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大纲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Labor Relation and LaborLaw)课程代码:08410046学分:4学时:64(其中:课堂教学学时:64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赵永乐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专业必修课,它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劳动法律、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方法和规律,这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本科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劳动法律和劳动法规的基本内容;课程目标2: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劳动法的应用技能;课程目标3:能将劳动关系理论和劳动法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2)劳动关系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基本概念(1)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人事关系、企业劳动关系的概念(2)企业劳动关系的类型(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比较(4)劳动关系与人事关系的比较3.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1)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2)劳动关系管理的内容(3)劳动关系管理的作用(二)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1.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几个基本概念;了解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劳动关系基本概念(2)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内容1.难点(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比较(2)劳动关系管理主体的定位第二章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组织(-)课程内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体1.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角色和作用.企业工会的角色和作用2.职工代表大会的角色和作用.其他职能部门的角色和作用(二)教学要求. 了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体;1.掌握企业人力资源部、职能部门和企业工会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大纲(2013)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101208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类型职业选修课学分数2总学时数32第一部分总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其中劳动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因此,劳动法学在我国法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劳动关系则国家层面的劳动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层面的劳动关系的操作管理。
2.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前导课程: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后续课程:创业课程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10%,实训成绩30%,期末成绩60%。
三、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推荐教材:夏志强、杨红,《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大纲执行说明执行时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出部分调整。
第二部分理论教学一、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教学等实训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互动。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运用多媒体、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考试大纲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试大纲(一)《劳动关系》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劳动关系的本质、主体与特点第二节冲突与合作重点:冲突与合作的根源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不作要求)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各学派的观点重点:“五大学派”的主要观点第二节劳动关系理论溯源(一般要求)第三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不作要求)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一般要求:时代背景理解掌握: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一般要求:时代背景理解掌握: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一般要求:时代背景理解掌握: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四节成熟的劳动关系一般要求:时代背景理解掌握: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五节新的矛盾和问题(不作要求)第六节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不作要求)第四章管理方第一节谁是管理方理解掌握:管理方的概念、雇主协会的定义与作用第二节管理方的角色理论(不作要求)第三节管理模式与实践(不作要求)第六章政府第一节政府的角色重点: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5种角色理解掌握:政府的作用第二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不作要求)第三节政府劳动关系策略与实践(不作要求)第八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重点)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重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变更(理解掌握)第四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理解掌握)第五节劳务派遣制度(一般了解)第六节法律责任(一般了解)第十一章集体谈判重点:不当劳动行为及其补救其它不作要求。
第十二章产业行动第一节产业行动概述重点:产业行动的形式与功能一般要求:产业行动的概念第二节罢工及其处理理解掌握:对罢工的约束和限制一般要求:罢工的处理和解决其它不作要求第十六章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和问题第一节跨国公司的劳动关系(不作要求)第二节主要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发展(不作要求)第三节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思考(理解掌握)。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大纲)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大纲掌握以下名词:力量合作劳动关系沟通管理方雇主协会自主/合作管理模式工会职业工会行业工会总工会工厂内干预工会民主劳资合作工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倾销劳动法最低工资工作时间综合计算工作日缩短工作日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解除员工参与管理本能管理企业文化目标管理申诉停职热炉规则渐进性惩处时效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举证责任集体谈判公正代表责任集体谈判的结构合作式谈判产业行动罢工集体协议资历社会-技术体系工人委员会社会合作伙伴禁止令常规仲裁掌握以下问题:1.劳动关系管理的对象。
2.理解劳动关系的性质。
3.正统多元论学派的主张。
4.韦伯认为随着官僚制的推广,工人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冲突会受到控制的原因。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6.斯密的管理思想。
7.“伙伴关系”的基本内容。
8.阻碍冲突继续发展的合作的根源。
9.罢工的原因。
10.内部员工管理的内容。
11.员工调配的定义、内容。
12.纪律处分的过程。
13.我国现行的职业技能考核的种类。
14.雇主协会的作用。
15.在完全市场作用下,雇主或管理方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16.自主/合作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17.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18.工会劳动法监督性质。
19.工会法律服务。
20.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特征。
21.政府在社会倾销方面需要面对的问题。
22.劳动法的主要内容。
23.劳动法中的劳动的特征。
24.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区别。
25.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
26.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主要机构。
27.社会保险的特点。
28.我国休息时间的分类。
29.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机关和处理方式。
30.劳动者可以随时同志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3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和区别。
32.劳动者所享有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利。
33.劳动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的区别。
34.劳动合同的特点。
35.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
36.员工申诉的程序。
37.对员工进行惩处应遵循的程序和步骤。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本科)(课程代码6089)考纲解读※课程自学教材1、《劳动关系》程延园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二版。
2、《劳动法》关怀主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三版。
※不作要求:因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应合理精简的内容,主要有:(1)《劳动法》第三章、第十四章(第一、二、三节)、第八章。
(2)《劳动关系》第五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考试内容安排:《劳动法》占70%,《劳动关系》占30%《劳动关系》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劳动关系的本质、主体与特点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呵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其中,劳动者也称劳动主体,用人单位亦称用人主体。
从狭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两方,一方是员工及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是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组织。
二者构成了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
个别性指个体劳动关系;集体性集体劳动关系。
2,平等性与隶属性。
平等性,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就劳动条件的维持或提高与管理方协商时,无服从的义务。
隶属性,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有服从管理方指示的义务。
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
对等性义务,属于双方利益相互交换,而非对等性义务则属于伦理上的要求。
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分别指:报酬和福利,劳动契约及雇员的体面、尊严、归属感、成就感和满足。
第二节冲突与合作重点:冲突与合作的根源一、合作的根源1、合作: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件)
A 建立规章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 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流程和操
作规范。
B
C
D
争议处理
在发生劳动争议时,用人单位应当积极与 劳动者协商解决,或者依法申请调解、仲 裁、提起诉讼等方式处理。
监督检查
用人单位应当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检 查,确保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06 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件
目录
• 劳动关系概述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 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 •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 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 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01 劳动关系Biblioteka 述劳动关系的定义与特点定义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 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 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主体特定性
违约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 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 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支付赔偿金。
04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和社会需要选择职业 ,不受任何歧视和限制。
用人单位有权根据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合同约定,确定和调整 劳动者的薪酬水平。
在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有权依法解除与劳 动者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的义务与责任
保障劳动者权益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 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按时足额支 付工资、提供安全卫生条件等。
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 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关系和劳动法自学考试大纲复习重点2018年01整理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主体一、管理方机雇主协会的概念1、识记(1)管理方的定义和特点定义:从狭义上看,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过程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从广义的角度看,管理方除了包括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雇主协会。
特点:1、管理方具有职权。
2、管理方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
3、职权是自上而下逐级授予的,权责对等十分重要。
(2)雇员参与管理的形式:1、持股;2职工大会(民主管理);3、共决合同制;4、工厂委员(3)雇主协会定义:是一种团体组织,它由雇主组成,代表并维护雇主的利益作用:1、参与谈判;2、解决纠纷;3、对会员提供帮助和建议;4、代表和维护雇主的利益2、理解(1)管理方的管理模式:从职权结构划分:独裁型,集权型,自主型从管理理念划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2)雇主协会的类型:行业协会、地区协会、雇主组织。
二、雇员的内涵1、识记:雇员的定义:雇员也称劳动者,我国的广大劳动者是在各种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等单位中从事有组织的社会劳动的人。
2、理解: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就业特征:1、自我雇佣;2、工作成为个人的发展平台;3、工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4、知识工作者任然处于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三、工会的实质(备注:工会各概念是超级重点,每年必考)1、识记(1)工会的定义和特点定义: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特点: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一般不允许雇主及其代理人加入。
2、工会属于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或经济性组织;3、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4、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5、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2)工会的结构分类:职业工会、行业工会和总工会职业工会:职业工会是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所有雇员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所处的行业行业工会:是将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的技术技能以及从事的职业。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word版
第一部分劳动关系一、概论1、简述劳动关系的概念和本质(或是内容和表现)(1)概念。
在我国,劳动关系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总和。
“劳动关系”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体制下,又被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劳动关系,产业关系等。
(2)本质(1)内容: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①合作:表现为对工作的预期和理解、工作保障、晋升机会、对团队的归属感以及社会声誉②冲突:由于利益、目标和期望的分歧而产生的矛盾甚至是背道而驰。
劳动者方面表现为罢工、旷工、怠工、抵制、辞职。
管理方表现为关闭工厂、惩罚、解雇③力量:双方合作与冲突的决定因素。
力分为劳动力市场和双方对比关系两方面④权力:管理方享有的决策权,决策权决定了管理者的主导优势地位(2)实质表现:合作与冲突①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②冲突: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常常会出现分歧,产生冲突,甚至彼此背道而驰,因而冲突也在所难免。
2、简述劳动关系中冲突的根源a.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b.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简述劳动关系的特点(1)法律的平等性(2)经济的依赖性(3)管理的从属性(4)权益的冲突性(5)实力的差异性(6)冲突的影响性(7)互动的复杂性4、简述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1)经济环境,能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力量对比(2)技术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会改变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
(3)政策环境,指政府的各种政策方针,包括货币,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对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4)法律和制度环境,指规范雇佣关系双方的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这些机制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具有相对稳定性。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试大纲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代码:6089第一部分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是由《劳动关系学》和《劳动法学》合并而成的一门课程。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
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为调整对象。
该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相关,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自学考试,考试内容不得超出本大纲所列范围。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指导。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为本课程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注意与企业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等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员工关系管理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员工关系的含义和实质,员工关系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员工关系管理的外部环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员工关系的内涵识记:员工关系的含义、特点理解:员工关系管理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应用:心理契约在员工关系管理中的地位(二)员工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识记:合作的根源,冲突的根源理解:冲突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三)变化中的员工关系环境理解:员工关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第二章员工关系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员工关系的主要理论学派和理论溯源,以及市场经济国家对员工关系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调整员工关系的模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员工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识记:员工关系的“五大学派”及主要观点理解:激进派为何质疑劳动关系的和谐性(二)员工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识记:一元论和多元论的主要观点理解:一元论和多元论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特点(三)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理解: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劳动关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当前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纲解读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纲解读自考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纲,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体系,了解国家和社会对劳动力的保护,并掌握加强劳动关系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从考纲内容来看,自考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劳动法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劳动法的定义、性质、功能、历史渊源及发展趋势等。
需要了解的是,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律规范。
二、劳动法的法律体系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对其他法律规范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关系等。
需要了解的是,劳动法属于贯彻落实宪法的一种具体法律规定,同时也是协调其他法律规范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合同法这一部分是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中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定义、订立、履行、变更和终止的法律规定,合同中常用的条款和格式,以及劳动争议的解决方法等。
需要了解的是,劳动合同是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文书,也是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规范。
四、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险法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健康、安全和生命权的保障,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需要了解的是,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是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劳动争议处理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法和程序,如企业内部管理、劳动仲裁和诉讼等。
需要了解的是,劳动争议处理是关系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事项,需要遵守法律法规规定,避免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以上是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考纲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深入理解基础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经验的运用和综合应用,以达到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法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劳动关系,科学管理用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增加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劳动法大纲
劳动法大纲劳动法大纲1、本法所称劳动者是指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具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主体。
在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的员工,也属于劳动者。
本法所称用人单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
2、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3、国家鼓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4、用人单位应当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集体协商。
5、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6、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7、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一、劳动法的基本概念1. 劳动法的概念和分类劳动法是指国家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所作出的规范和约束的法律。
它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法、劳动保护法等多个领域的法律规定。
劳动法又可分为集体劳动法和个体劳动法两种,前者是指组织员工进行集体谈判、签署集体合同,后者则是指个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
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就业原则:禁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
(2)劳动者权益优先原则:劳动法应当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
(3)合法合同原则:劳动合同是劳动法的基本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应当合法有效,并且执行。
(4)社会保护原则:对于劳动法所规定的特殊劳动者,如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应当给予社会保护。
3. 劳动法的内容(1)劳动合同: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和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2)工资福利:规定了工资支付、工时、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规定。
(3)劳动保护:包括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4)劳动争议解决:规定了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和方式。
二、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1. 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是指受用人单位雇佣,以劳动为生的人员,用人单位则是指提供劳动就业机会、条件的实体单位。
2. 劳动关系的内容劳动关系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培训、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3. 劳动关系的形成和解除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合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而劳动关系的解除则是指依照劳动法规定所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和方式。
三、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法律责任1.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适用于我国领域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2. 劳动法的法律责任根据违法情况的不同,劳动法规定了不同的法律责任。
例如,用人单位拖欠或者违反规定支付劳动报酬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劳动关系)(员工关系)(员工关系管理)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一、法定条款
(一)劳动合同的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合同终止条件
用人单位
劳动者
各种类型企业 劳动者 √
个体经济组织 劳动者 √
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
公务员 × 非公务员 非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 ×
工勤人员 √ 其他劳动者 √
事 企业化管理 劳动者 业 比照公务员制度
√ 工作人员 ×
非工作人员 √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第2条)
特殊主体:
企业职工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二、劳动法的形式
狭义 劳 动 法
广义
劳动法典
劳动法律 部门
劳动法典
其他劳动 法律法规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第一讲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第二节 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一、法定条款
(一)劳动合同的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指合同的 有效期间,即劳动权利义务关 系的存续期限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劳动合同(期限)的种类
➢ 有固定期限
8年问题
指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起止时间。
➢ 无固定期限
①含义;②条件;③对连续 工作满10年的解释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doc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劳动关系的内涵、主体及相关的几个概念,重点掌握劳动关系的性质、类型及其表现形式,了解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动因。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含义(一)劳动关系的内涵(二)劳动关系的主体(三)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第二节劳动关系的性质与类型(一)劳动关系的性质(二)劳动关系类型第三节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儿个概念(一)劳务关系(二)行政关系(三)人事关系(四)三方协商机制第四节劳动关系的外部坏境(一)政治环境(二)经济环境(三)技术环境(四)社会文化环境第五节劳动关系的内在动因(一)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的类型(三)优势需耍及相关因素(四)需要和劳动关系的运行三、考核知识点(一)劳动关系的含义(二)劳动关系的性质与类型(三)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四)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五)劳动关系的内在动因四、考核要求(-)劳动关系的含义1.识记:劳动关系及其主体2•领会:(1)劳动关系的不同称谓;(2)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
(二)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类型1.识记:劳动关系类型。
2•领会:劳动关系的性质。
(三)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1・识记:(1)劳务关系;(2)行政关系;(3)人事关系;(4)三方协商机制。
2.领会:(1)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不同;(2)劳动行政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3)三方协商机制的特点。
(四)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1.识记:(1)政治环境;(2)经济环境。
2.领会:劳动关系的外部坏境的内容。
(五)劳动关系的内在动因1.识记:(1)经济需要和非经济需要;(2)优势需要。
2•领会:(1)需耍层次理论;(2)优势需要的影响因素。
笫二章劳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和制度背景掌握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理解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般规律,熟悉世界劳动关系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了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一)时代背景(二)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三)早期工业化吋代的劳动关系(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一)时代背景(二)科学管理理论(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四)冲突的制度化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一)背景(二)行为科学理论(三)劳动关系的制度化(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四节成熟的劳动关系(一)背景(二)现代管理学的发展一“管理理论的从林”(三)成熟的劳动关系(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五节新的矛厉和问题(一)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三)各个吋期劳动关系特征比较第六节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建立(二)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发展三、考核知识点(一)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二)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三)冲突的制度化(四)成熟的劳动关系(五)新的矛盾和问题(六)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四、考核要求(一)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1.识记: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2•领会:早期工业化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二)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1•识记:科学管理理论2.领会: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的特点。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
三、劳务派遣的成因
? (一)降低劳动管理成本 ? (二)促进就业 ? (三)为强化劳动法制提供条件 ? (四)满足外国组织驻华代表机构
等特殊单位的要求
27
四、劳务派遣的管理
? (一)劳务派遣单位的管理
? 1、资格条件:符合企业法人设立的条件, 依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 少于50万元人民币。
20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 权利与义务指向的对象
21
? 三、劳动法律事实 ? 概念: ? 种类: ?劳动法律行为 ?事件 ?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只能是合法行为!
22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务派遣
? 一、劳务派遣的含义和性质 ? (一)劳务派遣的含义(教材
P351)
? 不同的称谓: ?雇员租赁
15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 1、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 2、其内容是权利与义务 ? 3、是双务关系 ? 4、具有国家强制性
16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 主体的含义: ? 主体应具备的条件: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
能力 ? 劳动权利能力: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
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法定劳动年龄内) ? 劳动行为能力: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
?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 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 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 系。
13
? 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 ? 一是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二是有相应的
法律规范 ? 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体现了
国家意志
14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 1、劳动合同关系 ?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试行)课程名称: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代码:06089 2012年10月版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围绕劳动关系管理概述、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管理方、工会、政府、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员工参与、惩处与申诉、集体谈判、集体合同、三方协商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等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核心问题,借鉴和整合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劳动关系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全貌,系统地介绍劳动关系的框架、技术与管理方法和劳动法的制度构成及其应用,以构建其未来知识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用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有效进行劳动关系管理的实践工作,充分开发各项人力资源潜能,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理念,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制度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现代劳动关系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本课程的重点章节是第四、六、七、八、十、十三、十四章。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它是《人员测评》、《工作分析》、《人力资源实验》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
在学习本门课程前,需先修《经济法》、《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掌握相关管理学和法学理论。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因素,理解劳动关系的概念和实质、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合作的根源等概念,掌握对冲突的根源和背景的描述、冲突与合作的表现形式。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第二节劳动关系理念溯源第三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第四节成熟的劳动关系第五节新的矛盾和问题第六节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第四章管理方第一节谁是管理方第二节管理方的角色理论第三节管理模式和实践第五章工会第一节工会的概念第二节为什么及如何组建工会第三节工会的职能与行为方式第四节工会的组织结构第五节劳资合作策略第六章政府第一节政府的角色第二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第三节政府劳动关系策略的实践第七章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第一节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第二节工资的法律保障第三节工作时间和加班的加点第四节工作场所的规则第八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一节劳动合同法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第四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第五节劳务派遣制度第六节法律责任第九章工业民主:员工参与管理第一节员工参与管理的实施第二节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第十章惩处与申诉第一节如何实施惩处第二节申诉第十一章集体谈判第一节集体谈判概述第二节集体谈判的法律的调整第三节集体谈判的结构、进程和结果第四节我国的集体协商制度第十二章产业行动第十三章集体协议第十四章三方协商机制第十五章劳动争议处理第十六章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和问题♥劳动关系具体表现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之间发生的关系。
♥国际劳动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
♥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会会审议通过。
♥对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职工,《劳动法》的实施范围仅限于和这些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劳动就业权)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大纲《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大纲掌握以下名词:力量合作劳动关系沟通管理方雇主协会自主/合作管理模式工会职业工会行业工会总工会工厂内干预工会民主劳资合作工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倾销劳动法最低工资工作时间综合计算工作日缩短工作日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解除员工参与管理本能管理企业文化目标管理申诉停职热炉规则渐进性惩处时效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举证责任集体谈判公正代表责任集体谈判的结构合作式谈判产业行动罢工集体协议资历社会-技术体系工人委员会社会合作伙伴禁止令常规仲裁掌握以下问题:1.劳动关系管理的对象。
2.理解劳动关系的性质。
3.正统多元论学派的主张。
4.韦伯认为随着官僚制的推广,工人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冲突会受到控制的原因。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6.斯密的管理思想。
7.“伙伴关系”的基本内容。
8.阻碍冲突继续发展的合作的根源。
9.罢工的原因。
10.内部员工管理的内容。
11.员工调配的定义、内容。
12.纪律处分的过程。
13.我国现行的职业技能考核的种类。
14.雇主协会的作用。
15.在完全市场作用下,雇主或管理方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16.自主/合作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17.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18.工会劳动法监督性质。
19.工会法律服务。
20.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特征。
21.政府在社会倾销方面需要面对的问题。
22.劳动法的主要内容。
23.劳动法中的劳动的特征。
24.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区别。
25.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
26.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主要机构。
27.社会保险的特点。
28.我国休息时间的分类。
29.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机关和处理方式。
30.劳动者可以随时同志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3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和区别。
32.劳动者所享有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利。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33.劳动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的区别。
34.劳动合同的特点。
35.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
36.员工申诉的程序。
37.对员工进行惩处应遵循的程序和步骤。
38.劳动争议的预防措施。
39.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需要注意的问题。
40.工会参与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需要注意的问题。
41.我国劳动争议法律调整的意义和作用。
42.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中适用的有关制度。
43.劳动争议仲裁管辖制度的主要内容。
44.劳动争议的处理。
45.劳动争议法定受案范围。
46.法院参与劳动争议诉讼的作用。
47.集体谈判的作用。
48.集体协议与个人劳动合同的区别。
49.集体协议的含义和作用。
50.最低工资的概念及其要件。
51.最低工资标准。
52.新阶段下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53.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54.劳动关系及法律特征和基本内容。
55.当今国际上存在的五个主要劳动关系流派的政策主张和主要观点。
56.企业中沟通的重要性。
57.加入WTO中国工会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
58.经济全球化对工会的挑战。
59.工会应着重积极参与劳动法律建设的方面。
60.改革开发以来,工会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发挥。
61.“韦布五分法”对工会行为方式的划分。
62.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特征及现实意义。
63.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64.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和客体的关系。
65.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66.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
67.国际劳工公约的作用。
68.法律对雇主不当的劳动行为的限制内容及原因。
69.处理劳动争议的立法目的。
70.职业安全法律保障的特征。
71.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的区别。
72.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和程序。
73.仲裁员在实际仲裁裁决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74.WTO后中国劳动关系五大基本走势。
75.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76.6月30日张宏与其单位的10年期劳动合同到期。
到期后,张宏继续在该单位工作,单位未表示异议。
7月2日,张宏提出与该单位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遭到单位拒绝。
请问张宏的做法是否合法?并论述法律依据。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一、掌握以下名词1、“工人委员会”2、“黄狗协议”3、“投入—产出4、“效率工资”理论5、“野猪罢工”6、冲突的根源7、弹性工作时间8、工会9、工会制工厂制度10、工业主义理论11、沟通12、雇主协会13、管理方14、霍桑实验15、集体谈判16、借调合同17、精英理论18、均衡型劳动关系19、劳动争议调节20、企业文化21、热炉规则22、三方原则23、谈判社团主义24、协调性谈判25、行业工会26、劳动争议诉讼27、“常规仲裁”二、掌握以下问题1、在完全市场作用下,雇主管理方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2、韦伯认为随着官僚制的推广,工人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冲突会受到控制的原因。
3、共同协商的主要作用。
4、斯密的管理思想。
5、自主/合作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6、全国性工会的作用。
7、政府应主要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方面,说明原因。
8、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9、无效劳动合同及处理方法。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11、对员工进行惩处的程序和步骤。
12、法院参与劳动争议诉讼的作用。
13、集体谈判的作用。
14、罢工的原因。
15、集体协议的作用。
16、正统多元论学派的主张。
17、“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
18、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
19、雇主协议的作用。
20、劳动关系在新阶段下的变化。
21、政府在社会倾销方面需要面对的问题。
22、确定最低工资标准。
23、阻碍冲突继续发展的合作的根源。
24、劳动关系的性质。
25、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26、当今国际上存在的五个主要劳动关系流派的政策主张和主要观点。
27、对集体协议中最具争议性问题的认识。
28、对罢工进行限制的利弊。
29、法律对雇主不当劳动行为的限制原因。
30、处理劳动争议的立法目的。
31、在实际仲裁裁决过程中,仲裁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32、企业中沟通的重要性。
33、小王与其他单位的10年期劳动合同到期后,小王继续在该单位工作。
单位未表示异议。
几日后,小王提出与该单位签定无固定期劳动合同,遭到单位拒绝。
小王的做法合法吗?法律依据是什么。
34、“韦伯五分法”对工会行为方式的划分。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辅导资料一,名词解释1、均衡型劳动关系PlO指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相差不大,能够相互制衡。
2、谈判社团主义P158谈判社团主义;也称社会社团主义,指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利益的阐述和政策的确定都要通过怍为其成员和田家间的合法中介而行事3.集体谈判P261指雇主和工会之间针对工作报酬、工作时间及其他雇佣条件,在适当时间以坦诚的态度所进行的协商和交涉。
4、“效率工资”理论P25在某些就业组织中,有些员工会得到超出其他雇主所提供的工资和福利水平的报酬,因为较高的工资福利会促使雇员更加努力工作,提高效率,因此这部分超出其他雇主的工资被称做“效率工资”。
5、协调性谈判P277指不同的集体协议虽然分别由不同的组织谈判而成,但是所有谈判最终达成的协议,在基本内容、基本条件上却几乎相同,至多仅有细微的差异。
6、工业主义理论P34该理论认为社会足以所有成员的功能整合的方式获得发展的,秩序和进步代表着经济和社会自然发展过程的主流,而冲突和停滞仅仅是局部的问题。
7、弹性工作时间P183是指在标准工作时间的基础上,每周的总工作时间不变,每天的工作时间在保证核心时间的前提下可以调节。
8、“野猫罢工”P299是指未经过工会、由工人自发组织的罢工。
也叫非法罢工。
9、冲突的根源P46-49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足指由那些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交。
10、霍桑试验P73是指在1927-1932年间由美国人埃尔顿·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所进行的一系列试验,他们认为,照明强度和其他工作条件对生产率变化没有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过程中的士气及其成员的满意度及生产过程中的有效管理等因素有关。
霍桑试验的重要之处在于把人当作社会的人,从而要更多地考虑岗位上的人的情感、心理、期望等。
11、沟通P226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传播的过程。
]2、借调合同P197指借调单位、被借调单位与借调人员之间,确立借调关系,明确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3、工会制工厂制度P321在工会制工厂制度下,雇主优先雇佣工会会员,若无工会会员则可招用非工会会员,但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入工会。
工会制工厂不要求工人一开始就成为工会会员,但要求工人在被雇佣后一定时间内必须加入工会。
14、“工人委员会”P333即在各级工作岗位建立雇员委员会,其代表可以分享企业信息、参与协商以及联合决策。
15、雇主协会P84是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16、三方原则P76国家(政府),企业和员工三方合作,共同制定产业政策和劳动政策。
17、企业文化P223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18、热炉规则P233是对员工实施惩处的一种方式,类似于触摸到热炉产生的效果,它具有即时性、预警性和一致性。
19、“黄狗协议”P344是指由劳资双方共同签定的、禁止员工以个人名义参加工会及其活动的书面协议。
20、行业工会P105是将在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的技术、技能以及所从事的职业。
2l、管理方P83是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22、工会P104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23、劳动争议调解P248是指调角委员会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以及依法制定的企业规章和劳动合同,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动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活动。
24、“投入一产出”模式P17投入是指“冲突”,产出是指“管理规则”,从而把劳动关系调节看成是一个把冲突转化为管理规则的过程。
25、精英理论P154认为社会按照等级划分阶层,精英处于社会的最高阶层,因而对政策指定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力。
二、简答题1、什么是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P204答:法定条款是指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双方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主要有:(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劳动纪律(6)社会保险(7)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8)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2、罢工的原因是什么?P301答:1.罢工是“双方误解的结果”(1)由于产生误解引发的罢工(2)为检验雇主是否诚实而引发的罢工(3)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而导致的罢工(4)工人不切实际的期望引发的罢工 (5)罢工形势本身的复杂性2.罢工是“大众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