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心理认知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心理认知过程
本章学习目标
1.明确跨文化交际心理认知的过程
2.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3.掌握跨文化交际心理认知发展的阶段
本章概述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通过不断的摩擦碰撞对新的文化进行认知,这一过程是复杂的,也是决定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进行的重要过程。本章首先对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进行了概述,探讨了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本章还进一步探讨了元认知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影响,发掘了元认知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积极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心理认知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被学者班尼特分为六大阶段,本章将就这六个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发展阶段进行论证,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
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
根据你自己对各个国家的人的感觉,在下表中用对号标出你愿意与之建立的社会关系。在填写过程中要将不同国家的人作为一个整体,以你对这一整体的第一反应为准,不要考虑你曾经遇到过的好的或不好的个体。请迅速做答。
“社会距离”量表
1.作为结婚对象2.作为亲密
朋友
3.作为邻居4.作为同事5.仅作为相
识的人
法国人
西班牙人
美国人
英国人
日本人
阿拉伯人
俄国人
一、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因素影响交际过程并决定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如社会文化身份、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1. 社会文化身份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身份影响着交际过程,如文化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年龄身份、社会阶层身份、角色身份以及宗教身份等。
(1)文化身份
关于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荷兰学者瑞恩·赛格斯指出:“某一特定的族群和民族的文化身份只是部分地由那个民族的身份决定的,因为文化身份是一个较民族身份更为宽泛的概念。” 所以“通常人们把文化身份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
文化身份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为两个层面,即对该文化认同的强度与文化身份的内容。胡超教授指出,不同的人对文化的认同强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强烈地认同自己的文化,有的人则不然。文化身份的内容同我们被认定为该文化成员相关。同时,价值观与文化身份的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强烈认同美国文化的美国人,其文化身份就是具有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在考虑文化身份的内容时,也绝不能忽略了文化身份的强度。否则,交际中的个体所体现出的文化身份很可能与其所应具有的文化身份不符。
(2)民族身份
民族身份是又一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的社会身份。贾玉新教授曾指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行为的重要方面,它同价值观一起构成了底层文化结构,对交际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双方往往把对方进行民族分类,并贴上民族的标签。有时,也有贴错标签的时候,即贴的标签并不是交际双方愿意认同的类别。如,欧洲美国人与美籍华人交往,一方视另一方为亚裔美国人,而美籍华人则把他看成是“美国人”。这种不同的归类体现了不同的心理姿态,即美籍华人把对方看成是美国人,完全认可了他在美国社会的主流地位;而欧洲美国人把对方看成是亚裔美国人,则从内心深处把对方归为美国社会中的少数民族一派。这种分类无疑会影响双方的深层次的跨文化交际。而且我们一旦把自己归为一类,即把对方归为另一类,从心理上就先划出了界限。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考虑民族的分类可以根据文化、社会、心理或生理特点来分。民族是以种族、国籍、宗教以及这一切的综合为基础的。
跨文化交际者所持有的民族标签本身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了解他们所喜欢的称谓就显得格外重要。有效的交际需要交际双方支持并维护对方的自我观念,包括他们所喜欢的民族或泛民族的身份。
(3)性别身份
因在交际规则、交际风格、交际方略、心理定势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男女两性之间的交际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女性交际一般是以建立和谐的关系为目的,因而会充分支持对方,愿意合作,注重情感交流; 而男性交际主要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取得某项成就,对他们来说,交际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是其建立优势或取得支配地位的方法。具体的研究和发现表明,在交际时,女性开始讲话时,常常先重述别人刚刚讲过的内容,表示对别人讲话的尊重,之后才发表个人的意见;而男性发言时,常常无视别人所言所述,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女性倾向于将男性的侵犯性言语看成是攻击;而男性则把侵犯性作为一种交往方式。总之,在两性交际的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因各自性别身份和交际规则的不同很容易形成异性之间的交际障碍。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对两性之间在交际规则方面存在的差异有所意识,尊重其各自的规律,以便达到有效的交际。
(4)年龄身份
年龄身份在交际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交往双方见面,彼此都会根据对方的外表、对方的以往经历或对方的年龄将他∕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归于: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或者年龄大于自己、小于自己、跟自己差不多。对对方年龄身份的确认可以从一开始谈话就获得,也可以从交往过程中获得。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跨代交往已经成为跨群体交往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内容。
中国是个具有敬老爱幼传统的礼仪之邦。尽管随着时代的不同,敬老的传统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总的来说,老年人在中国是颇有地位的。跨代交际中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如,在集体主义文化里,老年人地位较高,年轻人尊敬他们。在个体主义文化里,年龄并不是地位的标志,倒是年轻人觉得这是他们的天下,他们可以意气风发地干出一番事业来,而老年人会退出社会的主流,风光不再。
(5)社会阶层身份
社会学家把社会阶层分为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不管阶层结构如何划分,分类的标准是收入、职业、教育、信念、态度、生活风格、家庭类型(Jackman-Jackman , 1983)。通过对人们的家乡、房子、院子、他们房子里的装饰、所穿的衣服和所开的车等等,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
一个人的阶层身份影响我们的交际。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说话方式看出一个人所处的阶层。操标准口音总比不标准口音的人社会地位高。在英语中,双否定的使用(如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和不遵守语法规则的性数(如She don’t, I wants it)等清楚地说明说话者为下层阶层的人。人们发音的方式与一些词语的使用也能分辨出中层、中上层或上层人士。(6)角色身份
人们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不同,那么交际的行为随之而异。我们对角色的期望影响着我们对相关角色人员的行为的解读和预期。在同一个文化里,难免存在着不同的角色期望,但在不同文化间,对角色的期望差异往往更大更悬殊。例如,Feig和Blair (1975)在其研究中就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土耳其社会中,一个人害怕自己的老师就如同害怕阿拉一样。当老师进教室时,全班学生必须起立;在街上遇见老师必须鞠躬。” 而与此相反,美国的教授在课堂上就表现得非常随便,无论是衣着还是姿态;老师可以坐在桌子上讲课,他们允许学生们向自己挑战。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的话,我们就会对对方的行为产生误解与误读。
(7)宗教身份
宗教是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具有触及灵魂的作用。由于宗教所具有的神圣性,具有不同宗教身份的双方的交往,显然多了一种需认真对待的内容,否则,稍不留神,双方的交际很容易触礁。
我国是一个宗教信仰并不普遍的国家,尽管节假日期间,庙里香火很旺盛但真正虔诚的信徒相对而言却较少。据统计,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与基督教等所有教徒总共不超过几千万。在美国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都有宗教信仰。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的原则是尽量少触及宗教身份的问题。要遵守的一条原则是不管对方是否具有宗教身份,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切忌信口批评对方的信仰或极力地向无宗教身份的对方宣传自己的信仰,希望对方能接受。
2.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由于文化定势和民族中心主义等问题,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有不良的心理暗示,这些因素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1)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是对某些人或某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从心理学上讲,它是具有某种信念或者情感性质的态度,是对外界事物进行简单分类的感知过程的产物。美国政治评论家W.Lippmann早在1922年出版的《大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首先采用的这一术语。Lippman指出认知与情感会影响我们对某一群体感情的认知表达。Hewstone 与Brown (1986)提出了文化定势会令我们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期待。无意识地,我们认为我们的期待是正确的,而且总是按这种认定去行动。在与陌生人的交际中,我们总是无意识地试图去证实我们的期待。我们对对方的言辞、行为的解读、推论与判断总是要与事先存在的信念与印象保持一致。
我们对陌生人的文化定势的形成与我们与他们的权力关系有关。因为,当我们权利高于他们时,我们一般就不去注意个性化的信息。而低地位的群体会认识到自己群体的劣势地位,而倾向于减少个人对歧视的脆弱性以便极力维护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