借鉴《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的书籍。
编者是王丽,她在书中称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一个文学写作者和一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
编者当了多年的语文教师,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利与弊、成绩与不足、发展与局限有切身的感受。
一、《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概况编者王丽从1998年4月开始,走访了北京上海两地的20位学者教授并将其整理成文,然后以《北京文学》上发表的有关文章为主,最后编辑成《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从这本书看,编者采访了施蛰存、童庆炳、王富仁等一些业界的知名专家,收录的有钱理群、于漪、王元化、李建平等人以及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的文章。
这些专访毫不掩饰地揭示了当年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案例生动、意义深远。
有些意见建议在当时甚至是如今都极具参考价值,对我们语文课程改革极具借鉴意义。
二、《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的批判意义本书的访谈对象、作者等都是知名专家或一线教师,所以这也决定了本书具有严谨求实的风格。
文章内容上大都涉及对当时语文教育积弊的思考,具有敢于直面语文教育的精神。
(一)关于语文课堂的批判意义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课堂不可避免地会有些僵化。
有的语文教师为了考试,把一篇篇文章教成了考试要点,考试中会出现的考点变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甚至有些语文课堂变成了为其他学科服务的课堂。
书中还收录了《北京文学》编辑部提供的《中国语文教育座谈会纪要》,苏豫生在会上说,“现在的语文课堂就是把一篇篇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原创版】
目录
一、引言: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二、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三、现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五、结论:中国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正文
【引言】
中国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中,却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回顾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都有所不同。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近代的新式学堂,再到现代的教育体制,语文教育一直承载着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
【现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却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首先,语文教育的目标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语文教育越来越偏离其本质。
【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现行语文教育的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他们试图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教育回归其本质。
这些探索和实践为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论】
总的来说,中国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是充满挑战的,但也充满希望。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中国语文教育存在许多忧虑和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创新和实践能力。
目前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只重视填鸭式的记忆和复述,而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实际运用语文知识时显得束手无策。
二、教材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行教材内容相对单一,大多数篇目都是文言文或现代散文,缺少多样性和开放性,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材内容也过于注重道德评判和思想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发展。
三、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单一的考试成绩。
中国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这种评价体系使学生陷入应试焦虑和功利主义的困境中,只关注分数的取得,而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缺乏实践性教育和学习环境。
中国语文教育缺乏实践性教育和学习环境,导致学生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层面,缺乏实际运用语文进行交流和思考的机会。
这种情况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也无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针对这些忧虑和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和开放性,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等。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国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中国语文教育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国家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国语文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教育目标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思考。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倾向较为明显,教师和学生都过于注重应试技巧和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学习、讨论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评价体系当前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和应试教育的盛行。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除了考试成绩,还可以考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中国语文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解决。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语文教育的繁荣做出贡献!。
语文教育教学忧思
2、语文教师的素养 —— 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教材解读 能力) —— 思想、精神与人文品质 —— 理性的鉴赏、批判能力 —— 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大胆改革 的能力 —— 个性鲜明 —— 正确科学的价值观(生命与成功)
3、教学理念 —— 服务学生与成就自己(教书还是育 人) —— 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 —— 能力与分数、思维与习惯 —— 整合课程资源与地域特色 —— 对课堂的主体性认识 —— 教学活动的目的性、科学性和规律 性 —— 教学测评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真实 性
语文教育教学忧思
陕西师大附中 李红乾
1、现状与问题
—— 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对语文教育的挑战(轻素质重成 绩;尚娱பைடு நூலகம்少阅读思考;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断裂; 低俗、庸俗泛滥;压抑人性与个性自由;对公正、公平、 自尊、权益的渴望) —— 教材陈旧,缺少时代气息,远离现实生活 —— 教法落后单一、课型缺少变化、缺少吸引力 —— 评价模式单一、应试操练盛行 —— 教育环境恶化,教师危机重重 —— 榜样、典型异化 —— 教育产业化贻害无穷、功利商业化倾向明显 —— 教育思想落后、发展差异明显 —— 教育悲剧不断涌现,触目惊心。 —— 评比、竞争催生教育教学疯狂 —— 附加责任与道德捆绑
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 我们与家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家长要的是孩子的分数,我们是在发展学生素质
二、缺失的是在新课改中的责任意识
1、做一个有责任的课程实践者 • 我们的对手在干什么?
应试教育——“窝里斗”(对面的同事,同桌的同学……) 素质教育——国际化竞争
美国办学目标:世界领袖,地球村长…… 日本:做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人 2、我们基础扎实吗? 学生的三个世界:知识、生活、心灵(史春妍字词教学) 重构“基础”:发展个性、完善人格(被教出的奴役、师生关
现象三:语文课的评价为何让人摸不准?
语文教研究课、示范课评说观点不一致,甚至出入很 大,一些名师、特级教师上示范课也是时好时坏,很不稳 定,不得不让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考问“名师”的困惑: 06年南京市青年教师阅读课大赛; 08年在六合实小的南京市优质课大赛中李有玲、解自中、刘 彬的课各种民间评价; 2011年区优青评选……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演讲辞
抒情诗《水调歌头》 ——为苏轼同名词而作 [宋]苏 轼词 陈其钢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熟读精思 ”——怎么思
• 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
研究性学习——怎么研究 • 明确问题-确定探究方向(预测或假设、收 集资料、辨别提炼主要问题、选取中心问 题)-组织探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出结 论-考虑社会活动。
学习方式——包括哪些方面
• 文本研讨
• 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研讨 • 活动体验
共勉
“救救孩子”——《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一书之思考
他们终日停留在那张排满课程的时间表上,已经忘记了自 己的标识;堆积如山的作业,已然将他们的活力压制;父母老师的 厚望,使他们尘封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只是学过,仅仅只是学 过,到最后却不知为什么要学,为谁而学?他们就像被人安装的 机械,只需接受一个个指令,圆满地完成发令者交给的任务。
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应尊重他们的天性,保留属于 他们的纯真,而不是成为一种沉寂的工具。别把繁琐的考试当 成是检验孩子优秀与否的手段,他们不是商品,只有商品才需 要机械式的验收过程。适当有效率的考核能达到检验孩子学习 的效果,但它并不是对孩子做出的绝对性的评价。别把“求高 分”和“求优秀”放在孩子身上作为功利的附庸品,给孩子多 一点的人性启发,施以他们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 找回那份纯真的人文性,减少功利对他们的熏陶,别让快餐式 的文学走进孩子的心里扎了根,他们还那么小。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应做到以孩子为本,以孩子的自身的
发展(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给孩子 播种下有启发性的种子,让他们自己去发芽。
别将孩子成天圈在那透不过气来的方格子里,适当地让他 们出去走走看看,让他们亲近外界的真实世界,他们有自己亲 身的体验,而不是全盘将他们锁禁在书本中去探寻所谓的“真 理”,是成为书本里的复印机,真实的生活会是他们灵性的 “催发剂”。学语文,就是讲究灵气,灵气对一个孩子来说非 常重要。所谓灵气,就是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富 有成见。这些都离不开真真切切的生活。全部依赖于纯书本是 不行的,书本只是培养孩子灵气的来源之一。
现代的教育应该是有灵性的教育,有生机的教育,发展 个性的教育。别让现代的教育走回头路,别将孩子的创新、活 力、纯真扼杀,他们还那么小。
教育忧思录
教育忧思录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14年第09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自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以来,今年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今,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发生了翻云覆地的变化。
有过坎坷也在快速的发展。
一个国家对待穷人的态度。
考验一个社会的良知: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就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了。
教师地位的提高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直接表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灯塔型教师:师如灯塔带来亮光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状况还是极其匮乏的,很多老师每个月只赚几块钱的薪水,福建师大附中退休教师李昭猷说,当初攒了一整年的钱,只够春节回家探亲一次的花费。
很多老师的工作是又穷又累,每天写板书被粉笔屑困扰还容易得肺病。
那个时代还流行扫盲,粱婉娜老师每天下课后,都要参加义务扫盲工作,给当地不识字的妇女、群众讲两个小时的扫盲课。
即便如此艰辛,他们的内心却是丰富的,仅仅一个印着“育人光荣”的破铁桶。
便是全部的精神寄托,全国闻名的模范教师史瑞芬还有幸和毛泽东主席共进晚餐,那在当时可是莫大的荣誉。
可就是这些穷困潦倒、却满腹学问的新中国的第一批教师,给当地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光亮,也是他们的努力,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
物质匮乏期,内心却极其充实那时还是解放初期,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学校没有房子住,她跟另外一位单身的老师就住在学校图书馆空置的小单间里面。
自来水是肯定没有的,需要用水,就只能靠学校的工友每天帮忙挑来一担。
伙食也不能自理,不过当时都在集体食堂开饭,每个月交8元钱,可以管一个月的伙食了。
虽然只是8元,但是相对于他们一个月28元的工资来说,也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了。
比她年纪大一点的老师都还穿着长衫上课。
思想比较开放的梁老师已经开始穿新式一些的服装。
比如解放鞋,棉布衬衫什么的,当时压根没有校服的概念,有什么就穿什么。
不过当时老师的地位并不算高,很多人都是没有办法才选择这个行业,按照当时的观念,大家都认为做老师很没有出息,又穷又累,当不上大官还容易得肺病,所以在外面根本得不到尊重。
语文教育退思录②
语文教育退思录②编者按:商老师离开十一年了,我时常想念他。
总想着,他是外出讲学或是去旅游了,某一个黄昏,他就会回来,电话在那一刻响起,传来他爽朗的笑声,他告诉我又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又读到了一本好书,“好得不得了,你要快点找来看看!“恍惚中,又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师范课堂,他时而娓娓而谈,时而慷慨激昂,日光映照着他的萧萧白发。
他转过身开始板书,不多时,黑板上已写滿了古诗词,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下课的铃声响起,同学们围着黑板那潇洒的字迹,诵读着、比划着,不忍擦去……他是用满腔赤诚在教书,是用一身风骨在熏陶学生,把一个个读师范的孩子引向“读书人”的正道!在这个春天,让我们重温过往,缅怀敬爱的商老师。
——丁慈矿语文教育退思录(代序)小引孟子说,人生有三大快乐,其中的一种就是“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我从事语文教育已有四十余年,不敢说教育出多少“英才”,却是深感教书是一件极其愉快的乐事,快乐的根源是师生的心灵在知识中相遇,得到共鸣与和谐,并能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然而,退思往事,失误之处不少,不只是方法上的失误,更要紧的是观念上的因循和迷惑。
近来,读了一点书,又与朋友们交流和切磋,发现心中的那股火焰非但没有熄灭,反而愈烧愈炽烈,不敢独享,在此一一写来,就正于广大师友与同好。
01谭先生的一席话1957年,我在唐山铁道学院因成绩不好而退学回家成为一名“社会青年”。
1958年3月有人推荐我到上海新闻出版职工子弟中学教书,那个学校的副校长是著名的编辑范泉(真名徐炜),他对我的学历和能力颇感怀疑,让我第二天去试教一次,并交给我一册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指定教的一课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
我花了整整一天工夫在上海图书馆备课,材料倒是收集得不少,但怎么教给学生,却毫无把握。
这时,突然想到有一位亲戚谭惟翰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教书,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专家,我在情急之中,登门求教。
谭先生那时已有五十岁左右,说来也巧,他20世纪30年代在光华大学附中读书时正好与范泉同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读后感所谓语文教育,是"语文"和"教育"的综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文学)。
许多怀揣着一腔热血与梦想的人们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奋力前进着,他们希望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众多优秀作家情感,激情及愿景的文章,引导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进而提高其文学素养,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信这可能是所有教育者的美好的初衷,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育偏离了其正确的轨道,引导着老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往一个独木桥上走。
可是,总有那么一批人敢于站出来说不,也用他们的方式在身体力行着。
在文章《女儿的作业》中,女儿只能绝对服从着老师的一切权威,在枯燥乏味的作业中挣扎着,不敢有怨言,父母更多的是无奈,对于孩子熬夜伏案的心疼,,对老师教育方法的不解,对现有语文教育方式的的无奈。
这似乎也是所有学科教育的通病,只是语文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罢了。
刻意追求所谓的正确的参考答案,不在乎学生的创造性,采用枯燥反复的抄写以增强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天赋,通过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来追求所谓的优秀,忽略了学生最真实的心声和诉求。
最后,从小学到大的语文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感觉是无所不学,却也是一无所知。
重复的劳动下,摸清了每一种语文考试的题型,或许足以应付考试,可除了考试,又得到了什么?是精神上的慰藉,还是灵魂上的陶冶?都不是,而是一种我终于再也不用学习语文的呐喊。
这就是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忧思所在吧?
语文教育中一大弊端是语文教材编写的落后,选材的单一,平庸,且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缺少那种真正的文学气息,选材远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对现实的借鉴性不足,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热情。
中学语文课文选取的几个问题:
1.关于正面教育的问题
2.选取反映阶级斗争内容课文的问题
3.语文课文的时代性问题
4.关于语文课文文字加工和删节的问题
课文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后习题答案大多都是编者强加给学生接受的,导致了他们的固化思维,但凡是课文中的,必定是正确的,必定有许多有用的知识点要学习,可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难道作者的每一种态度或者价值观都是唯一的不可更改的吗?显然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还是默默接受着,尽管对于一些新奇的观点可能会表现出强大的兴趣,但也只是一时兴起罢了,因为他们知道,书上的才是“有用的”,“正确的”。
与之对应的语文考试,出题者更是挖空心思的揣测着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尽管很多只是子虚乌有的,但只要达到了检验学生的目的,就可以了,似乎他们总是这么想,也一直在这么做。
作文更是重灾区,拿议论文体裁来举例,出题人对于题目沾沾自喜,自认为是如何如何的有内涵,可对于学生来说,不过是多了一个写作模板的练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板了熟于心,就像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规定了主题,规定了文体,不能说不利于社会
的言论,只能拘谨的东拼西凑着,尽量使其通顺连贯,最好绞尽脑汁地运用一些优美词句点缀,因为这样分数才高,阅卷老师才喜欢。
我认为真正的好作文应该是贴近生活,反应最普通民众的生活,捕捉点滴中的正能量,而不是在议论文中大肆宣扬我要怎么怎么做去回报社会等等。
把学习做人的道理运用到作文中去,具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才是最有益的。
3语文教学的问题
1.严重忽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2.严重忽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规律
3.对语文基础的误解
4.严重忽视语文课堂教学规律
语文教育对许多老师来说大多没有创造性,一眼就能看到头的职业,教师遵循教材,教参,学生也是如此,导致文学的教育没有一点趣味,大家都淡然处之。
许多优秀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多或少是对一些旧制度,人们的愚昧无知的讽刺,以警醒世人具有一种同情心,同理心。
而在真实的语文教学上,我们都像是冷漠的看客,大肆嘲笑着主人公的愚昧无知,谩骂着旧制度的不公,可曾真正想过它对今天生活的现实意义。
文学作品,虽有虚构,可仍是建立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以史为鉴,方能知兴衰。
文学作品看似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相差甚远,但也不是毫无借鉴。
至少它所传承的精神是符合历史潮流的,积极向上的。
这都需要我们深思。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在于他能够给国民心灵上的慰藉,陶冶人的情感,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联
系,拓展人的精神空间。
文学教育喜爱运用文学性的传播手段,思想性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
因为这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去普及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在文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顽固,持久的阐释体系,他们刻板,单一教条贫乏。
人道主义的内涵被曲解,被忽略。
中学语文教育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教育初衷、有违常理的荒谬中。
这种以考试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得教育,所谓应试教育必然蹈入的末路。
在日本和台湾,这种考试主义、升学主义导致的教育病态和异化,通常被称为中小学教育的“畸形化”。
许多文学界的志士敏感地意识到了文学式微的教育根源,自觉地承担起文化改造的社会责任,令人赞赏。
现代语文课的雏形,大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的,许多知识分子,教育家,政治家都投身于新时期教育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总结出许多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的教育理论、政策、法规等。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其根本出路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1.在教学过程中,由教为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转化。
2.在教学方法上,由讲授为主向讲练结合转化。
3.在教学要求上,由单纯掌握知识向提高能力转化。
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内容和方法一定要改革,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重在考能力、考素质。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开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大门,这就是当前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关键。
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考试题型开放化,不拘泥唯一答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