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I)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六国论》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3.思厥先祖父。

他们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5.与赢而不助五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20课六国论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20课六国论教案(系列一)

《六国论》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2、诵读法;3、质疑与讨论安排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其自比于贾谊,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

他的文风雄辩,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询(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独放的一枝奇葩《六国论》。

二、解读课题、作者及有关背景1、解题:“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简介作者: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县)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

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3、简介时代背景: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

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

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

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

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

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写下了这篇醒世之文。

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16.2六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16.2六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16.2 六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六国论》的基本思想、文体、结构和语言技巧;2.掌握阅读和分析《六国论》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一)教学重点1.揭示《六国论》的核心论点;2.分析《六国论》的文体特点;3.探究《六国论》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六国论》中的“攻心”思想;2.掌握辩证分析《六国论》中的一些论证方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六国论》全文,口头讲述或者PPT展示。

2.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好笔记。

(二)导入教师介绍《六国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引发学生对于“攻心”思想的热烈讨论。

(三)阅读整段让学生阅读“辩者不义之辩”这一段,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了解作者使用的手法以及论据的说服力。

(四)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自己所选的一段内容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论据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以及作者运用的手法。

2.每组讨论结果输出到课堂上,交流彼此的分析和思考。

(五)课堂梳理教师对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六国论》的核心论点和论证方式。

(六)课后作业1.阅读《六国论》全文,按照课堂讲解的分析方法,对于一段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记录下来。

2.撰写一份500字的读书笔记,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文体特点、结构和语言运作方式。

四、教学评估1.课堂组内讨论表现及输出结果;2.课后完成的读书笔记质量。

五、教学反思课堂组内讨论的时间要合理分配,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充分讨论并撰写出有价值的分析结果。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更加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8单元8.16.2《六国论》教案(1)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8单元8.16.2《六国论》教案(1)

8.16.2 《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苏洵在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意在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抗。

文章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对国家兴亡的深入思考。

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

3.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关心天下兴亡的历史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重在说理,对高一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强。

主题明确,课本注释十分详细,难点也不多,课前疏通文意以及文言基础知识整理部分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六国论》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都学过中国历史,大家知道,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

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

那就是《六国论》。

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的精辟与广博。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里,杜牧用此六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

六国论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六国论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六国论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六国论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六国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人张鹏翮给眉山三苏祠题写了一幅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大家都知道指的都是谁吗?“三词客”指的是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四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其实苏洵的文章相当出色,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别号老泉,他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事历史上传为美谈。

背景介绍: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课文诵读请学生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和停顿。

三、课文词句梳理1、课堂质疑:把自己课下研读时发现的疑问提出来,共同订正。

2、知识点梳理:各人提出自己研读时的总结发现,尤其需要重视的文言现象。

六国论教案(精选10篇)

六国论教案(精选10篇)

六国论教案(精选10篇)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说说曾经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

(板书:六国论)(二)梳理积累互助讨论学习。

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

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

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省略句)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

(省略句)(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六国论》。

本文是战国时期韩非子所著的一篇论文,主要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文章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语言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六国论》的主要内容,了解韩非子的思想观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六国论》的主要内容,了解韩非子的思想观点。

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论点论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阐述韩非子的思想观点。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案例分析:举例子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韩非子《六国论》2. 论点:六国灭亡的原因3. 论据:地理位置、国家政策、君主素质、人民意愿4. 论证方法:对比、举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2. 答案: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不利、国家政策失误、君主素质低下、人民意愿不坚定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六国灭亡的历史文献,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文章的结构:文章分为引言、和结论三个部分。

六国论教案(完整)

六国论教案(完整)

六国论教案(完整)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

2.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六国争雄,最终被秦所灭。

3. 课文概述:文章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法治的观点。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

2. 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中央集权和法治的理解。

第二章:分析六国灭亡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六国论》中关于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战争失败、政治腐败。

2. 六国灭亡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中央集权、法治不健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

2. 分析六国灭亡的深层次原因。

3. 讨论:如何避免重蹈六国的覆辙?【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 结合现实,谈谈对政治腐败的认识和看法。

第三章:中央集权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中央集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央集权的定义:国家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2. 中央集权的优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教学步骤】1. 讲解中央集权的定义和优势。

2.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中央集权在六国灭亡中的作用。

3. 讨论:如何加强中央集权?【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 结合我国现实,谈谈对中央集权的看法。

第四章:法治国家的必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法治国家的定义:国家权力受到法律制约,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义务。

2. 法治国家的优势:社会公平、正义、和谐。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唐太宗李世民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国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六国与秦国的史实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牢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北宋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4.字词积累率( )赂( )秦耶暴( )霜露思厥 ( )先祖父与( )嬴洎( )牧以谗诛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解题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六国论》的作者及其背景;2.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3. 分析《六国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教学内容:1. 作者及背景介绍2. 《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3.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分析教学重点:1. 掌握《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2. 能够分析《六国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教学难点:1. 理解《六国论》中的哲学思想;2. 将《六国论》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六国论》的兴趣;2. 概念解释法:对《六国论》中的关键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3. 讨论法: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六国论》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 《六国论》文本;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对古代文化的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思考,并向学生介绍《六国论》这一文化经典的背景。

第二步:作者及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荀子及其背景,阐述荀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步:《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20分钟)教师分析《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对文中所提及的六国进行概括性介绍,并重点讲解荀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先王之道,斯为美”等观点。

第四步: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六国论》中的观点与当代社会的关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讨论相关话题,如国家治理,民族团结等。

第五步:课堂讨论和总结(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总结《六国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并引导学生形成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六国论》为话题,写一篇观点明确、语言流畅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六国论》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荀子的思想,并将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目的。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苏洵;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鉴赏艺术特色:○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2、对比论证方法;○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4、借古讽今,切中时弊;4、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3、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2、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1、认识苏洵;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背诵全文。

教学程序一、导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题解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六国:秦国以外的另六国,秦终灭六国,统一天下。

3、论:史论,古文体。

三、苏洵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六国论》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o学习并理解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o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o运用对比、举例、假设等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苏洵的爱国之情,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

o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以史为鉴”的重要性。

o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o理解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及其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苏洵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中的多种论证方法。

o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兴衰与个人、国家责任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六国论》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苏洵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战国七雄及秦朝统一的历史短片,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战国七雄中哪些国家最终被秦朝所灭?引出课题《六国论》。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o简要介绍《六国论》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史论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尾。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人教版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人教版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14个词语的含义。

2.归纳:得、非、或、相、势5个多义词的义项。

3.掌握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2.理解14个词语及归纳5个多义词,掌握文中特殊句式及使动用法。

●教学难点1.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在严密的逻辑中渗入鲜明的形象感。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问法。

对文中简单问题,通过提问法,引起同学的注意。

3.讨论法。

通过学生广泛讨论,提高同学们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4.比较法。

通过同类型文章的比较,加强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扩展阅读视野。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其作品2.整体感知课文3.研习课文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其自比于贾谊,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

他的文风雄健,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

同学们知道他的姓名吗?苏洵(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独放的一枝奇葩——《六国论》。

二、解题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因家有老人泉,故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

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I)人教版
[教学要点]
1.继续研习课文。

2.掌握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3~5位同学)。

2.分小组背诵一或二自然段。

3.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三自然段
l.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yíng
(2)洎.牧以谗诛jì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ài
(4)胜负之数.shù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地论证。

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
(二)研习四、五自然段
1.学生反复诵读四、五自然段。

2.请两名同学试析这两个自然段。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②并力西.向:名词作状语,“向西”。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

④日.削月.割:两个词都是名词作状语,“日日”“月月”。

⑤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连词。

3.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评价。

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

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设想抒发感慨,如六国不赂秦而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然后承上启下,又回到史实,揭开病根,重申赂秦之弊,最后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告诫为国者,对敌要以此为训,敢于斗争。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针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当然。

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其次是宋与六国的比较。

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

4.学生背诵四、五自然段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讨论。

自由发言
2.教师点拨:
本文属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历史写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本文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明全文主旨。

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作者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运用了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特别是突出地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为了使说理更为有力,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如:引古人之名言形象说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用“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另外,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褒扬,对“用武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的痛惜之情都溢于言表,有强烈的感染力。

再加上对偶、对比、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富于变化,纵横恣肆,起伏跌宕,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3.明确:①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②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③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________,________,能守其土,________。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________。

至丹以荆卿为计,________。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________。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_______。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________,________,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在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

2.给画曲线的句子填上:恰当的标点。

3.给下列字注音。

①赂②泊④殆④谗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始速.祸焉( ) ②当.与秦相较( )
③洎.牧以谗诛( ) ④终继五国迁.灭( )
5.文中的“三国”“刺客”“良将”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对本段的内容和论证方法理解正确的是 ( )
A.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论证了“燕虽小国而后亡”的原因。

B.运用比喻论证和例证法,论证了燕以荆卿为计的错误。

C.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D.运用比喻论证和例证法,论证了赵国诛杀良将李牧的错误。

参考答案: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始有远略义不赂秦斯用兵之效也始速褂焉李牧连却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且……际,可……危,战……亡,诚……已。

3.①lù ②jì ③dài ④c hán
4.①招致,动词②如果,通“倘”,连词③等到,副词④改变,动词
5.齐、燕、赵荆轲李牧
6.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击溃秦军。

7.C
五、课堂小结
作者写此文,用意在最后一段中,通过对比,巧妙得出结论。

作者认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无疑置自己于六国之下,极为可耻,所以借古讽今,旨在说明屈辱求和,势在必亡;用兵抗争,犹可幸存,以使北宋统治者作出抉择。

作者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赂秦者和不赂秦者两方面,运用丰富的史料。

反复对比,论证了“弊在赂秦”,再从此基础上由古及今,借古讽今。

六、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比较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变化。

①思厥先祖父
..百倍
..②其实
③而犹有可以
..愁何在
..不赂而胜之之势④却看妻子
3.熟背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