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典型材料村级
村土地流转情况典型材料_1
村土地流转情况典型材料村距市西北约五十公里处,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
全村土地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现有47户169口人。
原来是上级确定的重点扶持的贫困村之一。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提高了村民种田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村子地处深山,位置偏僻,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570元左右。
从九十代末以来,我们尝试着发展民俗旅游业,村民逐步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全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事实证明,要想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仅靠耕种几亩承包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按照当地的现实情况,实行新的土地经营机制,实行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土地流转机制是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实践的产物,实行土地流转机制是农民增加收益、富裕起来的一条康庄大道,是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方面。
国家对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也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出台了允许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土地流转这一新生事物在广大农村发展起来。
20**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济”。
这些法律和政策,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提供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规范和推进了该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随着民俗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20**年6月,在昌平区旅游局招商会上,该村与投资商签订了联合开发菩萨山风景区的协议,成立了北京菩萨山旅游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恢复建设和完善了卧佛山、笔架山、华艺宫、民俗园等46个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
但是,由于村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村了里的土地都承包到户,每一个景点、每一条道路,都牵涉到一户乃至多户,严重的影响了开发的进程。
因此,为了使景区按照统一规划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更好的整合山村旅游资源,该村两委班子和菩萨山公司领导反复磋商研究制定了一个新的举措--实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及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由菩萨山公司出面,将村民的土地以租赁的形式流转过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绿化。
药材基地土地流转典型材料_
药材基地土地流转典型材料_
村共有耕地1510亩,人口750人。
世代以耕种玉米、小麦为生。
由于种植单一、技术落后,农民纯收入一直不高,为转变经济进展方式村主任李召军流转土地600余亩,统一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种植中草药黄芪、知母、及花卉苗木等,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药材基地以种植黄芪、知母为主,花卉林木为辅。
其中知母种植面积90亩,黄芪种植面积495亩,花卉、观赏林木种植面积30亩。
花卉品种要紧有樱花700棵,玉兰花500棵,黄杨30万株,均适用于城市绿化,销路广阔。
药材基地配套设施齐全,拥有农用车2辆,水泵10台,喷雾器20个,自动喷灌设施570套,临时配置电缆3000米。
可应对各类自然气候。
药材基地最大的社会效益就是把村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在外的人能够安心在外进展,给在家的人劳动力带来了更多就业的机会。
村民不用打理庄稼又能够收取承包费。
每年可增加承包费收入与劳务收入71万元。
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药材基地的经济效益良好。
村民能够通过土地转让获得租金增加收入,外出就业增加工资收入。
基地采取转包方式承包土地615亩,以每亩800元价格年付承包费492000元。
基地平均每
天用工10-20人左右,最高用工量可达到每天100人左右,可为村民增加劳务收入222500元。
基地与安国药材种植大户取得了联系,并签订了销售合同,每亩净利达3500元。
根据现在市场走向,药材基地将扩大种植规模,成立药材种植专业生产合作社,让合作社成员自己种植,由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肥、水、种统一供给,药材采割后统一由合作社收购。
村集体流转土地汇报材料
村集体流转土地汇报材料标题:关于我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情况的汇报材料尊敬的领导: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们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以下是我村在近期土地流转工作中的具体实施进展、成效及存在问题的详细汇报。
一、土地流转基本情况截止目前,我村已完成集体土地流转总面积达XXX亩,涉及农户数为XXX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XX%。
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规模化种植、特色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旅游等项目。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相关地方政策,确保土地流转程序合法合规,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受损害。
二、土地流转主要做法与成效1.制定并完善土地流转方案: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规划,明确了流转土地的具体用途、期限、补偿标准及方式,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后,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公开透明操作:整个流转过程公开透明,从流转意愿征询、合同签订到补偿发放,均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
3.引入优质经营主体:积极引入有实力、信誉良好的农业企业、合作社或大户参与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双丰收。
4.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约定,确保流转土地的农民能够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并鼓励采取分红、就业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共享机制,增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尽管我们在土地流转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的认知程度不高,流转后的就业安排尚不充足,以及在流转过程中对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健全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改进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土地流转政策法规,让农民充分了解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其带来的长远收益;2.积极对接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为流出土地的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技能提升平台;3.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与合作方的沟通协商,设立相应的风险保证金制度,降低市场波动给农户带来的潜在风险。
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
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村土地流转情况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为村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下是我村土地流转情况的汇报:一、流转面积持续扩大。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村土地流转面积持续扩大。
截至目前,已有80%的村民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流转面积达到了2000亩。
村民们通过流转土地,实现了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流转方式多样化。
我村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既有农户之间的自愿流转,也有与农业企业的合作流转。
农户之间的自愿流转更加灵活,而与农业企业的合作流转则能够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通过土地流转,我村的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原来散落的小块土地得到整合,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四、土地流转管理规范。
为了保障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我村建立了健全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明确了流转的程序和要求,加强了对流转土地的监管。
同时,加强了对流转方的指导和服务,保障了流转土地的合理利用。
五、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增收。
通过土地流转,村民们不仅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也获得了更多的土地流转收益。
同时,土地流转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村民的增收致富。
六、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流转方和承包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流转双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流转土地的保护,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七、未来发展方向。
在未来,我村将继续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监管,促进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综上所述,我村土地流转情况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永平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典型材料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典型材料永平镇地处景谷县城西南边,距离县城53公里,东与本县的威远镇、益智乡相连,南与碧安乡、勐班乡、半坡乡毗邻,西与临沧市的临翔区、双江县隔江相望,北与民乐镇和临沧市临翔区平村乡接壤。
全镇下辖30个村、1个社区,453个村(居)民小组(其中自然村376个),共20491户,其中农业户数为17792户,2017年末全镇总人口72843人(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5954人。
镇内居住着汉、傣、彝、拉祜等2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37188人。
全镇国土总面积1465.66平方公里,是景谷县面积最大的乡镇。
2017年末,永平镇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7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19元。
气候四季不分明,干湿季明显,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9.7℃;年积温6630—7360℃,最冷月为1月,温度是11.7—13℃;最热月为6月,温度为22.3—34℃。
全年无霜期约340天,年降雨量1450毫米。
全镇最高海拔2304米,最低海拔831米,平均海拔1080米。
全镇共有水库、坝塘65个,设计蓄水量2759万立方米;耕地总面积15.2408万亩,其中水田59421万亩、旱地9351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09亩。
镇内土壤、水利、光热等自然条件充裕,适宜发展种植烤烟、甘蔗、茶叶、芒果、西番莲、西瓜等经济作物及林果,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民素养较高,人力资源充沛,具备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非常有利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
截止2018年6月30日,永平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6695亩,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数达1235户,签订耕地流转合同132份。
其中:流转入合作社面积260亩,流转入其他主体(种植大户,如西番莲、西瓜、火龙果、重楼等)面积6435亩。
流转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公司+农户,典型代表为永平镇岔河村的景谷保林西番莲专业合作社。
农牧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农牧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典型材料农牧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是中国推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措施,旨在提高农民的土地收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牧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的典型材料。
一、土地流转背景和概念土地流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体合法占有的土地流转到其他权益人或经济组织使用,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入的目的。
而农牧专业合作社则是特指以农牧业为主营业务的合作组织,旨在提高农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
农牧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的背景,主要是由于土地分散化和小农经济的制约,导致了农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农村经济的不断萎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和发展农牧专业合作社。
二、典型材料分析(一)典型材料1:川渝合作社川渝合作社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营业务的股份制企业,成立于2013年。
该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土地资源,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土地流转。
通过流转土地,川渝合作社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农民带来了可见的经济回报。
(二)典型材料2:大连农牧合作社大连农牧合作社是在大连市建立的一家以农牧产业为主的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
该合作社主要进行农牧业的种植、养殖和销售等业务。
通过土地流转,大连农牧合作社在土地上进行了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此外,大连农牧合作社还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户提供了帮助。
三、结语除了以上两个典型材料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农牧专业合作社也在进行土地流转。
不过,道阻且长,仍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土地流转的同时,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管和帮助,保障农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总之,农牧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创造更丰富的农民收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村委会土地流转情况汇报
村委会土地流转情况汇报村委会土地流转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村委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流转面积。
截止目前,我村已有1000亩土地成功流转,其中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类型。
流转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果树、蔬菜等农作物,以及发展养殖业和林果业,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流转方式。
我村土地流转方式多样,既有农户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的,也有农户之间互相流转的。
流转方式灵活多样,确保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三、流转效益。
土地流转后,我村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流转土地大多种植优质农作物,养殖规模化经营,使农业产值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流转土地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流转管理。
为了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我村委会建立了完善的流转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流转土地的监管和服务。
定期开展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帮助农户解决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流转土地的合法权益。
五、流转问题。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些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存在一定的观念障碍;流转合同管理不规范,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我村委会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流转合同管理,解决流转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六、流转展望。
未来,我村委会将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完善流转管理制度,加强政策宣传,解决流转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我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农村流转土地总结汇报材料
农村流转土地总结汇报材料农村流转土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村土地流转给农民、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使用,以达到土地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近年来,农村流转土地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下面是对农村流转土地的总结汇报材料,以及对其影响的分析。
一、农村流转土地的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国农村流转土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一半的省份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流转土地总面积超过1亿亩,约占全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总面积的30%。
农村流转土地涉及到的农户数量更是庞大,其中约有一亿多农户参与到农村流转土地的经营中。
二、农村流转土地的影响1.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农村流转土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有管理经验或技术先进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经营管理,从而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村流转土地可以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力效率,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 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流转土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年轻的农民工,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进行就地就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村流转土地还可以吸纳外来资金和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 增强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意识和创新能力。
农村流转土地要求农民必须具备土地的经营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经营土地,农民可以提高自己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增加对土地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土地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三、农村流转土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还不够大。
农村流转土地的总面积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但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总面积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流转土地的规模。
2. 农村流转土地存在不确定性。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存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承包期限、土地流转价格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这给农村土地流转带来一定的风险。
农村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新峡村:土地流转“转”出一片新天地新峡村作为小浪底二期移民村,于2000年整体搬迁至轵城镇东部,现有5个居民组,123户,600余口人,耕地面积650亩。
2000年,新峡村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均纯收入仅2700余元,而到了2009年,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余元,实现了跨越式的“三级跳”,进入了“保8争1”的第二梯队。
新峡村在建设新农村各项事业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先后赢得产业化调整特色村、卫生模范村、先进党支部、生态文明示范村等称号。
忆往昔一穷二白,看今朝物阜民丰,不免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新峡村短短几年快速发展的秘诀是什么呢?一、解放思想,做大做活土地文章新峡村两委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召开支、村两委班子会议,碰撞思想,达成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谋求发展的一致共识,明确了要克服直线思维、惯性思维、传统思维方式;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小农意识;克服重眼前,轻长远,急功近利的短视毛病,树立可持续发展等新观念,培养抢抓机遇、主动出击、突出特色、敢干事干的意识。
观念的解放转化为超前的行动。
新峡村率先将全村650亩耕地尽数流转给5个大户经营,在我镇土地流转进程中一枝独秀,并积极尝试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如:互换地块、反租倒包、委托承包、农户之间相互流转和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等,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实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提供了必要保障。
二、调整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土地流转,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进程,新峡村经济得到全面较快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持续较大幅度增长,由不足3000元增长到8000余元,使农民切实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次产业发展并举,三种途径促农增收。
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走集约型、生态型、高效型农业发展道路。
临泽县平川镇三二村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转变观念促发展流转土地增效益----平川镇三二村土地整体流转经营典型材料临泽县平川镇三二村现有9个合作社,364户,1504人,农村劳动力920人,耕地面积5950亩,人均耕地面积3.96亩。
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7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45元。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人大户合作等形式,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土地经营方式,探索了一条土地整体流转经营、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2011年全村共流转土地53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9.1%;流转土地的农户352户,占总农户的96.7%。
一、强化宣传,转变观念,夯实土地流转经营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人员大量增多和现代农业的兴起,仅靠传统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
村党支部、村委会顺时应势,立足本村实际,转变发展观念,将创新土地经营方式、实行土地流转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通过组织村社干部外出观摩学习,开展政策宣传引导,采取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算账对比,效益分析,逐步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土地流转经营的新理念,使村社干部进一步坚定了推行土地流转的信心和决心。
为实现土地整村流转奠定了基础。
二、示范引导,龙头带动,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步伐2010年,村两委按照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村96户农户流转土地1040亩,其中与贾家墩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流转土地600亩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和高原夏菜,与种植大户刘正国合作流转土地440亩,用于发展蔬菜产业,土地流转金为每亩600元。
2011年,村“两委”班子在部分土地流转经验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采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的带动引领作用,全村整体流转土地5300亩,其中一类地4849亩,二类地300亩,三类地151亩。
村土地流转典型发言材料
村土地流转典型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有关村土地流转的话题。
作为一个村民,我深知村土地流转对于村庄发展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我们作为村民应该如何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推动村庄的变革和进步。
首先,我想在这里谈谈村土地流转的概念和意义。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面临着规模小、产量低和收益不稳定等问题。
而村土地流转,就是指土地经营权通过合法方式在村民间转让和流转。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村土地流转的好处和成果。
首先,村土地流转可以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实现土地的最优利用。
在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的土地被分散经营,效率低下。
而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
其次,村土地流转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向着农业产业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推进。
村民可以将土地流转给专业的合作社或企业,他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农民从传统的粮食种植向种植食用菌、蔬菜水果和养殖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村土地流转还可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村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和共享,形成良性循环。
合作社或企业可以带来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提供市场销售渠道,而农民则可以发挥自身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实现“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农民依托企业增收致富”的共同发展。
当然,村土地流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村民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度和意愿需要加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意识观念。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经验材料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经验材料第一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经验材料针对目前农村土地撂荒、种植收益低、地块分散、农业发展规模小的问题,**市致力于破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难题。
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挖掘出六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有力地破解了粮食再增产难题,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创一条又一条“点土成金”的秘诀。
一、健全交易平台,规范土地流转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相继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机构,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至2014年12月,共建有15个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机构,其中2个县、镇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4个县(区)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11个镇级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镇级交易,县级服务”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通过县(区)、镇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中心,发布土地流转信息6000多条,指导签订、签证和备案规范的流转合同8600多份。
二、创新“* 。
股权,让农民当股东”的流转模式,动员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社,流转土地980亩,全部种植双水稻,冬种马铃薯520亩,年产粮食达121.3万公斤,产值360多万元。
2014年,李燕萍被授予“2014年度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是自治区获此殊荣的7位种粮大户之一。
(四)“土地租赁”模式新型经营主体以支付现金或稻谷等实物的办法,租赁农民土地发展粮食生产,目前这种方式比较普遍。
如钦南区康熙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这一模式创立了全市首个千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浦北县小江镇和平村曾波,租赁水田250亩种植水稻,荣获自治区政府授予“2013年全区种粮大户”称号。
(五)“无偿供地”模式没有种植早稻计划的农户,将水田无偿提供给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早稻,下半年由经营主体犁耙好田后交还农户种晚稻作为补偿,既减少合作社、种粮大户租金成本,又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这也是**年丰合作社主推的模式之一,对部分早稻不耕种,仅耕种晚造的农户,为防止丢荒,农户交田给合作社耕种,合作社给予每亩300元的托管费给农户,晚造再交回农户自己耕种。
土地流转典型经验材料
土地流转典型经验材料土地流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意识的觉醒,土地流转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渐兴起,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土地流转的典型经验材料,以期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材料一某地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纷纷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或农业企业。
这些农户或农业企业利用流转来的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或养殖业务,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流转,农户不仅获得了租金收入,还能减少劳动投入,转变观念,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材料二某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土地流转,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流转咨询、合同撮合、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政府还制定了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了流转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流转效率,降低了流转成本。
三、材料三某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企业,与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土地流转合同。
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流转的年限、流转的面积、流转的用途等内容,保障了双方的权益。
农户通过流转获得了固定的租金收入,企业则获得了稳定的土地资源,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四、材料四某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发展困境,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了农业企业进行合作经营。
经过几年的合作,农户的收入大幅增加,企业的产值和利润也有了显著提升。
这种农业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难题,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材料五某地政府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了大型农业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些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改善了农田的利用效益,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还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或种植合作社,通过流转参与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六、材料六某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了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魏僧寨镇安雷寨村土地流转典型材料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安雷寨村因地制宜,借助交通便利条件,采取权利明确的形式,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有序流转,不断优化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农民得到了增收。
一、基本情况。
安雷寨村位于魏僧寨镇东北5公里,全村有500户,2565人,6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171亩。
二、具体措施。
1、为响应全县“311”肉鸭扶贫工程,由镇政府牵头发动群众,宣讲政策,提高群众认识,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安雷寨村建设肉鸭养殖园区,建设肉鸭大棚20个,占地120亩。
2、在土地流转中,有部分农户不愿意流转,村两委人员以及各队队长耐心地做农户工作或与其他农户调种,为能够连片建设,方便了园区建设。
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的各项条款要求与农户签订了长期租用合同,租金为每亩地1000元,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三、取得的成效。
1、保障了农民权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流转土地后,一部分农户通过肉鸭养殖,不再为种几亩地而操劳,花费大量的劳力,一部分人可以安心在外面打工经商,在家的劳力可以帮助肉鸭养殖园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解决了剩余劳动了,同时也提高了收入。
2、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致富步伐每个肉鸭养殖大棚可以容纳5000只肉鸭,38至40天可以出栏,每只肉鸭利润在2元左右,每户每月可收入10000元,每年可以出栏6批,年收入就是6万元,极大地促进农民增收,使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3、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安雷寨村“草莓大王”张宝超在北京学习了草莓种植技术,放弃在外工作优厚待遇,依然回乡创业,在该村成了了香蜜源特色草莓种基地,建设草莓种植温室大棚3个,占地30亩,并成立馆陶县香蜜源草莓种植合作社,带动本村以及周边村农民种植草莓,使农民经济收入大大增加。
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典型材料随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农民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不断变化,土地流转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本文将从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三个角度分别探讨该案例。
一、芦笋种植芦笋是一种绿色、低脂肪、低热量、高营养的食品,被誉为“食品之王”,富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和草酸等成分,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
芦笋也是一种高价值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大,价格波动较小,适合规模化种植和加工。
芦笋种植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地、施肥、浇水、管理和收获机械,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因此,芦笋种植的流转,需要一个专业的合作社进行管理。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由农户自发组成的乡村经济组织,是农民自主创业、自愿协作经营的组织形式,其经营范围涉及农业、林业、渔业等多种领域。
中国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了政策支持,大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号召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组织建设和经营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集中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扩大销售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土地流转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利用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土地流转作为一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下,可以实现利益共享和规模效应,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土地流转需要遵循法律规定,确保土地流转双方的权益和利益。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合作社的管理能力,保证土地的规范化管理和持续性利用。
结语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土地和生产活动。
水稻种植基地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水稻种植基地土地流转典型材料水稻种植基地在曹妃甸区四农场永兴村等村共流转土地3225亩,流转方式为委托流转,流转期限为5年以上。
按照农业规模化、全程机械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基地以水稻优良新品种为根基,走规模集约经营的种植新路子,提高效益,为广大农工群众发展现代农业发挥科学示范作用。
一、规模流转土地,基地统一经营在流转过程中,基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土地,充分体现责权利对等原则。
基地尽量使流转的土地集中连片,形成规模,通过流转农户分散种植的口粮田、经营田和责任田进行集中,统一种植,促进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快速建立,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种植基地。
二、加强科学管理,实现节本增效基地全部实施机械化作业,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了作业时间,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与人工作业相比,采用机插作业,每亩只需 180元左右,可直接降低作业成本160元左右。
基地加强科学管理,每亩每月节水达80方,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通过规模经营、种植优良品种、优化种植模式等多种措施,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粮食产量也增加了10%,平均单产实现625公斤,全年粮食总产达1562吨,20**年实现年纯收入110万元。
同时,通过土地规模流转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有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基地流转600余户农工土地,涉及1200余人,再就业人员600人。
三、立足循环生产,创新产业模式以曹妃甸全面发展为契机,基地大胆创新土地经营方式,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实现了“工厂化育秧苗→机械插秧→机械收割→机械加工→直通超市”产业模式,同时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及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农业耕种效率效益得到极大提升。
通过稻蟹混养等模式签订有机米订单,自己加工优质米直供超市。
基地立足“绿色增长”标准,做深、做强、做大“农”字文章,向农业精细化、产业化要效益,有力促进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蚕茧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二、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增收共赢。一方面,土地利用权流转增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合理流动,使一大量从事农业的农户慢慢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专门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进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和农人增收的步伐。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既可使出让户取得固定的土地收益,同时,土地出让户也可通过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来获取收入,还可到受让土地的合作社或农业企业中劳动来增加收入。合作社除每一年按合同规定付给土地出让户土地出让金外,还招聘农人做小工。据统计,20**年通过土地流转,该合作社转移农村劳动力达400多人,间接增加农人收入达800余万元;合作社带动本地用工500多人,农人从合作社取得务工收入达100余万元。
合作社理事李霞,从事桑蚕生产**年,由当初的桑蚕协会进展到此刻的专业合作社,她的桑蚕致富乡里的妄图正在慢慢变成现实。在做大做强县内桑蚕产业的同时,她不断进展扩大周边地域桑蚕生产基地,近到迁安、丰南,秦皇岛青龙,承德宽城、平泉,廊坊永清,保定定兴,和邯郸涉县,远到辽宁绥中、内蒙古、吉林等地。20**年,已进展县外周边地域植桑基地50000亩,带动桑蚕种养农户50000多,年实现经济效益1亿元人民币。
一、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户将无力经营或不肯经营的土地及时流转出让,由合作社统一标准治理,既扩大了合作社经营规模,又解决了 “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人地矛盾,有效地制止了土地抛荒。由于植桑土地与庄稼种植对土地的要求不同,植桑对土地养分要求低,桑树能够在“四荒”地和其他废弃的土地上正常生长。植桑不但培肥了地力,还能够与植树(如进展杨树等其他树各类植)造林间作,既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还大大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部引领,合作社推动,推动土地流转
00村位于22镇东南部,有耕地2700亩,山林1800亩,358户,人口1411人,党员42名,村“两委”干部5人。
该村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工作模式,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2.2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46元。
一、支部牵头,推动土地流转
00村针对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积极帮助农民谋划致富增收办法,最终确定了发展干果种植的道路。
村干部和党员形成共识后,采取包街包户的方式,逐户走访谈心、做思想工作,向村民宣传发展干果种植的好处,同时召开村民大会,让干果种植大户给大家现身说法、介绍经验,极大地调动了群众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流转土地2000亩,用于发展苹果园基地。
二、强化服务合作社发展
该村实行林果产业化,基地规模化的路子,不断壮大发展规模。
成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林果种植基
地”的方式,注册了“”商标,成立了30人的专业技术服务队,实行“七统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农户和合作社收益分成机制,达到盛果期后,合作社按每棵苹果树提8斤,每棵核桃树提5斤鲜果,用于保障运营和管理,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80-100万元,真正使经济林成为群众致富和村集体增收的支柱产业,打造远近闻名的苹果专业村。
三、交叉任职,为合作社发展增添活力
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合作社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合作社社长。
注重发挥党员在合作社中的骨干作用,党员进入合作社关键岗位任职,由党员联系农户,引领农户创市场,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努力实现“建一个协会、兴一个产业、培养一批干部、致富一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