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 第二十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二十章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章翻译

第二十章
赞成与反对,相对有多远?
善与恶,相离又有多远?
然而别人所惊恐的,我不能不惊恐。

人生的路途多么荒远啊,它好像没有尽头。

众人是那样纵情的作乐,
就像参加丰盛的宴会,
就像春日登台欣赏美景一般;
而只有我淡然处之,无动于衷,如同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孩一样。

我是如此的闲散,就像不知要到那里去。

众人都过着富足有余的生活,而我如同被遗弃了一样时常匮缺不足。

因为我有一副愚人的心肠,太笨拙了。

世人是那样处处精明,只有我是这样不懂得算计;
世人是那样事事明了,只有我是这样对什么都无意于探究。

我的生活就像那起伏的大海一样顺乎自然;
我又如同那飘忽的长风,没有止境。

众人都自有营生,只有我冥顽无为。

我就是要有别于众人,我看重的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规律。

道德经全文完整译文

道德经全文完整译文

道德经全文完整译文《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这个东西啊,如果能说得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道”喽。

名字呢,如果能给它一个固定的名称,那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啦。

没有名字的时候呢,那是天地开始的时候;有了名字,就像是万物的妈妈一样,是万物区分的开始。

所以啊,常常从“无”的角度去看,就能体会到它的奇妙之处;从“有”的角度去看呢,就能看到它的边界啥的。

这“有”和“无”啊,来源是一样的,只是名字不同罢了,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很玄妙的。

玄之又玄的,这就是众多奇妙东西的大门啊。

出处:《道德经》《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这天下的人都知道啥是美,那丑的概念也就出来了。

都知道啥是善,不善的概念也就跟着来了。

所以啊,有和无是相互依存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出来的,高和下是相互依靠而存在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

所以啊,那些圣人就做那种顺其自然、不刻意去做的事儿,施行不用言语去说教的教育方法。

万物都在生长变化,他也不拒绝,生养了万物也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做了很多事也不仗着自己的功劳,事情成功了也不居功。

就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劳反而不会消失。

出处:《道德经》《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去推崇那些特别贤能的人,这样老百姓就不会争来争去的。

不把那些稀罕的东西看得很贵重,老百姓就不会去做盗贼了。

第二十章老子的说的“玄牝”是阴阳,“玄牝之门”是方法论

第二十章老子的说的“玄牝”是阴阳,“玄牝之门”是方法论

第二十章老子说的“玄牝”是阴阳,“玄牝之门‘’是方法论《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只有搞清什么是谷神?什么是玄牝?什么是玄牝之门?才会理解老子上述所说的理论观点之意。

一,何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何为谷神?谷是由谷和神组成。

谷,是指上丹田,也称泥丸、天谷。

神指元神。

上丹田是元神所居之所,其空如谷,所以,称其为谷。

对此,宋白玉蟾说:“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元神也”。

由于上丹田位于人体上端的头部之内,故比喻为天,称其为天谷。

元神是人体生命的象征,神存则生,神无则死。

何为玄牝?丹书中说玄牝的含义较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认为,其中玄牝是阴阳的观点,较为准确。

玄牝是谓阴阳的观点,是宋代以来主流丹家、学者的认识。

宋白玉蟾《紫清指玄集》说:“玄者,阳也、天也;牝者,阴也、地也。

”元萧廷芝说:“在上曰玄,在下曰牝;左曰玄,右曰牝”,上、和左为阳,下和右为阴,说阴阳是为玄牝之意。

清闵小艮《如是我闻》说:“一身有形有所之大关大窍,则不可认为是玄牝。

盖阳曰玄,阴曰牝,总之为玄牝”。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对立统一的理论,属于我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道德经》42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是阴阳学说的理论基础。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是道理,规律之意。

可见,我国早在古代时期已经认识到,阴阳是自然界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说的是阴阳规律的重要性。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人的生命体是一个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人体的阴阳矛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转化。

人体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事关人的生死存亡之大事。

阴阳矛盾,在对立中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地寻求阴阳统一与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了,则会健康;不平衡就会生病;如果失去阴阳,就会失去生命。

正如《皇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

独异与人 而贵食母

独异与人 而贵食母

独异与人,而贵食母——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解读苏明大道为一,唯有得道者与道同体,与天地万物同流,就象婴儿那样浑浑沌沌,没有分别,浑然而自然,是因为得道者能“致虚极,守静笃”,虽然有分别心,但能把一切事情都看穿,都看透,做到宠辱不惊而拥有接纳万物的勇气和能力。

应诺和斥责,美与恶,虽然都是一个事物相互对立的两面,但在得道者看来,就象矛与盾一样,难以区别,他们不仅洞察到事物存在的相对性,而且能把握到相对性的事物随着时代、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变化规律,心志能够做到明白通达,像海一样宽广,像风一样自在。

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存在各异,于是大家都害怕了,所以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末央哉”说的是人们由于害怕分不清善恶,无所适从而形成的思想荒芜,认为道与己无关,从而放弃对道的追求,这样的风气自古以来一向如此,往后看还不知何时是尽头。

老子在这里批评了当时被扭曲的社会和被扭曲的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奈,于是发出的感叹。

接着,老子在下面列举众人、俗人与“我”即得道者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作比较,突出“我”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在这样一个丑恶的社会里,众人、俗人熙熙,兴高采烈,皆为利而来,皆为利而住,追求丰盛的筵席、华美的高台,纵情于声犬马、物欲享受,而“我”即得道者则独自静处无动于衷,昏昧无知得像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孤单没落好像无处存身。

“独自”“兆夫”是说没有反映。

“如婴儿之末孩”是说仍像个没有长成孩子的婴儿一样天然淳朴,未受到社会功利私利的感染,社会对“我”来讲不是归宿,所以“累累兮,若无所归”,体现出“我”即得道者以身许道,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众人追求和志向是什么呢?众人追求的就是那个名、利、权、情,且还怕不够,于是抓住以后就不放,还永远不知足,而“我”即得道者对于这些东西好像什么都不要,把这些东西都丢掉放弃,所以说,“而我独若愚”,唯独守着这颗“愚人之心”。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意思是,其中的道理,渺远而没有尽头。

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享受盛宴,如同登上高台赏春,而我却独自宁静淡泊,无动于衷。

好像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

倦怠闲散的样子,好像浪子不知归家。

曾仕强先生解读荒兮,其未央哉。

“荒”,是广、大的意思。

“其未央哉”,“未央”,是没有尽的、无穷无尽的意思。

一般人所畏惧的实在太多了,怕得越多,本性越受到压抑,越不敢表现出自己原来那种诚朴的样子。

比如,你讲几句纯朴直白的话,人家就笑话你像没有读书一样,甚至还教育你讲话应该要艺术,声调要这样,手势要练习等等,现在都是这一套。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众人往来奔波,但是他们觉得很快乐,好像天天都在享受三牲礼。

三牲礼,就是猪、羊、牛,这是祭祀的盛宴。

现在的人是不是这样呢?今天吃山珍海味,明天吃高档的餐饮,后天又吃稀奇古怪的东西……。

“如春登台”,天天都好像春天在台上看美丽的景色。

这就是今天唱卡拉OK,打高尔夫球,旅游度假,一般人都喜欢过这样的日子。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独泊兮。

“泊”,是淡泊恬静的意思。

今天很多人喜欢讲淡定,但是这些讲淡定的人,自己好像也不淡定。

这就是形式化,实质的东西是学不来的。

真正发自内心的淡泊是这样的:我没有这些欲念,你要玩,我不禁止,但是我也不羡慕;你天天吃鱼翅、燕窝,我也不会说你们不应该;当然我也不会说你们太好了,我自己没有这个福气。

一个人若能做到这样,修道就比较有成果了。

“其未兆”,我连一点兆头都没有。

行道的人,修道的人,没有这些恐惧。

吃多了会胆固醇高,他没有这个想法;不吃会怎么样,他也没有这个想法。

大家很热衷的东西,对他来讲都很淡泊。

淡泊到像什么呢?“如婴儿之未孩”。

好像刚刚出生的小孩,还没有成长为孩童,那么天真无邪,但你本身已是成年人了。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òu又x uán 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é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

【导语】《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尊奉为治国、齐家、修⾝、为学的宝典。

下⾯是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章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绝学⽆忧。

唯之与阿,相去⼏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之所畏,不可畏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之未孩,乘乘兮若⽆所归。

众⼈皆有余,⽽我独若遗。

我愚⼈之⼼也哉!沌沌兮!俗⼈昭昭,我独昏昏;俗⼈察察,我独闷闷。

忽兮其若晦,寂兮似⽆所⽌。

众⼈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贵求⾷於母。

【注⾳版】 绝(jué)学(xué)⽆(wú)忧(yōu). 唯(wéi)之(zhī)与(yǔ)阿(ā),相(xiāng)去(qù)⼏(jǐ)何(hé)? 善(shàn)之(zhī)与(yǔ)恶(è),相(xiāng)去(qù)何(hé)若(ruò)? ⼈(rén)之(zhī)所(suǒ)畏(wèi),不(bù)可(kě)畏(wèi)畏(wèi). 荒(huāng)兮(xī)其(qí)未(wèi)央(yāng)哉(zāi)! 众(zhòng)⼈(rén)熙(xī)熙(xī),如(rú)享(xiǎng)太(tài)牢(láo), 如(rú)登(dēng)春(chūn)台(tái). 我(wǒ)独(dú)泊(bó)兮(xī)其(qí)未(wèi)兆(zhào), 若(ruò)婴(yīng)⼉(ér)之(zhī)未(wèi)孩(hái), 乘(chéng)乘(chéng)兮(xī)若(ruò)⽆(wú)所(suǒ)归(guī). 众(zhòng)⼈(rén)皆(jiē)有(yǒu)余(yú),⽽(ér)我(wǒ)独(dú)若(ruò)遗(wèi). 我(wǒ)愚(yú)⼈(rén)之(zhī)⼼(xīn)也(yě)哉(zāi)!沌(dùn)沌(dùn)兮(xī)! 俗(sú)⼈(rén)昭(zhāo)昭(zhāo),我(wǒ)独(dú)昏(hūn)昏(hūn); 俗(sú)⼈(rén)察(chá)察(chá),我(wǒ)独(dú)闷(mèn)闷(mèn). 忽(hū)兮(xī)其(qí)若(ruò)晦(huì),寂(jì)兮(xī)似(sì)⽆(wú)所(suǒ)⽌(zhǐ). 众(zhòng)⼈(rén)皆(jiē)有(yǒu)以(yǐ),我(wǒ)独(dú)顽(wán)且(qiě)鄙(bǐ). 我(wǒ)独(dú)异(yì)於(yū)⼈(rén),⽽(ér)贵(guì)求(qiú)⾷(shí)於(yū)母(mǔ). 【译⽂】 “绝学⽆忧” 绝弃令⼈烦恼的死知识,就不会有忧愁。

道德经讲解全文

道德经讲解全文

道德经讲解全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虽然关于他的生平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中国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主要探讨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以道德和道德行为作为核心内容,旨在使人们能够达到心灵的平衡和和谐,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道德经共分为81章,每一章都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道德经全文的详细讲解: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是道德经的开篇,意味着道是无法被言说和描绘的,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和领悟去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众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指出了美和善的概念是相对的,必须有恶和不善的存在才能辨别。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告诉人们,领导者不应该偏袒任何人,也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要保持公正和淡泊的心态。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句话强调了道的无限和深厚之处,它是万物的根源和源泉。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说明了天地并没有道德情感,只是把万物一视同仁。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使用了谷神的概念来阐述道的无穷无尽和永恒不灭的特性。

第七章:天长地久。

这句话表达了天地的永恒和延续,与诸多宗教观念中的天堂和地狱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八章:上善若水。

这句话比喻了善行的特点,像水一样温和、慈爱、顺从,永不争斗。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贪婪,要保持适度,过于追求必将带来反作用。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句话强调个体的纯净和安宁,只有心无杂念,能够达到内心的平和。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这句话比喻了无为而治的道理,对于一个团队或一个国家来说,每个人各司其职,相互合作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第二十章是一篇深具哲理和智慧的篇章,本文将对该章节进行原文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意义。

《道德经·第二十章》的原文如下:「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异于俗。

」在这段文字中,古代先贤通过神秘难解的措辞和比喻,揭示了人们在追求道德与智慧上的难题。

这一章节中,提到了学问、善恶与人心的关系。

作者自称「我」,试图与「众人」相比较。

首先,他提到了「绝学无忧」,即指出舍弃一切学问和知识,可以达到无忧无虑的境界。

这似乎与我们以往的认知相悖,但是通过后面的描述可以发现,这是作者用以突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形容。

接着,作者使用了「善」和「恶」两个词,旨在描绘道德与道义之间的差距。

他问,善与恶相差多远?这意味着善良与邪恶的界限模糊而微妙,人们常常在其中难以取舍。

因此,他表示人们对于善恶的敬畏,是无法避免的。

而这种敬畏也在于人们对于未知和混沌的恐惧。

随后,作者用诗意的语句描绘了「众人」的繁荣景象,如欢快享乐、登上台阶等。

而他自己则是一个孤独而沉默的存在,如同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归宿。

这里他试图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状态,与「众人」相比,他仿佛是一个被遗忘的存在。

在接下来的描述中,他提到自己是「愚人之心」,与人们的追求和智慧不同。

他认为自己是「昏」而与世隔绝的。

而「俗人」则被描述为明亮、机智而与众不同。

这里的「我」试图强调自身与众人的差异,通过对道德于智慧的思考来营造出一种对待世俗的态度。

这段文字历经千年,仍然充满着智慧和思考的力量。

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词句,都能引发对人性、道德和智慧的思考。

深刻而隐晦的措辞,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解读的余地。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

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做“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

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

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做“玄”。

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chù)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jiào),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倚,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

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

道德经第二十章读后感400字

道德经第二十章读后感400字

道德经第二十章读后感400字道德经第二十章读后感400字(篇1)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聃)。

《道德经》全文共分十八章,约五千字,内容包括道、德、仁、义、礼、法、兵、刑、儒、墨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精髓。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二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三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五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不欲往,众人皆欲往,我独欲清,众人皆欲浊。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九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一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二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第十三章:淡兮其若海,漂泊无所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第十四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十五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第二十静观事物本质的智慧

道德经第二十静观事物本质的智慧

道德经第二十静观事物本质的智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也是儒道两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第二十章详细描述了人们应如何以静观事物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通过静观事物,我们可以获得对世界和自我深入的洞察和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读道德经第二十章。

一、静观事物的内在价值静观事物是指通过专注和冥想的方式,以内观的方式去观察和认知外界的万物。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提到,“观其所以夸者,非所以强也。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不应该仅凭外表来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而是要通过深入观察其内在的本质。

只有通过静观事物,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和价值,而不被表象所迷惑。

二、静观事物与超越感官人们常常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世界,但感官的认知是有局限的。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提到,“听其言,观其行。

察观其微。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超越感官的限制,通过静观事物去观察和洞察事物的微妙之处。

只有通过超越感官的方式,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三、静观事物与如水的智慧在道德经中,常常以自然界的事物作为智慧的比喻。

静观事物也可以通过如水的智慧来进行理解。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提到,“滴水穿石”,意味着持久的、持续的努力可以取得成功。

静观事物同样需要持久的、持续的努力。

通过静观事物,我们可以像流水一样,渗透事物的本质,洞悉事物的真相。

四、静观事物与内心的宁静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内心的宁静是非常重要的。

静观事物有助于我们达到内心的宁静。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提到,“明白守柔”。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静观事物,我们可以明白事物的运行规律,从而保持内心的柔软和宁静。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五、静观事物与道的体验道德经中的“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代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事物的本源。

通过静观事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道。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我们可以体验到事物内部的阴阳平衡和和谐。

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注释道德经—老子上篇—道经第一章天地之始道,而是道,非常道;名字,名字,非常的名字。

无,世界之始;是的,万物之母。

所以往往没有欲望去看它的美;经常,我想看。

他们两人,名字不同,被称为神秘者、神秘者和神秘者,以及一切奇妙之门。

注解: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

“无”,是天地的始源;“有”,是万物的开端。

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美之为美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美是美好的,也是邪恶的;知道什么是好是好,但不是好。

所以有无相,难相得益彰,长短相比,高低相斜,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圣人无为而教无字。

凡事义无反顾,生而不为,做而不倚,成就而成,活而有夫,所以你不去。

注解: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观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恶的观念就出现了。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发,难和易相互转化,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施予教导。

万物任由其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有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功业才不会离开他。

第三章圣人之治不,尚贤,让人民去战斗。

不贵又不稀罕的商品,让人不偷。

无欲无求,民不聊生。

是圣人之治,使其心虚,腹实,志弱,骨壮。

往往使百姓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之。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你永远不会死。

注解:不崇尚贤能的人,这样就会使人民不去争夺名利。

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这样人民也就不会产生偷盗的行为。

不令人们见到可以激发他们欲望的那些东西,这样人民的心就不会被扰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会净化人民的心志,而满足它们的温饱需求,会削弱它们的欲望,强壮它们的筋骨,始终令人民没有奸诈的想法,没有非分的欲求,使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

【道德经】第十一章---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第二十章全文及译文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价值;抟揉黏土制造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价值;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价值。

所以说器物给人带来了便利,而器物的价值却是产生于拥有空间。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都看花了;美妙的音乐,使人的听觉都失聪了;丰美的食物,使人的口味都伤损了;驰马打猎,使人的精神极度放纵;珍贵物品,使人有欲行不轨之心。

所以圣人只求温饱安宁,而不贪求纵情声色之娱。

所以摒弃了贪求物欲的诱惑,就能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一般人若突然得到宠爱或受辱,都会慌恐。

经常患得患失,好象重病缠身一样。

什么叫做受到宠辱好像受到惊吓呢?因为人们把受宠看得很尊贵,把受辱看得很卑贱。

所以得到这些好像受到惊吓,失去这些也大都感到惊恐,都使人心神不定,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什么叫“好象重病缠身一样”呢?我之所以有灾难、祸患、疾病,正是因为我过分重视自身,很在乎利益得失;如果我不注重自身得失,不把得失当回事,把得失从心内拿去,哪有什么病痛灾患呢?所以,把为天下服务作为重要志向,你才能被被寄以天下重任;用仁爱之心为天下服务,你才能治理好天下。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分为《德篇》和下篇《道篇》,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二十章》作者:李耳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吨吨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眾人皆有餘,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吨吨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第二十章》注释: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

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2、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

即美丑、善恶。

3、畏:惧怕、畏惧。

4、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5、未央:未尽、未完。

6、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

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8、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9、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静。

11、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14、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15、有余:有丰盛的财货。

16、遗: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19、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20、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21、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22、澹兮:辽远广阔的样子。

23、飓兮:急风。

24、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

25、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

道德经部分句子和翻译

道德经部分句子和翻译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翻译】: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荒野啊,广漠无际! 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

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 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 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

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

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

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

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

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

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翻译】: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

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

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

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

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

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翻译】: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民①之饥,以其上②食税之多③,是以饥。

民之难治④,以其上之有伪⑤,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⑥,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惟道⑦以民生⑧为⑨者,是贤⑩于贵生⑪。

译文人民之所以饥苦,是因为统治阶层享用税收过多、厚赋敛、横征苛役、暴敛疲民、重税苦民,所以饥苦。

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阶层之有伪(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所以难以治理。

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是因为统治阶层求生往多超过限度(过度贪求生活的骄泰奢侈)过分榨取民力民财(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轻生冒死抗争。

惟(为,是,有,以,顺从)道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是美善于重人贵生。

注释①民:(1)(指事。

从古文之象。

古文从母,取蕃育意。

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

与君、官对称)(2)同本义。

民,众萌也。

从古文之象。

——《说文》。

按,古文从母。

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

——《广雅》。

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

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

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裕民(使民众富裕;教导民众)。

(3)民间的。

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4)人民,民众,群众。

人民:百姓,平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泛指人类。

民众:百姓,人民,群众;人民众多。

群众:泛指人民大众。

(5)泛指人。

食者,民之本也。

——《淮南子》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

(6)指某种人。

如:农民(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牧民(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渔民(以捕鱼为职业和收入来源的人);士民(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工民(工人);商民(商人)。

(7)公民。

公民:指古代为公之民;谓君主之民,公家之民;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谓公共土地上的居民。

②上:(1)(指事。

小篆字形。

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本义:高处;上面)(2)同本义。

上,高也。

——《说文》又如:上荣(飞檐。

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3)上天;天帝。

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4)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如: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5)君主;皇帝。

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6)统治阶层;为政者,当权者。

统治阶层一般指上层社会人群,与被统治阶层相对,但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民主制度社会,被统治阶层翻身做了社会主人,即人民成为统治者后,随着公权力的受托,产生了民众的受托人民主,人民内部逐步形成统治阶层和非统治阶层。

统治阶层制宪和通过自己的政党提名民主参选人,非统治阶层选举民主。

统治阶层制宪权源自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权力有二,另一权力为民众选举权。

统治阶层是领导者角色,社会稳定的压仓石。

统治阶层的民主化是人民性完整体现,统治阶层的民主化就是制宪和提名民主参选人。

③食税之多:厚赋敛,重赋敛;横征苛役,横征暴敛,暴敛横征,横赋暴敛;享受税收过多,享用税收过多,享受赋税过多,享用赋税过多。

食税:享受税收,享受税赋,享受赋税,享用税收,享用税赋,享用赋税;靠赋税而生活,靠税收而生活。

赋税:田赋和捐税的合称,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征收或缴纳租税。

税赋:田赋;征收田赋。

多:(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二“夕”。

表示数量大。

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众;重,与“轻”相对;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过分的;不必要的。

厚:重;多。

“厚”跟“薄”相对,“重”跟“轻”相对,“多”跟“少、寡”相对。

享受:享用,受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

享用:受用,享受;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

受用:谓接受财货作为官府开支;享受,享用;受益,得益;好用;舒适,身心舒服。

横征苛役:滥收捐税,徭役严酷。

横征:滥征税捐。

横赋暴敛:强横残暴的征收苛捐杂税,形容反动统治阶级贪婪凶狠、搜刮人民的罪行。

暴敛横征:指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

横征暴敛: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强横的征收捐税,残暴的搜刮民财。

敛:收,收敛,收集,征收,搜刮;赋税。

赋敛:田赋,税收;征收赋税。

1)食:(1)(会意。

从饣皂,饣声。

本义:饭,饭食)。

(2)粮食。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

——《汉书·食货志》又如:口中食(吃的粮食);食地(可种粮食的田地)。

(3)食物的通称。

食物:吃的和其他东西;偏指吃的东西;吃粮食等。

(4)食禄,俸禄。

食禄:享受俸禄。

俸禄:官吏的薪给;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财禄。

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

(5)吃。

如:废寝忘食;食酒(饮酒);食茶(自己饮用的茶);食息(吃饭休息,泛指休息)。

(6)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

尊为公侯,食邑万户。

——《汉书·张安世传》又如:食力(依赖民众的赋税生活);食采(受纳采地的租税);食邑(卿大夫的封地。

收封地的租税以供食用,故称“食邑”,或称“采邑”);食俸(官吏每月每岁所受的薪俸。

又称“食禄”);食加(靠大夫的田亩增加而生活);食官(靠官府发的粮食而生活);食租衣税(靠收税而生活);食职(靠职务所得而生活)。

(7)享受;受。

如:自食其果;食征(享用税收);食德(享受先人的德泽);食报(受报答或受报应);食俸(享受俸禄)。

(8)祭献,享祀。

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清·袁枚《祭妹文》又如:食监(监督膳食制作的官员;汉代陵园所设官名,掌晦望时节祭祀)。

2)税:(形声。

从禾,兑(duì)声。

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泛指一切赋税。

如:税政(税收政策)、税珰(掌管税收的宦官)、税敛(税收)、税率(计算课税对象每一课税单位应征税额的比率)、税粮(元明两代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税项(税收的款项)、税赋(田赋)、税课(赋税)、税厘(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税租(租税。

田租和赋税)、税银(税金)。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纳税人因履行纳税义务而承受的一种经济负担。

西历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

“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经济”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思。

现代“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

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最早始于西历1862年出版的《日英对译袖珍辞典》。

在新文化运动中,日本所学习过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梁启超最初在西历1902年发表的《论自由》一文中将该词译为“生计”而注明“即日本所谓经济”,自此“经济”一词开始广泛在中国使用。

税负,亦称税收负担,是因国家征税而造成的一种经济负担。

税负是国家税收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的结果,是国家税收所反映的经济分配关系的一个表现方面。

税负,也称为税收负担率,是应交税费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

税负,可用两种形式加以表示:(1)税负率,即用税额占税基的比重来表示;(2)税负额,即用绝对量来表示。

税负与税法上的纳税义务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即其可能是由纳税人承担,也可能是由其他人承担。

如各种所得税,其税负一般是由纳税义务人承担;而各种流转税,其税负则可能是由消费者承担。

税负的确定,各国税法除了以国家财政收入和管理社会、经济的需要为主要根据以外,在各种所得税等直接税中,通常还根据量能纳税的原则,采用各种累进税率加以确定。

税负通常可根据不同情况而分为以下几种:(1)社会总税负和纳税人个别税负;(2)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3)直接税负和间接税负。

负税人是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负税人是与纳税人有着密切联系但又相区别的概念。

纳税人是纳税的法律主体,负税人则是纳税的经济主体。

有些税种,如个人所得税等,税款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就是负税人;相反,有些税种,如产品税等,其税款随同价格转嫁给其他人负担,因此,税款虽由纳税人缴纳,但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

负税人是指在经济上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也就是纳税人;在税负能够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并不是纳税人。

这时的负税人,是税负归宿,即在税负转嫁的辗转过程中,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纳税人是由国家税法规定的,而负税人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

在农耕经济中,负税人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占有剩余产品的农民;在商品经济中则包括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经营者、劳动力所有者,以及消费者。

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了税,有时可以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将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

因此,国家在按照负担能力和有关政策制定税率时,不仅要着眼于一定课税客体的纳税人,而且要更加注意着眼于负税人。

一般来说,所得税和财产税的税负很难转嫁,纳税人同时又是负税人;而对商品和劳务的课税,容易使税收负担由生产者或销售者转移到消费者或购买者的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负税人与纳税人往往不一致。

负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国家征税而形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负担。

税收负担的主体是负税人,如果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负税人整体,税收负担就是指这个国家的总体税收负担;如果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某一经济成分、某一行业、某一阶级阶层、某一企业或个人,那么,税收负担就是指这个国家的某一经济成分、行业、阶级阶层、企业或个人的税收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